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輻流式沉淀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輻流式沉淀裝置,包括池體、排泥管、斜板、進水管、出水管、出水堰、污泥回流管和集泥斗,進水管的出水端位于池體的中心部位,進水管的進水端位于出水端上方,進水管的出水端連接有喇叭口,喇叭口正下方懸掛有水平放置的反射板,池體內下方兩側各裝有斜板,緊鄰其中一側的斜板內壁處設有所述污水回流管,進水管的進水端與設置在池體外部的污水處理池的出水端連接;池體底部的兩塊所述斜板圍成集泥斗,污泥回流管進泥端插入集泥斗內部;池體底部設有排泥口。本發(fā)明結構建造簡單,投資成本低,占地面積小,沉淀效果好,尤其可有效地截留并分離污水中不易沉淀的懸浮物,廣泛適用于出水水質要求高的各類廢水處理系統(tǒng)中。
【專利說明】一種輻流式沉淀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水處理設備領域的沉淀技術,特別涉及輻流式沉淀裝置。
【背景技術】
[0002]1904年美國人Hazen和Camp發(fā)明了淺池沉降理論,在此基礎上,相繼開發(fā)了斜板沉淀池、斜管沉淀池、攔截沉淀池、平流式沉淀池等等,但目前水處理領域應用的沉淀池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定缺點:1.對沉淀分離及高效排泥的設計側重點不同,功能單一,當水量及水質變化時,抗沖擊能力差;2.水流經斜板或斜管的過程中,因水流是上升的,沉淀物是下降的,會對沉淀下來的懸浮物產生相對運動,上升水流將沉淀下來的懸浮物絮體攪起,影響沉淀效果;3.斜板或斜管沉淀池會形成兩個三角形死區(qū),降低了沉淀池的利用率,減少了水流面積。4.沉淀池占地面積大,池子深,水在池中停留時間長,沉淀效率低。5.近幾年出現(xiàn)的水平管沉淀分離設備雖然克服了以上缺點,但又存在制作裝配復雜、價格昂貴等問題,也影響了推廣應用。
[0003]輻流式沉淀池是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沉淀池,其主要原理就是高濃度污水由池中心進入池中,進行沉淀,并在池中形成清水區(qū)、沉降區(qū)和濃縮區(qū)三個區(qū)。進入池中的污水密度比沉淀后清水的密度大得多,所以將以密度流的形式潛入清水層下部,在沉降區(qū)內流動。沉淀后的清水,由池四周溢流堪流出,經渠道匯集后,流出池外。沉淀下的污泥在濃縮區(qū)中逐漸濃縮脫水,最終由池底部排出。其優(yōu)點是:(I)采用機械排泥,運行較好,(2)設備較簡單,排泥設備已有定型產品,(3)沉淀性效果好,日處理量大,對水體攪動力小,有利于懸浮物污泥的去除。與平流式沉淀池相比,普通輻流沉淀池的穩(wěn)定性要差一些,原因有以下兩點:①普通輻流式沉淀池與平流式沉淀池都處在流量相同而又不大的條件下,由于輻流式沉淀池的沉淀區(qū)較短(因停留時間相等,池體容積也必然相等,輻流式沉淀池的半徑必然比平流式沉淀池短得多),停留時間也較短,偏離理想模型過大;②由于輻流沉淀池的斷面為水深乘以圓周,在流量和停留時間都一樣的條件下,水力半徑R必然比平流沉淀池大得多,故弗勞德數(shù)Fr也較小,穩(wěn)定性較差。從表面看來,普通輻流式沉淀池的沉淀區(qū)是一個底部略成錐形的環(huán)形柱體,由于輻流式池的水流速度隨著直徑的加大而減小,而顆粒沉速不變,故合成速度是越近周邊越下偏,顆粒物在沉淀區(qū)的運動下沉軌跡成一下凹曲線,似乎輻流沉淀池比平流沉淀池更有利于顆粒物的沉降,它的運行應該更穩(wěn)定可靠一些,但由于存在上述兩個原因,普通輻流沉淀池比平流沉淀池的穩(wěn)定性實際要差一些。③普通輻流式沉淀池的另一個缺點是刮泥機維護管理較復雜,施工較困難,投資也較大。因此,如何客服傳統(tǒng)輻流式沉淀池的缺點,提高沉淀效率,發(fā)明占用空間小且出水水質良好的高效沉淀池成為一個極具價值的研究課題。
【發(fā)明內容】
[0005]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缺點與不足,提供一種高效沉淀池,其能夠解決傳統(tǒng)的輻流式沉淀池占地面積較大、抗沖擊能力低、沉淀池體積利用率低等缺點,具有占用空間小且出水水質良好的優(yōu)點,尤其能有效去除傳統(tǒng)沉淀池難以去除的不易沉淀懸浮物。
[0006]一種輻流式沉淀裝置,其包括池體、排泥管、斜板、進水管、出水管、出水堰、污泥回流管和集泥斗,所述池體中心部位設有進水管,進水管的出水端位于池體的中心部位,進水管的進水端位于出水端上方,進水管的出水端連接有喇叭口,喇叭口正下方懸掛有水平放置的反射板,池體內下方兩側各裝有斜板,斜板與池體底部之間有夾角,緊鄰其中一側的斜板內壁處設有所述污水回流管,進水管的進水端與設置在池體外部的污水處理池的出水端連接,出水堰位于池體上部且與設置于池體內壁上的出水管連接;池體底部的兩塊所述斜板圍成集泥斗,污泥回流管進泥端插入集泥斗內部,插入集泥斗內部的污泥回流管上開設有均勻間隔的若干孔,污泥回流管的出泥端與池體外部的污水處理池的進泥端連接;池體底部設有排泥口,排泥口連接排泥管進泥口,排泥管將污泥排出后,污泥再進行后續(xù)處理工藝,如污泥脫水等。
進一步優(yōu)化的,進水管的出水端與池體側壁的距離為1.3米,與沉淀池底部的距離為1.5 米。
[0007]進一步優(yōu)化的,進水管出水端的喇叭口正下方用鐵絲水平固定所述反射板,反射板與喇叭口的距離為30cm。
[0008]進一步優(yōu)化的,所述斜板與池體底部夾角為55°。
[0009]進一步優(yōu)化的,所述池體為長方體。
[0010]進一步優(yōu)化的,所述出水管和進水管均為圓形。 [0011]進一步優(yōu)化的,所述集泥斗為倒圓臺形。作為優(yōu)選,所述池體為長方體,出水管和進水管均為圓形。
[0012]進一步地,本發(fā)明所述池體中心部位設有進水管,進水管的出水端位于池體的中心部位,這樣可使進水布水均勻,如偏離中心位置,布水不均,則無法保證沉淀池的沉淀效率。所述由斜板隔成集泥斗為錐形,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將一部分污泥回流到厭氧池,一部分污泥通過排泥管排到外界,盡量減少池體內污泥殘留,保證沉淀池的沉淀效果的穩(wěn)定性。所述進水管出水端喇叭口正下方30cm處用鐵絲水平固定反射板,這樣可以避免以下兩種情況的發(fā)生--第一,反射板離喇叭口的位置過遠,反射板就無法起到反沖水流的作用,影響沉淀效果;第二,反射板離喇叭口的位置過近,則污水水流流速過快,對沉淀效果的起到的負面影響較大。所述污泥回流管進泥端插入集泥區(qū)內部,插入集泥斗內部的一段污泥回流管上開設有數(shù)個距離均勻小孔,這樣可以使集泥區(qū)的污泥能夠均勻的回流到污泥回流管中,而不會形成死角。
[0013]本發(fā)明的基本原理:污水從中心進水管進水端進入沉淀池池體中,然后從中心進水管出水端流入沉淀池中,污水從中心進水管連接的喇叭口出來后遇到水平反射板,污水反彈,然后往上回流,在往上回流的過程中與沉淀下來的污泥相混合,使菌膠團更好的絮凝,加快了沉淀,污泥從四周沿著斜板下沉,在兩側斜板的較長的顆粒沉降距離條件下,可以實現(xiàn)將不易沉淀的絮狀污泥的有效截留;污泥沉淀到集泥斗,然后通過污泥回流管的進泥端經過水泵抽走一部分回流到厭氧池,一部分剩余污泥進入池體底部排泥管的進泥端進行排放。
[0014]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yōu)點和有益效果: 1、本發(fā)明結合傳統(tǒng)輻流式沉淀池及斜板沉淀池的優(yōu)點,通過在沉淀池中心部位設置反射板和底部設置斜板,增加了污泥絮凝反應的時間,提高了沉淀池的體積使用效率,可實現(xiàn)不易沉淀污泥的有效截留,增強泥水分離的效果。
[0015]2、本發(fā)明簡單構建反射板和斜板,此結構建造簡單,投資成本低,形成上部進水上部出水的處理方式,達到無需增加運行耗能的優(yōu)點。
[0016]3、本發(fā)明可增強沉淀池耐沖擊負荷的能力,處理效率高,占地面積小,投資費用省。
[0017]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8]圖1是本發(fā)明的一種輻流式沉淀裝置結構示意圖。
[0019]圖2為福流式沉丨疋池對COD的沉丨疋去除效果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及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但實施例具體細節(jié)僅是為了說明發(fā)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
[0021]實施例1
如圖1所示,一種輻流式沉淀裝置,包括池體(即沉淀池)、中心進水管1、進水喇叭口 2、反射板3、集泥管4、出水管5、出水堰6、集泥斗7、混凝沉淀區(qū)8、水泵9、污泥回流管10、剩余污泥管11、斜板12、排泥管,所述沉淀池池體中心部位設有中心進水管I,中心進水管I的出水端位于池體的中心部位,與池體左右兩側的距離均為1.3米,與池體底部的距離為1.5米,中心進水管I的進水端接在好氧池出水管,中心進水管I出水端連接進水喇叭口 2,中心進水管I出水端連接的進水喇叭口 2正下方30cm處用鐵絲水平固定反射板3,沉淀池池體下方四周裝有斜板12,斜板12與池體底部夾角55° ;緊鄰一側斜板12內壁處設有污水回流管10,中心進水管I與設置在沉淀池體外部的污水處理池處理管連接,出水堰6位于池體上部且與設置于池體內壁上的出水管5連接;池體底部由斜板12圍成集泥斗7,污泥回流管10進泥端插入集泥斗7內部,污泥回流管上有數(shù)個小孔。沉淀池池底設置排泥口,位于沉淀池底部的中心,與沉淀池池底距離20cm,排泥口連接排泥管進泥口,排泥管將污泥排出后,污泥再進行后續(xù)處理工藝,如污泥脫水等。
[0022]作為優(yōu)選,所述池體為長方體,進水管I和出水管5均為圓形。
[0023]為更好實現(xiàn)本發(fā)明目的,所述池體中心部位設有進水管,進水管的出水端位于池體的中心部位,這樣可使進水布水均勻,如偏離中心位置,布水不均,則無法保證沉淀池的
沉淀效率。
[0024]為更好實現(xiàn)本發(fā)明目的,所述集泥斗7為類似倒圓錐形,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將污泥一部分通過排泥管排到外界,一部分通過水泵9和污泥回流管10回流,盡量減少池體內污泥殘留。
[0025]為更好實現(xiàn)本發(fā)明目的,所述進水管I出水端喇叭口 2正下方30cm處用鐵絲水平固定反射板3,這樣可以避免以下兩種情況的發(fā)生:第一,反射板3離喇叭口 2的位置過遠,反射板3就無法起到反沖水流的作用,影響沉淀效果;第二,反射板3離喇叭口 2的位置過近,則污水水流流速過快,對沉淀效果的起到的負面影響較大。
[0026]為更好實現(xiàn)本發(fā)明目的,所述污泥回流管10進泥端插入集泥斗7內部,插入集泥斗7內部的一段污泥回流管10上開設有數(shù)個距離均勻小孔,這樣可以使集泥斗7的污泥能夠均勻的回流到污泥回流管10中,而不會形成死角。
[0027]本發(fā)明的基本原理:污水從中心進水管I進入池體中,然后從進水管I流入沉淀池中,污水從中心管出來后遇到反射板3,污水反彈,然后往上回流,在往上回流的過程中與沉淀下來的污泥相混合,使菌膠團更好的絮凝,加快了沉淀,污泥從四周沿著斜板下沉,在兩側斜板12的較長的顆粒沉降距離條件下,可以實現(xiàn)將不易沉淀的絮狀污泥的有效截留;污泥沉淀到集泥斗7,然后經過水泵9抽走一部分回流到厭氧池,一部分剩余污泥通過池體底部排泥管排放。
[0028]1、COD的沉淀去除效果
由附圖2可以看出本輻流式沉淀池對COD有較好的沉淀去除效果。進入輻流式沉淀池的污水COD濃度變化較大,而且總體上進水COD濃度比較低。出水COD濃度也比較低,說明有機污染物已經被充分利用。平均好氧池出水COD濃度在44.58mg/L左右,而平均輻流式沉淀池出水COD —般在32.39mg/L左右。COD去除率最高可達71.58%,平均去除率為26.6%。
[0029]上述實施例為本發(fā)明較佳的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實質與原理下所作的改變、修飾、替代、組合、簡化,均應為等效的置換方式,都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輻流式沉淀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池體、排泥管、斜板、進水管、出水管、出水堰、污泥回流管和集泥斗,所述池體中心部位設有進水管,進水管的出水端位于池體的中心部位,進水管的進水端位于出水端上方,進水管的出水端連接有喇叭口,喇叭口正下方懸掛有水平放置的反射板,池體內下方兩側各裝有斜板,斜板與池體底部之間有夾角,緊鄰其中一側的斜板內壁處設有所述污水回流管,進水管的進水端與設置在池體外部的污水處理池的出水端連接,出水堰位于池體上部且與設置于池體內壁上的出水管連接;池體底部的兩塊所述斜板圍成集泥斗,污泥回流管進泥端插入集泥斗內部,插入集泥斗內部的污泥回流管上開設有均勻間隔的若干孔,污泥回流管的出泥端與池體外部的污水處理池的進泥端連接;池體底部設有排泥口。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輻流式沉淀裝置,其特征在于:進水管的出水端與池體側壁的距離為1.3米,與沉淀池底部的距離為1.5米。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輻流式沉淀裝置,其特征在于:進水管出水端的喇叭口正下方用鐵絲水平固定所述反射板,反射板與喇叭口的距離為30cm。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輻流式沉淀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板與池體底部夾角為55°。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輻流式沉淀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池體為長方體。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輻流式沉淀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管和進水管均為圓形。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輻流式沉淀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泥斗為倒圓臺形。
【文檔編號】B01D21/24GK103990302SQ201410173609
【公開日】2014年8月20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4月28日
【發(fā)明者】周少奇, 周曉, 黎強, 周娟 申請人:華南理工大學, 貴州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