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真空熱處理爐的冷卻氣體風路切換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真空熱處理爐的冷卻氣體風路切換裝置。
背景技術:
真空熱處理爐是在將內部減壓后再填充非活性氣體等而對被處理品進行熱處理的熱處理爐。真空熱處理爐通過在加熱而使附著在爐內及處理品上的水分等氣化后再次減壓、再填充非活性氣體等,能夠將水分完全除去,所以有能夠進行沒有水分造成的著色的熱處理(稱作“光亮熱處理”)的優(yōu)點。
此外,氣體冷卻式真空熱處理爐具有(1)能夠進行光亮熱處理;(2)沒有脫碳、滲碳;(3)變形少;(4)作業(yè)環(huán)境良好等許多優(yōu)點。但是,早期的氣體冷卻式真空熱處理爐由于是減壓冷卻式的,所以有冷卻速度不夠的缺點。所以,為了提高冷卻速度,高速循環(huán)氣體冷卻方式已實用化。
圖1是非專利文獻1中公開的高速循環(huán)氣體冷卻爐的結構圖。在該圖中,50是隔熱部件,51是加熱器,52是有效作業(yè)區(qū)域,53是爐體及水冷套,54是熱交換器,55是渦輪風扇,56是風扇用馬達,57是冷卻門,58是爐床,59是氣體分配器,60是切換冷卻氣體的風路的調節(jié)風門。
此外,專利文獻1的“真空爐中的氣體循環(huán)冷卻促進法”如圖2所示,真空爐在氣密性的真空容器61內設有由隔熱壁67包圍的加熱室66,通過配置在加熱室內的加熱器72將被加熱物64在真空中加熱,并且在真空容器61內設有冷卻器62及風扇63,通過冷卻器62將供給到真空容器內的非氧化性氣體冷卻,通過風扇63的旋轉使非氧化性氣體從設于加熱室66的相對的隔熱壁67面上的開口68、69循環(huán)到加熱室66內,而對被加熱物64強制進行氣體循環(huán)冷卻,在該真空爐中,配置至少一端形成為擴口狀的耐熱性筒狀罩,使其隔開適當間隔地包圍置于加熱室66內的被加熱物64,并且使其兩端與上述開口68、69相對,來使非氧化性氣體循環(huán)到加熱室66內。另外,在該圖中,70是切換冷卻氣體的風路的調節(jié)風門。
非專利文獻1山崎勝弘,金屬材料的真空熱處理(2),熱處理30卷2號,平成2年4月;專利文獻1特開平5-230528號公報。
如上所述,在為了發(fā)揮氣體冷卻式真空熱處理爐所具有的諸多優(yōu)點并且提高冷卻速度而采用高速循環(huán)氣體冷卻方式的情況下,為了使被處理品的冷卻速度均勻化,風路切換變得很重要。
因此,在上述非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1中記載的高速循環(huán)氣體冷卻爐中,作為切換朝上和朝下的風路的機構,通常在上下使用調節(jié)風門裝置。但是,在將上下的調節(jié)風門裝置作為風路切換機構的情況下,有以下的問題。
(1)調節(jié)風門裝置根據其開閉位置的不同,由高速通過的風壓造成的負荷變動較大。因此,在高壓氣體的情況下,如果是調節(jié)風門方式,則會因風壓的影響而難以平滑地動作。
(2)調節(jié)風門裝置的開閉角度與開口面積不成比例。因此,在切換上下多個驅動裝置時,難以調節(jié)開口面積的平衡,會在吸入口及排出口的開口面積上產生差異,從而其變動變大,冷卻氣體量變動,難以進行穩(wěn)定的氣體冷卻。
(3)由于在上下存在多個調節(jié)風門裝置,所以需要多個驅動裝置,構造變得復雜。
(4)開口面積在上下由調節(jié)風門裝置限制,比爐體內面積小。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做出的。即,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真空熱處理爐的冷卻氣體風路切換裝置,其不易受到風壓的影響,能夠平滑地切換風路,不易發(fā)生開口面積的變動及吸入口與排出口的開口面積差,能夠進行穩(wěn)定的氣體冷卻,構造較簡單,能夠通過單一的驅動裝置進行切換,能夠確保較大的開口面積。
根據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真空熱處理爐的冷卻氣體風路切換裝置,具備包圍靜置被處理品的冷卻區(qū)域的冷卻室、和將通過該冷卻室內的氣體冷卻并使其循環(huán)的氣體冷卻循環(huán)裝置,通過加壓了的循環(huán)氣體將加熱后的被處理品冷卻,該裝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將冷卻室與氣體冷卻循環(huán)裝置之間分隔開的固定隔板、和沿著該固定隔板的表面被滑動驅動的滑動遮擋板,固定隔板具有分別獨立地連通到氣體冷卻循環(huán)裝置的吸入口和排出口的吸引開口和排出開口,滑動遮擋板具有將固定隔板的吸引開口和排出開口部分地遮擋的遮擋部,由此交替地切換通過冷卻室內的氣體的方向。
根據上述本發(fā)明的結構,僅通過使滑動遮擋板沿著將冷卻室與氣體冷卻循環(huán)裝置之間分隔的固定隔板的表面滑動,就能夠交替地切換通過冷卻室內的氣體的方向。
此外,由于是使得滑動遮擋板相對于流動方向垂直地移動的滑動驅動,所以即使是高壓氣體(密度較高的氣體)也不易受到風壓的影響,而是能夠平滑地切換風路。
進而,由于固定隔板具有分別獨立地連通到氣體冷卻循環(huán)裝置的吸入口和排出口的吸引開口和排出開口,滑動遮擋板具有將固定隔板的吸引開口和排出開口部分地遮擋的遮擋部,所以不易產生開口面積的變動及吸入口與排出口的開口面積差,能夠進行穩(wěn)定的氣體冷卻。此外,構造較簡單,能夠通過單一的驅動裝置進行切換,能夠確保較大的開口面積。
根據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上述冷卻室具有沿上下方向通過其內側的氣體流路;將開口位置設定成,使得當氣體在冷卻室內向下方流動時,吸引開口僅與冷卻室的下方連通,并且排出開口僅與冷卻室的上方連通,當氣體在冷卻室內向上方流動時,吸引開口僅與冷卻室的上方連通,并且排出開口僅與冷卻室的下方連通。
根據該結構,通過將冷卻室與氣體冷卻循環(huán)裝置之間分隔的爐體內面積A中的各1/2作為氣體冷卻循環(huán)裝置的吸入口和排出口,并將吸入口與排出口中的各1/2設在下方、上方,能夠將各吸引開口與排出開口設定為爐體內面積A的約1/4。因而,與以往相比,能夠將風路面積取得較大,能夠降低氣體的通過流速,減小壓力損失。
優(yōu)選的是,上述固定隔板具有上下1對的吸引開口和排出開口;上述滑動遮擋板的上述遮擋部將固定隔板的上側的吸引開口和下側的排出開口同時遮擋,進行滑動而將下側的吸引開口和上側的排出開口同時遮擋。
根據該結構,僅通過使滑動遮擋板上下滑動,就能夠切換上下1對的吸引開口和排出開口,能夠交替地切換通過冷卻室內的氣體的方向。
上述冷卻室位于能夠將被處理品從外部經由輸入輸出門直接輸入輸出的位置;上述氣體冷卻循環(huán)裝置設置在對被處理品的輸入輸出沒有直接影響的側面。
根據該結構,能夠不影響到氣體冷卻循環(huán)裝置地將被處理品從外部經由輸入輸出門直接相對于冷卻室輸入輸出。
上述氣體冷卻循環(huán)裝置包括與冷卻室相鄰地設置且對通過了冷卻室的氣體進行吸引和加壓的冷卻風扇、和設置在上述固定隔板與冷卻室之間并將通過的氣體間接冷卻的上下的熱交換器。
根據該結構,即使交替地切換通過冷卻室內的氣體的方向,也能夠通過上下的熱交換器將從冷卻室流出、向冷卻室流入的氣體有效地冷卻。
上述氣體冷卻循環(huán)裝置也可以設計成,包括與冷卻室相鄰地設置且對通過了冷卻室的氣體進行吸引和加壓的冷卻風扇、和設置在該冷卻風扇的排出口與上述固定隔板之間并將從冷卻風扇排出的氣體間接冷卻的熱交換器。
根據該結構,固定隔板與冷卻風扇之間的內側整面連通到冷卻風扇的吸入口,外側整面連通到冷卻風扇的排出口,所以通過將排出口/吸入口的間隙取得足夠大,即使只有半面開口也能夠向相反面繞入,能夠有效地利用整個熱交換器。
本發(fā)明的其他目的及有利的特征通過參照附圖的以下的說明會變得更加清楚。
圖1是非專利文獻1中公開的高速循環(huán)氣體冷卻爐的結構圖。
圖2是專利文獻1的“真空爐中的氣體循環(huán)冷卻促進法”的構成圖。
圖3是具備本發(fā)明的冷卻氣體風路切換裝置的真空熱處理爐的整體結構圖。
圖4是圖3的A-A線剖視圖。
圖5是圖4的B-B線剖視圖。
圖6A和圖6B是本發(fā)明的工作原理說明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參照
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另外,在各圖中,對于通用的部分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而省略重復的說明。
圖3是具備本發(fā)明的冷卻氣體風路切換裝置的真空熱處理爐的整體結構圖。在該圖中,該真空熱處理爐是具備真空加熱爐10、氣體冷卻爐20、以及移動裝置30的多室型熱處理爐。
真空加熱爐10是內置有加熱室12的可密閉的爐,有在將被處理品1減壓后再填充非活性氣體等而進行加熱的功能,該加熱室12以與氣體冷卻爐20的冷卻室22大致相同的高度與冷卻室相鄰,對被處理品1進行加熱。
氣體冷卻爐20是內置有對加熱后的被處理品1進行氣體冷卻的冷卻室22的可密閉的加壓容器,有通過加壓了的循環(huán)氣體2將加熱后的被處理品1冷卻的功能。
移動裝置30具有將被處理品1在加熱室12與冷卻室22之間水平地輸送的功能。
真空加熱爐10包括由內部被真空排氣的真空容器11、將被處理品1容納在內部的加熱室12、用來將被處理品1向加熱室放入或從其中取出的前門13、將用來使加熱室內的被處理品1移動的開口關閉的后門14、可前后水平移動地載置被處理品1的載置臺15、用來加熱被處理品1的加熱器16等。
根據該結構,能夠將真空容器11的內部減壓為真空,通過加熱器16將被處理品1加熱到既定的溫度。
氣體冷卻爐20具備輸入輸出門21、冷卻室22、整流器23及真空容器24。
冷卻室22位于能夠將被處理品1從外部經由輸入輸出門21直接輸入輸出的位置,能夠不給后述的氣體冷卻循環(huán)裝置帶來影響地,將被處理品從外部經由輸入輸出門直接相對于冷卻室輸入輸出。
在該例中,輸入輸出門21設在加熱室12的相反側(圖中右側),用于將被處理品1相對于冷卻室22輸入或輸出。該輸入/輸出是通過設在爐外的輸送機構(例如固定的裝載/卸載裝置、叉式升降機、起重機等)進行的。另外,在該圖中,以關閉了輸入輸出門21的狀態(tài)表示。
冷卻室22包圍靜置被處理品1的冷卻區(qū)域,在其內側沿上下方向形成截面一定的氣體流路。冷卻室22的輸入輸出門側能夠由開閉門22a開閉。另外,根據情況,開閉門22a的作用也可以用輸入輸出門21代替。
整流器23堵塞冷卻室22的上端及下端地設置在上下,具有對上下方向上的流動進行整流、使通過冷卻室22的氣體的速度分布均勻化的功能。
真空容器24包括與真空加熱爐10的前門13對置地設置的中間隔熱門24a、將被處理品1容納在內部的圓筒形容器主體部24b、和設置在容器主體部24b上而使得輸入輸出門21能夠氣密地開閉的離合器環(huán)24c。
根據該結構,通過打開離合器環(huán)24c并打開輸入輸出門21,能夠將被處理品1直接收納到容器主體部24b的內部。此外,通過借助離合器環(huán)24c將輸入輸出門21氣密地連結到容器主體部24b上,并從未圖示的配管將加壓后的冷卻用氣體(氬氣、氦氣、氮氣等)供給到內部,能夠將加壓氣體用于冷卻。
移動裝置30具備多個自由輥32、推拉部件34及驅動裝置36。
多個自由輥32設置在加熱室12及冷卻室22內,僅支撐被處理品1的寬度方向的兩端部,使其能夠在水平輸送方向上移動。該自由輥32是能夠以軸心為中心自由旋轉的圓筒形短輥,幾乎不會阻礙冷卻室22內氣體的平滑流動。此外,自由輥僅具有支撐被處理品1而使其能沿水平輸送方向移動的功能,由簡單的軸承(例如間隙較大的軸頸軸承)構成,以便即使在加熱室12內被加熱也不會損害其功能,通過定期地檢修或更換,得到幾乎不需要采取熱對策的簡單結構。
推拉部件34在卡合到被處理品1上的同時水平地移動,從而水平地推拉被處理品。此外,該推拉部件34在前端部具有可起伏的卡合部件35,能夠在內置于推拉部件34的末端部(左端部)的未圖示的致動器作用下隨時進行起伏動作。通過該起伏動作,卡合部件35能夠隨時變?yōu)檩^高位置和較低位置,在較高位置上,能夠卡合到被處理品1(或者其載置臺)上而水平地推拉被處理品1,在較低位置上則能夠在不卡合到被處理品(或者其載置臺)上的情況下水平地移動。
另外,該起伏機構并不限于通過致動器直接起伏的構造,只要能夠從加熱室12及冷卻室22的外部進行起伏即可,也可以是齒輪齒條、鏈驅動或其他機構。
驅動裝置36在加熱室的與冷卻室側相反的一側(圖中左側)相鄰設置,具有能夠使推拉部件34水平移動的功能。
在該例中,輸送裝置30是鏈推拉型的。此外,驅動裝置36包括連結在推拉部件34的末端部而水平移動的水平移動鏈37a、與水平移動鏈嚙合的鏈輪37b、和驅動鏈輪37b旋轉的旋轉馬達(未圖示)。進而,為了將推拉部件34與水平移動鏈37a一直保持為水平,將推拉部件用的自由輥33適當裝備在冷卻室22以外的區(qū)域中。
根據該結構,能夠通過旋轉馬達驅動鏈輪37b旋轉,使水平移動鏈37a水平移動,從而使得推拉部件34水平地移動,進而使其前端部的卡合部件35水平地移動。
根據上述結構,僅構成移動裝置30的自由輥32設置在加熱室12及冷卻室22內,由該自由輥32僅支撐被處理品1的寬度方向兩端部,所以幾乎不會阻礙冷卻室22內的氣體的平滑流動。
此外,自由輥32只具有支撐被處理品1而使其可沿水平輸送方向移動的功能,幾乎不需要采取熱對策,從而能夠使構造變得簡單。
因而,由于在冷卻室內沒有自由輥32以外的輸送機構,所以不會妨礙氣體流動,由于在加熱室12內也沒有自由輥以外的輸送機構,所以不需要用來進行輸送的復雜機構。
此外,通過在將卡合部件35置于較高位置的情況下使推拉部件34水平地移動,能夠水平地推拉被處理品1,通過將卡合部件35置于較低位置,能夠在不卡合到被處理品1上的情況下使推拉部件34水平地移動。因而,在從外部將被處理品1裝入到冷卻室22中后,使用移動裝置30從冷卻室22移動到加熱室12中,在加熱處理后能夠從加熱室12移動到冷卻室22中,在冷卻后向外部輸出。進而,在加熱室內的加熱中、以及冷卻室內的冷卻中,可使推拉部件34在加熱室12的左側待機,所以能夠保持各室氣密。此外,在待機中,自由輥32以外的移動裝置30位于非加熱區(qū)域中,所以不必采取特別的熱對策以防止其過熱。
圖4是圖3的A-A線剖視圖。如該圖所示,氣體冷卻爐20還具備氣體冷卻循環(huán)裝置40及冷卻氣體風路切換裝置50。
冷卻室22相鄰于真空加熱爐10而設置在容器主體部24b內,在該圖中是設置在靠左側的位置上。此外,冷卻室22的氣體冷卻循環(huán)裝置側(圖中右側)被中間整流板25a分隔,其相反側(圖中左側)被鉛直整流板25b分隔,從而在冷卻室22內形成在上下方向上截面大致一定的氣體流路。
該冷卻室22的內側是冷卻區(qū)域,被處理品1例如是噴氣發(fā)動機的動翼、靜翼、螺栓等的小型金屬部件,被容納在托盤或籃內,在冷卻室22中央裝載并靜置于具有通氣性的載置臺26上。
載置臺26被設置在與真空加熱爐10的載置臺15相同的高度上,能夠在內置的輥上自由地移動。
氣體冷卻循環(huán)裝置40以正交于被處理品1的輸入輸出方向的朝向安裝在容器24的主體部側面上,以便不會直接影響到被處理品1的輸入輸出。
在該圖中,氣體冷卻循環(huán)裝置40包括冷卻風扇42,與冷卻室22相鄰地設置在容器24的主體部內,吸引通過冷卻室22后的氣體并加壓;和上下的熱交換器44、45,設置在固定隔板52(后述)與冷卻室22之間,間接冷卻通過的氣體2。
冷卻風扇42由安裝在圓筒形容器主體部24b上的冷卻風扇馬達46旋轉驅動,從其中央部吸引氣體并從外周部排出。熱交換器44、45例如是將內部水冷的冷卻翅片管。
此外,設有將冷卻風扇42的中央部(吸入側)和外周側(排出側)隔開的空圓筒形的分隔管47,其內側連通到后述固定隔板52的吸引開口52a,外側連通到排出開口52b。
根據該結構,即使將通過冷卻室22內的氣體2的方向上下交替地切換,也能夠通過上下的熱交換器44、45有效地將從冷卻室流出、向冷卻室流入的氣體有效地冷卻。
另外,也可以與該結構不同,在冷卻風扇42的排出口(外側)與固定隔板52之間設置熱交換器,通過熱交換器將從冷卻風扇排出的氣體間接冷卻。
根據該結構,固定隔板52與冷卻風扇42之間的內側整面連通到冷卻風扇42的吸入口,外側整面連通到冷卻風扇42的排出口,所以通過將排出口/吸入口的間隙取得足夠大,即使只有半面開口也能夠向相反面繞入,能夠有效地利用整個熱交換器。
在圖4中,冷卻氣體風路切換裝置50包括固定隔板52、滑動遮擋板54及滑動驅動裝置56。
固定隔板52和滑動遮擋板54將冷卻室22與氣體冷卻循環(huán)裝置40之間鉛直地分隔開,將其之間部分地截斷?;瑒诱趽醢?4沿著固定隔板52的表面受滑動驅動裝置56上下滑動驅動。此外,在固定隔板52與滑動遮擋板54之間,在至少一方上安裝有未圖示的滑動件(例如支承件、鉛黃銅、石墨),以降低其間的氣體泄漏,并且降低滑動阻力,使動作變得平滑。
滑動驅動裝置56在該例中是空氣壓力缸或液壓缸,但本發(fā)明并不限于該結構,也可以使用周知的其他驅動裝置(齒輪齒條)。
進而,在該圖中,將固定隔板52與冷卻室22之間上下分隔的中央隔板55的兩端固定設置在固定隔板52的中央部與冷卻室22的中間整流板25a上。
圖5是圖4的B-B線剖視圖。此外,圖6A和圖6B是本發(fā)明的工作原理說明圖。將板52、54分離開來表示,圖6A表示滑動遮擋板54位于下方的情況、圖6B表示滑動遮擋板54位于上方的情況。
如圖6A和圖6B所示,固定隔板52具有分別獨立地與氣體冷卻循環(huán)裝置的吸入口和排出口連通的上下一對的吸引開口52a和排出開口52b。各開口的大小大致相同為宜。此外,固定隔板52的外周在圖5中氣密地固定在圓筒形的容器主體部24b上。
另一方面,滑動遮擋板54具有將固定隔板的吸引開口52a和排出開口52b部分地遮擋的遮擋部54a、54b。在位于下方的圖6A中,遮擋部54a、54b將固定隔板的上側的吸引開口52a和下側的排出開口52b同時遮住。此外,在位于上方的圖6B中,遮擋部54a、54b滑動而將下側的吸引開口52a和上側的排出開口52b同時遮住。
根據該結構,在圖5中,僅通過使固定隔板52上下滑動,就能夠切換上下一對的吸引開口52a和排出開口52b,能夠交替地切換通過冷卻室內的氣體的方向。
圖4、圖5及圖6A表示使固定隔板52滑動到下方的狀態(tài),在此情況下,朝下通過了冷卻室內的氣體2被下側的熱交換器45冷卻,通過下側的吸引開口52a被吸引到冷卻風扇42的中央部(吸入側)。此外,從冷卻風扇42的外周部(排出側)排出的氣體2通過上側的排出開口52b后被上側的熱交換器44冷卻,朝下流入到冷卻室內,進行氣體的循環(huán)。
圖6B表示使滑動遮擋板54滑動到上方的狀態(tài),在此情況下,朝上通過了冷卻室內的氣體2被上側的熱交換器44冷卻,通過上側的吸引開口52a被吸引到冷卻風扇42的中央部(吸入側)。此外,從冷卻風扇42的外周部(排出側)排出的氣體2通過下側的排出開口52b后被下側的熱交換器45冷卻,朝上流入到冷卻室內,進行氣體的循環(huán)。
如上所述,根據本發(fā)明的結構,僅通過使滑動遮擋板54沿著將冷卻室22與氣體冷卻循環(huán)裝置40之間隔開的固定隔板52的表面滑動,就能夠交替地切換通過冷卻室內的氣體2的方向。
此外,由于是使滑動遮擋板54相對于流動方向(在該例中是水平方向)垂直地移動的滑動驅動,所以即使是高壓氣體(密度較高的氣體),也不易受到風壓的影響而能夠平滑地切換風路。
進而,固定隔板52具有分別獨立地連通到氣體冷卻循環(huán)裝置40的吸入口和排出口的吸引開口52a和排出開口52b,滑動遮擋板54具有將固定隔板的吸引開口和排出開口部分地遮擋的遮擋部54a、54b,所以不易產生開口面積的變動及吸入口與排出口的開口面積差,能夠進行穩(wěn)定的氣體冷卻。此外,構造較簡單,能夠通過單一的驅動裝置進行切換,確保較大的開口面積。
另外,本發(fā)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實施例,只要不脫離本發(fā)明的主旨,當然能夠自由地變更。例如,并不限于加熱室和冷卻室分離的裝置,即使是通過1個室進行加熱和冷卻的單室爐也能夠使用。
權利要求
1.一種真空熱處理爐的冷卻氣體風路切換裝置,具備包圍靜置被處理品的冷卻區(qū)域的冷卻室、和將通過該冷卻室內的氣體冷卻并使其循環(huán)的氣體冷卻循環(huán)裝置,通過加壓了的循環(huán)氣體將加熱后的被處理品冷卻,其特征在于,具有將冷卻室與氣體冷卻循環(huán)裝置之間分隔開的固定隔板、和沿著該固定隔板的表面被滑動驅動的滑動遮擋板;固定隔板具有分別獨立地連通到氣體冷卻循環(huán)裝置的吸入口和排出口的吸引開口和排出開口,滑動遮擋板具有將固定隔板的吸引開口和排出開口部分地遮擋的遮擋部,由此交替地切換通過冷卻室內的氣體的方向。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熱處理爐的冷卻氣體風路切換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冷卻室具有沿上下方向通過其內側的氣體流路;將開口位置設定成,使得當氣體在冷卻室內向下方流動時,吸引開口僅與冷卻室的下方連通,并且排出開口僅與冷卻室的上方連通,當氣體在冷卻室內向上方流動時,吸引開口僅與冷卻室的上方連通,并且排出開口僅與冷卻室的下方連通。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熱處理爐的冷卻氣體風路切換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隔板具有上下1對的吸引開口和排出開口;上述滑動遮擋板的上述遮擋部將固定隔板的上側的吸引開口和下側的排出開口同時遮擋,進行滑動而將下側的吸引開口和上側的排出開口同時遮擋。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熱處理爐的冷卻氣體風路切換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冷卻室位于能夠將被處理品從外部經由輸入輸出門直接輸入輸出的位置;上述氣體冷卻循環(huán)裝置設置在對被處理品的輸入輸出沒有直接影響的側面。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熱處理爐的冷卻氣體風路切換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氣體冷卻循環(huán)裝置包括與冷卻室相鄰地設置且對通過了冷卻室的氣體進行吸引和加壓的冷卻風扇、和設置在上述固定隔板與冷卻室之間并將通過的氣體間接冷卻的上下的熱交換器。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熱處理爐的冷卻氣體風路切換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氣體冷卻循環(huán)裝置包括與冷卻室相鄰地設置且對通過了冷卻室的氣體進行吸引和加壓的冷卻風扇、和設置在該冷卻風扇的排出口與上述固定隔板之間并將從冷卻風扇排出的氣體間接冷卻的熱交換器。
全文摘要
一種真空熱處理爐的冷卻氣體風路切換裝置,具備包圍靜置被處理品的冷卻區(qū)域的冷卻室、和將通過該冷卻室內的氣體冷卻并使其循環(huán)的氣體冷卻循環(huán)裝置,通過加壓了的循環(huán)氣體將加熱后的被處理品冷卻。該裝置具有將冷卻室與氣體冷卻循環(huán)裝置之間分隔開的固定隔板、和沿著該固定隔板的表面被滑動驅動的滑動遮擋板。固定隔板具有分別獨立地連通到氣體冷卻循環(huán)裝置的吸入口和排出口的吸引開口和排出開口,滑動遮擋板具有將固定隔板的吸引開口和排出開口部分地遮擋的遮擋部,由此交替地切換通過冷卻室內的氣體的方向。
文檔編號F27D9/00GK101018997SQ200480044008
公開日2007年8月15日 申請日期2004年9月16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9月16日
發(fā)明者勝俁和彥, 中原琢裕 申請人:石川島播磨重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