專利名稱:余熱回收裝置及包括該余熱回收裝置的干排渣鍋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鍋爐的余熱回收裝置,更具體地涉及一種用于燃煤干式排渣鍋爐 的余熱回收裝置。
背景技術:
燃煤鍋爐的熱效率公式為η2 = 100- Eq =〔 q2+q3+q4+q5+q6〕,其中η2為鍋 爐反平衡熱效率(% ) ;q2為排煙熱損失(% ) ;q3為氣體不完全燃燒熱損失(% ) ;q4為固 體不完全燃燒熱損失(% ) ;q5為散熱損失(% ) ;q6為灰渣物理熱損失(% )。燃煤鍋爐排 出的灰渣還具有較高的溫度,其所攜帶的物理顯熱稱為灰渣物理熱損失q6。影響灰渣物理 熱損失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排渣量的大小以及灰渣溫度的高低。對灰分高于30%的中低熱值燃料,如果灰渣不經(jīng)冷卻,灰渣物理熱損失可達2% 以上。另一方面,熾熱灰渣的處理和運輸十分麻煩,不利于機械化操作,一般的灰渣處理機 械可承受的溫度上限大多在150°C以下,因此對灰渣進行冷卻是必要的。目前,大型火力發(fā)電廠的干排渣鍋爐普遍采用風冷式排渣系統(tǒng)。所述風冷式排 渣系統(tǒng)的工作原理如下燃煤鍋爐排出的熱灰渣經(jīng)過渡渣斗(或渣井)、液壓關斷門后落 到鋼帶式排渣機的輸送鋼帶上,并隨緩慢移動的輸送鋼帶一起移動;鋼帶式排渣機的兩側 壁和頭尾部均設有進風口,在爐膛負壓的作用下吸入受控的少量環(huán)境冷空氣;含有未完全 燃燒的可燃物的灰渣在下落過程中以及在輸送鋼帶上與吸入的冷空氣逆向接觸從而進一 步燃燒,并與該冷空氣進行熱交換,從而被冷卻成為低溫灰渣;冷空氣可被加熱到250°C 400°C左右,熱灰渣的溫度可由600°C 850°C降到200°C以下,甚至低于100°C,吸入冷空氣 的同時還將灰渣的熱量回收并帶入爐內(nèi);冷卻后的干渣經(jīng)一級或兩級破碎后,由機械或氣 動輸送系統(tǒng)輸送至渣倉儲存。干式排渣機通過自然風利用鍋爐負壓冷卻熱渣,同時將熱量帶回鍋爐。干式排渣 機帶回鍋爐的熱量主要包括底渣中未燃燒煤碳的熱量損失q4、底渣物理熱損失q6和排渣 口輻射熱損失q5等三部分。利用外界冷空氣來冷卻灰渣,冷卻風量最大為額定總風量的 1. 3%左右,否則會對鍋爐的安全穩(wěn)定運行造成不利影響。從燃燒方面看,對鍋爐熱效率的影響還取決于鋼帶式排渣機的冷卻風量和冷卻風 入爐溫度。當灰渣冷卻風吸熱量一定時,冷卻風量越大,風溫就越低。當冷卻風溫度接近二 次送風的熱風溫度時,冷卻風作為燃燒所需的空氣被從爐底送入,在入爐總燃燒空氣量保 持不變的情況下,從爐底送入的過量空氣會使經(jīng)過空氣預熱器的冷空氣量相應減少,從而 導致鍋爐的排煙溫度升高,進而降低鍋爐的熱效率。為了保證鍋爐燃燒工況和鍋爐效率,在鋼帶式排渣機冷卻熱渣之后進入鍋爐爐膛 的風量一般不超過鍋爐總燃燒風量的1. 3%,進入爐膛的風溫不低于250°C 400°C ;考慮 到對運行人員、周圍環(huán)境的危害和影響,以及灰渣后續(xù)輸送設備的耐溫設計等要求,排渣機 或冷渣器的排渣溫度一般不超過200°C。對于一定容量的鍋爐而言,在不改變鍋爐燃燒配 風的前提下,允許由鍋爐底部進入爐膛的風量是一定的。然而,在實際運行中,燃煤火電廠的煤源煤質較雜、變化較大,實際燃用的煤質往往偏離設計和校核煤質,鍋爐排渣量、排灰 量變化很大(這些主要取決于煤炭供應和煤炭市場的變化情況),由此造成鍋爐排渣量的 變化是被動的且不易控制(在設計選型階段很難定量評估),導致鋼帶式排渣機的冷卻風 量和冷卻風溫以及處理能力也隨之變化,這些都會對鍋爐燃燒工況的穩(wěn)定性和熱效率產(chǎn)生 負面影響,從而影響機組運行的安全可靠性和經(jīng)濟性。例如,當鍋爐燃燒的煤質變差時,鍋 爐的排渣量將會大于最初校核的排渣量,從而導致通過風冷干式排渣機送入爐膛的風量增 大;如上所述,在入爐總燃燒空氣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這會使得經(jīng)過空氣預熱器的冷空氣 量相應減少,從而導致鍋爐的排煙溫度升高,進而降低鍋爐的熱效率。此外,盡管上述風冷式干排渣系統(tǒng)能夠在冷卻高溫灰渣的同時將高溫灰渣的余熱 予以回收利用,但是該系統(tǒng)對鍋爐煤質和排渣量的變化比較敏感,并且不能很好地吸收鍋 爐底部的輻射熱量。由此可見,現(xiàn)有的燃煤干式排渣鍋爐在吸收鍋爐底部的輻射熱量方面 以及與排渣系統(tǒng)相關的方面仍存在改進的空間。
發(fā)明內(nèi)容
為了解決或者至少改善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上述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用于干排渣鍋爐 的余熱回收裝置,該余熱回收裝置能夠在風冷式干排渣系統(tǒng)的基礎上進一步吸收高溫灰渣 的熱量以及鍋爐底部的輻射熱量,從而提高鍋爐的熱效率和經(jīng)濟性并改善現(xiàn)有的風冷式干 排渣系統(tǒng)對鍋爐煤質和排渣量變化的適應性。為此目的,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用于干排渣鍋爐的余熱回收裝置,所 述余熱回收裝置設置在鍋爐底部,用于在鍋爐運行過程中吸收鍋爐底部的輻射熱量和高溫 灰渣的熱量,所述余熱回收裝置以串聯(lián)或并聯(lián)方式設置在鍋爐的凝結水回熱加熱管線中, 從而將吸收的熱量回收并用于加熱凝結水。在更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余熱回收裝置包括熱交換管或熱交換板、冷水入口 管道和熱水出口管道,其中所述冷水入口管道在所述熱交換管或熱交換板的上游與所述熱 交換管或熱交換板的入口端連接,用于將來自凝結水加熱輸送管線的凝結水導入所述熱交 換管或熱交換板;所述熱交換管或熱交換板用于通過在其中流動的凝結水吸收鍋爐底部的 輻射熱量和高溫灰渣的熱量;而所述熱水出口管道在所述熱交換管或熱交換板的下游與所 熱交換管或熱交換板的出口端連接,用于使吸收了熱量的凝結水從所述熱交換管或熱交換 板回流到凝結水加熱輸送管線中。在更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余熱回收裝置代替現(xiàn)有燃煤鍋爐的渣斗或渣井而設 置在鍋爐底部并與鍋爐渣斗的出渣口相連,并且所述余熱回收裝置還包括支架,其用于以 環(huán)繞方式支撐所述熱交換管或熱交換板;入口聯(lián)箱,其設置在所述熱交換管或熱交換板與 所述冷水入口管道之間;出口聯(lián)箱,其設置在所述熱交換管或熱交換板與所述熱水出口管 道之間,其中所述入口聯(lián)箱和出口聯(lián)箱是所述熱交換管或熱交換板的凝結水進出總管,用 于均勻分配或集結所述熱交換管或熱交換板中的凝結水。在更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余熱回收裝置設置在現(xiàn)有燃煤鍋爐的過渡渣斗(渣 井)中,并且所述熱交換管或熱交換板以縱向或橫向布置的方式沿周向設置在過渡渣斗 (渣井)的殼體或內(nèi)壁上。在更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余 回收裝置連接在凝結水泵或第一級低壓回熱加熱器與第二級低壓回熱加熱器之間,因而從所述熱水出口管道排出的熱水被送入第二級低 壓回熱加熱器中繼續(xù)加熱。在更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余熱回收裝置與第一級低壓回熱加熱器并聯(lián)設置, 因而從所述熱水出口管道排出的熱水被送入第二級低壓回熱加熱器中繼續(xù)加熱。在更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余熱回收裝置還包括用于調節(jié)流過所述熱交換管或 熱交換板的水量的流量調節(jié)裝置;所述流量調節(jié)裝置響應于鍋爐排渣量和排渣溫度的變化 而改變流過所述熱交換管或熱交換板的水量,從而將通過干排渣機進入鍋爐爐膛的風量占 額定總風量的比例控制在規(guī)定范圍內(nèi)。在更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流量調節(jié)裝置將通過干排渣機進入鍋爐爐膛的風量 占額定總風量的比例控制為小于或等于1. 3%。在更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流量調節(jié)裝置將通過干排渣機進入鍋爐爐膛的風量 占額定總風量的比例控制在0. 3-0. 5%的范圍內(nèi)。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個方面,提供一種干排渣鍋爐,所述干排渣鍋爐包括如上述技 術方案中任一項所述的余熱回收裝置。通過采用本發(fā)明的上述技術方案,一方面能夠有效吸收鍋爐的高溫灰渣的部分熱 量,從而將通過排渣機進入爐膛的風量控制在規(guī)定范圍內(nèi),達到穩(wěn)定鍋爐燃燒工況的目的; 另一方面能夠充分回收鍋爐底部的輻射廢熱(即無法利用的熱量),并將其有效利用,從而 提高鍋爐熱效率和經(jīng)濟性,達到節(jié)能降耗的目的。
圖1是設置有本發(fā)明的余熱回收裝置的燃煤鍋爐總成的局部截面示意圖,其中為 了清楚起見,省略了該燃煤鍋爐的部分公知構件。圖1中的組成構件與附圖標記的對應關系如下1-鍋爐爐膛中心線;2-余熱回收裝置;3-鍋爐水冷壁下聯(lián)箱;4-鍋爐水冷壁; 5_鍋爐水冷壁與余熱回收裝置之間的機械密封;6-機械密封的防磨護板;7-余熱回收裝 置的出口聯(lián)箱;8-余熱回收裝置的入口聯(lián)箱;9-余熱回收裝置的熱交換管或熱交換板; 10-干排渣機中心線;11-余熱回收裝置的支架;12-余熱回收裝置的熱水出口管道;13-余 熱回收裝置的冷水入口管道。
具體實施例方式首先,為了更充分地理解本發(fā)明,在此對電廠燃煤鍋爐的凝結水回熱加熱工藝流 程簡要介紹如下來自鍋爐的高壓過熱蒸汽經(jīng)汽輪機進行做功(發(fā)電)之后排向凝結器,做 功之后低壓蒸汽在凝結器中被冷凝為凝結水,該凝結水被集結到凝結器的下部熱水井中, 熱水井中的凝結水經(jīng)凝結水泵進行升壓,升壓后的凝結水隨后依次經(jīng)第一級低壓(或軸 封)回熱加熱器加熱、第二級低壓回熱加熱器以及除氧回熱加熱器,經(jīng)加熱除氧后的凝結 水被鍋爐給水泵升壓為鍋爐給水,鍋爐給水經(jīng)多級高壓回熱加熱器加熱,加熱后的鍋爐給 水被送入鍋爐中繼續(xù)進行燃燒加熱,所產(chǎn)生的高壓過熱蒸汽又被輸送到汽輪機,如此循環(huán) 往復。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做更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應該指出的是,本具
5體實施方式部分提供的僅僅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其本質上僅僅是示例性的,并非旨 在對本發(fā)明、其應用或用途構成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容易理解的是,在不改變本發(fā)明的原 理的前提下,可以對該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細節(jié)做出改變,以便適應特定的環(huán)境或應用場合。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的余熱回收裝置總體上用附圖標記2標示。余熱回收裝置2 設置在鍋爐底部(即,現(xiàn)有燃煤鍋爐的過渡渣斗或渣井位置),余熱回收裝置2的上端與鍋 爐水冷壁的出渣口(具體地說是鍋爐水冷壁4)以機械密封5的方式相連,下端排渣口與干 式排渣機(未示出)相連。余熱回收裝置2包括支架11,其用于以環(huán)繞方式支撐余熱回 收裝置2的換熱部件(即熱交換管或熱交換板9);熱交換管或熱交換板9,其串聯(lián)設置在上 述凝結水加熱輸送管線中,用于將鍋爐底部的部分輻射熱量以及鍋爐排出的高溫灰渣的部 分熱量轉移給流過其中的凝結水;冷水入口管道13,其在所述熱交換管或熱交換板9的上 游與所述余熱回收裝置的入口聯(lián)箱8連接,用于將凝結水均勻地分配到所述熱交換管或熱 交換板9,如圖1所示,冷水入口管道13從支架11的側壁穿過;熱水出口管道12,其在所述 熱交換管或熱交換板9的下游與余熱回收裝置的出口聯(lián)箱7連接,用于使吸收了鍋爐底部 輻射熱量和灰渣熱量的熱水從所述熱交換管或熱交換板9均勻地回流到所述凝結水加熱 輸送管線中。在一種實施方式中,冷水入口管道13在上游與凝結水泵或第一級低壓回熱加 熱器(具體而言是軸封加熱器)的出口相連,而熱水出口管道12在下游與第二級低壓回熱 加熱器的入口相連,因此余熱回收裝置2被串聯(lián)設置在凝結水泵或第一級低壓回熱加熱器 (具體而言是軸封加熱器)的出口與第二級低壓回熱加熱器的入口之間。此外,盡管這里描 述的是余熱回收裝置2串聯(lián)設置在凝結水回熱加熱輸送管線中,本領域技術人員容易理解 的是,本發(fā)明的余熱回收裝置2顯然可以與第一級低壓回熱加熱器(軸封加熱器)并聯(lián)設 置在凝結水輸送管線中。例如,當冷水入口管道13在上游與凝結水泵的出口(第一級低壓 回熱加熱器的入口)相連,并且熱水出口管道12在下游與或第一級低壓回熱加熱器的出口 相連時,余熱回收裝置2可以與第一級低壓回熱加熱器并聯(lián)設置,從而使得只有部分凝結 水流過該余熱回收裝置2。應該指出的是,在圖1所示的示例性實施方式中,余熱回收裝置2代替了現(xiàn)有燃煤 鍋爐的渣斗或渣井;也就是說,圖1所示的鍋爐總成中沒有設置常規(guī)的過渡渣斗或渣井,余 熱回收裝置2既具有余熱回收功能,也具有常規(guī)的過渡渣斗(渣井)的功能。再者,盡管圖 中沒有示出,余熱回收裝置2還包括圍繞熱交換管或熱交換板9設置的外圍保溫設施或殼 體,其與常規(guī)的過渡渣斗或渣井的形狀類似,熱交換管或熱交換板9固定地連接到該外圍 保溫設施或殼體的內(nèi)壁上。在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余熱回收裝置2還包括出口聯(lián)箱7和入口聯(lián)箱8,其分別設置 在熱交換管或熱交換板9與熱水出口管道12和冷水入口管道13之間,用于在具有多個熱 交換管或熱交換板9的情況下作為連接所述熱交換管或熱交換板9與熱水出口管道12和 冷水入口管道13的總管。盡管圖1中示出以及這里描述的余熱回收裝置2代替了現(xiàn)有燃煤鍋爐的過渡渣 斗(渣井),并且包括熱交換管或熱交換板9、支架11、冷水入口管道13、熱水出口管道12、 出口聯(lián)箱7和入口聯(lián)箱8,但是應該指出的是,在不改變本發(fā)明的原理的情況下,該余熱回 收裝置2可以僅包括熱交換管或熱交換板9、冷水入口管道13和熱水出口管道12,并且所 述熱交換管或熱交換板9可以任何合適的方式設置到常規(guī)的過渡渣斗或渣井的內(nèi)壁上。此外,也可以省略外圍殼體,并且/或者可以用其他等同的換熱裝置來代替熱交換管或熱交 換板9。例如,熱交換管或熱交換板9能夠是以縱向或橫向盤繞的方式沿周向設置在過渡渣 斗(渣井)或上述外圍殼體的內(nèi)壁上的單個熱交換管或熱交換板。在鍋爐運行過程中,熱交換管或熱交換板9中流動的凝結水吸收下落的高溫灰 渣的大部分熱量,減少干排渣機中用于冷卻高溫灰渣的冷卻風量,從而在鍋爐排渣量變大 (例如由于煤質變差所致)的情況下確保通過干排渣機進入鍋爐爐膛的風量在允許的安全 范圍內(nèi)(如上所述,通常不超過額定總風量的1.3%)。在此方面,該余熱回收裝置2還可 包括用于調節(jié)流過熱交換管或熱交換板9的水量的流量調節(jié)裝置。例如,在余熱回收裝置2 與凝結水加熱輸送管線并聯(lián)設置并且只有部分凝結水流過該余熱回收裝置2的情況下,該 流量調節(jié)裝置可用于調節(jié)或分配流過余熱回收裝置2的水量占總凝結水量的百分比。該流 量調節(jié)裝置可以是人工控制或自動控制的,以便響應于鍋爐排渣量和排渣溫度的變化而改 變流過熱交換管或熱交換板9的水量,從而將通過干排渣機進入鍋爐爐膛的風量穩(wěn)定為小 于或等于額定總風量的1. 3%,優(yōu)選為額定總風量的0. 3-0. 5%。另一方面,由于余熱回收裝置2 (更具體是熱交換管或熱交換板9)設置在鍋爐底 部,因此其能夠有效吸收鍋爐底部的輻射熱量,從而達到廢熱利用的目的。更具體地說,所 吸收的鍋爐底部的輻射熱量和高溫灰渣的熱量對流過熱交換管或熱交換板9的凝結水進 行加熱,而被加熱的凝結水持續(xù)回流到凝結水輸送管線中,從而減少了鍋爐的廢熱、余熱損 失并相應地提高了鍋爐熱效率和經(jīng)濟性。在此方面,余熱回收裝置2可以被看作是通過鍋 爐廢熱、余熱工作的凝結水輔助低壓加熱器。應該指出的是,上文關于熱交換管或熱交換板9的數(shù)量和結構的描述僅僅是示例 性的,本領域技術人員容易理解的是,在能夠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原理(即有效吸收鍋爐底部的 輻射熱量以及高溫灰渣的部分熱量)的前提下,所述熱交換管或熱交換板9可以設置為具 有任何合適的數(shù)量和結構。本發(fā)明的余熱回收裝置2設計緊湊、安裝布置簡單,其利用換熱裝置對鍋爐排出 的高溫灰渣進行冷卻;冷卻過程中通過吸收高溫灰渣物理顯熱和鍋爐底部排渣口輻射熱量 來加熱凝結水,從而回收輻射廢熱、高溫灰渣余熱。由于冷卻熱渣后進入鍋爐爐膛的風量能夠確保在0. 3-0. 5%的范圍內(nèi),避免了由 于冷卻風對燃燒中心的抬升,平均減少鍋爐排煙溫度的升高達3-5°C左右,保證鍋爐排煙溫 度在規(guī)定范圍內(nèi),從而減少了鍋爐排煙熱損失。另外,從節(jié)能數(shù)據(jù)方面來看,生產(chǎn)過程中產(chǎn)生的大量高溫灰渣的溫度高達850°C以 上,灰渣的比熱容約為0. 959kJ/(kg · °C ),如果灰渣的平均溫度以850°C計,回收熱量后灰 渣的排出溫度按200°C計,則每噸灰渣可回收0. 719GJ的顯熱,大約相當于24. 54kg標準煤 完全燃燒后所產(chǎn)生的熱量。以600MW的機組來計算,節(jié)能總量將達到1060噸標準煤。盡管上面僅結合優(yōu)選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進行了描述,但是本發(fā)明的范圍不限于上 文所述的具體結構和布置。在不偏離所附權利要求限定的本發(fā)明的原理和構思的前提下, 可以對所述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具體細節(jié)做出各種改變或調整,即增加、刪除以及組合等,這些 改變或調整之后的實施方式也將落入本發(fā)明的范圍內(nèi)。
權利要求
一種用于干排渣鍋爐的余熱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熱回收裝置設置在鍋爐底部,用于在鍋爐運行過程中吸收鍋爐底部的輻射熱量和高溫灰渣的熱量,所述余熱回收裝置以串聯(lián)或并聯(lián)方式設置在鍋爐的凝結水回熱加熱管線中,從而將吸收的熱量回收并用于加熱凝結水。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余熱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熱回收裝置包括熱交換管 或熱交換板、冷水入口管道和熱水出口管道,其中所述冷水入口管道在所述熱交換管或熱交換板的上游與所述熱交換管或熱交換 板的入口端連接,用于將來自凝結水加熱輸送管線的凝結水導入所述熱交換管或熱交換 板;所述熱交換管或熱交換板用于通過在其中流動的凝結水吸收鍋爐底部的輻射熱量和高 溫灰渣的熱量;而所述熱水出口管道在所述熱交換管或熱交換板的下游與所熱交換管或熱 交換板的出口端連接,用于使吸收了熱量的凝結水從所述熱交換管或熱交換板回流到凝結 水加熱輸送管線中。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余熱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熱回收裝置代替現(xiàn)有燃煤 鍋爐的過渡渣斗或渣井而設置在鍋爐底部并與鍋爐渣斗的出渣口相連,并且所述余熱回收 裝置還包括支架,其用于以環(huán)繞方式支撐所述熱交換管或熱交換板;入口聯(lián)箱,其設置在所述熱交換管或熱交換板與所述冷水入口管道之間;出口聯(lián)箱,其設置在所述熱交換管或熱交換板與所述熱水出口管道之間,其中所述入口聯(lián)箱和出口聯(lián)箱是所述熱交換管或熱交換板的凝結水進出總管,用于均 勻分配或集結所述熱交換管或熱交換板中的凝結水。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余熱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熱回收裝置設置在現(xiàn)有燃 煤鍋爐的過渡渣斗或渣井中,并且所述熱交換管或熱交換板以縱向或橫向布置的方式沿周 向設置在過渡渣斗或渣井的殼體或內(nèi)壁上。
5.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余熱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熱回收裝置連 接在凝結水泵或第一級低壓回熱加熱器與第二級低壓回熱加熱器之間,因而從所述熱水出 口管道排出的熱水被送入第二級低壓回熱加熱器中繼續(xù)加熱。
6.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余熱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熱回收裝置與 第一級低壓回熱加熱器并聯(lián)設置,因而從所述熱水出口管道排出的熱水被送入第二級低壓 回熱加熱器中繼續(xù)加熱。
7.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余熱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熱回收裝置還 包括用于調節(jié)流過所述熱交換管或熱交換板的水量的流量調節(jié)裝置;所述流量調節(jié)裝置響 應于鍋爐排渣量和排渣溫度的變化而改變流過所述熱交換管或熱交換板的水量,從而將通 過干排渣機進入鍋爐爐膛的風量占額定總風量的比例控制在規(guī)定范圍內(nèi)。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余熱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調節(jié)裝置將通過干排渣 機進入鍋爐爐膛的風量占額定總風量的比例控制為小于或等于1. 3%。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余熱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調節(jié)裝置將通過干排渣 機進入鍋爐爐膛的風量占額定總風量的比例控制在0. 3-0. 5%的范圍內(nèi)。
10.一種干排渣鍋爐,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排渣鍋爐包括如權利要求1至9中任一項所 述的余熱回收裝置。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鍋爐的余熱回收裝置,更具體地提供一種用于干排渣鍋爐的余熱回收裝置,所述余熱回收裝置代替鍋爐的過渡渣斗(渣井)或者設置在過渡渣斗(渣井)中,用于在鍋爐運行過程中吸收鍋爐底部的輻射熱量和高溫灰渣的熱量,所述余熱回收裝置與汽輪機的凝結水泵或第一級低壓回熱加熱器的出口連接,并將吸收的熱量傳送至第二級低壓回熱加熱器入口。該余熱回收裝置能夠在鍋爐干排渣系統(tǒng)的基礎上進一步吸收高溫灰渣的熱量以及鍋爐底部的輻射熱量,從而提高鍋爐熱效率并改善現(xiàn)有的風冷式干排渣系統(tǒng)對鍋爐煤質和排渣量變化的適應性。
文檔編號F23J1/00GK101915426SQ20101028291
公開日2010年12月15日 申請日期2010年9月15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9月15日
發(fā)明者任弘, 任振偉 申請人:任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