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竹炭的改性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竹炭制品領域,具體是涉及一種竹炭改性的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竹炭應用領域的日趨廣泛,人們對竹炭的性能要求也越來越高,以便滿足日用、化工、空氣凈化(例如汽車尾氣凈化、工業(yè)廢氣凈化)等特殊要求。但是,利用現(xiàn)有技 術加工而成的竹炭性能卻難以滿足相應的要求,為此,本領域的技術人員通過不懈努力,試 圖尋找對竹炭改性的方法,以提高竹炭顆粒的除味吸附能力,以及延長有效吸附時間。中國專利申請?zhí)枮?00410037686. 8的“一種納米改性除味竹炭的生產(chǎn)方法”,它 以20-400目的竹炭粉為主要原料,配以少量納米二氧化鈦和二氧化鈦抗菌劑制成,從理論 上探索了對竹炭的改性技術。但是按照該方法制成的產(chǎn)品存在如下問題加入二氧化鈦后 能適當延長竹炭吸附有害氣體的時間,但是由于二氧化鈦填塞了部分竹炭孔隙,造成竹炭 比表面積減小,使竹炭本身有效吸附有機氣體的能力受到影響,兩者相抵使得竹炭除味吸 咐能力并不能得到明顯提高;特別是由于制作工藝的原因,二氧化鈦只是附著在竹炭的表 面,沒有真正溶入至竹炭內部,二氧化鈦在竹炭中的深度較淺,牢固度也不強,致使其有效 期短,經(jīng)過一段時間使用,竹炭上的二氧化鈦容易出現(xiàn)脫落,從而降低使用效果。
發(fā)明內容
為克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本發(fā)明旨在提供一種竹炭的改性方法,利用此 方法改性后的竹炭具有吸附能力強、有效作用時間長等優(yōu)點。本發(fā)明的上述技術問題主要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得以解決的一種竹炭的改性方 法,包括步驟a-f,a.制得活化竹炭的步驟采用蒸汽活化法對顆粒狀的竹炭進行預處理, 制得活化竹炭,待用;b.制得二氧化鈦混合乳液的步驟按1份二氧化鈦、8-9份水的重量 份配比將二氧化鈦投入到沸水中,攪拌溶化制得二氧化鈦溶液,再按1份二氧化鈦溶液、 1. 25-1. 5份二氧化鈦抗菌劑的重量份配比將二氧化鈦抗菌劑加入到二氧化鈦溶液中,攪拌 均勻后制得二氧化鈦混合乳液;c.抗菌處理的步驟把步驟a制取的活化竹炭投入到步驟 b制取的二氧化鈦混合乳液中,攪拌均勻,浸泡5小時以上;d.干燥處理的步驟浙干步驟 c處理過的竹炭至表面干燥,含水率15-20% ;e.超聲處理的步驟將步驟d處理過的竹炭 置于超聲反應容器中進行超聲波處理,超聲處理前先調整超聲頻率為15-18. 5kHz,先脫泡 10-20分鐘,使其工作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然后將超聲調整為15-40kHz混頻超聲處理3_4小時; f.獲得產(chǎn)品的步驟從步驟e的超聲反應容器中取出竹炭,經(jīng)蒸發(fā)干燥含水率低于6. 5%即 得廣品。作為優(yōu)選,所述步驟b中,按1份二氧化鈦、8. 5份水的重量份配比將二氧化鈦投入 到沸水中;按ι份二氧化鈦溶液、1. 35份二氧化鈦抗菌劑的重量份配比將二氧化鈦抗菌劑 加入到二氧化鈦溶液中。作為優(yōu)選,所述步驟c中,浸泡時間為5小時。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先用常規(guī)的蒸汽活化法對竹炭進行活化處理,增加了竹 炭的比表面積,經(jīng)測定比表面積可以從常規(guī)的150-300平方米/克增加到700-900平方米 /克,大大增加了竹炭的除味吸附比表面積;再則通過超聲波處理,克服了現(xiàn)有技術中僅采 用接觸、攪拌等簡單加工使得二氧化鈦只附著在竹炭表面的諸多缺陷,使二氧化鈦深入到 竹炭的內部孔隙,與竹炭材料溶為一體,竹炭中的二氧化鈦不容易出現(xiàn)脫落,提高了竹炭的 吸附能力,還延長了竹炭的有效作用時間。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通過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具體的說明。實施例1 本發(fā)明包括步驟a_f,a.制得活化竹炭的步驟采用蒸汽活化法對顆粒 狀的竹炭進行預處理,制得活化竹炭,待用;b.制得二氧化鈦混合乳液的步驟按1份二氧 化鈦、8份水的重量份配比將二氧化鈦投入到沸水中,攪拌溶化制得二氧化鈦溶液,再按1 份二氧化鈦溶液、1. 25份二氧化鈦抗菌劑的重量份配比將二氧化鈦抗菌劑加入到二氧化鈦 溶液中,攪拌均勻后制得二氧化鈦混合乳液;c.抗菌處理的步驟把步驟a制取的活化竹炭 投入到步驟b制取的二氧化鈦混合乳液中,攪拌均勻,浸泡5小時;d.干燥處理的步驟浙 干步驟c處理過的竹炭至表面干燥,含水率20% ;e.超聲處理的步驟將步驟d處理過的 竹炭置于超聲反應容器中進行超聲波處理,超聲處理前先調整超聲頻率為15-18. 5kHz,先 脫泡15分鐘,使其工作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然后將超聲調整為15-40kHz混頻超聲處理3小時; f.獲得產(chǎn)品的步驟從步驟e的超聲反應容器中取出竹炭,經(jīng)蒸發(fā)干燥含水率低于6. 5%即 得廣品。實施例2 本發(fā)明包括步驟a_f,a.制得活化竹炭的步驟采用蒸汽活化法對顆粒 狀的竹炭進行預處理,制得活化竹炭,待用;b.制得二氧化鈦混合乳液的步驟按1份二氧 化鈦、8. 5份水的重量份配比將二氧化鈦投入到沸水中,攪拌溶化制得二氧化鈦溶液,再按 1份二氧化鈦溶液、1. 35份二氧化鈦抗菌劑的重量份配比將二氧化鈦抗菌劑加入到二氧化 鈦溶液中,攪拌均勻后制得二氧化鈦混合乳液;c.抗菌處理的步驟把步驟a制取的活化竹 炭投入到步驟b制取的二氧化鈦混合乳液中,攪拌均勻,浸泡6小時;d.干燥處理的步驟 浙干步驟c處理過的竹炭至表面干燥,含水率20% ;e.超聲處理的步驟將步驟d處理過 的竹炭置于超聲反應容器中進行超聲波處理,超聲處理前先調整超聲頻率為15-18. 5kHz, 先脫泡20分鐘,使其工作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然后將超聲調整為15-40kHz混頻超聲處理3. 5 小時;f.獲得產(chǎn)品的步驟從步驟e的超聲反應容器中取出竹炭,經(jīng)蒸發(fā)干燥含水率低于 6. 5%即得產(chǎn)品。實施例3 本發(fā)明包括步驟a_f,a.制得活化竹炭的步驟采用蒸汽活化法對顆粒 狀的竹炭進行預處理,制得活化竹炭,待用;b.制得二氧化鈦混合乳液的步驟按1份二氧 化鈦、9份水的重量份配比將二氧化鈦投入到沸水中,攪拌溶化制得二氧化鈦溶液,再按1 份二氧化鈦溶液、1. 5份二氧化鈦抗菌劑的重量份配比將二氧化鈦抗菌劑加入到二氧化鈦 溶液中,攪拌均勻后制得二氧化鈦混合乳液;c.抗菌處理的步驟把步驟a制取的活化竹炭 投入到步驟b制取的二氧化鈦混合乳液中,攪拌均勻,浸泡6小時;d.干燥處理的步驟浙 干步驟c處理過的竹炭至表面干燥,含水率20% ;e.超聲處理的步驟將步驟d處理過的 竹炭置于超聲反應容器中進行超聲波處理,超聲處理前先調整超聲頻率為15-18. 5kHz,先脫泡12分鐘,使其工作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然后將超聲調整為15_40kHz混頻超聲處理4小時; f.獲得產(chǎn)品的步驟從步驟e的超聲反應容器中取出竹炭,經(jīng)蒸發(fā)干燥含水率低于6. 5%即
得廣品。 最后,應當指出,以上實施例僅是本發(fā)明較有代表性的例子。顯然,本發(fā)明的技術 方案并不限于上述實施例,還可以有許多變形。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能從本發(fā)明公開的 內容直接導出或聯(lián)想到的所有變形,均應認為是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一種竹炭的改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a.制得活化竹炭的步驟采用蒸汽活化法對顆粒狀的竹炭進行預處理,制得活化竹炭,待用;b.制得二氧化鈦混合乳液的步驟按1份二氧化鈦、8-9份水的重量份配比將二氧化鈦投入到沸水中,攪拌溶化制得二氧化鈦溶液,再按1份二氧化鈦溶液、1.25-1.5份二氧化鈦抗菌劑的重量份配比將二氧化鈦抗菌劑加入到二氧化鈦溶液中,攪拌均勻后制得二氧化鈦混合乳液;c.抗菌處理的步驟把步驟a制取的活化竹炭投入到步驟b制取的二氧化鈦混合乳液中,攪拌均勻,浸泡5小時以上;d.干燥處理的步驟瀝干步驟c處理過的竹炭至表面干燥,含水率15-20%;e.超聲處理的步驟將步驟d處理過的竹炭置于超聲反應容器中進行超聲波處理,超聲處理前先調整超聲頻率為15-18.5kHz,先脫泡10-20分鐘,使其工作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然后將超聲調整為15-40kHz混頻超聲處理3-4小時;f.獲得產(chǎn)品的步驟從步驟e的超聲反應容器中取出竹炭,經(jīng)蒸發(fā)干燥含水率低于6.5%即得產(chǎn)品。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竹炭的改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b中,按1份二氧化鈦、 8. 5份水的重量份配比將二氧化鈦投入到沸水中;按1份二氧化鈦溶液、1. 35份二氧化鈦抗 菌劑的重量份配比將二氧化鈦抗菌劑加入到二氧化鈦溶液中。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竹炭的改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c中,浸泡時間為5小時。
全文摘要
一種竹炭改性的方法,包括步驟a.制得活化竹炭;b.按1份二氧化鈦、8-9份水的重量份配比制得二氧化鈦溶液,再按1份二氧化鈦溶液、1.25-1.5份二氧化鈦抗菌劑的重量份配比將制得二氧化鈦混合乳液;c.把活化竹炭投入到二氧化鈦混合乳液中,攪拌均勻,浸泡5小時以上;d.瀝干竹炭至表面干燥,含水率15-20%;e.將竹炭置于超聲反應容器中進行15-40kHz混頻超聲處理3-4小時;f.取出竹炭,經(jīng)蒸發(fā)干燥含水率低于6.5%即得產(chǎn)品。通過超聲波處理,使二氧化鈦深入到竹炭的內部孔隙,與竹炭材料溶為一體,竹炭中的二氧化鈦不容易出現(xiàn)脫落,提高了竹炭的吸附能力,還延長了竹炭的有效作用時間。
文檔編號B01J20/34GK101837280SQ20101017856
公開日2010年9月22日 申請日期2010年5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5月20日
發(fā)明者張水祥 申請人:張水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