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回繞啟動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回繞(recoil)啟動器,其中,通過與該回繞繩一端相連的操作手柄牽引操作卷繞在可自由轉動地支持在啟動器外殼內的繩輪上的回繞繩,以此使繩輪轉動,通過離合機構或離心棘輪等單向轉動機構把該繩輪的轉動力傳遞至固定于發(fā)動機曲軸上的驅動帶輪,并利用該驅動帶輪的轉動使發(fā)動機的曲軸轉動,從而啟動發(fā)動機。
專利文獻1日本實開平2-149872號公報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回繞啟動器的繩輪和發(fā)動機的曲軸之間形成的離合機構由在與上述繩輪同軸上被自如轉動地支持的離合體、相對于該離合體可沿軸向移動設置的筒狀體以及對該筒狀體施加轉動阻力的固定板構成,在利用牽引繩的牽引通過繩輪使離合體轉動時,離合體與由固定板限制轉動的筒狀體之間會產生相對轉動,利用螺旋機構使筒狀體沿軸向移動,形成于筒狀體端面上的配合片與在固定于發(fā)動機曲軸的轉動部件上形成的配合片相結合,從而將離合體的轉動力傳遞給曲軸。在發(fā)動機啟動后,通過使筒狀體從曲軸側轉動,由螺旋機構使筒狀體移動,使筒狀體的配合片和曲軸側的配合片分離,從而發(fā)動機的轉動力不再傳遞至離合體和繩輪。
采用上述現(xiàn)有技術,以扭轉螺旋彈簧狀形成的阻尼彈簧設置在繩輪和構成單向轉動機構的離合機構的離合體的外周面上,阻尼彈簧向徑向彎曲的一端固定在卷繞回繞繩的繩輪的配合部上,另外,阻尼彈簧向軸向彎曲的另一端嵌入形成于上述離合體的開口內,由此通過阻尼彈簧彈性轉動連接繩輪和離合體。牽引回繞繩以使繩輪轉動而啟動發(fā)動機時,通過扭轉阻尼彈簧來吸收發(fā)動機的載荷變化,以使繩輪的轉矩保持平滑,同時通過扭轉阻尼彈簧而存儲在阻尼彈簧中的轉動能量通過離合體使發(fā)動機曲軸高速轉動,從而易于啟動發(fā)動機。
在上述現(xiàn)有技術中,阻尼彈簧配置在繩輪和凸輪的外周面上,阻尼彈簧的一端向徑向彎曲并固定在繩輪上,另一端向軸向彎曲并嵌入形成于凸輪上的開口內。因為阻尼彈簧以自由的狀態(tài)安裝在繩輪和凸輪之間,所以發(fā)動機啟動后,驅動中的發(fā)動機或被發(fā)動機驅動的設備的振動,阻尼彈簧會使繩輪或凸輪發(fā)生振動。一般情況下,繩輪及凸輪等部件為降低成本和實行輕量化由塑料材料制成,與阻尼彈簧經常接觸的繩輪的配合部及凸輪的開口部會受到磨損,阻尼彈簧和繩輪或者和凸輪之間有時會產生轉動方向的間隙,由此會產生降低發(fā)動機啟動操作時功能的問題。
另外,在上述現(xiàn)有技術中,在阻尼彈簧吸收發(fā)動機的載荷時,雖然阻尼彈簧會扭轉而使卷繞直徑縮小,但在發(fā)動機的載荷較大時,會發(fā)生阻尼彈簧卷繞緊固在繩輪和離合體外周面上的現(xiàn)象。若阻尼彈簧卷繞緊固在繩輪或離合體的外周面上,則不能吸收阻尼彈簧產生的載荷的變化,伴隨發(fā)動機的載荷變化產生的很大沖擊會傳遞至牽引回繞繩的操作手柄,從而造成發(fā)動機的啟動操作非常困難。
另外,雖然考慮到通過設定上述現(xiàn)有技術中的阻尼彈簧的卷繞直徑和繩輪及離合體的外周直徑以使它們相對于卷繞緊固留有充分的余量,以此避免卷繞緊固現(xiàn)象的發(fā)生,但在發(fā)動機的載荷較大時,阻尼彈簧的變形量會增大,從而每當進行啟動操作時阻尼彈簧都會產生很大的變形,這樣,以較大的變形量反復變形會縮短阻尼彈簧的壽命,破壞阻尼彈簧的耐久性。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解決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問題,抑制由發(fā)動機驅動中的振動造成的阻尼彈簧的振動,防止由塑料材料形成的凸輪或繩輪等磨損造成發(fā)動機啟動操作時的功能下降,從而提高回繞啟動器的耐久性。
另外,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回繞啟動器,其能防止發(fā)動機啟動操作時出現(xiàn)阻尼彈簧卷緊的現(xiàn)象,避免阻尼彈簧受到過度變形的反復作用而降低耐久性能。
另外,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回繞啟動器,其能使發(fā)動機的載荷變化不直接傳遞至牽引操作回繞繩的操作手柄,并使操作手柄的牽引操作能夠有效地傳遞至發(fā)動機。
為解決上述課題,在本發(fā)明的回繞啟動器中,使操作手柄與被拉出啟動器外殼外側的回繞繩的端部結合,同時在所述啟動器外殼內設置通過該操作手柄牽引、由回繞繩轉動驅動的驅動部,該驅動部的轉動力通過單向轉動部件傳遞至發(fā)動機的驅動帶輪,并通過向啟動器外殼的外側拉出所述回繞繩,通過上述驅動部和驅動帶輪使發(fā)動機的曲軸轉動以啟動發(fā)動機,其特征在于,上述驅動部由卷繞回繞繩的繩輪和通過單向轉動部件將轉動力傳遞至與發(fā)動機曲軸相連的驅動帶輪的凸輪構成,在上述繩輪和凸輪的結合面上分別相對形成環(huán)狀凹部,在所述環(huán)狀凹部內以彈性變形狀態(tài)容納有扭轉螺旋彈簧狀的阻尼彈簧,該阻尼彈簧的兩端分別固定于繩輪和凸輪上,通過阻尼彈簧轉動連接繩輪和凸輪。
方案2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在方案1中記載的回繞啟動器中,上述阻尼彈簧的外徑稍大于上述環(huán)狀凹部的外側的周壁面的直徑,使該阻尼彈簧緊貼容納在繩輪或凸輪中任意一個的上述環(huán)狀凹部的內周壁面上。
方案3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在方案1中記載的回繞啟動器中,上述阻尼彈簧的自由長度大于上述環(huán)狀凹部的軸向長度,使該阻尼彈簧以壓縮狀態(tài)容納在上述環(huán)狀凹部的底壁之間。
方案4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在方案1至方案3中記載的回繞啟動器中,在上述繩輪和凸輪之間設置用于限制上述阻尼彈簧的最大變形角度的轉動限制部件。
方案5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在方案1中記載的回繞啟動器中,,設置轉動抑制部件,其在對上述阻尼彈簧施加啟動發(fā)動機的轉動方向的初始載荷的狀態(tài)下由繩輪和凸輪保持,同時在上述繩輪和凸輪之間抑制由上述初始載荷形成的凸輪的轉動,在利用上述轉動抑制部件抑制凸輪相對于繩輪向發(fā)動機啟動轉動方向的轉動的狀態(tài)下,組裝上述繩輪、凸輪及阻尼彈簧。
方案6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在方案5中記載的回繞啟動器中,可變化地設定上述阻尼彈簧的初始載荷的大小。
方案7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在方案5和方案6中記載的回繞啟動器中,在上述繩輪和凸輪之間設置限制上述阻尼彈簧的最大變形角度的轉動限制部件。
方案8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在方案7中記載的回繞啟動器中,兼用形成抑制由上述初始載荷形成的凸輪的轉動的抑制部件和限制上述阻尼彈簧的最大變形角度的轉動限制部件。
方案9至方案11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在方案5至方案8中記載的回繞啟動器中,卷繞在上述繩輪上的回繞繩被拉出啟動器外殼外側的一端,通過容納在上述操作手柄內的手柄減振器固定在操作手柄上。
在涉及方案12的回繞啟動器中,使操作手柄與被拉出啟動器外殼外側的回繞繩的端部結合,同時在所述啟動器外殼內設置通過該操作手柄牽引、由回繞繩轉動驅動的驅動部,該驅動部的轉動力通過單向轉動部件傳遞至發(fā)動機的驅動帶輪,并通過向啟動器外殼的外側拉出所述回繞繩,通過上述驅動部和驅動帶輪使發(fā)動機的曲軸轉動以啟動發(fā)動機,其特征在于,上述驅動部由卷繞回繞繩的繩輪和通過單向轉動部件將轉動力傳遞至與發(fā)動機曲軸相連的驅動帶輪的凸輪構成,在上述繩輪和凸輪之間設置阻尼彈簧,在向阻尼彈簧施加啟動發(fā)動機的轉動方向的初始載荷的狀態(tài)下,由繩輪和凸輪保持上述阻尼彈簧的兩端,同時在上述繩輪和凸輪之間配置抑制由上述初始載荷形成的凸輪的轉動的轉動抑制部件,在利用上述轉動抑制部件抑制凸輪相對于繩輪向發(fā)動機啟動轉動方向的轉動的狀態(tài)下,組裝上述繩輪、凸輪及阻尼彈簧。
方案13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在方案12中記載的回繞啟動器中,可變化地設定上述阻尼彈簧的初始載荷的大小。
方案14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在方案12和方案13中記載的回繞啟動器中,在上述繩輪和凸輪之間設置用于限制上述阻尼彈簧的最大變形角度的轉動限制部件。
方案15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在方案14中記載的回繞啟動器中,兼用形成抑制由上述初始載荷形成的凸輪的轉動的抑制部件和限制上述阻尼彈簧的最大變形角度的轉動限制部件。
方案16至方案18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在方案12至方案15中記載的回繞啟動器中,卷繞在上述繩輪上的回繞繩的被拉出啟動器外殼外側的一端,通過容納在上述操作手柄內的手柄減振器固定在操作手柄上。
另外,在涉及方案19的回繞啟動器中,回繞繩的一端與設置在啟動器外殼外側的操作手柄相結合,通過單向轉動部件將由該回繞繩牽引而轉動驅動的驅動部的轉動力傳遞至發(fā)動機的驅動帶輪,并通過牽引上述回繞繩使發(fā)動機的曲軸轉動來啟動發(fā)動機,其特征在于,上述驅動部由卷繞上述回繞繩的繩輪和通過單向轉動部件將轉動力傳遞至與發(fā)動機曲軸相連的驅動帶輪的凸輪構成,在上述繩輪和凸輪之間夾有阻尼彈簧,該阻尼彈簧的兩端被分別固定于繩輪和凸輪上,通過阻尼彈簧轉動連接繩輪和凸輪,同時卷繞在上述繩輪上的回繞繩的被拉出啟動器外殼外側的一端,通過容納在上述操作手柄內的手柄減振器固定在操作手柄上。
如上所述,根據方案1至方案3的發(fā)明,由于在繩輪和凸輪相對的結合面上形成環(huán)狀凹部,并在該凹部內容納有扭轉螺旋彈簧狀的阻尼彈簧,同時使該阻尼彈簧以直徑縮小的方向變形緊貼在環(huán)狀凹部的周壁面上,或使阻尼彈簧向壓縮方向變形以壓縮狀態(tài)容納在底面之間,所以發(fā)動機啟動后的發(fā)動機的振動等不會使阻尼彈簧在環(huán)裝凹部內產生振動,從而能夠防止塑料材料形成的繩輪及凸輪的固定槽和固定孔部發(fā)生磨損,且防止磨損造成的間隙使啟動操作時的性能降低,同時可提高回繞啟動器的耐久性。
另外,根據方案4、方案7及方案14的發(fā)明,由于對阻尼彈簧的最大變形角度進行限制的轉動限制部件設置在上述繩輪和凸輪之間,所以在阻尼彈簧的扭轉變形量增大,卷繞外徑縮小,阻尼彈簧被卷緊在繩輪和凸輪的周壁面上之前,上述轉動限制部件對繩輪和凸輪的相對轉動角度進行限制,從而不會發(fā)生阻尼彈簧卷緊在繩輪和凸輪的周壁面上的現(xiàn)象。進而,該轉動限制部件不會使阻尼彈簧變形至過大的變形角度,所以即使反復產生變形也能延長阻尼彈簧的壽命,故可以提高回繞啟動器的耐久性。
根據方案5的發(fā)明,由于設置了轉動抑制部件,其在對阻尼彈簧施加發(fā)動機啟動轉動方向的初始載荷的狀態(tài)下由繩輪和凸輪保持,同時在上述繩輪和凸輪之間能抑制由上述初始載荷形成的凸輪的轉動,并且在利用上述轉動抑制部件抑制凸輪相對于繩輪向發(fā)動機啟動轉動方向的轉動的狀態(tài)下,組裝上述繩輪、凸輪及阻尼彈簧,因此不會產生阻尼彈簧和繩輪或者和凸輪之間的相對的振動。所以,能夠防止由阻尼彈簧的振動造成的固定槽部及固定孔部的摩損,并且即使通過塑料制成的繩輪及凸輪等部件也能獲得充分的耐久性。
根據方案6及方案13的發(fā)明,由于可變化地設定了阻尼彈簧的初始載荷的大小,所以配合裝配了回繞啟動器的發(fā)動機的啟動載荷的大小,可以可變化地設定阻尼彈簧的初期轉矩,使回繞啟動器適用于許多發(fā)動機。
根據方案8及方案15的發(fā)明,抑制由初始載荷產生的凸輪的轉動的轉動抑制部件兼用作為限制阻尼彈簧的最大變形角度的轉動限制部件,所以繩輪和凸輪的形狀、構造簡單,可降低成本和實現(xiàn)回繞啟動器的小型輕量化。
另外,根據方案12的發(fā)明,由于在施加發(fā)動機啟動轉動方向的初始載荷的狀態(tài)下,使上述阻尼彈簧保持在繩輪和凸輪之間,同時在繩輪和凸輪之間設置用于抑制由阻尼彈簧的初始載荷產生的凸輪的轉動的轉動抑制部件,在通過轉動抑制部件對凸輪相對于繩輪向發(fā)動機啟動轉動方向的轉動進行抑制的狀態(tài)下組裝上述繩輪、凸輪及阻尼彈簧,所以不會產生阻尼彈簧和繩輪或者和凸輪之間的相對振動,能夠防止阻尼彈簧的固定槽部及固定孔部的摩損,即使用塑料形成繩輪及凸輪等部件也能獲得充分的耐久性。
另外,根據方案9至方案11、方案16至方案18及方案19的發(fā)明,由于阻尼彈簧介于繩輪和凸輪之間,同時通過容納在上述操作手柄內的手柄減振器將一端卷繞于上述繩輪上的回繞繩的另一端固定在操作手柄上,因此,在配置于繩輪和凸輪之間的阻尼彈簧處于最大變形狀態(tài)下,即使在因轉動限制部件或者因阻尼彈簧的卷緊而喪失吸收繩輪和凸輪之間沖擊的作用后,手柄緩沖器也能吸收伴隨載荷變化產生的沖擊,所以牽引回繞繩的操作手柄側的沖擊得到緩沖,從而能夠輕松地進行發(fā)動機的啟動操作。進而,通過手柄緩沖器變形存儲的彈力也作為轉動力通過繩輪傳遞至凸輪,故能夠更容易地啟動發(fā)動機。
圖2是
圖1的回繞啟動器的后視圖。
圖3是圖1的回繞啟動器的縱向剖面?zhèn)纫晥D。
圖4是圖1中實施例的繩輪、阻尼彈簧及凸輪的透視圖。
圖5是以局部剖面形式顯示圖1的回繞啟動器中除去驅動帶輪的狀態(tài)的后視圖。
圖6是表示阻尼彈簧的安裝方法的變化例的局部剖面圖。
圖7是表示阻尼彈簧的安裝方法的其它變化例的局部剖面圖。
圖8是表示涉及本發(fā)明第2實施例的回繞啟動器中除去驅動帶輪的狀態(tài)的后視圖。
圖9是涉及圖8的實施例的回繞啟動器的縱向剖面?zhèn)纫晥D。
圖10是圖8的實施例中繩輪、阻尼彈簧、及凸輪的透視圖。
圖11是表示關于阻尼彈簧和手柄緩沖器的載荷轉矩的各種變形量的特性的視圖。
圖12是以局部剖面形式顯示圖8中回繞啟動器的啟動操作前的動作狀態(tài)的后視圖。
圖13是以局部剖面形式顯示圖8中回繞啟動器的其它動作狀態(tài)的后視圖,其顯示了通過啟動阻力使凸輪停止的狀態(tài)。
圖14是以局部剖面形式顯示圖8中回繞啟動器的進一步其它動作狀態(tài)的后視圖,其顯示了相對于停止的凸輪,繩輪轉動到阻尼彈簧的最大變形位置的狀態(tài)。
發(fā)明的實施例下面,根據附圖所示的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實施例進行說明。圖1至圖5是表示有關本發(fā)明第1實施例的回繞啟動器的附圖,該回繞啟動器如圖1所示,利用牽引與向啟動器外殼1的外側拉出的回繞繩2的端部相結合的操作手柄3,轉動驅動容納在啟動器外殼1內的驅動部,利用該驅動部的轉動使發(fā)動機的曲軸轉動,從而啟動發(fā)動機的設備。
如圖2及圖3所示,上述驅動部由卷繞一端被拉出啟動器外殼1外側的回繞繩2的繩輪4,和通過單向轉動機構把該繩輪4的發(fā)動機啟動方向的轉動力傳遞給發(fā)動機的凸輪8構成。上述繩輪4自由轉動地支持在一體形成于上述啟動器外殼1內側的繩輪支軸5上,將一端被拉出啟動器外殼1外側的上述回繞繩2的另一端固定于繩輪4上,從而使其卷繞在繩輪4上,在被拉出啟動器外殼1外側的回繞繩2的一端的端部上形成結扣,使回繞繩2固定在用于手動牽引操作用的操作手柄3上。通過牽引所述操作手柄3,從繩輪4拉出卷繞在繩輪4上的回繞繩2,從而以繩輪支軸5為中心驅動繩輪4轉動。
在上述繩輪4的側面和啟動器外殼1的內壁面之間,設置回繞盤簧6,其用于使通過回繞繩2牽引而轉動的繩輪4向反方向轉動,使從繩輪4拉出的回繞繩2回繞到繩輪4上。回繞盤簧6內周的一端固定于上述啟動器外殼1上,而外周側的另一端固定于繩輪4上,在拉出回繞繩2使繩輪4轉動時,由上述回繞盤簧6存儲轉動力,通過解除回繞繩2的拉力,存儲在回繞盤簧6的轉動力使繩輪4向反方向轉動,從而使回繞繩2回繞到繩輪4上。
在形成于啟動器外殼1的內側上的上述繩輪支軸5的內側同心形成凸輪支軸7,在該凸輪支軸7上自由轉動地支承有凸輪8,所述凸輪8構成用于將上述繩輪4的發(fā)動機啟動方向的轉動力傳遞給發(fā)動機側的曲軸的單向轉動機構。在凸輪8上沿圓周方向上形成與離心棘輪10配合和分離的凸輪爪11,所述離心棘輪形成在與發(fā)動機的曲軸結合的驅動帶輪9上,通過該凸輪爪11與驅動帶輪9的離心棘輪10相配合,通過驅動帶輪9把凸輪8的發(fā)動機啟動方向的轉動力傳遞給發(fā)動機的曲軸。發(fā)動機啟動后,利用發(fā)動機使驅動帶輪9轉動,依靠離心力使離心棘輪10向與凸輪爪11脫離的方向轉動,以便切斷發(fā)動機和凸輪8的轉動力的傳遞。
上述繩輪4和凸輪8的側面相對配置,在該繩輪4和凸輪8互相相對的側面上分別形成相對的環(huán)狀凹部12、13,在該環(huán)狀凹部12、13內容納有轉動連接繩輪4和凸輪8的阻尼彈簧14。如圖4所示,阻尼彈簧14以扭轉螺旋彈簧的形狀形成,在該阻尼彈簧14的一端上形成使以水平方向彎曲的端部彎成U字形的固定端部15。該固定端部15容納在固定槽16內,固定槽16在形成于所述繩輪4上的上述環(huán)狀凹部12的外周側上與環(huán)狀凹部12連結形成,從而轉動連接繩輪4和阻尼彈簧14。
另外,在阻尼彈簧14的另一端上形成向軸向彎曲的固定端部17,該固定端部17在固定孔18穿過,固定孔是從形成于凸輪8上的環(huán)狀凹部13的槽底部貫通至凸輪8的上表面形成的,從而能夠轉動連接阻尼彈簧14的另一端與凸輪8。由此,繩輪4和凸輪8通過阻尼彈簧14轉動連接。
如圖3所示,形成于繩輪4上的環(huán)狀凹部12外側的周壁面19的直徑稍小于形成在環(huán)狀凹部13外側的周壁面20的直徑,進而,在上述扭轉螺旋彈簧狀的阻尼彈簧14的自由狀態(tài)下的卷繞外徑略大于上述繩輪4的環(huán)狀凹部12外側的周壁面19的直徑。在將阻尼彈簧14安裝在繩輪4的環(huán)狀凹部12內時,在使阻尼彈簧14一端的固定端部15容納在繩輪4的固定槽16內的狀態(tài)下,阻尼彈簧14的另一端沿卷繞方向轉動,在使卷繞直徑縮小的狀態(tài)下嵌入環(huán)狀凹部12內。由此,阻尼彈簧14形成彈性緊貼被容納在環(huán)狀凹部12外側的周壁面19上。
螺釘23通過壓板22固定于上述凸輪支軸7的前端部上,利用該壓板22,在各自環(huán)狀凹部12、13互相相對的狀態(tài)下可自由轉動地裝配凸輪8,并且通過該凸輪8裝配繩輪4,由此,伴隨著繩輪4的轉動,通過阻尼彈簧14,使凸輪8向與發(fā)動機啟動轉動方向相反的方向轉動。
如圖5所示,在保持回繞繩2一端的操作手柄3的中心部形成從前端貫穿后端的貫通孔24,在該貫通孔24的中空部內容納由壓縮盤簧構成的手柄緩沖器25。卷繞在繩輪4上的回繞繩2的一端從上述操作手柄3的前端插入貫通孔24內,并貫穿手柄緩沖器25的中心,嵌裝容納在操作手柄3的貫通孔24內的套環(huán)26,在端部形成結扣且由套環(huán)26支持該結扣。通過牽引操作手柄3,通過上述手柄緩沖器25牽引回繞繩2的一端。
下面,對上述實施例的回繞啟動器的動作進行說明。在啟動操作發(fā)動機之前,在與發(fā)動機的曲軸相結合的驅動帶輪9上形成的離心棘輪10在彈簧的作用下向內側轉動,該離心棘輪10的端部配置在與形成于凸輪8上的凸輪爪11相接觸的位置。若通過操作手柄3牽引操作回繞繩2,則回繞繩2的一端通過手柄緩沖器25被拉出到啟動器外殼1的外側,由此使繩輪4轉動,利用繩輪4的轉動通過阻尼彈簧14使凸輪8轉動。凸輪8的凸輪爪11與離心棘輪10相配合,通過離心棘輪10使驅動帶輪9轉動,并使與驅動帶輪9相連的發(fā)動機的曲軸轉動。
若發(fā)動機的啟動載荷加大,則凸輪8的轉動載荷增大,如圖5所示,通過發(fā)動機側的轉動載荷阻力停止凸輪8的轉動,但利用由回繞繩2的牽引操作形成的繩輪4的轉動,使阻尼彈簧14扭轉以吸收載荷,所以由發(fā)動機的載荷變化產生的載荷變化沖擊不會直接傳遞至回繞繩2。另外,此時,通過扭轉阻尼彈簧14,使繩輪4的轉動力存儲在阻尼彈簧14上。此時,雖然阻尼彈簧14被扭轉,且卷繞外徑縮小,與繩輪4的環(huán)狀凹部12的周壁面19分離,但阻尼彈簧14兩端的固定端部15、17彈性保持在繩輪4和凸輪8之間。
進而,拉出回繞繩2,使繩輪4轉動,隨著存儲在阻尼彈簧14中的轉動力的增大,壓縮手柄緩沖器25,利用該手柄緩沖器25,通過回繞繩2吸收傳遞到操作手柄3的載荷的變化沖擊,同時通過壓縮手柄緩沖器25,使回繞繩2的牽引力存儲到手柄緩沖器25中。在繩輪4的轉動力超過發(fā)動機的啟動載荷時,由回繞繩2的牽引形成的繩輪4的轉動力和存儲在阻尼彈簧14的轉動力向凸輪8放出,通過離心棘輪10傳遞到驅動帶輪9,曲軸與驅動帶輪9同時一下轉動起來,從而啟動發(fā)動機。此時,卷繞直徑縮小的阻尼彈簧14恢復原來的卷徑,緊貼在繩輪4的環(huán)狀凹部12的周壁面19上。若發(fā)動機啟動后,曲軸轉動,則離心棘輪10在離心力的作用下向外側轉動,不再與凸輪8的凸輪爪11接觸。
發(fā)動機啟動后,若放松回繞繩2,則繩輪4靠存儲在回繞盤簧6的轉動力向反方向轉動,使回繞繩2回繞到繩輪4上。此時,雖然凸輪8通過阻尼彈簧14與繩輪4形成一體逆向轉動,但在發(fā)動機啟動后,由于離心棘輪10如前所述向外側轉動,所以凸輪8的凸輪爪11可以不接觸離心棘輪10而轉動。在偶爾一次啟動操作沒有啟動發(fā)動機時,由于要再次進行啟動操作,所以在使回繞繩2回繞時,雖然凸輪8也通過阻尼彈簧14與繩輪4形成一體逆向轉動,但由于凸輪8的凸輪爪11會接觸離心棘輪10的背面,克服彈簧的附加力,使離心棘輪10向外側轉動,所以不會阻止凸輪8及繩輪4的逆向轉動。
根據上述實施例,在啟動操作發(fā)動機之后,由于阻尼彈簧14以彈性緊密接觸在形成于繩輪4上的環(huán)狀凹部12內的周壁面并容納在其中,所以阻尼彈簧14和繩輪4或者和凸輪8之間不產生相對振動,即使在發(fā)動機運行時的振動傳遞到回繞啟動器的情況下,也能防止阻尼彈簧14的振動造成的固定槽16部或固定孔18部的磨損。因此,即使由塑料材料制造繩輪4及凸輪8等部件足以發(fā)揮其充分的耐久性。
另外,通過容納在操作手柄3內的手柄緩沖器25保持回繞繩的一個端部,在發(fā)動機的啟動載荷增大、阻尼彈簧14卷繞在環(huán)狀凹部時,也能緩沖發(fā)動機的載荷變化的沖擊向操作手柄3的傳遞,另外,使回繞繩2的牽引操作力存儲在手柄緩沖器25中,利用釋放存儲在手柄緩沖器25中的操作力,可以更輕松地進行通過發(fā)動機的轉動進行發(fā)動機的啟動操作。
圖6是表示上述實施例中回繞啟動器的變化例的附圖,在該變化例中,形成于凸輪8的環(huán)狀凹部13的外側的周壁面20的直徑小于繩輪4的環(huán)狀凹部12外側的周壁面19的直徑,使阻尼彈簧14緊密接觸該凸輪8的環(huán)狀凹部13的周壁面20并且使其容納在其中。
另外,圖7是表示上述實施例中回繞啟動器的其它變化例的圖,在該變化例中,阻尼彈簧14的自由長度設定得比形成于繩輪4和凸輪8的環(huán)狀凹部12、13的各個底面12a、12b間的長度大,在各個底面12a、12b之間壓縮的狀態(tài)下,使阻尼彈簧14容納在環(huán)狀凹部12、13內。根據這些變化例,能夠有效地防止伴隨發(fā)動機的轉動產生的阻尼彈簧14的振動,并防止繩輪4和凸輪8的固定部發(fā)生磨損。
下面,對圖8至圖14所示的有關本發(fā)明其它實施例的回繞啟動器進行說明。該實施例的回繞啟動器的基本構成與前述的實施例相同,所以在各圖中采用了與前述實施例相同的符號,故省略了對它們的詳細說明。在該實施例的回繞啟動器中,為防止由阻尼彈簧14的振動造成部件磨損,在對以扭轉螺旋彈簧狀形成的阻尼彈簧14施加預扭轉方向的初始載荷的狀態(tài)下,將它設置在繩輪4和凸輪8之間。進而,在該實施例的回繞啟動器中,為維持上述阻尼彈簧14的初始載荷,并且為防止阻尼彈簧14的卷繞或過度變形使阻尼彈簧14的壽命降低,應形成用于限制繩輪4和凸輪8的相對轉動量的轉動限制部件30。
阻尼彈簧14與前述的實施例一樣,容納在環(huán)狀凹部12、13內,這些環(huán)狀凹部形成在繩輪4和凸輪8的互相相對的側面上,如圖9所示,使形成于阻尼彈簧14一端的固定端部15容納在連續(xù)形成于上述繩輪4的環(huán)狀凹部12中的固定槽16內,同時形成于阻尼彈簧14另一端的固定端部17,穿過形成于上述凸輪8的環(huán)狀凹部13上的多個固定孔18的1個孔,通過阻尼彈簧14轉動連接繩輪4和凸輪8。上述固定孔18形成沿凸輪8的環(huán)狀凹部13的周向基本均等地分布并形成多個孔,上述阻尼彈簧14的固定端部17可選擇性地插入任一個固定孔18中。
如圖8至圖10所示,在繩輪4和凸輪8之間形成用于限制兩者相對轉動的轉動限制部件30。轉動限制部件30由第1止動片31和第2止動片34構成,其中,所述第1止動片31向側面方向突出且形成在形成于與繩輪4的凸輪8相對的側面上的環(huán)狀凹部12的外周側,所述第2止動片34向外周方向突出且形成在與凸輪8的上述繩輪4相對的側面的外周面上,以便與所述繩輪4的第1止動片31相對。
如圖10所示,形成于繩輪4的第1止動片31中面向發(fā)動機啟動轉動方向的前端面32,與形成于凸輪8上的第2止動片34的面向與發(fā)動機啟動轉動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后端面35接觸,以此對繩輪4對于凸輪8的向發(fā)動機啟動轉動方向的轉動量進行限制,從而限制阻尼彈簧14的最大變形角度。設定上述轉動限制部件30,以便使繩輪4相對于凸輪8的轉動角度大致為300度以上時,第1止動片31的前端面32和第2止動片34的后端面35接觸,對繩輪4和凸輪8間的相對轉動進行限制。
如前所述,阻尼彈簧14在預先施加發(fā)動機啟動轉動方向的初始載荷的狀態(tài)下,設置在繩輪4和凸輪8之間。因此,繩輪4和凸輪8在通過阻尼彈簧14連接的狀態(tài)下,通過凸輪8沿發(fā)動機啟動轉動方向對繩輪4施加轉動力,使上述轉動限制部件30的第2止動片34的前端面36與第1止動片31的后端面33接觸,從而在利用由上述阻尼彈簧14的初始載荷產生的在繩輪4和凸輪8之間產生的轉動力抑制凸輪8轉動的狀態(tài)下,組裝繩輪4、凸輪8、及阻尼彈簧14。即,轉動限制部件30的第1止動片31和第2止動片34還構成抑制由阻尼彈簧14的初始載荷產生的凸輪8的轉動的轉動抑制部件。
根據安裝回繞啟動器的發(fā)動機的啟動轉矩的大小,選擇配置形成在凸輪8圓周上的多個固定孔18中的一個孔并使與凸輪8相連的阻尼彈簧14的固定端部17插入該孔中,以此可以對阻尼彈簧14的扭轉角度進行可變化的調整,從而可以以阻尼彈簧14設定對應于發(fā)動機的啟動載荷大小的初始載荷。
如圖9所示,使卷繞在繩輪4上的回繞繩2的一端插入形成于操作手柄3上的貫通孔24內,固定于套環(huán)26的端部上,套環(huán)26接觸設置在由配置在貫通孔24中空部內的壓縮盤簧構成的手柄緩沖器25的端部,通過牽引操作手柄3,利用上述手柄緩沖器25拉出回繞繩2。
如圖11所示,設定阻尼彈簧14的載荷,以使繩輪4相對于凸輪8相對轉動大約300度,利用轉動限制部件30限制轉動時的載荷比平均的發(fā)動機的啟動轉矩稍小,由此在發(fā)動機啟動之前,阻尼彈簧14扭轉大約300度,從而由阻尼彈簧14存儲足夠的轉動力,在發(fā)動機啟動時,該轉動力能夠有效地傳遞至凸輪8,從而使發(fā)動機容易啟動。另外,以最大載荷比發(fā)動機的啟動轉矩載荷大的方式設定手柄緩沖器25的載荷,產生超過上述平均的發(fā)動機的啟動轉矩的較大載荷,從而通過手柄緩沖器25能夠有效地吸收利用轉動限制部件30限制繩輪4和凸輪8轉動時伴隨發(fā)動機的載荷變化的沖擊。
下面,利用圖12至圖14對上述實施例的回繞啟動器的動作進行說明。在發(fā)動機的啟動操作之前,在與發(fā)動機曲軸相連的驅動帶輪9上形成的離心棘輪10在由彈簧的作用向內側移動的狀態(tài)下,設置在形成于凸輪8上的凸輪爪11接觸的位置處(圖2)。如圖12所示,由阻尼彈簧14的初始載荷形成的繩輪4和凸輪8之間的相對轉動,由于第1止動片31的后端面33和第2止動片34的前端面36接觸而被抑制。若通過操作手柄3牽引回繞繩2,則會使繩輪4轉動,通過被付與初始載荷的阻尼彈簧14使凸輪8轉動。凸輪8的凸輪爪11接觸離心棘輪10,通過離心棘輪10使驅動帶輪9轉動,從而使與驅動帶輪9相連的曲軸轉動。
若發(fā)動機的啟動載荷增大,以使凸輪8的轉動載荷大于預先對阻尼彈簧14施加的初始載荷,則如圖13所示,雖然凸輪8的轉動會因發(fā)動機側的載荷而停止,但繩輪4的第1止動片31的后端面33和凸輪8的第2止動片34的前端面36分離,從而使繩輪4進一步轉動。因此,由于扭轉了阻尼彈簧14而吸收載荷,所以由發(fā)動機載荷變化造成的沖擊不會直接傳遞給回繞繩2。另外,此時通過扭轉阻尼彈簧14,由阻尼彈簧14存儲繩輪4的轉動力。
若發(fā)動機的啟動載荷進一步增大,則繩輪4相對于由啟動載荷阻止轉動的凸輪8進一步轉動,在繩輪4和凸輪8的相對轉動角度增大到大約300度時,如圖14所示,繩輪4的第1止動片31的前端面32和凸輪8的第2止動片34的后端面35接觸,從而阻止繩輪4和凸輪8的相對轉動,通過第1止動片31和第2止動片34,由繩輪4一體轉動凸輪8。設定上述第1止動片31和第2止動片34的設置位置,以便通過阻尼彈簧14的扭轉變形,縮小卷繞外徑,阻尼彈簧14在卷緊到繩輪4和凸輪8的各個環(huán)狀凹部12、13的內徑側的周壁面上之前,兩個止動片31、34互相接觸。以此防止阻尼彈簧14卷緊。并且,使阻尼彈簧14變形到最大變形量,從而有效地存儲用于啟動發(fā)動機的轉動力。
雖然伴隨發(fā)動機側載荷轉矩的增大,容納在操作手柄3內的手柄緩沖器25也產生變形,但由于設定該手柄緩沖器25的載荷比阻尼彈簧14大,所以如上所述,通過轉動限制部件30的第1止動片31和第2止動片34相配合,在達到使繩輪4和凸輪8結合為一體進行轉動的狀態(tài)后,如圖14所示,在回繞繩2和操作手柄3之間發(fā)揮緩沖效果,緩沖伴隨發(fā)動機的載荷變化、通過繩輪4和回繞繩2傳遞至操作手柄3的沖擊,且不會使沖擊傳遞至操作手柄3。進而,利用操作手柄3的牽引使手柄緩沖器25壓縮變形,以此使操作手柄3的牽引力存儲到手柄緩沖器25中。
利用操作手柄3的牽引,使繩輪4繼續(xù)轉動,在由阻尼彈簧14存儲的轉動力超過發(fā)動機的啟動載荷時,由于操作手柄3的牽引力和由手柄緩沖器25的存儲力產生的繩輪4的轉動力以及由阻尼彈簧14存儲的轉動力向凸輪8放出,通過離心棘輪10傳遞給驅動帶輪9,因此發(fā)動機的曲軸一下轉動起來,從而啟動發(fā)動機。若發(fā)動機啟動后,曲軸轉動,則離心棘輪10由于離心力的作用向外側轉動,與凸輪8的凸輪爪11不再接觸。發(fā)動機啟動后,若發(fā)送回繞繩2,則繩輪4在由回繞盤簧6存儲的轉動力的作用下向反方向轉動,使回繞繩2反卷到繩輪4上。
雖然通過啟動發(fā)動機,使發(fā)動機運轉時的振動傳遞給回繞啟動器,但由于第1止動片31和第2止動片34能抑制繩輪4和凸輪8的轉動,同時形成于阻尼彈簧14兩端的固定端部15、17在向繩輪4和凸輪8施加初始載荷的狀態(tài)下被固定,所以阻尼彈簧14和繩輪4或者和凸輪8之間不會產生相對振動。
權利要求
1.一種回繞啟動器,在該回繞啟動器中,使操作手柄與被拉出啟動器外殼外側的回繞繩的端部結合,并且在所述啟動器外殼內設置通過該操作手柄牽引、由回繞繩轉動驅動的驅動部,該驅動部的轉動力通過單向轉動部件傳遞至發(fā)動機的驅動帶輪,并通過向啟動器外殼的外側拉出所述回繞繩,通過上述驅動部和驅動帶輪使發(fā)動機的曲軸轉動以啟動發(fā)動機,其特征在于,上述驅動部包括卷繞回繞繩的繩輪和通過單向轉動部件將轉動力傳遞至與發(fā)動機曲軸相結合的驅動帶輪的凸輪構成,在上述繩輪和凸輪的結合面上分別相對形成環(huán)狀凹部,在所述環(huán)狀凹部內以彈性變形狀態(tài)容納有扭轉螺旋彈簧狀的阻尼彈簧,該阻尼彈簧的兩端分別固定于繩輪和凸輪上,通過阻尼彈簧轉動連接繩輪和凸輪。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回繞啟動器,其特征在于,上述阻尼彈簧的外徑稍大于上述環(huán)狀凹部的外側的周壁面的直徑,使該阻尼彈簧緊貼容納在繩輪或凸輪中任意一個的上述環(huán)狀凹部的內周壁面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回繞啟動器,其特征在于,上述阻尼彈簧的自由長度大于上述環(huán)狀凹部的軸向長度,使該阻尼彈簧以壓縮狀態(tài)容納在上述環(huán)狀凹部的底壁之間。
4.根據權利要求1至權利要求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回繞啟動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繩輪和凸輪之間設置用于限制上述阻尼彈簧的最大變形角度的轉動限制部件。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回繞啟動器,其特征在于,設置轉動抑制部件,其在對上述阻尼彈簧施加啟動發(fā)動機的轉動方向的初始載荷的狀態(tài)下由繩輪和凸輪保持,并在上述繩輪和凸輪之間抑制由上述初始載荷形成的凸輪的轉動,在利用上述轉動抑制部件抑制凸輪相對于繩輪向發(fā)動機啟動轉動方向的轉動的狀態(tài)下,組裝上述繩輪、凸輪及阻尼彈簧。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回繞啟動器,其特征在于,可變化地設定上述阻尼彈簧的初始載荷的大小。
7.根據權利要求5或權利要求6所述的回繞啟動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繩輪和凸輪之間設置限制上述阻尼彈簧的最大變形角度的轉動限制部件。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回繞啟動器,其特征在于,兼用形成抑制由上述初始載荷形成的凸輪的轉動的轉動抑制部件和限制上述阻尼彈簧的最大變形角度的轉動限制部件。
9.根據權利要求5或權利要求6所述的回繞啟動器,其特征在于,卷繞在上述繩輪上的回繞繩被拉出啟動器外殼外側的一端,通過容納在上述操作手柄內的手柄減振器固定在操作手柄上。
10.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回繞啟動器,其特征在于,卷繞在上述繩輪上的回繞繩被拉出啟動器外殼外側的一端,通過容納在上述操作手柄內的手柄減振器固定在操作手柄上。
11.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回繞啟動器,其特征在于,卷繞在上述繩輪上的回繞繩被拉出啟動器外殼外側的一端,通過容納在上述操作手柄內的手柄減振器固定在操作手柄上。
12.一種回繞啟動器,在該回繞啟動器中,使操作手柄與被拉出啟動器外殼外側的回繞繩的端部結合,并在所述啟動器外殼內設置通過該操作手柄牽引、由回繞繩轉動驅動的驅動部,該驅動部的轉動力通過單向轉動部件傳遞至發(fā)動機的驅動帶輪,并通過向啟動器外殼的外側拉出所述回繞繩,通過上述驅動部和驅動帶輪使發(fā)動機的曲軸轉動以啟動發(fā)動機,其特征在于,上述驅動部包括卷繞回繞繩的繩輪和通過單向轉動部件將轉動力傳遞至與發(fā)動機曲軸相結合的驅動帶輪的凸輪構成,在上述繩輪和凸輪之間設置阻尼彈簧,在向阻尼彈簧的兩端施加啟動發(fā)動機的轉動方向的初始載荷的狀態(tài)下,使繩輪和凸輪保持上述阻尼彈簧的兩端,并在上述繩輪和凸輪之間配置抑制由上述初始載荷形成的凸輪的轉動的轉動抑制部件,在利用上述轉動抑制部件抑制凸輪相對于繩輪向發(fā)動機啟動轉動方向的轉動的狀態(tài)下,組裝上述繩輪、凸輪及阻尼彈簧。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回繞啟動器,其特征在于,可變化地設定上述阻尼彈簧的初始載荷的大小。
14.根據權利要求12或權利要求13所述的回繞啟動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繩輪和凸輪之間設置用于限制上述阻尼彈簧的最大變形角度的轉動限制部件。
15.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回繞啟動器,其特征在于,兼用形成抑制由上述初始載荷形成的凸輪的轉動的轉動抑制部件和限制上述阻尼彈簧的最大變形角度的轉動限制部件。
16.根據權利要求12或權利要求13所述的回繞啟動器,其特征在于,卷繞在上述繩輪上的回繞繩的被拉出啟動器外殼外側的一端,通過容納在上述操作手柄內的手柄減振器固定在操作手柄上。
17.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回繞啟動器,其特征在于,卷繞在上述繩輪上的回繞繩的被拉出啟動器外殼外側的一端,通過容納在上述操作手柄內的手柄減振器固定在操作手柄上。
18.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回繞啟動器,其特征在于,卷繞在上述繩輪上的回繞繩的被拉出啟動器外殼外側的一端,通過容納在上述操作手柄內的手柄減振器固定在操作手柄上。
19.一種回繞啟動器,在所述回繞啟動器中,回繞繩的一端與設置在啟動器外殼外側的操作手柄相結合,通過單向轉動部件將由該回繞繩牽引而轉動驅動的驅動部的轉動力傳遞至發(fā)動機的驅動帶輪,并通過牽引上述回繞繩使發(fā)動機的曲軸轉動來啟動發(fā)動機,其特征在于,上述驅動部由卷繞上述回繞繩的繩輪和通過單向轉動部件將轉動力傳遞至與發(fā)動機曲軸相連的驅動帶輪的凸輪構成,在上述繩輪和凸輪之間夾有阻尼彈簧,該阻尼彈簧的兩端被分別固定于繩輪和凸輪上,通過阻尼彈簧轉動連接繩輪和凸輪,并且卷繞在上述繩輪上的回繞繩的被拉出啟動器外殼外側的一端,通過容納在上述操作手柄內的手柄減振器固定在操作手柄上。
全文摘要
一種回繞啟動器,其可抑制由發(fā)動機驅動中的振動引起的阻尼彈簧的振動,并防止由塑料材料制成的繩輪及凸輪等產生磨損,從而提高耐久性?;乩@啟動器設有由通過回繞繩(2)的牽引轉動的繩輪(4)和通過單向轉動部件將轉動傳遞至發(fā)動機曲軸的凸輪(8)構成的驅動部。在繩輪(4)和凸輪(8)的結合面上相對形成的環(huán)狀凹部(12)、(13)內,使扭轉螺旋彈簧狀的阻尼彈簧(14)彈性固定容納在所述環(huán)狀凹部(12)、(13)內,通過阻尼彈簧(14)轉動連接繩輪(4)和凸輪(8)。
文檔編號F02N3/02GK1459558SQ03142940
公開日2003年12月3日 申請日期2003年5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02年5月20日
發(fā)明者遠山勛 申請人:開始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