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換熱器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包括多個板式換熱器的換熱器裝置,該板式換熱器 包括至少一個第一板式換熱器,并且各自包括框架板、壓力板和多個換 熱板,該多個換熱板以這樣一種方式互相鄰近地被設置到框架板和壓力 板之間的板包裝中,以致形成用于蒸汽冷凝的第一板間隙和用于液體蒸 發(fā)的第二板間隙,其中每個板式換熱器包括貫穿框架板和基本上所有換 熱板并且與第一板間隙連通的蒸汽進入通道、貫穿基本上所有換熱板并 且與第一板間隙連通的至少一個冷凝物排出通道、貫穿基本上所有換熱 板并且與第二板間隙連通的液體進入通道和貫穿框架板和基本上所有換 熱板并且與第二板間隙連通的蒸汽排出通道。本發(fā)明也涉及按照權(quán)利要
求33的換熱器裝置和按照權(quán)利要求34的換熱器裝置。
背景技術(shù):
幾年來制造了用于海水淡化的設備,其中具有換熱板的包形成處理 過程中的主要部件。這些板不具有蒸汽口,而是替代地板式換熱器被安 置在容器中,并且取決于處理的類型,板外部的空間被用作一個或多個 蒸汽流動路徑。該容器經(jīng)常是圃筒狀壓力容器。SE-B-464 938揭示了這 種具有設置在圓筒狀容器中的板包裝的淡化設備。在包括多個板包裝的 大型設備中,這些板包裝可以被安置在圓筒的縱向方向上。在一定程度 上,如果不應允許多個容器被包含在設備中,則該容器是對設備能被制 造成多大的限制。
US-A-4511436揭示了另 一種包括具有多個連續(xù)換熱器級的過程流 水線的大型淡化設備,換熱器級各自包括換熱板的板包裝,這些換熱板 成對地互相焊接并且以形成用于冷凝的第一板間隙和用于蒸發(fā)的第二板 間隙的方式被設置在板包裝中。過程流水線被設置在示意性示出的封閉 壓力容器中,也請參見US-A-4514260。
至少對于較小型或中型設備來說,容器的成本是設備的總成本的一 大部分。容器的制造和安裝既復雜又費時。另外,設備的維護也是困難 的,例如因為在容器內(nèi)各個板包裝和換熱板難以夠到。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換熱器裝置,該換熱器裝置具有簡單的結(jié) 構(gòu),并允許容易地維護和清洗。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這樣的換熱 器裝置,該換熱器裝置具有允許裝置能夠被制造成很大并且包括大量換 熱器級的結(jié)構(gòu)。
該目的通過最初定義的換熱器裝置來實現(xiàn),該最初定義的換熱器裝 置的特征在于,該裝置包括殼體和第一液體分離器,其中該殼體鄰接框 架板并形成第 一排出室,該第 一排出室被布置成從蒸汽排出通道接收所 形成的蒸汽,第一液體分離器被設置在該殼體中并且適于從流經(jīng)第一排 出室的蒸汽中捕獲液體。
借助于這樣的殼體,換熱器裝置可以被設計成沒有包圍一個或多個 板式換熱器的任何容器。因此產(chǎn)生低成本地制造和安裝換熱器裝置的適 當條件。所提出的設計也允許容易地制造各種尺寸、即具有基本上任意 數(shù)目的板式換熱器的換熱器裝置。因此,每一個板式換熱器和各個換熱 板可容易地到達,以便檢查、維護和清洗。換熱器裝置是為兩種介質(zhì)的 分別蒸發(fā)和冷凝而設計的,并且因此適于海水的淡化或適于其他蒸發(fā)或 蒸餾應用。
按照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該裝置包括第一進入室,該第一進入室 被布置成將蒸汽輸送到蒸汽進入通道中.按照第一替代方案,第一進入 室可以被容納在與殼體分離并且鄰接框架板的單獨的外殼中。按照第二 替代方案,第一進入室也可以被容納在殼體中。第一進入室和第一排出 室于是借助于殼體中的內(nèi)壁而分離。
按照本發(fā)明的另一個實施例,所述多個板式換熱器是至少一個。因 此,按m本發(fā)明的換熱器裝置可以有利地通過板式換熱器和連接到并且 鄰接板式換熱器的框架板的殼體來實現(xiàn)。以這樣一種方式實現(xiàn)了簡單且 緊湊的裝置。有利地,該裝置可以包括壓縮機,該壓縮機被布置成將來 自第 一排出室的所形成的蒸汽饋送到第 一進入室和蒸汽進入通道。
按照本發(fā)明的另一個實施例,所述多個板式換熱器是至少兩個,包 括兩個這樣的第一板式換熱器,這些第一板式換熱器通過以下方式互相 平行,即第一排出室鄰接兩個第一板式換熱器的框架板并連接到兩個第 一板式換熱器的蒸汽排出通道,其中第一液體分離器將從來自兩個第一
板式換熱器的蒸汽中捕獲液體。該實施例原則上作為以前定義的實施例 起作用,但區(qū)別在于,蒸汽同時被輸送到兩個板式換熱器中,并且在板 式換熱器中產(chǎn)生的蒸汽被排放到共用的排出室以供在隨后的級中進一步 使用,或者作為進入蒸汽被排放到兩個平行的板式換熱器。
按照另 一個實施例,第 一進入室連接到兩個第 一板式換熱器的蒸汽 進入通道。因此,該進入室也可以為兩個板式換熱器所共用。有利地, 殼體可以具有兩個相對的基本平行的側(cè)壁,其中板式換熱器在基本相反 的方向上從所述側(cè)壁中的相應一個側(cè)壁向外延伸。以這樣一種方式實現(xiàn) 了允許容易的安裝和良好的可達性的有利布置。
按照本發(fā)明的另一個實施例,所述多個板式換熱器是至少兩個,其 中該裝置包括具有至少所述第 一板式換熱器的第 一級和具有至少 一個最 后的這樣的板式換熱器的末級。以這樣方式,實現(xiàn)了可以在多個級或所 謂的效應中進行處理的裝置.包括共用的殼體和多個板式換熱器的這種 裝置也可以以容易的方式來制造,并提供良好的用于維護和清洗的可達 性。
按照本發(fā)明的另一個實施例,殼體鄰接最后的板式換熱器的框架板 并形成最后的排出室,該最后的排出室被布置成從最后的板式換熱器的 蒸汽排出通道接收所形成的蒸汽。另外,該裝置可以包括最后的進入室, 該最后的進入室被布置成將蒸汽輸送到最后的板式換熱器的蒸汽進入通 道中。有利地,該最后的進入室也被容納在殼體中。
按照本發(fā)明的另一個實施例,第一排出室連接到最后的進入室,以 使允許在第 一板式換熱器中形成的蒸汽被輸送到最后的板式換熱器的蒸 汽進入通道。因此,以容易的方式實現(xiàn)了具有多個級或效應的換熱器裝 置。按照一個替代芳案,該裝置可以包括(優(yōu)選地機械)壓縮機,該壓 縮機被布置成將所形成的蒸汽從最后的排出室饋送到第一進入室。另 外,該裝置可以包括最后的液體分離器,該最后的液體分離器被設置在 最后的排出室中,并適于從流經(jīng)最后的排出室的蒸汽中捕獲液體。
按照本發(fā)明的一個替代實施例,殼體具有至少一個側(cè)壁,其中第一 板式換熱器和第二板式換熱器在基本相同的方向上從側(cè)壁向外延伸。
按照本發(fā)明的另 一個替代實施例,殼體具有兩個相對的基本平行的 側(cè)壁,其中第一板式換熱器和第二板式換熱器在基本相反的方向上從所 述側(cè)壁中的相應一個側(cè)壁向外延伸。按照本發(fā)明的另 一個實施例,該裝置包括至少一個具有至少一個中 間板式換熱器的中間級,其中中間進入室被布置成將蒸汽輸送到中間板 式換熱器的蒸汽進入通道中,中間排出室被布置成從中間板式換熱器的 蒸汽排出通道接收蒸汽,以及中間排出室經(jīng)由中間液體分離器與最后的 進入室連通。該裝置可以有利地包括一個、兩個、三個、四個、五個、 六個或更多連續(xù)的中間級,每個中間級都包括至少一個這樣的中間板式 換熱器。借助于本發(fā)明的設計,可以很容易地制造和安裝具有很大數(shù)目 的級或效應的很大的換熱器設備,其中這些級或效應都連接到共用的殼 體。
按照本發(fā)明的另一個實施例,該裝置包括冷凝器,該冷凝器被布置 在最后的排出室的下游,用于冷凝被饋送到最后的排出室的蒸汽。有利 地,該裝置可以包括熱壓機,該熱壓機適于通過高壓下的外部蒸汽的供 應來運行并且適于接收被饋送到最后的排出室或最后的排出室之一 的蒸 汽的一部分,以便混合這部分和外部蒸汽,其中混合物構(gòu)成供應給第一 進入室的蒸汽。
按照本發(fā)明的另一個實施例,每一級都包括至少兩個這樣的板式換 熱器。以這樣一種方式,設備的物理尺寸可以被保持在相對低的水平。 有利地,殼體可以具有兩個相對的基本平行的側(cè)壁,其中每一級中的板 式換熱器在基本相反的方向上從所述側(cè)壁中的相應一個側(cè)壁向外延伸。 該殼體則可以具有細長的形狀,從而允許板式換熱器從被安置在中央的 殼體的兩個基本平行的縱向側(cè)壁基本垂直地向外延伸。
按照本發(fā)明的另 一個實施例,基本上每一個換熱板都包括用于形成 第一蒸汽進入通道的第一孔道、至少一個用于形成冷凝物排出通道的第 二孔道、用于形成液體進入通道的第三孔道以及至少一個用于形成蒸汽 排出通道的第四孔道。另外,基本上每一個換熱板都可以包括中央傳熱 區(qū),真中第一孔道位于該中央傳熱區(qū)上面,而第二孔道位于該中央傳熱 區(qū)下面。有利地,第三孔道可以位于該中央傳熱區(qū)的上端附近,其中通 過以下方式來設計換熱扳,即在第二板間隙中的每一個中形成分配空 間,該分配空間沿著中央傳熱區(qū)的上端橫向地延伸到換熱板并且適于將 液體分配到整個中央傳熱區(qū)上。
按照本發(fā)明的另 一個實施例,板式換熱器中的每一個都包括至少一 個細長的支承構(gòu)件,該支承構(gòu)件從框架板基本上垂直地延伸,其中在該
支承構(gòu)件中安裝有換熱板和壓力板。另外,板式換熱器中的每一個都可 以包括多個系緊螺栓,該系緊螺栓在框架板和壓力板之間延伸,并且被 布置成允許對換熱板加壓。
該目的也通過最初定義的換熱器裝置來實現(xiàn),該最初定義的換熱器 裝置的特征在于,它包括殼體,該殼體鄰接每一個板式換熱器的框架板, 其中殼體形成第一排出室和最后的排出室,該第一排出室被布置成從第 一板式換熱器的蒸汽排出通道接收所形成的蒸汽,該最后的排出室被布 置成從最后的板式換熱器的蒸汽排出通道接收所形成的蒸汽。
另外,該目的通過最初定義的換熱器裝置來實現(xiàn),該最初定義的換 熱器裝置的特征在于,它包括殼體,該殼體鄰接每一個板式換熱器的框 架板并形成第一進入室、第一排出室、最后的進入室和最后的排出室, 其中第f進入室被布置成將蒸汽輸送到第一級中的板式換熱器的蒸汽進 入通道中,第 一排出室被布置成從第 一級中的板式換熱器的蒸汽排出通 道接收蒸汽,最后的進入室被布置成將蒸汽輸送到第二級中的板式換熱 器的蒸汽進入通道中,最后的排出室被布置成從第二級中的板式換熱器 的蒸汽排出通道接收蒸汽。
限'
地解釋本發(fā)明。
圖1示意性地揭示按照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換熱器裝置的俯視圖。
圖2示意性地揭示該換熱器裝置沿圖1中的線II-II的部分截面?zhèn)?視圖。
圖3揭示沿圖2中的線III-III的截面圖。
圖4揭示沿圖2中的線IV-IV的截面圖。
圖5揭示圖1中的換熱器裝置的第一換熱板的平面圖。
圖6揭示圖1中的換熱器裝置的第二換熱板的平面圖。
圖7示意性地揭示按照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的換熱器裝置的俯視圖。
圖8示意性地揭示該換熱器裝置沿圖7中的線VIII-VIII的部分截
面?zhèn)纫晥D。
圖9揭示沿圖8中的線IX-IX的截面圖。
圖IO揭示圖7中的換熱器裝置的第一換熱板的平面圖。
圖11揭示圖7中的換熱器裝置的第二換熱板的平面圖。
圖12示意性地揭示按照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的換熱器裝置的俯視圖。
圖13示意性地揭示圖12中的換熱器裝置的部分截面?zhèn)纫晥D。
圖14示意性地揭示按照本發(fā)明的第四實施例的換熱器裝置的俯視圖。
圖15揭示沿圖14中的線XV-XV的截面圖。 圖16揭示沿圖14中的線XVI-XVI的截面圖。
圖17示意性地揭示按照本發(fā)明的第五實施例的換熱器裝置的、與圖 16中的截面圖類似的截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1-6揭示按照第一實施例的換熱器裝置。所揭示的實施例首先意 圖供含鹽液體、即所謂的鹽水的淡化用,但是它們不限于這種應用,而 是能夠被用于其它應用中的蒸餾或蒸發(fā)。該換熱器裝置包括板式換熱器 1,該板式換熱器l包括框架板2、壓力板3以及彼此并排布置于板包裝 中的多個換熱板4、 5,參見圖5、 6。以形成用于蒸汽冷凝的第一板間隙 6和用于液體蒸發(fā)的第二板間隙7的方式,換熱板4、 5在板式換熱器1 中在框架板2和壓力板3之間以交替的順序彼此相鄰地布置,也參見圖 8,在圖8中示意性地顯示出總數(shù)中少數(shù)的換熱板4、 5和板間隙6、 7。
每個換熱板4、 5和框架板2包括兩個用于形成蒸汽進入通道21的 第一孔道ll、用于形成冷凝物排出通道22的第二孔道12、用于形成液 體進入通道23的第三孔道13和兩個用于形成蒸汽排出通道24的第四孔 道14。每個換熱板4、 5還包括中央傳熱區(qū)15。在換熱板4、 5位于板式 換熱器1中的正常4吏用位置時,第一孔道11位于中央傳熱區(qū)15上面。 第二孔道12則位于中央傳熱區(qū)15下面。在正常使用位置中,第三孔道 13位于中央傳熱區(qū)15的上邊緣附近,而第四孔道14位于中央傳熱區(qū)15 下面。在所揭示的賣施例中,壓力板3是連續(xù)的,即壓力板3沒有孔道。
貫穿框架板2和基本上所有換熱板4、 5的蒸汽進入通道21與第一 板間隙6連通。貫穿框架板2和基本上所有換熱板4、 5的冷凝物排出通
道22與第一板間隙6連通。貫穿框架板2和基本上所有換熱板4、 5的 液體進入通道23與第二板間隙7連通。貫穿框架板2和基本上所有換熱 板4、 5的蒸汽排出通道24與第二板間隙7連通。
以在每一個第二板間隙7中形成分配空間16的方式來設計換熱板 4、 5。分配空間16沿著中央傳熱區(qū)15的上端橫向地延伸到換熱板4、 5, 并且適于把來自液體進入通道23的液體分配到整個中央傳熱區(qū)15上。
板式換熱器1包括三個細長的支承構(gòu)件17、 18,換熱板4、 5和壓 力板3被安裝在該支承構(gòu)件中。支承構(gòu)件17、 18被設計為在正常使用位 置時從框架板2基本上水平地延伸的梁。另外,板式換熱器1包括多個 系緊螺栓19,參見圖7,這些系緊螺栓19在框架板2和壓力板3之間延 伸,并4布置成允許對換熱板4、 5加壓。在所揭示的實施例中,在換熱 板4、 5之間設置有密封墊21,用于相對于周圍環(huán)境、液體進入通道23 和蒸汽排出通道24密封第一板間隙6以及用于相對于周圍環(huán)境、蒸汽進 入通道21和冷凝物排出通道22密封第二板間隙7。也可以例如通過成對 地焊接、成對地膠合、完全焊接的板包或完全膠合的板包來利用相鄰的 換熱板4、 5的固定連接。
換熱器裝置還包括殼體30,該殼體位于換熱板4、 5旁邊,更明確 地說鄰接框架板2。在第一實施例中,殼體30形成第一排出室31,該排 出室被布置成從蒸汽排出通道24接收所形成的蒸汽。換熱器裝置還包括 第一液體分離器32,該第一液體分離器被設置在殼體30中的笫一排出室 31內(nèi),并且適于從流經(jīng)第一排出室31的蒸汽中捕獲液體。另夕卜,換熱器 裝置包括第一進入室33,該第一進入室被布置成將蒸汽輸送到蒸汽進入 通道21中。按照第一實施例,第一進入室33被容納在單獨的外殼34中, 該外殼34還鄰接框架板2,但與殼體30分離。
換熱器裝置還包括泵或風扇構(gòu)件形式的機械壓縮機40。壓縮機40 被設置在第一液體分離器32和笫一進入室33之間。因此壓縮機40被布 置成將從第一排出室31通過第一液體分離器32。含鹽液體、即所謂的鹽 水經(jīng)由液體管道被供給液體進入通道23。所形成的冷凝物從冷凝物排出 通道22經(jīng)由冷凝物管道42被排出。借助第一液體分離器32被分離的含 鹽液體在底部空間43中被收集并且借助管道44被排出。
圖7 -圖11揭示按照第二實施例的換熱器裝置。應注意的是,對于 具有相應功能的元件和部件來說,在所有實施例中使用了相同的附圖標
記。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區(qū)別在于第一進入室33被容納在殼體30 中,即與第一排出室31相同的殼體30中。第一進入室33和第一排出室 33借助殼體30中的內(nèi)壁46而相互分離。
另外,在第二實施例中稍微不同地設計換熱板4、 5。換熱板4、 5 包括用于形成蒸汽進入通道21的第一孔道11和用于形成蒸汽排出通道 24的第四孔道14。另外,每個換熱板4、 5都包括兩個用于形成冷凝物 排出通道22的第二孔道12。
第二實施例還可以包括圖1、圖2和圖4中所揭示的類型的機械壓縮機。
圖12和13示意性地揭示按照第三實施例的換熱器裝置。這個換熱 器裝置包括兩個板式換熱器1,其中每個板式換熱器1具有基本上與第二 實施例中的板式換熱器1相同的結(jié)構(gòu)。為簡單起見,在圖12和圖13中 已省略了圖7-圖11中所揭示的某些細節(jié)。這兩個板式換熱器1互相串聯(lián) 地設置,以便它們形成具有至少一個第一板式換熱器1的第一級和具有 至少一個最后的板式換熱器1的末級。第三實施例包括用于兩個板式換 熱器1或級的共用的殼體30。殼體30鄰接兩個板式換熱器1的框架板2, 并形成第一排出室31和最后的排出室31,它們被布置成從相應的板式換 熱器1的蒸汽排出通道24接收所形成的蒸汽。液體分離器32被設置在 排出室31中的每一個中,用于從流經(jīng)相應的排出室31的蒸汽中捕獲液 體。殼體30還形成第一進入室33和最后的進入室33,它們被布置成將 蒸汽輸送到相應的板式換熱器1的蒸汽進入通道21中。
第一排出室31經(jīng)由連接通道39連接到最后的進入室33,以便允許 在第一板式換熱器1中形成的蒸汽借助于壓縮機40被傳送到最后的板式 換熱器1的蒸汽進入通道21,其中壓縮機40被布置成將來自最后的排出 室31的所形成的蒸汽饋送到第一進入室33。在第三實施例中,殼體30 具有兩個相對的基本平行的側(cè)壁50,按照一個替代方案,這兩個側(cè)壁可 以由相應的板式換熱器l的框架板2形成。如從圖12和圖13中呈現(xiàn)的, 第一板式換熱器1和第二板式換熱器1在基本相反的方向上從這些側(cè)壁 50中的相應一個側(cè)壁向外延伸。在殼體30中設置有內(nèi)壁46,用于將不 同的室31、 33互相分離。
圖14-圖16示意性地揭示按照第四實施例的換熱器裝置。這個換熱 器裝置包括10個板式換熱器1,其中每個板式換熱器1具有與第二和第三實施例中的板式換熱器1基本相同的結(jié)構(gòu)。為簡單起見,在圖14-圖 16中也省略了圖7-圖11中所揭示的某些細節(jié)。
按照第四實施例的換熱器裝置還包括用于所有板式換熱器1的共用 的殼體30。該殼體30具有兩個相對的基本平行的縱向側(cè)壁50,其中板 式換熱器1在基本相反的方向上從這些側(cè)壁50向外延伸。板式換熱器1 被成對地布置,其中每對板式換熱器1形成處理過程或所謂的效應中的 一級。每一級中的板式換熱器1通過以下方式彼此相對地被布置在位于 中央的細長的殼體30的相對側(cè)上,即它們在基本相反的方向上從縱向側(cè) 壁50中的相應一個側(cè)壁向外延伸。每一級中的板式換熱器1因此互相平 行,并具有共用的排出室31和共用的進入室33,即第一排出室31鄰接 第一級中的兩個板式換熱器1的框架板2 ,并連接到第一級中的兩個板式 換熱器l的蒸汽排出通道24。同樣地,第一進入室32鄰接第一級中的兩 個板式換熱器1的框架板2,并連接到第一級中的兩個板式換熱器1的蒸 汽進入通道21。在各級之間有液體分離器32,該液體分離器因此起一級 的排出室31和隨后一級的進入室33之間的邊界的作用,參見圖16。借 助傾斜內(nèi)壁46, 一級中的進入室33與同一級中的排出室31分離。
按照第四實施例的換熱器裝置包括冷凝器55,該冷凝器被設置在最 后的排出室31的下游,用于冷凝被饋送到最后的排出室31的蒸汽。在 所揭示的該實施例中,冷凝器55包括兩個平行的板式換熱器,它們以與 板式換熱器1相應的方式在相反的方向上從殼體30向外延伸。冷凝器55 適于提供被饋送到最后的排出室31的蒸汽的最后冷凝。冷凝器55被供 給外部冷卻介質(zhì)。應注意的是,可以以與圖14中所揭示的方式不同的方 式來設計冷凝器55。按照第四實施例的換熱器裝置還包括熱壓機60,該 熱壓機適于以本身已知的方式通過高壓下的外部蒸汽的供應來運行。外 部蒸汽經(jīng)由供應管道61被供應給熱壓機60。熱壓機60經(jīng)由饋送管道62 將某一壓力和某一溫度下的蒸汽供應給第一進入室33。這個壓力和這個 溫度對應于第一級中的板式換熱器1中的第一進入室和第一板間隙6中 的壓力和溫度,但分別低于周圍大氣壓力和周圍溫度。然后,該壓力和 該溫度在隨后的級中連續(xù)降低。從一個或多個末級饋送的一部分蒸汽經(jīng) 由管道63返回到熱壓機60。熱壓機60包括噴嘴,用于借助外部蒸汽使 返回的蒸汽再循環(huán)到饋送管道62。
圖17示出第五實施例,它與第四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于每一級都包
括四個板式換熱器l,在殼體30的每一側(cè)各有兩個。
第六實施例是第四或第五實施例的變型方案,按照第六實施例,每 一級可以包括一個板式換熱器l,其中所有板式換熱器1在基本相同的方 向上從細長的殼體30的同一側(cè)壁50向外延伸。至于其余,第五實施例 可以以與第四實施例相同的方式來構(gòu)造。
本發(fā)明并不限于所揭示的實施例,而是可以在以下權(quán)利要求的范圍 內(nèi)#皮改變和#~改。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換熱器裝置,包括多個板式換熱器(1),這些板式換熱器(1)包括至少一個第一板式換熱器(1)并且各自包括框架板(2)、壓力板(3)和多個換熱板(4、5),這些換熱板以形成用于蒸汽冷凝的第一板間隙(6)和用于液體蒸發(fā)的第二板間隙(7)的方式彼此相鄰地被設置到框架板(2)和壓力板(3)之間的板包裝中,其中每個板式換熱器(1)都包括蒸汽進入通道(21),該蒸汽進入通道貫穿框架板(2)和基本上所有換熱板(4、5)并且與第一板間隙(6)連通,至少一個冷凝物排出通道(22),該冷凝物排出通道貫穿基本上所有換熱板(4、5)并且與第一板間隙(6)連通,液體進入通道(23),該液體進入通道貫穿基本上所有換熱板(4、5)并且與第二板間隙(7)連通,以及蒸汽排出通道(24),該蒸汽排出通道貫穿框架板(2)和基本上所有換熱板(4、5)并且與第二板間隙(7)連通,其特征在于,該裝置包括殼體,該殼體鄰接框架板并形成被布置成從蒸汽排出通道接收所形成的蒸汽的第一排出室,以及第一液體分離器,該第一液體分離器被設置在該殼體中并且適于從流經(jīng)第一排出室的蒸汽中捕獲液體。
2. 按照權(quán)利要求l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裝置包括被布置成 將蒸汽輸送到蒸汽進入通道(21)中的第一進入室(33)。
3. 按照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一進入室(33)被 容納在單獨的外殼(34)中,該外殼(34)與殼體(30)分離并且鄰接 框架板(2 )。
4. 按照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一進入室(33)被 容納在殼體(30)中。
5. 按照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一進入室(33)和 第一排出室(31)借助殼體(30)中的內(nèi)壁(46)而分離。
6. 按照上述權(quán)利要求中的任何一個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多個板式換熱器(1)是至少一個。
7. 按照權(quán)利要求2和6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裝置包括壓縮 機(40),該壓縮機(40)被布置成將來自第一排出室(31)的所形成的 蒸汽饋送到第一進入室(33 )和蒸汽進入通道(21 )。
8. 按照上述權(quán)利要求中的任何一個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多個板式換熱器(1)是至少兩個,包括兩個這樣的第一板式換熱器(1 ), 這些第一板式換熱器通過以下方式互相平行,即第一排出室(31)鄰接 兩個第一板式換熱器(1)的框架板(2)并且連接到兩個笫一板式換熱 器(1)的蒸汽排出通道(24),其中第一液體分離器(32)將從來自兩 個第一板式換熱器(1)的蒸汽中捕獲液體。
9. 按照權(quán)利要求2和8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一進入室(33 ) 連接到兩個第一板式換熱器(1)的蒸汽進入通道(24 )。
10. 按照權(quán)利要求8和9中的任何一個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 殼體(30)具有兩個相對的基本平行的側(cè)壁(50),其中板式換熱器(1) 在基本相反的方向上從所述側(cè)壁(50)中的相應一個側(cè)壁向外延伸。
11. 按照權(quán)利要求1到5中的任何一個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個板式換熱器(1)是至少兩個,其中該裝置包括具有至少所述第 一板式換熱器(1)的第一級和具有至少一個最后的這樣的板式換熱器(1)的末級。
12. 按照權(quán)利要求ll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殼體(30)鄰接最 后的板式換熱器(1)的框架板(2)并形成最后的排出室(31),該最后 的排出室(31)被布置成從最后的板式換熱器(1)的蒸汽排出通道(24 ) 接收所形成的蒸汽。
13. 按照權(quán)利要求2和12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裝置包括最 后的進入室(33),該最后的進入室被布置成將蒸汽輸送到最后的板式換 熱器(1)的蒸汽進入通道(21)中。
14. 按照權(quán)利要求13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最后的進入室(33 ) 被容納在殼體(30)中。
15. 按照權(quán)利要求13和14中的任何一個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 第一排出室(31)連接到最后的進入室(33),以便允許將在第一板式換 熱器(1)中形成的蒸汽傳送到最后的板式換熱器(1)的蒸汽進入通道(21)。
16. 按照權(quán)利要求13到15中的任何一個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 該裝置包括壓縮機(40),該壓縮機被布置成將來自最后的排出室(31) 的所形成的蒸汽饋送到第一進入室(33)。
17. 按照權(quán)利要求12到16中的任何一個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 該裝置包括最后的液體分離器(32),該最后的液體分離器被設置在最后 的排出室(31)中并適于從流經(jīng)最后的排出室(31)的蒸汽中捕獲液體。
18. 按照權(quán)利要求ll到17中的任何一個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 殼體(30)具有至少一個側(cè)壁(50),其中第一板式換熱器(1)和第二 板式換熱器(1)在基本相同的方向上從側(cè)壁(50)向外延伸。
19. 按照權(quán)利要求11到17中的任何一個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 殼體(30)具有兩個相對的基本平行的側(cè)壁(50),其中第一板式換熱器(1)和笫二板式換熱器(1)在基本相反的方向上從所述側(cè)壁(50)中 的相應一個側(cè)壁向外延伸。
20. 按照權(quán)利要求11到20中的任何一個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 該裝置包括至少一個具有至少一個中間板式換熱器(1)的中間級,其中中間進 入室(33 )被布置成將蒸汽輸送到中間板式換熱器(1)的蒸汽進入通道 (21)中,中間排出室(31),該中間排出室被布置成從中間板式換熱器(1) 的蒸汽排出通道(24)接收蒸汽,以及該中間排出室(31)經(jīng)由中間液體分離器(32 )與最后的進入室(33 )連通。
21. 按照權(quán)利要求20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裝置包括至少兩 個連續(xù)的中間級,這些中間級各自包括至少一個這樣的中間板式換熱器(1)。
22. 按照權(quán)利要求20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裝置包括至少三 個連續(xù)的中間級,這些中間級各自包括至少一個這樣的中間板式換熱器(1)。
23. 按照權(quán)利要求11到22中的任何一個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 該裝置包括冷凝器(55 ),該冷凝器被布置在最后的排出室(31)的下游, 用于冷凝被饋送到最后的排出室(31)的蒸汽。
24. 按照權(quán)利要求23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裝置包括熱壓機 (60),該熱壓機適于通過高壓下的外部蒸汽的供應來運行并且適于接收被饋送到最后的排出室(31)的蒸汽的至少一部分,以便混合這部分和 外部蒸汽,其中混合物構(gòu)成供應給第一進入室(33)的蒸汽。
25. 按照權(quán)利要求22和23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裝置包括 熱壓機(60),該熱壓機適于通過高壓下的外部蒸汽的供應來運行并且適 于接收被饋送到最后的排出室(31)之一的蒸汽的至少一部分,以便混 合這部分和外部蒸汽,其中混合物構(gòu)成供應給第一進入室(33)的蒸汽。
26. 按照權(quán)利要求ll到25中的任何一個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 每一級都包括至少兩個這樣的板式換熱器(1)。
27. 按照權(quán)利要求26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殼體(30)具有兩 個相對的基本平行的側(cè)壁(50),其中每一級中的板式換熱器(1)在基 本相反的方向上從所述側(cè)壁(50)中的相應一個側(cè)壁向外延伸。
28. 按照上述權(quán)利要求中的任何一個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基 本上每個換熱板都包括用于形成蒸汽進入通道(21)的第一孔道(11), 至少一個用于形成冷凝物排出通道(22)的第二孔道(12), 用于形成液體進入通道(23)的第三孔道(13),以及 至少一個用于形成蒸汽排出通道(24)的第四孔道(14)。
29. 按照權(quán)利要求28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基本上每個換熱板 (4、 5)都包括中央傳熱區(qū)(15),其中第一孔道(11)位于該中央傳熱區(qū)(15)上面,而第四孔道(l4)位于該中央傳熱區(qū)(15)下面。
30. 按照權(quán)利要求29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三孔道位于該中 央傳熱區(qū)的上端附近,其中通過以下方式來設計換熱扳,即在第二板間 隙(7)中的每一+中形成分配空間(16),該分配空間沿著中央傳熱區(qū)(15)的上端橫向地延伸到換熱板(4、 5),并且適于將液體分配到整個 中央傳熱區(qū)(15)上。
31. 按照上述權(quán)利要求中的任何一個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板 式換熱器(1)中的每一個都包括至少一個細長的支承構(gòu)件(17、 18), 該支承構(gòu)件(17、 18)從框架板(2)基本上垂直地延伸,其中換熱板(4、 5)和壓力板(3)被安裝在支承構(gòu)件(l7、 18)中。
32. 按照上述權(quán)利要求中的任何一個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板 式換熱器(1)的每一個都包括多個系緊螺栓(19),這些系緊螺栓(19) 在框架板(2 )和壓力板(3 )之間延伸,并且被布置成允許對換熱板(4、 5 )加壓。
33. —種換熱器裝置,包括至少一個第一板式換熱器(1)和最后的 板式換熱器(1),其中板式換熱器(1)中的每一個都包括框架板(2)、 壓力板(3)和多個換熱板(4、 5),這些換熱板通過以下方式彼此相鄰 地被設置到框架板(2)和壓力板(3)之間的板包裝中,即形成用于蒸 汽冷凝的第一板間隙(6 )和用于液體蒸發(fā)的第二板間隙(7 ),其中基本上每個換熱板(4、 5)都包括蒸汽進入通道(21),該蒸汽進入通道貫穿框架板(2)和基本上所 有換熱板(4、 5)并且與第一板間隙(6)連通,冷凝物排出通道(22),該冷凝物排出通道貫穿基本上所有換熱板 (4、 5)并且與第一板間隙(6)連通,液體進入通道(23),該液體進入通道貫穿基本上所有換熱板(4、 5) 并且與第二板間隙(7)連通,以及蒸汽排出通道(24),該蒸汽排出通道貫穿框架板(2)和基本上所 有換熱板(4、 5)并且與第二板間隙(7)連通,其特征在于,該裝置包括殼體(30),該殼體鄰接板式換熱器(1) 中的每一個的框架板(2),其中該殼體形成被布置成從第一板式換熱器 (1)的蒸汽排出通道(24)接收所形成的蒸汽的第一排出室(31)和被 布置成從最后的板式換熱器(1)的蒸汽排出通道(24 )接收所形成的蒸 汽的最后的排出室(31)。
34. —種換熱器裝置,包括至少一個具有至少兩個板式換熱器(1) 的第一級和具有至少兩個板式換熱器(1 )的第二級,其中板式換熱器(1) 中的每一個都包括框架板(2)、壓力板(3)和多個換熱板(4、 5),這 些換熱板(4、 5 )通過以下方式彼此相鄰地被設置到框架板(2 )和壓力 板(3)之間的板包裝中,即形成用于蒸汽冷凝的第一板間隙(6)和用 于液體蒸發(fā)的第二板間隙(7 ),其中基本上每一個換熱板(4、 5)都包括蒸汽進入通道(21 ),該蒸汽進入通道貫穿框架板(2 )和基本上所 有換熱板(4、 5)并且與笫一板間隙(6)連通,至少一個冷凝物排出通道(22 ),該冷凝物排出通道貫穿基本上所有換熱板(4、 5)并且與第一板間隙(6)連通,液體進入通道(23),該液體進入通道貫穿基本上所有換熱板(4、 5) 并且與第二板間隙(7)連通,以及 蒸汽排出通道(24 ),該蒸汽排出通道貫穿框架板(2 )和基本上所 有換熱板(4、 5 )并且與第二板間隙(7 )連通,其特征在于,該裝置包括殼體(30),該殼體鄰接板式換熱器(1) 中的每一個的框架板(2),并形成第一進入室(33),該第一進入室被布置成將蒸汽輸送到第一級中的 板式換熱器(1)的蒸汽進入通道(21)中,第一排出室(31),該第一排出室被布置成從第一級中的板式換熱器 (1)的蒸汽排出通道(24 )接收蒸汽,最后的進入室(33),該最后的進入室被布置成將蒸汽輸送到第二級 中的板式換熱器(1)的蒸汽進入通道(21)中,以及最后的排出室(31),該最后的排出室被布置成從第二級中的板式換 熱器(1)的蒸汽排出通道(24 )接收蒸汽。
全文摘要
一種換熱器裝置包括多個板式換熱器(1),這些板式換熱器包括至少一個第一板式換熱器。每一個板式換熱器都包括框架板(2)、壓力板(3)和多個換熱板,這些換熱板以形成用于蒸汽冷凝的第一板間隙(6)和用于液體蒸發(fā)的第二板間隙(7)的方式來布置。每一個板式換熱器都包括與第一板間隙連通的蒸汽進入通道(21)、與第一板間隙連通的冷凝物排出通道、與第二板間隙連通的液體進入通道(23)和與第二板間隙連通的蒸汽排出通道(24)。殼體(30)鄰接框架板并形成第一排出室(31),該第一排出室被布置成從蒸汽排出通道接收所形成的蒸汽。第一液體分離器(32)被設置在該殼體中,并且適于從流經(jīng)第一排出室的蒸汽中捕獲液體。
文檔編號B01D1/22GK101099072SQ200580046223
公開日2008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05年12月20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5年1月7日
發(fā)明者R·E·布洛姆格倫 申請人:阿爾法拉瓦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