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調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空調器,包括殼體,殼體具有進風口和出風口;風道,設置在殼體內(nèi),風道包括進風風道;分隔結構,設置在進風風道內(nèi)并將進風風道分隔為至少兩個子風道。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的空調器在進風時容易產(chǎn)生噪音,從而使得產(chǎn)品體驗差問題。
【專利說明】
空調器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制冷設備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空調器。
【背景技術】
[0002]空調為常用的家用電器。其中,空調器內(nèi)設置有風道,風道與進風口和出風口連通?,F(xiàn)有技術中的空調器在進風時容易產(chǎn)生渦流,從而產(chǎn)生工作噪音,進而使得用戶體驗差。
【發(fā)明內(nèi)容】
[0003]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空調器,以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的空調器在進風時容易產(chǎn)生噪音,從而使得產(chǎn)品體驗差問題。
[0004]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空調器,包括殼體,殼體具有進風口和出風口;風道,設置在殼體內(nèi),風道包括進風風道;分隔結構,設置在進風風道內(nèi)并將進風風道分隔為至少兩個子風道。
[0005]進一步地,至少兩個子風道沿豎直方向排布。
[0006]進一步地,分隔結構將進風風道分隔為第一進風風道和第二進風風道。
[0007]進一步地,進風口設置在殼體的下側,空調器還包括設置在風道內(nèi)的換熱器以及連接在換熱器下方的接水盤,分隔結構連接在接水盤上,并且分隔結構延伸至進風口處。
[0008]進一步地,換熱器包括互相連接并且互成角度設置的第一換熱器段、第二換熱器段及第三換熱器段,其中,第一換熱器段和第二換熱器段位于第一進風風道內(nèi),第三換熱器段位于第二進風風道內(nèi)。
[0009]進一步地,分隔結構為楔形塊。
[0010]進一步地,空調器還包括:第一導風結構和第二導風結構,第一導風結構和第二導風結構均可樞轉地設置在出風口處,且第一導風結構和第二導風結構相對設置。
[0011]進一步地,第一導風結構為導風板。
[0012]進一步地,第二導風結構為導風板。
[0013]進一步地,在沿豎直方向上,風道具有位于出風口處的頂壁以及底壁,其中,第一導風結構的第一端可樞轉地設置在頂壁上,第一導風結構的第二端為自由端,第二導風結構的第一端可樞轉地設置在底壁上,第二導風結構的第二端為自由端。
[0014]進一步地,頂壁和底壁均傾斜設置,在朝向遠離出風口的方向上,頂壁和底壁之間的距離逐漸增大。
[0015]進一步地,出風口設置在殼體的上側。
[0016]進一步地,進風口設置在殼體的下側。
[0017]應用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空調器的進風風道通過分隔結構被分割為多個子風道,進而使得氣流在通過進風風道時流動更加的流暢,減小渦流產(chǎn)生的噪音。因此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的空調器在進風時容易產(chǎn)生噪音,從而使得產(chǎn)品體驗差問題。
【附圖說明】
[0018]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說明書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fā)明的進一步理解,本發(fā)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fā)明,并不構成對本發(fā)明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0019]圖1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空調器的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2示出了圖1中空調器在上出風時第一導風結構和第二導風結構的配合示意圖;以及
[0021]圖3示出了圖1中空調器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2]其中,上述附圖包括以下附圖標記:
[0023]10、殼體;11、進風口;12、出風口;20、風機;30、換熱器;31、第一換熱器段;32、第二換熱器段;33、第三換熱器段;40、第一導風結構;50、第二導風結構;60、風道;61、頂壁;62、底壁;63、進風風道;631、第一進風風道;632、第二進風風道;64、出風風道;70、分隔結構;80、接水盤。
【具體實施方式】
[0024]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fā)明。
[0025]如圖1和圖3所不,本實施例的種空調器包括殼體10、第一導風結構40和第二導風結構50 ο殼體10具有進風口 11和出風口 12。同時,殼體內(nèi)還設置有風機20以及換熱器30。第一導風結構40和第二導風結構50均可樞轉地設置在出風口 12處,且第一導風結構40和第二導風結構50相對設置。
[0026]應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空調器包括第一導風結構40和第二導風結構50。通過調節(jié)第一導風結構40和第二導風結構50的樞轉角度能夠實現(xiàn)大角度的出風方向的變化,進而實現(xiàn)大角度出風。因此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的空調器的不能實現(xiàn)大角度出風,從而使得產(chǎn)品體驗差問題。
[0027]如圖1所述,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第一導風結構40為導風板,第二導風結構50為導風板。具體地,第一導風結構40的樞轉和第二導風結構50的樞轉均是由步進電機控制的,進而實現(xiàn)對導風板的位置的精確控制。
[0028]本實施例中的空調器可以實現(xiàn)上出風和下出風的大角度切換。具體地,如圖1所示,當空調器下出風時,步進電機帶動第一導風結構40和第二導風結構50均朝下擺動,此時由第一導風結構40和第二導風結構50限定的出風口為向下的。當空調器上出風時,如圖2所示,進電機帶動第一導風結構40和第二導風結構50均朝上擺動,此時由第一導風結構40和第二導風結構50限定的出風口為向上的。由于第一導風結構40和第二導風結構50的樞轉角度大,因此上出風和下出風之間的角度大,從而實現(xiàn)大角度的出風轉換。
[0029]進一步地,上述的上出風和下出風也可以和空調器的制冷制和冷模式相結合。具體地,本實施例中最有選地方式為:制冷時上出風,由于冷風較重,制冷時上出風能夠使冷空氣快速下沉,進而快速改善室內(nèi)溫度。同時,冷風向上吹也防止冷風直吹用戶,防止用戶產(chǎn)生不適的感覺。制熱時下出風,由于熱風較輕,制冷上下出風能夠使熱空氣迅速上升,從而使得室內(nèi)快速升溫。同時制熱下出風能夠實現(xiàn)熱風地毯式加熱,用戶感覺更加舒適。
[0030]如圖1和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空調器還包括設置在殼體10內(nèi)的風道60,風道60的兩端分別與進風口 11和出風口 12連通,在沿豎直方向上,風道60具有位于出風口 12處的頂壁61以及底壁62。其中,第一導風結構40的第一端可樞轉地設置在頂壁61上,第一導風結構40的第二端為自由端,第二導風結構50的第一端可樞轉地設置在底壁62上,第二導風結構50的第二端為自由端。頂壁61和底壁62后可以限制第一導風結構40和第二導風結構50的擺動范圍,具體地,第一導風結構40可以向上擺動至貼合在頂壁61上,第二導風結構50可以向下擺動至貼合在底壁62上。同時,頂壁61和底壁62共同限定了空調器的出風角度。
[0031 ]如圖1和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頂壁61和底壁62均傾斜設置,在朝向遠離出風口 12的方向上,頂壁61和底壁62之間的距離逐漸增大。具體地,頂壁61和底壁62之間是成角度設置的。頂壁61和底壁62之間的角度越大,空調器的上出風和下出風的范圍就越大,但是頂壁61和底壁62之間的角度過大不利于出風口的設置,同時也不利于產(chǎn)品的美觀。因此在本實施例中,頂壁61和底壁62之間的角度呈銳角并接近90度。當然,本領域技術人員也可以根據(jù)實際工作需要來改變頂壁61和底壁62之間的角度。
[0032]如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出風口12設置在殼體10的上側。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中常用的下出風口設計,將出風口 12設置在殼體10的上側能夠防止冷風直吹底板,從而防止室內(nèi)的灰塵被吹起。同時,下出風口設計很難實現(xiàn)“制冷上出風,制熱下出風”的工作模式,從而使得出風舒適度差。相應的,進風口 11設置在殼體10的下側。上述結構便于風道60的設計,當然,根據(jù)風道60結構不同,進風口 11也可以設置在空調器的其他位置,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jù)實際工作需要進行調整即可。
[0033]如圖1和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空調器還包括設置在殼體10內(nèi)的風道60以及設置在風道60內(nèi)的風機20和換熱器30。風道60的兩端分別與進風口 11和出風口 12連通,其中,風道60具有位于風機20的上游的進風風道63以及位于風機20的下游的出風風道64??照{器還包括分隔結構70,設置在進風風道63內(nèi)并將進風風道63分隔為第一進風風道631和第二進風風道632。通過將進風風道63分隔為第一進風風道631和第二進風風道632能夠使得進風更加的流暢,并且減小渦流噪音。
[0034]需要說明的是,上述的進風風道63是指:進風口11和風機20之間的風道形成了進風風道63。出風口 12和風機20之間的風道形成了出風風道64
[0035]如圖1和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換熱器30包括互相連接并且互成角度設置的第一換熱器段31、第二換熱器段32及第三換熱器段33。上述的結構使得換熱器30形成了多折換熱器結構。其中,第一換熱器段31和第二換熱器段32位于第一進風風道631內(nèi),第三換熱器段33位于第二進風風道632內(nèi)。上述結構使得換熱器30的換熱更加均勻,換熱效率更高。
[0036]如圖1和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空調器還包括設置在換熱器30下方的接水盤80,分隔結構70連接在接水盤80上,并且分隔結構70延伸至進風口 11處。具體地,上述結構更加容易制造,同時也能夠防止接水盤80處產(chǎn)生渦流,從而減小空調器的工作噪音。本實施例中進風口處設置有進風格柵,分隔結構70的兩端分別和進風格柵與接水盤80連接。分隔結構70的兩側分別為上述的第一進風風道631和第二進風風道632。
[0037]如圖1和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分隔結構70為楔形塊。也即分隔結構70的截面結構為三角形。上述結構更加利于氣流的流動,楔形塊的斜面角度可以和接水盤80上的斜面結構向適配,從而使得氣流流動更加穩(wěn)定。當然,分隔結構70并不限于楔形塊結構,分隔結構70也可以采用其他結構,例如分隔板、分隔塊等。
[0038]根據(jù)上述結構,本實施例的空調器實現(xiàn)了如下效果:
[0039]針對下進風上出風的空調器,本發(fā)明設計了一種下進風,上出風的空調器結構,通過接水盤和三角板把進風通道分割為兩個部分,使得進風更加順暢,減小進風渦流噪音。同時在出風口設置兩個導風板,分別與風道的上下邊緣連接,由于出風口開口較大,提供了導風板轉動的空間,增大了導風的角度。更好的實現(xiàn)了制熱上出風,制冷下出風的效果。
[0040]本空調器設計了上下兩個導風板分別由底殼上的步進電機帶動,上導風板與蝸殼連接,底殼側邊采用步進電機帶動,控制掃風角度。下導風板與蝸舌部位連接,同樣,在底殼上設置步進電機帶動其旋轉。開啟制熱模式時,兩個導風板在同時向下轉動一定角度,開啟制冷模式時,兩個導風板同時向上轉動。還可以根據(jù)不同的需要調整出風口角度。蒸發(fā)器底部為接水盤,在接水盤側邊增加一個三角形擋塊結構,與面板體的進風格柵相連。把進風通道分割為上下兩部分,可避免在接水盤位置產(chǎn)生漩渦現(xiàn)象(三角形板型結構區(qū)域),降低了噪音
[0041]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fā)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
【主權項】
1.一種空調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殼體(10),所述殼體(10)具有進風口(11)和出風口(12); 風道(60),設置在所述殼體(10)內(nèi),所述風道(60)包括進風風道(63); 分隔結構(70),設置在所述進風風道(63)內(nèi)并將所述進風風道(63)分隔為至少兩個子風道。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器,其特征在于,至少兩個所述子風道沿豎直方向排布。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結構(70)將所述進風風道(63)分隔為第一進風風道(631)和第二進風風道(632)。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空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進風口(11)設置在所述殼體(10)的下側,所述空調器還包括設置在所述風道(60)內(nèi)的換熱器(30)以及連接在所述換熱器(30)下方的接水盤(80),所述分隔結構(70)連接在所述接水盤(80)上,并且所述分隔結構(70)延伸至所述進風口(11)處。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空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換熱器(30)包括互相連接并且互成角度設置的第一換熱器段(31)、第二換熱器段(32)及第三換熱器段(33),其中,所述第一換熱器段(31)和所述第二換熱器段(32)位于所述第一進風風道(631)內(nèi),所述第三換熱器段(33)位于所述第二進風風道(632)內(nèi)。6.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空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結構(70)為楔形塊。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調器還包括: 第一導風結構(40)和第二導風結構(50),所述第一導風結構(40)和所述第二導風結構(50)均可樞轉地設置在所述出風口(12)處,且所述第一導風結構(40)和所述第二導風結構(50)相對設置。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空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導風結構(40)為導風板。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空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導風結構(50)為導風板。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空調器,其特征在于,在沿豎直方向上,所述風道(60)具有位于所述出風口(12)處的頂壁(61)以及底壁(62),其中,所述第一導風結構(40)的第一端可樞轉地設置在所述頂壁(61)上,所述第一導風結構(40)的第二端為自由端,所述第二導風結構(50)的第一端可樞轉地設置在所述底壁(62)上,所述第二導風結構(50)的第二端為自由端。11.根據(jù)權利要求10所述的空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頂壁(61)和所述底壁(62)均傾斜設置,在朝向遠離所述出風口(12)的方向上,所述頂壁(61)和所述底壁(62)之間的距離逐漸增大。1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風口(12)設置在所述殼體(10)的上側。1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12所述的空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進風口(11)設置在所述殼體(10)的下側。
【文檔編號】F24F13/06GK106051925SQ201610575727
【公開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請日】2016年7月19日
【發(fā)明人】孟智, 梁濤, 謝承琪, 李芊
【申請人】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