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空氣調節(jié)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4795685閱讀:190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空氣調節(jié)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利用制冷循環(huán)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尤其是涉及具備多臺室內單元、能夠同時進行制冷加熱運轉的多室型空氣調節(jié)裝置。
      背景技術
      一直以來,存在有一種空氣調節(jié)裝置,其包括具備壓縮機及室外熱交換器的室外單元;分別具有室內熱交換器的多臺室內單元;將室外單元和室內單元連接的中繼部,該空氣調節(jié)裝置能夠使多個室內單元全部同時進行制冷運轉(全制冷運轉模式)或加熱運轉 (全加熱運轉模式),或在利用某室內單元進行制冷運轉的同時利用另一室內單元進行加熱運轉(制冷運轉容量大于加熱運轉容量的制冷主體運轉模式或加熱運轉容量大于制冷運轉容量的加熱主體運轉模式)。作為此種空氣調節(jié)裝置,提出有“一種空氣調節(jié)裝置,其與第一分支部和第二分支部連接,該第一分支部將多臺室內機的一方與第一連接配管或第二連接配管以可切換的方式連接而成,該第二分支部將多臺室內機的另一方經由和室內機連接的第一流量控制裝置與第二連接配管連接而成,該空氣調節(jié)裝置還經由第二流量控制裝置將第一分支部和第二分支部連接,將內置有第一分支部、第二流量控制裝置及第二分支部的中繼機夾設在熱源機與多臺室內機之間,并將第一及第二連接配管延長而將熱源機與中繼機之間連接”(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另外,提出有“一種制冷循環(huán)裝置,其具備第一制冷劑循環(huán),其包括至少一臺壓縮機、至少一臺室外熱交換器、開度可變的第一節(jié)流裝置、沿著具有多個樓層的建筑物的樓層方向設置的高壓配管、及低壓配管;第二制冷劑循環(huán),其包括開度可變的第二節(jié)流裝置、室內熱交換器、沿著各樓層的地板方向設置的氣體配管、及液體配管,并設置于建筑物的規(guī)定的樓層,所述制冷循環(huán)裝置的特征在于,具有第一中間熱交換器,其設置于與高壓配管連接成環(huán)狀的配管,在加熱運轉時進行第一制冷劑循環(huán)和第二制冷劑循環(huán)中的熱交換;第二中間熱交換器,其設置于與低壓配管連接成環(huán)狀的配管,在制冷運轉時進行第一制冷劑循環(huán)和第二制冷劑循環(huán)中的熱交換”(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平2-118372號公報(第三頁,圖1)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03-343936號公報(第五頁,圖1)在空氣調節(jié)裝置等的制冷循環(huán)裝置中使用的制冷劑發(fā)生泄漏時,由于該制冷劑具有的毒性或可燃性等而存在對人體產生壞影響或安全性成為問題的情況。考慮到此種情況,向設有室內單元的室內等發(fā)生泄漏的制冷劑的容許濃度已由國際規(guī)格決定。例如,氟利昂制冷劑的一種、即R410A的基于國際規(guī)格的容許濃度為0.44kg/m3,二氧化碳(CO2)的基于國際規(guī)格的容許濃度為0. 07kg/m3,丙烷的基于國際規(guī)格的容許濃度為0. 0(^kg/m3。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中,由一個制冷劑回路構成,因此在制冷劑向設有室內單元的室內等發(fā)生泄漏時,制冷劑回路中的全部的制冷劑會泄漏到該室內等。 在空氣調節(jié)裝置中有時使用幾十kg以上的制冷劑,在制冷劑向設有此種空氣調節(jié)裝置的室內單元的室內等泄漏時,該室內等的制冷劑濃度可能會超過由國際規(guī)格規(guī)定的容許濃度。另外,在其他的以往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中,當熱源側制冷劑在中繼部中流動時,會在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中流動。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通常使用電子式膨脹閥等,因此全開時的壓力損失大,存在空氣調節(jié)裝置的性能下降的問題。而且,為了減少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的全開時的壓力損失而在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中利用口徑大的電子式膨脹閥,在這種情況下,存在電子式膨脹閥大型化的問題。而且,在全部的室內單元在制冷或加熱的運轉模式下進行動作時,熱源側制冷劑在多個中間熱交換器中串聯地流通。因此,熱源側制冷劑逐漸發(fā)生相變化(冷凝或蒸發(fā))。 因此,在每個中間熱交換器中熱源側制冷劑的干燥度不同,熱交換量產生不均,從各中間熱交換器通過泵向室內單元供給的利用側制冷劑的溫度和流量不同,從而存在室內單元的制冷能力或加熱能力下降的問題。在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制冷循環(huán)裝置中,分成設置在室外單元及分支單元上的熱源側制冷劑回路(熱源側制冷劑循環(huán))和設置在室內單元及分支單元上的利用側制冷劑回路(利用側制冷劑循環(huán)),從而能夠減少向室內等泄漏的制冷劑。然而,在此種制冷循環(huán)裝置中,在進行加熱運轉時,第一制冷劑與第二制冷劑進行熱交換而冷卻,然后返回高壓管, 因此越靠下游側設置的室內單元的第一制冷劑的熵越低,從而室內單元的加熱能力及熱交換效率下降。而且,在進行制冷運轉時同樣地第一制冷劑的熵逐漸升高,室內單元的制冷能力或熱交換效率下降。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就是為了解決上述的課題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多室型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該多室型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能夠進行制冷加熱同時運轉,而不會使可能對人體產生影響的制冷劑向設有室內單元的室內等泄漏,并且該多室型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能夠防止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引起的性能下降或室內單元的制冷能力的下降。本發(fā)明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的特征在于,具有熱源側制冷劑回路,其將壓縮機、室外熱交換器、多臺中間熱交換器、及設置在各中間熱交換器之間的第一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串聯連接,并設有經由第一開閉裝置而繞過所述第一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的第一旁通管; 多個利用側制冷劑回路,它們在所述多臺中間熱交換器的每一個上并聯地連接有多個室內熱交換器,所述壓縮機及所述室外熱交換器設置于室外單元,所述多臺中間熱交換器、所述第一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所述第一旁通管、及所述第一開閉裝置設置于中繼部,所述室內熱交換器分別設置于多臺室內單元,所述多臺中間熱交換器的每一個使在所述熱源側制冷劑回路中循環(huán)的熱源側制冷劑與在所述利用側制冷劑回路中循環(huán)的利用側制冷劑進行熱交換。[發(fā)明效果]根據本發(fā)明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能夠進行冷暖同時運轉并使熱源側制冷劑回路與利用側制冷劑回路獨立,因此熱源側制冷劑不會向設有室內單元的場所泄漏。因此,若利用側制冷劑使用安全性高的制冷劑,則不會對人體造成壞影響。而且,能夠不產生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引起的熱源側制冷劑的壓力下降而進行運轉,從而能夠實現高效率的運轉。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的回路結構的回路圖。圖2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的全制冷運轉模式時的制冷劑的流動的制冷劑回路圖。圖3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的全制冷運轉模式下的熱源側制冷劑的變遷的ρ-h線圖。圖4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的全加熱運轉模式時的制冷劑的流動的制冷劑回路圖。圖5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的全加熱運轉模式下的熱源側制冷劑的變遷的Ρ-h線圖。圖6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的制冷主體運轉模式時的制冷劑的流動的制冷劑回路圖。圖7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的制冷主體運轉模式下的熱源側制冷劑的變遷的Ρ-h線圖。圖8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的加熱主體運轉模式時的制冷劑的流動的制冷劑回路圖。圖9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的加熱主體運轉模式下的熱源側制冷劑的變遷的Ρ-h線圖。圖10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的回路結構的回路圖。圖11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的全制冷運轉模式時的制冷劑的流動的制冷劑回路圖。圖12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的全制冷運轉模式下的熱源側制冷劑的變遷的Ρ-h線圖。圖13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的全加熱運轉模式時的制冷劑的流動的制冷劑回路圖。圖14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的全加熱運轉模式下的熱源側制冷劑的變遷的Ρ-h線圖。圖15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的制冷主體運轉模式時的制冷劑的流動的制冷劑回路圖。圖16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的制冷主體運轉模式下的熱源側制冷劑的變遷的Ρ-h線圖。圖17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的加熱主體運轉模式時的制冷劑的流動的制冷劑回路圖。圖18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的加熱主體運轉模式下的熱源側制冷劑的變遷的Ρ-h線圖。圖19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3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的回路結構的回路圖。圖20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3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的全制冷運轉模式時的制冷劑的流動的制冷劑回路圖。
      圖2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3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的全制冷運轉模式下的熱源側制冷劑的變遷的P_h線圖。圖22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3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的全加熱運轉模式時的制冷劑的流動的制冷劑回路圖。圖23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3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的全加熱運轉模式下的熱源側制冷劑的變遷的P_h線圖。圖M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4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的回路結構的回路圖。圖25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4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的全制冷運轉模式時的制冷劑的流動的制冷劑回路圖。圖沈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4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的全制冷運轉模式下的熱源側制冷劑的變遷的P_h線圖。圖27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4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的全加熱運轉模式時的制冷劑的流動的制冷劑回路圖。圖觀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4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的全加熱運轉模式下的熱源側制冷劑的變遷的P_h線圖。圖四是實施方式6中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的設置簡圖。符號說明1熱源側制冷劑配管,2熱源側制冷劑配管,3利用側制冷劑配管,3a利用側制冷劑配管,3b利用側制冷劑配管,4第一連接配管,如第一連接配管,5第二連接配管,5a第二連接配管,10室外單元,IOa室外單元,IOb室外單元,IOc室外單元,11壓縮機,12四通閥,13 室外熱交換器,20中繼部,20a中繼部,20b中繼部,21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2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5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a第一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b第二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c第三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d第四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 第五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6第一泵,27第二泵,28a第一旁通管,28b第二旁通管,28c第三旁通管,28d第四旁通管,四開閉閥(開閉裝置),29a第一開閉閥(開閉裝置),29b第二開閉閥(開閉裝置), 29c第三開閉閥(開閉裝置),29d第四開閉閥(開閉裝置),30室內單元,30a室內單元, 30b室內單元,30c室內單元,30d室內單元,31室內熱交換器,41第一延長配管,42第二延長配管,43第三延長配管,44第四延長配管,50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50a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51第一止回閥,51a第一止回閥,52第二止回閥,5 第二止回閥,53第三止回閥,53a第三止回閥,M第四止回閥,5 第四止回閥,60利用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61第一切換閥,61a第一切換閥,61b第一切換閥,61c第一切換閥,61d第一切換閥,62第二切換閥,6 第二切換閥,62b第二切換閥,62c第二切換閥,62d第二切換閥,65旁通流路,66旁通開閉閥,70膨脹機構,71膨脹機,72動力傳遞裝置,73副壓縮機,75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76止回閥,77止回閥,78止回閥,79止回閥,80冷卻裝置,81第二壓縮機,82第二室外熱交換器,83熱交換器,85制冷劑配管,100空氣調節(jié)裝置,200空氣調節(jié)裝置,300空氣調節(jié)裝置,400空氣調節(jié)裝置,700高樓,711居住空間,712居住空間,713居住空間,721共用空間,722共用空間,723共用空間,730配管設置空間,A熱源側制冷劑回路,B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l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2利用側制冷劑回路。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基于附圖來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實施方式1.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100的回路結構的回路圖?;趫D1,說明空氣調節(jié)裝置100的回路結構。該空氣調節(jié)裝置100設置于高樓或公寓等,通過利用使制冷劑(熱源側制冷劑及利用側制冷劑)循環(huán)的制冷循環(huán)(熱源側制冷劑回路及利用側制冷劑回路)而能夠同時供給制冷負載及加熱負載。另外,在包括圖1的以下的附圖中,各結構構件的尺寸的關系存在與實際不同的情況。如圖1所示,空氣調節(jié)裝置100具備一臺室外單元10、多臺室內單元30、夾設在這些單元之間的一臺中繼部20。而且,該空氣調節(jié)裝置100能夠執(zhí)行全部的室內單元30執(zhí)行制冷運轉的全制冷運轉模式、全部的室內單元30執(zhí)行加熱運轉的全加熱運轉模式、制冷負載大于加熱負載的冷暖同時運轉模式(以下,稱為制冷主體運轉模式)、及加熱負載大于制冷負載的冷暖同時運轉模式(以下,稱為加熱主體運轉模式)。另外,室外單元10、室內單元30及中繼部20的臺數并未限定為圖示的臺數。室外單元10具有經由中繼部20向室內單元30供給冷熱的功能。室內單元30設置于具有空調對象區(qū)域的房間等,具有向該空調對象區(qū)域供給制冷用空氣或加熱用空氣的功能。中繼部20將室外單元10和室內單元30連接,具有將從室外單元10供給的冷熱向室內單元30傳遞的功能。即,室外單元10和中繼部20經由中繼部20具備的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及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而連接,中繼部20和室內單元30經由中繼部20具備的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及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而連接。以下,對各結構設備的結構及功能進行說明。[室外單元10]室外單元10通過熱源側制冷劑配管1將壓縮機11、作為流路切換機構的四通閥 12、室外熱交換器13串聯連接而構成。而且,在室外單元10設有由第一連接配管4、第二連接配管5、止回閥51、止回閥52、止回閥53及止回閥M構成的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 50。該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50具有與室內單元30所執(zhí)行的運轉無關地將向中繼部20 流入的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形成為恒定方向的功能。需要說明的是,雖然例示了設有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50的情況,但也可以不設置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50。止回閥51設置在中繼部20與四通閥12之間的熱源側制冷劑配管1,僅容許熱源側制冷劑向規(guī)定的方向(從中繼部20向室外單元10的方向)的流動。止回閥52設置在室外熱交換器13與中繼部20之間的熱源側制冷劑配管1,僅容許熱源側制冷劑向規(guī)定的方向(從室外單元10向中繼部20的方向)的流動。止回閥53設置在第一連接配管4,僅容許熱源側制冷劑從與第一延長配管41連接的熱源側制冷劑配管1向與第二延長配管42連接的熱源側制冷劑配管1的方向流通。止回閥M設置于第二連接配管5,僅容許熱源側制冷劑從與第一延長配管41連接的熱源側制冷劑配管1向與第二延長配管42連接的熱源側制冷劑配管1的方向流通。第一連接配管4在室外單元10內,將止回閥51的上游側的熱源側制冷劑配管1 和止回閥52的上游側的熱源側制冷劑配管1連接。第二連接配管5在室外單元10內,將止回閥51的下游側的熱源側制冷劑配管1和止回閥52的下游側的熱源側制冷劑配管1連接。并且,通過第一連接配管4、第二連接配管5、止回閥51、止回閥52、設置于第一連接配管4的止回閥53、設置于第二連接配管5的止回閥M來構成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50。壓縮機11吸入熱源側制冷劑,對該熱源側制冷劑進行壓縮而形成為高溫 高壓的狀態(tài),例如可以由能夠進行容量控制的變頻壓縮機等構成。四通閥12對加熱運轉時的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和制冷運轉時的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進行切換。室外熱交換器13在加熱運轉時作為蒸發(fā)器發(fā)揮功能,在制冷運轉時作為冷凝器發(fā)揮功能,在從未圖示的風扇等送風機供給的空氣與熱源側制冷劑之間進行熱交換,對該熱源側制冷劑進行蒸發(fā)氣化或冷凝液化。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50如上所述具有將流入中繼部20的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方向形成為恒定的功能。[室內單元30]在室內單元30中搭載有室內熱交換器31。該室內熱交換器31經由第三延長配管 43及第四延長配管44而與設置于中繼部20的利用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60連接。室內熱交換器31在加熱運轉時作為冷凝器發(fā)揮功能,在制冷運轉時作為蒸發(fā)器發(fā)揮功能,在從未圖示的風扇等送風機供給的空氣與利用側制冷劑(關于該利用側制冷劑,以下進行詳細說明)之間進行熱交換,從而作成用于向空調對象區(qū)域供給的加熱空氣或制冷空氣。[中繼部 20]通過熱源側制冷劑配管2將第二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b、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 第一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a、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第三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c依次串聯連接而搭載于中繼部20。而且,中繼部20具備繞過第二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 的第二旁通管^b、對第二旁通管^b的流路進行開閉的第二開閉閥^b、繞過第一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a的第一旁通管^a、對第一旁通管^a的流路進行開閉的第一開閉閥^a、繞過第三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c的第三旁通管^c、對第三旁通管28c的流路進行開閉的第三開閉閥^c。而且,在中繼部20設有第一泵沈、第二泵27、利用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60。并且, 通過第一利用側制冷劑配管3a將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第一泵沈、利用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60依次連接,并通過第二利用側制冷劑配管北將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第二泵27、利用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60依次連接。第一利用側制冷劑配管3a及第二利用側制冷劑配管北將第三延長配管43及第四延長配管44連接。需要說明的是,在以下的說明中,有時將第一利用側制冷劑配管3a和第二利用側制冷劑配管北總稱為利用側制冷劑配管3。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及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作為冷凝器或蒸發(fā)器發(fā)揮功能,通過熱源側制冷劑和利用側制冷劑進行熱交換,并向室內熱交換器31供給冷熱。第一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a、第二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 及第三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c (以下,有時稱為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 作為減壓閥或膨脹閥發(fā)揮功能,對熱源側制冷劑進行減壓而使其膨脹。該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能夠可變地控制開度,例如可以由電子式膨脹閥等構成。利用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60選擇由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進行了熱交換的利用側制冷劑或由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進行了熱交換的利用側制冷劑中的任一方或雙方,向室內單元30供給。該利用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60具備多個水流路切換閥(第一切換閥61及第二切換閥62)。第一切換閥61及第二切換閥62設置有與和中繼部20連接的室內單元30的臺數
      9對應的個數(在此為各4個)。而且,利用側制冷劑配管3對應于通過利用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60與中繼部20連接的室內單元30的臺數而分支(在此為各分支成四支),并將利用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60和與室內單元30分別連接的第三延長配管43及第四延長配管44 連接。即,第一切換閥61及第二切換閥62設置于分支的利用側制冷劑配管3的每一個。第一切換閥61設置于第一泵沈及第二泵27與各室內熱交換器31之間的利用側制冷劑配管3、即設置于室內熱交換器31的流入側的利用側制冷劑配管3。第一切換閥61 由三通閥構成,經由利用側制冷劑配管3與第一泵沈及第二泵27連接,并與第三延長配管 43連接。具體而言,第一切換閥61將利用側制冷劑配管3a及利用側制冷劑配管北和第三延長配管43連接,通過被控制而切換利用側制冷劑的流路。第二切換閥62設置在室內熱交換器31與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及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之間的利用側制冷劑配管3、即設置在室內熱交換器31的流出側的利用側制冷劑配管3。第二切換閥62由三通閥構成,經由利用側制冷劑配管3與第四延長配管44連接,并經由利用側制冷劑配管3與第一泵沈及第二泵27連接。具體而言,第二切換閥62將第四延長配管44與利用側制冷劑配管3a及利用側制冷劑配管北連接,通過被控制而切換利用側制冷劑的流路。第一泵沈設置在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與利用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60的第一切換閥61之間的第一利用側制冷劑配管3a,并使導通第一利用側制冷劑配管3a、第三延長配管43及第四延長配管44的利用側制冷劑循環(huán)。第二泵27設置在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與利用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60的第一切換閥61之間的第二利用側制冷劑配管3b,并使導通第二利用側制冷劑配管北、第三延長配管43及第四延長配管44的利用側制冷劑循環(huán)。需要說明的是,第一泵26及第二泵27的種類并未特別限定,例如可以由能夠進行容量控制的泵構成。在該空氣調節(jié)裝置100中,將壓縮機11、四通閥12、室外熱交換器13、第二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b、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第一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a、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及第三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c通過熱源側制冷劑配管1、第一延長配管41、熱源側制冷劑配管2及第二延長配管42依次串聯連接,并設置繞過第二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 的第二旁通管^b、繞過第一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a的第一旁通管^a、繞過第三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c的第三旁通管^c、對第一旁通管^a的流路進行開閉的第一開閉閥 ^a、對第二旁通管28b的流路進行開閉的第二開閉閥29b及對第三旁通管28c的流路進行開閉的第三開閉閥四,而構成熱源側制冷劑回路A。另外,將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第一泵沈、第一切換閥61、室內熱交換器31及第二切換閥62通過第一利用側制冷劑配管3a、第三延長配管43及第四延長配管44依次串聯連接,而構成第一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i。同樣地,將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第二泵27、第一切換閥61、室內熱交換器31及第二切換閥62通過第二利用側制冷劑配管北、第三延長配管 43及第四延長配管44依次串聯連接而構成第二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2。S卩,室外單元10和中繼部20經由設置于中繼部20的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及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而連接,中繼部20和室內單元30經由設置于中繼部20的利用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60而連接,從而構成空氣調節(jié)裝置100。并且,在空氣調節(jié)裝置100中,在熱源側制冷劑回路A中循環(huán)的熱源側制冷劑和在第一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l中循環(huán)的利用側制冷劑通過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進行熱交換,在熱源側制冷劑回路A中循環(huán)的熱源側制冷劑和在第二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2中循環(huán)的利用側制冷劑通過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進行熱交換。需要說明的是,在以下的說明中,有時將第一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l和第二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2總稱為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第一延長配管41及第二延長配管42將室外單元10和中繼部20經由熱源側制冷劑配管1及熱源側制冷劑配管2連接。并且,第一延長配管41及第二延長配管42能夠將室外單元10和中繼部20形成為可分離,因此在室外單元10與中繼部20之間能夠分離。 而且,第三延長配管43及第四延長配管44經由利用側制冷劑配管3將中繼部20和室內單元30連接。并且,第三延長配管43及第四延長配管44將中繼部20和室內單元形成為可分離,因此在中繼部20與室內單元30之間能夠分離。在此,說明在熱源側制冷劑回路A及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中使用的制冷劑的種類。 在熱源側制冷劑回路A中可以使用例如R407C等非共沸混合制冷劑、R410A等模擬共沸混合制冷劑或R22等單一制冷劑等。而且,也可以使用二氧化碳或碳氫化合物等自然制冷劑或地球暖化系數比R407C或R410A小的制冷劑。通過使用自然制冷劑或地球暖化系數比 R407C或R410A小的制冷劑、例如以四氟丙烯為主成分的制冷劑等作為熱源側制冷劑,而具有能夠抑制因制冷劑泄漏引起的地球的溫室效應的效果。尤其是二氧化碳的高壓側未冷凝到超臨界狀態(tài)而進行熱交換,因此如圖1所示,在設置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50,并利用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及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將熱源側制冷劑回路A和利用側制冷劑回路 B形成為相對流動形式時,能夠提高對水進行加熱時的熱交換性能。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如上所述與室內單元30的室內熱交換器31連接。因此,在空氣調節(jié)裝置100中,考慮到利用側制冷劑向設有室內單元30的房間等泄漏的情況,作為利用側制冷劑使用安全性高的制冷劑。因此,作為利用側制冷劑可以使用例如水或防凍液、 水與防凍液的混合液、水與緩蝕效果高的添加劑的混合液等。根據該結構,即便在低的外氣溫度下也能夠防止凍結或腐蝕引起的制冷劑泄漏,能得到高的可靠性。而且,在計算機室等忌避水分的場所設置室內單元30的情況下,可以使用高絕緣性的氟系非活性液體作為利用側制冷劑。在此,說明空氣調節(jié)裝置100所執(zhí)行的各運轉模式。該空氣調節(jié)裝置100基于來自各室內單元30的指示,能夠在該室內單元30中進行制冷運轉或加熱運轉。即,空氣調節(jié)裝置100可以使室內單元30全部進行同一運轉,并且也可以使室內單元30分別進行不同的運轉。以下,將空氣調節(jié)裝置100所執(zhí)行的四個運轉模式、即全制冷運轉模式、全加熱運轉模式、制冷主體運轉模式及加熱主體運轉模式與制冷劑的流動一起進行說明。[全制冷運轉模式]圖2是表示空氣調節(jié)裝置100的全制冷運轉模式時的制冷劑的流動的制冷劑回路圖。圖3是表示該全制冷運轉模式下的熱源側制冷劑的變遷的p-h線圖(表示制冷劑的壓力與焓的關系的線圖)。需要說明的是,在圖2中,粗線所示的配管表示制冷劑(熱源側制冷劑及利用側制冷劑)所進行循環(huán)的配管。而且,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方向由實線箭頭表示,利用側制冷劑的流動方向由虛線箭頭表示。而且,圖3所示的點[a] 點[e]的制冷劑狀態(tài)分別對應于圖2所示的[a] [e]的制冷劑狀態(tài)。在室內單元30全部進行制冷運轉時,在室外單元10中,將四通閥12切換成使從壓縮機11排出的熱源側制冷劑向室外熱交換器13流入。在中繼部20中,將第二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b的開度縮小,將第一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 和第三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 25c形成為全閉,將第二開閉閥29b形成為全閉,將第一開閉閥29a和第三開閉閥29c形成為全開,對第一泵沈和第二泵27進行驅動,將利用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60的第一切換閥 61及第二切換閥62切換成使利用側制冷劑在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和第二中間熱交換器 22與各室內單元30之間進行循環(huán)。在該狀態(tài)下,開始壓縮機11的運轉。需要說明的是,也可以將第一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 和第三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c形成為全開。首先,說明熱源側制冷劑回路A中的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低溫 低壓的蒸氣狀制冷劑被壓縮機11壓縮,成為高溫·高壓的制冷劑而排出。該壓縮機11的制冷劑壓縮過程在形成為沒有與周圍的熱交換的形式時,由圖3的點[a]至點[b]所示的等熵線表示。從壓縮機11排出的高溫 高壓的制冷劑通過四通閥12,流入室外熱交換器13。然后,在室外熱交換器13中向室外空氣散熱并發(fā)生冷凝液化,成為高壓的液狀制冷劑。室外熱交換器13 中的制冷劑的變化大致在壓力恒定的前提下進行。此時的制冷劑變化若考慮室外熱交換器 13的壓力損失,則由圖3的點[b]至點[c]所示的稍傾斜的接近水平的直線表示。從室外熱交換器13流出的高壓的液狀制冷劑經由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 50 (止回閥5 而導通第二延長配管42,流入中繼部20。流入到中繼部20中的高壓的液狀制冷劑被第二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 節(jié)流而發(fā)生膨脹(減壓),成為低溫 低壓的氣液二相狀態(tài)。第二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 中的制冷劑的變化在焓為恒定的前提下進行。此時的制冷劑變化由圖3的點[c]至點[d]所示的垂線表示。被第二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 節(jié)流的氣液二相狀態(tài)的制冷劑流入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流入到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中的制冷劑,通過從在第一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l 中循環(huán)的利用側制冷劑吸熱,而將利用側制冷劑冷卻,并成為低溫·低壓的氣液二相狀態(tài)。 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中的制冷劑的變化在壓力大致恒定的前提下進行。此時的制冷劑變化,在考慮到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的壓力損失的情況下,由圖3的點[d]至[e]所示的稍傾斜的接近水平的直線表示。從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流出的熱源側制冷劑通過第一旁通管^a、第一開閉閥^a,向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流入。流入到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中的制冷劑通過從在第二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2中循環(huán)的利用側制冷劑吸熱,而將利用側制冷劑冷卻并成為低溫·低壓的蒸氣狀制冷劑。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中的制冷劑的變化在壓力大致恒定的前提下進行。此時的制冷劑變化,在考慮到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的壓力損失的情況下,由圖3的點[e]至[a]所示的稍傾斜的接近水平的直線表示。從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流出的低溫 低壓的蒸氣狀制冷劑,導通第三旁通管^c、第三開閉閥29c及第一延長配管41,經由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50 (止回閥51)及四通閥12而返回壓縮機11。需要說明的是,向壓縮機11流入的低溫·低壓的蒸氣狀制冷劑導通制冷劑配管, 因此與剛從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流出之后的低溫 低壓的蒸氣狀制冷劑相比,壓力稍微下降,在圖3中由相同的點[a]表示。這樣的因通過配管所引起的制冷劑的壓力損失或在室外熱交換器13、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及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中的壓力損失,在以下所示的全加熱運轉模式、制冷主體運轉模式及加熱主體運轉模式中也同樣,因此除了必要的情況之外省略說明。
      接下來,說明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中的利用側制冷劑的流動。在全制冷運轉模式下,第一泵沈和第二泵27進行運轉,因此利用側制冷劑分別在第一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l 和第二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2中進行循環(huán)。在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和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 中被熱源側制冷劑冷卻后的利用側制冷劑,分別通過第一泵26和第二泵27向利用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60流入。流入到利用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60中的利用側制冷劑,通過利用側制冷劑配管3,在第一切換閥61處合流后,導通第三延長配管43,分別流入室內單元30。并且,在搭載于室內單元30的室內熱交換器31中從室內空氣吸熱,并進行設有室內單元30的室內等的空調對象區(qū)域的制冷。然后,從室內熱交換器31流出的利用側制冷劑通過第四延長配管44,在第二切換閥62處分支,分別與從其他的室內單元30流入的利用側制冷劑在利用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60處合流,然后分別再次流入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 和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全加熱運轉模式]圖4是表示空氣調節(jié)裝置100的全加熱運轉模式時的制冷劑的流動的制冷劑回路圖。圖5是表示該全加熱運轉模式下的熱源側制冷劑的變遷的p-h線圖(表示制冷劑的壓力與焓的關系的線圖)。需要說明的是,在圖4中,粗線所示的配管表示制冷劑(熱源側制冷劑及利用側制冷劑)進行循環(huán)的配管。而且,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方向由實線箭頭表示, 利用側制冷劑的流動方向由虛線箭頭表示。而且,圖5所示的點[a] 點[e]的制冷劑狀態(tài)分別對應于圖4所示的[a] [e]的制冷劑狀態(tài)。在室內單元30全部進行加熱運轉時,在室外單元10中,將四通閥12切換成使從壓縮機11排出的熱源側制冷劑不經由室外熱交換器13而向中繼部20流入。在中繼部20 中,將第一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 和第二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 形成為全閉,將第三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c的開度減小,將第一開閉閥29a和第二開閉閥29b形成為全開,將第三開閉閥29c形成為全閉,對第一泵沈和第二泵27進行驅動,將利用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 60的第一切換閥61及第二切換閥62切換成使來自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和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的利用側制冷劑在與各室內單元30之間進行循環(huán)。在該狀態(tài)下,開始壓縮機的運轉。需要說明的是,也可以將第一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 和第二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 形成為全開。首先,說明熱源側制冷劑回路A中的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低溫·低壓的蒸氣狀制冷劑被壓縮機11壓縮,成為高溫·高壓的制冷劑而排出。該壓縮機11的制冷劑壓縮過程由圖5的點[a]至點[b]所示的等熵線表示。從壓縮機11排出的高溫·高壓的制冷劑經由四通閥12及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50 (止回閥54),導通第二延長配管42,通過中繼部20的第二旁通管^b、第二開閉閥^b,流入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然后,流入到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中的制冷劑向在第一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l中循環(huán)的利用側制冷劑散熱并發(fā)生冷凝液化,成為高壓的氣液二相狀態(tài)的制冷劑。此時的制冷劑變化由圖5的點[b]至點[c]所示的稍傾斜的接近水平的直線表示。從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流出的高壓的氣液二相制冷劑通過第一旁通管^a、第一開閉閥,流入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流入到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中的氣液二相狀態(tài)的制冷劑,向在第二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2中循環(huán)的利用側制冷劑散熱并發(fā)生冷凝液化,成為高壓的液狀制冷劑。此時的制冷劑變化由圖5的點[c]至點[d]所示的稍傾斜的接近水平的直線表示。該液狀制冷劑導通熱源側制冷劑配管2,被第三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c節(jié)流而發(fā)生膨脹(減壓),成為低溫 低壓的氣液二相狀態(tài)。此時的制冷劑變化由圖5的點[d] 至點[e]所示的垂線表示。被第三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c節(jié)流的氣液二相狀態(tài)的制冷劑導通熱源側制冷劑配管2及第一延長配管41,流入室外單元10。該制冷劑經由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 50(止回閥53)向室外熱交換器13流入。然后,在室外熱交換器13中從室外空氣吸熱,成為低溫 低壓的蒸氣狀制冷劑。此時的制冷劑變化由圖5的點[e]至點[a]所示的稍傾斜的接近水平的直線表示。從室外熱交換器13流出的低溫·低壓的蒸氣狀制冷劑經由四通閥12返回壓縮機11。接下來,說明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中的利用側制冷劑的流動。在全加熱運轉模式下,對第一泵26和第二泵27進行驅動,利用側制冷劑分別在第一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l和第二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2中進行循環(huán)。在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和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 中被熱源側制冷劑加熱了的利用側制冷劑,分別通過第一泵26和第二泵27而流入利用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60。流入到利用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60中的利用側制冷劑通過利用側制冷劑配管3,在第一切換閥61處合流,然后導通第三延長配管43,分別流入室內單元30。并且,在搭載于室內單元30的室內熱交換器31中向室內空氣散熱,進行設有室內單元30的室內等的空調對象區(qū)域的加熱。然后,從室內熱交換器31流出的利用側制冷劑通過第四延長配管44,在第二切換閥62處分支,然后,在利用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60處合流后,分別再次流入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和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制冷主體運轉模式]圖6是表示空氣調節(jié)裝置100的制冷主體運轉模式時的制冷劑的流動的制冷劑回路圖。圖7是表示該制冷主體運轉模式下的熱源側制冷劑的變遷的p-h線圖(表示制冷劑的壓力與焓的關系的線圖)。需要說明的是,在圖6中,粗線所示的配管表示制冷劑(熱源側制冷劑及利用側制冷劑)所進行循環(huán)的配管。而且,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方向由實線箭頭表示,利用側制冷劑的流動方向由虛線箭頭表示。此外,圖7所示的點[a] 點[e]的制冷劑狀態(tài)分別對應于圖6所示的[a] [e]的制冷劑狀態(tài)。該制冷主體運轉模式是指例如三臺室內單元30進行制冷運轉,一臺室內單元30 進行加熱運轉那樣的制冷負載大時的冷暖同時運轉模式的情況。需要說明的是,在圖6中, 將進行制冷運轉的三臺室內單元30從紙面左側開始設定為室內單元30a、室內單元30b、室內單元30c,將進行加熱運轉的紙面右側的一臺室內單元30圖示為室內單元30d。而且,將與室內單元30a 室內單元30d分別對應連接的第一切換閥61設定為第一切換閥61a 第一切換閥61d,將分別對應連接的第二切換閥62圖示為第二切換閥6 第二切換閥62d。在室內單元30a 室內單元30c進行制冷運轉且室內單元30d進行加熱運轉時, 在室外單元10中,將四通閥12切換成使從壓縮機11排出的熱源側制冷劑向室外熱交換器 13流入。在中繼部20中,將第二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 和第三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c 形成為全閉,將第一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 的開度縮小,將第二開閉閥29b和第三開閉閥 29c形成為全開,將第一開閉閥29a形成為全閉,對第一泵沈及第二泵27進行驅動。需要說明的是,也可以將第二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 和第三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c形成為全開。
      14
      另外,在中繼部20的利用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60中,將第一切換閥61a 第一切換閥61c及第二切換閥6 第二切換閥62c切換成使利用側制冷劑在第二中間熱交換器 22與室內單元30a 室內單元30c之間循環(huán),并且將第一切換閥61d及第二切換閥62d切換成使利用側制冷劑在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與室內單元30d之間進行循環(huán)。在該狀態(tài)下, 開始壓縮機11的運轉。首先,說明熱源側制冷劑回路A中的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低溫·低壓的蒸氣狀制冷劑被壓縮機11壓縮,成為高溫·高壓的制冷劑而排出。該壓縮機11的制冷劑壓縮過程由圖7的點[a]至點[b]所示的等熵線表示。從壓縮機11排出的高溫·高壓的制冷劑通過四通閥12,向室外熱交換器13流入。然后,在室外熱交換器13中向室外空氣散熱并發(fā)生冷凝液化,成為高壓的氣液二相狀態(tài)的制冷劑。此時的制冷劑變化由圖7的點[b]至點所示的稍傾斜的接近水平的直線表示。從室外熱交換器13流出的高壓的氣液二相制冷劑經由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 50 (止回閥5 導通第二延長配管42,向中繼部20流入。流入到中繼部20中的高壓的氣液二相制冷劑通過第二旁通管^b、第二開閉閥^b,在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中向在第一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l中循環(huán)的利用側制冷劑散熱并發(fā)生冷凝液化,成為高壓的液狀制冷劑。 即,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作為冷凝器發(fā)揮功能。此時的制冷劑變化由圖7的點[c]至點所示的稍傾斜的接近水平的直線表示。從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流出的高壓的液狀制冷劑,被第一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 節(jié)流而發(fā)生膨脹(減壓),成為低溫·低壓的氣液二相狀態(tài)。此時的制冷劑變化由圖7的點[d]至點[e]所示的垂線表示。被第一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 節(jié)流的氣液二相狀態(tài)的制冷劑流入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流入到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中的制冷劑通過從在第二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2中循環(huán)的利用側制冷劑吸熱,將利用側制冷劑冷卻,并成為低溫·低壓的蒸氣狀制冷劑。艮口, 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作為蒸發(fā)器發(fā)揮功能。此時的制冷劑變化由圖7的點[e]至[a]所示的稍傾斜的接近水平的直線表示。從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流出的低溫·低壓的蒸氣狀制冷劑通過第三旁通管^c、第三開閉閥^c,導通熱源側制冷劑配管2及第一延長配管41, 經由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50 (止回閥51)及四通閥12返回壓縮機11。接下來,說明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中的利用側制冷劑的流動。在制冷主體運轉模式下,第一泵26及第二泵27進行驅動,因此在第一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l及第二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2這雙方中使利用側制冷劑循環(huán)。即,使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及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這雙方發(fā)揮功能。首先,說明使室內單元30d執(zhí)行加熱運轉時的第一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l中的利用側制冷劑的流動,然后說明使室內單元30a 室內單元30c執(zhí)行制冷運轉時的第二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2中的利用側制冷劑的流動。在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中被熱源側制冷劑加熱了的利用側制冷劑,通過第一泵 26向利用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60流入。流入到利用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60中的利用側制冷劑,導通與第一切換閥61d連接的第一利用側制冷劑配管3a及第三延長配管43,流入室內單元30d的室內熱交換器31。然后,在室內熱交換器31中向室內空氣散熱,進行設有室內單元30d的室內等的空調對象區(qū)域的加熱。然后,從室內熱交換器31流出的利用側制冷劑從室內單元30d流出而導通第四延長配管44及第一利用側制冷劑配管3a,經由利用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60(第二切換閥62d)而再次流入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
      另一方面,在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中被熱源側制冷劑冷卻了的利用側制冷劑,通過第二泵27向利用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60流入。流入到利用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60中的利用側制冷劑,導通與第一切換閥61a 第一切換閥61c連接的第二利用側制冷劑配管 3b及第三延長配管43,向室內單元30a 室內單元30c的室內熱交換器31流入。然后,在室內熱交換器31中從室內空氣吸熱,進行設有室內單元30a 室內單元30c的室內等的空調對象區(qū)域的制冷。然后,從室內熱交換器31流出的利用側制冷劑從室內單元30a 室內單元30c流出,導通第四延長配管44、第二切換閥6 第二切換閥62c及第二利用側制冷劑配管北,在利用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60處合流后,再次流入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加熱主體運轉模式]圖8是表示空氣調節(jié)裝置100的加熱主體運轉模式時的制冷劑的流動的制冷劑回路圖。圖9是表示該加熱主體運轉模式下的熱源側制冷劑的變遷的p-h線圖(表示制冷劑的壓力與焓的關系的線圖)。需要說明的是,在圖8中,粗線所示的配管表示制冷劑(熱源側制冷劑及利用側制冷劑)所進行循環(huán)的配管。而且,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方向由實線箭頭表示,利用側制冷劑的流動方向由虛線箭頭表示。而且,圖9所示的點[a] 點[e]的制冷劑狀態(tài)分別對應于圖8所示的[a] [e]的制冷劑狀態(tài)。該加熱主體運轉模式是指例如三臺室內單元30進行加熱運轉且一臺室內單元30 進行制冷運轉那樣的加熱負載大的情況下的冷暖同時運轉模式。需要說明的是,在圖8中, 進行加熱運轉的三臺室內單元30從紙面左側開始設定為室內單元30a、室內單元30b、室內單元30c,進行制冷運轉的紙面右側的一臺室內單元30圖示為室內單元30d。而且,與室內單元30a 室內單元30d對應地分別連接的第一切換閥61圖示為第一切換閥61a 第一切換閥61d,對應地分別連接的第二切換閥62圖示為第二切換閥62a 第二切換閥62d。在室內單元30a 室內單元30c進行加熱運轉且室內單元30d進行制冷運轉時, 在室外單元10中,將四通閥12切換成使從壓縮機11排出的熱源側制冷劑不經由室外熱交換器13而向中繼部20流入。在中繼部20中,將第二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 和第三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c形成為全閉,將第一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 的開度縮小,將第二開閉閥29b和第三開閉閥29c形成為全開,將第一開閉閥29a形成為全閉,驅動第一泵沈及第二泵27。需要說明的是,也可以將第二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 和第三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c形成為全開。另外,在中繼部20的利用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60中,將第一切換閥61a 第一切換閥61c及第二切換閥6 第二切換閥62c切換成使利用側制冷劑在第一中間熱交換器 21與室內單元30a 室內單元30c之間進行循環(huán),并且將第一切換閥61d及第二切換閥62d 切換成使利用側制冷劑在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與室內單元30d之間進行循環(huán)。在該狀態(tài)下,開始壓縮機11的運轉。首先,說明熱源側制冷劑回路A中的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低溫·低壓的蒸氣狀制冷劑被壓縮機11壓縮,成為高溫·高壓的制冷劑而排出。該壓縮機11的制冷劑壓縮過程由圖9的點[a]至點[b]所示的等熵線表示。從壓縮機11排出的高溫·高壓的制冷劑經由四通閥12及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50 (止回閥54),導通第二延長配管42,向中繼部20流入,并通過第二旁通管^b、第二開閉閥^b,向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流入。然后, 流入到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中的制冷劑,向在第一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l中循環(huán)的利用側CN 102422099 A
      說明書
      14/28 頁
      制冷劑散熱并發(fā)生冷凝液化,成為高壓的液狀制冷劑。即,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作為冷凝器發(fā)揮功能。此時的制冷劑變化由圖9的點[b]至點[C]所示的稍傾斜的接近水平的直線表不。從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流出的高壓的液狀制冷劑,被第一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 2 節(jié)流而發(fā)生膨脹(減壓),成為低溫·低壓的氣液二相狀態(tài)。此時的制冷劑變化由圖9 的點[c]至點[d]所示的垂線表示。被第一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 節(jié)流的氣液二相狀態(tài)的制冷劑向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流入。流入到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中的制冷劑通過從在第二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2中循環(huán)的利用側制冷劑吸熱,將利用側制冷劑冷卻,并成為低溫 低壓的氣液二相狀態(tài)的制冷劑。即,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作為蒸發(fā)器發(fā)揮功能。此時的制冷劑變化由圖9的點[d]至[e]所示的稍傾斜的接近水平的直線表示。從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流出的低溫·低壓的氣液二相制冷劑通過第三旁通管 ^c、第三開閉閥^c,導通熱源側制冷劑配管2及第一延長配管41,向室外單元10流入。該制冷劑經由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50(止回閥53)向室外熱交換器13流入。然后,在室外熱交換器13中從室外空氣吸熱,成為低溫 低壓的蒸氣狀制冷劑。此時的制冷劑變化由圖9的點[e]至點[a]所示的稍傾斜的接近水平的直線表示。從室外熱交換器13流出的低溫·低壓的蒸氣狀制冷劑經由四通閥12返回壓縮機11。接下來,說明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中的利用側制冷劑的流動。在加熱主體運轉模式下,第一泵26及第二泵27進行驅動,因此在第一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l及第二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2這雙方中使利用側制冷劑循環(huán)。即,使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及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這雙方發(fā)揮功能。首先,說明使室內單元30a 室內單元30c執(zhí)行加熱運轉時的第一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l中的利用側制冷劑的流動,然后說明使室內單元30d執(zhí)行制冷運轉時的第二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2中的利用側制冷劑的流動。在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中被熱源側制冷劑加熱了的利用側制冷劑,通過第一泵 26而流入利用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60。流入到利用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60中的利用側制冷劑,導通與第一切換閥61a 第一切換閥61c連接的第一利用側制冷劑配管3a及第三延長配管43,向室內單元30a 室內單元30c的室內熱交換器31流入。然后,在室內熱交換器31中向室內空氣散熱,進行設有室內單元30a 室內單元30c的室內等的空調對象區(qū)域的加熱。然后,從室內熱交換器31流出的利用側制冷劑,從室內單元30a 室內單元30c 流出而導通第四延長配管44、第二切換閥6 第二切換閥62c及第一利用側制冷劑配管 3a,在利用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60處合流后,再次流入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另一方面,在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中被熱源側制冷劑冷卻了的利用側制冷劑,通過第二泵27而流入利用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60。流入到利用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60中的利用側制冷劑,導通與第一切換閥61d連接的第二利用側制冷劑配管北及第三延長配管 43,流入室內單元30d的室內熱交換器31。然后,在室內熱交換器31中從室內空氣吸熱,進行設有室內單元30d的室內等的空調對象區(qū)域的制冷。然后,從室內熱交換器31流出的利用側制冷劑,從室內單元30d流出而導通第四延長配管44、第二切換閥62d及第二利用側制冷劑配管3b,并經由利用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60再次流入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根據如此構成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100,由于水或防凍液等利用側制冷劑,向例如與設置在人類存在的空間(居住空間或人類往來的空間等)中的室內單元30連接的第一利用
      17側制冷劑回路Bl及第二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2循環(huán),因此能夠防止有可能對人體或安全性產生影響的制冷劑向人類存在的空間泄漏的情況。而且,根據空氣調節(jié)裝置100,由于將能夠進行冷暖同時運轉的回路結構設置在中繼部20,因此能夠利用兩根延長配管(第一延長配管41及第二延長配管4 將室外單元10和中繼部20連接,并能夠利用兩根延長配管 (第三延長配管43及第四延長配管44)將中繼部20和室內單元30連接。即,只要利用兩根延長配管將室外單元10和中繼部20連接,并利用兩根延長配管將中繼部20和室內單元30連接即可,從而能夠實現配管材料的成本削減或設置工時的大幅削減。通常,分別利用四根延長配管將室外單元和中繼部、以及將中繼部和室內單元進行連接,但根據實施方式1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100,能夠將延長配管的根數減少一半,因此能夠大幅地削減配管根數的成本。而且,尤其是設置于高樓等建筑物時,能夠大幅地削減因配管長所產生的成本。此外,由于在室外單元10設有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50,因此從壓縮機11排出的熱源側制冷劑始終通過第二延長配管42向中繼部20流入,從中繼部20流出的熱源側制冷劑始終通過第一延長配管41向室外單元10流入。因此,在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及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中,由于熱源側制冷劑回路A和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始終成為相對流動, 因此熱交換效率升高。而且,由于在室外單元10中設有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50,因此從中繼部20流出的熱源側制冷劑始終通過第一延長配管41,因此能夠減薄第一延長配管 41的壁厚,從而能夠進一步減少配管的成本。根據該空氣調節(jié)裝置100,中繼部20和室內單元30成為可分離的結構,因此能夠實現一直以來使用水制冷劑的設備的再利用。即,通過再利用已設的室內單元及延長配管 (與實施方式1的第三延長配管43及第四延長配管44相當的延長配管),在它們上連接中繼部20,能夠容易地構成實施方式1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100。而且,由于能夠再利用已設的室內單元及延長配管,因此僅設置連接成為共用部分的中繼部20即可,不會產生對設有室內單元的室內等的影響。即,能夠不會受到施工時的制約地連接中繼部20。根據該實施方式1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100,不將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設置于室內單元30而是設置于中繼部20,因此不會產生因向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流入的制冷劑的流量增大引起的振動,或此時產生的制冷劑音傳遞到設有室內單元30的室內等的情況,從而能夠提供一種安靜的室內單元30。其結果是,空氣調節(jié)裝置100不會對設有室內單元30 的室內等中存在的使用者給予不適感。根據本實施方式1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100,能夠繞過對熱源側制冷劑進行減壓動作的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以外的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能夠防止熱源側制冷劑的不必要的壓力下降,從而提高性能。而且,根據本實施方式1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100,在全制冷運轉模式和全加熱運轉模式時,能夠利用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和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這雙方對利用側制冷劑進行加熱或冷卻,能夠實現中間熱交換器的小型化。此外,根據該實施方式1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100,能夠利用第一泵沈和第二泵27這雙方將利用側制冷劑向室內單元30供給,能夠使流量增加,能夠提高空氣調節(jié)裝置100的性能。需要說明的是,在該實施方式1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100中,作為熱源側制冷劑,以使用通過冷凝器進行液化并散熱的制冷劑的情況為例進行了說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在超臨界狀態(tài)下即便使用溫度下降且散熱的制冷劑(例如,作為自然制冷劑的一種的二氧化碳等)作為熱源側制冷劑,也能得到同樣的效果。在使用此種制冷劑作為熱源側制冷劑時,上述的冷凝器作為散熱器進行動作。實施方式2.圖10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200的回路結構的回路圖。基于圖10,說明空氣調節(jié)裝置200的回路結構。該空氣調節(jié)裝置200設置于高樓或公寓等中, 通過利用使制冷劑(熱源側制冷劑及利用側制冷劑)循環(huán)的制冷循環(huán)(熱源側制冷劑回路及利用側制冷劑回路)能夠同時供給制冷負載及加熱負載。需要說明的是,在實施方式2 中以與實施方式1的不同點為中心進行了說明,對與實施方式1相同部分標注同一符號而省略說明。如圖10所示,該實施方式2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200以實施方式1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 100的結構為基礎,且具備設有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50a的中繼部20a,在室外單元IOa 中未設置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50。S卩,空氣調節(jié)裝置200將熱源側制冷劑回路A中的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50a設置于中繼部20a,將第二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b、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50a、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第一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a、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及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50a依次通過熱源側制冷劑配管2連接設置。而且, 與實施方式1同樣地具備第二旁通管^b、第二開閉閥^b、第一旁通管28a及第一開閉閥 ^a,但也可以不具備第三旁通管^c、第三開閉閥^c。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50a,具有與室內單元30所執(zhí)行的運轉模式無關地將導通中繼部20a的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及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的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形成為恒定方向的功能。該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50a由第一連接配管如、第二連接配管fe、 止回閥51a、止回閥52a、設置于第一連接配管如的止回閥53a、設置于第二連接配管fe的止回閥5 構成。第一連接配管如在中繼部20a內,將止回閥51a的上游側的熱源側制冷劑配管2和止回閥52a的上游側的熱源側制冷劑配管2連接。第二連接配管fe在中繼部 20a內,將止回閥51a的下游側的熱源側制冷劑配管2和止回閥5 的下游側的熱源側制冷劑配管2連接。止回閥51a設置于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與四通閥12之間的熱源側制冷劑配管2, 僅容許熱源側制冷劑的向規(guī)定的方向(從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向四通閥12的方向)的流動。止回閥5 設置于第二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b與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之間的熱源側制冷劑配管2,僅容許熱源側制冷劑的向規(guī)定的方向(從第二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 向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的方向)的流動。止回閥53a設置于第一連接配管如,僅容許熱源側制冷劑的從與第一延長配管41連接的熱源側制冷劑配管2向與第二延長配管42連接的熱源側制冷劑配管2的方向的流通。止回閥5 設置于第二連接配管fe,僅容許熱源側制冷劑從與第一延長配管41連接的熱源側制冷劑配管2向與第二延長配管42連接的熱源側制冷劑配管2的方向的流通。在此,說明空氣調節(jié)裝置200所執(zhí)行的各運轉模式。該空氣調節(jié)裝置200基于來自各室內單元30的指示,能夠通過該室內單元30進行制冷運轉或加熱運轉。S卩,空氣調節(jié)裝置200能夠執(zhí)行四個運轉模式(全制冷運轉模式、全加熱運轉模式、制冷主體運轉模式及加熱主體運轉模式)。以下,將空氣調節(jié)裝置200所執(zhí)行的全制冷運轉模式、全加熱運轉模式、制冷主體運轉模式及加熱主體運轉模式與制冷劑的流動一起進行說明。
      [全制冷運轉模式]圖11是表示空氣調節(jié)裝置200的全制冷運轉模式時的制冷劑的流動的制冷劑回路圖。圖12是表示該全制冷運轉模式下的熱源側制冷劑的變遷的p-h線圖(表示制冷劑的壓力與焓的關系的線圖)。需要說明的是,在圖11中,粗線所示的配管表示制冷劑(熱源側制冷劑及利用側制冷劑)所進行循環(huán)的配管。而且,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方向由實線箭頭表示,利用側制冷劑的流動方向由虛線箭頭表示。而且,圖12所示的點[a] 點[e]的制冷劑狀態(tài)分別對應于圖11所示的[a] [e]的制冷劑狀態(tài)。在室內單元30全部進行制冷運轉時,在室外單元IOa中,將四通閥12切換成使從壓縮機11排出的熱源側制冷劑向室外熱交換器13流入。在中繼部20a中,將第二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 的開度減小,將第一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 形成為全閉,將第二開閉閥 29b形成為全閉,將第一開閉閥29a形成為全開,驅動第一泵沈和第二泵27,將利用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60的第一切換閥61及第二切換閥62切換成使利用側制冷劑在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和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與各室內單元30之間進行循環(huán)。在該狀態(tài)下,開始壓縮機11的運轉。需要說明的是,也可以將第一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 形成為全開。首先,說明熱源側制冷劑回路A中的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低溫·低壓的蒸氣狀制冷劑被壓縮機11壓縮,成為高溫·高壓的制冷劑而排出。該壓縮機11的制冷劑壓縮過程在沒有與周圍的熱交換時,由圖12的點[a]至點[b]所示的等熵線表示。從壓縮機11 排出的高溫·高壓的制冷劑通過四通閥12,向室外熱交換器13流入。然后,在室外熱交換器13中向室外空氣散熱并發(fā)生冷凝液化,成為高壓液狀制冷劑。在室外熱交換器13中的制冷劑的變化大致在壓力恒定的前提下進行。此時的制冷劑變化考慮到室外熱交換器13 的壓力損失時,由圖12的點[b]至點[c]所示的稍傾斜的接近水平的直線表示。從室外熱交換器13流出的高壓的液狀制冷劑導通第二延長配管42,向中繼部20 流入。流入到中繼部20中的高壓的液狀制冷劑,被第二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 節(jié)流而發(fā)生膨脹(減壓),成為低溫 低壓的氣液二相狀態(tài)。第二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b中的制冷劑的變化在焓為恒定的前提下進行。此時的制冷劑變化由圖12的點[c]至點[d]所示的垂線表示。從第二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b出來的氣液二相狀態(tài)的制冷劑,通過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50a(止回閥52a),向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流入。流入到第一中間熱交換器 21中的制冷劑通過從在第一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l中循環(huán)的利用側制冷劑吸熱,而將利用側制冷劑冷卻,并成為低溫 低壓的氣液二相狀態(tài)。在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中的制冷劑的變化大致在壓力恒定的前提下進行。此時的制冷劑變化在考慮到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的壓力損失時,由圖12的點[d]至[e]所示的稍傾斜的接近水平的直線表示。從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流出的熱源側制冷劑通過第一旁通管^a、第一開閉閥 ,流入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流入到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中的制冷劑,通過從在第二利
      用側制冷劑回路B2中循環(huán)的利用側制冷劑吸熱,而將利用側制冷劑冷卻,并成為低溫·低壓的蒸氣狀制冷劑。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中的制冷劑的變化大致在壓力恒定的前提下進行。此時的制冷劑變化在考慮到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的壓力損失時,由圖12的點[e]至 [a]所示的稍傾斜的接近水平的直線表示。從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流出的低溫 低壓的蒸氣狀制冷劑通過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50a (止回閥51a),導通第一延長配管41,經由四通閥12返回壓縮機11。需要說明的是,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中的利用側制冷劑的流動與實施方式1相同, 省略說明。[全加熱運轉模式]圖13是表示空氣調節(jié)裝置200的全加熱運轉模式時的制冷劑的流動的制冷劑回路圖。圖14是表示該全加熱運轉模式下的熱源側制冷劑的變遷的p-h線圖(表示制冷劑的壓力與焓的關系的線圖)。需要說明的是,在圖13中,粗線所示的配管表示制冷劑(熱源側制冷劑及利用側制冷劑)所進行循環(huán)的配管。而且,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方向由實線箭頭表示,利用側制冷劑的流動方向由虛線箭頭表示。而且,圖14所示的點[a] 點[e]的制冷劑狀態(tài)分別對應于圖13所示的[a] [e]的制冷劑狀態(tài)。在室內單元30全部進行加熱運轉時,在室外單元IOa中,將四通閥12切換成使從壓縮機11排出的熱源側制冷劑不經由室外熱交換器13而向中繼部20a流入。在中繼部 20a中,將第一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 形成為全閉,將第二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b的開度減小,將第一開閉閥29a形成為全開,將第二開閉閥29b形成為全閉,對第一泵沈和第二泵27進行驅動,將利用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60的第一切換閥61及第二切換閥62切換成使來自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和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的利用側制冷劑在與各室內單元30 之間進行循環(huán)。在該狀態(tài)下,開始壓縮機11的運轉。需要說明的是,也可以將第一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 形成為全開。首先,說明熱源側制冷劑回路A中的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低溫·低壓的蒸氣狀制冷劑被壓縮機11壓縮,成為高溫·高壓的制冷劑而排出。該壓縮機11的制冷劑壓縮過程由圖14的點[a]至點[b]所示的等熵線表示。從壓縮機11排出的高溫 高壓的制冷劑經由四通閥12,導通第一延長配管41,通過中繼部20a的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50a (止回閥Ma),向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流入。然后,流入到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中的制冷劑向在第一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l中循環(huán)的利用側制冷劑散熱并發(fā)生冷凝液化,成為高壓的氣液二相狀態(tài)的制冷劑。此時的制冷劑變化由圖14的點[b]至點[c]所示的稍傾斜的接近水平的直線表示。從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流出的高壓的氣液二相狀態(tài)的制冷劑通過第一旁通管 ^a、第一開閉閥^a,向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流入。流入到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中的氣液二相狀態(tài)的制冷劑,向在第二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2中循環(huán)的利用側制冷劑散熱并發(fā)生冷凝液化,成為高壓的液狀制冷劑。此時的制冷劑變化由圖14的點[c]至點[d]所示的稍傾斜的接近水平的直線表示。該液狀制冷劑通過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50a(止回閥53a), 被第二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 節(jié)流而發(fā)生膨脹(減壓),成為低溫·低壓的氣液二相狀態(tài)。此時的制冷劑變化由圖14的點[d]至點[e]所示的垂線表示。被第二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 節(jié)流的氣液二相狀態(tài)的制冷劑導通熱源側制冷劑配管2及第一延長配管41,向室外單元IOa流入。該制冷劑向室外熱交換器13流入,從室外空氣進行吸熱,成為低溫·低壓的蒸氣狀制冷劑。此時的制冷劑變化由圖14的點[e] 至點[a]所示的稍傾斜的接近水平的直線表示。從室外熱交換器13流出的低溫·低壓的蒸氣狀制冷劑經由四通閥12返回壓縮機11。需要說明的是,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中的利用側制冷劑的流動與實施方式1相同,省略說明。[制冷主體運轉模式]圖15是表示空氣調節(jié)裝置200的制冷主體運轉模式時的制冷劑的流動的制冷劑回路圖。圖16是表示該制冷主體運轉模式下的熱源側制冷劑的變遷的p-h線圖(表示制冷劑的壓力與焓的關系的線圖)。需要說明的是,在圖15中,粗線所示的配管表示制冷劑 (熱源側制冷劑及利用側制冷劑)所進行循環(huán)的配管。而且,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方向由實線箭頭表示,利用側制冷劑的流動方向由虛線箭頭表示。而且,圖16所示的點[a] 點 [e]的制冷劑狀態(tài)分別對應于圖15所示的[a] [e]的制冷劑狀態(tài)。該制冷主體運轉模式是指例如三臺室內單元30進行制冷運轉且一臺室內單元30 進行加熱運轉那樣的制冷負載大的情況下的冷暖同時運轉模式。需要說明的是,在圖15 中,進行制冷運轉的三臺室內單元30從紙面左側開始設定為室內單元30a、室內單元30b、 室內單元30c,進行加熱運轉的紙面右側的一臺室內單元30圖示為室內單元30d。而且, 與室內單元30a 室內單元30d分別對應地分別連接的第一切換閥61圖示為第一切換閥 61a 第一切換閥61d,分別對應地連接的第二切換閥62圖示為第二切換閥6 第二切換閥62d。在室內單元30a 室內單元30c進行制冷運轉且室內單元30d進行加熱運轉時, 在室外單元IOa中,將四通閥12切換成使從壓縮機11排出的熱源側制冷劑向室外熱交換器13流入。在中繼部20a中,將第二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 形成為全閉,將第二開閉閥 29b形成為全閉,將第一開閉閥29a形成為全閉,將第一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a的開度減少,驅動第一泵沈及第二泵27。需要說明的是,也可以將第二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 形成為全開。另外,在中繼部20a的利用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60中,將第一切換閥61a 第一切換閥61c及第二切換閥6 第二切換閥62c切換成使利用側制冷劑在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與室內單元30a 室內單元30c之間進行循環(huán),并將第一切換閥61d及第二切換閥 62d切換成使利用側制冷劑在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與室內單元30d之間進行循環(huán)。在該狀態(tài)下,開始壓縮機11的運轉。首先,說明熱源側制冷劑回路A中的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低溫·低壓的蒸氣狀制冷劑被壓縮機11壓縮,成為高溫·高壓的制冷劑而排出。該壓縮機11的制冷劑壓縮過程由圖16的點[a]至點[b]所示的等熵線表示。從壓縮機11排出的高溫 高壓的制冷劑通過四通閥12,向室外熱交換器13流入。然后,在室外熱交換器13中向室外空氣散熱并發(fā)生冷凝液化,成為高壓的氣液二相狀態(tài)的制冷劑。此時的制冷劑變化由圖16的點[b]至點 [c]所示的稍傾斜的接近水平的直線表示。從室外熱交換器13流出的高壓的氣液二相制冷劑導通第二延長配管42,向中繼部20a流入。流入到中繼部20a中的高壓的氣液二相制冷劑通過第二旁通管^b、第二開閉閥^b,并通過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50a (止回閥52a),在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中向在第一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l中循環(huán)的利用側制冷劑散熱并發(fā)生冷凝液化,成為高壓的液狀制冷劑。即,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作為冷凝器發(fā)揮功能。此時的制冷劑變化由圖16的點[c]至點[d]所示的稍傾斜的接近水平的直線表示。從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流出的高壓的液狀制冷劑被第一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 節(jié)流而發(fā)生膨脹(減壓),成為低溫 低壓的氣液二相狀態(tài)。此時的制冷劑變化由圖16的點[d]至點[e]所示的垂線表示。被第一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 節(jié)流的氣液二相狀態(tài)的制冷劑向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流入。流入到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中的制冷劑通過從在第二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2 中循環(huán)的利用側制冷劑吸熱,而將利用側制冷劑冷卻,并成為低溫·低壓的蒸氣狀制冷劑。 即,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作為蒸發(fā)器發(fā)揮功能。此時的制冷劑變化由圖16的點[e]至[a] 所示的稍傾斜的接近水平的直線表示。從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流出的低溫·低壓的蒸氣狀制冷劑,通過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50a (止回閥51a),導通熱源側制冷劑配管2及第一延長配管41,經由四通閥12返回壓縮機11。需要說明的是,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中的利用側制冷劑的流動與實施方式1相同, 省略說明。[加熱主體運轉模式]圖17是表示空氣調節(jié)裝置200的加熱主體運轉模式時的制冷劑的流動的制冷劑回路圖。圖18是表示該加熱主體運轉模式下的熱源側制冷劑的變遷的p-h線圖(表示制冷劑的壓力與焓的關系的線圖)。需要說明的是,在圖17中,粗線所示的配管表示制冷劑 (熱源側制冷劑及利用側制冷劑)所進行循環(huán)的配管。而且,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方向由實線箭頭表示,利用側制冷劑的流動方向由虛線箭頭表示。而且,圖18所示的點[a] 點 [e]的制冷劑狀態(tài)分別對應于圖17所示的[a] [e]的制冷劑狀態(tài)。該加熱主體運轉模式是指例如三臺室內單元30進行加熱運轉且一臺室內單元 30進行制冷運轉那樣的加熱負載大的情況下的冷暖同時運轉模式。需要說明的是,在圖 17中,將進行加熱運轉的三臺室內單元30從紙面左側開始設定為室內單元30a、室內單元 30b、室內單元30c,將進行制冷運轉的紙面右側的一臺室內單元30圖示為室內單元30d。而且,將與室內單元30a 室內單元30d分別對應地連接的第一切換閥61設定為第一切換閥 61a 第一切換閥61d,將分別對應地連接的第二切換閥62圖示為第二切換閥6 第二切換閥62d。在室內單元30a 室內單元30c進行加熱運轉且室內單元30d進行制冷運轉時, 在室外單元IOa中,將四通閥12切換成使從壓縮機11排出的熱源側制冷劑不經由室外熱交換器13而向中繼部20a流入。在中繼部20a中,將第二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 形成為全閉,將第一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a的開度減小,將第一開閉閥29a形成為全閉,將第二開閉閥29b形成為全開,驅動第一泵沈及第二泵27。需要說明的是,也可以將第二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 形成為全開。另外,在中繼部20a的利用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60中,將第一切換閥61a 第一切換閥61c及第二切換閥6 第二切換閥62c切換成使利用側制冷劑在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與室內單元30a 室內單元30c之間進行循環(huán),并且將第一切換閥61d及第二切換閥 62d切換成使利用側制冷劑在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與室內單元30d之間進行循環(huán)。在該狀態(tài)下,開始壓縮機11的運轉。首先,說明熱源側制冷劑回路A中的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低溫·低壓的蒸氣狀制冷劑被壓縮機11壓縮,成為高溫·高壓的制冷劑而排出。該壓縮機11的制冷劑壓縮過程由圖18的點[a]至點[b]所示的等熵線表示。從壓縮機11排出的高溫 高壓的制冷劑經由四通閥12,導通第一延長配管41,向中繼部20a流入,經由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50a(止回閥Ma),向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流入。然后,流入到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中的制冷劑向在第一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l中循環(huán)的利用側制冷劑散熱并發(fā)生冷凝液化,成為高壓的液狀制冷劑。即,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作為冷凝器發(fā)揮功能。此時的制冷劑變化由圖18的點[b]至點[c]所示的稍傾斜的接近水平的直線表示。從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流出的高壓的液狀制冷劑被第一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 2 節(jié)流而發(fā)生膨脹(減壓),成為低溫 低壓的氣液二相狀態(tài)。此時的制冷劑變化由圖18 的點[c]至點[d]所示的垂線表示。被第一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 節(jié)流的氣液二相狀態(tài)的制冷劑向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流入。流入到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中的制冷劑,通過從在第二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2中循環(huán)的利用側制冷劑吸熱,而將利用側制冷劑冷卻,并成為低溫 低壓的氣液二相狀態(tài)的制冷劑。即,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作為蒸發(fā)器發(fā)揮功能。此時的制冷劑變化由圖18的點[d]至[e]所示的稍傾斜的接近水平的直線表示。從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流出的低溫·低壓的氣液二相制冷劑經由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50a(止回閥53a),通過第二旁通管^b、第二開閉閥^b,導通熱源側制冷劑配管2及第二延長配管42,流入室外單元10a。該制冷劑流入室外熱交換器13。然后,在室外熱交換器13中從室外空氣吸熱,成為低溫 低壓的蒸氣狀制冷劑。此時的制冷劑變化由圖 18的點[e]至點[a]所示的稍傾斜的接近水平的直線表示。從室外熱交換器13流出的低溫·低壓的蒸氣狀制冷劑經由四通閥12返回壓縮機11。需要說明的是,利用側制冷劑回路中的利用側制冷劑的流動與實施方式1相同, 省略說明。根據如此構成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200,能得到與實施方式1同樣的效果,并且能夠削減開閉閥(在實施方式1中說明的第三開閉閥^C)和旁通管(在實施方式1中說明的第三旁通管^c)的數目,從而能夠相應地簡化回路結構。而且,在開閉閥和旁通管中流動的熱源側制冷劑為氣液二相狀態(tài)或液狀,與蒸氣狀制冷劑相比,密度成為1/50 1/10,流速減小。由此,得到能夠利用小型的開閉閥或小徑的旁通管這樣的效果。需要說明的是,在該實施方式2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200中,以使用通過冷凝器進行液化并散熱的制冷劑作為熱源側制冷劑的情況為例進行了說明,但并未限定于此,將在超臨界狀態(tài)下溫度下降且進行散熱的制冷劑(例如,自然制冷劑的一種即二氧化碳等)用作為熱源側制冷劑也能夠得到同樣的效果。在使用此種制冷劑作為熱源側制冷劑時,上述的冷凝器作為散熱器進行動作。實施方式3.圖19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3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300的回路結構的回路圖?;趫D19,說明空氣調節(jié)裝置300的回路結構。該空氣調節(jié)裝置300設置于高樓或公寓等中, 通過利用使制冷劑(熱源側制冷劑及利用側制冷劑)循環(huán)的制冷循環(huán)(熱源側制冷劑回路及利用側制冷劑回路)而能夠同時供給制冷負載及加熱負載。需要說明的是,在實施方式 3中,以與實施方式1及實施方式2的不同點為中心進行說明,對與實施方式1及實施方式 2相同的部分標注同一符號,省略說明。如圖19所示,該實施方式3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300以實施方式2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 200的結構為基礎,且具備設有膨脹機構70及第二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75的室外單元 IOb0而且,在空氣調節(jié)裝置300的中繼部20b未設置第二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b。S卩,空氣調節(jié)裝置300在中繼部20b中,將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50a、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 第一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a、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及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50a依次通過熱源側制冷劑配管2連接設置。而且,與實施方式1同樣地具備第一旁通管28a及第一開閉閥^a。膨脹機構70包括使熱源側制冷劑減壓膨脹的膨脹機71、用于將由該膨脹機71回收的動力利用于熱源側制冷劑的壓縮做功中的動力傳遞裝置72、及利用經由動力傳遞裝置 72傳遞的動力對熱源側制冷劑進行壓縮的副壓縮機73。第二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75 具備膨脹機71、用于將膨脹機71內的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形成為恒定方向的止回閥76、止回閥77、止回閥78、止回閥79、繞過膨脹機71的旁通流路65、對旁通流路65進行開閉的旁通開閉閥66。膨脹機構70具有對熱源側制冷劑的減壓時的膨脹動力進行回收,并使用該膨脹動力對熱源側制冷劑進行壓縮的功能。膨脹機71設置于第二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75, 對在第二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75中流動的熱源側制冷劑進行減壓膨脹,并回收此時產生的膨脹動力。動力傳遞裝置72以將膨脹機71和副壓縮機73連接的方式設置,并將由膨脹機71回收的膨脹動力向副壓縮機73傳遞。副壓縮機73設置在壓縮機11的排出側, 利用由膨脹機71回收的膨脹動力進一步壓縮從壓縮機11排出的熱源側制冷劑。第二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75具有用于將導通膨脹機71的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形成為恒定方向的功能。即,第二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75通過構成第二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75的四個止回閥(止回閥76 止回閥79)將流入膨脹機71的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形成為恒定方向(從膨脹機71的入口側朝向出口側)。膨脹機71設置在將止回閥76與止回閥78之間的制冷劑配管、和止回閥77與止回閥79之間的制冷劑配管連接的制冷劑配管上。旁通流路65將膨脹機71的上游側和下游側連接,熱源側制冷劑能夠繞過膨脹機71。通過旁通開閉閥66的開閉,而能夠選擇將熱源側制冷劑與膨脹機71導通還是與旁通流路65導通。在此,說明空氣調節(jié)裝置300所執(zhí)行的各運轉模式。該空氣調節(jié)裝置300基于來自各室內單元30的指示,而能夠利用該室內單元30進行制冷運轉或加熱運轉。S卩,空氣調節(jié)裝置300能夠執(zhí)行四個運轉模式(全制冷運轉模式、全加熱運轉模式、制冷主體運轉模式及加熱主體運轉模式)。以下,將空氣調節(jié)裝置300所執(zhí)行的全制冷運轉模式、全加熱運轉模式、制冷主體運轉模式及加熱主體運轉模式與制冷劑的流動一起說明。[全制冷運轉模式]圖20是表示空氣調節(jié)裝置300的全制冷運轉模式時的制冷劑的流動的制冷劑回路圖。圖21是表示該全制冷運轉模式下的熱源側制冷劑的變遷的p-h線圖(表示制冷劑的壓力與焓的關系的線圖)。需要說明的是,在圖20中,粗線所示的配管表示制冷劑(熱源側制冷劑及利用側制冷劑)所進行循環(huán)的配管。而且,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方向由實線箭頭表示,利用側制冷劑的流動方向由虛線箭頭表示。而且,圖21所示的點[a] 點[f]的制冷劑狀態(tài)分別對應于圖20所示的[a] [f]的制冷劑狀態(tài)。在室內單元30全部進行制冷運轉時,在室外單元10中,將四通閥12切換成使從壓縮機11排出的熱源側制冷劑向室外熱交換器13流入。在中繼部20b中,將第一開閉閥 29a關閉,將第一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a形成為全閉,驅動第一泵沈和第二泵27,將利用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60的第一切換閥61及第二切換閥62切換成使利用側制冷劑在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和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與各室內單元30之間進行循環(huán)。在該狀態(tài)下,開始壓縮機11的運轉。需要說明的是,也可以將第一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 形成為全開。首先,說明熱源側制冷劑回路A中的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低溫·低壓的蒸氣狀制冷劑被壓縮機11壓縮,成為高溫·高壓的制冷劑而排出。該壓縮機11的制冷劑壓縮過程,若沒有與周圍的熱交換,則由圖21的點[a]至點[b]所示的等熵線表示。從壓縮機11 排出的制冷劑被副壓縮機73進一步壓縮而變化成高溫 高壓的制冷劑。該副壓縮機73的制冷劑壓縮過程若沒有與周圍的熱交換,則由圖21的點[b]至點[c]所示的等熵線表示。從副壓縮機73排出的高溫 高壓的制冷劑通過四通閥12,流入室外熱交換器13。 然后,在室外熱交換器13中向室外空氣散熱并發(fā)生冷凝液化,成為高壓液狀制冷劑。室外熱交換器13中的制冷劑的變化大致在壓力恒定的前提下進行。此時的制冷劑變化考慮到室外熱交換器13的壓力損失時,由圖21的點[c]至點[d]所示的稍傾斜的接近水平的直線表示。從室外熱交換器13流出的高壓的液狀制冷劑通過第二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 75的止回閥76,向膨脹機71流入,在那里發(fā)生膨脹(減壓),成為低溫·低壓的氣液二相狀態(tài)。此時的制冷劑變化由圖21的點[d]至點[e]所示的傾斜的直線表示。在實施方式 2那樣的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第二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b)中,在焓為恒定的前提下制冷劑進行變化,但在實施方式3那樣的膨脹機71中,能夠回收因膨脹而產生的動力,因此由傾斜的直線表示。由膨脹機71回收的動力被動力傳遞裝置72用作為副壓縮機73的壓縮動力。從膨脹機71出來的氣液二相狀態(tài)的制冷劑通過止回閥77,導通第二延長配管42, 流入中繼部20b。流入到中繼部20b中的制冷劑通過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50a(止回閥52a),向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流入。流入到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中的制冷劑,通過從在第一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l中循環(huán)的利用側制冷劑吸熱,將利用側制冷劑冷卻,并成為低溫·低壓的氣液二相狀態(tài)。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中的制冷劑的變化大致在壓力恒定的前提下進行。此時的制冷劑變化在考慮到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的壓力損失時,由圖21的點 [e]至[f]所示的稍傾斜的接近水平的直線表示。從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流出的熱源側制冷劑通過第一旁通管^a、第一開閉閥 29a,向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流入。流入到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中的制冷劑通過從在第二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2中循環(huán)的利用側制冷劑吸熱,而將利用側制冷劑冷卻,并成為低溫·低壓的蒸氣狀制冷劑。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中的制冷劑的變化大致在壓力恒定的前提下進行。此時的制冷劑變化若考慮到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的壓力損失,由圖21的點[f] 至[a]所示的稍傾斜的接近水平的直線表示。從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流出的低溫·低壓的蒸氣狀制冷劑通過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50a (止回閥51a),導通第一延長配管41,經由四通閥12返回壓縮機11。需要說明的是,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中的利用側制冷劑的流動與實施方式1相同, 省略說明。[全加熱運轉模式]圖22是表示空氣調節(jié)裝置300的全加熱運轉模式時的制冷劑的流動的制冷劑回路圖。圖23是表示該全加熱運轉模式下的熱源側制冷劑的變遷的ρ-h線圖(表示制冷劑的壓力與焓的關系的線圖)。需要說明的是,在圖22中,粗線所示的配管表示制冷劑(熱源側制冷劑及利用側制冷劑)進行循環(huán)的配管。而且,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方向由實線箭頭表示,利用側制冷劑的流動方向由虛線箭頭表示。而且,圖23所示的點[a] 點[f]的制冷劑狀態(tài)分別對應于圖22所示的[a] [f]的制冷劑狀態(tài)。在室內單元30全部進行加熱運轉時,在室外單元10中,將四通閥12切換成使從壓縮機11排出的熱源側制冷劑不經由室外熱交換器13而向中繼部20b流入。在中繼部 20b中,將第一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 形成為全閉,將第一開閉閥29a形成為全開,對第一泵沈和第二泵27進行驅動,將利用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60的第一切換閥61及第二切換閥62切換成使來自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和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的利用側制冷劑在與各室內單元30之間進行循環(huán)。而且,在室外單元10中,將旁通開閉閥66關閉。在該狀態(tài)下, 開始壓縮機11的運轉。首先,說明熱源側制冷劑回路A中的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低溫·低壓的蒸氣狀制冷劑被壓縮機11壓縮,成為高溫·高壓的制冷劑而排出。該壓縮機11的制冷劑壓縮過程由圖23的點[a]至點[b]所示的等熵線表示。從壓縮機11排出的制冷劑被副壓縮機73 進一步壓縮而成為高溫 高壓的制冷劑。該副壓縮機73的制冷劑壓縮過程,若沒有與周圍的熱交換,則由圖23的點[b]至點[c]所示的等熵線表示。從副壓縮機73排出的高溫 高壓的制冷劑通過四通閥12,導通第一延長配管41, 通過中繼部20b的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50a(止回閥Ma),向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流入。然后,流入到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中的制冷劑向在第一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l中循環(huán)的利用側制冷劑散熱并發(fā)生冷凝液化,成為高壓的氣液二相狀態(tài)的制冷劑。此時的制冷劑變化由圖23的點[c]至點[d]所示的稍傾斜接近水平的直線表示。從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流出的高壓的氣液二相狀態(tài)的制冷劑通過第一旁通管 ^a、第一開閉閥^a,向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流入。流入到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中的氣液二相狀態(tài)的制冷劑向在第二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2中循環(huán)的利用側制冷劑散熱并發(fā)生冷凝液化,成為高壓的液狀制冷劑。此時的制冷劑變化由圖23的點[d]至點[e]所示的稍傾斜的接近水平的直線表示。該液狀制冷劑通過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50a(止回閥53a), 導通第二延長配管42,向室外單元10的第二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75流入,通過止回閥 78,向膨脹機71流入。流入到膨脹機71中的液狀制冷劑在膨脹機71中膨脹(減壓),成為低溫·低壓的氣液二相狀態(tài)。此時的制冷劑變化由圖23的點[e]至點[f]所示的傾斜的直線表示。由膨脹機71回收的動力被動力傳遞裝置72用作為副壓縮機73的壓縮動力。從膨脹機71出來的氣液二相狀態(tài)的制冷劑通過止回閥79向室外熱交換器13流入,從室外空氣吸熱,成為低溫·低壓的蒸氣狀制冷劑。此時的制冷劑變化由圖23的點[f]至點[a]所示的稍傾斜的接近水平的直線表示。從室外熱交換器13流出的低溫·低壓的蒸氣狀制冷劑經由四通閥12返回壓縮機11。需要說明的是,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中的利用側制冷劑的流動與實施方式1相同, 省略說明。[制冷主體運轉模式]
      在制冷主體運轉模式中,將旁通開閉閥66形成為全開、使熱源側制冷劑導通旁通流路65,繞過膨脹機71,利用第一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 使制冷劑膨脹(減壓)。其他的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和利用側制冷劑的流動與實施方式2相同,因此省略說明。[加熱主體運轉模式]加熱主體運轉模式也同樣地將旁通開閉閥66形成為全開而使熱源側制冷劑導通旁通流路65,并繞過膨脹機71,通過第一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 使制冷劑膨脹(減壓)。 其他的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和利用側制冷劑的流動與實施方式2相同,因此省略說明。根據如此構成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300,能得到與實施方式1及實施方式2同樣的效果,并且能夠利用全制冷運轉模式和全加熱運轉模式中的制冷劑的膨脹動力對制冷劑進行壓縮,因此空氣調節(jié)裝置300的效率進一步提高。而且,在該實施方式3中,說明了在壓縮機11的排出側設有副壓縮機73的結構,但在壓縮機11的吸入側設有副壓縮機73也能得到同樣的效果。此外,在該實施方式3中,將通過膨脹機71得到的動力用于通過動力傳遞裝置72對制冷劑進行壓縮的做功中,但取代副壓縮機73,使用發(fā)電機,將回收的動力作為電力取出也能得到同樣的效果。需要說明的是,在該實施方式3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300中,作為熱源側制冷劑,以使用通過冷凝器進行液化并散熱的制冷劑的情況為例進行了說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使用在超臨界狀態(tài)下溫度下降且散熱的制冷劑(例如,自然制冷劑的一種即二氧化碳等)作為熱源側制冷劑也能夠得到同樣的效果。在使用這樣的制冷劑作為熱源側制冷劑時,上述的冷凝器作為散熱器進行動作。實施方式4.圖M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4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400的回路結構的回路圖?;趫DM,說明空氣調節(jié)裝置400的回路結構。該空氣調節(jié)裝置400設置于高樓或公寓等中, 通過利用使制冷劑(熱源側制冷劑及利用側制冷劑)循環(huán)的制冷循環(huán)(熱源側制冷劑回路及利用側制冷劑回路)而能夠同時供給制冷負載及加熱負載。需要說明的是,在實施方式 4中,以與實施方式1 實施方式3的不同點為中心進行說明,對于與實施方式1 實施方式3相同的部分,標注同一符號而省略說明。如圖M所示,該實施方式4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400以實施方式2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200 的結構為基本,且具備設有冷卻裝置80、第四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d、第四旁通管^d、第四開閉閥29d的室外單元10c。并且,在室外單元IOc中,在室外熱交換器13與第二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 之間的熱源側制冷劑配管1上,從室外熱交換器13側開始依次串聯地設有第四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d、冷卻裝置80。冷卻裝置80具有空氣調節(jié)裝置400的制冷能力的10%至30%左右的冷卻能力。 該冷卻裝置80將第二壓縮機81、第二室外熱交換器82、第五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e、熱交換器(制冷劑-制冷劑熱交換器)83依次通過制冷劑配管85串聯連接而構成。其中的熱交換器83設置在室外熱交換器13與第二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 之間的熱源側制冷劑配管1上,對在熱源側制冷劑回路A中流動的熱源側制冷劑進行冷卻。即,通過熱交換器83將熱源側制冷劑回路A和冷卻裝置80的制冷劑回路連接。需要說明的是,在冷卻裝置80中循環(huán)的制冷劑,既可以是與熱源側制冷劑同樣的制冷劑,也可以是不同的制冷劑。第二壓縮機81將制冷劑吸入,對該制冷劑進行壓縮而使之成為高溫·高壓的狀態(tài),例如可以由能夠進行容量控制的變頻壓縮機等構成。第二室外熱交換器82作為冷凝器發(fā)揮功能,在從未圖示的風扇等送風機供給的空氣與制冷劑之間進行熱交換,對該制冷劑進行冷凝液化。第五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 作為減壓閥或膨脹閥發(fā)揮功能,對制冷劑進行減壓而使其膨脹。該第五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 能夠可變地控制開度,例如由電子式膨脹閥等構成即可。熱交換器83在熱源側制冷劑配管1中流動的熱源側制冷劑與在制冷劑配管85中流動的制冷劑之間進行熱交換,對熱源側制冷劑進行冷卻。第四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d作為減壓閥或膨脹閥發(fā)揮功能,對熱源側制冷劑進行減壓而使其膨脹。該第四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d能夠可變地控制開度,例如可以由電子式膨脹閥等構成。而且,第四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d設置在室外熱交換器13與熱交換器83之間。第四旁通管^d將第四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d的上游側和下游側連接,熱源側制冷劑能夠繞過第四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d。第四開閉閥29d對第四旁通管28d進行開閉。在此,對空氣調節(jié)裝置400所執(zhí)行的各運轉模式進行了說明。該空氣調節(jié)裝置400 基于來自各室內單元30的指示,在該室內單元30中能夠進行制冷運轉或加熱運轉。即,空氣調節(jié)裝置400能夠執(zhí)行四個運轉模式(全制冷運轉模式、全加熱運轉模式、制冷主體運轉模式及加熱主體運轉模式)。以下,將空氣調節(jié)裝置400所執(zhí)行的全制冷運轉模式、全加熱運轉模式、制冷主體運轉模式及加熱主體運轉模式與制冷劑的流動一起說明。[全制冷運轉模式]圖25是表示空氣調節(jié)裝置400的全制冷運轉模式時的制冷劑的流動的制冷劑回路圖。圖26是表示該全制冷運轉模式下的熱源側制冷劑的變遷的ρ-h線圖(表示制冷劑的壓力與焓的關系的線圖)。需要說明的是,在圖25中,粗線所示的配管表示制冷劑(熱源側制冷劑及利用側制冷劑)所進行循環(huán)的配管。而且,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方向由實線箭頭表示,利用側制冷劑的流動方向由虛線箭頭表示。此外,圖沈所示的點[a] 點[f]的制冷劑狀態(tài),分別對應于圖26所示的[a] [f]的制冷劑狀態(tài)。在室內單元30全部進行制冷運轉時,在室外單元IOc中,將第四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d形成為全閉,將第四開閉閥29d打開,使第二壓縮機81動作而將通過冷卻裝置80 從室外熱交換器13流出的高壓的液狀的熱源側制冷劑冷卻。需要說明的是,關于其他的動作(室外單元IOc以外的熱源側制冷劑回路A及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的制冷劑狀態(tài)),由于與實施方式2同樣,因此省略說明。需要說明的是, 也可以將第四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d形成為全開。[全加熱運轉模式]圖27是表示空氣調節(jié)裝置400的全加熱運轉模式時的制冷劑的流動的制冷劑回路圖。圖觀是表示該全加熱運轉模式下的熱源側制冷劑的變遷的p-h線圖(表示制冷劑的壓力與焓的關系的線圖)。需要說明的是,在圖27中,粗線所示的配管表示制冷劑(熱源側制冷劑及利用側制冷劑)所循環(huán)的配管。而且,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方向由實線箭頭表示,利用側制冷劑的流動方向由虛線箭頭表示。此外,圖觀所示的點[a] 點[e]的制冷劑狀態(tài)分別對應于圖27所示的[a] [e]的制冷劑狀態(tài)。在室內單元30全部進行加熱運轉時,在室外單元IOc中,將第四開閉閥29d形成為全閉,將第四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d節(jié)流,使第二壓縮機81停止,不對從室外熱交換器13流出的熱源側制冷劑進行冷卻。需要說明的是,關于其他的動作(室外單元IOc以外的熱源側制冷劑回路A及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的制冷劑狀態(tài)),由于與實施方式2相同,因此省略說明。另外,將第四開閉閥29d形成為全閉,將第四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d節(jié)流,使制冷劑膨脹,但也可以將第四開閉閥^d形成為全開,將第四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d形成為全閉或全開,并且將第二開閉閥29b形成為全閉,將第二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 節(jié)流,使制冷劑膨脹。此外,也可以將第二開閉閥29b及第四開閉閥29d形成為全閉,將第二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 及第四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d這雙方節(jié)流,使制冷劑膨脹。[制冷主體運轉模式]在制冷主體運轉模式中,將第四開閉閥^d形成為全開,使第二壓縮機81停止,不對從室外熱交換器13流出的熱源側制冷劑進行冷卻。需要說明的是,其他的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和利用側制冷劑的流動與實施方式2 相同,因此省略說明。[加熱主體運轉模式]加熱主體運轉模式也同樣地,將第四開閉閥29d形成為全開,使第二壓縮機81停止,不對從中繼部20b向室外單元IOc流入的熱源側制冷劑進行冷卻。需要說明的是,其他的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和利用側制冷劑的流動與實施方式2 相同,因此省略說明。根據如此構成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400,能得到與實施方式1及實施方式2同樣的效果,并且能夠增大全制冷運轉模式及全加熱運轉模式中的熱源側制冷劑的過冷卻度,從而進一步提高空氣調節(jié)裝置400的效率。尤其是在熱源側制冷劑中使用二氧化碳那樣的在超臨界狀態(tài)下進行動作的制冷劑時,通過在冷卻裝置80內的制冷劑中使用制冷循環(huán)效率優(yōu)異的碳氫化合物系制冷劑、氟利昂系制冷劑、四氟丙烯,能夠進一步提高效率。需要說明的是,在該實施方式4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400中,以使用在冷凝器中液化并散熱的制冷劑作為熱源側制冷劑的情況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fā)明并未限定于此,使用在超臨界狀態(tài)下溫度下降并散熱的制冷劑(例如,作為自然制冷劑的一種的二氧化碳等)作為熱源側制冷劑也能夠得到同樣的效果。在使用此種制冷劑作為熱源側制冷劑時,上述的冷凝器作為散熱器進行動作。實施方式5.圖四是實施方式5中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的設置簡圖。在該實施方式5中,表示實施方式1 實施方式4所示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向高樓的設置方法的一例。如圖四所示,室外單元10(也可以是室外單元10a、室外單元IOb或室外單元10c,以下相同)設置在高樓700 的屋頂上。在高樓700的一層設置的共用空間721中設有中繼部20 (也可以是中繼部20a 或中繼部20b,以下相同)。并且,在高樓700的一層設置的居住空間711中設有四臺室內單元30。另外,同樣地在高樓700的二層及三層的共用空間722及共用空間723中也設有中繼部20,在居住空間712及居住空間713中設有四臺室內單元30。在此,共用空間 721 共用空間723是指在高樓700的各層設置的機械室或共用走廊、門廳等。即,共用空間721 共用空間723是指設置在高樓700的各層上的居住空間711 居住空間713以外的空間。在各層的共用空間(共用空間721 共用空間723)中設置的中繼部20,通過設置在配管設置空間730中的第一延長配管41及第二延長配管42而與室外單元10連接。而且,在各層的居住空間(居住空間711 居住空間713)中設置的室內單元30,分別通過在各層的共用空間中設置的中繼部20、第三延長配管43及第四延長配管44而連接。在如此設置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空氣調節(jié)裝置100、空氣調節(jié)裝置200、空氣調節(jié)裝置300或空氣調節(jié)裝置400)中,水等的利用側制冷劑向設置在居住空間711 居住空間 713中的配管流動,因此能夠防止向空間中泄漏的制冷劑的容許濃度受限制的熱源側制冷劑向居住空間711 居住空間713泄漏。而且,各層的室內單元30能夠進行冷暖同時運轉。另外,由于室外單元10及中繼部20設置在居住空間以外的場所,因此容易維護。 而且,由于中繼部20和室內單元30是可分離的結構,因此在取代一直以來使用水制冷劑的設備而設置空氣調節(jié)裝置時,可以對室內單元30、第三延長配管43及第四延長配管44進行再利用。需要說明的是,室外單元10未必非要設置在高樓700的屋頂上,也可以設置在例如地下或各層的機械室等中。以上,雖然說明了本發(fā)明的具體的實施方式,但并未限定于此,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范疇及精神的情況下能夠進行各種變形或變更。而且,也可以形成為取代設置于室外單元 10的四通閥12而設置兩臺三通切換閥的方式。在各實施方式中,室外單元10及室內單元 30的“單元”未必表示全部的結構要素設置于同一殼體內或設置于殼體外壁。例如,也可以將室外單元10的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50配置在與收容有室外熱交換器13的殼體不同的部位,上述結構也包含在本發(fā)明的范圍內。在各實施方式中,以設置于利用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60的第一切換閥61及第二切換閥62為三通閥的情況為例進行了說明,但并未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取代三通閥而設置兩臺雙通切換閥來構成利用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60。根據此種結構,在空氣調節(jié)裝置所執(zhí)行的任一運轉模式下都能夠將通過雙通切換閥的制冷劑的流動方向始終形成為恒定方向,從而能夠簡化閥的密封結構。另外,將中繼部20的第一泵26及第二泵27配置在與收容有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 和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的殼體不同的部位的結構也包含在本發(fā)明的范圍內。此外,也可以在室外單元10中設置多個由室外熱交換器13或壓縮機11構成的組,使從各組流出的制冷劑合流,導通第二延長配管42而流入中繼部20,并且將從中繼部20流出的制冷劑向第一延長配管41導通,在分支后使其向各組流入。此外,在空氣調節(jié)裝置的利用側制冷劑配管3中未設置對利用側制冷劑中的雜質等進行捕捉的過濾器、用于防止因利用側制冷劑的膨脹而引起的配管破損的膨脹罐、用于對第一泵26及第二泵27的排出壓力進行調整的定壓閥等,但也可以具備這類的防止第一泵沈及第二泵27的閥堵塞等的輔機。而且,在實施方式1中,例示了在室外單元10中設置熱源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50,且在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及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中將熱源側制冷劑回路A和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形成為相對流動形式的情況,但并未限定于此。
      權利要求
      1.一種空氣調節(jié)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熱源側制冷劑回路,其將壓縮機、室外熱交換器、多臺中間熱交換器、及設置在各中間熱交換器之間的第一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串聯連接,并設有經由第一開閉裝置而繞過所述第一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的第一旁通管;多個利用側制冷劑回路,它們在所述多臺中間熱交換器的每一個上并聯地連接有多個室內熱交換器,所述壓縮機及所述室外熱交換器設置于室外單元,所述多臺中間熱交換器、所述第一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所述第一旁通管以及所述第一開閉裝置設置于中繼部,所述室內熱交換器設置于多臺室內單元的每一個,所述多臺中間熱交換器分別使在所述熱源側制冷劑回路中循環(huán)的熱源側制冷劑與在所述利用側制冷劑回路中循環(huán)的利用側制冷劑進行熱交換。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第二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其設置在所述多臺中間熱交換器中的位于上游側的中間熱交換器的入口側;第二旁通管,其經由第二開閉裝置而繞過所述第二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第三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其設置在所述多臺中間熱交換器中的位于下游側的中間熱交換器的出口側;第三旁通管,其經由第三開閉裝置而繞過所述第三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單元具備對所述熱源側制冷劑的減壓時的膨脹動力進行回收的膨脹機,及利用該膨脹機的膨脹動力對所述熱源側制冷劑進行壓縮的副壓縮機,所述膨脹機設置在所述室外熱交換器與所述多臺中間熱交換器之間,所述副壓縮機設置在所述壓縮機的排出側或吸入側。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室外單元中設有設置在所述熱源側制冷劑回路中的所述室外熱交換器與所述第二流量控制裝置之間的第四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經由第四開閉裝置而繞過所述第四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的第四旁通管,及對在所述第三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與所述第四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之間的所述熱源側制冷劑回路中流動的熱源側制冷劑進行冷卻的冷卻裝置,所述冷卻裝置將第二壓縮機、第二室外熱交換器、第五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及制冷劑-制冷劑熱交換器依次串聯連接而構成,經由設置在所述第三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與所述第四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之間的所述制冷劑-制冷劑熱交換器對在所述熱源側制冷劑回路中流動的熱源側制冷劑進行冷卻。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其特征在于,將所述多個中間熱交換器中的熱源側的制冷劑的流動方向形成為一個方向的制冷劑流路切換部,設置在所述室外單元或所述中繼部。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其特征在于,將向所述膨脹機流入的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方向形成為一個方向的第二制冷劑流路切換部設置在所述室外單元。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其特征在于,能夠選擇性地切換所述多個利用側制冷劑回路的利用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設置在所述中繼部,所述利用側制冷劑流路切換部將所述多臺中間熱交換器中的任一臺或多臺與選擇的所述室內熱交換器連接。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設置于所述中繼部的所述多臺中間熱交換器中,在所述熱源側制冷劑回路中循環(huán)的熱源側制冷劑和在所述利用側制冷劑回路中循環(huán)的利用側制冷劑形成為相對流動。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繼部和所述多個室內單元分別由兩根延長配管連接。
      11.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其特征在于,作為在所述利用側制冷劑回路中循環(huán)的利用側制冷劑,使用水及防凍液中的至少一種。
      1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其特征在于,作為在所述熱源側制冷劑回路中循環(huán)的熱源側制冷劑,使用自然制冷劑或地球暖化系數比氟利昂制冷劑小的制冷劑。
      1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多臺中間熱交換器中,所述熱源側制冷劑在超臨界狀態(tài)下不冷凝而將所述利用側制冷劑加熱。
      1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內單元設置于在高樓的各層設置的居住空間中, 所述室外單元及所述中繼部設置在所述居住空間以外的位置。
      15.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繼部設置于在所述高樓上設置的共用空間中。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多室型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該多室型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能夠進行制冷加熱同時運轉,而不會使可能對人體產生影響的制冷劑向設有室內單元的室內等泄漏,并且該多室型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能夠防止因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引起的性能下降或室內單元的制冷能力的下降。該空氣調節(jié)裝置具有熱源側制冷劑回路(A),其將壓縮機(11)、室外熱交換器(13)、第二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b)、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第一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及第三制冷劑流量控制裝置(25c)串聯連接;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其將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及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分別與各室內熱交換器(31)串聯連接,其中,在第一中間熱交換器(21)及第二中間熱交換器(22)中分別使在熱源側制冷劑回路(A)中循環(huán)的熱源側制冷劑與在利用側制冷劑回路(B)中循環(huán)的利用側制冷劑熱交換。
      文檔編號F25B29/00GK102422099SQ200980159188
      公開日2012年4月18日 申請日期2009年5月8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5月8日
      發(fā)明者山下浩司, 島津裕輔, 竹中直史, 若本慎一 申請人:三菱電機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