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空調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電器設備中空調器的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提高能效的空調器。
背景技術:
全球的能源危機越來越嚴重,對空調的節(jié)能設計也是國家關注的重點,國家一直在提高空調的能效入門門檻。 一般提高空調能效比的方法是加大換熱器面積,此方法增加了整機的成本,且一般很難兼顧到制冷和制熱都能達到雙高效。 對于熱泵型空調器,制冷和制熱一般很難都達到雙高效,因為空調在制冷和制熱時整機的運行狀態(tài)是不一樣的,也就是空調中質量流量是不一樣的,需要的冷媒充灌量也是不一樣的,能效高的空調一般采用較小排量的壓縮機,可以降低整機的功率,但是小排量的壓縮機帶來的問題是制熱時能力不足,能效偏低。 對于中國的空調性能設計人員來說,一般先設計制冷系統(tǒng),然后設計制熱系統(tǒng),當設計完制冷系統(tǒng)時,制熱往往受到制冷設計的限制。且制熱時換熱器的換熱能力遠遠沒有發(fā)揮,當制熱狀態(tài)作為蒸發(fā)器用時的室外換熱器,在每一路上的換熱往往不平衡,導致?lián)Q熱
效率差。 如上所述, 一般的空調制冷系統(tǒng)設計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制冷和制熱時需要的最佳冷媒充灌量不一致; 2)制冷時冷凝器出口部分為過冷區(qū),換熱器被過冷液體占用,換熱效率較低;
3)制熱狀態(tài)時,室外換熱器作為蒸發(fā)器使用時,分流不均勻,導致?lián)Q熱效率較差,直接影響能力和能效。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同時提高制冷能效(EER)、制熱量以及制熱能效(C0P)的空調器。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空調器,在室外換熱器中下部設
置儲液罐,所述儲液罐上部設有上連接管,上連接管一端插入儲液罐并延伸至儲液罐底部,
上連接管的另一端與室外換熱器的冷凝管連接,儲液罐下部設有下連接管,下連接管的一
端插入儲液罐并延伸至儲液罐頂部,下連接管的另一端與室外換熱器的冷凝管連接,室外
換熱器上部的冷凝管、儲液罐和室外換熱器的下部冷凝管構成制冷劑的通道。 所述上連接管與室外換熱器的冷凝管之間設有分配器,上連接管通過分配器連接
第一分支管、第二分支管和第三分支管三路冷凝管。 所述第一分支管和第二分支管為室外換熱器中部的冷凝管,第三分支管為室外換熱器下部的冷凝管,采用不等長流程設計,能同時提高制冷和制熱時換熱器的換熱系數(shù)。
所述上連接管和下連接管均為銅管。 所述儲液罐內下連接管端部設有70至90度的彎曲,彎曲方向背對儲液罐內的上連接管 本發(fā)明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fā)明在室外換熱器中下部設置具有儲液和分配器的兩用功能儲液罐,充分考慮 到讓過冷液體的沉積在儲液罐,沒有冷卻的汽態(tài)制冷劑繼續(xù)流向后段換熱器,沸騰換熱,既 節(jié)省了換熱器使用面積又提高了換熱量,從而提高了制冷量和制冷能效(EER),儲液罐制冷 時作為儲液罐使用,制熱時又可作為滿液式分配器使用,制熱分流更加均勻,有效地提高了 制熱量和制熱能效(COP),從而有效地解決了制冷和制熱時需要的冷媒充注量不一致的問 題。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空調中儲液罐和室外換熱器裝配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空調中儲液罐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空調器室外換熱器內部彎頭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參見附圖1、圖2,在空調室外換熱器1中下部設置儲液罐ll,儲液罐11上部設有 上連接管IO,上連接管IO—端插入儲液罐11并延伸至儲液罐11底部10mm左右位置處,上 連接管10的另一端與室外換熱器1的冷凝管連接,儲液罐11下部設有下連接管13,下連接 管13的一端插入儲液罐11并延伸至儲液罐11頂部10mmm左右位置處,且端部設有70至 90度的彎曲,彎曲方向背對儲液罐11內的上連接管10,且彎曲后的出口端距儲液罐11內 壁有10mm左右的間隙,這樣的設計主要考慮到安裝位置充裕和制熱時汽液混合態(tài)能打到 儲液罐11內壁面,液態(tài)順著壁面流下起到汽液兩相態(tài)分離的作用下。連接管13的另一端 與室外換熱器1的冷凝管連接,室外換熱器1上部的冷凝管、儲液罐11和室外換熱器1的 下部冷凝管構成制冷劑的通道,連接管10和下連接管13均為銅管。 如圖1和圖3所示,室外換熱器1經(jīng)過銅管分路器3后將制冷劑分為三路,且充分 考慮到重力的影響和逆流換熱,采用了不等程的流路設計,經(jīng)過分配器8匯總進入到儲液 罐ll,對冷媒進行分配和儲存后再經(jīng)過一根U型管后從室外換熱器1的底部流出。
制冷和制熱的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當空調制冷運行時,制冷劑被壓縮機壓縮成高溫高壓的蒸汽通過排氣管和四通閥 后進入室外換熱器1 ,室外換熱器1采用雙排管翅式換熱器,制冷劑經(jīng)過銅管分路器3后,將 高溫高壓的制冷蒸汽分為三路流入室外換熱器l,第一路制冷劑經(jīng)過第一分路管4后進入 室外換熱器l,從內排的中上路流到內排的上部,并經(jīng)過上部第一彎頭15后轉而流到室外 換熱器1的外部,制冷劑改為向下流出,又經(jīng)過三個彎頭后流入第一分支管5。第二路制冷 劑經(jīng)過銅管分路器3的分路后從第二分路管6流入室外換熱器1,從內排的中上部向內排的 中部流入,向下制冷劑經(jīng)過三個跨接彎頭后,流入中部第二彎頭16,經(jīng)過第二彎頭16后,制 冷劑由內排轉向流入外排的中部,轉向向上流出,最終流入第二分支管7 ;第三路制冷劑經(jīng) 過銅管分路器3的分路后從第三分路管12流入室外換熱器1的下部,從室外換熱器1的內 排下部向內排的中部流入,經(jīng)過跨接第三彎頭17后,由內排轉向外排,從外排的中部向下流出,最終流入第三分支管9 ;以上三路制冷劑都流向分配器8,經(jīng)過分配器8的混合后變成 了一路,經(jīng)過上連接管IO后流入儲液罐ll,此時的制冷劑已經(jīng)變成了過冷液體,經(jīng)過銅管 上連接管10后流入到儲液罐11內部,待充滿儲液罐11后,從下連接管13流入室外換熱器 l,從室外換熱器1的外排下部向下流出,經(jīng)過一根U型管后從室外換熱器1的底部外排連 接管14流出,然后進入毛細管節(jié)流,通過三通閥后進入蒸發(fā)器,又回到室外機的四通閥,后 流入壓縮機的吸氣口 ,完成了一個制冷循環(huán)過程。 當空調制熱運行時,制冷劑被壓縮機壓縮成高溫高壓的蒸汽通過排氣管和四通閥 后進入室內換熱器,冷凝后經(jīng)過毛細管節(jié)流后進入室外換熱器l,從室外換熱器1的底部外 排的連接管14進入,制冷劑從外排的換熱器從底部向上流出,經(jīng)過一根U型管后沿著銅管 下連接管13流入儲液罐ll,經(jīng)過銅管下連接管13后,汽液兩向態(tài)的制冷劑高速的向儲液 罐11內壁沖出,制冷劑在離心力的作用下在儲液罐11中混合和分配,由于重力影響,制冷 劑液體在儲液罐11底部沉積,汽態(tài)在儲液罐11上部,液態(tài)的制冷劑通過銅管上連接管10 后又再次沿著室外換熱器1外排向上流出,這樣儲液罐11就完成了一個滿液式分配器的過 程,制冷劑經(jīng)過分配器8分配后分為三路流向室外換熱器1 :第一路從第一分支管5流入, 從換熱器外排中上部向上部流出,經(jīng)過第一彎頭15后流入換熱器內排,向下流出,最終從 第一分路管4流入銅管分路器3 ;第二路制冷劑從第二分支管7流入外排換熱器中上部,向 中下部流出,經(jīng)過第二彎頭16后流入換熱器內排,向上經(jīng)過第二分路管6后流入銅管分路 器3 ;第三路制冷劑從第三分支管9從下部外排換熱器流入,向中上部流出,經(jīng)過第三彎頭 17后轉向換熱器內排從下流出,最終經(jīng)過第三分路管12后流入銅管分路器3。三路制冷劑 在銅管分路器3種混合后流出室外換熱器1,通過四通閥進入壓縮機吸氣口 ,完成了一個制 熱循環(huán)過程。室外換熱器l內側為換熱器背風側,外側為換熱器迎風側。
權利要求
一種空調器,其特征在于在室外換熱器(1)中下部設置儲液罐(11),所述儲液罐(11)上部設有上連接管(10),上連接管(10)一端插入儲液罐(11)并延伸至儲液罐(11)底部,上連接管(10)的另一端與室外換熱器(1)的冷凝管連接,儲液罐(11)下部設有下連接管(13),下連接管(13)的一端插入儲液罐(11)并延伸至儲液罐(11)頂部,下連接管(13)的另一端與室外換熱器(1)的冷凝管連接,室外換熱器上部的冷凝管、儲液罐(11)和室外換熱器(1)的下部冷凝管構成制冷劑的通道。
2.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空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連接管(10)與室外換熱器(1)的 冷凝管之間設有分配器(8),上連接管(10)通過分配器(8)連接第一分支管(5)、第二分支 管(7)和第三分支管(9)三路冷凝管。
3. 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空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支管(5)和第二分支管(7) 為室外換熱器(1)中部的冷凝管,第三分支管(9)為室外換熱器(1)下部的冷凝管。
4. 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3任一項所述的空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連接管(10)和下連接 管(13)均為銅管。
5. 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空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儲液罐(11)內下連接管(13)端部 設有70至90度的彎曲,彎曲方向背對儲液罐(11)內的上連接管(10)。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空調器的技術領域,涉及一種提高能效的空調器,該空調器在室外換熱器(1)中下部設置儲液罐(11),所述儲液罐(11)上部設有上連接管(10),上連接管(10)一端插入儲液罐(11)并延伸至儲液罐(11)底部,上連接管(10)的另一端與室外換熱器(1)的冷凝管連接,儲液罐(11)下部設有下連接管(13),下連接管(13)的一端插入儲液罐(11)并延伸至儲液罐(11)頂部,下連接管(13)的另一端與室外換熱器(1)的冷凝管連接,室外換熱器上部的冷凝管、儲液罐(11)和室外換熱器(1)的下部冷凝管構成制冷劑的通道,本發(fā)明能同時提高制冷能效、制熱量以及制熱能效。
文檔編號F24F1/00GK101706133SQ20091019404
公開日2010年5月12日 申請日期2009年11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11月20日
發(fā)明者任艷芳, 呂根貴, 李林, 羅光潔 申請人:海信科龍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科龍空調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