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燃油箱的注油部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燃油箱的注油部結構。
背景技術:
作為用于向汽車等的燃油箱內加油的注油部結構,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一種具 有閥體(開關閥)的結構,該閥體常時處于閉閥狀態(tài),在被加油槍推壓時,克服彈簧的施力 而被打開。當油箱主體內的壓力達到規(guī)定值以上的負壓時,所述閥體將克服彈簧的施力而 稍稍開閥,以避免油箱主體內的壓力達到規(guī)定壓力以上。并且,在專利文獻1的結構中,還 具有正壓閥,其在油箱主體內的壓力高于通過彈簧彈力設定的開閥壓時開閥。但是,在專利文獻1等的結構中,為了提高閥體的密封性以及抑制松動,對閥體 (開關閥)施力的彈簧的施力被設定得較高,因此,無法根據(jù)燃油箱主體內產(chǎn)生的負壓大小 來對施力、即開閥壓進行設定。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平8-142694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發(fā)明所要解決的課題考慮到上述事實,本發(fā)明的目的為,獲得一種燃油箱的注油部結構,S卩,該燃油箱 的注油部結構,可以獨立于開關閥的開閥壓而另行設定負壓閥的開閥壓,其中所述開關閥 在插入加油槍時開放注油口,所述負壓閥在燃油箱內處于負壓時開放注油口。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中,具有如下部件注油口部件,其構成注油口,所述注 油口用于插入向燃油箱供給燃油的加油槍;開關閥,其設置于所述注油口部件處并封閉所 述注油口,當被所插入的加油槍推壓時,開放注油口 ;正壓閥,在所述開關閥的閉閥狀態(tài)下, 當所述燃油箱的箱內壓力大于箱外壓力時,所述正壓閥開放所述注油口 ;負壓閥,在所述開 關閥的閉閥狀態(tài)下,當所述燃油箱的箱內壓力小于箱外壓力時,所述負壓閥開放所述注油在所述燃油箱的注油部結構中,注油口通常被開關閥封閉,但是當加油槍插入注 油口時,開關閥將被加油槍推壓而開放注油口。此外,在所述燃油箱的注油部結構中,在開關閥的閉閥狀態(tài)下,由于具有在所述燃 油箱的箱內壓力大于箱外壓力(即燃料箱內為正壓)時開放所述注油口的正壓閥,因此能 夠抑制燃油箱的內壓過度上升。并且,在所述燃油箱的注油部結構中,由于具有在所述燃油箱的箱內壓力小于箱 外壓力(即燃料箱內為負壓)時開放所述注油口的負壓閥,因此能夠抑制燃油箱的內壓過 度下降。以這種方式,除了開關閥之外,還設置在燃料箱內為負壓時開放注油口的負壓閥, 從而能夠獨立于開關閥的開閥壓而單獨設定負壓閥的開閥壓。即,所述負壓閥被設定為,與所述開關閥相比,在所述燃油箱的負壓小的狀態(tài)下被開閥。在所述實施方式中,所述負壓閥也可以被設置于所述開關閥上。通過以這種方式,將負壓閥設置于開關閥處,從而與將負壓閥完全獨立于開關閥 而另行設置的結構相比,負壓閥向注油口部件的裝配將變得容易。并且,所述負壓閥還可以設置在所述開關閥中被所述加油槍推壓的面的相反面 上。通過將負壓閥設置于開關閥的背面(被加油槍推壓的面的相反面)上,由于加油 槍的推壓力不會作用于負壓閥,所以抑制了負壓閥意外將注油口開放的情況。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所述正壓閥也可以被設置于所述開關閥處。通過以這種方式,將正壓閥設置于開關閥處,從而與將正壓閥完全獨立于開關閥 而另行設置的結構相比,正壓閥向注油口部件的裝配將變得容易。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所述正壓閥還可以具有正壓閥主體,其能夠在開放所述注油 口的正壓閥開放位置、與位于比正壓閥開放位置靠近燃油箱的一側并封閉注油口的正壓閥 封閉位置之間移動;正壓閥用彈簧,其對所述正壓閥主體向所述正壓閥封閉位置施力;正 壓閥支撐部件,其支撐被所述正壓閥用彈簧施力的正壓閥主體,以使所述正壓閥主體維持 在所述正壓閥封閉位置,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所述負壓閥還可以具有負壓閥主體,其被設 置在比所述正壓閥主體靠燃油箱一側,且其能夠在開放所述注油口的負壓閥開放位置、和 通過與所述正壓閥主體接觸而封閉注油口的負壓閥封閉位置之間移動;負壓閥用彈簧,其 對所述負壓閥主體向所述負壓閥封閉位置施力,并且,該負壓閥用彈簧的施力被設定為小 于所述正壓閥用彈簧的施力。在該燃油箱的注油部結構中,正壓閥主體在正壓閥封閉位置處被正壓閥用彈簧施 力,并被正壓閥支撐部件支撐從而被維持在正壓閥封閉位置上。當燃油箱內為正壓時,正壓 閥主體將克服正壓閥用彈簧的施力而向燃油箱的外側移動,即向正壓閥開放位置移動。此外,在該燃油箱的注油部結構中,被負壓閥用彈簧朝向負壓閥封閉位置施力的 負壓閥主體,與正壓閥主體相接觸從而維持在負壓閥封閉位置。并且,當燃油箱內處于負 壓時,負壓閥主體將克服負壓閥用彈簧的施力,向燃油箱的內側移動,并從正壓閥主體上離 開,向負壓閥開放位置移動。以這種方式,使負壓閥主體與正壓閥主體相接觸從而被支撐在負壓閥封閉位置 上。即,由于不需要用于將負壓閥主體支撐在負壓閥封閉位置的部件,所以和需要這樣的部 件的結構相比,可以實現(xiàn)結構的簡單化。發(fā)明的效果本發(fā)明由于采用了上述結構,因此可以與開關閥的開閥壓獨立地設定負壓閥的開 閥壓,其中所述開關閥在插入加油槍時開放注油口,所述負壓閥在燃油箱內處于負壓時開 放注油口。
圖1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中的燃油箱注油部結構的剖視圖。圖2為在插入加油槍的狀態(tài)下,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燃油箱注油部結構的剖視 圖。
4
圖3為在燃油箱內處于正壓的狀態(tài)下,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燃油箱注油部結構 的剖視圖。圖4為在燃油箱內處于負壓的狀態(tài)下,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燃油箱注油部結構 的剖視圖。圖5為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式中的燃油箱注油部結構的剖視圖。圖6為在插入加油槍的狀態(tài)下,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式中的燃油箱注油部結構的剖 視圖。圖7為在燃油箱內處于正壓的狀態(tài)下,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式中的燃油箱注油部結 構的剖視圖。圖8為在燃油箱內處于負壓的狀態(tài)下,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式的燃油箱注油部結構 的剖視圖。圖9為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燃油箱注油部結構的剖視圖。圖10為在插入加油槍的狀態(tài)下,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燃油箱注油部結構的剖 視圖。圖11為在燃油箱內處于正壓的狀態(tài)下,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燃油箱注油部結 構的剖視圖。圖12為在燃油箱內處于負壓的狀態(tài)下,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燃油箱注油部結 構的剖視圖。圖13為本發(fā)明第四實施方式的燃油箱注油部結構的剖視圖。圖14為在插入加油槍的狀態(tài)下,本發(fā)明第四實施方式的燃油箱注油部結構的剖 視圖。圖15為在燃油箱內處于正壓的狀態(tài)下,本發(fā)明第四實施方式的燃油箱注油部結 構的剖視圖。圖16為在燃油箱內處于負壓的狀態(tài)下,本發(fā)明第四實施方式的燃油箱注油部結 構的剖視圖。圖17為應用了本發(fā)明的燃油箱注油部結構的燃油箱的整體結構概要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在圖1中,對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燃油箱的注油部結構(以下僅稱為“注油部 結構”)12進行了圖示。此外,在圖17中,對應用了該注油部結構12的燃油箱10進行了圖
7J\ o如圖1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一個示例,例舉了一種被構成為所謂無蓋結 構的注油部14。在車身的外板16上,形成有局部向內側(附圖中為下側)凹陷的進油室 (inlet box) 18,在該進油室18的內部形成有安裝孔20。通過環(huán)狀的安裝環(huán)22,使加油管 24被插穿并固定在安裝孔20中。加油管24由以下結構構成外管(outer pipe) 24A,其位于車身外板16 —側;內 管(inner pipe) 24B,其與外管24A相連接,并位于燃油箱10—側(圖1中為下側)。如圖 17所示,內管24B的下端被連接在燃油箱10上。加油管24的內部形成注油口 26,如圖2 所示,可以將加油槍28插入注油口 26,從而向燃油箱10加油。在本實施方式中,特將外管24A的中心線CL1和內管24B的中心線CL2偏置設置,從而能夠使加油槍28容易地插入。在進油室18處,以與外板16的外表面成為一個平面的方式而設置有蓋30。蓋30 以可通過未圖示的旋轉部件而相對于車身外板16旋轉的方式被安裝,并通過其旋轉而對 開關外管24A的上端部分、即注油口 26進行開閉。但是,即使在封閉注油口 26的狀態(tài)下, 蓋30與外板16之間也存在些許間隙。在蓋30中與外板16的對置部分上,安裝有環(huán)狀的 過濾器32,該過濾器32阻止塵埃和水分等異物的移動,同時允許氣體的移動。內管24B從與外管24A的接續(xù)部分起,其直徑隨著向燃油灌10延伸而階梯性地縮 小,并依次形成有大徑部34、第一階梯部36、中間部38、第二階梯部40及小徑部42。在大 徑部34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卡止爪46,該卡止爪46被卡止在外管24A的卡止孔44中,由 此,內管24B以不會脫離的方式而與外管24A連接在一起。正壓閥50被設置于大徑部34的內側。正壓閥50具有正壓閥主體52,該正壓閥 主體52具有板狀的板部52P和從板部52P起向上方直立設置的筒部52T。在板部52P的 大致中央處形成有插穿孔54,以使加油槍28可以插穿。在板部52P和筒部52T之間,以圍 繞插入孔54的方式放射狀地直立設置有多個截面為三角形的加固片52H,以加固正壓閥52 主體。此外,加固片52H的斜邊52S向著插穿孔54傾斜,從而起到向插穿孔54內引導加油 槍28的作用。在板部52P的外緣附近,安裝有橡膠密封圈56,該橡膠密封圈56與第一階梯部36 以環(huán)狀相接觸。并且,正壓閥主體52可以在下述的兩個位置之間進行移動,即封閉位置, 如圖1、圖2及圖4所示,此處,橡膠密封圈56與第一階梯部36相接觸;開放位置,如圖4所 示,此處,橡膠密封圈56與第一階梯部36相分離。在開放位置處,由于橡膠密封圈56與第 一階梯部36相分離,所以容許氣體在它們之間進行流動;而在封閉位置處,該氣體的流動 被阻止。正壓閥用彈簧58被收納于大徑部34和筒部52T之間。正壓閥用彈簧58的一端與 形成在大直徑部34內側的彈簧承接片59相接觸,另一端與板部52P的外緣部分相接觸,該 正壓閥用彈簧58以規(guī)定的施力對正壓閥主體52向封閉位置(圖中為向下)施力。因此, 一般情況下,受到正壓閥用彈簧58施力的正壓閥主體52,被第一階梯部36支撐,從而被維 持在封閉位置上。并且,當燃油箱10內的壓力上升(成為正壓)并超過規(guī)定值時,正壓閥 主體52將克服正壓閥用彈簧58的施力而向開放位置移動。負壓閥60配置于正壓閥50的燃油箱10 —側(圖中為下側)。負壓閥60具有負 壓閥主體62,該負壓閥主體62具有板狀的板部62P ;安裝片62H,其從板部62P外周附近 向燃油箱10 —側直立設置。在板部62P上形成有與正壓閥主體52的板部52P上的插穿孔 相同的插穿孔64,以使加油槍28能夠插入。在板部62P的外周附近安裝有橡膠密封圈66,該橡膠密封圈66與正壓閥主體52 的板部52P以環(huán)狀相接觸。并且,負壓閥主體62可以在下述兩個位置之間進行移動,即封 閉位置,如圖1所示,此處,橡膠密封圈66與正壓閥主體52的板部52P相接觸;開放位置, 如圖4所示,此處,橡膠密封圈66與板部52P相分離。在開放位置處,由于橡膠密封圈66與 板部52P相分離,所以容許氣體在它們之間流動;而在封閉位置處,該氣體的流動被阻止。負壓閥用彈簧68被收納于內管24B的中間部38的內側。負壓閥用彈簧68的一 端與第二階梯部40相接觸,另一端與板部62P相接觸、該負壓閥用彈簧68以規(guī)定的施力,對負壓閥主體62向封閉位置(圖中為向上)施力。此外,負壓閥用彈簧68的施力被設定 為小于正壓閥用彈簧58的施力。因此,一般情況下,受到負壓閥用彈簧68施力的負壓閥主 體62,被正壓閥主體52的板部52P支撐,從而被維持在封閉位置。此時,因為負壓閥用彈簧 68的施力被設定為小于正壓閥用彈簧58的施力,所以正壓閥主體52不會意外地移動。并 且,當燃油箱內的壓力下降(成為負壓)并低于規(guī)定值時,負壓閥主體62將克服負壓閥用 彈簧68的施力而向開放位置移動。在負壓閥60的燃油箱10 —側,配置有瓣閥70。瓣閥70具有瓣閥主體72,其具 有可以封閉插穿孔54、64的形狀;支撐軸74,其被形成于所述瓣閥70上。支撐軸74被插 入到形成于負壓閥主體62的安裝片62H上的軸孔(省略圖示)中,瓣閥主體72由能夠以 支撐軸74為中心而進行旋轉的結構、即懸臂結構支撐。并且,通過該旋轉,瓣閥主體72可 在下述兩位置間移動,即如圖1所示的封閉插穿孔54、64(即注油口 26)的封閉位置;和如 圖2所示的開放插穿孔54、64的開放位置。在此,從圖1可以看出,當瓣閥主體72處于封 閉位置時,其在插穿孔64的周圍的全部圓周上與負壓閥主體62的板部52P相接觸。在支撐軸74上,安裝有瓣閥用彈簧78。瓣閥用彈簧78的一端與瓣閥主體72相接 觸,另一端與安裝片62H相接觸,該瓣閥用彈簧78對瓣閥主體72向封閉位置(圖中為逆時 針方向)施加規(guī)定的施力。瓣閥用彈簧78的施力被設定為小于來自被插入的加油槍28的 施力。因此,在一般情況下,如圖1所示,受到瓣閥用彈簧78的施力的瓣閥主體72,被負壓 閥主體62的板部62P支撐,從而被維持在封閉位置。并且,如圖2所示,當被加油槍28推 壓時,瓣閥主體72將克服瓣閥用彈簧78的施力而向開放位置移動。此外,在內管24B的中 間部38中,形成有收納部80,該收納部80用于收納安裝片62H和瓣閥用彈簧78。在安裝 片62H與收納部80及第二階梯部40之間形成有間隙,因此氣體可以進行移動。在以上述方式構成的本實施方式的注油部結構12中,通常狀況下如圖1所示,瓣 閥主體72受到瓣閥用彈簧78的施力而維持在封閉位置上。此外,負壓閥主體62也受到負 壓閥用彈簧68的施力而維持在封閉位置上。而且,正壓閥主體52也受到正壓閥用彈簧58 的施力而維持在封閉位置上。由此,注油口 26也被封閉。在加油時,如圖2所示,打開蓋30,并將加油槍28插入到注油口 26 (插穿孔54、64) 中。由于瓣閥用彈簧78的施力被設定為小于來自被插入的加油槍28的推壓力,從而瓣閥 70受到加油槍28的推壓而向開放位置旋轉,因此,能夠進一步向內插入加油槍28從而進行 加油。在此,通常在不進行加油的狀態(tài)(圖1所示狀態(tài))下,燃油箱10的內壓有時比外 界的壓力相對較高(成為正壓),或相反地,有時會相對較低(成為負壓)。在本實施方式的注油部結構12中,正壓閥用彈簧58以規(guī)定的施力對正壓閥主體 52向封閉位置(圖中為向下)施力,因此,當燃油箱10內的壓力上升并超過規(guī)定值時,如圖 3所示,正壓閥主體52將克服正壓閥用彈簧58的施力而向開放位置移動。由此,因為注油 口 26被開放,所以能夠抑制燃油箱10的箱內壓力過度上升。并且,此時,由于負壓閥主體 62也被負壓閥用彈簧68施力,所以負壓閥主體62與正壓閥主體52 —體地移動。此外,在本實施方式的注油部結構12中,由于負壓閥用彈簧68以規(guī)定的施力,向 負壓閥主體封閉位置(圖中為向下)施力,因此,當燃油箱10內的壓力下降并低于規(guī)定值 時,如圖4所示,負壓閥主體62將克服負壓閥用彈簧68的施力而向開放位置移動。由此,因為注油口 26被開放,所以能夠抑制燃油箱10的內壓過度下降。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燃油箱10內成為負壓時使注油口 26開放的動作, 不是由瓣閥70實施,而是由另行設置的負壓閥60實施的。因此,可以在不考慮燃油箱10 內為負壓時的開閥動作的條件下,設定瓣閥70的開閥壓。即,能夠與負壓閥60的開閥壓無 關地設定瓣閥70的開閥壓,因此,能夠將瓣閥70的開閥壓設定得較高,從而較高程度地確 保瓣閥主體72處于封閉位置時的密封性。此外,通過將瓣閥70的開閥壓設定得較高,還能 夠抑制振動等作用于瓣閥主體72時產(chǎn)生的松動,從而可以維持封閉位置(密封狀態(tài))。而且,在本實施方式的注油部結構12中,從圖1可以看出,瓣閥主體72處于封閉 位置時,其在插穿孔64的周圍的全部圓周上與負壓閥主體62的板部52P相接觸。因此,容 易確保瓣閥70的密封性。此外,由于能夠加大負壓閥主體62的受壓面積,所以通過將負壓 閥60的開閥壓設定得較低,也可以降低燃油箱10內成為負壓時所產(chǎn)生的負載。而且,由于 通過以上述方式將負壓閥60的開閥壓設定得較低,從而抑制了較大負壓作用于燃油箱10 的情況,所以不再需要為使燃油箱10能夠承受負載而將其做成高強度。此外,在第一實施方式的注油部結構12中,采用了如下結構,即關于正壓閥50, 受到正壓閥用彈簧58施力正壓閥主體52,被第一階梯部36支撐;而關于負壓閥60,受到負 壓閥用彈簧68施力的負壓閥主體62,被正壓閥主體52(板部52P)支撐。關于負壓閥主體 62,雖然也可以設置用于被內管24B等支撐的部件(如臺階部等),但是,如上所述,通過利 用正壓閥主體52進行支撐,可以不需要設置這種用于支撐的部件,從而能夠實現(xiàn)結構的簡 單化。在圖5中,圖示了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注油部結構110。該第二實施方式為, 在瓣閥70上設置有負壓閥112的例子。在以下的各個實施方式中,對于與第一實施方式相 同的構成元件、部件等,使用相同符號表示,且省略其詳細說明。在第二實施方式的注油部結構110中,在瓣閥70的中央,形成有可使氣體流動的 連通孔114。同時,在與連通孔114相對應的位置上,設置有負壓閥112。該負壓閥112具 有支撐筒116,該支撐筒116形成于瓣閥70的下表面(燃油箱10 —側的面)上,在支撐筒 116的下端形成有與瓣閥平行對置的環(huán)狀的支撐凸緣116F。支撐凸緣116F的中央也設置 有可使氣體流動的連通孔118。支撐筒116內設置有可封閉連通孔114的板狀的負壓閥主體122。在負壓閥主體 122的外周附近,與瓣閥主體72的對置面(圖中為上面)上,安裝有環(huán)狀的橡膠密封圈124, 該橡膠密封圈124環(huán)繞連通孔114。并且,負壓閥主體62可以在下述位置之間進行移動, 即橡膠密封圈124與瓣閥主體72相接觸的封閉位置;橡膠密封圈124與瓣閥主體72相分 離的開放位置。在負壓閥主體122和支撐凸緣116F之間,設置有負壓閥用彈簧128,該負壓閥用彈 簧128以規(guī)定的施力對負壓閥主體122向封閉位置施力。并且,在第二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瓣閥70處設置有負壓閥112。因此,在正壓 閥50和瓣閥70之間,配置有環(huán)狀的支撐板129來取代第一實施方式的負壓閥60 (參見圖 1),且該支撐板129被固定于正壓閥50上。在支撐板129上,形成有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安 裝片62H相同的安裝片129H,以使瓣閥主體72可在封閉位置和開放位置之間移動。此外, 瓣閥主體72被瓣閥用彈簧78向封閉位置施力。
在以上述方式構成的第二實施方式的注油部結構110中,也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注 油部結構12相同,通常如圖5所示,瓣閥主體72受到瓣閥用彈簧78的施力而維持在封閉 位置。此外,負壓閥主體122受到負壓閥用彈簧128的施力而維持在封閉位置;正壓閥主體 52受到正壓閥用彈簧58的施力而維持在封閉位置。由此,注油口 26也被封閉。在加油時,如圖6所示,打開蓋30,并將加油槍28插入注油口 26 (插穿孔54)。由 于瓣閥70被加油槍28的推壓而向開放位置旋轉,因此,可以進一步向內插入加油槍28,從 而進行加油。此時,在第二實施方式中,因為負壓閥112被設置在瓣閥70的下表面上,所以 加油槍28的推壓力不會作用于負壓閥112。因此,不會出現(xiàn)負壓閥主體122被加油槍28推 壓而向開放位置移動的情況。當燃油箱10內的壓力上升并超過規(guī)定值時,如圖7所示,因為正壓閥主體52將向 開放位置移動,所以注油口 26將被開放,從而能夠抑制燃油箱10的內壓過度上升。此外,當燃油箱10內的壓力下降并低于規(guī)定值時,如圖8所示,因為負壓閥主體 122將向開放位置移動,所以注油口 26將被開放,從而能夠制止燃油箱10的內壓過度下降。在圖9中,圖示了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注油部結構130。第三實施方式為,在 瓣閥70上設置有正壓閥132的例子。在第三實施方式中,對與第一實施方式或第二實施方 式相同的構成元件、部件等,使用相同符號表示,且省略其詳細說明。在第三實施方式的注油部結構130中,在瓣閥70的中央,形成有與第二實施方式 大致相同的連通孔114,而在與連通孔114相對應的位置上,設置有正壓閥132。該正壓閥 132具有滑動軸134,其插穿于連通孔114中,且呈圓柱狀;正壓閥主體136,其被形成于所 述滑動軸134的上端(蓋30 —側的端部),且呈圓板狀;支撐板138,其被形成于所述滑動 軸134的下端(燃油箱10—側的端部),且呈圓板狀。此外,滑動軸134的外徑被設定為小 于連通孔114的內徑,從而在滑動軸134與連通孔114之間存在間隙。正壓閥主體136的外徑被設定為大于連通孔114的內徑。在正壓閥主體136的外 周附近,安裝有與瓣閥主體72對置的環(huán)狀的橡膠密封圈140。正壓閥主體136可以在下述 位置之間移動,即橡膠密封圈140與瓣閥主體72相接觸的封閉位置;橡膠密封圈140與瓣 閥主體72相分離的開放位置。支撐板138的外徑被設定為大于連通孔114的內徑。在支撐板138和瓣閥主體72 之間,配置有正壓閥用彈簧142,其通過支撐板138和滑動軸134,以規(guī)定的施力對正壓閥主 體136向封閉位置(圖中為向下)施力。在第三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由于在瓣閥70處設置有正壓閥132,所以沒有設置 第一實施方式的正壓閥50 (參見圖1)。因此,從圖9也可以看出,在內管24A的大徑部34 的內側,直接形成有加固片52H。在以上述方式構成的第三實施方式的注油部結構130中,也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注 油部結構12相同,通常如圖9所示,瓣閥主體72受到瓣閥用彈簧78的施力而維持在封閉位 置。此外,負壓閥主體62受到負壓閥用彈簧68的施力而維持在封閉位置;正壓閥主體136 受到正壓閥用彈簧142的施力而維持在封閉位置。由此,注油口 26也被封閉。在加油時,如圖10所示,打開蓋30,并將加油槍28插入注油口 26 (插穿孔54)。由 于瓣閥70被加油槍28推壓而向開放位置旋轉,因此,可以進一步向內插入加油槍28,從而 進行加油。
9
當燃油箱10內的壓力上升并超過規(guī)定值時,如圖11所示,因為正壓閥主體136將 向開放位置移動,所以注油口 26將被開放,從而能夠抑制燃油箱10的內壓過度上升。此外,當燃油箱10內的壓力下降并低于規(guī)定值時,如圖12所示,因為負壓閥主體 62將向開放位置移動,所以注油口 26將被開放,從而能夠抑制燃油箱10的內壓過度下降。在圖13中,圖示了本發(fā)明的第四實施方式的注油部結構150。第四實施方式為,在 瓣閥70上同時設置有負壓閥152和正壓閥172的雙方的例子。在第四實施方式中,對與第 一實施方式 第三實施方式相同的構成元件、部件等,使用相同符號表示,且省略其詳細說 明。在第四實施方式的注油部結構150中,在瓣閥70的中央形成有連通孔114,而在瓣 閥70下表面(燃油箱10 —側的面)上與連通孔114相對應的位置處,設置有負壓閥152, 而在瓣閥70的上表面(蓋30—側的面)上與連通孔114相對應的位置處,設置有正壓閥 172。負壓閥152具有支撐筒154,該支撐筒154形成于瓣閥70的下表面(燃油箱10 — 側的面)上,在支撐筒154的下端,形成有與瓣閥主體72平行對置的環(huán)狀的支撐凸緣154F。 在支撐凸緣154F的中央也設置有可使氣體流動的連通孔156。此外,支撐筒154的內徑被 設定為,與連通孔114的內徑大致相等或稍大于連通孔114的內徑。正壓閥172具有支撐筒174,該支撐筒174被形成于瓣閥70的上表面(蓋30 —側 的面)上,在支撐筒174的上端,形成有與瓣閥主體72平行對置的環(huán)狀的支撐凸緣174F。 在支撐凸緣174F的中央也設置有可使氣體流動的連通孔176。支撐筒174的內徑大于連通 孔114的內徑,且瓣閥主體72上,處于支撐筒174內側的部分成為支撐面72S。正壓閥主體178被設置于支撐筒174的內部。正壓閥主體178的直徑大于連通孔 114,且正壓閥主體178的外周附近,安裝有圍繞連通孔114并與瓣閥主體72對置的環(huán)狀的 橡膠密封圈(省略圖示)。正壓閥主體178可以在下述位置之間移動,S卩橡膠密封圈與瓣 閥主體72相接觸的封閉位置;橡膠密封圈與瓣閥主體72相分離的開放位置。此外,在正壓 閥主體178的中央,形成有連通孔184,該連通孔184的直徑小于后述的負壓閥主體158的 直徑。在正壓閥主體178和支撐凸緣174F之間收納有正壓閥用彈簧182,該正壓閥用彈 簧182的一端與正壓閥主體178相接觸,另一端與支撐凸緣174F相接觸,從而對正壓閥主 體178向封閉位置施力。相對于此,在形成于瓣閥主體72的下表面上的支撐筒154內部,配置有負壓閥主 體158,該負壓閥主體158的直徑大于正壓閥主體178的連通孔184的直徑,且小于瓣閥主 體72的連通孔114的直徑,從而在負壓閥主體158的外周與連通孔114的內周之間存在有 間隙。在負壓閥主體158的外周附近,安裝有圍繞連通孔184并與正壓閥主體178對置的 橡膠密封圈160。負壓閥主體158可以在下述位置之間移動,即橡膠密封圈160與正壓閥 主體178相接觸的封閉位置;橡膠密封圈160與正壓閥主體178相分離的開放位置。在負壓閥主體158和支撐凸緣154F之間收納有負壓閥用彈簧162,該負壓閥用彈 簧162的一端與負壓閥主體158相接觸,另一端與支撐凸緣154F相接觸,從而對負壓閥主 體158向封閉位置施力。負壓閥用彈簧162的施力被設定為小于正壓閥用彈簧182的施力。在第四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由于在瓣閥70上設置了正壓閥172和負壓閥152,所以沒有設置第一實施方式中的正壓閥50和負壓閥60(參見圖1)。在以上述方式構成的第四實施方式的注油部結構150中,也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注 油部結構12相同,通常如圖13所示,瓣閥主體72受到瓣閥用彈簧78的施力而維持在封閉 位置。此外,正壓閥主體178受到正壓閥用彈簧182的施力而維持在封閉位置;負壓閥主體 158受到負壓閥用彈簧162的施力而維持在封閉位置。由此,注油口 26也被封閉。特別是, 在第四實施方式中,因為將正壓閥用彈簧182的施力設定為大于負壓閥用彈簧162的施力, 所以正壓閥主體178不會因負壓閥用彈簧162的施力而意外地移動到開放位置。在加油時,如圖14所示,打開蓋30,并將加油槍28插入注油口 26。由于瓣閥70被 加油槍28推壓從而向開放位置旋轉,因此,能夠進一步向內插入加油槍28,從而進行加油。當燃油箱10內的壓力上升并超過規(guī)定值時,如圖15所示,因為正壓閥主體136將 向開放位置移動,所以氣體可以在正壓閥主體178和瓣閥70之間流動。即,注油口 26將被 開放,從而能夠抑制燃油箱10的內壓過度上升。并且,此時,被負壓閥用彈簧162施力的負 壓閥主體158也與正壓閥主體178 —起移動。此外,當燃油箱10內的壓力下降并低于規(guī)定值時,如圖16所示,因為負壓閥主體 62將向開放位置移動,所以氣體可以從正壓閥主體178的連通孔184中流動。即,注油口 26將被開放,從而能夠抑制燃油箱10的內壓過度下降。此時,因為正壓閥主體178與瓣閥 主體72相接觸,所以不會向下方(燃油箱10—側)移動。在以上說明的第二 第四實施方式中的任何一種實施方式中,都與第一實施方式 相同地,通過獨立于瓣閥70的負壓閥60來實施燃油箱10內處于負壓時開放注油口 26的 動作。由于能夠與負壓閥60的開閥壓無關而獨立地設定瓣閥70的開閥壓,所以可以將瓣 閥70的開閥壓設定得較高,從而可以較高程度地確保瓣閥主體72處于封閉位置時的密封 性,并抑制振動等作用于瓣閥主體72時產(chǎn)生的松動。此外,在第二 第四實施方式中,因為將正壓閥和負壓閥中的至少一個閥設置于 瓣閥70上,所以,通過將該瓣閥70裝配到內管24B的操作,可以將裝配在瓣閥70上的正壓 閥或負壓閥也同時裝配到內管24B上,從而使裝配操作變得容易。從上述觀點出發(fā),例如在 第二實施方式中,也可以將負壓閥門112設置于瓣閥主體72的上表面(蓋30 —側的面) 上。相對于此,在如第一實施方式這種將正壓閥50及負壓閥60獨立于瓣閥70而另行 設置的結構中,因為減少了各自的形狀和結構等的制約,所以提高了設計的自由度。雖然在上述的各種實施方式中,例舉了將本發(fā)明的注油部結構應用于有蓋30的 注油部上的示例,但是也可以將本發(fā)明的注油部結構應用于沒有上述蓋30的注油部上。例 如,在通過外罩(cap)來對注油口 26進行開閉的這種類型的注油部中,在該外罩上未設置 正壓閥和負壓閥(特別是負壓閥)的結構的情況下,優(yōu)選適用本發(fā)明。
權利要求
一種燃油箱的注油部結構,具有注油口部件,其構成注油口,以供燃油箱加油用的加油槍插入;開關閥,其設置于所述注油口部件上并封閉所述注油口,當被所插入的加油槍推壓時開放注油口;正壓閥,在所述開關閥的閉閥狀態(tài)下,當所述燃油箱的箱內壓力大于箱外壓力時,所述正壓閥開放所述注油口;負壓閥,在所述開關閥的閉閥狀態(tài)下,當所述燃油箱的箱內壓力小于箱外壓力時,所述負壓閥開放所述注油口。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箱的注油部結構,所述負壓閥被設定為,與所述開關閥相 比,在所述燃油箱的負壓小的狀態(tài)下被開閥。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燃油箱的注油部結構,所述負壓閥被設置于所述開關閥。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燃油箱的注油部結構,所述負壓閥被設置于所述開關閥中被所 述加油槍推壓的面的相反面上。
5.如權利要求1 4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燃油箱的注油部結構,所述正壓閥被設置于所 述開關閥。
6.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燃油箱的注油部結構,所述正壓閥具有正壓閥主體,其能夠在開放所述注油口的正壓閥開放位置、和位于比該正壓閥開放位 置靠燃油箱一側且用于封閉注油口的正壓閥封閉位置之間移動;正壓閥用彈簧,其對所述正壓閥主體向所述正壓閥封閉位置施力;正壓閥支撐部件,其支撐被所述正壓閥用彈簧施力的所述正壓閥主體,以使所述正壓 閥主體維持在所述正壓閥封閉位置上;所述負壓閥具有負壓閥主體,其被設置于比所述正壓閥主體靠燃油箱一側,且能夠在開放所述注油口 的負壓閥開放位置、和通過與所述正壓閥主體相接觸從而封閉注油口的負壓閥封閉位置之 間移動;負壓閥用彈簧,其對所述負壓閥主體向所述負壓閥封閉位置施力,并且,所述負壓閥用 彈簧的施力被設定為小于所述正壓閥用彈簧的施力。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獲得一種燃油箱的注油部結構,其能夠獨立于開關閥的開閥壓而單獨設定負壓閥的開閥壓,其中所述開關閥通過加油槍的插入而開放注油口,所述負壓閥在燃油箱內處于負壓時開放注油口。本發(fā)明中,在加油管(24)內設置有正壓閥(50),其在燃油箱內處于正壓時開閥;瓣閥(70),其被加油槍推壓而開閥。并且,獨立于瓣閥(70),另行設置有負壓閥(60),其在燃油箱內成為負壓時開閥。本發(fā)明可以在不考慮燃油箱(10)內處于負壓時的開閥動作的條件下,設定瓣閥(70)的開閥壓。
文檔編號F02M37/00GK101878128SQ20088011838
公開日2010年11月3日 申請日期2008年11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11月29日
發(fā)明者麻生秀一 申請人:豐田自動車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