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一種具有碾、搓、磨功能的乳化攪拌設備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4944990閱讀:219來源:國知局
      一種具有碾、搓、磨功能的乳化攪拌設備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屬于乳化混合設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具有碾、搓、磨功能的乳化攪拌設備。本發(fā)明至少包括定子和轉子,定子和轉子間構成轉動配合且兩者轉動配合面間形成的間隙構成物料的乳化攪拌間隙;乳化攪拌設備還包括彈性碾片,彈性碾片的一端布置于轉子和/或定子處以構成鉸接端,其另一端向定子和/或轉子的轉動配合面處順延并抵靠上述轉動配合面處以形成懸置端;在定子徑向方向上,彈性碾片長度大于其鉸接端至與其懸置端所抵靠配合的轉動配合面間的最小間距;彈性碾片上還設置有回復單元,回復單元所提供的回復力方向與轉子的轉動方向同向布置。本發(fā)明結構合理而攪拌效率更高,可有效提升細微材料甚至納米級材料的高效分散、均質(zhì)、混合效果。
      【專利說明】一種具有碾、搓、磨功能的乳化攪拌設備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屬于乳化混合設備領域,具體涉及用于細微物料尤其是納米級物料的一種具有碾、搓、磨功能的乳化攪拌設備。

      【背景技術】
      [0002]石化工業(yè)、食品、生物制藥、電化行業(yè)、紡織印染、農(nóng)藥化肥、新能源等各行各業(yè)的生產(chǎn)制作過程,都離不開混合、均質(zhì)、分散、乳化步驟。乳化機就是通過與發(fā)動機連接的均質(zhì)頭的高速旋轉,對多種不同相的物料產(chǎn)生剪切、分散、撞擊效果,從而達到物料整體更加細膩和促使多相相融的目的。
      [0003]隨著社會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物料顆粒越來越小,對于物料的混合、均質(zhì)、分散、乳化效果的苛求程度也就越來越高,傳統(tǒng)的攪拌、乳化、分散的乳化方式已經(jīng)越來越難以滿足現(xiàn)今的高品質(zhì)產(chǎn)品需求。尤其是細微材料甚至是納米級的新材料不斷涌現(xiàn)后,由于納米材料的比表面積大,團聚效果強。特別是很多電子化工類的納米級材料,如構成鋰離子電池的正負極材料等,結構更為敏感,傳統(tǒng)攪拌方式的問題也就表現(xiàn)的更加明顯。究其原因,在于目前的針對納米級物料進行攪拌的高剪切分散乳化機,其攪拌原理在于依靠其內(nèi)轉子高速平穩(wěn)的旋轉,形成高頻、強烈的圓周切線速度、角向速度等綜合動能效能。在定子的作用下,定、轉子間的上述互動會形成強烈、往復的液力剪切、摩擦、離心擠壓、液流碰撞等綜合效應,物料在容器中循環(huán)往復以上工作過程,從而獲得產(chǎn)品??紤]到目前機械加工工業(yè)的精度和水平,高剪切分散乳化機的定、轉子的配合間隙往往數(shù)以毫米計,該間隙對于萬分之一毫米范圍的納米級物料而言猶如廣闊無比的通道;因此納米級物料在進行上述乳化攪拌時的分散效果往往差強人意,攪拌時間更是長達數(shù)小時乃至數(shù)十小時。如何克服上述現(xiàn)有技術不足的基礎上,研發(fā)出一種結構合理而實用的乳化攪拌設備,從而能部分甚至完美解決傳統(tǒng)乳化、攪拌、分散設備所不能解決的細微材料甚至納米級材料的分散、均質(zhì)、混合問題,為本領域近十年來所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


      【發(fā)明內(nèi)容】

      [0004]本發(fā)明的目的為克服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合理而攪拌效率更高的具有碾、搓、磨功能的乳化攪拌設備,以有效提升細微材料甚至納米級材料的高效分散、均質(zhì)、混合效果。
      [0005]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了以下技術方案:
      [0006]一種具有碾、搓、磨功能的乳化攪拌設備,至少包括彼此同軸布置的定子和轉子,定子和轉子間構成轉動配合且兩者轉動配合面間形成的間隙構成物料的乳化攪拌間隙;其特征在于:所述乳化攪拌設備還包括可沿轉子轉動方向做擺動動作的彈性碾片,所述彈性碾片的一端布置于轉子和/或定子處以構成鉸接端,其另一端向定子和/或轉子的轉動配合面處順延并抵靠上述轉動配合面處以形成懸置端;在定子徑向方向上,彈性碾片長度大于其鉸接端至與其懸置端所抵靠配合的轉動配合面間的最小間距;所述彈性碾片上還設置有用于提供自身以回復力,以使彈性碾片的懸置端抵靠于相應轉動配合面上的回復單元,所述回復單元所提供的回復力方向與轉子的轉動方向同向布置。
      [0007]定子外形呈圓環(huán)狀且由其一端環(huán)面處軸向凸設有凸齒,凸齒為多個并沿定子環(huán)面環(huán)繞均布,所述轉子位于上述凸齒圍合成的區(qū)域內(nèi)且轉子上相應凸設若干與凸齒內(nèi)緣面間配合的頂塊,頂塊外緣面與凸齒內(nèi)緣面配合構成上述定子和轉子的轉動配合面;彈性碾片的鉸接端固接于轉子的頂塊處,其懸置端向凸齒內(nèi)緣面處順延并與其構成抵靠配合。
      [0008]所述頂塊外緣面處內(nèi)凹設置有沉槽,沉槽槽長方向與轉子軸向同向布置,彈性碾片的鉸接端嵌設于沉槽槽底處,其懸置端向沉槽槽口處延伸并與凸齒內(nèi)緣面間構成抵靠配口 ο
      [0009]所述彈性碾片為氟化橡膠片;彈性碾片的鉸接端外形呈圓柱狀,其懸置端為沿圓柱狀鉸接端徑向向外順延的長方片狀構造,懸置端厚度小于鉸接端直徑;沉槽外形呈槽口逐漸外擴的“八”字槽狀,其槽底凹設有供彈性碾片鉸接端卡嵌的與其鉸接端外形輪廓吻合的嵌槽,所述嵌槽沿沉槽槽長方向順延布置,且嵌槽槽口寬度小于彈性碾片鉸接端直徑。
      [0010]彈性碾片包括構成其鉸接端的固定板以及與固定板間構成固接配合的構成其順延端的氟化橡膠片,彈性碾片的鉸接端位于固定板的相對于安裝氟化橡膠片的另一端處;沉槽外形呈槽口逐漸外擴的“八”字槽狀,其槽底與彈性碾片的鉸接端間形成鉸接配合,所述回復單元為復位彈簧,所述回復單元固接于沉槽的一側槽壁處且其另一端與固定板板面間構成固接配合。
      [0011]所述固定板外形呈板面平行轉子軸線布置的條板狀,其用于安裝氟化橡膠片的一端端面內(nèi)凹布置有用于插接氟化橡膠片的插接槽,插接槽外形輪廓與氟化橡膠片外形吻合且其布置方向平行轉子軸線,插接槽的槽壁處貫穿板體開設有用于安設緊釘螺釘以固接氟化橡膠片的螺紋孔。
      [0012]所述回復單元固接于沉槽的位于轉子轉動方向的一側槽壁處。
      [0013]所述沉槽的一側槽壁與轉子軸線同平面布置,其另一側槽壁的傾斜方向與轉子轉動方向反向布置。
      [0014]所述凸齒的位于彈性碾片進入端所在的一側棱邊呈圓滑過渡的倒圓角結構。
      [0015]本發(fā)明的主要優(yōu)點在于:
      [0016]I)、基于傳統(tǒng)的高剪切乳化分散設備的基礎上,以獨特的彈性碾片的布置,用以實現(xiàn)轉子相對于定子或定子相對于轉子的轉動配合面的碾、搓、磨效果。與傳統(tǒng)的效率低下的僅依靠上述轉動配合面間的液流碰撞效應來達到物料乳化攪拌目的不同,本發(fā)明立足于納米級物料自身萬分之一毫米顆粒直徑的基本前提下,充分利用了碾、搓、磨的工作效應機理,通過彈性碾片對于相應轉動配合面的抵壓式結構,從而完善的解決了傳統(tǒng)乳化分散設備所不能達到的對于納米級物料的乳化分散效果。傳統(tǒng)的數(shù)以小時乃至十小時計的攪拌時間,在本發(fā)明的設備作用下,數(shù)十分鐘乃至數(shù)分鐘即可完成其均勻的乳化攪拌分散效果,其攪拌效率可得到極大提升。
      [0017]在實際工作時,傳統(tǒng)設備所存在的定子和轉子間的轉動配合面間,所形成的相對納米級物料而言的“巨大”配合間隙,被彈性碾片的懸置端整體的抵靠覆蓋起來。在回復單元的作用力下,彈性碾片相對于轉動配合面的抵緊效果使上述配合間隙急劇減小。同時的,在微觀上,實際上彈性碾片的懸置端和相應抵靠配合的轉動配合面間實際上還是存在極其細微的間隙的。轉子轉動時,彈性碾片不斷拍擊和抵靠相應的轉動配合面并持續(xù)的捕捉物料,隨著轉子不斷轉動和彈性碾片的懸置端不斷刷過相應轉動配合面,從而也就不斷的將物料帶入上述彈性碾片和轉動配合面之間的細微間隙內(nèi)。由于上述細微間隙極小,小到納米級物料都能夠在其內(nèi)不斷的實現(xiàn)其碾、搓、磨的乳化效果,其乳化效果顯然更高,后期的分散攪拌功能也就更強。其乳化時間更是能夠從原先的數(shù)十小時驚人的縮短為數(shù)十分鐘乃至數(shù)分鐘,最終也就使細微材料甚至納米級材料的分散、均質(zhì)、混合效果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0018]2)、轉子上的沉槽的布置,具體化的實現(xiàn)了彈性碾片的可靠安置效果。轉子上布置頂塊,物料經(jīng)由轉子端部涌入,再經(jīng)過頂塊與頂塊之間的間隙,在彈性碾片的拍擊和抵壓作用下,物料滲透至頂塊與定子上的凸齒的轉動配合面處,進而依靠彈性碾片的碾、搓、磨效應而隨凸齒之間的間隙排出其外,以達成整體的乳化攪拌分散效果。
      [0019]3)、對于彈性碾片的具體實施結構,具體操作時甚至可直接將其固接于轉子的頂塊側部處,只需實現(xiàn)彈性碾片相對于相應轉動配合面的抵緊作用即可,而本發(fā)明則具體有以下兩種實現(xiàn)方式:
      [0020]其一為通過單純的具備耐磨性的氟化橡膠形成彈性碾片,以其自身的彈性材質(zhì)構成上述回復單元,并以其彈性力作為上述回復單元的回復力。實際使用時,由于其鉸接端的獨特結構,彈性碾片的鉸接端沿轉子軸向可靠的插接在沉槽上的嵌槽內(nèi)。在轉子轉動過程中,彈性碾片不斷的在自身彈性回復力作用下復位-刮擦定子轉動配合面-復位-刮擦…,彈性碾片的懸置端始終緊密而可靠的抵靠在定子的轉動配合面處,從而提供納米級物料以碾、搓、磨的平臺,最終確保高效率的納米級材料的乳化攪拌分散效果。
      [0021]第二種實現(xiàn)方式,則是依靠復位彈簧如拉伸或壓縮彈簧作為回復單元,以復位彈簧與固定板間的機械固接配合,從而保證固定板在作為氟化橡膠與轉子的連接組件的同時,實現(xiàn)了固定板基于轉子的擺動和彈性復位效果。復位彈簧與固定板構成組合件,通過將彈簧的另一端以螺栓或其他方式固接于頂塊上,同時再以固定板底端與沉槽底部間行程合頁鉸接配合,以其固定板的懸置端處的插接槽來實現(xiàn)氟化橡膠的插接和可更換功能,從而保證其整體工作性能的可靠性和工作效率的高效性。而其工作流程則同理第一種方案,此處就不再贅述。
      [0022]4)、沉槽的“八”字形開口角度,此處也是一處重點。作為彈性碾片的安置槽,一方面,沉槽的與轉子軸線同平面布置的一側槽壁,保證了在彈性碾片復位時其鉸接端始終處于與定子的轉動配合面的最小間距處。從而即使在彈性碾片因磨損而在轉子徑向上的長度逐漸縮短時,只要其長度不會小于或等于上述最小間距,其可使用性和對于納米級物料的碾、搓、磨特性就仍然存在,其使用壽命就仍能得到有效保證。另一方面,沉槽的傾斜方向與轉子轉動方向反向布置的一側槽壁,通過與前述槽壁之間的開口度而限定和保證了彈性碾片的擺動范圍。同時的,彈性碾片在轉子轉動而抵緊定子時,必然會受到定子上的凸齒的反作用力,通過合理布置,也可依靠該傾斜槽壁作為承力載體,從而使彈性碾片的位于沉槽內(nèi)的某一側面始終能在受到凸齒作用里時面貼靠的抵合在其傾斜槽壁處。而彈性碾片的位于沉槽外的懸置端部則更可靠的實現(xiàn)對于定子上相應凸齒內(nèi)緣面的抵靠效果,進而進一步提升彈性碾片的工作可靠性,一舉多得。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3]圖1為本發(fā)明其中一種轉子結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4]圖2為圖1的I部分局部放大圖;
      [0025]圖3為圖1所示結構的轉子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6]圖4為本發(fā)明的另一種轉子結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7]圖5為圖4所示結構的轉子端面視圖;
      [0028]圖6為圖4所示結構的定子端面視圖;
      [0029]圖7-8為圖4結構的凸齒和頂塊的工作狀態(tài)配合示意圖;
      [0030]圖9-10為彈性碾片的受力擺動圖;
      [0031]圖11為回復單元為拉伸彈簧時的彈性碾片結構示意圖;
      [0032]圖12為回復單元為壓縮彈簧時的彈性碾片結構示意圖。
      [0033]圖示中各標號與本發(fā)明的各部件名稱對應關系如下:
      [0034]10-定子 11-凸齒
      [0035]20-轉子21-頂塊22-沉槽23-嵌槽
      [0036]30-彈性碾片31-固定板32-復位彈簧

      【具體實施方式】
      [0037]為便于理解,此處結合圖1-12對本發(fā)明的結構及具體工作流程作以下進一步闡述:
      [0038]本發(fā)明的結構如圖1-12所示,具體包括彼此間構成同軸轉動配合的定子10和轉子20,定子10上沿其軸向凸設有多個凸齒11,且各凸齒11沿定子10軸線周向環(huán)繞構成整圓環(huán)狀;而轉子20則或直接容納于定子的圓環(huán)狀凸齒11內(nèi)。在轉子20轉動時,轉子20的外緣面則與各凸齒11的內(nèi)緣面間彼此相對動作。
      [0039]本發(fā)明的設計要點,即在定子10和轉子20的轉動配合面也即轉子20外緣面與凸齒11內(nèi)緣面間,在保證低成本和滿足高效率乳化攪拌分散效果的前提下,以可擺動且具備一定彈性回復力的彈性碾片30,來確保對于上述轉動配合面所構成間隙的填充和實現(xiàn)彈性碾片30基于相應轉動配合面的、搓、磨功能。
      [0040]實際上,無論何種乳化設備的轉子20,都不可避免存在與定子10的凸齒11內(nèi)緣面間構成配合的頂塊21。其頂塊21或呈現(xiàn)與定子10上凸齒11外形一致的弧面板狀,或呈現(xiàn)如圖1-3所示的螺旋塊狀。本發(fā)明通過在上述頂塊21的外緣面處直接內(nèi)凹布置沉槽22,以沉槽22的底面鉸接彈性碾片30,利用彈性碾片30自身的固有長度來確保其懸置端對于定子10的凸齒11內(nèi)緣面的抵靠目的。再以回復單元提供彈性碾片30以彈性回復力,從而保證彈性碾片30在抵靠凸齒11內(nèi)緣面時能夠始終保持緊密的貼合效果。而具體則存在以下兩種優(yōu)化的實現(xiàn)方式:
      [0041]其第一種實現(xiàn)方式,通過通過單純的具備耐磨性的氟化橡膠片直接形成彈性碾片30,具體如圖1-10所示,此時其自身的彈性材料即構成提供其以回復力的回復單元。彈性碾片30呈懸置端為條板狀而鉸接端呈圓柱體狀的組合結構,且鉸接端的直徑明顯的大于懸置端的板厚。實際操作時,將槽口逐漸外擴的“八”字槽狀沉槽22的槽底處內(nèi)凹布置外形與彈性碾片30鉸接端輪廓一直的嵌槽23,嵌槽23的槽長平行轉子20軸線且其槽長貫穿轉子20的軸向布置(也即嵌槽23為貫穿槽)。通過將彈性碾片30直接沿轉子軸向插入嵌槽23內(nèi),即可實現(xiàn)彈性碾片30的固接目的。一旦轉子20轉動,彈性碾片30撞擊定子10的凸齒11內(nèi)緣面邊沿而產(chǎn)生抵壓受力,由于彈性碾片30的鉸接端固定于沉槽22內(nèi),因此其懸置端即可產(chǎn)生相對于沉槽22的擺動效果。而當該彈性碾片30轉過凸齒11,進入凸齒11之間的間隙而導致上述低壓外力去除時,在自身彈性回復力作用下,彈性碾片30的懸置端即可自身回復原始位置,以方便繼續(xù)與下一道定子10的凸齒11內(nèi)緣面的可靠抵靠效果O
      [0042]本發(fā)明的第二種彈性碾片30與轉子20間的配合結構,則是以則是依靠拉伸或壓縮彈簧作為回復單元,具體如圖11-12所示。其以彈簧與固定板31間的機械固接配合,從而保證固定板31在作為氟化橡膠片與轉子的連接組件的同時,實現(xiàn)了固定板31基于轉子20的擺動和彈性復位效果。彈簧與固定板31構成組合件,通過將彈簧的另一端以圖中的螺栓固接或其他方式固接于頂塊21上,同時再以固定板31底端與沉槽22底部間構成鉸接配合;以其固定板31的懸置端處的插接槽來實現(xiàn)氟化橡膠片的插接和可更換功能,從而保證其整體工作性能的可靠性和工作效率的高效性。一旦彈性碾片30上的氟化橡膠片受力,在力的傳導下,固定板31產(chǎn)生沿其與沉槽22鉸接處的鉸接端產(chǎn)生擺動趨勢。直至氟化橡膠片的受力達到一定程度時,固定板31克服彈簧的彈力而真正產(chǎn)生擺動動作,此時氟化橡膠片也始終緊密的抵靠在某一凸齒11的內(nèi)緣面處。在該氟化橡膠片脫出凸齒11范圍,進入凸齒11之間的間隙處而不再受力時,在彈簧的彈力作用下,固定板31帶動氟化橡膠片回縮至初始位置,等待下一次氟化橡膠片與凸齒11的拍擊碰撞。
      [0043]本發(fā)明在實際操作時,一方面,在宏觀上,傳統(tǒng)設備所存在的定子10和轉子20間的轉動配合面間,所形成的相對納米級物料而言的“巨大”配合間隙,被彈性碾片30的懸置端整體的抵靠覆蓋起來;在回復單元的作用力下,彈性碾片30相對于定子10的凸齒11內(nèi)緣面的抵緊效果使上述轉動配合間隙急劇減小。而在微觀上,實際上彈性碾片30的懸置端和定子10的凸齒11內(nèi)緣面間實際上還是存在極其細微的間隙的,其細微的間隙已經(jīng)達到了納米級甚至更小,隨著轉子轉動時,彈性碾片30不斷拍擊凸齒11內(nèi)緣面并持續(xù)的捕捉物料,再不斷刷過凸齒11內(nèi)緣面,納米級物料被在上述兩者的細微間隙內(nèi)摩擦碾壓,從而實現(xiàn)其碾、搓、磨的乳化效果。本發(fā)明乳化效果顯然更高,其乳化時間更是能夠從原先的數(shù)十小時驚人的縮短為數(shù)十分鐘乃至數(shù)分鐘,乳化效率極高。
      [0044]本發(fā)明的各構成部件采用軟硬機械式接觸力來細化混合,通過柔性元件,通過以柔克剛的原理,特別適用于對表面結構敏感的材料,以及容易團聚的納米級材料的乳化分散攪拌。也就是說:本發(fā)明的乳化、攪拌、分散設備即使在高速運行狀態(tài)下,由于彈性碾片所具備的彈性的碾、搓、磨特殊的獨特功效,在同等攪拌質(zhì)量下,對攪拌時間的要求大大降低,甚至對于更低的攪拌速度和更高的攪拌質(zhì)量的要求均可勝任,同時,對敏感物料的表面幾乎沒有損害,且設備的耐用性高而能耗低。在制造行業(yè),均質(zhì)、分散、混合對產(chǎn)品的質(zhì)量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本發(fā)明的結構,對提升行業(yè)的制造能力,尤其是對于石化行業(yè)、精細化工行業(yè)乃至電化學行業(yè)等精細工業(yè),具有現(xiàn)實和深遠的影響。
      【權利要求】
      1.一種具有碾、搓、磨功能的乳化攪拌設備,至少包括彼此同軸布置的定子(10)和轉子(20),定子(10)和轉子(20)間構成轉動配合且兩者轉動配合面間形成的間隙構成物料的乳化攪拌間隙;其特征在于:所述乳化攪拌設備還包括可沿轉子(20)轉動方向做擺動動作的彈性碾片(30),所述彈性碾片(30)的一端布置于轉子(20)和/或定子(10)處以構成鉸接端,其另一端向定子(10)和/或轉子(20)的轉動配合面處順延并抵靠上述轉動配合面處以形成懸置端;在定子徑向方向上,彈性碾片(30)長度大于其鉸接端至與其懸置端所抵靠配合的轉動配合面間的最小間距;所述彈性碾片(30)上還設置有用于提供自身以回復力,以使彈性碾片(30)的懸置端抵靠于相應轉動配合面上的回復單元,所述回復單元所提供的回復力方向與轉子(20)的轉動方向同向布置。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具有碾、搓、磨功能的乳化攪拌設備,其特征在于:定子(10)外形呈圓環(huán)狀且由其一端環(huán)面處軸向凸設有凸齒(11),凸齒(11)為多個并沿定子(10)環(huán)面環(huán)繞均布,所述轉子(20)位于上述凸齒(11)圍合成的區(qū)域內(nèi)且轉子(20)上相應凸設若干與凸齒(11)內(nèi)緣面間配合的頂塊(21),頂塊(21)外緣面與凸齒(11)內(nèi)緣面配合構成上述定子(10)和轉子(20)的轉動配合面;彈性碾片(30)的鉸接端固接于轉子(20)的頂塊(21)處,其懸置端向凸齒(11)內(nèi)緣面處順延并與其構成抵靠配合。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具有碾、搓、磨功能的乳化攪拌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頂塊(21)外緣面處內(nèi)凹設置有沉槽(22),沉槽(22)槽長方向與轉子(20)軸向同向布置,彈性碾片(30)的鉸接端嵌設于沉槽(22)槽底處,其懸置端向沉槽(22)槽口處延伸并與凸齒(11)內(nèi)緣面間構成抵靠配合。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具有碾、搓、磨功能的乳化攪拌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碾片(30)為氟化橡膠片;彈性碾片(30)的鉸接端外形呈圓柱狀,其懸置端為沿圓柱狀鉸接端徑向向外順延的長方片狀構造,懸置端厚度小于鉸接端直徑;沉槽(22)外形呈槽口逐漸外擴的“八”字槽狀,其槽底凹設有供彈性碾片(30)鉸接端卡嵌的與其鉸接端外形輪廓吻合的嵌槽(23),所述嵌槽(23)沿沉槽(22)槽長方向順延布置,且嵌槽(23)槽口寬度小于彈性碾片(30)鉸接端直徑。
      5.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具有碾、搓、磨功能的乳化攪拌設備,其特征在于:彈性碾片(30)包括構成其鉸接端的固定板(31)以及與固定板(31)間構成固接配合的構成其順延端的氟化橡膠片,彈性碾片(30)的鉸接端位于固定板(31)的相對于安裝氟化橡膠片的另一端處;沉槽(22)外形呈槽口逐漸外擴的“八”字槽狀,其槽底與彈性碾片(30)的鉸接端間形成鉸接配合,所述回復單元為復位彈簧(32),所述回復單元固接于沉槽(22)的一側槽壁處且其另一端與固定板(31)板面間構成固接配合。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具有碾、搓、磨功能的乳化攪拌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31)外形呈板面平行轉子(20)軸線布置的條板狀,其用于安裝氟化橡膠片的一端端面內(nèi)凹布置有用于插接氟化橡膠片的插接槽,插接槽外形輪廓與氟化橡膠片外形吻合且其布置方向平行轉子(20)軸線,插接槽的槽壁處貫穿板體開設有用于安設緊釘螺釘以固接氟化橡膠片的螺紋孔。
      7.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具有碾、搓、磨功能的乳化攪拌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復單元固接于沉槽(22)的位于轉子(20)轉動方向的一側槽壁處。
      8.根據(jù)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一種具有碾、搓、磨功能的乳化攪拌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槽(22)的一側槽壁與轉子(20)軸線同平面布置,其另一側槽壁的傾斜方向與轉子(20)轉動方向反向布置。
      9.根據(jù)權利要求2或3或4或5或6或7所述的一種具有碾、搓、磨功能的乳化攪拌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齒(11)的位于彈性碾片(30)進入端所在的一側棱邊呈圓滑過渡的倒圓角結構。
      【文檔編號】B01F15/00GK104174323SQ201410432103
      【公開日】2014年12月3日 申請日期:2014年8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8月28日
      【發(fā)明者】于新生, 于海睿 申請人:于新生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