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聯(lián)機空調系統(tǒng)及其冷凝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冷凝器,包括:輸入總管、分流器、集合器、輸出總管,以及連接于所述分流器與集合器之間的多對流路;其中,每個流路中包括:二分輸入管、三通管、兩條支路與一條合路;所述二分輸入管的輸入端口與所述分流器的一個輸出端口相連,其兩個輸出端口分別與兩條支路的入口端相連;兩條支路的出口端通過三通管與合路的入口端相連;一對流路中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為相鄰設置。應用本發(fā)明,可以避免基于三列冷凝器組件的冷凝器的復熱損失。
【專利說明】多聯(lián)機空調系統(tǒng)及其冷凝器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空調技術,尤其涉及一種多聯(lián)機空調系統(tǒng)及其冷凝器。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多聯(lián)機空調系統(tǒng)通常如圖1所示,包括:至少一個機組;一個機組包括一個室外機、為該室外機配置的控制器、以及多個室外機。
[0003]其中,室外機如圖2所示,包括:壓縮機、冷凝器、節(jié)流裝置。
[0004]由室外機壓縮機排氣口的排出的高溫高壓的制冷劑氣體,依次經(jīng)由冷凝器、節(jié)流裝置變成低溫低壓的液態(tài)制冷劑后,流入室內機的蒸發(fā)器。其中,冷凝器分成過冷回路和非過冷回路兩部分,高溫高壓的氣態(tài)制冷劑在非過冷回路與室外空氣進行熱交換轉變成低溫高壓的液態(tài)制冷劑后,再進入過冷回路向外放熱,獲得較大的過冷度。
[0005]為提高高溫高壓的氣態(tài)制冷劑與室外空氣的換熱效率,冷凝器通常采用逆流換熱,冷凝器的輸入總管設置在冷凝器的送風口側,冷凝器的輸出總管設置在冷凝器的回風口側,一種比較常見的冷凝器的結構如圖3所示,包括:輸入總管、分流器、集合器、輸出總管,以及連接于分流器和集合器之間的多個流路;
[0006]輸入總管與分流器的輸入端相連,制冷劑從輸入總管流入冷凝器。
[0007]每個流路中包括:二分輸入管、三通管、兩條支路與一條合路;
[0008]分流器的各輸出端分別與各流路的二分輸入管的輸入端口相連;
[0009]在一個流路中,該流路的二分輸入管的兩個輸出端口分別與該流路的兩條支路的入口端相連;兩條支路的出口端通過所述三通管與該流路的合路的入口端相連;制冷劑從兩條支路的出口端,通過所述三通管匯合到合路的入口端。
[0010]一個流路中包括一組設置于端板上的端板通孔;一個流路所包括的端板通孔可以包括三列:位于冷凝器的回風口側的第一列端板通孔、位于冷凝器的出風口側的第二列端板通孔,以及第一、二列端板通孔中間的第三列端板通孔。
[0011]位于一列端板通孔中的一對端板通孔連接一個冷凝器組件,由此,一個流路中包括一組冷凝器組件,具體包括三列冷凝器組件:位于冷凝器的回風口側的第一列冷凝器組件、位于冷凝器的出風口側的第二列冷凝器組件,以及第一、二列端板通孔中間的第三列冷凝器組件。冷凝器組件具體可以是U型內螺紋銅管。
[0012]所述流路的合路由連接于本流路的位于回風口側的第一列端板通孔,從首孔到尾孔間連接的冷凝器組件或彎頭構成,即由本流路的第一列冷凝器組件,和用于連接本流路的第一列冷凝器組件中相鄰冷凝器組件的彎頭構成。
[0013]例如,所述流路的位于回風口側的第一列端板通孔為4個;首孔與第2個端板通孔之間通過冷凝器組件連接,第2個端板通孔與第3個端板通孔之間通過彎頭連接,第3個端板通孔與尾孔之間通過冷凝器組件連接;首孔作為該合路的入口端;尾孔作為該合路的出口端。
[0014]所述流路的兩條支路分設于所述流路的二分輸入管的兩側;所述流路的一條支路由連接于本流路的支路通孔間的冷凝器組件或彎頭構成;所述支路通孔包括本流路的位于所述冷凝器的出風口側的第二列端板通孔,以及第一、二列端板通孔中間的第三列端板通孔。流路中的第二列冷凝器組件包括本流路的位于回風口側的第二列端板上從首孔到尾孔間連接的冷凝器組件;流路中的第三列冷凝器組件包括本流路的位于回風口側的第三列端板上從首孔到尾孔間連接的冷凝器組件;
[0015]例如,所述流路的一條支路的位于所述出風口側的第二列端板通孔為2個,通過冷凝器組件連接;該條支路的第三列端板通孔為2個,通過冷凝器組件連接;該條支路的第二列端板通孔中的一個作為該支路的入口端,另一個通過彎頭與該條支路的第三列端板通孔中的一個相連,該條支路的第三列端板通孔中的另一個作為該支路的出口端。
[0016]集合器的各輸入端分別與各流路的合路的出口端相連,各流路的制冷劑流入?yún)R合到集合器中,通過集合器的輸出端輸出到輸出總管,流出冷凝器。
[0017]本發(fā)明的發(fā)明人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的冷凝器的內部結構會造成復熱損失,原因如下:兩條相鄰流路的出口端并未相鄰設置,導致其中一條流路的出口端已經(jīng)冷凝后的制冷劑的溫度,受到與該出口端相鄰的另一條流路的冷凝器組件中未完全換熱的溫度相對較高的制冷劑影響,廣生復熱損失。
[0018]雖然,現(xiàn)有技術中提供了一種基于兩列冷凝器組件的避免復熱損失的冷凝器結構,但該結構不能應用于基于三列冷凝器組件的冷凝器;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可以避免復熱損失的基于三列冷凝器組件的冷凝器。
【發(fā)明內容】
[0019]本發(fā)明的發(fā)明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種多聯(lián)機空調系統(tǒng)及其冷凝器,避免基于三列冷凝器組件的冷凝器的復熱損失。
[0020]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冷凝器,該冷凝器包括:輸入總管、分流器、集合器、輸出總管,其還包括:
[0021]連接于所述分流器與集合器之間的多對流路;
[0022]每個流路中包括:二分輸入管、三通管、兩條支路與一條合路;
[0023]所述二分輸入管的輸入端口與所述分流器的一個輸出端口相連,其兩個輸出端口分別與兩條支路的入口端相連;兩條支路的出口端通過所述三通管與所述合路的入口端相連;
[0024]對于一對流路,其中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為相鄰設置,第一流路的合路的入口端設置為第一流路的位于所述冷凝器的回風口側的第一列端板通孔中的首孔,其出口端設置為第一流路的位于所述回風口側的第一列端板通孔中的尾孔;
[0025]第二流路的合路的入口端設置為第二流路的位于所述回風口側的第一列端板通孔中的尾孔,其出口端設置為第二流路的位于所述回風口側的第一列端板通孔中的首孔;
[0026]其中,所述流路的合路由連接于本流路的位于回風口側的第一列端板通孔間的冷凝器組件或彎頭構成。
[0027]較佳地,所述流路的兩條支路分設于所述流路的二分輸入管的兩側;所述流路的一條支路由連接于本流路的支路通孔間的冷凝器組件或彎頭構成;所述支路通孔包括本流路的位于所述冷凝器的出風口側的第二列端板通孔,以及第一、二列端板通孔中間的第三列端板通孔。
[0028]較佳地,所述流路的位于回風口側的第一列端板通孔為4個;
[0029]其中,首孔與第2個端板通孔之間通過冷凝器組件連接,第2個端板通孔與第3個端板通孔之間通過彎頭連接,第3個端板通孔與尾孔之間通過冷凝器組件連接。
[0030]較佳地,所述流路的一條支路的位于所述出風口側的第二列端板通孔為2個,通過冷凝器組件連接;以及該條支路的第三列端板通孔為2個,通過冷凝器組件連接;以及該條支路的第二列端板通孔中的一個作為該支路的入口端,另一個通過彎頭與該條支路的第三列端板通孔中的一個相連,該條支路的第三列端板通孔中的另一個作為該支路的出口端。
[0031]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冷凝器,包括:輸入總管、分流器、集合器、輸出總管,其還包括:
[0032]連接于所述分流器與集合器之間的多對流路;所述流路包括跨接式流路和正常式流路;
[0033]每個流路中包括:二分輸入管、三通管、兩條支路與一條合路;所述二分輸入管的輸入端口與所述分流器的一個輸出端口相連,其兩個輸出端口分別與兩條支路的入口端相連;兩條支路的出口端通過所述三通管與所述合路的入口端相連;
[0034]對于一對正常式流路,其中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為相鄰設置,第一流路的合路的入口端設置為第一流路的位于所述冷凝器的回風口側的第一列端板通孔中的首孔,其出口端設置為第一流路的位于所述回風口側的第一列端板通孔中的尾孔;
[0035]第二流路的合路的入口端設置為第二流路的位于所述回風口側的第一列端板通孔中的尾孔,其出口端設置為第二流路的位于所述回風口側的第一列端板通孔中的首孔;
[0036]其中,所述流路的合路由連接于本流路的位于回風口側的第一列端板通孔間的冷凝器組件或彎頭構成;
[0037]對于一對跨接式流路,其中的第三流路和第四流路為相鄰設置,第三流路的合路的入口端設置為第三流路的位于所述冷凝器的回風口側的第一列端板通孔中的首孔,其出口端設置為第四流路的位于所述回風口側的第一列端板通孔中的首孔;
[0038]第四流路的合路的入口端設置為第四流路的位于所述回風口側的第一列端板通孔中的尾孔,其出口端設置為第三流路的位于所述回風口側的第一列端板通孔中的尾孔;
[0039]第三流路的第一列端板通孔的首、尾孔之間的端板通孔包括一個跨管輸入孔和跨管輸出孔;第四流路的第一列端板通孔的首、尾孔之間的端板通孔包括一個跨管輸入孔和跨管輸出孔;
[0040]第三流路的第一列端板通孔中的跨管輸入孔通過第一跨管,與第四流路的第一列端板通孔中的跨管輸出孔相連;第四流路的第一列端板通孔中的跨管輸入孔通過第二跨管,與第三流路的第一列端板通孔中的跨管輸出孔相連;
[0041]第三流路的合路由連接于第三流路的第一列端板通孔從首孔到跨管輸入孔的冷凝器組件或彎頭,以及第一跨管,以及連接于第四流路的第一列端板通孔從跨管輸出孔到尾孔的冷凝器組件或彎頭;
[0042]第四流路的合路由連接于第四流路的第一列端板通孔從尾孔到跨管輸入孔的冷凝器組件或彎頭,以及第二跨管,以及連接于第四流路的第一列端板通孔從跨管輸出孔到首孔的冷凝器組件或彎頭。
[0043]較佳地,所述流路的兩條支路分設于所述流路的二分輸入管的兩側;
[0044]所述流路的一條支路由連接于本流路的支路通孔間的冷凝器組件或彎頭構成;所述支路通孔包括本流路的位于所述冷凝器的出風口側的第二列端板通孔,以及第一、二列端板通孔中間的第三列端板通孔。
[0045]較佳地,所述第一 / 二流路的位于所述冷凝器的回風口側的第一列端板通孔為4個;其中,首孔與第2個端板通孔之間通過冷凝器組件連接,第2個端板通孔與第3個端板通孔之間通過彎頭連接,第3個端板通孔與尾孔之間通過冷凝器組件連接。
[0046]較佳地,所述第三流路的位于所述冷凝器的回風口側的第一列端板通孔為4個;在第三流路中:首孔與作為第三流路的跨管輸入孔的第2個端板通孔之間通過冷凝器組件連接,作為第三流路的跨管輸出孔的第3個端板通孔與尾孔之間通過冷凝器組件連接;
[0047]所述第四流路的位于所述冷凝器的回風口側的第一列端板通孔為4個;在第四流路中:尾孔與作為第四流路的跨管輸入孔的第3個端板通孔之間通過冷凝器組件連接,作為第四流路的跨管輸出孔的第2個端板通孔與首孔之間通過冷凝器組件連接。
[0048]較佳地,所述流路的一條支路的位于所述出風口側的第二列端板通孔為2個,通過冷凝器組件連接;以及該條支路的第三列端板通孔為2個,通過冷凝器組件連接;以及該條支路的第二列端板通孔中的一個作為該支路的入口端,另一個通過彎頭與該條支路的第三列端板通孔中的一個相連,該條支路的第三列端板通孔中的另一個作為該支路的出口端。
[0049]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多聯(lián)機空調系統(tǒng),包括上述冷凝器。
[0050]由上述技術方案可知,本發(fā)明的發(fā)明人考慮到將三列冷凝器組件的冷凝器的各流路的流程長度設置為等長,相鄰的兩條流路通過采用不同結構的三通管使輸出端相鄰,避免各流路輸出端的復熱損失,同時,考慮到風場的因素,通過跨管跳接換熱效果相對較差的一對流路的中的冷凝器組件,使該對流路的流程長度變長,以提高該對流路的換熱效果,以使各流路之間的制冷劑換熱均勻,并同時還可避免復熱損失。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51]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以下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以下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而言,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所示實施例得到其它的實施例及其附圖。
[0052]圖1為現(xiàn)有技術中的多聯(lián)機空調系統(tǒng)的結構示意圖;
[0053]圖2為現(xiàn)有技術中的室外機內部結構示意圖;
[0054]圖3為現(xiàn)有技術中的冷凝器的結構示意圖;
[0055]圖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多聯(lián)機空調系統(tǒng)的室外機內部結構示意圖;
[0056]圖5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提供的冷凝器內部結構示意圖;
[0057]圖6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二提供的冷凝器內部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0058]為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參照附圖并舉出優(yōu)選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詳細說明。然而,需要說明的是,說明書中列出的許多細節(jié)僅僅是為了使讀者對本發(fā)明的一個或多個方面有一個透徹的理解,即便沒有這些特定的細節(jié)也可以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這些方面。
[0059]本發(fā)明的發(fā)明人考慮到將三列冷凝器組件的冷凝器的各流路的流程長度設置為等長,相鄰的兩條流路通過采用不同結構的三通管使輸出端相鄰,避免各流路輸出端的復熱損失,同時,考慮到風場的因素,通過跨管跳接換熱效果相對較差的一對流路的中的冷凝器組件,使該對流路的流程長度變長,以提高該對流路的換熱效果,以使各流路之間的制冷劑換熱均勻,并同時還可避免復熱損失。
[0060]下面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室外機內部結構如圖4所示,該室外機包括:壓縮機401、冷凝器402、節(jié)流裝置403、過冷卻器404、電子膨脹閥 405。
[0061]室外機壓縮機401的排氣口通過制冷劑管路與冷凝器402的總進管相連接;與冷凝器的總出管相連的制冷劑管路具有兩個分支,第一分支依次經(jīng)由電子膨脹閥405、過冷卻器404、與壓縮機401的吸氣口相連;第二分支與過冷卻器404的入口相連,過冷卻器404的出口與該室外機所在機組的室內機相連;
[0062]由壓縮機401排氣口排出的高溫高壓的氣態(tài)制冷劑,流入冷凝器402,與室外空氣進行熱交換,變成低溫高壓的液態(tài)制冷劑,一路低溫高壓的液態(tài)制冷劑進入過冷卻器404,進行過冷卻處理,然后輸入到該室外機所在機組的室內機,另一路從冷凝器402出管流出,經(jīng)電子膨脹閥405節(jié)流降壓,進入過冷卻器404進行蒸發(fā),吸收熱量,氣化后由吸氣口返回到壓縮機401。這樣,通過冷凝器與過冷卻器相結合,使冷凝后的制冷劑二次過冷,提升了制冷劑的過冷度。
[0063]其中,過冷卻器404的內翅片管徑、管間距均經(jīng)過優(yōu)化,管徑由原來的19.05mm優(yōu)化為15.88mm,管間距由原來的Imm優(yōu)化為0.6mm,優(yōu)化前后的過冷卻器的各項系數(shù)如下表I所示。
[0064]表1
[0065]
【權利要求】
1.一種冷凝器,包括:輸入總管、分流器、集合器、輸出總管,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連接于所述分流器與集合器之間的多對流路;其中, 每個流路中包括:二分輸入管、三通管、兩條支路與一條合路;所述二分輸入管的輸入端口與所述分流器的一個輸出端口相連,其兩個輸出端口分別與兩條支路的入口端相連;兩條支路的出口端通過所述三通管與所述合路的入口端相連; 對于一對流路,其中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為相鄰設置,第一流路的合路的入口端設置為第一流路的位于所述冷凝器的回風口側的第一列端板通孔中的首孔,其出口端設置為第一流路的位于所述回風口側的第一列端板通孔中的尾孔; 第二流路的合路的入口端設置為第二流路的位于所述回風口側的第一列端板通孔中的尾孔,其出口端設置為第二流路的位于所述回風口側的第一列端板通孔中的首孔; 其中,所述流路的合路由連接于本流路的位于回風口側的第一列端板通孔間的冷凝器組件或彎頭構成。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路的兩條支路分設于所述流路的二分輸入管的兩側; 所述流路的一條支路由連接于本流路的支路通孔間的冷凝器組件或彎頭構成;所述支路通孔包括本流路的位于所述冷凝器的出風口側的第二列端板通孔,以及第一、二列端板通孔中間的第三列端板通孔。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路的位于回風口側的第一列端板通孔為4個;其中, 首孔與第2個端板通孔之間 通過冷凝器組件連接,第2個端板通孔與第3個端板通孔之間通過彎頭連接,第3個端板通孔與尾孔之間通過冷凝器組件連接。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路的一條支路的位于所述出風口側的第二列端板通孔為2個,通過冷凝器組件連接;以及該條支路的第三列端板通孔為2個,通過冷凝器組件連接;以及 該條支路的第二列端板通孔中的一個作為該支路的入口端,另一個通過彎頭與該條支路的第三列端板通孔中的一個相連,該條支路的第三列端板通孔中的另一個作為該支路的出口端。
5.—種冷凝器,包括:輸入總管、分流器、集合器、輸出總管,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連接于所述分流器與集合器之間的多對流路;所述流路包括跨接式流路和正常式流路; 每個流路中包括:二分輸入管、三通管、兩條支路與一條合路;所述二分輸入管的輸入端口與所述分流器的一個輸出端口相連,其兩個輸出端口分別與兩條支路的入口端相連;兩條支路的出口端通過所述三通管與所述合路的入口端相連; 對于一對正常式流路,其中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為相鄰設置,第一流路的合路的入口端設置為第一流路的位于所述冷凝器的回風口側的第一列端板通孔中的首孔,其出口端設置為第一流路的位于所述回風口側的第一列端板通孔中的尾孔; 第二流路的合路的入口端設置為第二流路的位于所述回風口側的第一列端板通孔中的尾孔,其出口端設置為第二流路的位于所述回風口側的第一列端板通孔中的首孔; 其中,所述流路的合路由連接于本流路的位于回風口側的第一列端板通孔間的冷凝器組件或彎頭構成; 對于一對跨接式流路,其中的第三流路和第四流路為相鄰設置,第三流路的合路的入口端設置為第三流路的位于所述冷凝器的回風口側的第一列端板通孔中的首孔,其出口端設置為第四流路的位于所述回風口側的第一列端板通孔中的首孔; 第四流路的合路的入口端設置為第四流路的位于所述回風口側的第一列端板通孔中的尾孔,其出口端設置為第三流路的位于所述回風口側的第一列端板通孔中的尾孔; 第三流路的第一列端板通孔的首、尾孔之間的端板通孔包括一個跨管輸入孔和跨管輸出孔;第四流路的第一列端板通孔的首、尾孔之間的端板通孔包括一個跨管輸入孔和跨管輸出孔; 第三流路的第一列端板通孔中的跨管輸入孔通過第一跨管,與第四流路的第一列端板通孔中的跨管輸出孔相連;第四流路的第一列端板通孔中的跨管輸入孔通過第二跨管,與第三流路的第一列端板通孔中的跨管輸出孔相連; 第三流路的合路由連接于第三流路的第一列端板通孔從首孔到跨管輸入孔的冷凝器組件或彎頭,以及第一跨管,以及連接于第四流路的第一列端板通孔從跨管輸出孔到尾孔的冷凝器組件或彎頭; 第四流路的合路由連接于第四流路的第一列端板通孔從尾孔到跨管輸入孔的冷凝器組件或彎頭,以及第二跨 管,以及連接于第四流路的第一列端板通孔從跨管輸出孔到首孔的冷凝器組件或彎頭。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路的兩條支路分設于所述流路的二分輸入管的兩側; 所述流路的一條支路由連接于本流路的支路通孔間的冷凝器組件或彎頭構成;所述支路通孔包括本流路的位于所述冷凝器的出風口側的第二列端板通孔,以及第一、二列端板通孔中間的第三列端板通孔。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二流路的位于所述冷凝器的回風口側的第一列端板通孔為4個;其中,首孔與第2個端板通孔之間通過冷凝器組件連接,第2個端板通孔與第3個端板通孔之間通過彎頭連接,第3個端板通孔與尾孔之間通過冷凝器組件連接。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流路的位于所述冷凝器的回風口側的第一列端板通孔為4個;在第三流路中:首孔與作為第三流路的跨管輸入孔的第2個端板通孔之間通過冷凝器組件連接,作為第三流路的跨管輸出孔的第3個端板通孔與尾孔之間通過冷凝器組件連接; 所述第四流路的位于所述冷凝器的回風口側的第一列端板通孔為4個;在第四流路中:尾孔與作為第四流路的跨管輸入孔的第3個端板通孔之間通過冷凝器組件連接,作為第四流路的跨管輸出孔的第2個端板通孔與首孔之間通過冷凝器組件連接。
9.根據(jù)權利要求6-8任一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路的一條支路的位于所述出風口側的第二列端板通孔為2個,通過冷凝器組件連接;以及該條支路的第三列端板通孔為2個,通過冷凝器組件連接;以及 該條支路的第二列端板通孔中的一個作為該支路的入口端,另一個通過彎頭與該條支路的第三列端板通孔中的一個相連,該條支路的第三列端板通孔中的另一個作為該支路的出口端。
10.一種多聯(lián)機空調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權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冷凝器。
【文檔編號】F25B39/04GK103528284SQ201310437450
【公開日】2014年1月22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9月23日
【發(fā)明者】盧廣宇, 宋敏, 王戰(zhàn)術, 杜永 申請人:青島海信日立空調系統(tǒng)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