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熱吸收器以及塔式太陽能熱發(fā)電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公開提出了一種太陽能熱吸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窗口,其上蓋有透光密封材料(2);進氣殼體(4),設置在所述窗口的一側,并開有工質入口;吸熱管座(8),耦合于所述進氣殼體和所述窗口,所述吸熱管座的朝向窗口的內側表面和窗口一起構成了集熱腔(12),所述吸熱管座的朝向窗口的內側表面上設置有吸熱管(10),所述吸熱管座的外側表面設有散熱片(9),所述吸熱管座在所述吸熱管和所述散熱片旁設置有多個通氣孔(16),工質流經所述吸熱管及散熱片并通過所述通氣孔流出。
【專利說明】
太陽能熱吸收器以及塔式太陽能熱發(fā)電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公開一般地涉及太陽能應用領域,特別涉及用于太陽能集熱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目前,隨著全球的化石能源儲量不斷降低,可替代式能源需求越來越大。技術人員開始研究如何從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能、化學能中高效地獲取電能和熱能。相關的研究成果也不斷出現(xiàn)。
[0003]在諸多的替代式能源中,太陽能是一個主要研究方向。對太陽能利用具有長期、穩(wěn)定、對環(huán)境影響輕微等顯著優(yōu)點。
[0004]目前,太陽能發(fā)電主要有兩大類型:太陽能光伏發(fā)電和太陽能熱發(fā)電。太陽能光伏發(fā)電是將太陽能直接轉變成電能的一種發(fā)電方式,包括光伏發(fā)電、光化學發(fā)電、光感應發(fā)電和光生物發(fā)電等。太陽能熱發(fā)電是先將太陽能轉化為熱能,再將熱能轉化成電能。本領域所已知的太陽能熱發(fā)電轉化方式有:(一)將太陽熱能直接轉化成電能,如半導體或金屬材料的受熱溫差發(fā)電;(二)是將太陽熱能流入熱機,帶動發(fā)電機發(fā)電,這與常規(guī)熱力發(fā)電類似,只不過是其熱能不是來自化石能源,而是來自太陽能。
[0005]第二種轉換方式目前已經發(fā)展的較為成熟,其主要是通過大量反射表面聚集太陽輻射獲得熱能,將熱能轉化成高溫蒸汽驅動熱機來發(fā)電,其中主要的技術方式有:太陽能槽式發(fā)電;太陽能塔式熱發(fā)電;太陽能碟式熱發(fā)電。在這三種技術中,塔式熱發(fā)電具有潛在的最高運行溫度,隨著技術的進步,具有很大的高轉化效率與低成本優(yōu)勢。
[0006]—般而言,塔式熱發(fā)電是采用大量的定向反射鏡將太陽光聚集到一個裝在塔頂?shù)闹醒霟嵛掌魃?,在熱吸收器中產生較高的溫度,再將熱能傳給工質,經過蓄熱環(huán)節(jié),再輸入熱動力機帶動發(fā)電。主要由聚光系統(tǒng)、熱接收系統(tǒng)、蓄熱系統(tǒng)、發(fā)電系統(tǒng)等部分組成。
[0007]熱吸收器是塔式熱發(fā)電器的核心部件。在其中吸收聚光系統(tǒng)聚集的太陽能,產生較高的溫度(100tC以上),將工質流入其中,將熱能帶走進入后續(xù)的發(fā)電系統(tǒng)。常用的熱吸收器有垂直空腔型、水平空腔型和外部受光型等類型。例如,美國專利5,323,764中描述了一種空腔式熱吸收器。
[0008]空腔式熱吸收器一般開設有一窗口,在窗口上覆有可透光的密封材料(多為玻璃)。聚光系統(tǒng)反射的太陽光線通過該窗口射入接收器的腔體,在其中產生并積蓄較高的溫度和熱能,將低溫工質通入腔體內,循環(huán)流動的工質吸收大量熱能后,變?yōu)楦邷馗邏旱牧黧w進入后續(xù)的發(fā)電系統(tǒng)。
[0009]根據(jù)
【發(fā)明人】的長期研究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空腔型熱吸收器雖然已經達到了一定效率,但
【發(fā)明人】的實際生產、使用過程希望獲得更高的使用效率和更便捷的生產方式,以進一步降低成本。例如,(I)為了實現(xiàn)較好的熱交換效果,需要在集熱腔內部設置吸熱管,在實際生產中,設置吸熱管的過程需要精密的操作;(2)集熱腔的內部和工質熱交換效率希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使工質更達到更高的溫度,便于后續(xù)發(fā)電系統(tǒng)的需求。
[0010]因此,目前極需一種能有效解決上述進一步的需要、生產安裝方便,熱傳導效率高,吸熱效果好,裝拆維修方便的熱吸收器設備。
[0011]公開內容
[0012]針對以上現(xiàn)有技術的缺陷,本公開的目的至少在于提供一種改進型太陽能熱吸收器。
[0013]根據(jù)本公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種太陽能熱吸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窗口,其上蓋有透光密封材料(2);進氣殼體(4),設置在所述窗口的一側,并開有工質入口(13) M熱管座(8),耦合于所述進氣殼體和所述窗口,所述吸熱管座的朝向窗口的內側表面和窗口一起構成了集熱腔(12),所述吸熱管座的朝向窗口的內側表面上設置有吸熱管(10),所述吸熱管座的外側表面設有散熱片(9),所述吸熱管座在所述吸熱管和所述散熱片旁設置有多個通氣孔(16),工質流經所述吸熱管及散熱片并通過所述通氣孔流出。
[0014]根據(jù)本公開的第二方面,所述進氣殼體的內側貼有進氣殼體隔熱層(5),所述進氣殼體隔熱層的一側與透光密封材料密封連接,而另一側與所述吸熱管座密封連接;熱吸收器外殼(7)套在所述吸熱管座之外,在所述熱吸收器外殼與所述吸熱管座之間限定了外部熱交換區(qū)(14),在所述熱吸收器外殼上開有工質出口(15);所述集熱腔是內凹式空腔體。
[0015]根據(jù)本公開的第三方面,所述透光密封為玻璃鏡,所述玻璃鏡置于銅墊(3)上,并密封連接于所述進氣殼體,在所述玻璃鏡上蓋有透光蓋板(I),所述透光蓋板和所述透光密封材料之間構成隔熱層,將工質與環(huán)境空氣間隔開。
[0016]根據(jù)本公開的第四方面,所述吸熱管座由熱塑性水泥構成,并且在熱塑性水泥上插入所述吸熱管和所述散熱片,所述吸熱管和所述散熱片以垂直地或以一定角度被插入吸熱管座。
[0017]根據(jù)本公開的第五方面,所述吸熱管為圓柱體、長方體或片狀體,所述散熱片為二折形、圓柱體、長方體,或其他片狀形狀;所述通氣孔的密度為每平方厘米2到20個;所述吸熱管的密度為每平方厘米1-10根,直徑是2.5mm 一 3mm ;所述散熱片的密度為每平方厘米I到10片。
[0018]根據(jù)本公開的第六方面,所述吸熱管從所述吸熱管座的外側表面被插入于所述吸熱管座上,隨后所述散熱片也從所述吸熱管座的外側表面被插入于所述吸熱管座上。
[0019]根據(jù)本公開的第七方面,所述吸熱管和所述散熱片在安裝前就被焊接在一起,并從所述吸熱管座的外側表面被插入所述吸熱管座直至所述吸熱管突出于所述吸熱管座的內表面之外,而所述散熱片突出于所述吸熱管座的外表面之外。
[0020]根據(jù)本公開的第八方面,所述工質流動的路徑被限定為由所述工質入口噴入并吹向所述窗口,再經由所述通氣孔流出所述集熱腔并進入所述外部熱交換區(qū)并由所述工質出口流出,期間所述工質流過所述吸熱管和所述散熱片并與所述吸熱管和所述散熱片發(fā)生熱交換。
[0021]根據(jù)本公開的第九方面,所述吸熱管及散熱片采用金屬材質。
[0022]根據(jù)本公開的第十方面,提出了一種塔式太陽能熱發(fā)電器,使用如以上所構造的太陽能熱吸收器作為吸熱器件。
[0023]在本文中,術語“連接”或“耦合”被定義為兩個主體之間的連接,不過不一定是直接的連接,也可包括通過其他中間節(jié)點或設備而實現(xiàn)的間接連接關系。
[0024]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包括”、“具有”、“包含”、以及“含有”是開放式的連接動詞。因此,一種方法或裝置“包括”、“具有”、“包含”或“含有”一個或一個以上步驟或組件指的是:該方法或裝置具有那些一個或一個以上步驟或組件,但并不是僅僅具有那些一個或一個以上步驟或組件,也可包括其他的本文中未提及的一個或一個以上步驟或組件。
[0025]應當理解,本公開以上的一般性描述和以下的詳細描述都是示例性和說明性的,并且旨在為如權利要求所述的本公開提供進一步的解釋。
[0026]附圖簡述
[0027]包括附圖是為提供對本公開進一步的理解,它們被收錄并構成本公開的一部分,附圖示出了本公開的實施例,并與本說明書一起起到解釋本公開原理的作用。在結合附圖并閱讀了下面的對特定的非限制性本公開的實施例之后,本公開的其他特征以及優(yōu)點將變得顯而易見。其中:
[0028]圖1示出了根據(jù)本公開的一個方面的改進型空腔式太陽能熱吸收器的剖面圖。
[0029]圖2是根據(jù)本公開的一個方面的改進型空腔式太陽能熱吸收器中集熱腔的內部的剖面圖。
[0030]圖3是根據(jù)本公開的一個方面的改進型空腔式太陽能熱吸收器中的熱吸收器吸熱管座上吸熱管和散熱片的設置示意圖。
[0031]圖4是根據(jù)本公開的一個方面的改進型空腔式太陽能熱吸收器中的熱吸收器吸熱管座上吸熱管和散熱片的第二種設置示意圖。
[0032]圖5是根據(jù)本公開的一個方面的改進型空腔式太陽能熱吸收器中的散熱片的結構三維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3]參考在附圖中示出和在以下描述中詳述的非限制性實施例,更完整地說明本公開的多個技術特征和有利細節(jié)。并且,以下描述忽略了對公知的原始材料、處理技術、組件以及設備的描述,以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公開的技術要點。然而,本領域技術人員會理解到,在下文中描述本公開的實施例時,描述和特定示例僅作為說明而非限制的方式來給出。
[0034]在任何可能的情況下,在所有附圖中將使用相同的標記來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此外,盡管本公開中所使用的術語是從公知公用的術語中選擇的,但是本公開說明書中所提及的一些術語可能是
【發(fā)明人】按他或她的判斷來選擇的,其詳細含義在本文的描述的相關部分中說明。此外,要求不僅僅通過所使用的實際術語,而是還要通過每個術語所蘊含的意義來理解本公開。
[0035]圖1示出了根據(jù)本公開的一個方面的改進型空腔式太陽能熱吸收器的剖面圖。如圖1所示,熱吸收器的一側(圖上頂端)開有窗口,其上覆有透光密封材料2,使得從外部的太陽能反射鏡面(沒有示出)所聚焦而來的太陽光能通過窗口,射入熱吸收器的集熱腔12 (將在下文詳述)。同時,在一個實施例中,窗口下方可墊有起到密封作用的銅墊3,以增加氣密性。在一個實例中,密封材料上方蓋有透光蓋板I。該窗口可以是圓形、矩形或其他形狀。為了便于加工,在一個實施例中,可采用圓形的窗口和透光密封材料2。對于透光密封材料2,可使用各種透光材料且耐高溫高壓的材料,在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可使用石英玻璃來構成透光密封材料2。透光蓋板I和透光密封材料2之間形成隔熱層,將熱吸收器之外的空間與熱吸收器內的集熱腔12間隔開,使得集熱腔內的工質與環(huán)境空氣間隔開,以減少熱耗散。
[0036]根據(jù)一個實施例,窗口被固定在熱吸收器的進氣殼體4的上方。進氣殼體的內側貼有進氣殼體隔熱層5,所述進氣殼體隔熱層的一側(例如,圖中的上方側)與透光密封材料2密封連接,而另一側(例如,圖中的下方側)與吸熱管座密封連接,由此,進氣殼體與窗體和吸熱管座構成密封的整體。如下文描述可知,由吸熱管座8的內側表面和窗口一起構成的集熱腔12被設置在進氣殼體4的下方。在一個實施例中,在進氣殼體的一側(例如,圖上右側)開有工質入口 13,使得待加熱工質能夠進入熱吸收器。
[0037]根據(jù)一個實施例,工質入口通過工質流入管與外部的工質源連通。工質可以是自然工質(如,氫氣、氦氣、氮氣、空氣等氣體〕、或合成工質。低溫的工質從工質源中穿過工質流入管流入熱吸收器,并從工質入口噴出,吹向窗口,為窗口的玻璃鏡降溫,降低受熱破損的風險,延長使用壽命。同時低溫工質從窗口附近空間吸收熱量,升高溫度。
[0038]根據(jù)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吸熱管座8的內側表面和窗口一起構成了半橢球型的集熱腔。根據(jù)一個實施例,集熱腔是一個內凹式空腔體。根據(jù)一個實施例,內側表面(面向空腔空間的表面)上設置有大量吸熱管10,外側表面設有大量散熱片9,同時吸熱管座上有眾多通氣孔16,使工質可以流通。吸熱管座密封地套入熱吸收器外殼7。熱吸收器外殼7的外表面附有保溫層6,并且熱吸收器外殼7與吸熱管座8之間限定了外部熱交換區(qū)14。在以往的集熱器設計中,當工質通過通氣孔16從集熱腔12流出后,一般就直接通過熱吸收器外殼流出。經過測算,在通過熱吸收器外殼后,工質的溫度會降低10%左右,由此帶來了不必要的能量損失。為解決此問題,本公開特別設計了外部熱交換區(qū)14。當工質通過通氣孔16從集熱腔12流出后進入外部熱交換區(qū)14。如圖所示并且如前所述,吸熱管座8面向外部熱交換區(qū)14的外側表面上設有大量散熱片9。這一方面限定了工質的流動方向,減緩了工質的流出速度,另一方面使得工質在流動過程中(即,向著圖中下方的出口流動期間),能進一步與散熱片9發(fā)生熱交換,獲取額外的加熱效果。由此,在工質的流動期間,溫度沒有顯著下降,得到了顯著的效能保存。如圖所示,在熱吸收器外殼7上開有工質出口 15,使工質流出并進入后續(xù)的發(fā)電機。
[0039]圖2是根據(jù)本公開的一個方面的改進型空腔式太陽能熱吸收器中集熱腔的內部的剖面圖。從圖上可以看到,集熱腔的內部表面呈曲面型狀,限定了一個足夠大的空腔形狀。流入的工質(例如,空氣)可以在空腔中受到陽光的加熱,升高溫度。集熱腔的內壁上遍布有通氣孔16。升溫后的工質經由通氣孔16從集熱腔12流出,進入熱吸收器外殼7與吸熱管座8之間限定的外部熱交換區(qū)14。根據(jù)一個較佳實施例,通氣孔16的密度為每平方厘米2到20個。在一個較佳實施例中,通氣孔16的密度可以是每平方厘米4個、6個或8個。
[0040]根據(jù)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吸熱管10被設計為圓柱體或長方體,或其他突出的片狀形狀(圖中示例性地示出為柱狀體),只要能與工質發(fā)生充分的表面接觸即可。吸熱管10被垂直地或以一定角度(例如,垂直于側面表面的切線方向或與切線方向成80 — 110度)地安裝在吸熱管座8的內側表面上并靠近通氣孔16,向集熱腔12內突出,由此在陽光照射下吸收熱量。根據(jù)一個實施例,吸熱管10的密度為每平方厘米1-10根。在一個較佳實施例中,吸熱管10的密度可以是每平方厘米2根或4根。根據(jù)一個實施例,吸熱管10的直徑為lmm-5mm。在一個較佳實施例中,吸熱管10的直徑可以是2.5mm 一 3_。由于設置了吸熱管10,工質在流入通氣孔16時與吸熱管10的表面發(fā)生充分接觸,產生了熱交換,帶走了吸熱管10所吸收的熱量,進一步提高了工質溫度。
[0041]同理,根據(jù)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散熱片9被設計為二折形,即由兩個平面形狀成一定角度耦合在一起。當然在其他實施例中,散熱片9也可被設計為圓柱體或長方體,或其他突出的片狀形狀,只要能與工質發(fā)生充分的表面接觸即可。散熱片9被垂直地或以一定角度(例如,垂直于側面表面的切線方向或與切線方向成80 — 110度)地安裝在吸熱管座8的外側表面上并靠近通氣孔16,向外部熱交換區(qū)14突出,由此吸收外部熱交換區(qū)14內由工質散發(fā)的熱量,或是在一個實施例中與吸熱管10耦合并將吸熱管10的熱量傳導過來。根據(jù)一個實施例,散熱片9的密度為每平方厘米I到10片。在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散熱片9的密度可以是每平方厘米2片或6片。由于設置了散熱片9,工質在流出通氣孔16后在外部熱交換區(qū)14內也可以與散熱片9的表面發(fā)生充分接觸,產生了熱交換,帶走了散熱片9上的熱量,進一步保持了工質溫度不會出現(xiàn)明顯下降。
[0042]根據(jù)一個實施例,吸熱管和散熱片為金屬材料,例如,銅、錫、鎳等導熱良好的耐高溫金屬。當然,在其他實施例中,本領域技術人員也可以采用其他材質,例如:鐵鎳合金、銅鎳合金等耐高溫材料。
[0043]通過設置吸熱管10和散熱片9,產生了多種意料不到的技術效果。例如,在一個實施例中,吸熱管10確保了入射的太陽光能被充分反射到集熱腔的內側表面上,充分提高了集熱腔的內側表面的溫度。同時,一部分的入射的太陽光的溫度也被吸熱管所吸收,此時,吸熱管也極大地增大了集熱腔的吸熱面積。使得集熱腔的內側表面和吸熱管的溫度得到了充分的提高。在一個實施例中,散熱片和吸熱管設置在通氣孔旁邊,增大了與工質的接觸面積,同時因為金屬導熱比工質導熱速度快,散熱片和吸熱管極大地增加了導熱的效率。由此,當工質在集熱腔內流動時,或是在流出通氣孔并處于外部熱交換區(qū)時,均會與吸熱管與散熱片發(fā)生充分的熱接觸和熱交換,確保了工質能吸收足夠的熱量。
[0044]圖3是根據(jù)本公開的一個方面的改進型空腔式太陽能熱吸收器中的熱吸收器吸熱管座上的吸熱管10和散熱片9的設置示意截面圖。根據(jù)一個實施例,吸熱管座8可以由熱塑性水泥構成,在熱塑性水泥的形成后期插入吸熱管和散熱片,以形成圖1中的所示配置結構。圖3上吸熱管座8的右側為集熱腔,左側為外部熱交換區(qū)14。具體而言,先將吸熱管10從外側(即,外部熱交換區(qū)的一側)插入吸熱管座8,直至吸熱管10突入集熱腔并露出一定長度。隨后,將散熱片9也從外側(S卩,外部熱交換區(qū)的一側)插入吸熱管座8,使得散熱片9向著外部熱交換區(qū)14的一側突出。
[0045]圖4是根據(jù)本公開的一個方面的改進型空腔式太陽能熱吸收器中的熱吸收器吸熱管座上吸熱管和散熱片的第二種設置示意截面圖。根據(jù)另一個實施例,先將吸熱管10與散熱片9焊接,在吸熱管座8的熱塑性水泥的形成后期插入,使吸熱管突出于內側,散熱片突出于吸熱管座外側。該配置結構簡單、便于生成產,節(jié)約了生產成本。同樣,圖4上吸熱管座8的右側為集熱腔,左側為外部熱交換區(qū)14。具體而言,將焊接耦合在一起的散熱片9和吸熱管10從外側(即,外部熱交換區(qū)的一側)插入吸熱管座8,直至吸熱管10突入集熱腔并露出一定長度。此時,散熱片9向著外部熱交換區(qū)14的一側突出。從圖4上可見,由于散熱片9和吸熱管10焊接在一起,且吸熱管10被插入吸熱管座8并被固定,散熱片9可以完全不插入吸熱管座8。當然,在另一個實施例中,為了穩(wěn)固起見,可以繼續(xù)插入使得散熱片9的一部分也沒入吸熱管座8中(圖上沒有示出)。
[0046]圖5是根據(jù)本公開的一個方面的改進型空腔式太陽能熱吸收器中的散熱片的結構三維示意圖。本領域技術人員都知道,這僅僅是示出了一個示例性造型。散熱片9可被設計為能與工質發(fā)生充分的表面接觸的任何三維突出形狀,例如:圓柱體、長方體、片狀體,等等。圖5示出的示例性造型是二折型,即將兩片平面狀材質板以一定角度耦合在一起,耦合角度可以是90度到135度。這樣的設計可以限定一條工質流動路徑,并增大與工質的熱交換面積。由此形成的散熱片9被插入吸熱管座8的外側表面上并靠近通氣孔16。為了清楚起見,圖5沒有示出吸熱管座8,但可以認識到,圖5中散熱片9的上部被插入吸熱管座
8。工質從通氣孔16流出。由于散熱片9被設計為二折型,由此限定了一條虛擬的工質通路,如箭頭A所示。從通氣孔16流出的工質沿著箭頭A的方向流動,由此與散熱片9的表面發(fā)生充分的接觸和熱交換。
[0047]根據(jù)以上圖1-5所示的結構,在工作時,太陽光由反射鏡面(沒有示出)反射聚集在熱吸收器通過窗口透過密封材料2 (可以是雙層透光密封材料2)進入集熱腔內,入射到內表面上的吸熱管10上,一部分太陽光被吸熱管10的表面所吸收,另一部分被吸熱管10的表面所反射,射入集熱腔的內表面上,由此,充分加熱了集熱腔、集熱腔內表面、吸熱管
10、以及散熱片9。此后,工質通過工質流入管流入熱吸收器,并從工質入口噴出,經過透光密封材料2的內表面,帶走了其上的熱量,并進入集熱腔。工質隨后吸收了集熱腔內的熱量,并且與集熱腔內表面和吸熱管10發(fā)生充分熱交換,成為高溫工質并通過通氣孔進入外部熱交換區(qū)14。工質在外部熱交換區(qū)內繼續(xù)與散熱片9發(fā)生充分熱交換,繼續(xù)升溫(或保持溫度不出現(xiàn)明顯降低)。進而,通過工質出口流出,進入后續(xù)的發(fā)電熱機。
[0048]根據(jù)本公開的以上諸個實施例所提供的熱吸收器具有如下優(yōu)點:
[0049]一、集熱腔內的吸熱器和散熱片的設置增加了吸熱效率,并延長了與工質的接觸時間,進一步升高了工質的溫度,提高了與工質的熱接觸和熱交換效率;
[0050]二、直接將吸熱管和散熱片從外側插入基座,簡化了生產過程,提高了生產效率;
[0051]三、通過工質與吸熱管和散熱片的充分熱交換,保證了工質流出出口時的溫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0052]根據(jù)以上所提出的太陽能熱吸收器,不僅僅可用于塔式太陽能熱發(fā)電器,也同樣可以用于其他太陽能熱發(fā)電器作為吸熱器件,諸如,可以用于碟式太陽能熱發(fā)電器作為中央熱吸收器。
[0053]鑒于本公開內容,可在不進行過度實驗的情況下執(zhí)行本公開中公開和要求保護的所有方法。雖然已經按照優(yōu)選實施例來描述了本公開的裝置和方法,但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顯而易見,可對本公開中描述的方法和方法的步驟或步驟順序應用多種變型,而不背離本公開的概念、精神和范圍。此外,可對所公開的裝置做出修改,且可從本公開描述的組件中排除或替代多個組件,并實現(xiàn)相同或相似的結果。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顯而易見的所有這些相似的替代和修改被視為在由所附權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公開的精神、范圍以及概念以內。
【主權項】
1.一種太陽能熱吸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窗口,其上蓋有透光密封材料(2); 進氣殼體(4),設置在所述窗口的一側,并開有工質入口(13); 吸熱管座(8),耦合于所述進氣殼體和所述窗口,所述吸熱管座的朝向窗口的內側表面和窗口一起構成了集熱腔(12),所述吸熱管座的朝向窗口的內側表面上設置有吸熱管(10),所述吸熱管座的外側表面設有散熱片(9),所述吸熱管座在所述吸熱管和所述散熱片旁設置有多個通氣孔(16),工質流經所述吸熱管及散熱片并通過所述通氣孔流出。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太陽能熱吸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氣殼體的內側貼有進氣殼體隔熱層(5),所述進氣殼體隔熱層的一側與透光密封材料密封連接,而另一側與所述吸熱管座密封連接; 熱吸收器外殼(7)套在所述吸熱管座之外,在所述熱吸收器外殼與所述吸熱管座之間限定了外部熱交換區(qū)(14),在所述熱吸收器外殼上開有工質出口(15); 所述集熱腔是內凹式空腔體。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太陽能熱吸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密封為玻璃鏡,所述玻璃鏡置于銅墊(3)上,并密封連接于所述進氣殼體,在所述玻璃鏡上蓋有透光蓋板(1),所述透光蓋板和所述透光密封材料之間構成隔熱層,將工質與環(huán)境空氣間隔開。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太陽能熱吸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熱管座由熱塑性水泥構成,并且在熱塑性水泥上插入所述吸熱管和所述散熱片,所述吸熱管和所述散熱片以垂直地或以一定角度被插入吸熱管座。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太陽能熱吸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熱管為圓柱體、長方體或片狀體,所述散熱片為二折形、圓柱體、長方體,或其他片狀形狀; 所述通氣孔的密度為每平方厘米2到20個; 所述吸熱管的密度為每平方厘米1-10根,直徑是2.5mm - 3mm ; 所述散熱片的密度為每平方厘米I到10片。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太陽能熱吸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熱管從所述吸熱管座的外側表面被插入于所述吸熱管座上,隨后所述散熱片也從所述吸熱管座的外側表面被插入于所述吸熱管座上。7.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太陽能熱吸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熱管和所述散熱片在安裝前就被焊接在一起,并從所述吸熱管座的外側表面被插入所述吸熱管座直至所述吸熱管突出于所述吸熱管座的內表面之外,而所述散熱片突出于所述吸熱管座的外表面之外。8.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太陽能熱吸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質流動的路徑被限定為由所述工質入口噴入并吹向所述窗口,再經由所述通氣孔流出所述集熱腔并進入所述外部熱交換區(qū)并由所述工質出口流出,期間所述工質流過所述吸熱管和所述散熱片并與所述吸熱管和所述散熱片發(fā)生熱交換。9.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太陽能熱吸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熱管及散熱片采用金屬材質。10.一種塔式太陽能熱發(fā)電器,其特征在于,使用如權利要求1-9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太陽能熱吸收器作為吸熱器件。
【文檔編號】F24J2/46GK105987521SQ201510085031
【公開日】2016年10月5日
【申請日】2015年2月16日
【發(fā)明人】吳建農
【申請人】浙江同景新能源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