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流換熱器和空調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平行流換熱器和空調器。該平行流換熱器的第一集流器和/或第二集流器內設有第一種隔片,將第一集流器和/或第二集流器內的腔體分隔成多個腔室,第一集流器和第二集流器的腔體以及多個扁管連通構成冷媒通道,冷媒通道的下端口與液體進出管連通,上端口與氣體進出管連通;第一集流器和/或第二集流器內設有第二種隔片,且一第二種隔片與一第一種隔片相對應,相對應的第一種隔片與第二種隔片位于同一高度,并分別位于第一集流器和第二集流器內,且第二種隔片上開設有可供冷媒流通的至少一個通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平行流換熱器,冷媒通過第二種隔片的通孔時形成噴射,有利于冷媒的分流均勻,改善了平行流換熱器的換熱效率。
【專利說明】平行流換熱器和空調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制冷設備領域,更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平行流換熱器和包括該平行流換熱器的空調器。
【背景技術】
[0002]平行流換熱器由于換熱效率高,結構緊湊,成本較普通銅管翅片式換熱器更具有優(yōu)勢,已作為單冷機冷凝器廣泛應用于家用和商用空調領域。但是,現有的平行流換熱器作為冷暖機冷凝器使用時會出現以下問題:氣液兩相狀態(tài)的冷媒由于受重力影響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氣液分層,氣態(tài)冷媒易于向集流管的上部空間集聚,液態(tài)冷媒易于向集流管的下部空間堆積,導致集流管內部冷媒分布不均勻,進而導致進入到各扁管內的冷媒流量差異非常明顯,集流管上部空間對應的換熱單元冷媒供應不足,造成蒸發(fā)嚴重過熱,下部空間對應的換熱單元冷媒供應過量,造成蒸發(fā)不完全,導致平行流換熱器各部分換熱面積沒有充分利用,使得平行流換熱器的整體換熱效率下降。因此,垂直集流管內氣液兩相冷媒均勻分布的問題成了平行流換熱器作為冷暖機冷凝器發(fā)展的瓶頸。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旨在至少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之一。
[0004]為此,本實用新型第一個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有利于垂直集流管內氣液兩相冷媒均勻分布的平行流換熱器。
[0005]本實用新型第二個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包括上述平行流換熱器的空調器。
[0006]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第一個方面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平行流換熱器,包括:多個水平設置的扁管;豎向設置的第一集流器,與多個所述扁管的一端相連通;豎向設置的第二集流器,與多個所述扁管的另一端相連通;液體進出管;和氣體進出管;所述第一集流器和/或所述第二集流器的腔體內設有第一種隔片,將所述第一集流器和/或所述第二集流器內的腔體分隔成多個腔室,所述第一集流器的腔體、多個所述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器的腔體連通,構成冷媒通道,所述液體進出管與所述冷媒通道的下端口相連通,所述氣體進出管與所述冷媒通道的上端口相連通;所述第一集流器和/或所述第二集流器的腔體內設有第二種隔片,且一所述第二種隔片與一所述第一種隔片相對應,相對應的所述第一種隔片與所述第二種隔片位于同一高度,并分別位于所述第一集流器和所述第二集流器內,且所述第二種隔片上開設有可供冷媒流通的至少一個通孔。
[0007]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實施例中,第一集流器和/或第二集流器的腔體內設有第二種隔片,且第一集流器的腔體、多個扁管和第二集流器的腔體連通,構成冷媒通道,即第二種隔片位于冷媒通道內,當平行流換熱器用作冷凝器時,空調器制冷運行時,氣態(tài)冷媒從冷媒通道的上端口進入,然后沿冷媒通道流動,冷媒在流動過程中進行換熱、相變,變成干度減小的氣液混合的冷媒,由于第二隔片上通孔的截面積小于第一集流器和/或第二集流器的腔體的截面積,因此,當冷媒流經第二隔片的通孔時,由于通道的截面積減小,造成冷媒的流速加快,形成噴射效果,氣液混合的冷媒在噴射過程中重新混合,減弱了氣液分離的程度,進而有利于實現冷媒的均勻分流;空調器制熱運行時,冷媒的流向與上述制冷運行時的流向相反,氣液兩相的冷媒從冷媒通道的下端口進入,然后沿冷媒通道流動,冷媒在流動過程中進行換熱、相變,變成干度增大的氣液混合的冷媒,當冷媒流經第二隔片的通孔時,由于通道的截面積減小,造成冷媒的流速加快,造成噴射效果,氣液混合的冷媒在噴射過程中重新混合,減弱了氣液分離的程度,進而有利于實現冷媒的均勻分流。
[0008]此外,冷媒流經第二種隔片的通孔時,流速加快,這樣制熱運行時,冷媒噴射后可到達冷媒通道的上壁處,使得臨近冷媒通道上壁處的扁管內冷媒的流速與臨近冷媒通道下壁處的扁管內冷媒的流速差別小,進一步有利于實現不同扁管內冷媒的均勻分流。同樣地,制冷運行時,噴射有利于減小冷媒通道內上下層冷媒的流速差,進而有利于實現不同扁管內冷媒的均勻分流。
[0009]另外,本實用新型上述實施例提供的平行流換熱器還具有如下附加技術特征:
[0010]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第一集流器和所述第二集流器內交替設有第一種隔片,并將所述第一集流器和所述第二集流器內的腔體均分隔成多個腔室,且任意兩所述第一種隔片位于不同的高度。
[0011]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第一集流器和/或所述第二集流器內,所述第二種隔片和位于其上方、并與其相鄰的所述第一種隔片之間的所述扁管的數量不小于8。
[0012]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第一集流器和所述第二集流器中,一個內設有的所述第一種隔片的數量與另一個內設有的所述第二種隔片的數量相同,且所述第一種隔片和所述第二種隔片一一對應。
[0013]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第一集流器和所述第二集流器內共設有多個所述第二種隔片,且從所述冷媒通道的上端口向所述冷媒通道的下端口,所述第二種隔片的所述通孔的截面積逐漸減小。
[0014]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第一集流器和所述第二集流器內共設有多個所述第二種隔片,且多個所述第二種隔片上開設的通孔的截面積相同。
[0015]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沿從上到下的方向,所述第一集流器和所述第二集流器內,交替設置的相鄰兩所述第一種隔片之間的所述扁管的數量逐漸減少或者數量相同。
[0016]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第一集流器與多個所述扁管的左端相連通,所述第二集流器與多個所述扁管的右端相連通,所述冷媒通道的上端口和下端口分別開設在所述第一集流器的上端和下端。
[0017]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平行流換熱器為冷凝器。
[0018]本實用新型第二個方面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空調器,包括有上述任一實施例所述的平行流換熱器。
[0019]本實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優(yōu)點將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變得明顯,或通過本實用新型的實踐了解到。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0]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優(yōu)點從結合下面附圖對實施例的描述中將變得明顯和容易理解,其中:
[0021]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個實施例所述的平行流換熱器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2是圖1的A-A向剖視結構示意圖;
[0023]圖3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二個實施例所述的平行流換熱器的結構示意圖;
[0024]圖4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三個實施例所述的平行流換熱器的結構示意圖。
[0025]其中,圖1至圖4中附圖標記與部件名稱之間的對應關系為:
[0026]I平行流換熱器,10扁管,11第一集流器,12第二集流器,13液體進出管,14氣體進出管,15第一種隔片,16第二種隔片,160通孔,17翅片,180?187腔室
【具體實施方式】
[0027]為了能夠更清楚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的詳細描述。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
[0028]在下面的描述中闡述了很多具體細節(jié)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實用新型,但是,本實用新型還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來實施,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受下面公開的具體實施例的限制。
[0029]下面參照附圖描述根據本實用新型一些實施例的平行流換熱器和空調器。
[0030]如圖1所示,根據本實用新型一些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平行流換熱器平行流換熱器1,包括:多個水平設置的扁管10、豎向設置并與多個所述扁管10的一端相連通的第一集流器11、豎向設置并與多個所述扁管10的另一端相連通的第二集流器12、液體進出管13和氣體進出管14。
[0031]其中,所述第一集流器11和/或所述第二集流器12的腔體內設有第一種隔片15,將所述第一集流器11和/或所述第二集流器12內的腔體分隔成多個腔室,所述第一集流器11的腔體、多個所述扁管10和所述第二集流器12的腔體連通,構成冷媒通道,所述液體進出管13與所述冷媒通道的下端口相連通,所述氣體進出管14與所述冷媒通道的上端口相連通;
[0032]所述第一集流器11和/或所述第二集流器12的腔體內設有第二種隔片16,且一所述第二種隔片16與一所述第一種隔片15相對應,且相對應的所述第一種隔片15與所述第二種隔片16位于同一高度,并分別位于所述第一集流器11和所述第二集流器12內,所述第二種隔片16上開設有可供冷媒流通的至少一個通孔160 (如圖2所示)。
[0033]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實施例中,第一集流器和/或第二集流器的腔體內設有第二種隔片,且第一集流器的腔體、多個扁管和第二集流器的腔體連通,構成冷媒通道,即第二種隔片位于冷媒通道內,當平行流換熱器用作冷凝器時,空調器制冷運行時,氣態(tài)冷媒從冷媒通道的上端口進入,然后沿冷媒通道流動,冷媒在流動過程中進行換熱、相變,變成干度減小的氣液混合的冷媒,由于第二隔片上通孔的截面積小于第一集流器和/或第二集流器的腔體的截面積,因此,當冷媒流經第二隔片的通孔時,由于通道的截面積減小,造成冷媒的流速加快,形成噴射效果,氣液混合的冷媒在噴射過程中重新混合,減弱了氣液分離的程度,進而有利于實現冷媒的均勻分流;空調器制熱運行時,冷媒的流向與上述制冷運行時的流向相反,氣液兩相的冷媒從冷媒通道的下端口進入,然后沿冷媒通道流動,冷媒在流動過程中進行換熱、相變,變成干度增大的氣液混合的冷媒,當冷媒流經第二隔片的通孔時,由于通道的截面積減小,造成冷媒的流速加快,造成噴射效果,氣液混合的冷媒在噴射過程中重新混合,減弱了氣液分離的程度,進而有利于實現冷媒的均勻分流。
[0034]此外,冷媒流經第二種隔片的通孔時,流速加快,這樣制熱運行時,冷媒噴射后可到達冷媒通道的上壁處,使得臨近冷媒通道上壁處的扁管內冷媒的流速與臨近冷媒通道下壁處的扁管內冷媒的流速差別小,進一步有利于實現不同扁管內冷媒的均勻分流。同樣地,制冷運行時,噴射有利于減小冷媒通道內上下層冷媒的流速差,進而有利于實現不同扁管內冷媒的均勻分流。
[0035]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所述第一集流器11和所述第二集流器12內交替設有第一種隔片15,并將所述第一集流器11和所述第二集流器12內的腔體均分隔成多個腔室,且任意兩所述第一種隔片15位于不同的高度;
[0036]且所述第一集流器11和所述第二集流器12中,一個內設有的所述第一種隔片15的數量與另一個內設有的所述第二種隔片16的數量相同,且所述第一種隔片15和所述第二種隔片16 對應。
[0037]如圖1所示,冷媒在制冷運行時,沿圖1中箭頭所示的方向流動(此時平行流換熱器用作冷凝器),依次流經腔室180?187,冷媒每次換向時,均會通過第二種隔片16的通孔160,形成噴射效果,有利于氣液兩相的冷媒在噴射過程中重新混合,減弱了冷媒氣液分層造成的冷媒分流不均的現象,提高了平行流換熱器I的換熱效果;且噴射提高了冷媒的流速,使得腔室的上部和下部的冷媒的流速趨于相同,避免了冷媒流速不同造成的分流不均。制熱運行時,冷媒的流向與箭頭所示的方向相反,在此不再贅述。
[0038]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些實施例中,如圖3和圖4所示,所述第一集流器11和所述第二集流器12內交替設有第一種隔片15,并將所述第一集流器11和所述第二集流器12內的腔體均分隔成多個腔室,且任意兩所述第一種隔片15位于不同的高度;
[0039]且所述第一集流器11和/或所述第二集流器12內,所述第二種隔片16和位于其上方、并與其相鄰的所述第一種隔片15之間的所述扁管10的數量不小于8,換言之,當所述第二種隔片16和位于其上方、并與其相鄰的所述第一種隔片15之間的所述扁管10的數量小于8時,該第二種隔片16可以省去。
[0040]圖3所示的示例與圖1所示的示例的區(qū)別點在于,圖3中的平行流換熱器I省去了圖1中右下側的第二種隔片16,由于圖1中右下側的第二種隔片16與其上方的第一種隔片15之間的扁管的數量小于8,即腔室185所對應的扁管10的數量小于8,制熱運行時(冷媒的流向與圖1中箭頭所示的方向相反),即便不存在第二種隔片16帶來的噴射效果,冷媒也可以很容易地到腔室185所對應的所有扁管10中,因此,圖3中省去了圖1中右下側的第二種隔片16,在改善氣液兩相冷媒分布的均勻性、提高平行流換熱器的換熱效率的同時,使得平行流換熱器的制作方便,節(jié)省了成本,提高了加工效率。圖3中箭頭所示的方向為平行流換熱器用作冷凝器且在制冷工況下的冷媒的流向。
[0041]圖4所示的示例與圖1所示的示例的區(qū)別點在于,圖4中的平行流換熱器I不僅省去了圖1中右下側的第二種隔片16,還省去了左側第一集流器11內的第二種隔片16,由于圖1中右下側的第二種隔片16與其上方的第一種隔片15之間的扁管的數量小于8,左側第一集流器11內的第二種隔片16與其上方的第一種隔片15之間的扁管的數量小于8,即腔室185和183所對應的扁管10的數量均小于8,制熱運行時(冷媒的流向與圖1中箭頭所示的方向相反),即便不存在第二種隔片16帶來的噴射效果,冷媒也可以很容易地到達腔室185和183所對應的所有扁管10中,因此,圖4中省去了圖1中右下側的第二種隔片16和左側的第二種隔片16,在改善氣液兩相冷媒分布的均勻性、提高平行流換熱器的換熱效率的同時,使得平行流換熱器的制作更加簡單方便,節(jié)省了成本,提高了加工效率。圖4中箭頭所示的方向為平行流換熱器用作冷凝器且在制冷工況下的冷媒的流向。
[0042]圖1所示的示例中的平行流換熱器1,可以看作是在平行流換熱器I的第一集流器11和第二集流器12內均設置多個隔片,且第一集流器11和第二集流器12內隔片的數量相同,并一一對應,相對應的隔片位于同一水平面內,不對應的隔片位于不同的水平面內,然后,從上往下,對于第一集流器11內的隔片,奇數個不打孔(即第一種隔片15),偶數個隔片打孔(即第二種隔片16),對于第二集流器12內的隔片,奇數個隔片打孔(即第二種隔片16),偶數個隔不打孔(即第一種隔片15),這樣,兩個集流器內,第一種隔片15和第二種隔片16—一對應。其中,第二種隔片16上打的通孔(圓形孔)的直徑可以一樣大,也可以沿著圖1中箭頭所示的方向逐漸增大,且從上向下,隔片分隔成的腔室逐漸減小,腔室所對應的扁管的數量逐漸減少。
[0043]優(yōu)選地,在第一集流器11或第二集流器12內,當第二種隔片16和其上方相鄰的第一種隔片15之間的扁管10數量小于8時,取消第二種隔片16,保留第一種隔片15,即由圖1所示的平行流換熱器得到了圖3和圖4所示的平行流換熱器。
[0044]需要說明的是,上述的第二種隔片16和位于其上方、并與其相鄰的第一種隔片15之間的扁管10的數量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并不限于上述的不小于8。
[0045]在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個優(yōu)選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所述第一集流器11和所述第二集流器12內共設有多個所述第二種隔片16,且從所述冷媒通道的上端口向所述冷媒通道的下端口,所述第二種隔片16的所述通孔160的截面積逐漸增大。
[0046]進一步,沿從上到下的方向,所述第一集流器11和所述第二集流器12內,交替設置的相鄰兩所述第一種隔片15之間的所述扁管10的數量逐漸減少。
[0047]如圖1所示,從上到下,第一集流器11內,腔室180、183、184和187所對應的扁管10的數量逐漸減少,相應地,第二集流器12內,腔室181、182、185和186所對應的扁管10的數量逐漸減少,即靠近液體進出口端的腔體所對應的扁管的數量少(靠近液體進出口端的冷媒通道的截面積小),靠近氣體進出口端的腔體所對應的扁管的數量大(靠近氣體進出口端的冷媒通道的截面積大),由于同等質量的液態(tài)冷媒相較于氣態(tài)冷媒的體積小,靠近液體進出口端的冷媒通道的截面積較靠近氣體進出口端的冷媒通道的截面積小,能夠很好地適應冷媒在平行流換熱器內相變造成的體積變化;同時第二集流器12內位于上方的第二種隔片16、第一集流器11內的第二種隔片16和第二集流器12內位于下方的第二種隔片16上通孔的截面積逐漸增大,即腔室所對應的扁管的數量越多,其對應的第二種隔片的通孔的截面積越小,這樣冷媒流經第二種隔片的通孔時的噴射效果越劇烈,噴射的路徑相對較長,冷媒能夠噴射進入腔室內的所有扁管內,保證了冷媒分配的均勻性。
[0048]在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集流器11和所述第二集流器12內共設有多個所述第二種隔片16,且多個所述第二種隔片16上開設的通孔160的截面積相同。
[0049]所述第一集流器11和所述第二集流器12內,沿從上到下的方向,交替設置的相鄰兩所述第一種隔片15之間的所述扁管10的數量相同,即腔室180?187所對應的扁管10的數量均相同,由于第二種隔片16上通孔160的截面積相同,這樣冷媒通過通孔160后的噴射路徑的長度相同,可以到達腔室180?187所對應的所有扁管10內,以實現冷媒的均勻分流,且使得平行流換熱器I的制作方便,第二種隔片16的通用性好。
[0050]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個實施例所提供的平行流換熱器,與第一個實施例的區(qū)別在于,從所述冷媒通道的上端口向所述冷媒通道的下端口,所述第二種隔片16的所述通孔160的截面積也可以逐漸減小,即靠近液體進出口端的第二種隔片16的通孔160的截面積小,靠近氣體進出口端的第二種隔片16的通孔160的截面積大,能夠很好地適應冷媒在平行流換熱器內相變造成的體積變化。此外,冷媒向上流動的過程中,由于重力的作用,冷媒的流速減小,通孔的截面積逐漸減小,通孔造成的噴射效果增強,提高了冷媒的流速,使得冷媒在整個平行流換熱器內流速趨于一致,有利于平行流換熱器的上下換熱效率一致;冷媒向下流動的過程中,由于重力的作用,冷媒的流速會增加,而通孔的截面積增大造成噴射效果減弱,對冷媒流速的提高減小,同樣有利于實現平行流換熱器內上部和下部的冷媒流速趨于一致,提高了平行流換熱器的換熱效率。
[0051]在圖1所示的示例中,所述第一集流器11與多個所述扁管10的左端相連通,所述第二集流器12與多個所述扁管10的右端相連通,所述冷媒通道的上端口和下端口分別開設在所述第一集流器11的上端和下端。
[0052]進一步,所述第一集流器11和所述第二集流器12為集流管。
[0053]本實用新型的上述任一實施例所述的平行流換熱器I為冷凝器。當然,還可以將本實用新型的上述任一實施例所述的平行流換熱器I用作蒸發(fā)器。
[0054]本實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空調器,包括有上述任一實施例所述的平行流換熱器I,并具有上述實施例所述平行流換熱器I的全部有益效果。
[0055]下面結合附圖,就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平行流換熱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工作過程進行說明。
[0056]如圖1所示,氣體進出管14和液體進出管13均固定在第一集流器11上,氣體進出管14、液體進出管13與第一集流器11可以焊接固定,或者氣體進出管14、液體進出管13與第一集流器11 一體成型。氣體進出管14連通第一集流器11上部的腔室180,液體進出管13連通第一集流器11下部的腔室187。將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平行流換熱器I用作冷暖空調器的冷凝器,在空調制冷運行時,氣體進出管14可為輸入管,液體進出管13可為輸出管。在空調制熱運行時,氣體進出管14可為輸出管,液體進出管13可為輸入管。
[0057]具體地,當空調器處于制冷運行時,氣態(tài)冷媒通過氣體進出管14進入第一集流器11上部的腔室180內,在由扁管10和翅片17組成的第一換熱部分中冷凝換熱,再進入第二集流器12上部的腔室181內,然后通過第二集流器12里的第二種隔片16的通孔160進入第二集流器12的腔室182,冷媒繼續(xù)在由扁管10和翅片17組成的第二換熱部分中冷凝換熱,變成干度更小的氣液狀態(tài)進入第一集流器11的腔室183,然后通過第一集流器11里的第二種隔片16的通孔160進入第一集流器11的腔室184,冷媒繼續(xù)在由扁管10和翅片17組成的第三換熱部分中繼續(xù)冷凝換熱,變成干度更小的氣液狀態(tài)進入第二集流器12的腔室185,然后通過第二集流器12里的第二種隔片16的通孔160進入第二集流器12下部的腔室186內,冷媒繼續(xù)在由扁管10和翅片17組成的第四換熱部分中冷凝換熱,完全冷卻成液態(tài)冷媒,并進入第一集流器11下部的腔室187內,最后從液體進出管13進入到空調器的節(jié)流部件。冷媒的流向如圖1中箭頭所示的方向。
[0058]當空調器處于制熱運行時,冷媒流動方向與上述制冷運行時相反。氣液兩相的冷媒從液體進出管13進入第一集流器11下部的腔室187內,在扁管10和翅片17組成的第四換熱部分中蒸發(fā)換熱后進入第二集流器12下部的腔室186內,然后通過第二集流器12里的第二種隔片16的通孔160向上噴射輸送冷媒,氣液兩相的冷媒在通孔160的作用下重新混合加速向上噴射,進入到第二集流器12的腔室185內,然后在扁管10和翅片17組成的第三換熱部分中蒸發(fā)換熱后進入第一集流器11的腔室184內,然后通過第一集流器11里的第二種隔片16的通孔160向上噴射輸送冷媒,在通孔160的作用下,氣液兩相的冷媒重新混合加速向上噴射,進入到第一集流器11的腔室183內,然后在扁管10和翅片17組成的第二換熱部分中蒸發(fā)換熱后進入第二集流器12的腔室182內,然后通過第二集流器12里的第二種隔片16的通孔160向上噴射輸送冷媒,在通孔160的作用下,冷媒的作用下重新混合加速向上噴射,進入到第二集流器12上部的腔室181內,然后在扁管10和翅片17組成的第一換熱部分中蒸發(fā)換熱后進入第一集流器11上部的腔室180,最后通過氣體進出管14流出平行流換熱器。
[0059]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平行流換熱器,通過合理設置平行流換熱器上各腔室所對應的扁管數量以及第二種隔片的設置位置和其上通孔的截面積,使得冷媒在每個扁管里能夠較為均勻的分配,改善了空調器處于制熱或制冷狀態(tài)時冷媒的氣液分離現象,使得冷媒可以較均勻地輸送到各扁管內,改善了冷媒由于重力影響無法均勻輸送到扁管內的問題,從而改善了平行流換熱器的整體換熱效率。
[0060]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術語“多個”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多個”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除非另有規(guī)定或說明,術語“連接”、“固定”等均應做廣義理解,例如,“連接”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或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0061]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術語“一個實施例”、“一些實施例”、“具體實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特點包含于本實用新型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實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特點可以在任何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
[0062]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平行流換熱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個水平設置的扁管; 豎向設置的第一集流器,與多個所述扁管的一端相連通; 豎向設置的第二集流器,與多個所述扁管的另一端相連通; 液體進出管;和 氣體進出管; 所述第一集流器和/或所述第二集流器的腔體內設有第一種隔片,將所述第一集流器和/或所述第二集流器內的腔體分隔成多個腔室,所述第一集流器的腔體、多個所述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器的腔體連通,構成冷媒通道,所述液體進出管與所述冷媒通道的下端口相連通,所述氣體進出管與所述冷媒通道的上端口相連通; 所述第一集流器和/或所述第二集流器的腔體內設有第二種隔片,且一所述第二種隔片與一所述第一種隔片相對應,相對應的所述第一種隔片與所述第二種隔片位于同一高度,并分別位于所述第一集流器和所述第二集流器內,且所述第二種隔片上開設有可供冷媒流通的至少一個通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行流換熱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集流器和所述第二集流器內交替設有第一種隔片,并將所述第一集流器和所述第二集流器內的腔體均分隔成多個腔室,且任意兩所述第一種隔片位于不同的高度。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平行流換熱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集流器和/或所述第二集流器內,所述第二種隔片和位于其上方、并與其相鄰的所述第一種隔片之間的所述扁管的數量不小于8。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平行流換熱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集流器和所述第二集流器中,一個內設有的所述第一種隔片的數量與另一個內設有的所述第二種隔片的數量相同,且所述第一種隔片和所述第二種隔片一一對應。
5.根據權利要求2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平行流換熱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集流器和所述第二集流器內共設有多個所述第二種隔片,且從所述冷媒通道的上端口向所述冷媒通道的下端口,所述第二種隔片的所述通孔的截面積逐漸減小。
6.根據權利要求2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平行流換熱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集流器和所述第二集流器內共設有多個所述第二種隔片,且多個所述第二種隔片上開設的通孔的截面積相同。
7.根據權利要求2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平行流換熱器,其特征在于, 沿從上到下的方向,所述第一集流器和所述第二集流器內,交替設置的相鄰兩所述第一種隔片之間的所述扁管的數量逐漸減少或者數量相同。
8.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平行流換熱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集流器與多個所述扁管的左端相連通,所述第二集流器與多個所述扁管的右端相連通,所述冷媒通道的上端口和下端口分別開設在所述第一集流器的上端和下端。
9.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平行流換熱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行流換熱器為冷凝器。
10.一種空調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權利要求1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平行流換熱器。
【文檔編號】F25B39/00GK204100650SQ201420488249
【公開日】2015年1月14日 申請日期:2014年8月27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8月27日
【發(fā)明者】徐龍貴, 吳廣平, 蔣金龍, 羅羽釗 申請人:廣東美的集團蕪湖制冷設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