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除塵領域內一種新型高壓除塵裝置。
背景技術:
除塵器,是把粉塵從煙氣中分離出來的設備叫除塵器或除塵設備。除塵器的性能用可處理的氣體量、氣體通過除塵器時的阻力損失和除塵效率來表達。同時,除塵器的價格、運行和維護費用、使用壽命長短和操作管理的難易也是考慮其性能的重要因素;除塵器是鍋爐及工業(yè)生產中常用的設施,在各個冒灰的地方設置吸塵罩,通過管道氣路將含塵氣體輸送到除塵裝置中,在其中進行氣固分離后,將粉塵收集于該除塵裝置內,而清潔的氣體被引入總管或直接排入大氣的整套設備,即是除塵系統(tǒng),而除塵器是該系統(tǒng)中的重要組部分;傳統(tǒng)的除塵裝置不能高校的去除大量的粉塵,而且耗氣量大,損耗能源較多。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新型高壓除塵裝置,該發(fā)明能夠將灰塵清除干凈,通過除塵風機將灰塵迅速排出到室外空間,避免造成室內的二次污染,營造一個好的環(huán)境。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xiàn)的:一種新型高壓除塵裝置,包括除塵裝置本體,除塵裝置本體呈長條狀設置,呈長條狀設置的除塵裝置本體上配合設置有加強筋,除塵裝置本體上方設置斜向設置有操作門,操作門旁設置有除塵風機,除塵風機的進口與除塵裝置本體內部連接,除塵風機的出口朝上設置,除塵裝置本體內部設置有固定裝置,固定裝置設置有若干組,固定裝置上設置扁平布袋,每個固定裝置均配合設置有一個扁平布袋,除塵裝置本體旁還設置有電磁閥,電磁閥設置有若干組。
本發(fā)明工作時,壓縮空氣從氣包的進氣口進入到氣包中,經過儲氣之后再從出氣口出來,出來之后經過電磁閥直接接入到除塵布袋中,當噴吹時,操作人員只需要控制脈沖控制儀,即可以調節(jié)該噴吹裝置的噴吹時間和噴吹間隔,方便操作人員操作,以便于工人能夠根據灰塵量的大小來控制配吹效果,大大的節(jié)約能耗,每次經過脈沖噴吹之后的灰塵通過風機再運送出去,整個過程迅速快捷,節(jié)約能耗;同時操作人員可以通過打開操作門對除塵裝置本體內的扁平布袋進行更換,由于操作門開口大,這樣大大的方便操作人員進行更換。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該發(fā)明能夠將灰塵清除干凈,通過除塵風機將灰塵迅速排出到室外空間,避免造成室內的二次污染,營造一個好的環(huán)境。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為保證方便操作人員對除塵裝置本體內的扁平布袋進行更換;所述操作門設置在除塵裝置本體的正上方,所述操作門設置有兩組,每組操作門上均設置有把手,所述操作門通過卡扣與除塵裝置本體連接。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為保證除塵風機運轉平穩(wěn);所述除塵風機由電機帶動,所述電機與除塵裝置本體之間設置有支撐座,所述電機固定在支撐座上。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為保證該高壓除塵裝置能夠正常噴吹;所述電磁閥為直角電磁閥。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為保證該高壓除塵裝置具有一定的強度,并能夠持久耐用;所述加強筋縱向設置,所述除塵裝置本體上設置有若干組加強筋。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主視圖。
其中,1操作門、2除塵裝置本體、3加強筋、4扁平布袋、5電磁閥、6支撐座、7除塵風機、8把手。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xiàn)的:一種新型高壓除塵裝置,包括除塵裝置本體2,除塵裝置本體2呈長條狀設置,呈長條狀設置的除塵裝置本體2上配合設置有加強筋3,除塵裝置本體2上方設置斜向設置有操作門1,操作門1旁設置有除塵風機7,除塵風機7的進口與除塵裝置本體2內部連接,除塵風機7的出口朝上設置,除塵裝置本體2內部設置有固定裝置,固定裝置設置有若干組,固定裝置上設置扁平布袋4,每個固定裝置均配合設置有一個扁平布袋4,除塵裝置本體2旁還設置有電磁閥5,電磁閥5設置有若干組,操作門1設置在除塵裝置本體2的正上方,操作門1設置有兩組,每組操作門1上均設置有把手8,操作門1通過卡扣與除塵裝置本體2連接,除塵風機7由電機帶動,電機與除塵裝置本體2之間設置有支撐座6,電機固定在支撐座6上,電磁閥5為直角電磁閥5,加強筋3縱向設置,除塵裝置本體2上設置有若干組加強筋3。
本發(fā)明工作時,壓縮空氣從氣包的進氣口進入到氣包中,經過儲氣之后再從出氣口出來,出來之后經過電磁閥5直接接入到除塵布袋中,當噴吹時,操作人員只需要控制脈沖控制儀,即可以調節(jié)該噴吹裝置的噴吹時間和噴吹間隔,方便操作人員操作,以便于工人能夠根據灰塵量的大小來控制配吹效果,大大的節(jié)約能耗,每次經過脈沖噴吹之后的灰塵通過風機再運送出去,整個過程迅速快捷,節(jié)約能耗;同時操作人員可以通過打開操作門1對除塵裝置本體2內的扁平布袋4進行更換,由于操作門1開口大,這樣大大的方便操作人員進行更換。
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在本發(fā)明公開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根據所公開的技術內容,不需要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就可以對其中的一些技術特征作出一些替換和變形,這些替換和變形均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