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空調機用熱交換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空調機用熱交換器。
背景技術:
從以往,作為空調機的熱交換器,廣泛使用交叉翅片型熱交換器。該熱交換器包括隔開指定的間隔排列的多個翅片和貫穿這些翅片的多個制冷劑管(傳熱管)。被吸入至空調機的筐體內的空氣在通過熱交換器的翅片之間的間隙時,與在制冷劑管內流通的制冷劑進行熱交換而調節(jié)溫度。例如在專利文獻I中公開了具有管路數(shù)變更裝置的熱交換器,該管路數(shù)變更裝置在作為蒸發(fā)器發(fā)揮作用的情況下和在作為冷凝器發(fā)揮作用的情況下,變更液體制冷劑的比 率高的一側的管路數(shù)。在該專利文獻I中記載了能夠提供在制冷以及制暖中的任一方式的運轉中均具有高效的熱交換性能的熱交換器?,F(xiàn)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 :日本專利公開公報特開2007-278676號經過熱交換器的翅片間的空氣的流動特性(例如風速)在熱交換器的整體范圍內不是均勻的,而是根據部位不同存在偏差。在專利文獻I中記載的熱交換器中,難以根據空氣流動的偏差,針對每個部位精細地調節(jié)熱交換性能。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鑒于上述問題,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針對熱交換器的每個部位精細地調節(jié)熱交換器的熱交換性能的熱交換器。本發(fā)明的熱交換器用于空調機。該熱交換器包括多個翅片73、一對管板77、79、多個制冷劑管R、分流器94、以及集管91。所述多個翅片73以相鄰翅片互相隔開間隙的狀態(tài)相向排列設置。所述一對管板77、79位于所述多個翅片73的排列方向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所述多個制冷劑管R中的各制冷劑管R包含以與所述多個翅片73接觸的狀態(tài)在所述一對管板間沿著所述多個翅片73的排列方向延伸設置的多個傳熱管部P ;以及連接兩個傳熱管部P的端部的彎曲管部U。各制冷劑管R具有作為制冷劑的出入口的一對開口端部E1、E2。所述分流器94具有多個分支管96。各分支管96連接于對應的制冷劑管R的一所述開口端部E1。所述集管91具有多個分支管93。各分支管93連接于對應的制冷劑管R的另一所述開口端部E2。各開口端部設置于所述管板77或另一所述管板79。所述分流器94或所述集管91的所述多個分支管的一部分分支管連接于所述管板77側的所述開口端部,所述多個分支管的剩下的分支管連接于另一所述管板79側的所述開口端部。所述多個制冷劑管R包含具有偶數(shù)個所述傳熱管部P的偶數(shù)制冷劑管R和具有奇數(shù)個所述傳熱管部P的奇數(shù)制冷劑管R。
圖I是包含具有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熱交換器的室內機和室外機的空調機的結構圖。圖2是表示具有所述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熱交換器的室內機的剖視圖。圖3是表示所述室內機中的葉輪、熱交換器及吹出口的位置關系的仰視圖。圖4是表示所述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熱交換器的仰視圖。圖5是圖4的V-V線剖視圖。圖6 (a)是用于說明所述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熱交換器中的制冷劑管的設置例的概略圖,(b)和(C)是用于說明以往的熱交換器中的制冷劑管的設置例的概略圖。 圖7是表示所述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熱交換器中的分流器的各分支管的連接對象的詳細的側視圖。圖8 Ca)是表示后管板中的制冷劑管的開口端部的立體圖,(b)是該開口端部的正視圖,(C)是將所述分流器的分支管連接于所述開口端部之前的側視圖,Cd)是將所述分流器的分支管連接于所述開口端部之后的側視圖。圖9 Ca)是表示前管板中的制冷劑管的開口端部的立體圖,(b)是表示連接于該開口端部的所述分流器的分支管的頂端部的形狀的側視圖。圖10是表示集管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熱交換器71、具有該熱交換器71的室內機31、以及空調機81進行說明。(空調機的整體構造)如圖I所示,空調機81包括室內機31和室外機82。該空調機81具有制冷劑回路,該制冷劑回路包含設置于室內機31的熱交換器71、設置于室外機82的壓縮機83、熱交換器84以及膨脹閥85以及連接它們的導管61 64。該空調機81通過設置在制冷劑回路的一部分導管上的四通換向閥86而切換制冷劑的流動方向,從而能夠在制冷運轉與制暖運轉之間進行切換。室內機31具有送風機51,室外機82具有送風機87。(室內機的構造)如圖2所示,室內機31是天花板嵌入型,包括嵌入設置于天花板的開口中的大致長方體的筐體33 ;以及安裝在筐體33的下部的裝飾鑲板47。裝飾鑲板47具有設置在其中央部的矩形狀的吸入格柵39以及沿該吸入格柵39的各邊設置的細長矩形狀的四個吹出口37。如圖2和圖3所示,室內機31在筐體33內具備離心送風機(渦輪風扇)51、熱交換器71、排水盤45、空氣過濾器41、喇叭口 25等。離心送風機51包含葉輪23及風扇馬達11。風扇馬達11固定在筐體33的頂板的大致中央。熱交換器71被設置成在從沿其下端部延伸設置的盤狀的排水盤45向上方立起的狀態(tài)下包圍葉輪23周圍。排水盤45收容熱交換器71中產生的水滴。所收容的水通過未圖示的排水路徑而排出。關于熱交換器71的詳細情況將在后面敘述。
空氣過濾器41具有覆蓋喇叭口 25的入口的大小,在喇叭口 25與吸入格柵39之間沿吸入格柵39而設置。葉輪23包含輪轂15、輪罩19和多個葉片21。輪轂15固定在風扇馬達11的旋轉軸13的下端部。輪罩19在旋轉軸13的軸方向A的前方F側與輪轂15相向設置。輪罩19具有以旋轉軸13為中心而呈圓形開口的空氣吸入口 19a。多個葉片21沿空氣吸入口 19a的圓周方向并隔開指定間隔排列在輪轂15與輪罩19之間。喇叭口 25在軸方向A的前方F側與輪罩19相向設置。喇叭口 25包含喇叭口主體以及從該喇叭口主體的前方F側的周緣向喇叭口主體的周圍突出的凸緣部。喇叭口主體具有沿前后方向貫通的貫通口 25a?!?熱交換器的構造)如圖4和圖5所示,熱交換器71是具有薄板狀的多個翅片73和穿過形成在各翅片73上的省略圖示的貫通孔的多個傳熱管部P的交叉翅片型的熱交換器。多個翅片73以相鄰翅片彼此隔開間隙的狀態(tài)下相向的方式排列設置。熱交換器71具有板狀的前管板77,該前管板77與位于多個翅片73的排列方向的一端部的翅片73大致平行,且被設置成覆蓋該翅片73。此外,熱交換器71具有板狀的后管板79,該后管板79與位于所述排列方向的另一端部的翅片73大致平行,且被設置成覆蓋該翅片73。各傳熱管部P在前管板77與后管板79之間沿著多個翅片73的排列方向而延伸設置。各傳熱管部P與多個翅片73接觸。熱交換器71還包括分流器94和集管91。分流器94具有分流器主體95和自該分流器主體95分支出的多個毛細管(分支管)96。分流器94連接于制冷劑回路的導管64。集管91 (header)具有集管主體92和自該集管主體92分支出的多個分支管93。集管91連接于制冷劑回路的導管61。如圖4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熱交換器71中,分流器94中的多個毛細管96的一部分毛細管連接于設置在后管板79的后述的開口端部E1,多個毛細管96中的剩下的毛細管連接于設置在前管板77的后述的開口端部E1。以下,對于這一點進行詳細說明。圖6(a)的左側的圖是從圖4的方向Dl側觀察后管板79的一部分的概略側視圖,右側的圖是從圖4的方向D2側觀察前管板77的一部分的概略側視圖。該圖6 (a)表示各制冷劑管的連接方法的一個例子。在圖6 (a)中,示出了三個制冷劑管(制冷劑管路)R(R1、R2、R3)。各制冷劑管R是具有作為制冷劑的出入口的一對開口端部El、E2,且在內部具有連續(xù)的制冷劑流路的金屬管。在設于熱交換器71的多個制冷劑管R中,例如也可以包含由兩個傳熱管部P和連接它們的端部之間的一個彎曲管部U而成的制冷劑管、或由三個以上的傳熱管部P和串聯(lián)連接它們的多個彎曲管部U而成的制冷劑管等。此外,在多個制冷劑管R中,也可以包含由一個傳熱管部P而成的制冷劑管,即由一根直管形成的制冷劑管。各制冷劑管R既可以使用將一根導管在中央附近呈U字形狀折彎而成的、所謂的發(fā)夾形管而形成,此外,也可以用U字形狀的U字管連接直管之間的端部而形成。在此,所謂傳熱管部P是指制冷劑管R中的除彎曲管部U以外的部分。例如,在用U字管連接直管之間的端部而形成的制冷劑管R的情況下,傳熱管部P是所述直管的部分,彎曲管部U是所述U字管的部分。此外,在使用發(fā)夾形管形成的制冷劑管R的情況下,彎曲管部U是以指定的曲率半徑折彎的折返部分,傳熱管部P是所述折返部分以外的部分。此外,傳熱管部P在前管板77與后管板79之間延伸設置。一個傳熱管部P的長度與從前管板77到后管板79的制冷劑管R的流路長度大致相等。因而,制冷劑管R的流路長度為傳熱管部P的長度乘以傳熱管部P的個數(shù)而得到的值加上彎曲管部U的長度乘以彎曲管部U的個數(shù)而得到的值的合計值。圖6 (a)所示的制冷劑管Rl、R2是包括三個(奇數(shù)個)傳熱管部P與兩個彎曲管部U的奇數(shù)制冷劑管,制冷劑管R3是包括四個(偶數(shù)個)傳熱管部P與三個彎曲管部U的偶數(shù)制冷劑管。流路長度大的制冷劑管R3比流路長度小的制冷劑管R (制冷劑管Rl、R2等)少。具體而言,制冷劑管Rl包括傳熱管部P11、P12、P13、在前管板77側連接傳熱管部Pll與傳熱管部P12的端部之間的彎曲部Ul、以及在后管板79側連接傳熱管部P12與傳熱管部P13的端部之間的彎曲部U2。制冷劑管R2包括傳熱管部P21、P22、P23、在前管板77側連接傳熱管部P21與傳熱管部P22的端部之間的彎曲部U3、以及在后管板79側連接傳熱管部P22與傳熱管部P23的端部之間的彎曲部U4。制冷劑管R3包括傳熱管部P31、P32、P33、P34、在后管板79側連接傳熱管部P31與傳熱管部P32的端部之間的彎曲部U5、在前管板77側連接傳熱管部P32與傳熱管部P33的端部之間的彎曲部U6、以及在后管板79側連接傳熱管部P33與傳熱管部P34的端部之間 的彎曲部U7。分流器94的多個毛細管96中的一個毛細管96a連接于設于前管板77的制冷劑管R3的開口端部El(傳熱管部P31的端部),其它的毛細管96分別連接于設置在后管板79的制冷劑管Rl的開口端部El (傳熱管部Pll的端部)、制冷劑管R2的開口端部El (傳熱管部P21的端部)、以及省略圖示的其它的制冷劑管R的開口端部El (參照圖4)。集管91的多個分支管93分別連接于設置在前管板77的制冷劑管Rl、R2、R3的各開口端部E2和省略圖示的其它的制冷劑管R的開口端部E2。各制冷劑管R的開口端部E2全部設于前管板77。因此,僅制冷劑管R3具有偶數(shù)個(四個)傳熱管部P,其它的制冷劑管R具有奇數(shù)個傳熱管部P。由此,對于本實施方式的熱交換器71,當設一個傳熱管部P的有效長度為L時,能夠將該有效長度L的奇數(shù)倍的制冷劑管R和有效長度L的偶數(shù)倍的制冷劑管R混在一起。另一方面,對于以往的熱交換器,如圖6 (b)所示,多個制冷劑管僅具有偶數(shù)個傳熱管部P,或如圖6 (C)所示,多個制冷劑管僅具有奇數(shù)個傳熱管部P。具體說明如下。如圖6 (b)所示,制冷劑管Rll包括傳熱管部Plll P116和在前管板77側或后管板79側連接傳熱管部P之間的多個彎曲部U。該制冷劑管Rll具有偶數(shù)個(六個)傳熱管部P。制冷劑管R12包括傳熱管部P121 P124和在前管板77側或后管板79側連接傳熱管部P之間的多個彎曲部U。該制冷劑管R12具有偶數(shù)個(四個)傳熱管部P。在這些制冷劑管R11、R12中,因為開口端部El、E2均設于前管板77,所以多個制冷劑管R必須為有效長度L的偶數(shù)倍。如圖6 (C)所示,制冷劑管R21包括傳熱管部P211 P213和在前管板77側或后管板79側連接傳熱管部P之間的多個彎曲部U。該制冷劑管R21具有奇數(shù)個(三個)傳熱管部P。制冷劑管R22包括傳熱管部P221 P223和在前管板77側或后管板79側連接傳熱管部P之間的多個彎曲部U。該制冷劑管R22具有奇數(shù)個(三個)傳熱管部P。制冷劑管R23包括傳熱管部P231 P233和在前管板77側或后管板79側連接傳熱管部P之間的多個彎曲部U。該制冷劑管R23具有奇數(shù)個(三個)傳熱管部P。制冷劑管R24包括傳熱管部P241 P245和在前管板77側或后管板79側連接傳熱管部P之間的多個彎曲部U。該制冷劑管R24具有奇數(shù)個(五個)傳熱管部P。在這些制冷劑管R21 R24中,因為開口端部El全部設于后管板79,開口端部E2全部設于前管板77,所以多個制冷劑管R必須為有效長度L的奇數(shù)倍。圖7是表示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熱交換器71中的分流器94的各毛細管96的連接對象的一個例子的詳細側視圖。另外,在該圖7中省略了集管91、彎曲管部U等的圖示。如圖7所示,從分流器主體95分支出的多個毛細管96中的一個毛細管96a連接 于位于前管板77的下部的開口端部El,其它的毛細管96分別連接于設置在后管板79的開口端部E1。此外,如圖7所示,該熱交換器71直到雙點劃線Q的位置排列有三列的傳熱管部P,但是在該雙點劃線Q的下方,內側的一列被省略,僅排列有外側的兩列。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連接于流路長度大的制冷劑管R3的開口端部El的毛細管96a (96)與連接于流路長度小的制冷劑管R1、R2的開口端部El的分支管96相比,制冷劑流通時的壓力損失大。用于增大分支管96的壓力損失的方法,可舉出例如增大分支管96自身的長度的方法、減小分支管自身的內徑的方法等。此外,如圖2所示,本實施方式的熱交換器71以從排水盤45向上方立起的狀態(tài)設置。排水盤45具有底部45a和從該底部45a的兩側向上方延伸的一對側壁部45b。因而,熱交換器71的下部以與排水盤45的側壁部45b相向的方式設置,排水盤45防礙空氣在熱交換器71的下部順暢地流動。其結果,在熱交換器71的下部,與其它的部位(例如高度方向的中央附近)相比,空氣通過熱交換器71時的風速變小,熱交換效率容易降低。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設于該熱交換器71的下部或其附近的部位的制冷劑管R所用的傳熱管部P的數(shù)量比其它的部位多。具體而言,如圖6 (a)所示,位于熱交換器71的下部的制冷劑管R3所用的傳熱管部P的個數(shù)為四個,與此相比,上部的制冷劑管Rl、R2所用的傳熱管部P的個數(shù)為三個。由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因為能夠精細地設定制冷劑管R所用的傳熱管部P的個數(shù),所以能夠根據在熱交換器71的每個部位而不同的空氣的風速,將制冷劑管R調節(jié)為更適合的長度。下面,詳細地說明分流器94的毛細管96的構造。連接毛細管96a的后管板79側的開口端部El與連接其它的毛細管96的前管板77側的開口端部El的形狀彼此不同。如圖8 (a)、(b)所示,后管板79側的開口端部El具有兩側被壓扁成扁平的形狀的構造。另一方面,如圖9 (a)所示,前管板77側的開口端部El具有以頂端部的直徑大的方式擴徑的構造。據此,當進行毛細管96的連接作業(yè)時,能夠防止作業(yè)人員弄錯各毛細管96的連接對象。另外,在后管板79側的開口端部El的扁平的構造的中心附近,形成有供毛細管96的頂端部嵌合的圓形的開口部C。如圖8 (c)所示,在毛細管96的頂端部附近,形成有與其它的部位相比隆起的擋塊S。據此,在將毛細管96的頂端部插入開口部C時,在擋塊S限制進一步的插入(圖8 (d))。毛細管96的頂端部與開口端部El通過焊接而被固定。另夕卜,在圖8 (c)、(d)中,點劃線上部表示剖面,點劃線下部表示側面。此外,如圖9 (b)所示,在毛細管96a的頂端部,與前管板77側的開口端部El的直徑匹配地連接有擴徑用導管K。該導管K的頂端部Kl連接并焊接于開口端部E1。下面,關于圖6 Ca)的各制冷劑管R1、R2、R3中的制冷劑的流動,以制冷運轉的情況為例進行說明。在制冷運轉的情況下,制冷劑通過圖I的導管64被輸送到熱交換器71。如圖I和圖4所示,通過導管64而輸送來的制冷劑流 入分流器主體95,并分支到多個毛細管96中,到達各分支管96所連接的開口端部El。到達各制冷劑管R的開口端部El的制冷劑通過傳熱管部P和彎曲部U而到達各制冷劑管R的開口端部E2,并通過連接于各開口端部E2的集管91的分支管93而匯流于集管主體92。該制冷劑通過連接于集管主體92的導管61而流到四通換向閥86側。(實施方式的概要)總結上述實施方式則如下所示。( I)在所述熱交換器中,所述分流器或所述集管的所述多個分支管的一部分分支管連接于所述管板側的所述開口端部,所述多個分支管的剩下的分支管連接于另一所述管板側的所述開口端部。據此,所述多個制冷劑管能夠包含具有偶數(shù)個所述傳熱管部的偶數(shù)制冷劑管和具有奇數(shù)個所述傳熱管部的奇數(shù)制冷劑管。在以往的熱交換器中,如參照圖6 (b)、(c)所說明,無法將具有偶數(shù)個傳熱管部的偶數(shù)制冷劑管和具有奇數(shù)個傳熱管部的奇數(shù)制冷劑管混在一起,多個制冷劑管全部為偶數(shù)制冷劑管或奇數(shù)制冷劑管。在此,當設一個傳熱管部的有效長度為L時,在以往的熱交換器中,在針對熱交換器的每個部分調節(jié)各制冷劑管的流路長度的情況下,調節(jié)流路長度的最小的單位為兩個傳熱管部的長度,即長度2L。另一方面,在本結構中,因為在多個制冷劑管中能夠將所述偶數(shù)制冷劑管和奇數(shù)制冷劑管混在一起使用,所以調節(jié)各制冷劑管的流路長度的最小的單位為一個傳熱管部的長度,即長度L。據此,與以往相比,因為能夠更精細地調整流路長度,所以能夠針對熱交換器的每個部位,將各制冷劑管的流路長度調整為更適合的長度。因此,能夠針對熱交換器的每個部位,更精細地調節(jié)熱交換器的熱交換性能。并且,因為能夠以長度L為單位調整流路長度,所以與如以往那樣以長度2L為單位調節(jié)流路長度的情況相比,能夠抑制因增加流路長度而引起的壓力損失變得過大。(2)具體而言,例如只要將所述偶數(shù)制冷劑管和所述奇數(shù)制冷劑管中,與設置所述流路長度小的制冷劑管的部位相比,制冷劑管的流路長度大的制冷劑管設置于空氣通過所述翅片間時的風速小的部位即可。據此,因為能夠提高風速小的部位的熱交換效率,所以熱交換器整體的熱交換效率也提高。(3)較為理想的是,與連接于所述流路長度小的制冷劑管的所述開口端部的所述分支管相比,連接于所述流路長度大的制冷劑管的所述開口端部的所述分支管的制冷劑流通時的壓力損失大。在該結構中,通過調整所述分支管中的壓力損失,調節(jié)流向與該分支管連接的制冷劑管的制冷劑的流通量(循環(huán)量)。即,由于連接于所述流路長度大的制冷劑管的所述開口端部的所述分支管與連接于所述流路長度小的制冷劑管的所述開口端部的所述分支管相比,制冷劑流通時的壓力損失大,因此,制冷劑流通時的流通阻力增大。其結果,能夠使制冷劑的流通量(循環(huán)量)與其它的制冷劑管相比相對較小。據此,即使在設有流路長度大的制冷劑管的熱交換器的部位空氣的風速比其它的部位小的情況下,也能夠在該制冷劑管中進一步促進制冷劑的相變。(4)較為理想的是,所述集管的所述多個分支管連接于所述管板側的開口端部,所述分流器的所述多個分支管的一部分分支管連接于所述管板側的開口端部,所述分流器的所述多個分支管的剩下的分支管連接于所述另一管板側的開口端部,連接于所述管板側的開口端部的所述分流器的分支管的數(shù)量比連接于所述另一管板側的開口端部的所述分流器的分支管的數(shù)量少。在該結構中,因為在所述管板側的開口端部連接有集管的所有的分支管,所以通過減少連接于所述管板側的開口端部的分流器的分支管的數(shù)量,能夠抑制在所述管板中各分支管的設置變得繁瑣,并且能夠防止誤連接等。(其他實施方式) 以上,說明了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但是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實施方式,能夠以各種方式實施。例如,在所述實施方式中,以用于室內機的熱交換器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fā)明的熱交換器也能夠應用于室外機。在所述實施方式中,如圖4所示,將分流器94的多個毛細管96的一部分毛細管連接于前管板77的開口端部,將剩下的毛細管連接于后管板79的開口端部,集管91的多個分支管93全部連接于前管板77的開口端部,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將集管91的多個分支管93的一部分分支管連接于前管板77的開口端部,將剩下的分支管連接于后管板79的開口端部。另外,在集管91中流入氣體制冷劑,而在分流器94中流入氣體和液體混合的制冷齊U,因此,與集管91的分支管93相比,分流器94的毛細管96具有直徑細小而容易變形的構造。因而,較為理想的是,集管91的多個分支管93集中連接于前管板77和后管板79中的任一管板的開口端部,將分流器94的多個毛細管96分開連接于前管板77的開口端部和后管板79的開口端部。由此,分開地連接分流器94的多個毛細管96的方法在作業(yè)性和加工性上優(yōu)異。此外,在所述實施方式中,在位于排水盤45的附近的熱交換器71的下部,構成制冷劑管R的傳熱管部P的個數(shù)比其它的部位多,但是例如在頂板的內面之類的筐體的內面附近,與熱交換器71的高度方向的中央附近相比,空氣的流速容易變小。因此,也可以使在筐體的內面附近的構成制冷劑管R的傳熱管部P的個數(shù)比其它的部位(例如所述中央附近)多。據此,在筐體的內面附近也能夠提高熱交換效率。此外,在所述實施方式中,以只將分流器的多個毛細管中的一個毛細管連接于設置在前管板的開口端部的情況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是也可以將兩個以上的毛細管連接于前管板的開口端部。符號說明31室內機71熱交換器73 翅片
77前管板79后管板91 集管92集管主體93分支管94分流器95分流器主體96毛細管(分支管)
P傳熱管部Pll P13制冷劑管Rl的傳熱管部P21 P23制冷劑管R2的傳熱管部P31 P34制冷劑管R3的傳熱管部R (R1、R2、R3)制冷劑管U彎曲部
權利要求
1.一種熱交換器,用于空調機,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個翅片(73),以相鄰翅片互相隔開間隙的狀態(tài)相向排列設置; 一對管板(77、79),位于所述多個翅片(73)的排列方向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 多個制冷劑管(R),具有作為制冷劑的出入口的一對開口端部(El、E2); 分流器(94),具有多個分支管(96),且各分支管(96)連接于對應的制冷劑管(R)的一所述開口端部(El);以及 集管(91),具有多個分支管(93),且各分支管(93)連接于對應的制冷劑管(R)的另一所述開口端部(E2),其中, 所述多個制冷劑管(R)中的各制冷劑管(R)包含以與所述多個翅片(73)接觸的狀態(tài)在所述一對管板間沿著所述多個翅片(73)的排列方向延伸設置的多個傳熱管部(P);以及連接兩個傳熱管部(P)的端部的彎曲管部(U), 各開口端部設置于所述管板(77)或另一所述管板(79), 所述多個制冷劑管(R)包含具有偶數(shù)個所述傳熱管部(P)的偶數(shù)制冷劑管(R)和具有奇數(shù)個所述傳熱管部(P)的奇數(shù)制冷劑管(R), 所述分流器(94)或所述集管(91)的所述多個分支管的一部分分支管連接于所述管板(77)側的所述開口端部,所述多個分支管的剩下的分支管連接于另一所述管板(79)側的所述開口端部。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偶數(shù)制冷劑管(R)和所述奇數(shù)制冷劑管(R)中,與設置流路長度小的制冷劑管(R)的部位相比,所述流路長度大的制冷劑管設置于空氣通過所述翅片(73)間時的風速小的部位。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 與連接于所述流路長度小的制冷劑管(R)的所述開口端部(El)的所述分支管相比,連接于所述流路長度大的制冷劑管(R)的所述開口端部(El)的所述分支管的制冷劑流通時的壓力損失大。
4.根據權利要求I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管(91)的所述多個分支管(93 )連接于所述管板(77 )側的開口端部(E2), 所述分流器(94)的所述多個分支管(96)的一部分分支管連接于所述管板(77)側的開口端部(El),所述分流器(94)的所述多個分支管(96)中的剩下的分支管連接于所述另一管板(79)側的開口端部(El),連接于所述管板(77)側的開口端部(El)的所述分流器(94)的分支管(96)的數(shù)量比連接于所述另一管板(79)側的開口端部(El)的所述分流器(94)的分支管(96)的數(shù)量少。
全文摘要
熱交換器(71)具有多個制冷劑管(R)。分流器(94)的多個毛細管(96)的一部分毛細管連接于前管板(77)側的開口端部(E1),多個毛細管(96)的剩下的毛細管連接于后管板(79)側的開口端部(E1)。多個制冷劑管(R)包含具備偶數(shù)個傳熱管部(P)的偶數(shù)制冷劑管和具備奇數(shù)個傳熱管部(P)的奇數(shù)制冷劑管。
文檔編號F25B39/00GK102753927SQ20118000953
公開日2012年10月24日 申請日期2011年2月2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2月15日
發(fā)明者澤水英樹, 神藤正憲, 織谷好男, 菊池芳正, 赤井寬二, 道辻善治 申請人:大金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