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熱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換熱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間隔開預定距離,多根扁管間隔地設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間且連通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或第二集流管包括相互配合且形成第一腔體和第二腔體的第一分片和第二分片,所述第一和第二分片沿著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或第二集流管的長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分片和第二分片分別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或第二集流管的各自集流管的外側和內側,其中所述第二分片為在其相對的兩側設置有供所述扁管穿過的多個槽的管道。
【專利說明】換熱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暖通空調、汽車、制冷以及運輸領域,尤其涉及換熱器。
【背景技術】
[0002]現有的設計是在兩個分片上分別按系統(tǒng)需求開槽,再將兩個分片組裝成一個雙腔的集流管。槽對槽組裝,由于兩個分片的槽間距都有各自的誤差,并且是兩次裝夾和兩套模具,組裝完后兩個分片的槽位置并不能完全對準,這樣就嚴重影響扁管的插入,造成裝配困難和扁管損傷。
[0003]有鑒于此,確有需要提供一種能夠至少部分地解決上述問題的新型的換熱器。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旨在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問題和缺陷的至少一個方面。
[0005]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換熱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間隔開預定距離,多根扁管間隔地設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間且連通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其中,
[0006]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或第二集流管包括相互配合且形成第一腔體和第二腔體的第一分片和第二分片,所述第一分片和第二分片沿著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或第二集流管的長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分片和第二分片分別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或第二集流管的各自集流管的外側和內側,其中所述第二分片為在其相對的兩側設置有供所述扁管穿過的多個槽的管道。
[0007]具體地,所述第二分片為D型管,且包括連接在一起的弧形側和直板側,所述弧形側和直板側上分別設置有多個供扁管穿過的槽。
[0008]具體地,所述弧形側上的槽設置有內翻邊結構,所述直板側上的槽設置有內翻邊結構、外翻邊結構和無翻邊結構中的任一個或它們的任意組合。
[0009]具體地,所述D型管還包括設置在所述D型管的外表面上的焊接復合層。
[0010]具體地,所述焊接復合層設置在所述D型管的弧形側和/或直板側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
[0011]具體地,所述第一分片為大體弧形且在兩端設置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與所述D型管的直板側的兩端配合連接。
[0012]具體地,所述第二分片的長度等于或小于第一集流管和/或第二集流管的長度。
[0013]具體地,所述扁管中的第一扁管的一端經過所述D型管的弧形側和直板側上的槽插入到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一腔體中,另一端插入到所述第二集流管的腔體中;所述扁管的第二扁管的一端經所述D型管的弧形側上的槽插入到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二腔體中,另一端插入到所述第二集流管的腔體中。
[0014]具體地,所述D型管的直板側設置有連通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一腔體和第二腔體的多個孔口。[0015]一個實施例中,僅在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一腔體和第二集流管的端部處分別設有供流體進出的端口。
[0016]在另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一腔體和第二腔體以及第二集流管分別在其端部設有供流體進出的端口。
[0017]在一個示例中,所述第一集流管包括第一腔體和第二腔體,第二集流管包括單個腔體;或第一集流管包括單個腔體,第二集流管包括第一腔體和第二腔體。
[0018]在另一示例中,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都包括第一腔體和第二腔體。
[0019]在上述根據本實用新型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至少一個方面中,為解決槽孔難對準的問題,解決辦法是讓槽位于同一個分片上,分片形狀為D形,這樣就可以實現一次定位,并且使用同一套沖壓模進行一次沖壓。這樣的加工方式能保證這個分片兩側槽孔都能保證對準,扁管安裝順暢便捷。最后將兩個分片合成雙腔集流管。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0]本實用新型的這些和/或其他方面和優(yōu)點從下面結合附圖對優(yōu)選實施例的描述中將變得明顯和容易理解,其中:
[0021]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的換熱器的正視圖;
[0022]圖2是示出根據圖1所示的裝配在一起的扁管和第一集流管的沿圖1所示的線C-C切割后的放大截面視圖;
[0023]圖3a_3b分別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D型管的一個示例的端部視圖和透視圖;
[0024]圖4a_4b分別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D型管的另一個示例的端部視圖和透視圖;
[0025]圖5a_5b分別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D型管的另一個示例的端部視圖和透視圖;
[0026]圖6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的換熱器的視圖;和
[0027]圖7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實施例的換熱器的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8]下面通過實施例,并結合附圖1-7,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具體的說明。在說明書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圖標號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下述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說明旨在對本實用新型的總體實用新型構思進行解釋,而不應當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限制。
[0029]具體參見圖1,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的換熱器10。該換熱器10包括第一集流管11 ;第二集流管12,所述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間隔開預定距離,多根扁管13間隔地設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之間且連通所述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
[0030]在該實施例中,第一集流管11包括相互配合連接在一起的且用以形成第一腔體14和第二腔體15的第一分片16和第二分片17,該第一和第二分片16、17沿著該第一集流管11的長度方向延伸。該第一分片16位于第一集流管11的外側,且該第二分片17位于第一集流管11的內側并設置為的管道,例如D型管。該D型管17的相對的兩側上設置有供扁管13穿過的多個槽。
[0031]在本示例中,第二集流管12設置為單腔的集流管。當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也可以根據需要將D型管設計構思應用于第二集流管12中,使第二集流管12具有第一腔體和第二腔體的雙腔結構。同理,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明白,在第二集流管12設置成具有雙腔的布置的情況下,第一集流管可以根據需要設置成單腔布置或雙腔布置。也就是說,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可以根據需要設置成單腔和雙腔結構,圖1所示的示例僅是為了說明的目的,而不能解釋成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0032]參見圖2,D型管17包括相互連接在一起的弧形側171和直板側172。在弧形側171和直板側172上分別設置有供扁管13穿過的多個槽。此處,需要說明的是,弧形側171和直板側172上的槽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設置,也就是,可以在弧形側171和直板側172的對應位置上設置有槽,以使得扁管13中的第一扁管131能夠通過弧形側171和直板側172上的槽插入到第一腔體14中。同理,可以僅在弧形側171上設置有槽而在直板側172上不設置槽,這樣扁管13中的第二扁管132僅能經由弧形側171上的槽進入到第二腔體15中,而不能到達第一腔體14。在使用中,例如通過設置在第一腔體14的上端側處的端口 141,第一流體進入到第一腔體14中,之后經過第一扁管131流入到第二集流管12的腔體121中。同理,第二流體能夠通過設置在第二腔體15的下端側處的端口 151進入第二腔體15中,之后通過第二扁管132流入到第二集流管12的腔體121中,此時,流入到腔體121中的第一流體和第二流體匯合后,通過設置在腔體121的上端側處的端口 122流出換熱器10。
[0033]在圖2中示出,第一分片16和第二分片17的長度相等,即基本上與第一集流管11的長度相等。第一集流管11的第一分片16大致為弧形狀。在其兩端的內側表面處具有相對地延伸一定長度的凸起部161、162。凸起部161、162分別與第二分片17的直板側172的兩端焊接連接,使得第一分片16和第二分片17的直板側172形成封閉的第一腔體14,而D型管17的內腔形成了第二腔體15。
[0034]為了將扁管13固定至換熱器10,扁管13分別與D型管17和第二集流管12焊接連接。為此,D型管17還包括設置在所述D型管17的外表面上的焊接復合層(未示出)。該焊接復合層設置在其弧形側171和/或直板側172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例如可以設置在弧形側171或直板側172的全部或一部分上。當然,還可以根據需要僅設置在它們的一部分上。為了配合焊接工藝,弧形側171的扁管槽具有內翻邊結構,以增強焊接效果。當然,還可以根據需要,選擇成弧形側171的扁管槽僅是槽的設計而沒有任何諸如翻邊的結構特征。通過在D型管17的弧形側171的扁管側上設置有焊接復合層和內翻邊結構,使得扁管13和扁管槽具有充分的焊料,增加了扁管13的焊接面積,提高了扁管的焊接強度。例如,如圖2所示,在弧形側171的扁管槽的內翻邊處173通過焊接將扁管13與弧形側171固定在一起;相應地,還可以在直板側172的內翻邊處174通過焊接將扁管13與直板側172固定在一起。
[0035]具體地如圖3a_5b所示,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D型管17的不同的結構設計。參見圖3a和3b,通常D型管17的弧形側171的扁管槽21設置有內翻邊結構22。而直板側172上的扁管槽31可以設置成以下三種形式:不翻邊(僅僅是槽孔的形式)、內翻邊和/或外翻邊。在裝配時,扁管13經弧形側171的扁管槽21插入到D型管17,穿過D型管17內的腔體,再穿過直板側172上的扁管槽31到達第一腔體14??梢悦靼?,由于同一分片(即第二分片17)的兩側上的扁管槽或槽孔是由同一副模具一次沖壓成型,故在該兩側上的扁管槽具有高度同心的特點,這樣使得扁管13穿插的過程中不會有阻礙。
[0036]圖3a_3b示出了 D型管17的直板側172上的扁管槽31沒有設置翻邊結構的情形。在本示例中,扁管槽21和31可以由沖壓刀片模具一次沖壓成型,也可以更換刀片頭在直板側172上沖壓尺寸較小的扁管槽31。這樣,即節(jié)約了制造成本,直板側172的焊接復合層又能提高扁管槽31處的焊接質量。
[0037]圖4a_4b示出了 D型管17的直板側172上的扁管槽31具有內翻邊設計的情形。可見,由于扁管槽21和31都具有內翻邊結構22和32,這樣提高扁管13與第一集流管11的焊接面積。并且外側焊接復合層的焊料能有效地通過毛細作用堆積在焊接區(qū)域處,從而增強焊接強度。直板側172上的扁管槽孔31可以以弧形側171的扁管槽21定位,采用同一副模具沖壓成型。
[0038]圖5a_5b示出了 D型管17的直板側172上的扁管槽31具有外翻邊設計的情形。可見,扁管槽21和31分別具有內翻邊結構22和外翻邊結構33??梢悦靼祝谶@種情形下,也可以在一次沖壓成型所述扁管槽21和32。它們的翻邊結構22和33能夠增加扁管13的焊接面積,從而提高了焊接強度。
[0039]雖然在圖3a_5b中示出了 D型管17的弧形側171和直板側172上都依次以相同的間隔設置扁管槽21和31,但是應當明白可以僅在弧形側171上設置扁管槽而直板側172上不設置扁管槽;或者弧形側171和直板側172上的扁管槽的設置不對應(即在需要扁管13插入到第一腔體14的情況下,才在弧形側171和直板側172上設置有相對應的扁管槽)。當然,扁管槽的設置方式不限于上述的附圖所示的情形,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需要進行選擇。
[0040]雖然僅在圖1中示出了第一集流管11設置有兩個腔體14和15的情形,顯然第二集流管12如果在需要的情況下,也可以設置有與第一集流管11相同的結構,即具有兩個不同的腔體。
[0041]參見圖6,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換熱器的第二實施例。圖6所示的換熱器10是根據上述換熱器(如圖1所示)的一個變形。換熱器10的結構和工作原理與圖1所示的換熱器10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于在D型管17的直板側172上設置了連通第一集流管11的第一腔體14和第二腔體15的多個孔口 176,而不再在D型管17的端部處設置端口。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用其它已知的替代方式連通第一腔體14和第二腔體15。在使用中,例如通過設置在第二集流管12的上端側處的端口 122,流體進入到第二集流管12的腔體121中,之后經過第一扁管131流入到第一集流管11的第一腔體14中。同理,該流入第二集流管12的腔體121中的流體還可以通過第二扁管132流入到第一集流管11的第二腔體15中,再從通過孔口 176流入到第一集流管11的第一腔體14中。此時,流入到第一腔體14中的流體與來自第二腔體15的流體匯合后,通過設置在第一腔體14的上端側處的端口 141流出換熱器10。需要說明的是,在本示例中,第二集流管12僅設置有一個腔體121。
[0042]圖7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換熱器的另一實施例。圖7所示的換熱器10是根據如圖2所示的換熱器的一個變形。換熱器10的結構和工作原理與圖1所示的換熱器10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于第二分片17的長度小于第一集流管11的長度。第一集流管11的第一分片16的上段設置為管狀(即與本領域中已知的集流管的形式相同),且在該上段上設置有多個扁管槽,且所述扁管槽與第二集流管12相應段上的扁管槽對應設置以安裝扁管131’。在第一分片16的下段設置為與D型管相互配合連接的弧形狀且該下段的長度與D型管17的長度相等。D型管17的弧形側171的上端與第一分片16的上段的底部相配合連接,D型管17的直板側172與第一分片16的下段相配合連接,使D型管17與第一分片16形成了封閉的第一腔體,D型管17的腔體為第二腔體15,D型管17與第一分片16的連接方式與上述實施例中所述的連接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0043]在本示例中,第二集流管12的上端側和下端側處分別設置有端口 122、123。在使用中,例如通過分別設置在第二集流管12的端口 122、123,流體的一部分進入到第二集流管12的腔體121中,之后經過扁管13中的第一扁管131流入到第一集流管11的第一腔體14中;同理,該流體的另一部分之后經過扁管13中的第三扁管131’流入到第一集流管11的第一腔體14中。此時,流入到第一腔體11中的流體匯合后,通過設置在第一腔體14的上端側處的端口 141流出換熱器10。此外,該流體的還一部分通過第二扁管132流入到第一集流管11的第二腔體15中,再從設置在D型管17的下端側處的端口 151流出。
【權利要求】
1.一種換熱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間隔開預定距離,多根扁管間隔地設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間且連通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或第二集流管包括相互配合且形成第一腔體和第二腔體的第一分片和第二分片,所述第一分片和第二分片沿著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或第二集流管的長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分片和第二分片分別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或第二集流管的各自集流管的外側和內側,其中所述第二分片為在其相對的兩側設置有供所述扁管穿過的多個槽的管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分片為D型管,且包括連接在一起的弧形側和直板側,所述弧形側和直板側上分別設置有多個供扁管穿過的槽。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弧形側上的槽設置有內翻邊結構,所述直板側上的槽設置有內翻邊結構、外翻邊結構和僅是槽孔的結構中的任一個或它們的任意組合。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D型管還包括設置在所述D型管的外表面上的焊接復合層。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焊接復合層設置在所述D型管的弧形側和/或直板側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分片為大體弧形且在兩端設置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與所述D型管的直板側的兩端配合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分片的長度等于或小于第一集流管和/或第二集流管的長度。
8.根據權利要求1-7中任一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扁管中的第一扁管的一端經過所述D型管的弧形側和直板側上的槽插入到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一腔體中,另一端插入到所述第二集流管的腔體中;所述扁管的第二扁管的一端經所述D型管的弧形側上的槽插入到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二腔體中,另一端插入到所述第二集流管的腔體中。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D型管的直板側設置有連通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一腔體和第二腔體的多個孔口。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 僅在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一腔體和第二集流管的端部處分別設有供流體進出的端口。
11.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一腔體和第二腔體以及第二集流管分別在其端部設有供流體進出的端口。
12.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集流管包括第一腔體和第二腔體,第二集流管包括單個腔體;或第一集流管包括單個腔體,第二集流管包括第一腔體和第二腔體。
13.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第一集流 管和第二集流管都包括第一腔體和第二腔體。
【文檔編號】F25B39/00GK203719250SQ201420043516
【公開日】2014年7月16日 申請日期:2014年1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1月23日
【發(fā)明者】吳廣生, 徐凱克, 邵明, 鄭建軍 申請人:丹佛斯微通道換熱器(嘉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