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一種便攜式發(fā)電機組的碳罐連通結構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5209981閱讀:407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一種便攜式發(fā)電機組的碳罐連通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便攜式發(fā)電機組的碳罐連通結構,具體地說是一種 用在便攜式內燃發(fā)電機組中,在吸附燃油蒸汽的碳罐與燃油箱間建立可靠聯(lián) 系的連通結構,屬于內燃發(fā)電機組燃油揮發(fā)污染物控制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傳統(tǒng)的內燃發(fā)電機組油箱,為保持油箱內的常壓狀態(tài),在加油口或油箱 蓋上設置有與大氣相通的通氣孔,油箱內燃油蒸發(fā)后形成的油蒸汽會通過該 通氣孔擴散到大氣中,造成環(huán)境污染。
      美國專利公開號為US 20050121004Al的專利文獻公開了一種通用發(fā)動機 (General-Purpose Engine),該通用發(fā)動機用碳罐(canister)來吸收油箱內 蒸發(fā)的油蒸汽,具有一個將油箱內部的油蒸汽引向碳罐的充氣管道,該管道 的一段布置在油箱之內,該管道上端的油氣入口置于油箱的加油口頂面之下, 該管道的下端從油箱下部的殼體穿出向外延伸。該技術還存在著以下不足之 處所述的向碳罐引導油蒸汽的充氣管道,其入口端位于油箱加油口內,在 鉛垂方向上,此位置低于加油口的頂面,并且所述位于油箱內的充氣管道基 本垂直于水平方向布置,這就存在著下述隱患, 一旦加油至完全的滿箱狀態(tài), 致使油面超過所述充氣管道入口的高度時,部分燃油必將通過該充氣管道入 口流入充氣管道,并在重力作用下毫無阻礙地流向碳罐,如此,碳罐內的部 分活性炭吸附劑將被液態(tài)燃油所淹沒,從而喪失吸附能力。 發(fā)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處,從而提供一種便攜式發(fā)電機 組的碳罐連通結構,結構緊湊,使用可靠,能夠有效地阻止燃油流入碳罐, 提高碳罐的使用壽命。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解決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本實用新型包括一個燃油箱、 一個用來吸附燃油箱中油蒸汽的碳罐,一 個將油箱內部空間與碳罐相連通的雙向導氣管,以及一個將碳罐與發(fā)動機進 氣系統(tǒng)相連通的進氣導管,燃油箱布置在發(fā)電機組一端的上部,加油口設在 燃油箱的上面。所述雙向導氣管在特定定位結構處的高程比燃油箱加油口的頂面高出距離H, H二l 50mm。
      所述雙向導氣管的部分管段設在發(fā)電機組殼體上的提攜手柄之內。 所述提攜手柄內設有保持所述雙向導氣管位置的定位結構。 所述加油口內外分別設有一個內導氣口和一個外導氣口,內、外導氣口
      相互連通。
      所述雙向導氣管的部分管段采用定形工藝進行了預定形,使其在自由狀 態(tài)下具有與提攜手柄內彎轉部分相適應的形狀。
      所述碳罐布置在便攜式發(fā)電機組的機架構件上。 本實用新型與已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yōu)點
      1、 把雙向導氣管的一部分布置在高于加油口的位置,能夠保證無論加油 到何種狀態(tài),燃油都不會流入碳罐,確保碳罐能夠在正常狀態(tài)下工作,提高 了碳罐的使用壽命。
      2、 巧妙利用便攜式發(fā)電機組提攜手柄高于燃油箱加油口這個特點,把雙 向導氣管的最高通過點布置在提攜手柄之內,既實現了本實用新型阻止燃油 流入碳罐的初衷,又保持了發(fā)電機組的外觀不受影響。
      3、 由于雙向導氣管在發(fā)電機組提攜手柄到加油口段的一部分管子被定形 地制成與包圍在其周圍的手柄結構形狀相適應的彎轉形狀,并且在提攜手柄 內設有保持管子最高位置的定位結構,因此,發(fā)動機運轉時的振動以及其它 意外的牽拉動作,都不會使套接在加油口外導氣口上的雙向導氣管發(fā)生松脫。

      圖1是本實用新型碳罐連通結構的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碳罐連通結構在便攜式發(fā)電機組中的布置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碳罐連通結構的雙向導氣管在加油口部位及發(fā)電機組
      提攜手柄內布置的剖面放大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圖3中的A向放大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圖3中的B-B剖面局部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本實用新型將結合附圖中的實施例作進一步描述
      如圖1 圖4所示主要包括燃油箱l,加油口ll,內導氣口12,外 導氣口13,碳罐2,大氣通孔21,雙向導氣管3,發(fā)動機進氣導管4,發(fā)動 機進氣系統(tǒng)5,提攜手柄6,定位結構61、 61a、 61b如圖l、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中燃油箱l布置在發(fā)電機組一端的上部, 碳罐2布置在靠近發(fā)電機組另一端的發(fā)動機進氣系統(tǒng)5下邊的發(fā)電機組機架 構件上,加油口 11設在燃油箱1上。
      一根具有一定柔性的雙向導氣管3,其一端氣密地套裝在加油口 11外側
      的外導氣口 13上,另一端氣密地套裝在碳罐2的油氣入口上,而所述外導氣 口 13又與加油口 11內側的內導氣口 12相通(見圖3),這樣,燃油箱1的 內部空間與碳罐2連通;發(fā)動機進氣導管4在碳罐2與發(fā)動機進氣系統(tǒng)5之 間建立了連通關系;碳罐2與其外界的大氣之間由大氣通孔21所連通。發(fā)動 機進氣導管4兩端部的連通結合處同樣也是氣密性的,保證通過管子內部的 氣體不會泄漏到外部大氣中。
      如圖2所示雙向導氣管3從轉彎B處直到與油箱1上外導氣口 13相連 接的一段被定形地制成與包圍在其周圍的手柄結構形狀相適應的彎轉形狀。
      如圖3所示 一個內導氣口 12設在加油口 11內部的頂面附近, 一個與 內導氣口 12相通的外導氣口 13設在加油口 11的外部,雙向導氣管3的一端 氣密地套接在外導氣口 13上。發(fā)電機組的殼體系沿提攜手柄6縱向剖分的兩 個半殼組合而成(圖中未表達),在殼體組合后形成的提攜手柄6中, 一個柱 狀的定位結構61由分別設于兩個半殼上的結構61a和結構61b嵌套結合而成 (見圖5),該定位結構61橫貫于雙向導氣管3下方,將雙向導氣管3的局 部管段托住,使其保持在設定的位置,在該位置處,雙向導氣管3的內孔比 加油口 11的頂面高出一段距離H,本實施例中的H二10mm。
      圖4所示為圖2中從加油口 ll內按照箭頭A所指方向觀察的局部放大圖, 該視圖方向正對著燃油箱1的內導氣口 12,顯示所述內導氣口 12的開口方 向在水平方向。之所以選用水平開口方向而擯棄向上的開口方向,是為了避 免加油時油流直接沖入雙向導氣管3而流向碳罐2。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一方面,當燃油箱的內部壓力大于外界環(huán)境壓力時,含有油蒸汽的混合 氣從加油口的油氣通道入口進入雙向導氣管,被該雙向導氣管引導流入碳罐, 在碳罐中,混合氣中的油蒸汽被吸附劑所吸附而無法逃逸,排入大氣中的是 不含油蒸汽的干凈空氣。這就實現了吸附油蒸汽和平衡油箱內壓力的雙重作 用。
      另一方面,當燃油箱的內部壓力小于外界環(huán)境壓力時,新鮮空氣可以從碳罐上與大氣相通的通氣孔進入碳罐,通過雙向導氣管流入燃油箱。這就實 現了平衡油箱內壓力的作用。
      再一方面,當發(fā)動機運轉時,將碳罐與發(fā)動機進氣系統(tǒng)相連通的發(fā)動機 進氣導管會將碳罐內的部分油蒸汽引入發(fā)動機氣缸參加燃燒,提高了燃料利 用率。
      此外,當燃油箱內部壓力與外界環(huán)境壓力平衡時,油蒸汽仍然會以擴散 的方式通過雙向導氣管進入碳罐被吸附劑所吸附。
      尤其應當強調的是,本實用新型把雙向導氣管的一部分布置在高于加油 口頂面的位置,就能夠確保無論加油到何種狀態(tài),燃油箱中的燃油都不會流 入碳罐,這是本實用新型最為突出的特點。
      試驗表明,即使出現加油溢入油氣通道入口堵塞雙向導氣管的情況,這 些溢入的燃油也只能保存在雙向導氣管最高位置與加油口之間的管路中,一 旦發(fā)動機運轉,隨著油箱向發(fā)動機供油致使其內部油面下降,油箱內會逐步 產生負壓,從而將這部分燃油重新吸入燃油箱,于是,雙向導氣管又重新開 通。
      權利要求1、一種便攜式發(fā)電機組的碳罐連通結構,包括一個燃油箱(1)、一個用來吸附燃油箱中油蒸汽的碳罐(2),一個將油箱內部空間與碳罐相連通的雙向導氣管(3),一個將碳罐(2)與發(fā)動機進氣系統(tǒng)(5)相連通的進氣導管(4),燃油箱(1)布置在發(fā)電機組一端的上部,加油口(11)設在燃油箱(1)的上面,其特征在于所述雙向導氣管(3)在定位結構(61)處的高程比所述加油口(11)的頂面高出距離H。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便攜式發(fā)電機組的碳罐連通結構,其特征 在于所述H二1 50毫米。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便攜式發(fā)電機組的碳罐連通結構,其特征 在于所述雙向導氣管(3)的部分管段設在發(fā)電機組殼體的提攜手柄(6)之 內。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便攜式發(fā)電機組的碳罐連通結構,其特征 在于所述提攜手柄(6)內設有保持所述雙向導氣管(3)位置的定位結構(61)。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便攜式發(fā)電機組的碳罐連通結構,其特征 在于所述加油口內外分別設有一個內導氣口 (12)和一個外導氣口 (13),內、 外導氣口 (12、 13)相互連通。
      6、 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種便攜式發(fā)電機組的碳罐連通結構,其 特征在于所述雙向導氣管(3)的部分管段,在自由狀態(tài)下具有與提攜手柄(6) 內彎轉部分相適應的形狀。
      7、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便攜式發(fā)電機組的碳罐連通結構,其特征 在于所述碳罐(2)布置在便攜式發(fā)電機組的機架構件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便攜式發(fā)電機組的碳罐連通結構,主要包括一個燃油箱、一個用來吸附燃油箱中油蒸汽的碳罐,一個將油箱內部空間與碳罐相連通的雙向導氣管,以及一個將碳罐與發(fā)動機進氣系統(tǒng)相連通的進氣導管,燃油箱布置在發(fā)電機組一端的上部,加油口設在燃油箱上,特征是雙向導氣管的局部管段設在發(fā)電機組殼體上的提攜手柄之內,該雙向導氣管局部管段的高程比燃油箱加油口的頂面高出1~50mm,加油口內外分別設有相互連通的內、外導氣口,雙向導氣管的一端與外導氣口連通,另一端與碳罐的油氣入口連通。本實用新型結構緊湊,使用可靠,能夠防止燃油流入碳罐,提高碳罐的使用壽命。
      文檔編號F02M25/08GK201228598SQ20082003294
      公開日2009年4月29日 申請日期2008年3月14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3月14日
      發(fā)明者肖亨琳 申請人:無錫開普動力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