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谷物干燥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使循環(huán)流下的谷物通過熱風而干燥谷物的谷物干燥裝置。
背景技術:
以往,特開昭57—104078號公報(專利文獻l)記載有如下機構,即 將前后方向長的方筒狀的干燥裝置主體內(nèi)的集谷部的兩側的一方作為熱 風送風室,而將另一方作為排塵風室,在作為干燥機的短邊的左右方向上, 以在通到熱風送風室的多個熱風室和通到排塵風室的多個排風室的兩室 之間形成寬度窄的干燥通路的方式,而交替架設上述多個熱風室與上述多 個排風室。
另外,上述專利文獻l的構成中,在配置了熱風室、干燥通路、排風 室的干燥部的正下方而通過輸送輥定量地輸送谷物,該輸送輥沿前后方向 轉(zhuǎn)動自如地軸架設于多列的交叉流下輸送室的下部,該多列的交差流下輸 送室通過多個配置于作為干燥裝置的長邊的前后方向上的山形分隔壁形 成,并利用熱風送風室、排塵風室及輸送室包圍輸送輥的周圍的構成的谷 物干燥機已在特開昭61-55037號公報中公示。
專利文獻l:日本特開昭57-104078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昭61-055037號公報
實行了上述文獻的谷物干燥機中,盡管干燥通路寬度狹窄,但也能確 保其干燥通路的表面積增大,因此能夠使谷物有效且均勻地流下,從而能 夠?qū)崿F(xiàn)谷物的均勻干燥。并且,由于干燥通路寬度窄而通風阻力少,可適 當?shù)剡M行谷物的通風,所以即使送風機的動力小,也能夠有效地通風。
然而,在上述構成中,排塵風室的側面壁與外氣接觸,排風難以通過, 而在排塵風室的一部分堆積塵埃,由于干燥物的水分較多時的排風中包含 大量水分,所以因其與外氣的溫度差而產(chǎn)生結露,并加速塵埃的腐爛,從而得以確認側面壁的腐蝕的發(fā)生現(xiàn)狀。
另外,近年的農(nóng)業(yè)改革中,現(xiàn)狀是在鼓勵大規(guī)模農(nóng)業(yè),促進集團化、 企業(yè)化中,對大型的谷物干燥機的期望進一步提高。為了應對這樣的期望, 有必要著手大型谷物干燥機的開發(fā),但是在具備上述專利文獻的干燥部的 谷物干燥機中,干燥部的大型化中存在如下的缺點。
第一,難以保持左右方向的干燥部的延長化而帶來的干燥通路的寬度 的均勻化,因此,干燥通路基于位置不同而產(chǎn)生薄厚不均,導致對均勻的 通風和谷物的均勻流下受損,而存在無法均勻地進行谷物干燥的可能性。
第二,干燥機本身增大,存儲于干燥機的存儲槽的谷物的量增多,而 對干燥部施加的重量也增大。特別是,在將干燥部本身沿前后或左右及該 兩個方向延伸的情況下,為了承受施加于干燥部的重量,防止干燥部的變 形,必須要增加用于干燥部的構件的厚度,或變更可承受重量的結構,并 且僅僅延長以往使用的干燥部的長度,其結果并不能實現(xiàn)上述功能。另外, 將構件加厚,或者新設計可承受負載的干燥部的結構存在成本的問題,而 產(chǎn)生使商品價格的高漲的結果。
第三,由于進行干燥部的大型化,導致通過干燥部的干燥風的流動產(chǎn) 生不正常,增加了容易通風的場所和容易滯留的場所的差別,不僅增加排 塵風室的塵埃堆積,還有可能難以實現(xiàn)將谷物均勻干燥的干燥機的目的, 因此,干燥部的各個部位需要設置使干燥風均勻通入的裝置,其結果是, 提高了干燥機本身的成本。
發(fā)明內(nèi)容
對此,為解除上述缺陷,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干燥部,其即 使增大構成干燥體本身,也不必重新設計增加構件厚度的方法和增加強度 的結構,利用現(xiàn)有的干燥結構,承受負載并保持均勻地干燥通路的寬度, 從而可實現(xiàn)干燥風的干燥通路的通風和谷物的均等流下,并且,提供一種 谷物干燥裝置,其均勻地將干燥風供給于干燥通路、排風室、排塵室,防 止排塵風室內(nèi)的通風的滯留,并降低排塵風室內(nèi)的塵埃的堆積。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谷物干燥裝置提出了技術方案1 技術方
案6涉及的谷物干燥裝置。艮P,技術方案l涉及的谷物干燥裝置,其從上層依次配置存儲槽、干 燥部、集谷部,集谷部與將谷物揚谷到存儲槽的揚谷裝置接合,而使存儲 槽、干燥部、集谷部循環(huán),其特征在于,干燥部中,按照橫穿左右方向的 熱風層、干燥層、排風層或排風層、干燥層、熱風層的順序,在前后方向 上重復配置所述各層,并配置多個隨著各個層的左右兩端越向下方越呈倒 圓錐形狀的干燥體,且鄰接的干燥體翻轉(zhuǎn)180°地接觸配置,而形成干燥 部。
技術方案2的谷物干燥裝置,其從上層依次配置存儲槽、干燥部、集 谷部,集谷部與將谷物揚谷到存儲槽的揚谷裝置接合,在存儲槽的上面具 備用于將從揚谷裝置排出的谷物均等存儲的收入裝置,在集谷部中具備熱 風室、排風室、使谷物向一方流下的集谷流下路、及下端與揚谷裝置的投 入部相連的集谷裝置,谷物在存儲槽、干燥部、集谷部循環(huán),其特征在于, 干燥部中,按照橫穿左右方向的熱風層、干燥層、排風層或排風層、干燥 層、熱風層的順序,在前后方向上重復配置所述各層,并配置兩個隨著各 個層的左右兩端越向下方越呈倒圓錐形狀的干燥體,且鄰接的一個干燥體 翻轉(zhuǎn)180°地接觸配置,而形成干燥部,在各個干燥體的下方具備各個集 谷部的集谷流下路。
技術方案3的谷物干燥裝置是技術方案1或2所述的谷物干燥裝置, 其特征在于,集谷部中,左右兩端方向上設為具備燃燒裝置的熱風室,中 央部設為具備送風機的排風室。
技術方案4的谷物干燥裝置是技術方案1、 2或技術方案3所述的谷 物干燥裝置,其特征在于,集谷部的集谷流下路由在其中央下端具備的沿 集谷裝置方向收集谷物的兩個斜面形成,在一方斜面上設置排塵通路,并 且,分別與干燥部的鄰接干燥體連接的集谷流下路中,將一個集谷流下路 翻轉(zhuǎn)180° ,以與具備排塵通路的斜面對置且與排風室面對面的方式,而 與干燥體連接。
技術方案5的干燥裝置是技術方案1、 2、 3或技術方案4所述的谷物 干燥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方筒狀的干燥裝置的前后方向的任一中央部上 距離干燥裝置主體若干距離地配置揚谷裝置,與兩個干燥體的下端連接的 集谷流下路下端的集谷裝置的排出口分別連接于在揚谷裝置的左右具備的收入口。
技術方案6的谷物干燥裝置是技術方案1、 2、 3、 4或技術方案5所 述的谷物干燥裝置,其特征在于,使在存儲槽的頂板上用于將利用揚谷裝 置從集谷部揚谷的谷物均勻地投入存儲槽內(nèi)的收入裝置,從揚谷裝置的排 出口向斜后方保持角度,并且使揚谷裝置的上部的排出方向翻轉(zhuǎn)時,將斜 后方的角度的安裝位置相對于谷物干燥裝置的前后方向的中央呈對稱,并 安裝于該對稱位置。
從而,能夠提供一種干燥部,該干燥部在伴隨干燥裝置的大型化的干 燥部的設置面積的擴大方面,利用多個現(xiàn)有的干燥部,而不必考慮新的干 燥部的構件的厚度及構造的再設計,能夠?qū)笮突?,并可降低成本?br>
另外,由于能夠確保保持谷物的均勻的流下寬度的干燥層,和熱風層、 排風層的均勻的通風寬度,所以能夠?qū)崿F(xiàn)各干燥層中的均勻流下和均勻通 風的實施。特別是,采用在干燥裝置的集谷部的下方左右方向上配置熱風 室、在中央部配置排風室,并通過排風室的送風機從左右干燥體能均等吸 引的構成,因此,可實現(xiàn)排風室的均勻通風,防止排風室中的風的滯留和 紊流的發(fā)生,而能夠?qū)⑴棚L室內(nèi)的塵埃的堆積抑制到最小限度。
進而,在集谷部設置鄰接的兩個集谷流下路,將其一方翻轉(zhuǎn)180° , 使其與排塵通路面對面地配置于排風室,因此,不會在排塵通路引起滯留,
而能夠順利均勻地除去塵埃。
圖1是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谷物干燥裝置截斷表示的立體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谷物干燥裝置的主視截面省略圖。 圖3是表示如圖1及圖2所示的谷物干燥裝置的干燥部的俯視截面的圖。
圖4是圖2表示的主視截面圖的集谷部的放大圖。
圖5是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谷物干燥裝置的俯視圖和表示揚谷裝 置的上部的主視圖。
圖6是表示翻轉(zhuǎn)180°設置圖5中的揚谷裝置的上部的狀態(tài),即是谷 物干燥裝置的俯視圖和表示揚谷裝置的上部的主視圖。圖7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的谷物干燥裝置的干燥部的俯視截面的圖。
附圖標號說明1-谷物干燥裝置,2 —存儲槽,3-干燥部,4-集谷部, 5-揚谷裝置,6-干燥體,7-熱風層,8-干燥層,9-排風層,10-熱風室, ll-排風室,12-集谷流下路,13-收入裝置,14-集谷裝置,15-燃燒裝置, 16-送風機,17-排塵通路,18-收入口 (張^込^口), 19-輸送輥,20-投 入口A, 21-投入口B, 22-電機,23-斗(bucket), 24-投入口 C, 25-投入 口 D, 26-山形分隔,27-熱風通路,28-上部干燥體,29-下部干燥體,30-干燥風供給區(qū),3卜排風區(qū),32-電機,33-中央線,34-排出槽,35-限制 板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l是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谷物干燥裝置截斷表示的立體圖,圖 2是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谷物干燥裝置的主視截面省略圖,圖3是表 示如圖l及圖2所示的谷物干燥裝置的干燥部的俯視截面的圖,圖4是圖 2表示的主視截面圖的集谷部的放大圖。圖5是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 谷物干燥裝置的俯視圖和表示揚谷裝置的上部的主視圖,圖6是表示翻轉(zhuǎn) 180°設置圖5中的揚谷裝置的上部的狀態(tài),即是谷物干燥裝置的俯視圖 和表示揚谷裝置的上部的主視圖,圖7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的谷物干 燥裝置的干燥部的俯視截面的圖。
實施例1
如圖1及圖2所示,1是谷物干燥裝置。谷物干燥裝置1從上層重疊 設置存儲槽2、干燥部3、集谷部4,集谷部4和存儲槽2的上部由揚谷裝 置5連接。在存儲槽2的上面配置有用于將從揚谷裝置5排出的谷物均勻 地收入存儲槽2內(nèi)的收入裝置13,該收入裝置13是通過螺旋的旋轉(zhuǎn)使谷 物移動的螺旋傳送帶。
干燥部3中,橫穿干燥裝置1的左右方向以熱風層7、干燥層8、排 風層9或排風層9、干燥層8、熱風層7的順序沿前后方向重疊配置,將 隨著各個層的左右兩端越向下越呈倒圓錐形狀的干燥體6鄰接并列地配置 二個,將由谷物干燥裝置的左右側板面和干燥體的倒圓錐形狀產(chǎn)生的空間
8作為干燥風供給區(qū)30,將由干燥體6彼此的倒圓錐形狀產(chǎn)生的空間作為排
風區(qū)31,從而形成干燥部3。并且,沿橫穿左右方向干燥體6的各個的層 中,如果和干燥裝置的前側板相接的層是熱風層7,則相接后側板的最后 層也是熱風層7,如果和前側板相接的層是排風層9,則相接后側板的最 后層也是排風層9。
并且,如圖1及圖2所示的干燥體6,其結構是使左右兩端為倒圓錐 形狀的上部干燥體28與上面和底面的面積為相同棱柱的下部干燥體29結 合,并且對熱風供給區(qū)30和排風區(qū)31沿縱向延長各自的空間,從而增加 向谷物的流通空間。
如圖3所示,干燥體6構成為,與干燥部3的前面相接的層是排風層 9,其后面是干燥層8,再后面是熱風層7,最后層是排風層9,其中,熱 風層7為4個,干燥層8為8個,排風層9為5個。并且,可以從熱風層 7起配置該層的排列,該場合下,熱風層7為5個,干燥層8為8個,排 風層9為4個。這樣,并列配置兩個進行了各個層的配置的干燥體,通過 將一方千燥體6翻轉(zhuǎn)180°配置,而使熱風層7、干燥層8、排風層9對置 配置。
集谷部4中,集谷流下路12配備于各自的干燥體6的下端。圖l、 2 及圖4所示的干燥體6并列配置,且一方翻轉(zhuǎn)而夾著排風區(qū)31,因此,集 谷流下路12也空出排風室11的空間并列配置于集谷部4。該集谷流下路 12在其內(nèi)部配置多個輸送輥19,為引導流下的谷物使其不滯留在輸送輥 19而配備山形間隔26,從輸送輥19排出的谷物在集谷流下路12的斜面 上流下,流入集谷裝置14的螺旋傳送帶。該輸送輥19通過電機(未圖示) 旋轉(zhuǎn),并在各個集谷流下路12的單元上設置電機而分別進行驅(qū)動,或者 也可以將全部的輸出輥19用鏈連接,而用一個電機驅(qū)動。
到達集谷流下路12的集谷裝置14的兩側的斜面的一方,將斜面的一 部分呈兩層設置空間,并將該空間作為排塵通路17而形成,與谷物相比, 集谷流下路12內(nèi)產(chǎn)生的塵埃和垃圾等比重輕的物體從集谷流下路12排 出,并列的集谷流下路12的一方也和干燥體6同樣翻轉(zhuǎn)180° ,而與排塵 通路17對置配置。
集谷部4的下方中,其左右方向作為熱風室IO,中央作為排風室ll,在左右的各個熱風室10配置有基于液體燃料的燃燒的燃燒裝置15,該位 置是設置在以干燥裝置前后方向的中央呈對稱的位置,在排風室11中配
置有兩臺送風機16。熱風室10的上方與干燥風供給區(qū)30連通,排風室 11與排風區(qū)31及排塵通路17連通。
揚谷裝置5是在內(nèi)部配備斗23的帶向單方向旋轉(zhuǎn)而將谷物搬運到上 部的斗式升降機,其位于相對谷物干燥裝置l的前后方向的中央,并以距 離谷物干燥裝置的前面若干距離地配備。用于將利用集谷部4的集谷裝置 14的螺旋傳送帶集谷的谷物投入斗式升降機內(nèi)的收入口 18,安裝在該揚 谷裝置5的斗式升降機的下部的左右兩方向上,其能夠?qū)碜愿鱾€集谷裝 置14的谷物投入。并且,收入口 18作為從外部將谷物投入谷物裝置1內(nèi) 的情況時的漏斗(hopper)使用。
揚谷裝置5利用來自上部的電機22的動力而旋轉(zhuǎn)將谷物搬運到上方, 該排出口和收入裝置13的接收口接合,該接收口的下端具備排出槽34, 能夠使谷物從這里排出到干燥裝置的外部,并設有接收口的閘門,而能夠 選擇谷物的機內(nèi)循環(huán)和機外排出。收入裝置13是通過電機32使螺旋旋轉(zhuǎn) 從而使谷物移動的螺旋傳送帶,并將收入裝置13的其接收口作為基點, 在與干燥裝置的縱向的中央線33相接的方向上,以向斜后方保持角度地 配置。
在收入裝置13的底部和存儲槽2的頂板面配置有用于將通過螺旋的 旋轉(zhuǎn)而搬運的谷物投入存儲槽2內(nèi)的投入口 A20和投入口 B21,該投入口 的開度可分別調(diào)節(jié),而可調(diào)節(jié)投入的量(參考圖5)。
并且,如圖6所示,由于是能夠只將具備揚谷裝置5的斗式升降機的 電機22的上部翻轉(zhuǎn)180°配置的構成,所以收入裝置13以中央線33作為 基線而配置在對稱位置上,并具備用于從收入裝置13投入存儲槽2內(nèi)的 投入口 C24和投入口 D25。并且,由于揚谷裝置5的上部的方向而產(chǎn)生收 入裝置13未設置投入口的情況,所以在不使用的投入口上安裝蓋使其關 閉。
如以上構成的谷物裝置中,將收獲后的谷物通過搬運機投入收入口 18 內(nèi),利用揚谷裝置5的斗式升降機搬運到上方,從該排出口移動到收入裝 置13,借助螺旋的旋轉(zhuǎn),從收入裝置13的前方朝向斜后方搬運,而從投入口 A20和投入口 B21投入到存儲槽2內(nèi)。
通常的揚谷裝置的排出方向如圖5所示,谷物從投入口 A20和投入口 B21投入到存儲槽2內(nèi),但是根據(jù)干燥的后工序的方向,如圖6所示,需 要改變揚谷裝置5的方向,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將揚谷裝置5 (斗式升降 機)的上部翻轉(zhuǎn)180。,安裝斗的帶的方向也翻轉(zhuǎn)設置,收入裝置13也以 中央線33作為基線朝向?qū)ΨQ方向,與揚谷裝置5的排出口連接,打開投 入口 C24和投入口 D25,在投入口 A20和投入口 B21上用蓋使其關閉。
谷物干燥裝置的收入操作中,從配備于揚谷裝置5的收入口 18的任 一方或兩方投入谷物,借助揚谷裝置5到達收入裝置13,從兩個投入口(A、 B或C、 D)投入,谷物堆積在存儲槽2內(nèi)。該收入操作不會使配備于集谷 部4的輸送輥18動作,因此,可在存儲槽2內(nèi)構筑兩個山形,并使存儲 槽內(nèi)大致均勻地堆積谷物。
收入操作完成后,以下通過干燥操作,集谷部4的輸送輥19開始旋 轉(zhuǎn),而開始谷物的流下及循環(huán)。安裝于兩個干燥體6的兩個輸送輥19使 谷物均勻流下,因此可使流過各個干燥體6的谷物的流下速度也相同。并 且,如圖3、圖4所示,將兩臺送風機16配置于集谷部4的排風室11, 將配備于干燥裝置的左右方向的兩個熱風室10各自的燃燒裝置15產(chǎn)生的 熱風借助送風機16的吸引作用沿各自的干燥風供給路30上升而供給于干 燥體6。
由于兩個干燥體6翻轉(zhuǎn)180。配備,所以熱風層7、干燥層8、排風層 9各自對置排列,從送風機16到鄰接的兩個干燥體6的對置的排風層9 的距離,與從燃燒裝置5到各個熱風層7的距離相同,所以能夠使各個層 的風速、風量相同。例如,在不使一方干燥體6翻轉(zhuǎn)配置的情況下,各個 層和送風機16、和燃燒裝置15的風的流通距離不同,所以通過干燥層8 的干燥風在各個干燥體6內(nèi)不同。特別是,在各個排風層9和送風機16 的距離在兩個千燥體6內(nèi)不同的情況下,在排風室9內(nèi)產(chǎn)生紊流,并產(chǎn)生 各個干燥層8的通風量不同的現(xiàn)象,而難以均勻干燥。
通過干燥部的谷物,借助連接于集谷部4的各個干燥體6的集谷流下 路12的多個山形間隔26,而向輸送軌道19方向?qū)耄⒗幂斔洼?9 的旋轉(zhuǎn),均勻定量地排出到集谷流下路12的斜面。在這種情況下,如圖4所示,在集谷流下路12的一方斜面上設置有排塵通路17,兩個集谷流下
路12的各自的排塵通路17對置地設置于排風室11,因此,在熱風室10 產(chǎn)生的干燥風從熱風供給區(qū)30通過熱風層7到達干燥層8時,其一部分 的干燥風沿縱向使干燥層8通風,從山形間隔26通過輸送軌道19,從集 谷流下路12的排塵通路17至排風室11,然后由送風機16向機外排出。 通過該排塵通路17的干燥風對集谷流下路12流下的谷物迸行一定程度地 干燥,同時吸引由于從輸送輥19呈散粒狀流下谷物所產(chǎn)生的塵埃,并將 其向機外排出。
排塵通路17以夾著排風室11的空間而與集谷流下路12對置地設于 相同位置,因此,可從兩個排塵通路17均勻地吸引,不會使排風室ll內(nèi) 產(chǎn)生紊流,具有能夠?qū)⑴棚L室ll內(nèi)塵埃的堆積抑制到最小限度的效果。
從集谷流下路12流下的谷物在排塵通路17接受除塵作用,然后,用 配置于其下端的集谷裝置4收集到揚谷裝置5方向,從收入口 18投入到 揚谷裝置5,在谷物干燥裝置l內(nèi)循環(huán),干燥直至設定的水分值之后,從 排出槽34排出,轉(zhuǎn)向后工序的作業(yè)。
實施例2
圖7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干燥部3的截面省略圖,表示將 燃燒裝置15和送風機16分別設置一個的結構,干燥部3以外的構成和實 施例l所示的構成相同。
干燥部3中,將兩個干燥體6沿左右方向并列配置,將一方干燥體6 翻轉(zhuǎn)180°配備。另外,各個層的排列配置也按照橫穿左右方向的熱風層 7、干燥層8、排風層9或排風層9、干燥層8、熱風層7的順序沿前后方 向重復配置,在左右方向上配置兩個隨著各個層的左右兩端越向下方越呈 倒圓錐形狀的干燥體6,將由谷物干燥裝置的外周面和干燥體的倒圓錐形 狀產(chǎn)生的空間作為干燥風供給區(qū)30,將由干燥體6彼此的倒圓錐形狀產(chǎn)生 空間作為排風區(qū)31,從而形成干燥部3。并且,沿橫穿左右方向干燥體的 各個層中,如果干燥體6的前方是熱風層7則最后層也是熱風層7,如果 干燥體6的前方是排風層9則最后層也是排風層9。
并且,在干燥部3的前面的側板、和各個干燥體6及排風室11之間 配備有熱風通路27,為使由干燥裝置主體的大致中央配備的燃燒裝置15和外氣的吸引而產(chǎn)生的干燥風不通入排風室11,用限制板35隔開,使干 燥風均等地流入左右的熱風室10。
借助配置于干燥裝置主體的大致中央的送風機16的吸引作用,由燃 燒裝置15產(chǎn)生的干燥風,從干燥裝置前面?zhèn)劝搴拖拗瓢?5之間的熱風通 路27內(nèi)到達左右熱風室10,從對照設于左右干燥體6的干燥層7通過干 燥層8,而從排風層9到達排風室11,然后由送風機16排出到機外。和 排風室11相連的排風層9呈左右對稱設置,因此,通過干燥體6的干燥 風均勻,另外,也不會使排風室11內(nèi)發(fā)生紊流,由此,可均勻吸引,減 少塵埃等堆積于排風室11內(nèi)的比例。
如上所述,通過對干燥部3使用兩個干燥體6從其中央通過送風機進 行吸引,除了能夠進行更加均勻的干燥以外,還可能夠使排風室內(nèi)的紊流 消失,從而能夠期待獲得使堆積的塵埃更少的效果。另外,即使需要干燥 裝置本身大型化,而不必開發(fā)增加新的強度的干燥部,也能通過使用多個 現(xiàn)有的干燥部作為干燥體,而提供在強度、成本、均勻干燥能力方面都優(yōu) 越的干燥部。
權利要求
1. 一種谷物干燥裝置,其從上層依次配置存儲槽、干燥部、集谷部,集谷部與將谷物揚谷到存儲槽的揚谷裝置接合,而使存儲槽、干燥部、集谷部循環(huán),所述谷物干燥裝置的特征在于,干燥部中,按照橫穿左右方向的熱風層、干燥層、排風層或排風層、干燥層、熱風層的順序,沿前后方向重復配置所述各層,并配置多個隨著各個層的左右兩端越向下方越呈倒圓錐形狀的干燥體,鄰接的干燥體翻轉(zhuǎn)180°地接觸配置,而形成干燥部。
2. —種谷物干燥裝置,其從上層依次配置存儲槽、干燥部、集谷部, 集谷部與將谷物揚谷到存儲槽的揚谷裝置接合,在存儲槽的上面具備用于 將從揚谷裝置排出的谷物均等存儲的收入裝置,在集谷部中具備熱風室、 排風室、使谷物向一方流下的集谷流下路、及下端與揚谷裝置的投入部相 連的集谷裝置,谷物在存儲槽、干燥部、集谷部循環(huán),所述谷物干燥裝置的特征在于,干燥部中,按照橫穿左右方向的熱風層、干燥層、排風層或排風層、 干燥層、熱風層的順序,沿前后方向重復配置所述各層,并配置兩個隨著 各個層的左右兩端越向下方越呈倒圓錐形狀的干燥體,鄰接的一個干燥體 翻轉(zhuǎn)180°地接觸配置,而形成干燥部,在各個干燥體的下方具備各個集 谷部的集谷流下路。
3. 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谷物干燥裝置,其特征在于, 集谷部中,左右兩端方向上設為具備燃燒裝置的熱風室,中央部設為具備送風機的排風室。
4. 根據(jù)權利要求l、 2或3所述的谷物干燥裝置,其特征在于, 集谷部的集谷流下路由在其中央下端具備的沿集谷裝置方向收集谷物的兩個斜面形成,在一方斜面上設置排塵通路,分別與干燥部的鄰接干燥體連接的集谷流下路中,將一個集谷流下路 翻轉(zhuǎn)180° ,以與具備排塵通路的斜面對置且與排風室面對面的方式,而 與干燥體連接。
5. 根據(jù)權利要求l、 2、 3或4所述的谷物干燥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方筒狀的干燥裝置的前后方向的任一中央部上距離干燥裝置主體若干距離地配置揚谷裝置,與兩個干燥體的下端連接的集谷流下路下端的集谷裝置的排出口分 別連接于在揚谷裝置的左右具備的收入口 。
6. 根據(jù)權利要求1、 2、 3、 4或5所述的谷物干燥裝置,其特征在于, 收入裝置在存儲槽的頂板上用于將利用揚谷裝置從集谷部揚谷的谷物均勻地投入存儲槽內(nèi),在使收入裝置從揚谷裝置的排出口向斜后方保持角度,并且使揚谷裝 置的上部的排出方向翻轉(zhuǎn)時,將斜后方的角度的安裝位置相對于谷物干燥 裝置的前后方向的中央呈對稱,并安裝于該對稱位置。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谷物干燥裝置,該谷物干燥裝置的干燥部在伴隨干燥機的大型化而干燥部的設置面積的擴大方面,不必進行考慮新的干燥部的構件的厚度及構造的再設計,而可與大型化相對應,并降低成本。并列設置兩個鄰接的干燥體,通過將一方翻轉(zhuǎn)180°地互相接觸配置,而形成干燥部,在集谷部下端,配置成其左右作為熱風室,中央部作為排風室,使由配備于各個干燥室的燃燒裝置產(chǎn)生的干燥風,從左右的熱風室在干燥風供給區(qū)流通而向兩個干燥體供給,并在干燥體夾持的中央的排風區(qū)內(nèi)下降,由排風室的送風機向機外排風。
文檔編號F26B17/14GK101454631SQ20078001950
公開日2009年6月10日 申請日期2007年9月14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9月27日
發(fā)明者關隆雄, 吉田和美, 池田智, 金子常雄 申請人:金子農(nóng)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