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化油器的阻風門控制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化油器的阻風門控制裝置的改良,阻風門控制裝置在發(fā)動機起動時,使連接于阻風門的阻氣挺桿轉動到與阻風門的完全關閉位置相對應的關閉位置,而在發(fā)動機起動后,使該阻氣挺桿自動轉動到阻風門的打開方向。
背景技術:
在普通的化油器中,已經公知有例如特許文獻1中所公開的阻風門控制裝置,其是在阻氣挺桿上,連接有阻風門彈簧和調節(jié)風門(damper),所述阻風門彈簧對阻氣挺桿施加向打開方向的力,所述調節(jié)風門在發(fā)動機起動后,與上述阻風門彈簧協(xié)同工作,將發(fā)動機起動前保持于關閉位置的阻氣挺桿自動地緩慢打開。
特許文獻1日本實開昭63-24354號公報在上述以往技術的裝置中,由于發(fā)動機起動后,阻氣挺桿是在阻風門彈簧和調節(jié)風門的協(xié)同工作下被控制并緩慢打開,因此其打開速度是固定的,故而無法經常對應于發(fā)動機溫度的變化來控制阻風門的開度,因而難以滿足發(fā)動機預熱運轉的穩(wěn)定化和低燃料消耗性的要求。
發(fā)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是鑒于上述情形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構造簡單的化油器的阻風門控制裝置,其可對應于發(fā)動機的溫度變化,合理控制阻風門的開度,從而可實現(xiàn)預熱運轉的穩(wěn)定化和低燃料消耗性。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化油器的阻風門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在附設于發(fā)動機的化油器上設有阻風門,所述阻風門具有門軸,所述門軸的外端部突出于化油器主體外側,所述門軸的外端部安裝有阻氣挺桿,在所述阻氣挺桿上連設有阻風門關閉狀態(tài)保持機構;并且包括控制桿,其具有一樞軸,所述樞軸支撐于固定構造體,并在低溫位置及高溫位置間轉動設置,在該低溫位置,通過阻氣挺桿,將阻風門設置在半開位置,而在高溫位置,通過阻氣挺桿,將阻風門設置在完全打開位置;在固定構造體上固定有彈簧卡定部件,彈簧卡定部件也具有對應于控制桿的上臂部及下臂部的上臂部及下臂部,第1控制彈簧的兩端分別連接于上臂部,其對該控制桿施加向低溫位置的力;由形狀記憶合金制成的第2控制彈簧的兩端分別連接于下臂部。
依據(jù)該第一方面,在發(fā)動機起動后,伴隨節(jié)氣門操作,阻氣挺桿因控制桿處于低溫位置,而立刻保持在與阻風門的半開狀態(tài)相對應的中間位置。所以,在起動后,可以將阻風門控制為立刻適合預熱運轉的半開狀態(tài),因此可避免因阻風門的打開延遲而造成燃料消耗的增加。
并且,由于在發(fā)動機預熱運轉結束時,立刻使由記憶合金制的控制彈簧發(fā)揮其原有的彈簧功能,利用轉動到高溫位置的控制桿,使阻氣挺桿保持于打開位置,因此可對應于發(fā)動機溫度的變化,合理控制阻風門的開度。由此不僅滿足發(fā)動機預熱運轉的穩(wěn)定化和低燃料消耗性這兩方面的要求,并且,其構造比較簡單,因此可低成本提供阻風門控制裝置。
此外,本實用新型第二方面是在第一方面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上述阻風門關閉狀態(tài)保持機構由鎖定臂和被鎖定臂構成,所述鎖定臂連接設置于連結在化油器的節(jié)氣門的油門桿,所述被鎖定臂連接設置于阻氣挺桿;油門桿連接有調速桿,該調速桿連接有調速彈簧和調速器。
依據(jù)該第二方面,在發(fā)動機起動時,通過調速器的動作,使得油門桿從打開位置自動地向關閉方向轉動,由此可解除阻氣挺桿在關閉位置上的保持,并可自動進行該解除,所以可使阻氣挺桿迅速向中間位置移動,從而順利開始預熱運轉。
進而,本實用新型第三方面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具備阻止上述發(fā)動機的輸出軸旋轉的制動機構,以及被人為操作以解除此制動機構的工作狀態(tài)的制動解除機構;在上述阻氣挺桿上連接有阻風門彈簧和阻風門自動打開機構,所述阻風門彈簧對該阻風門施加向打開方向的力,在上述阻風門與上述制動解除機構之間設有阻風門自動關閉機構。
依據(jù)該第三方面,由于可與制動解除機構的動作聯(lián)動,從而關閉阻風門,因此作業(yè)者無需在發(fā)動機起動時接觸阻氣挺桿,因而可防止由于忘記關閉阻風門而產生的誤起動。
進而,本實用新型第四方面是在第三方面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上述阻風門自動關閉機構由第1控制桿和第2控制桿構成,所述第1控制桿軸支撐于發(fā)動機的固定構造體,與上述制動解除機構的非工作狀態(tài)與工作狀態(tài)聯(lián)動地轉動設置到第1位置及第2位置,所述第2控制桿軸支撐于上述固定構造體,在上述第2控制桿上,通過空轉機構的連桿,連接有向打開阻風門的方向施力的回程彈簧,并且當阻氣挺桿位于關閉位置時,所述空轉機構允許第2控制桿通過回程彈簧相對連桿進行相對移動依據(jù)該第四方面,第1控制桿伴隨制動解除機構的動作,通過第2控制桿使阻氣挺桿轉動到阻風門的關閉位置后,將第2控制桿釋放。被釋放的第2控制桿將阻氣挺桿留置于阻風門的關閉位置,因此在發(fā)動機起動時,可在化油器產生濃厚的混合氣體,從而可提高起動性。
本實用新型第五方面是在第四方面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控制桿前端向第2控制桿側延伸,在其基部形成爪部,該爪部卡合或脫離工作臂的前端邊緣;在固定于所述發(fā)動機的托架上,安裝有制動蹄,該制動蹄上設有上述工作臂;上述第1位置是第1控制桿的爪部抵接于制動位置的工作臂的前端的位置,而該第2位置是工作臂旋轉到制動解除位置并推動爪部時的位置。
進而,本實用新型第六方面是在第一方面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具備第1~第3控制桿通過樞軸分別可旋轉地設置于該固定構造體,第2控制桿配置于第1控制桿與化油器之間,第3控制桿配置于第2控制桿的正下方,第1控制桿前端向第2控制桿側延伸,在其基部形成爪部,該爪部卡合或脫離工作臂的前端邊緣,第1控制桿在第1位置與第2位置之間轉動設置,該第1位置是控制桿的爪部抵接于制動位置的工作臂的前端的位置,而該第2位置是工作臂旋轉到制動解除位置并推動爪部時的位置;第2控制桿由分別在第2樞軸上方及下方延伸的上臂部及下臂部、以及向第1控制桿延伸并具有撓性的彈性臂部構成;第3控制桿由分別在第3樞軸的上方及下方延伸的上臂部及下臂部構成,在低溫位置及高溫位置間轉動設置,該上臂部的前端從化油器側抵接于第2控制桿的下臂部的抵接壁;在固定于所述發(fā)動機的托架上,安裝有制動蹄,該制動蹄上設有上述工作臂。
依據(jù)該第六方面,由于第1控制桿從第1位置向第2位置轉動,通過阻氣挺桿可使阻風門關閉,起動發(fā)動機后,由于控制桿處于低溫位置,因此與阻氣挺桿相連接的第2控制桿立刻保持于與阻風門的半開狀態(tài)相對應的中間位置,因此可立刻將阻風門控制為適合預熱運轉的半開狀態(tài),所以可避免因阻風門打開延遲而造成混合氣體過濃,可進行良好的預熱運轉。
此外,由于當發(fā)動機的預熱運轉結束時,記憶合金制的控制彈簧將發(fā)揮其原有的彈簧功能,使第3控制桿轉動到高溫位置,因此可通過第2控制桿,將阻氣挺桿保持于打開位置,并且只要發(fā)動機持續(xù)高溫狀態(tài),則第3控制桿便可一直維持于高溫位置,而不受發(fā)動機的工作或非工作的影響,所以一旦停止高溫狀態(tài)下的發(fā)動機的運轉后,即使再起動時,也可以不受第1控制桿轉動的影響,而維持阻風門的打開狀態(tài),防止混合氣體過濃,從而確保良好的熱起動性。
這樣,由于阻風門由第1~第3控制桿、第1及第2控制彈簧等而實現(xiàn)機械性自動控制,所以構造簡單,價格低廉,并且可不受發(fā)動機進氣負壓的脈動影響,而使阻風門的控制穩(wěn)定。
本實用新型第七方面是在第六方面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上述阻風門關閉狀態(tài)保持機構由鎖定臂和被鎖定臂構成,上述鎖定臂連接設置于油門桿,上述被鎖定臂連接設置于阻氣挺桿。
依據(jù)該第七方面,利用發(fā)動機起動后所進行的節(jié)氣門操作,解除阻氣挺桿在關閉位置上的保持,因此操作可簡單、自動進行該解除,可使阻氣挺桿迅速向中間位置移動,順利開始預熱運轉。
另外,上述固定構造體與下述的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支撐板25相對應,上述控制桿與第3控制桿53相對應,而上述調速器與離心調速器45相對應。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其他目的、特征及優(yōu)點,從以下根據(jù)附圖詳細敘述的最佳實施例的說明中會更加明確。
圖1是裝載了具備本實用新型第1實施例的阻風門控制裝置的發(fā)動機的動力割草機的側視圖。
圖2是上述發(fā)動機的局部剖斷平面圖。
圖3是沿圖2中3-3線的剖面圖。
圖4是圖2的主要部分放大圖,表示在發(fā)動機低溫停止狀態(tài)下的制動狀態(tài)。
圖5是沿圖4中5-5線的剖面圖,表示制動機構的工作狀態(tài)。
圖6是與圖5對應的圖,表示制動機構的工作解除且發(fā)動機低溫起動前的狀態(tài)。
圖7是圖6中箭頭7方向的向視圖。
圖8是與圖5對應的圖,表示發(fā)動機低溫起動時的狀態(tài)。
圖9是與圖5對應的圖,表示發(fā)動機的預熱運轉狀態(tài)。
圖10是圖9中箭頭10方向的向視圖。
圖11是與圖5對應的圖,表示發(fā)動機預熱運轉結束的狀態(tài)。
圖12是圖11中箭頭12方向的向視圖。
圖13是與圖5對應的圖,表示發(fā)動機的高溫停止狀態(tài)(制動狀態(tài))。
圖14是沿圖4的14-14線的放大剖面圖。
圖15是沿圖14中15-15線的剖面圖。
圖16是沿圖15中16-16線的剖面圖。
圖17(a)、圖17(b)、圖17(c)是阻氣挺桿的關閉位置保持機構的作用說明圖,其中,圖17(a)是沿圖4中a-a線的剖面圖,圖17(b)是表示鎖定臂49被向上方推開而鎖定臂50正在移動的狀態(tài)圖,圖17(c)是沿圖7中c-c線的剖面圖。
圖18(a)、圖18(b)、圖18(c)是與圖17(a)、圖17(b)、圖17(c)對應的圖,表示本實用新型的第2實施例。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根據(jù)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最佳實施例。
首先,自本實用新型的第1實施例開始說明。圖1中,作為動力作業(yè)機的步行式動力割草機1具有外殼3,其由前輪2f及后輪2r支撐。在該外殼3的上面,裝載有將曲柄軸5配置于垂直方向的立式發(fā)動機4,附設在曲柄軸5下端的旋轉刀片7配置于外殼3內。結合于外殼3后端的操縱手柄6上,安裝有裝草袋8,其收容由刀片7割下的草。
在圖2~圖5中,在發(fā)動機4的曲柄軸5的上端,固定有兼作冷卻風扇的飛輪9,在發(fā)動機4上固定有發(fā)動機罩10,其與此飛輪9一起覆蓋發(fā)動機4的上面。在此發(fā)動機罩10上,安裝有反沖式起動機11和覆蓋此起動機11的起動機罩12,所述反沖式起動機11可通過飛輪9驅動曲柄軸5。在起動機罩12上設有多個冷卻風入口13,在飛輪9即冷卻風扇旋轉時,從這些冷卻風入口13向發(fā)動機罩10內導入冷卻風,該冷卻風被發(fā)動機罩10引導至發(fā)動機4的各部分。此外,圖2中符號11a為起動機11的繩索牽引用把手(grip)。
在飛輪9的下方,在固定于發(fā)動機4的托架14中,通過樞軸17,安裝有制動蹄16,其與飛輪9的圓筒狀外周面協(xié)同工作。樞軸17配置于比飛輪9的外周面更靠近內側的位置。
制動蹄16具備臂16a和壓接部16b,所述臂16a由托架14及飛輪9之間,向飛輪9的外周面外方延伸,所述壓接部16b從該臂16a的前端彎曲,并與飛輪9的外周面相對,在該壓接部16b上粘接有襯墊(1ining)18。
并且,制動蹄16可在制動位置A(參照圖4及圖5)與制動解除位置B(參照圖6)之間繞樞軸17搖動,上述制動位置A是將壓接部16b的襯墊18壓接于飛輪9的外周面的位置,而上述制動解除位置B是使襯墊18離開該外周面的位置。在制動蹄16的壓接部16b的前端,連接有對制動蹄16施加向制動位置A的力的制動彈簧19。由上述制動蹄16、飛輪9及制動彈簧19構成阻止曲柄軸5旋轉的制動機構15。
此外,在制動蹄16上一體地形成有工作臂16c,其前端連接有操作纜繩21,其由軸支撐于上述操縱手柄6的制動解除操縱桿20(參照圖1)牽引操作,當牽引操作纜繩21時,可通過工作臂16c,使制動器蹄16向制動解除位置B轉動。
如圖4所示,在托架14的上面還設有發(fā)動機制動(kill)開關22。當制動蹄16到達制動位置A時,此發(fā)動機制動開關22將與其聯(lián)動,使發(fā)動機點火電路(未圖示)不工作,從而可停止發(fā)動機4的工作。
如圖2~圖4所示,在發(fā)動機4左右的一側面上安裝有化油器23,在另一側面上安裝有排氣消聲器26,在化油器23的上游端,連接有空氣凈化器24。
化油器23具備具有進氣道30a的化油器主體30;開關進氣道30a的上游部的蝶型阻風門31;以及開關其下游側,同樣為蝶型的節(jié)氣門32;阻風門31及節(jié)氣門32的門軸31a、32a與發(fā)動機4的曲柄軸5相同,朝向垂直方向支撐于化油器主體30,并可自由旋轉。
如圖14~圖16所示,阻風門31的門軸31a從進氣道30a的中心線偏向一側配置,阻風門31在其完全關閉狀態(tài)下,相對于進氣道30a的中心線傾斜成,阻風門31半徑較大的一側比半徑較小的一側更加靠近進氣道30a的下游側。在上述門軸31a的、突出于化油器主體30外側的外端部安裝有阻氣挺桿33。此阻氣挺桿33由有底圓筒狀的輪轂33a和操縱桿臂33b構成,所述輪轂33a嵌合于門軸31a且可旋轉,所述操縱桿臂33b一體地突出設置于此輪轂33a的一個側面。在輪轂33a的內側,形成有在其圓周方向上隔著一定間隔地排列的一對止動突起34、34′,并在門軸31a上固定有釋放操作桿35,其僅可在這些止動突起34、34′之間轉動,并且在輪轂33a及釋放操作桿35之間設有釋放彈簧36,其對該釋放操作桿35施力,以使釋放操縱桿35抵接在位于阻風門31關閉側的一個止動突起34上。
在輪轂33a的下部外周,形成有一對止動壁37、37′,其在圓周方向上隔著一定間隔排列,配置在這些止動壁37、37′之間的止動銷3 8突出設置于化油器主體30的外面。
并且,通過一側的止動壁37抵接于止動銷38,可規(guī)定使阻風門31完全關閉的阻氣挺桿33的關閉位置C,并通過使另一側的止動壁37′抵接于止動銷38,而規(guī)定使阻風門31完全打開的阻氣挺桿33的打開位置O。
并且,當阻風門31完全關閉或開度很小,發(fā)動機的進氣負壓超過一定值時,由作用于阻風門31較大半徑一側的進氣負壓所產生的旋轉力距、與由作用于阻風門31較小半徑一側的進氣負壓所產生的旋轉力距之差,超過由釋放彈簧36所產生的旋轉力距,從而使阻風門31的開度增加,由于釋放操作桿35抵接于另一側的止動突起34′,該開度的增加受到限制。
再回到圖4及圖5,在節(jié)氣門32的門軸32a的、突出于化油器主體30外側的外端部,固定有油門桿40,調速桿(governor lever)42的長臂部42a通過連桿43連結于該油門桿40,上述調速桿42固定在支撐于發(fā)動機4的旋轉支軸41的外端。此外,在調速桿42上連接有調速彈簧44,該調速彈簧44以設定負荷對其施加向節(jié)氣門32打開方向的力。進而,在調速桿42的短臂部42b,連接有公知的離心調速器45的輸出軸45a,該離心調速器45由發(fā)動機4的曲柄軸5驅動,其輸出隨發(fā)動機4的轉數(shù)增加而增大,并且沿節(jié)氣門32的關閉方向作用于短臂部42b。因此,在發(fā)動機4運轉停止的狀態(tài)下,油門桿40借助于調速彈簧44的設定(set)負荷而保持于節(jié)氣門32的關閉位置C,而在發(fā)動機4的運轉過程中,通過由離心調速器45的輸出所產生的調速桿42的力矩、和由調速彈簧44的負荷所產生的調速桿42的力矩的平衡,來自動控制節(jié)氣門32的開度。
以下,說明可自動開關阻風門31的、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的阻風門控制裝置27。
在圖3~圖5中,在化油器23及空氣凈化器24之間,夾持著支撐板25,支撐板25與上述托架14結合,并在垂直方向延伸。第1~第3控制桿51~53通過第1~第3樞軸54~56分別安裝于該支撐板25的內側面,并可旋轉,第2控制桿52配置于第1控制桿51與化油器23之間,第3控制桿53配置于第2控制桿52的正下方。
第1控制桿51前端向第2控制桿52側延伸,在其基部形成爪部51a,當上述制動蹄16處于制動位置A時,該爪部51a可卡合或脫離該解除臂16c的前端邊緣。在該第1控制桿51上,連接有第1回程彈簧57,其對爪部51a施加與解除臂16c的卡合方向的力。第1控制桿51在第1位置D與第2位置E之間轉動,該第1位置D是使爪部51a抵接于制動位置A的解除臂16c的前端的位置,而該第2位置E是解除臂16c旋轉到制動解除位置B并推動爪部51a時的位置。
第2控制桿52由分別在第2樞軸55上方及下方延伸的上臂部52a及下臂部52b、以及向第1控制桿51延伸并具有撓性的彈性臂部52c構成。在上部臂部52a設有與第2樞軸55同心的圓弧狀長孔59,連桿46的一端部連結于此長孔59且可滑動,而其另一端部則連結于上述阻氣挺桿33的桿臂33b的前端部。當?shù)?控制桿51從第1位置D向第2位置E轉動時,彈性臂部52c被第1控制桿51推動,借助于此推動,第2控制桿52通過連桿46使阻氣挺桿33向關閉位置C轉動。
在第2控制桿52的下臂部52b上,形成有抵接壁60,其在第2樞軸55的軸線方向立起,在第2控制桿52與支撐板25之間,張緊設有第2回程彈簧58,其使第2控制桿52轉動,并對其施加使該抵接壁60抵接于第3控制桿53的下述上臂部53a的方向的力。
在上述油門桿40,設有鎖定臂49,其在門軸32a的軸向上具有撓曲彈性,對應于此鎖定臂49的被鎖定臂50一體地形成于阻氣挺桿33。在節(jié)氣門32完全打開的狀態(tài)下,當阻氣挺桿33轉動到關閉位置C時,該被鎖定臂50由鎖定臂49保持。即,如圖17所示,當油門桿40處于完全打開位置時,鎖定臂49介于被鎖定臂50的轉動路徑中,在該鎖定臂49的轉動方向一側形成斜面61,當被鎖定臂50向阻氣挺桿33的關閉位置C轉動時,該斜面61從被鎖定臂50推上去,而在該鎖定臂49的轉動方向的另一側形成抵接面62,當被鎖定臂50通過鎖定臂49下方后,該抵接面62阻止被鎖定臂50并將阻氣挺桿33保持于關閉位置C。
再回到圖4及圖5中,第3控制桿53由分別在第3樞軸56的上方及下方延伸的上臂部53a及下臂部53b構成,該上臂部53a的前端從化油器23側抵接于第2控制桿52的下臂部52b的抵接壁60。
此外,在支撐板25上固定有止動部件64,其具備第1及第2止動壁64a、64b,該第1及第2止動壁64a、64b阻止下臂部53b,并限制第3控制桿53的轉動角度。將上述下臂部53b抵接于化油器23側的第1止動壁64a時的第3控制桿53的位置稱為低溫位置L,將下臂部53b抵接于化油器23的相反側的第2止動壁64b時的第3控制桿53的位置稱為高溫位置H。
另外,在支撐板25上固定有彈簧卡定部件65,其隔著第3控制桿53,排列在化油器23的相反側。彈簧卡定部件65也具有對應于第3控制桿53的上臂部53a及下臂部53b的上臂部65a及下臂部65b,由拉伸螺旋彈簧構成的第1控制彈簧66的兩端分別連接于上臂部53a、65a,由拉伸螺旋彈簧構成的第2控制彈簧67的兩端分別連接于下臂部53b、65b。第1控制彈簧66的設定負荷設定為大于上述第2回程彈簧58的設定負荷。
第2控制彈簧67是用形狀記憶合金制造的,在低于與發(fā)動機4預熱運轉結束時的環(huán)境溫度(霧囲気溫度)相對應的形狀恢復溫度時,將喪失彈簧功能,而當溫度高于上述形狀恢復溫度時,可發(fā)揮強于第1控制彈簧66的設定負荷(拉力)。
以上,制動解除操縱桿20、操作纜繩21及解除臂16c構成制動解除機構70,其解除制動蹄16相對于飛輪9的制動,第1、第2控制桿51、52及連桿46構成阻風門自動關閉機構71,其與制動解除機構70的動作聯(lián)動,使阻氣挺桿33轉動到關閉位置C,鎖定臂49及被鎖定臂50構成阻風門關閉狀態(tài)保持機構72,其將阻氣挺桿33保持于關閉位置C,連桿46及長孔59構成空轉機構73,其當阻氣挺桿33保持于關閉位置C后,允許由第2回程彈簧58所引起第2控制桿52的的轉動,第2回程彈簧58、第3控制桿53、第1止動壁64a及第1控制彈簧66構成預熱控制機構74,其在發(fā)動機4起動后,將阻氣挺桿33保持為阻風門31的半開度,第3控制桿53、第2止動壁64b以及第2控制彈簧67構成阻風門自動打開機構75,其在發(fā)動機4預熱運轉結束后,使阻氣挺桿33轉動到打開位置O。
以下,說明該第1實施例的作用。
如圖3~圖5所示,在制動蹄16位于制動位置A,向飛輪9施加制動力,從而保持發(fā)動機4的停止狀態(tài)的狀態(tài)下,第1控制桿51保持在第1位置D,第1位置D是爪部51a借助于第1回程彈簧57的彈力而卡合于解除臂16c的前端邊緣時的位置。而第2控制桿52借助于第2回程彈簧58的彈力,使下臂部52b的抵接壁60抵接于第3控制桿53的上臂部53a前端。然而,如果發(fā)動機4處于低溫狀態(tài),該環(huán)境溫度也將低于第2控制彈簧67的形狀恢復溫度,因此第2控制彈簧67喪失彈簧功能,所以,第3控制桿53保持在低溫位置L,該低溫位置L是下臂部53b借助于第1控制彈簧66的彈力抵接于第1止動壁64a時的位置,第3控制桿53的上臂部53a在距化油器23最遠的位置,阻止第2控制桿52的下臂部52b。
另一方面,在化油器23,借助于阻風門彈簧39的彈力,阻氣挺桿33受到向阻風門31的打開方向的力并轉動,連桿46抵接于第2控制桿52上臂部52a的長孔59的一側內端壁,從而使得阻風門31保持為半開啟狀態(tài)。
要開動動力割草機1,首先同時握住制動解除操縱桿20與操縱手柄6,牽引操作纜繩21,使得解除臂16c動作,并將制動蹄16向制動解除位置B轉動,解除相對于飛輪9的制動力,使曲柄軸5處于自由狀態(tài)。此時,通過制動蹄16使發(fā)動機制動開關22成為非工作狀態(tài)(點火電路可工作),同時制動蹄16的解除臂16c如圖6所示,使爪部51a,即第1控制桿51向順時針方向轉動,因此第1控制桿51使彈性臂部52c,即第2控制桿52向逆時針方向轉動,伴隨該轉動,第2控制桿52將推壓連桿46,如圖7所示,將阻氣挺桿33轉動到關閉位置C為止。其間,如圖17所示,與阻氣挺桿33一體的被鎖定臂50在油門桿40的鎖定臂49的斜面61上滑動,使鎖定臂49彎曲,從而將其向一端上方推開(參照圖17(b)),并通過其下方,而在通過之后,由于鎖定臂49恢復原狀,該抵接面62抵接于被鎖定臂50(參照圖17(c)),因而可將阻氣挺桿33保持于關閉位置C。
阻氣挺桿33保持于關閉位置C后,第1控制桿51繼續(xù)進一步向順時針方向轉動時,則第1控制桿51使第2控制桿52的彈性臂部52c彎曲,并通過該彈性臂部52c,即釋放彈性臂部52c,從而到達第2位置E。
如此,脫離第1控制桿51的第2控制桿52憑借第2回程彈簧58的彈力回到原來位置(參照圖8)。此時,由于第2控制桿52的長孔59相對于連結在阻氣挺桿33的連桿46作相對移動,因此第2控制桿52可將阻氣挺桿33留置于關閉位置C,自行返回到原來位置而不會受到連桿46的阻礙。
這樣,要解除發(fā)動機4相對于飛輪9的制動力,只要操作制動解除操縱桿20,并與其聯(lián)動,就能將阻氣挺桿33自動地保持于關閉位置C,因此作業(yè)者在發(fā)動機4起動時,無需接觸阻氣挺桿33,因此也不必擔心忘記關閉阻風門31。
操作制動解除操縱桿20后,接著操作反沖式起動機11,并起動發(fā)動機4。此時,在化油器23的進氣道30a,阻風門31已處于完全關閉狀態(tài),因此,可產生適合冷起動的濃厚的混合氣體,而吸入該氣體的發(fā)動機4將會迅速起動。
如圖9及圖10所示,當發(fā)動機4起動時,離心調速器45產生與曲柄軸5的轉數(shù)相對應的輸出,調速桿42轉動直至由該輸出而產生的調速桿42的力矩與由調速彈簧44的負荷而產生的調速桿42的力矩平衡為止,從而自動關閉節(jié)氣門32,因此阻氣挺桿33的被鎖定臂50將從油門桿40的鎖定臂49的約束中脫離出來。其結果,阻氣挺桿33憑借阻風門彈簧39的彈力而轉動,使得阻風門31打開,與之相隨的連桿46在圖9中的向右移動將受到第2控制桿52的長孔59的右端壁限制,因此阻風門31在發(fā)動機起動后,便立即保持于半開狀態(tài)。所以,在化油器23的進氣道30a產生的混合氣體被調整為適合發(fā)動機預熱運轉的濃度,從而可確保穩(wěn)定的預熱運轉狀態(tài),并可避免由于阻風門31的打開延遲而造成燃料消耗的增多。
另外,當發(fā)動機4起動后,曲柄軸5驅動刀片7旋轉,因此作業(yè)者同時握住操縱手柄6以及制動解除操縱桿20,并推動動力割草機1,便可進行割草作業(yè)。
當由于預熱運轉,發(fā)動機溫升至規(guī)定溫度以上時,其環(huán)境溫度也會上升,將第2控制彈簧67加熱到恢復形狀的溫度以上。于是,第2控制彈簧67發(fā)揮本來的彈簧功能,產生強于第1控制彈簧66的設定負荷(拉力),所以如圖11所示,使第3控制桿53抵抗第1控制彈簧66的設定負荷,逆時針轉動,直至將下臂部53b抵接于第2止動壁64b的高溫位置H為止。其結果,第3控制桿53的上臂部53a從第2控制桿52的下臂部52b的抵接壁60后退,因此第2控制桿52借助于第2回程彈簧58的作用力而轉動,以使抵接壁60追隨上述上臂部53a的后退,使長孔59內的連桿46的端部處于自由狀態(tài)。因此,阻氣挺桿33憑借阻風門彈簧39的彈力而轉動到打開位置O為止,因此阻風門31自動成為完全打開狀態(tài),在化油器23產生的混合氣體濃度成為通常值。并且,由于第2控制彈簧67的形狀恢復是對應于發(fā)動機環(huán)境溫度的上升而緩慢進行,因此阻風門31向完全打開狀態(tài)的移動也很緩慢,所以混合氣體的濃度變化也緩慢進行,故可防止因混合氣體濃度急劇變化而產生發(fā)動機運轉不正常。
這樣,在發(fā)動機4預熱運轉結束時,使記憶合金制的第2控制彈簧67發(fā)揮原有的彈簧功能,利用轉動到高溫位置H的第3控制桿53,使阻風門31自動控制為完全打開狀態(tài),結果,阻風門31的開度可對應于發(fā)動機溫度的上升程度而合理地控制,從而可滿足發(fā)動機預熱運轉的穩(wěn)定化和燃料消耗低這兩方面要求。
此外,該阻風門控制裝置27由第1~第3控制桿、第1及第2控制彈簧66、67等機械構成,因此構造較簡單,且可低成本提供,并且不受發(fā)動機進氣負壓脈動的影響,使阻風門的控制穩(wěn)定。
當基于動力作業(yè)機1進行的作業(yè)結束,作業(yè)者將手從繼續(xù)牽引作業(yè)的制動解除操縱桿20拿開時,制動蹄16借助于制動彈簧19的彈力,一面返回壓接于飛輪9的制動位置A,一面使發(fā)動機制動開關22工作,因此發(fā)動機4可立刻保持為運轉停止狀態(tài)。此時,制動蹄16的解除臂16c釋放第1控制桿51的爪部51a,因此第1控制桿51憑借第1回程彈簧57的彈力,將爪部51a轉動到卡合于制動蹄16的解除臂16c前端的原來位置,第2控制桿52受到高溫位置H的第3控制桿53制約,將彈性臂部52c突出于第1控制桿51的轉動路徑之外,因此第2控制桿52不會碰到彈性臂部52c,故可恢復到原來位置。
因此,在發(fā)動機4尚未從高溫狀態(tài)完全冷卻時,即處于熱狀態(tài)時,即使為了再次使動力作業(yè)機1工作,而將制動解除操縱桿20操作至制動解除位置B,使第1控制桿51再次轉動于第2位置E時,由于第2控制桿52由位于高溫位置H的第3控制桿53定位,并在打開位置O繼續(xù)釋放阻氣挺桿33,因此如若操作反沖式起動機11,起動發(fā)動機4,則在化油器23的進氣道30a,將產生適合熱起動的較稀薄的混合氣體,所以能夠可靠地進行發(fā)動機4的熱起動。
當發(fā)動機4停止運轉后,完全冷卻時,伴隨其環(huán)境溫度也將降低,當溫度降低到低于第2控制彈簧67的形狀恢復溫度時,該彈簧67將喪失彈簧功能,因此第3控制桿53將在第1控制彈簧66的控制下移動,并轉動到低溫位置L。于是,伴隨該轉動,第3控制桿53的上臂部53a抵抗第2回程彈簧58的彈力,使第2控制桿52返回到初始位置,同時阻氣挺桿33可返回至與阻風門31的半開狀態(tài)相對應的、圖4及圖5中所示的初始位置。
以下說明圖18所示的本實用新型的第2實施例。
該第2實施例在阻風門關閉狀態(tài)保持機構72中,將阻氣挺桿33的上述輪轂33a內的釋放彈簧36(參照圖14)的伸縮用于被鎖定臂50的上下方向(阻風門31的軸向)的運動,即,鎖定臂49及被鎖定臂50均被賦予剛性,在與輪轂33a一體的被鎖定臂50的一個側面,形成斜面61,其傾斜度與第1實施例相反。其他構成則與第1實施例相同,因此在圖18中,對應于第1實施例的部分被賦予了相同的參照標號。
另外,借助于制動解除操縱桿20的牽引操作,阻氣挺桿33向關閉位置C轉動時,如圖18(a)至(b)所示,被鎖定臂50的斜面61抵接于鎖定臂49時,斜面61被鎖定臂49向上方推壓,使得輪轂33a壓縮釋放彈簧36,并向上方移動,并且被鎖定臂50將通過鎖定臂49的上方。接著,當阻氣挺桿33到達關閉位置C時,輪轂33a憑借釋放彈簧36的彈力而返回至下方位置,從而將被鎖定臂50的抵接面62抵接于鎖定臂49,因此可將阻氣挺桿33保持于關閉位置C。
如上述第1及第2實施例所示,任一阻風門關閉狀態(tài)保持機構72均由鎖定臂49和被鎖定臂50構成,上述鎖定臂49連接設置于油門桿40,上述被鎖定臂50連接設置于阻氣挺桿33,并當油門桿40位于與節(jié)氣門32的完全打開位置相對應的打開位置時,如若使阻氣挺桿33轉動于關閉位置,則與鎖定臂49彼此彈性地越過,因此構造簡單,有利于阻風門控制裝置27的成本降低。
本實用新型并不僅限于上述實施例,只要在不脫離其宗旨的范圍內,可作各種設計變更。
權利要求1.一種化油器的阻風門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在附設于發(fā)動機(4)的化油器(23)上設有阻風門(31),所述阻風門(31)具有門軸(31a),所述門軸(31a)的外端部突出于化油器主體(30)外側,所述門軸(31a)的外端部安裝有阻氣挺桿(33),在所述阻氣挺桿(33)上連設有阻風門關閉狀態(tài)保持機構(72);并且包括控制桿(53),其具有一樞軸,所述樞軸支撐于固定構造體(25),并在低溫位置(L)及高溫位置(H)間轉動設置,在該低溫位置(L),通過阻氣挺桿(33),將阻風門(31)設置在半開位置,而在高溫位置(H),通過阻氣挺桿(33),將阻風門(31)設置在完全打開位置;在固定構造體(25)上固定有彈簧卡定部件(65),彈簧卡定部件(65)也具有對應于控制桿(53)的上臂部(53a)及下臂部(53b)的上臂部(65a)及下臂部(65b),第1控制彈簧(66)的兩端分別連接于上臂部(53a、65a),其對該控制桿(53)施加向低溫位置(L)的力;由形狀記憶合金制成的第2控制彈簧(67)的兩端分別連接于下臂部(53b、65b)。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化油器的阻風門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阻風門關閉狀態(tài)保持機構(72)由鎖定臂(49)和被鎖定臂(50)構成,所述鎖定臂(49)連接設置于連結在化油器(23)的節(jié)氣門(32)的油門桿(40),所述被鎖定臂(50)連接設置于阻氣挺桿(33);油門桿(40)連接有調速桿(42),該調速桿(42)連接有調速彈簧(44)和調速器(45)。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化油器的阻風門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阻止上述發(fā)動機(4)的輸出軸(5)旋轉的制動機構(15),以及被人為操作以解除此制動機構(15)的工作狀態(tài)的制動解除機構(70);在上述阻氣挺桿(33)上連接有阻風門彈簧(39)和阻風門自動打開機構(75),所述阻風門彈簧(39)對該阻風門(31)施加向打開方向的力,在上述阻風門(31)與上述制動解除機構(70)之間設有阻風門自動關閉機構(71)。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化油器的阻風門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阻風門自動關閉機構(71)由第1控制桿(51)和第2控制桿(52)構成,所述第1控制桿(51)軸支撐于發(fā)動機(4)的固定構造體(25),與上述制動解除機構(70)的非工作狀態(tài)與工作狀態(tài)聯(lián)動地轉動設置到第1位置(D)及第2位置(E),所述第2控制桿(52)軸支撐于上述固定構造體(25),在上述第2控制桿(52)上,通過空轉機構(73)的連桿(46),連接有向打開阻風門(31)的方向施力的回程彈簧(58),并且當阻氣挺桿(33)位于關閉位置時,所述空轉機構(73)允許第2控制桿(52)通過回程彈簧(58)相對連桿(46)進行相對移動。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化油器的阻風門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控制桿(51)前端向第2控制桿(52)側延伸,在其基部形成爪部(51a),該爪部(51a)卡合或脫離工作臂(16c)的前端邊緣;在固定于所述發(fā)動機(4)的托架(14)上,安裝有制動蹄(16),該制動蹄(16)上設有上述工作臂(16c);上述第1位置(D)是第1控制桿(51)的爪部(51a)抵接于制動位置(A)的工作臂(16c)的前端的位置,而該第2位置(E)是工作臂(16c)旋轉到制動解除位置(B)并推動爪部(51a)時的位置。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化油器的阻風門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第1~第3控制桿(51~53)通過樞軸分別可旋轉地設置于該固定構造體(25),第2控制桿(52)配置于第1控制桿(51)與化油器(23)之間,第3控制桿(53)配置于第2控制桿(52)的正下方,第1控制桿(51)前端向第2控制桿(52)側延伸,在其基部形成爪部(51a),該爪部(51a)卡合或脫離工作臂(16c)的前端邊緣,第1控制桿(51)在第1位置(D)與第2位置(E)之間轉動設置,該第1位置(D)是控制桿(51)的爪部(51a)抵接于制動位置(A)的工作臂(16c)的前端的位置,而該第2位置(E)是工作臂(16c)旋轉到制動解除位置(B)并推動爪部(51a)時的位置;第2控制桿(52)由分別在第2樞軸(55)上方及下方延伸的上臂部(52a)及下臂部(52b)、以及向第1控制桿(51)延伸并具有撓性的彈性臂部(52c)構成;第3控制桿(53)由分別在第3樞軸(56)的上方及下方延伸的上臂部(53a)及下臂部(53b)構成,在低溫位置(L)及高溫位置(H)間轉動設置,該上臂部(53a)的前端從化油器(23)側抵接于第2控制桿(52)的下臂部(52b)的抵接壁(60);在固定于所述發(fā)動機(4)的托架(14)上,安裝有制動蹄(16),該制動蹄(16)上設有上述工作臂(16c)。
7.根據(jù)權利要求書6所述的化油器的阻風門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阻風門關閉狀態(tài)保持機構(72)由鎖定臂(49)和被鎖定臂(50)構成,上述鎖定臂(49)連接設置于油門桿(40),上述被鎖定臂(50)連接設置于阻氣挺桿(33)。
專利摘要一種化油器的阻風門控制裝置,其具有阻風門關閉狀態(tài)保持機構,其當阻氣挺桿受到阻風門打開方向上的彈力,而轉動到關閉位置時,使阻氣挺桿保持于該關閉位置,再通過其后的節(jié)氣門操作,可解除阻氣挺桿的上述保持;控制桿,其在低溫位置及高溫位置間轉動,在該低溫位置,將被阻風門關閉狀態(tài)保持機構釋放的阻氣挺桿控制于中間位置,而在高溫位置,則將阻氣挺桿控制于打開位置;第1控制彈簧,其對該控制桿施加朝向低溫位置的力;以及第2控制彈簧,其為形狀記憶合金制得的,當發(fā)動機溫度到達規(guī)定的高溫時,使控制桿轉動到高溫位置。根據(jù)該結構,可對應于發(fā)動機溫度的變化,合理控制阻風門的開度,從而能夠提高預熱運轉的穩(wěn)定化和降低燃料消耗。
文檔編號F02M1/08GK2908823SQ20052000533
公開日2007年6月6日 申請日期2005年3月3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3月3日
發(fā)明者森山浩, 鈴木卓, 新井哲也, 佐藤貴紀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