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葉片排墨浮選槽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脫墨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葉片排墨浮選槽。
背景技術:
實驗所用浮選設備,主要由浮選槽、循環(huán)管路、漿液循環(huán)泵、氣泡發(fā)生裝置、排液管等組成,其原理主要是根據(jù)原料和雜質等成分的可濕性不同,使雜質吸附在空氣泡上,通過浮選從表面上除去,原料得到凈化。然而在實驗過程中,物料在浮選槽內(nèi)轉動,油墨顆粒不斷析出,同時漂浮在液面隨之旋轉,由于離心力和顆粒間相互作用力而聚集在液面的中心區(qū)域,需要人工操作刮去油墨。因此進行浮選操作時,需要長時間手工操作才能去除油墨, 效果也不理想。在浮選槽內(nèi)增加具有一定弧度的葉片裝置,可以給旋轉地油墨顆粒一個徑向的剪切力,使其沿著葉片邊沿自動溢出。
發(fā)明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葉片排墨浮選槽,解決了現(xiàn)有實驗過程中浮選槽內(nèi)油墨顆粒不能自動去除影響實驗效果的問題,提供了一種能夠實現(xiàn)油墨自動去除的浮選槽。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葉片排墨浮選槽,包括外圓筒,外圓筒內(nèi)設置有空心的中心圓筒,垂直于中心圓筒的軸向、在中心圓筒頂部通過接口設置有葉片裝置, 插入外圓筒的底部一側設置有和電機連接的通氣管。本實用新型的特點還在于,其中的葉片裝置由3個弧形葉片組成,相鄰兩個葉片之間的夾角為120度。其中的葉片的長度為中心圓筒外壁到外圓筒內(nèi)壁距離的3/4。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在油墨浮選時使用,保證實驗過程在相對恒定條件下進行,不對實驗結果造成影響,并且操作簡單,方便油墨的排除,節(jié)約人力,高實驗效率。
圖1是本實用新型葉片排墨浮選槽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外圓筒,2.中心圓筒,3.通氣管,4.電機,5.葉片裝置,6.接口。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葉片排墨浮選槽的結構,如圖1所示,包括外圓筒1,外圓筒1內(nèi)設置有空心的中心圓筒2,垂直于中心圓筒2的頂部通過接口 6固定有葉片裝置5,插入外圓筒 1的底部一側設置有和外部電機4連接的通氣管3。葉片裝置5由3個弧形葉片組成,相鄰兩個葉片之間的夾角為120度。每個葉片的長度為中心圓筒2外壁到外圓筒1內(nèi)壁距離的3/4。 本實用新型葉片排墨浮選槽的工作過程為將要浮選的物料加入到外圓筒1中, 開始工作后,電機4將空氣經(jīng)通氣管3充入到外圓筒1內(nèi),物料同時開始轉動,并形成“邊沿高,中心低”的液面,油墨大部分聚集在液面中間區(qū)域。油墨顆粒漂浮在液面上,并隨著液面旋轉,在旋轉的過程中葉片裝置5給漂浮在上面的油墨顆粒一個徑向的剪切力,油墨自動溢出到中心圓筒2的空心部,達到油墨自動排除的目的。油墨排除后,即可獲得潔凈的物料,然后可以清洗中心圓筒2和葉片裝置5。
權利要求1.一種葉片排墨浮選槽,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圓筒(1),外圓筒(1)內(nèi)設置有空心的中心圓筒(2),垂直于中心圓筒(2)的軸向、在中心圓筒(2)頂部通過接口(6)設置有葉片裝置 (5),插入所述的外圓筒(1)的底部一側設置有和電機(4)連接的通氣管(3)。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葉片排墨浮選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葉片裝置(5)由3個弧形葉片組成,相鄰兩個葉片之間的夾角為120度。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葉片排墨浮選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葉片的長度為中心圓筒(2)外壁到外圓筒(1)內(nèi)壁距離的3/4。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的一種葉片排墨浮選槽,包括外圓筒,外圓筒內(nèi)設置有空心的中心圓筒,垂直于中心圓筒的軸向、在中心圓筒頂部通過接口設置有葉片裝置,插入外圓筒的底部一側設置有和電機連接的通氣管。葉片裝置由3個弧形葉片組成,相鄰兩個葉片之間的夾角為120度。葉片的長度為中心圓筒外壁到外圓筒內(nèi)壁距離的3/4。本實用新型葉片排墨浮選槽,可以在油墨浮選時使用,保證實驗過程在相對恒定條件下進行,不對實驗結果造成影響,并且操作簡單,方便油墨的排除,節(jié)約人力,提高實驗效率。
文檔編號B03D1/16GK202137056SQ20112015523
公開日2012年2月8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16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5月16日
發(fā)明者康春蕾, 張璐璐, 張素風, 梅星賢 申請人:陜西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