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立式空調及導風板滑動導向限位機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立式空調及導風板滑動導向限位機構,導風板通過滑動機構可滑動地安裝在空調本體上,所述導風板與所述空調本體之間設置有導向限位機構,所述導向限位機構包括位于所述空調本體上的導向限位槽和位于所述導風板上的導向柱,所述導向柱在所述導向限位槽內滑動。本發(fā)明導向槽對導向柱起到限位導向的作用。同時,本發(fā)明導風板安裝時,僅需將導向柱插裝至導向槽即可,非常方便快捷,省時省力。
【專利說明】
一種立式空調及導風板滑動導向限位機構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屬于空氣調節(jié)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立式空調及導風板滑動導向限位機構。
【背景技術】
[0002]
立式空調因出風量大、制冷制熱能力強等特點,被廣泛應用在辦公場所、公共場所及家庭客廳中。
[0003]現(xiàn)有立式空調上一般都設置有導風板,導風板通過滑動機構滑動安裝于空調本體上,滑動機構包括位于導風板上的齒條,位于空調本體上驅動機構,驅動機構驅動導風板沿空調本體滑動。為了防止導風板滑動時從空調本體上脫落,一般在導風板和空調本體之間設置有限位機構,現(xiàn)在一般在導風板上設置有兩個限位凸起,與空調本體上的限位凸起作用,保證導風板不會從空調本體上脫落。但是現(xiàn)有的限位凸起直接固定在導風板上,導致導風板安裝至空調本體上時必須產(chǎn)生一定變形,越過限位凸起,存在安裝困難的技術問題。
【發(fā)明內容】
[0004]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立式空調的導風板滑動導向限位機構,解決了現(xiàn)有限位機構的限位凸起固定在導風板上,導致導風板安裝至空調本體上時,存在安裝困難的技術問題
為實現(xiàn)上述發(fā)明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下述技術方案予以實現(xiàn):
一種立式空調的導風板滑動導向限位機構,導風板通過滑動機構可滑動地安裝在空調本體上,所述導風板與所述空調本體之間設置有導向限位機構,所述導向限位機構包括位于所述空調本體上的導向限位槽和位于所述導風板上的導向柱,所述導向柱在所述導向限位槽內滑動。
[0005]如上所述的立式空調的導風板滑動導向限位機構,所述導向柱上設置有滾輪,所述滾輪與所述導向限位槽接觸。
[0006]如上所述的立式空調的導風板滑動導向限位機構,所述滾輪設置于所述導向柱的自由端。
[0007]如上所述的立式空調的導風板滑動導向限位機構,所述導風板靠近所述空調本體的一側上設置有導向柱安裝槽,所述導向柱位所述導向柱安裝槽內,所述導風板與所述空調本體完成安裝時,所述導向柱伸出所述導向柱安裝槽至所述導向限位槽,所述導向柱通過固定件固定至所述導向柱安裝槽;所述導風板安裝與所述空調本體安裝或拆卸的過程中,所述固定件解除,所述導向柱從所述導向限位槽退出并縮回所述導向柱安裝槽;
如上所述的立式空調的導風板滑動導向限位機構,所述導風板靠近所述空調本體的一側的上部和下部均設置有導向柱。
[0008]如上所述的立式空調的導風板滑動導向限位機構,所述滑動機構包括:
齒條,所述齒條安裝于導風板靠近空調本體的一側;
電機,位于所述電機盒內;
齒輪,與所述電機轉動連接,并與所述齒條嚙合。
[0009]基于上述導風板滑動導向限位機構的設計,本發(fā)明還提出了一種立式空調,包括空調本體,所述空調本體上形成有出風口,所述立式空調包括第一導風板和第二導風板,所述第一導風板和空調本體之間、第二導風板和空調本體之間均設置有上述的導風板滑動導向限位機構;所述第一導風板和第二導風板滑動至所述出風口兩側時,所述第一導風板與所述空調本體之間形成第一引風通道,所述第一導風板靠近所述出風口的一端與所述空調本體之間形成與所述第一引風通道連通的第一引風出口,所述第一導風板遠離所述出風口的一端與所述空調本體之間形成與所述第一引風通道連通的第一引風入口;所述第二導風板與所述空調本體之間形成第二引風通道,所述第二導風板靠近所述出風口的一端與所述空調本體之間形成與所述第二引風通道連通的第二引風出口,所述第二導風板遠離所述出風口的一端與所述空調本體之間形成與所述第二引風通道連通的第二引風入口;通過調節(jié)所述第一導風板與所述空調本體的位置控制所述第一引風通道的引風量,通過調節(jié)所述第二導風板與所述空調本體的位置控制所述第二引風通道的引風量。
[0010]如上所述的立式空調,所述第一導風板和空調本體之間設置有至少兩組滑動機構,所述第二導風板和空調本體之間設置有至少兩組滑動機構。
[0011]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和積極效果是:本發(fā)明立式空調的導風板與空調本體之間在滑動機構的基礎上增加導向限位機構,導向限位機構包括位于空調本體上的導向限位槽和位于導風板上的導向柱,導向柱在導向限位槽內滑動。因而,導向槽對導向柱起到限位導向的作用。同時,本發(fā)明導風板安裝時,僅需將導向柱插裝至導向槽即可,非常方便快捷,省時省力。
[0012]本發(fā)明的立式空調,在將空調內部的熱交換風通過出風口送出的同時,在出風口處利用熱交換風流動產(chǎn)生的負壓通過引流風道吸入空調外部的非熱交換風,將兩部分風形成混合風同時送出,這樣的混合風的溫度符合人體體感舒適所需的溫度,吹到用戶身上會感覺更加舒適,提高了用戶舒適性體驗效果。同時,利用出風口處所產(chǎn)生的負壓作用吸入部分外部未熱交換的風參與到空調最后的送風中,增大了空調的整體進風量,加快了室內空氣的流動,進一步提高了室內空氣的整體均勻性。本發(fā)明可以通過調節(jié)導風板與空調本體的位置控制引風通道的引風量,因而,可以滿足不同運行狀態(tài)下不同引風量需求。
[0013]結合附圖閱讀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后,本發(fā)明的其他特點和優(yōu)點將變得更加清
/H- ο
【附圖說明】
[0014]圖1是本發(fā)明立式空調一個實施例第一導風板和第二導風板處于第一引風狀態(tài)的主視圖;
圖2是圖1A-A向的剖視圖;
圖3是本發(fā)明立式空調一個實施例第一導風板和第二導風板處于第二引風狀態(tài)的主視圖; 圖4是圖3A-A向的剖視圖;
圖5為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立式空調去掉第一導風板的滑動機構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立式空調第一導風板內側面的滑動機構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7為圖6B-B向的剖視圖;
圖8為圖6的分解圖。
[0015]圖9為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立式空調去掉第一導風板的導向限位機構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10為圖9C-C向的剖視圖;
圖11為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立式空調第一導風板內側面的導向限位機構部分結構示意圖(導向柱伸出);
圖12為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立式空調第一導風板內側面的導向限位機構部分結構示意圖(導向柱縮回);
圖13為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導風板導向限位機構的分解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6]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0017]首先,對【具體實施方式】中涉及到的技術術語作一簡要說明:
下述在提到每個結構件的前或后、左或右時,是以結構件正常使用狀態(tài)下相對于使用者的位置來定義的。而且,需要說明的是,用前或后、左或右僅是為了便于描述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結構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發(fā)明的限制。下述的熱交換風是指來自空調內部、經(jīng)熱交換器熱交換后的風;非熱交換風是指來自空調所處環(huán)境空間的風,是相對于熱交換風而言、不是直接來自于熱交換器的風;混合風是指熱交換風與非熱交換風混合形成的風。
[0018]請參見圖1至圖4示出的本發(fā)明立式空調的一個實施例,具體來說是一立式空調室內機。圖1、圖2不出了第一導風板、第二導風板處于第一引風狀態(tài)的不意圖,圖3、4不出了第一導風板、第二導風板處于第二引風狀態(tài)的示意圖。當然,本發(fā)明僅以上述兩種狀態(tài)為例進行說明,但并不限定在上述兩種引風狀態(tài),本發(fā)明可以根據(jù)實際需求設置若干引風狀態(tài)。
[0019]該實施例的立式空調包括整體呈圓柱體的基座7和空調本體100。但并不局限于圓柱體結構,還可以是其它結構,例如,空調本體100和基座7均為長方體結構、橢圓體結構等等。在該立式空調中,基座7作為空調本體100的整體底座,放置在地面上,將空調本體100抬高一定高度。空調本體100作為實現(xiàn)空調制冷、制熱、除濕等基本空氣調節(jié)功能的結構,在空調本體100內形成有送風風道、換熱器、風機等(圖中未標記),空調本體100的后部設置有與送風風道連通的進風口,空調本體100的前部設置有與送風風道連通的出風口 101??照{本體100啟動時,在風機的作用下,空調本體100外部的空氣通過進風口進入送風風道,經(jīng)過換熱器進行熱交換后形成熱交換風,從出風口 101送出。
[0020]空調本體100上設置有第一導風板200和第二導風板300。第一導風板200和第二導風板300可滑動地安裝于空調本體100上。第一導風板200和第二導風板300分別滑動至出風口 101的兩側時,第一導風板200位于出風口 101的左側,第二導風板300位于出風口 101的右偵U。第一導風板200和第二導風板300對出風口 101的送風均沒有遮擋,第一導風板200與第二導風板300之間形成送風部400。其中,第一導風板200與空調本體100之間形成第一引風通道201,第二導風板300與空調本體100之間形成第二引風通道301,通過調節(jié)第一導風板200與空調本體100的位置控制第一引風通道301的引風量,通過調節(jié)第二導風板300與空調本體100的位置控制第二引風通道301的引風量。
[0021]空調本體100內部的空氣形成熱交換風在出風口 101處出風產(chǎn)生的負壓使空調本體100外部的空氣經(jīng)過第一引風通道201、第二引風通道301形成非熱交換風到達送風部400,送風部400送出空調本體100內部和外部的空氣形成的混合風。空調本體100外部的空氣可通過引風通道到達出風口 101前側的送風部400,形成非熱交換風,非熱交換風與出風口 101送出的熱交換風在送風部400混合后形成混合風從立式空調送出至室內。這樣的混合風的溫度符合人體體感舒適所需的溫度,吹到用戶身上會感覺更加舒適,提高了用戶舒適性體驗效果。同時,增大了空調的整體進風量,加快了室內空氣的流動,進一步提高了室內空氣的整體均勻性。
[0022]具體的,第一導風板200靠近出風口101的一端與空調本體100之間形成與第一引風通道201連通的第一引風出口 202,第一導風板200遠離出風口 101的一端與空調本體100之間形成與第一引風通道201連通的第一引風入口 203。因而,空調本體100外部的空氣可通過第一引風入口 203、第一引風通道201和第一引風出口 202形成非熱交換風達到送風部400,非熱交換風在送風部400處與出風口 101送出的熱交換風混合。
[0023]第二導風板300與空調本體100之間形成第二引風通道301。第二導風板300靠近出風口 101的一端與空調本體100之間形成與第二引風通道301連通的第二引風出口 302,第二導風板300遠離出風口 101的一端與空調本體100之間形成與第二引風通道301連通的第二引風入口 303。
[0024]因而,空調本體100外部的空氣可通過第二引風入口303、第二引風通道301和第二引風出口 302形成非熱交換風達到送風部400,非熱交換風在送風部400處與出風口 101送出的熱交換風混合。熱交換風和非熱交換風在送風部400處混合得到適宜溫度的氣流后從送風部400送出。
[0025]其中,第一導風板200和第二導風板300所處的位置能夠保證出風口 101出風產(chǎn)生的負壓使空調本體100外部的空氣經(jīng)過引風通道到達送風部400,以保證送風部400能夠送出空調本體100內部和外部的空氣。具體的,第一導風板200所處的位置能夠保證出風口 101出風產(chǎn)生的負壓使空調本體100外部的空氣經(jīng)過第一引風入口 203、第一引風通道201、第一引風出口 202后到達送風部400;第二導風板300所處的位置能夠保證出風口 101出風產(chǎn)生的負壓使空調本體100外部的空氣經(jīng)過第二引風入口 303、第二引風通道301、第二引風出口302后到達送風部400。
[0026]優(yōu)選的,第一導風板200和第二導風板300始終對稱設置在出風口 101的兩側??梢员WC熱交換風與非熱交換風混合的更加均勻,提高舒適度,而且可以避免氣流紊亂,產(chǎn)生噪曰寺。
[0027]如圖5-8所示,本實施例立式空調優(yōu)選包括驅動所述第一導風板200的第一導風板滑動機構和驅動第二導風板300的第二導風板滑動機構。第一導風板滑動機構驅動第一導風板200、第二導風板滑動機構驅動第二導風板300背向滑動。例如,第一導風板200向左或左后方滑動,而第二導風板300向右或右后方滑動,以減小第一引風通道201、第二引風通道301的引風量。第一導風板滑動機構驅動第一導風板200、第二導風板滑動機構驅動第二導風板300,使得第一導風板200和第二導風板300相向滑動。例如,第一導風板200向右或右前方滑動,而第二導風板300向作或左前方滑動,以增大第一引風通道201、第二引風通道301的引風量。
[0028]第一導風板滑動機構和第二導風板滑動機構包括位于導風板靠近空調本體一側的齒條和位于空調本體上的驅動機構來實現(xiàn),驅動機構包括電機和齒輪,齒輪與齒條配合。而且,對于長度較大的導風板,為保證滑動的穩(wěn)定性,導風板和空調本體之間設置有至少兩組滑動機構。本實施例采用在導風板的中上端和中下端各設置一套滑動機構,同步對導風板進行驅動。
[0029]具體的,以第一導風板的其中一個滑動機構為例進行說明,滑動機構包括:
第一齒條,安裝在第一導風板200靠近空調本體100的一側,第一齒條可在第一導風板200的設定空間內滑動,其中,第一導風板200的滑動方向與第一齒條的滑動方向呈一定夾角。優(yōu)選的,第一導風板200的滑動方向與第一齒條的滑動方向垂直。
[0030]本實施例中,第一導風板200在水平方向上滑動,第一齒條可在豎直方向上滑動?;蛘?,第一導風板200在接近水平的方向上滑動,第一齒條在接近豎直的方向上滑動也可。
[0031]如圖6-8所示,對第一齒條安裝至第一導風板200上的安裝方式進行說明:
第一導風板200在靠近空調本體100的一側設置有滑槽210,第一齒條可沿滑槽210滑動。第一齒條包括齒部511和至少一個卡條,卡條與滑槽210配合,卡條優(yōu)選設置有多個,以增加穩(wěn)定性。
[0032]具體的,本實施例中卡條凸出于齒部511的兩側,凸出于齒部511上側的卡條定義為上卡條513,凸出于齒部511下側的卡條513定義為下卡條514。第一導風板200靠近空調本體100的一側設置有與下卡條514配合的卡槽211、與上卡條513配合的壓板212。為了方便齒條的安裝,壓板212可拆卸地安裝于導風板靠近空調本體的一側??ú?11和壓板212將齒條限定在導風板上,下卡條514可在卡槽211內滑動,上卡條513可在壓板212內滑動。
[0033]由于齒條的下方受力大于上方的受力,因而,卡槽211位于齒齒部511的下方,壓板212位于齒部511的上方。
[0034]為了防止上卡條513從壓板212中脫出、下卡條514從卡槽211中脫出,卡槽211的下方或下部或空調本體100上對應所述卡槽211的下方或下部的位置設置有用于對下卡條514進行限位的下限位部213,對下卡條514的最低位置進行限定,用于防止上卡條513從壓板212脫出。壓板212的上方或上部或空調本體100上對應壓板212的上方或上部的位置設置有用于對上卡條513進行限位的上限位部214,對上卡條513的最高位置進行限定,用于防止下卡條514從卡槽211中脫出。
[0035]因而,在導風板發(fā)生變形時,由于導風板可以與齒條發(fā)生相對滑動,齒條的位置不受導風板變形的影響,從而使得齒條和驅動機構一直保持不變的驅動配合量,導風板的運動始終很順暢,有效的解決了驅動運行中導風板的卡頓甚至卡死的隱患,保證導風板的平穩(wěn)順暢運行。
[0036]組裝時,將齒條的下卡條514插裝至卡槽211內,將壓板212通過螺釘將上卡條513限定在第一導風板200上即可,結構簡單,安裝快捷。
[0037]第一電機,形成在空調本體100上;優(yōu)選空調本體100上設置電機盒8,第一電機位于電機盒8內。
[0038]第一齒輪53,與第一電機轉動連接,并與第一齒條嗤合;
第二導風板滑動機構與第一導風板滑動機構的結構相同,此處不再贅述。
[0039]第一導風板200與空調本體100之間還設置有導向限位機構。
[0040]具體的,如圖9-13所示,導向限位機構包括位于空調本體100上的導向限位槽1001和位于第一導風板200上的導向柱2001,導向柱2001在導向限位槽1001內滑動。
[0041]為了減少導向柱2001在導向限位槽1001內滑動產(chǎn)生的摩擦力,在導向柱2001上設置有滾輪9,滾輪9與導向限位槽1001接觸。因而,導向柱2001與導向限位槽1001之間滾動接觸,摩擦力大大減小,使第一導風板200能夠更加順暢地沿空調本體100滑動。
[0042I優(yōu)選的,滾輪9設置于導向柱2001的自由端。
[0043]第一導風板200靠近空調本體100的一側的上部和下部均設置有導向柱2001。第一導風板200靠近空調本體100的一側上設置有導向柱安裝槽2002,導向柱2001安裝于導向柱安裝槽2002內。導向柱2001可在導向柱安裝槽2002內滑動,可伸出或縮回導向柱安裝槽2002,以便于安裝、拆卸第一導風板200。
[0044]具體的,如圖12所示,第一導風板200與空調本體100安裝或拆卸的過程中,固定件91解除,導向柱2001從導向限位槽2002退出并縮回導向柱安裝槽1001,此時,導向柱2001不會與導向限位槽2001發(fā)生干涉,第一導風板200可以與空調本體100直接安裝或拆卸。如圖11所示,第一導風板200與空調本體100完成安裝時,導向柱2001伸出導向柱安裝槽2002至導向限位槽1001,導向柱2001通過固定件91固定至導向柱安裝槽2002,此時,導向柱2001與導向限位槽1001發(fā)生干涉,導向柱2001在導向限位槽1001內滑動的過程中,導向限位槽1001對導向柱2001起到導向限位的作用。
[0045]第二導風板導向限位機構與第一導風板導向限位機構的結構相同,此處不再贅述。
[0046]第一導風板200靠近出風口 101的一端距離出風口 101越遠,出風口 101產(chǎn)生的負壓對第一弓I風通道201的影響越小,第一弓I風通道201的引風量越小;第二導風板300靠近出風口 101的一端距離出風口 101越遠,出風口 101產(chǎn)生的負壓對第二引風通道301的影響越小,第二引風通道301的引風量越小。本實施例中,圖1、2中空調引風通道的引風量大于圖3、4中空調引風通道的引風量。
[0047]本實施例中,出風口101為長條狀,導風板的長度與出風口 101的長度相適配,或者,導風板的長度大于出風口 101的長度。
[0048]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進行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依然可以對前述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fā)明所要求保護的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
【主權項】
1.一種立式空調的導風板滑動導向限位機構,導風板通過滑動機構可滑動地安裝在空調本體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導風板與所述空調本體之間設置有導向限位機構,所述導向限位機構包括位于所述空調本體上的導向限位槽和位于所述導風板上的導向柱,所述導向柱在所述導向限位槽內滑動。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調的導風板滑動導向限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柱上設置有滾輪,所述滾輪與所述導向限位槽接觸。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空調的導風板滑動導向限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滾輪設置于所述導向柱的自由端。4.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空調的導風板滑動導向限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導風板靠近所述空調本體的一側上設置有導向柱安裝槽,所述導向柱位所述導向柱安裝槽內,所述導風板與所述空調本體完成安裝時,所述導向柱伸出所述導向柱安裝槽至所述導向限位槽,所述導向柱通過固定件固定至所述導向柱安裝槽;所述導風板安裝與所述空調本體安裝或拆卸的過程中,所述固定件解除,所述導向柱從所述導向限位槽退出并縮回所述導向柱安裝槽。5.根據(jù)權利要求1-4任意一項所述的立式空調的導風板滑動導向限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導風板靠近所述空調本體的一側的上部和下部均設置有導向柱。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立式空調的導風板滑動導向限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動機構包括: 齒條,所述齒條安裝于導風板靠近空調本體的一側; 電機,位于所述電機盒內; 齒輪,與所述電機轉動連接,并與所述齒條嚙合。7.一種立式空調,包括空調本體,所述空調本體上形成有出風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立式空調包括第一導風板和第二導風板,所述第一導風板和空調本體之間、第二導風板和空調本體之間均設置有權利要求1-6任意一項所述的導風板滑動導向限位機構;所述第一導風板和第二導風板滑動至所述出風口兩側時,所述第一導風板與所述空調本體之間形成第一引風通道,所述第一導風板靠近所述出風口的一端與所述空調本體之間形成與所述第一引風通道連通的第一引風出口,所述第一導風板遠離所述出風口的一端與所述空調本體之間形成與所述第一引風通道連通的第一引風入口;所述第二導風板與所述空調本體之間形成第二引風通道,所述第二導風板靠近所述出風口的一端與所述空調本體之間形成與所述第二引風通道連通的第二引風出口,所述第二導風板遠離所述出風口的一端與所述空調本體之間形成與所述第二引風通道連通的第二引風入口;通過調節(jié)所述第一導風板與所述空調本體的位置控制所述第一引風通道的引風量,通過調節(jié)所述第二導風板與所述空調本體的位置控制所述第二引風通道的引風量。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立式空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導風板和空調本體之間設置有至少兩組滑動機構,所述第二導風板和空調本體之間設置有至少兩組滑動機構。
【文檔編號】F24F13/08GK106091315SQ201610706431
【公開日】2016年11月9日
【申請日】2016年8月23日
【發(fā)明人】彭碩, 張德明, 孔令波, 郝本華, 成汝振
【申請人】青島海爾空調器有限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