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混合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混料機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混合裝置。
背景技術:
在過氧化物產品的生產過程中,以過氧化苯甲酰(BPO)為例,每次反應所得到的BPO的含水率是不相同的,而且以目前的設備和工藝尚無法使每次得到的BPO的含水率達到一致,然而在產品包裝出荷(出廠)時又務必要使含水率一致。已有技術中的解決方法是采用人工攪拌和,使不同反應批次的含水率不同的BPO相混和,得到含水率趨于相同的產品。但是上述處置方式存在以下技術問題 一是由于BPO是富有靜電的,拌和時切忌使用金屬鏟子或類似工具,而且還需避免BPO與堆置場所的金屬體接觸,否則會引發(fā)爆炸,因此人工拌和方式帶有嚴重的危險性;二是拌和效率低下,投入人力多;三是拌和效果不理想,為了達到充分拌和,往往通過延長拌和時間來保障,故工人的勞動強度大;四是拌和工具因采用木制品,因此耐用性差,必須頻繁更換。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任務在于提供一種能有效避免產生靜電而杜絕爆炸隱患和無需人工拌和且拌和效率高的混合裝置。
本發(fā)明的任務是這樣來完成的, 一種混合裝置,它包括一平臺,設于拌和場所的地坪上; 一拌和筒驅動機構,設置在所述平臺上; 一拌和筒,支承在所述的拌和筒驅動機構上; 一升降架,對應于所述的拌和筒的一端; 一喂料斗提升機構,設在所述的升降架的頂部; 一喂料斗,與所述的喂料斗提升機構聯(lián)結并且與所述的升降架滑動配合; 一防靜電機構,固定在所述的升降架的頂部并且與所述的拌和筒的外壁接觸。
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拌和筒驅動機構包括第一電機、第一減速機、 一對彼此平行設置的托輪軸、 一對第一托輪和一對第二托輪,第一電機與第一減速機傳動聯(lián)結并且支承在所述平臺的長度方向的一側, 一對托輪軸中的其中一個托輪軸支承在所述平臺的長度方向的一側并且與所述的第一減速機聯(lián)結,而另一個托輪軸支承在平臺的長度方向的另一側,每個托輪軸上設置一第一托輪和一第二托輪, 一對第一托輪和一對第二托輪均與所述的拌和筒的外壁接觸。
在本發(fā)明的另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第一電機為防爆電機,所述的第一、第二托輪為橡膠制的托輪。
在本發(fā)明的還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拌和筒的筒腔內間隔設置有攪拌板和用于將物料自拌和筒的進料口向著出料口方向驅趕的導板。
在本發(fā)明的又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導板為螺旋形導板。
在本發(fā)明的再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升降架具有一對縱臂,各縱臂上各構成有一導輪槽, 一對導輪槽彼此相對應,所述的喂料斗與所述的一對縱臂的導滑表面相滑配并且還與所述的導輪槽相滑配。
在本發(fā)明的更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喂料斗上固設第一、第二導輪軸,第一導輪軸的兩端各固設有一第一導輪,而第二導輪軸的兩端各固設有一第二導輪,其中, 一對第一導輪與所述的導滑表面相配合,而一對第二導輪與所述的導輪槽相配合。
在本發(fā)明的進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喂料斗提升機構包括第二電機、第二減速機、傳動帶、 一對繩輪和一對牽引繩,第二電機與第二減速機共同地設在所述升降架的頂部的橫梁上,傳動帶的一端套置在第二電機的第一傳動輪上,另一端套置在第二減速機的第二傳動輪上, 一對繩輪固定在繩輪軸的兩端,繩輪軸支承在升降架的頂部的橫梁上并且與所述的第二減速機傳動聯(lián)結, 一對牽引繩中的其中一根牽引繩的一端固定在一對繩輪中的其中一個繩輪上,另一端與所述喂料斗的一側聯(lián)結, 一對牽引繩中的另一牽引繩的一端固定在一對繩輪中的另一個繩輪上,另一端與所述喂料斗的另一側聯(lián)結。
在本發(fā)明的又更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第一、第二傳動輪均為皮帶輪,所述的傳動帶為皮帶。
在本發(fā)明的又進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防靜電機構包括一接地架和第一、第二彈性壓塊,接地架的一端與所述升降架的頂部的橫梁固定,另一端對應到所述拌和筒的上方,第一、第二彈性壓塊固定在接地架上并且與拌和筒的外壁接觸,其中,接地架由導線與大地連接。
本發(fā)明所揭示的技術方案的優(yōu)點由拌和筒驅動機構驅使拌和筒工作,由喂料斗提升機構將喂料斗中的物料喂入拌和筒中拌和,由防靜電機構將靜電消除,因此整個過程無需借助于人力,拌和效率高、拌和效果好以及能避免因靜電而產生危險,此外還可節(jié)約投入的人力和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
附圖為本發(fā)明的一具體的實施例結構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通過申請人對實施例的描述,將更加有助于理解本發(fā)明,并且使本發(fā)明的積極效果更加體現,但實施例不應視為對本發(fā)明方案的有所限制。
請見附圖,給出了一個矩形的更具體地講呈長方體的平臺1,平臺l的優(yōu)選的構成方式是在作業(yè)現場的地坪上用混凝土直接澆鋪而成,當然也可以另行制作后移植到工作現場(作業(yè)場所)。據此,申請人在上面提到的平臺1設于拌和場所的地坪上包含了兩個概念, 一為直接澆鋪于作業(yè)場所的地坪上,另一為單獨制作后移植到作業(yè)場所。在平臺1上設置拌和筒驅動機構2。
優(yōu)選而非絕對限于的拌和筒驅動機構2包括第一電機21、第一減速機22、 一對托輪軸23、 一對第一托輪24和一對第二托輪25,第一電機21采用防爆電機,通過電機座211與平臺1固定,第一電機21與第一減速機22傳動聯(lián)結。 一對托輪軸23彼此平行地設在對應于拌和筒3的下部的兩側的平臺1上,也就是說在平臺1的長度方向各通過一對第一、第二軸承座231、232設置一根托輪軸23,每根托輪軸23上固定一個第一托輪24和固定一個第二托輪25,因此由一對第一、第二托輪24、 25共同地將拌和筒3托持并由第一、第二托輪24、 25帶動拌和筒3運動。由圖所示,由于托輪軸23有
6一對,因此只需將其中一根托輪軸23與第一減速機22傳動聯(lián)結,依據常識,與第一減速機22相聯(lián)結的托輪軸23擔當著主動托輪軸的功用,而另一托輪軸23為隨動或稱被動托輪軸。上面提及的一對第一、第二托輪24、 25應采用橡膠制作的托輪,藉以避免與拌和筒3接觸過程中產生火花。
拌和筒3的原理猶如建筑作業(yè)所使用的沙漿攪拌筒,在拌和筒3的筒腔中設置有攪拌板31和導板32,當物料由喂料斗6從拌和筒3的進料口 33喂入后,便由攪拌板31翻攪并且由導板32使物料朝向出料口 34的方向驅趕,直至物料由出料口 34進入預先放置在出料口 34下方的出料盤8中。前述的導板32是螺旋狀的。
升降架4設置在拌和筒3的進料口 33的一端,而且升降架4的一對縱臂41是傾斜的,傾斜角度優(yōu)選為30-50° ,較好地為35-48° ,更好地為45° ,本實施例選擇為45。。 一對縱臂41各構成有導輪槽411和導滑表面412,以便下面還要詳述的喂料斗6在喂料斗提升機構5的作用下沿著一對縱臂41向上攀升。
優(yōu)選而非絕對限于的喂料斗提升機構5的結構包括第二電機51、第二減速機52、傳動帶53、 一對繩輪54和一對牽引繩55,第二電機51和第二減速機52均被固定在了升降架4的頂部的橫梁上,傳動帶53采用皮帶,傳動帶53的一端套設在固定于第二電機51的電機軸上的第一傳動輪511上,另一端套置在固定于第二減速機52的動力輸出軸上的第二傳動輪521上。對于第一、第二傳動輪511、 521應選用皮帶輪。 一對繩輪54固定在繩輪軸541上,而繩輪軸541通過一對第三軸承座5411設置在升降架4的頂部的橫梁上,即升降架4的頂橫梁上。每個繩輪54上固定一根牽引繩55的一端,一對牽引繩55的另一端各自與喂料斗6兩側的固定耳62相固定, 一對固定耳62大體上居于喂料斗6兩側的中部。
喂料斗6具有一喂料口 61,在喂料斗6的偏尾部并且偏底部位置設有一第一導輪軸63,在第一導輪軸63的兩端各設置一個第一導輪631, —對第一導輪631與前述的導滑表面412相配合,也就是說沿導滑表面412滑動,
7在喂料斗6的尾端固設有一第二導輪軸64,在第二導輪軸64的兩端各設置一個第二導輪641, 一對第二導輪641與前述的一對導輪槽411相配合,也就是說沿導輪槽411滑動。
由于過氧化物產品例如前述的BP0富有靜電,因此申請人在升降架4的頂部的橫梁上固設有一防靜電機構7,作為該防靜電機構7的接地架71的一端與升降架4的頂部的橫梁固定,另一端以懸臂狀態(tài)地對應到拌和筒3的上方并且固定一對第一、第二彈性壓塊72、 73,第一、第二彈性壓塊72、 73始終與拌和筒3的外壁體接觸,而接地架71通過導線與埋入于大地上的金屬件聯(lián)結。盡管申請人在上面提到了第一、第二彈性壓塊72、 73,表明它們有一對,然而如果增加或減少彈性壓塊的數量,則應當認為與本發(fā)明所推薦的技術方案相等效。
使用本發(fā)明時,以混拌過氧化苯甲酰為例,只要將前道工序的反應釜反應所得到的產物喂入喂料斗6,然后驅動喂料斗提升機構5的第二電機51工作,由傳動帶53帶動第二傳動輪521,將動力輸至第二減速機52,進而由第二減速機52帶動繩輪軸541,由繩輪軸541帶動一對繩輪54運動,使一對牽引繩55收繩,由牽引繩55曳引喂料斗6上行,直至使喂料斗6內的物料從喂料口 61喂及到拌和筒3內。驅動拌和筒驅動機構2的第一電機21,由第一減速機22帶動與其傳動聯(lián)結的其中一根托輪軸23運動,設在該根托輪軸23上的一個第一托輪24和一個第二托輪25運動,使拌和筒3回轉,同時由拌和筒3內的攪拌板31對物料翻拌,并且由螺旋形的導板32將物料從出料口34驅出,進入到出料盤8中。在拌和筒3工作過程中,由物料引發(fā)的靜電經拌和筒3而傳遞至第一、第二彈性壓塊72、 73,進而由接地架71通過與接地架71相聯(lián)結的導線引至埋置于室外大地中的金屬體。因此整個過程既安全又高效,并且拌和均勻。它能起到由諸個反應釜反應而得到的含水率不同的過氧化苯甲酰經拌和后獲得含水率趨于一致的效果。而且可以
節(jié)約人力和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
權利要求
1、一種混合裝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平臺(1),設于拌和場所的地坪上;一拌和筒驅動機構(2),設置在所述平臺(1)上;一拌和筒(3),支承在所述的拌和筒驅動機構(2)上;一升降架(4),對應于所述的拌和筒(3)的一端;一喂料斗提升機構(5),設在所述的升降架(4)的頂部;一喂料斗(6),與所述的喂料斗提升機構(5)聯(lián)結并且與所述的升降架(4)滑動配合;一防靜電機構(7),固定在所述的升降架(4)的頂部并且與所述的拌和筒(3)的外壁接觸。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拌和筒驅動機構 (2)包括第一電機(21)、第一減速機(22)、 一對彼此平行設置的托輪軸(23)、 一對第一托輪(24)和一對第二托輪(25),第一 電機(21)與第一減速機(22)傳 動聯(lián)結并且支承在所述平臺(l)的長度方向的一側, 一對托輪軸(23)中的其中 一個托輪軸(23)支承在所述平臺(1)的長度方向的一側并且與所述的第一減 速機(22)聯(lián)結,而另一個托輪軸(23)支承在平臺(1)的長度方向的另一側,每 個托輪軸(23)上設置一第一托輪(24)和一第二托輪(25), 一對第一托輪(24) 和一對第二托輪(25)均與所述的拌和筒(3)的外壁接觸。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電機(21)為 防爆電機,所述的第一、第二托輪(24、 25)為橡膠制的托輪。
4、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混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拌和筒(3) 的筒腔內間隔設置有攪拌板(31)和用于將物料自拌和筒(3)的進料口(33)向著 出料口(34)方向驅趕的導板(32)。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混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導板(32)為螺旋 形導板。
6、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升降架(4)具有一 對縱臂(41),各縱臂(41)上各構成有一導輪槽(411), 一對導輪槽(411)彼此相對 應,所述的喂料斗(6)與所述的一對縱臂(41)的導滑表面(412)相滑配并且還與 所述的導輪槽(411)相滑配。
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混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喂料斗(6)上固設 第一、第二導輪軸(63、 64),第一導輪軸(63)的兩端各固設有一第一導輪(631), 而第二導輪軸(64)的兩端各固設有一第二導輪(641),其中, 一對第一導輪(631) 與所述的導滑表面(412)相配合,而一對第二導輪(641)與所述的導輪槽(411)相 配合。
8、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喂料斗提升機構 (5)包括第二電機(51)、第二減速機(52)、傳動帶(53)、 一對繩輪(54)和一對牽 引繩(55),第二電機(51)與第二減速機(52)共同地設在所述升降架(4)的頂部 的橫梁上,傳動帶(53)的一端套置在第二電機(51)的第一傳動輪(511)上,另 一端套置在第二減速機(52)的第二傳動輪(521)上, 一對繩輪(54)固定在繩輪 軸(541)的兩端,繩輪軸(541)支承在升降架(4)的頂部的橫梁上并且與所述的 第二減速機(52)傳動聯(lián)結, 一對牽引繩(55)中的其中一根牽引繩(55)的一端 固定在一對繩輪(54)中的其中一個繩輪(54)上,另一端與所述喂料斗(6)的一 側聯(lián)結, 一對牽引繩(55)中的另一牽引繩(55)的一端固定在一對繩輪(54)中 的另一個繩輪(54)上,另一端與所述喂料斗(6)的另一側聯(lián)結。
9、 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混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第二傳動 輪(511、 521)均為皮帶輪,所述的傳動帶(53)為皮帶。
10、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靜電機構(7) 包括一接地架(71)和第一、第二彈性壓塊(72、 73),接地架(71)的一端與所述 升降架(4)的頂部的橫梁固定,另一端對應到所述拌和筒(3)的上方,第一、第 二彈性壓塊(72、 73)固定在接地架(7)上并且與拌和筒(3)的外壁接觸,其中, 接地架(710029由導線與大地連接。
全文摘要
一種混合裝置,屬于混料機技術領域。包括一平臺,設于拌和場所的地坪上;一拌和筒驅動機構,設置在所述平臺上;一拌和筒,支承在所述的拌和筒驅動機構上;一升降架,對應于所述的拌和筒的一端;一喂料斗提升機構,設在所述的升降架的頂部;一喂料斗,與所述的喂料斗提升機構聯(lián)結并且與所述的升降架滑動配合;一防靜電機構,固定在所述的升降架的頂部并且與所述的拌和筒的外壁接觸。優(yōu)點整個過程無需借助于人力,拌和效率高、拌和效果好以及能避免因靜電而產生危險,此外還可節(jié)約投入的人力和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
文檔編號B01F9/04GK101480589SQ20081024268
公開日2009年7月15日 申請日期2008年12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12月30日
發(fā)明者王建峰, 國 許, 陸劍平, 陸昌元 申請人:江蘇遠洋化學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