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回轉窯測溫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炭素生產領域的炭素煅燒回轉窯,特別是涉及一種炭素煅燒回轉窯測
背景技術:
炭素煅燒回轉窯是炭素和石墨產品生產過程中石油焦煅燒的重要設備。由于炭素 生產的原料石油焦,在煅燒過程中會溢出大量的揮發(fā)份。而揮發(fā)份是一種高熱值可燃物,必 須通過向窯內供給二次風,將揮發(fā)份完全焚燒。否則,揮發(fā)份一但排出窯外,將會對環(huán)境造 成嚴重污染,同時也是一種能源浪費。另外,為了使煅后石油焦具有符合炭素工藝要求的理 化指標,窯內需要達到較高的溫度。這些因素都使得炭素煅燒回轉窯窯內工況具有其特殊 性,窯內的溫度場分布情況較為復雜。因此,想要使炭素煅燒回轉窯在可控的情況下運轉、 充分發(fā)揮其產能大、機械化程度高的優(yōu)點,首先就要對其窯內沿窯長方向各點上溫度能夠 準確測量,掌握大量可靠的數據,建立起窯內溫度場的數學模型。 現(xiàn)有的炭素煅燒回轉窯在實際生產中,由于其窯內氣氛特殊、溫度高、特別是缺乏 合適的測溫手段等原因,目前還不能對其進行精確的溫度控制?,F(xiàn)有的煅燒回轉窯具有以 下幾方面的缺點1、影響了窯內預熱帶、煅燒帶和冷卻帶的段帶劃分準確性;2、由于上述 原因,影響了各段帶內襯材料更合理的選擇,造成回轉窯內襯壽命短,增加了碳素煅燒生產 成本;3、不利于二次風供風口位置的準確設置,使揮發(fā)份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也使污染源不 能完全消除;4、不利于進一步提高碳素煅燒回轉窯的產能和質量。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就是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而提供一種回轉窯測溫裝置,目的是在炭素煅
燒回轉窯體上設置可靠的測溫裝置,解決由于窯內溫度及工況不明所帶來的設計不合理、
不利于二次風供風口位置的設置、影響回轉窯的產能和煅后焦質量的問題。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是這樣實現(xiàn)的回轉窯測溫裝置,包括金屬窯體、窯內襯,在
金屬窯體上設有測溫孔,測溫孔與設在窯內襯內的測溫孔磚連接,測溫孔磚圍成的內部設
有密封套,密封套內設有熱電偶,熱電偶伸出測溫孔與發(fā)射裝置連接。 所述的測溫孔的截面形狀是圓形或矩形,其半徑或邊長的尺寸范圍為20 300mm。 所述的測溫孔磚的內孔呈圓錐形孔或棱錐形孔,其錐底直徑或邊長范圍為20 300mm,其錐頂直徑或邊長范圍為2 60mm。 所述的測溫孔磚的外周帶有凸臺,凸臺的截面是梯形、半圓形或三角形,凸臺的高 度范圍為3 200mm。 所述的測溫孔磚沿錐形孔中心線長度方向的尺寸范圍為150 350mm。 所述的密封套為楔形密封套,楔形密封套是采用柔性耐高溫纖維材料加工成形的。
所述的楔形密封套設有內孔,孔的截面呈圓形,孔的直徑范圍為5 60mm,熱電偶 設在孔內。 所述的楔形密封套的外形是圓錐形或棱錐形,錐底直徑或邊長范圍為30 350mm ;錐頂直徑或邊長范圍為5 70mm。 所述的楔形密封套沿其內孔中心線方向的長度尺寸范圍為150 400mm。
所述的測溫孔的外端部設有壓緊法蘭。所述的鋼制壓緊法蘭的厚度為1 50mm,其中心孔直徑范圍為5 60mm。
所述的測溫孔的數量范圍為1 50個。
本發(fā)明具有以下優(yōu)點 1、采用本發(fā)明回轉窯測溫裝置,能夠可靠地在炭素煅燒回轉窯上實現(xiàn)窯內溫度測 量,并測得準確的窯內溫度數據。 2、測溫孔的密封結構,可保證熱電偶的測溫環(huán)境不受窯外環(huán)境溫度影B向,并保證 窯內高溫物料不外漏。 3、測溫孔磚的使用壽命可保持與窯內襯一致,無須在生產中途停窯更換。
4、有利于熱電偶的保護,并易于更換熱電偶。 5、可有效提高炭素煅燒回轉窯設計水平,科學劃分窯內各工作段帶。特別是在窯 內襯材料的選用上,可避免盲目性,將有效提高窯內襯使用壽命。 6、通過測溫,可以準確地掌握石油焦中的揮發(fā)份大量溢出的位置,合理地設置二 次風口位置,有利于揮發(fā)份的充分利用和消除瀝青煙污染。 7、有利于充分發(fā)揮炭素回轉窯的生產能力,并保證石油焦的煅燒質量。
8、結構簡單,經濟實用,易于實施。
圖1是本發(fā)明炭素回轉窯測溫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金屬窯體;2、測溫孔;3、測溫孔磚;4、窯內襯;5、熱電偶;6、楔形密封套; 7、壓緊法蘭;8、發(fā)射裝置。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通過具體實施方式
的描述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不受 實施例所限。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本發(fā)明的基本思想,可以做出各種修改或改進,但是只要 不脫離本發(fā)明的基本思想,均在本發(fā)明的范圍之內。 如圖l所示,本發(fā)明回轉窯測溫裝置,包括金屬窯體1、窯內襯4,在金屬窯體1上 設有測溫孔2,測溫孔2與設在窯內襯4內的測溫孔磚3連接,測溫孔磚3設置在窯內相應 的測溫孔2位置上,測溫孔2、測溫孔磚3與窯內襯4砌筑或澆注為一體,測溫孔磚3圍成的 內部設有密封套,密封套內設有熱電偶5,熱電偶5伸出測溫孔2與發(fā)射裝置8連接,測溫孔 2的截面形狀是圓形或矩形,其半徑或邊長的尺寸范圍為20 300mm ;測溫孔磚3的內孔呈 圓錐形孔或棱錐形孔,其錐底直徑或邊長范圍為20 300mm,其錐頂直徑或邊長范圍為2 60mm,測溫孔磚3的外周帶有凸臺,凸臺的截面是梯形、半圓形或三角形,凸臺的高度范圍 為3 200mm,測溫孔磚3沿錐形孔中心線長度方向的尺寸范圍為150 350mm ;密封套為
4楔形密封套6,它具有耐火、保溫及密封作用,楔形密封套6是采用柔性耐高溫纖維材料加工成形的,楔形密封套6設有內孔,孔的截面呈圓形,孔的直徑范圍為5 60mm,熱電偶5設在孔內,楔形密封套6的外形是圓錐形或棱錐形,錐底直徑或邊長范圍為30 350mm,錐頂直徑或邊長范圍為5 70mm,楔形密封套6沿其內孔中心線方向的長度尺寸范圍為150 400mm ;測溫孔2的外端部設有壓緊法蘭7,鋼制壓緊法蘭7的厚度為1 50mm,其中心孔直徑范圍為5 60mm ;測溫孔的數量范圍為1 50個,測溫孔沿窯體長度方向設置。熱電偶5安裝前,先將其插入楔形密封套6,然后一同裝入測溫孔磚3的楔形孔內,并用壓緊法蘭7壓緊;在這里,熱電偶5的測溫端與窯內襯4表面是平齊的,熱電偶5測得的溫度信號,通過設在其尾部的發(fā)射裝置8轉換并發(fā)射到儀表間。 熱電偶5從轉動中的窯內取出溫度信號后,經過設在熱電偶5尾部的發(fā)射裝置8連續(xù)發(fā)送到儀表間,可得到沿窯長度方向的溫度分布曲線,這將成為炭素回轉窯設計及工藝參數確定的可靠資料。測溫孔設置數量,可根據炭素煅燒工藝對溫度分布精確性要求來確定,測溫孔磚材質應與窯內襯耐火材料的材料基本一致,測溫孔磚是經過燒制的耐火制品、耐火澆注料預制件或與窯內襯同時澆注成型。
權利要求
回轉窯測溫裝置,包括金屬窯體(1)、窯內襯(4),其特征在于在金屬窯體(1)上設有測溫孔(2),測溫孔(2)與設在窯內襯(4)內的測溫孔磚(3)連接,測溫孔磚(3)圍成的內部設有密封套,密封套內設有熱電偶(5),熱電偶(5)伸出測溫孔(2)與發(fā)射裝置(8)連接。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回轉窯測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測溫孔(2)的截面形狀 是圓形或矩形,其半徑或邊長的尺寸范圍為20 300mm。
3.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回轉窯測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測溫孔磚(3)的內孔呈 圓錐形孔或棱錐形孔,其錐底直徑或邊長范圍為20 300mm,其錐頂直徑或邊長范圍為2 60mm。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回轉窯測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測溫孔磚(3)的外周帶 有凸臺,凸臺的截面是梯形、半圓形或三角形,凸臺的高度范圍為3 200mm。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回轉窯測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測溫孔磚(3)沿錐形孔 中心線長度方向的尺寸范圍為150 350mm。
6.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回轉窯測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密封套為楔形密封套 (6),楔形密封套(6)是采用柔性耐高溫纖維材料加工成形的。
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回轉窯測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楔形密封套(6)設有內 孔,孔的截面呈圓形,孔的直徑范圍為5 60mm,熱電偶設在孔內。
8. 根據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回轉窯測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楔形密封套(6)的 外形是圓錐形或棱錐形,錐底直徑或邊長范圍為30 350mm ;錐頂直徑或邊長范圍為5 70mm。
9. 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回轉窯測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楔形密封套(6)沿其內 孔中心線方向的長度尺寸范圍為150 400mm。
10.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回轉窯測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測溫孔(2)的外端部設 有壓緊法蘭(7)。
11. 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回轉窯測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壓緊法蘭(7)的厚度 為1 50mm,其中心孔直徑范圍為5 60mm。
12. 根據權利要求1或10所述的回轉窯測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測溫孔(2)的數 量范圍為1 50個。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炭素生產領域的炭素煅燒回轉窯,特別是涉及一種炭素煅燒回轉窯測溫裝置。回轉窯測溫裝置包括金屬窯體、窯內襯,在金屬窯體上設有測溫孔,測溫孔與設在窯內襯內的測溫孔磚連接,測溫孔磚圍成的內部設有密封套,密封套內設有熱電偶,熱電偶伸出測溫孔與發(fā)射裝置連接。本發(fā)明具有以下優(yōu)點測得準確的窯內溫度數據,保證熱電偶的測溫環(huán)境不受窯外環(huán)境溫度影響,并保證窯內高溫物料不外漏,通過測溫,可以準確地掌握石油焦中的揮發(fā)份大量溢出的位置,合理地設置二次風口位置,有利于揮發(fā)份的充分利用和消除瀝青煙污染,結構簡單,經濟實用,易于實施。
文檔編號F27B7/42GK101749942SQ200810229440
公開日2010年6月23日 申請日期2008年12月9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12月9日
發(fā)明者于國友, 呂博, 孫毅, 曹廣和, 王忠心 申請人:沈陽鋁鎂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