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車輛動力單元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設置有潤滑油供給用油泵的車輛動力單元,更具體地說,涉及這種油 泵的配置和油泵的驅動裝置的改良。
背景技術:
已知一種摩托車,其中,安裝在車體上的動力單元在曲軸的一端具有帶式無極變 速器,而在曲軸的另一端具有閥門操作機構驅動凸輪鏈和發(fā)電機,并且無極變速器的從動 滑輪的動力經(jīng)由離心離合器傳輸至動力單元的輸出軸,而輸出軸的動力經(jīng)由后輪驅動鏈傳 輸至后輪。在這種摩托車中,通常,動力單元的潤滑油供給用油泵設置在設置有凸輪鏈和發(fā) 電機的一側,用于驅動油泵的齒輪系介于曲軸與油泵軸之間,并且油泵通過傳輸曲軸的旋 轉而得到驅動(例如見專利文獻1)。在這種配置中,存在油泵和齒輪系占據(jù)大空間的問題, 從而發(fā)電機沿車輛寬度方向向外側突出,因此增大了動力單元的橫向寬度。[專利文獻1]國際公布號WO 2003/085278 (圖5、圖8)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課題本發(fā)明的課題是提供一種車輛動力單元,其中,動力單元的潤滑油供給用油泵設 置在曲軸的設置有帶式無極變速器的一側,只占據(jù)小空間,并且具有油泵驅動裝置,以防止 發(fā)電機沿車輛寬度方向向外側突出,從而消除動力單元的橫向寬度發(fā)生增大的可能性。解決課題的手段本發(fā)明的目的是解決上述缺點,并提供一種車輛動力單元,其包括沿車體寬度方 向取向的曲軸和閥門操作機構的凸輪軸;設置于汽缸的一側以將所述曲軸的動力傳至所述 凸輪軸的凸輪鏈;相對于車體寬度方向設置于所述凸輪鏈的外側以被所述曲軸旋轉的發(fā)電 機;和包括平行于所述曲軸并被所述曲軸驅動的驅動滑輪軸、和平行于所述曲軸的從動滑 輪軸的帶式無極變速器,其中所述帶式無極變速器設置于所述曲軸的一端側,而所述發(fā) 電機設置于所述曲軸的另一端側,并且所述車輛動力單元還包括內側變速箱,附接至內燃 機的曲軸箱,并相對于車體寬度方向從所述帶式無極變速器的內側覆蓋所述帶式無極變速 器;外側變速箱,相對于車體寬度方向從所述帶式無極變速器的外側覆蓋所述帶式無極變 速器,并與所述內側變速箱一起形成容納所述帶式無極變速器的變速箱;和油泵,相對于車 體寬度方向設置于所述凸輪鏈的相反側,并設置在所述曲軸箱的面向內側變速箱的一側。在本發(fā)明一優(yōu)選實施例中,所述油泵具有油泵驅動力傳送裝置,所述油泵驅動力 傳送裝置包括與所述凸輪鏈嚙合的鏈輪、和同軸地連接至所述鏈輪并穿透所述曲軸箱的油 泵驅動軸。在本發(fā)明的一優(yōu)選實施例中,所述曲軸箱被垂直于所述曲軸的軸線的配合面分割 成分割的曲軸箱,與所述凸輪鏈嚙合的所述鏈輪位于所述油泵驅動軸的一個端部,并且用 于所述油泵驅動軸的軸承分別設置在一個分割的曲軸箱和另一個分割的曲軸箱上。
優(yōu)選地,所述油泵驅動軸延伸到形成于所述曲軸箱與附接至所述曲軸箱的內側變 速箱之間的空間中,并且所述油泵在所述空間內固定至所述曲軸箱的壁面。本發(fā)明的效果根據(jù)本發(fā)明,油泵相對于內燃機的汽缸軸線設置在凸輪鏈和發(fā)電機的相反側,所 以能夠減小發(fā)電機向外側的突出。當油泵具有油泵驅動力傳送裝置,而油泵驅動力傳送裝置包括與凸輪鏈嚙合的鏈 輪、和同軸地連接至鏈輪并穿透曲軸箱的油泵驅動軸時,不必設置與曲軸相連的用于驅動 油泵的專用齒輪系,從而能夠抑制動力單元向發(fā)電機的突出,并且能夠將油泵設置得更靠 近汽缸軸線的方向,而且還能使到缸頭部的供油通路做得更短。當曲軸箱被垂直于曲軸軸線的配合面分割成分割的曲軸箱時,與凸輪鏈嚙合的鏈 輪位于油泵驅動軸的一個端部,支承與凸輪鏈嚙合的鏈輪的油泵驅動軸在鏈輪外側的位置 沒有軸承,從而油泵驅動軸以懸臂方式被曲軸箱支承,由此能夠抑制動力單元沿車輛寬度 方向的突出。此外,當用于油泵驅動軸的軸承分別設置于一個分割的曲軸箱和另一個分割的曲 軸箱時,油泵驅動軸在軸承之間具有長跨度的狀態(tài)下得到支承,從而確保了對油泵驅動軸 的穩(wěn)定支承。
圖1是設置有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動力單元的摩托車的側視圖。
圖2是動力單元的傳動裝置的右視圖。
圖3是沿圖2中的線III - III所取的展開截面圖。
圖4是動力單元的缸部和左曲軸箱的左面視圖。
圖5是沿圖4中的線V - V所取的動力單元的橫截面圖。
圖6是右曲軸箱的右表面和缸部的一個側部的截面的視圖。
圖7是左曲軸箱的右面視圖。
圖8是沿圖7中的線VDI - VDI所取的截面圖。
圖9是圖3所示曲軸的周邊的放大圖。
圖10是圖3所示帶式無極變速器從動滑輪軸和減速齒輪機構中間軸的周邊的放大圖。
附圖標記說明
20動力單元;21 :內燃機;22 傳動裝置;31 動力單元輸出軸;36 曲軸;38 帶
式無極變速器;39 驅動滑輪軸;40 從動滑輪軸;41 驅動滑輪;42 從動滑輪;45 濕式離 心離合器;46 減速齒輪機構;53 腳踏起動機構;64 馬達起動機構;70 馬達起動機構從 動齒輪;71 油泵;79 凸輪軸;81 凸輪鏈;86 內側變速箱;87 外側變速箱;92 交流發(fā)電 機;126 油泵驅動軸;127 凸輪鏈嚙合鏈輪;128 油泵驅動機構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1是設置有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車輛動力單元20的摩托車1的側視圖。在該摩 托車1中,車體框架2包括車頭管3、主框架4、左右一對樞轉支架5、左右一對座椅導軌6、
4和中間框架7,所述車頭管3設置在車體的前部,所述主框架4從車頭管3以傾斜方式向后 斜下方延伸,所述樞轉支架5以向下延伸的方式固定于主框架4的后部,所述座椅導軌6在 樞轉支架5的固定安裝位置的前方附近從主框架4的后部向后斜上方延伸、在中間部發(fā)生 彎曲、并延伸至車輛的后端,所述中間框架7分別介于樞轉支架5與座椅導軌6的中心部之 間。駕駛員座位8設置在車體框架2的左右一對座椅導軌6的上方,駕駛員座位8的 下部形成容器部9。被車頭管3可樞轉地支承的把手10安裝在車體的前上部。前叉11從 把手10向下延伸,而前輪12被前叉11的下端可旋轉地支承。后叉14的前端通過樞轉軸 13被樞轉支架5可樞轉地且可搖擺地支承,并且后叉14向后延伸。后輪15被后叉14的后 端部可旋轉地支承。后減震器16介于后叉14的后部與座椅導軌6之間。動力單元20以懸掛狀態(tài)設置在主框架4的下方和樞轉支架5的前方。動力單元 20的上部懸掛于以向下延伸的方式安裝于主框架4中心部的支承支架17,動力單元20的 后部在兩個位置處固定至樞轉支架5。車體框架2被分割成多個部分的合成樹脂制本體蓋 18覆蓋。動力單元20包括前部的內燃機21和后部的傳動裝置22。內燃機21是單缸四沖 程內燃機,其中內燃機21的缸部23以缸部23大幅向前傾斜成大致水平姿勢的狀態(tài)從曲軸 箱25的前表面突出。節(jié)氣門體27和內燃機吸氣用濾清器28連接至從內燃機21向上延伸 的進氣管26。此外,從內燃機21向下延伸并向后彎曲的排氣管29向后延伸并連接至設置 于后輪15右側的消音器30。傳動鏈34在安裝于動力單元20的輸出軸31上的傳動鏈驅動 鏈輪32和與后輪15 —體形成的傳動鏈從動鏈輪33之間延伸,由此驅動后輪15。圖2是動力單元20的傳動裝置22的右視圖。內燃機21的曲軸36安裝在曲軸箱 25的前部。曲軸36的右向延伸部構成帶式無極變速器38的驅動滑輪軸39。帶式無極變 速器38的從動滑輪軸40安裝在曲軸箱25的后部。驅動滑輪41安裝在驅動滑輪軸39上, 從動滑輪42安裝在從動滑輪軸40上,V形帶43在這兩個滑輪之間延伸并纏繞在這兩個滑 輪上,從而構成帶式無極變速器38。直徑大致等于從動滑輪42的直徑的濕式離心離合器(wet-type centrifugal clutch)45安裝在帶式無極變速器38的從動滑輪軸40的左部。減速齒輪機構46設置在 濕式離心離合器45與動力單元20的輸出軸31之間。減速齒輪機構46包括離心離合器輸 出齒輪47、安裝于減速齒輪機構中間軸48上的中間軸大直徑齒輪49和中間軸小直徑齒輪 50、以及動力單元輸出軸大直徑齒輪51。腳踏起動機構(kick start mechanism) 53設置在曲軸箱25的下方。腳踏起動機 構53包括設置有腳踏臂的腳踏軸54、腳踏驅動齒輪55、第一中間軸56、第一中間軸小直 徑齒輪57、第一中間軸大直徑齒輪58、第二中間軸59、第二中間軸小直徑齒輪60、第二中間 軸大直徑齒輪61、和安裝在曲軸36上的腳踏起動機構從動齒輪62。馬達起動機構(motor start mechanism)64安裝在曲軸箱25的上部。馬達起動 機構64包括起動馬達65、起動馬達65的驅動小齒輪66、馬達起動機構中間軸67、安裝在 中間軸67的中間軸大直徑齒輪68和中間軸小直徑齒輪69、以及安裝在曲軸36的左部的馬 達起動機構從動齒輪70。潤滑油泵71設置在曲軸36的前斜下方的位置。圖2示出了汽缸 軸線L4。
5
圖3是沿圖2中的線III - III所取的展開截面圖。在曲軸箱25的前側依次設置有體(cylinder block) 73、f[il頭(cylinder head) 74、禾口頭蓋(cylinder head cover) 75。 在缸體73的缸膛73a內做往復運動的活塞76通過連桿77連接至曲軸36的曲柄銷(crank pin)37。內燃機21采用SOHC型閥門系統(tǒng)。閥門操作機構78設置在缸頭蓋75內,安裝在 閥門操作機構78的凸輪軸79的端部的凸輪鏈從動鏈輪80通過凸輪鏈81被安裝在曲軸36 上的凸輪鏈驅動鏈輪82驅動。燃燒室83形成在缸頭74的缸體73側的端面,點火塞84從 缸頭74的右外側嵌入缸頭74中。動力單元20的傳動裝置22的殼體包括構成曲軸箱25的左曲軸箱25L和右曲軸 箱25R、設置于左曲軸箱25L左側的發(fā)電機蓋85、以及設置于右曲軸箱25R右側的內側變速 箱86和外側變速箱87。在曲軸箱25的內部空間中形成有曲軸室88和與曲軸室88連通的減速齒輪室89。 曲軸36取向為車輛寬度方向(橫向方向),并被左右曲軸箱25L和25R通過軸承90Α和90Β 可旋轉地支承。在減速齒輪室89中,設置有減速齒輪機構46的齒輪系的一部分。在左曲軸箱25L與發(fā)電機蓋85之間形成有發(fā)電機等的容納室91。在曲軸36的 延伸到發(fā)電機等的容納室91中的部分,安裝有凸輪鏈驅動鏈輪82、馬達起動機構從動齒輪 70、和交流發(fā)電機92的轉子92R。交流發(fā)電機92包括轉子92R和定子92S,其中,轉子92R 固定至曲軸36的端部、并與曲軸36 —起旋轉,而定子92S固定至發(fā)電機蓋85的內側。離心離合器室93形成在右曲軸箱25R與內側變速箱86之間。變速室94形成在 內側變速箱86與外側變速箱87之間。曲軸36的右部延伸到離心離合器室93中,而曲軸 36的遠端在穿過內側變速箱86的開口密封構件后延伸到變速室94中。在曲軸36的延伸 到離心離合器室93的延伸部上,通過鍵槽配合方式(spline fitting)安裝有腳踏起動機 構從動齒輪62。曲軸36的延伸到變速室94的部分構成帶式無極變速器38的驅動滑輪軸 39,在驅動滑輪軸39上一體地安裝有帶式無極變速器38的驅動滑輪41。帶式無極變速器38的從動滑輪軸40設置在驅動滑輪軸39的后方,并通過軸承 95A和95B分別被右曲軸箱25R和內側變速箱86支承。在從動滑輪軸40的設置于變速室 94內的部分上,安裝有帶式無極變速器38的從動滑輪42。在從動滑輪軸40的設置于離心 離合器室93內的部分上,安裝有濕式離心離合器45和離心離合器輸出齒輪47。帶式無極變速器38的驅動滑輪41包括固定半體41A和可動半體41B??蓜影?體4IB與驅動滑輪軸39 —起旋轉,并由于因離心力沿離心方向移動的重垂?jié)L子(weight roller) 96的作用,趨近和遠離固定半體41A。由于該操作,被夾持在滑輪的兩個半體41A 和41B之間的V形帶43的節(jié)徑(pitch diameter)發(fā)生改變。帶式無極變速器38的從動滑輪42包括固定半體42A和可動半體42B。在固定半 體42A的右側,可動半體42B經(jīng)由環(huán)形滑動器97被套筒(sleeve)98以沿軸向可滑動的方 式支承,并被螺旋彈簧99朝左側偏壓。當被夾持在驅動滑輪41的兩個半體41A和41B之 間的V形帶43的節(jié)徑增大時,從動滑輪42的兩個半體42A和42B之間的距離克服螺旋彈 簧99的偏壓力而增大,并且V形帶43的節(jié)徑減小,自動進行了無級變速齒輪改變。在設置于離心離合器室93內的從動滑輪軸40的左部上,安裝有濕式離心離合器 45。在濕式離心離合器45中,離合器內圈構件(clutch inner member) 100的中心部通過鍵槽配合方式安裝到從動滑輪軸40上,并且在離合器內圈構件100的外周區(qū)域可搖擺地安 裝有多個離合器配重(clutch weights) 101。離合器外圈構件102與離心離合器輸出齒輪47 —體地連接,并經(jīng)由滾針軸承103 被從動滑輪軸40的左端部以相對于從動滑輪軸40可旋轉的方式支承。當從動滑輪軸40 的轉速超過預定速度時,離合器配重101與離合器外圈構件102嚙合,以使離合器外圈構件 102旋轉,從而離合器輸出齒輪47隨著離合器外圈構件102的旋轉而發(fā)生旋轉。在帶式無極變速器38的從動滑輪軸40與設置于從動滑輪軸40后方的動力單元 輸出軸31之間設置有減速齒輪機構46。減速齒輪機構中間軸48經(jīng)由軸承104A和104B被 左右曲軸箱25L和25R支承,中間軸大直徑齒輪49裝配在減速齒輪機構中間軸48的設置 于離心離合器室93內的部分上,并且中間軸大直徑齒輪49與離合器輸出齒輪47嚙合。在 減速齒輪機構中間軸48的設置于減速齒輪室89的部分上,通過機械加工形成有中間軸小 直徑齒輪50。動力單元輸出軸31經(jīng)由軸承105A和105B被左右曲軸箱25L和25R支承。在動 力單元輸出軸的設置于減速齒輪室76中的部分上,裝配有動力單元輸出軸大直徑齒輪51, 并且動力單元輸出軸大直徑齒輪51與減速齒輪機構中間軸48的小直徑齒輪50嚙合。在 動力單元輸出軸31的延伸至左曲軸箱25L的左側的部分上,裝配有傳動鏈驅動鏈輪32,并 且傳動鏈驅動鏈輪32上纏繞有傳動鏈34。離心離合器輸出齒輪47的旋轉通過減速齒輪機 構中間軸48減速傳輸至動力單元輸出軸31,并經(jīng)由傳動鏈驅動鏈輪32和傳動鏈34傳輸至 后輪15 (圖1)。動力單元輸出軸31和傳動鏈34被后部動力單元蓋106覆蓋。在設置于離 心離合器室93內的曲軸36的前方設置有油泵71。在圖3中,線Ll表示車體的主框架4的左側輪廓線,線L2表示主框架4的右側輪 廓線,線L3表示主框架4的中心線,而位于主框架4的輪廓線Ll與L2之間的線L4表示汽 缸軸線,即缸膛73a的中心線。此外,線L5表示左右曲軸箱25L與25R的配合面,線L6表 示右曲軸箱25R和內側變速箱86的配合面,而線L7表示內側變速箱86與外側變速箱87 的配合面。圖4是動力單元20的缸部23和左曲軸箱25L的左視圖。在缸體73、缸頭74和缸 頭蓋75的左側,連續(xù)地形成有凸輪鏈室108,并且凸輪鏈室108與發(fā)電機等的容納室91連 通。在設置于缸頭74與缸頭蓋75之間的分界部的閥門操作機構78的凸輪軸79的向凸輪 鏈室108中突出的部分上,安裝有凸輪鏈從動鏈輪80。在曲軸36的向發(fā)電機等的容納室 91中突出的突出部上,安裝有凸輪鏈驅動鏈輪82。環(huán)形凸輪鏈81在曲軸36的凸輪鏈驅動 鏈輪82與凸輪鏈從動鏈輪80之間延伸、并纏繞在凸輪鏈驅動鏈輪82和凸輪鏈從動鏈輪80 上,并且凸輪鏈81通過曲軸36的旋轉而發(fā)生旋轉,從而驅動凸輪軸79。在從缸體73向凸 輪鏈室108中突出的引導輪支承軸109上,可旋轉地安裝有引導輪110。引導輪110與位于 引導輪110上方和下方的凸輪鏈81嚙合,以防止凸輪鏈81的震動(jolting)。左曲軸箱25L設置有凸輪鏈張緊機構111,以對凸輪鏈81施加適當?shù)膹埩?。?左曲軸箱25L的壁體部的位于曲軸36上方的部分,凸輪鏈張緊機構111的張緊桿112以 可搖擺的方式被張緊支承軸113可樞轉地支承。張緊桿112從張緊支承軸113向前和向 后延伸。張緊桿112的后臂112r的后端與凸輪鏈張緊機構111的油鎖型凸輪鏈升降器 (oil-lock-type cam chain lifter) 114的推桿115的頂部發(fā)生接觸,并被向上偏壓。張緊
7桿112的前臂112f的前端可樞轉地支承張力鏈輪116。張力鏈輪116在張力鏈輪116從上 方推壓凸輪鏈81的狀態(tài)下,與從凸輪鏈驅動鏈輪82送出的凸輪鏈81嚙合。油鎖型凸輪鏈升降器114包括形成于左曲軸箱25L的左表面上的引導筒117、和 可滑動地插入引導筒117中的推桿115。引導筒117的下端被密封螺栓118封閉。推桿115 被設置于引導筒117中的螺旋彈簧119向上偏壓,從而向上推壓張緊桿112的后臂112r。 儲油器120形成在引導筒117的上部。儲油器120構造成通過收集發(fā)電機等的容納室91 中濺出的油,來向引導筒117中供油。在推桿115的下端部形成有止回閥123,止回閥123 包括滾珠(ball) 121和閥座122,閥座122具有直徑小于滾珠121的直徑的孔。由于上述構造,凸輪鏈張緊機構111通過油鎖型凸輪鏈升降器114的螺旋彈簧119 向上偏壓推桿115,使張緊桿112繞張緊支承軸113傾斜,并將張力鏈輪116推向凸輪鏈81, 以向凸輪鏈81施加適當?shù)膹埩?。當凸輪?過度張緊使得推桿115受到凸輪鏈81的推力 而克服螺旋彈簧119的偏壓力發(fā)生后退時,閥座122與推桿115 —起后退,并且在通常狀態(tài) 下與推桿115的外側連通的閥座122的孔被滾珠121封閉,使得油被封入形成于推桿115 下方的油壓室124中。因此,能夠防止推桿115后退超過預定量。如圖2所示,油泵71設置在右曲軸箱25R的曲軸36的前斜下方。圖4所示油泵 驅動軸126連接至油泵71的內轉子。從圖4可看出,油泵驅動軸126的左端位于曲軸36 的前斜下方。固定至油泵驅動軸126的凸輪鏈嚙合鏈輪127與凸輪鏈81嚙合,并隨著凸輪 鏈81的移動而旋轉,使得安裝在油泵驅動軸126的右端的油泵71的內轉子經(jīng)由油泵驅動 軸126被可旋轉地驅動。凸輪鏈嚙合鏈輪127和油泵驅動軸126構成油泵驅動機構128。圖5是沿圖4中的線V-V所取的動力單元20的橫截面圖。曲軸36被左右曲軸 箱25L和25R可旋轉地支承,帶式無極變速器38的驅動滑輪41安裝在曲軸36的右端,而 交流發(fā)電機92安裝在曲軸36的左端。在圖5中,馬達起動機構64包括起動馬達65、安裝在起動馬達65的旋轉軸上的驅 動小齒輪66、馬達起動機構中間軸67、馬達起動機構中間軸大直徑齒輪68、馬達起動機構 中間軸小直徑齒輪69、安裝在曲軸36的左部的馬達起動機構從動齒輪70、和介于馬達起動 機構從動齒輪70與曲軸36之間的單向離合器129。凸輪鏈張緊機構111的張力鏈輪116和油泵驅動機構128的凸輪鏈嚙合鏈輪127 設置在左曲軸箱25L與馬達起動機構從動齒輪70之間。凸輪鏈嚙合鏈輪127以懸臂方式 固定至油泵驅動軸126的左端。油泵驅動軸126被左右曲軸箱25L和25R的軸承部可旋轉 地支承。油泵71的內轉子固定至油泵驅動軸126的右端,并且油泵驅動軸126因凸輪鏈81 的移動而被可旋轉地驅動。在現(xiàn)有技術(專利文獻1)中,油泵驅動齒輪系和油泵設置在安裝于曲軸的左部的 馬達起動機構從動齒輪的操作面與凸輪鏈的操作面之間,以從曲軸驅動油泵。在這種構造 中,齒輪系和油泵所占據(jù)的空間大,因此發(fā)電機大幅向動力單元的外側突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 實施例,油泵和油泵驅動機構均不設置在馬達起動機構從動齒輪的操作面與凸輪鏈的操作 面之間,油泵71安裝在右曲軸箱25R的右側,油泵驅動機構128的凸輪鏈嚙合鏈輪127形 成在與凸輪鏈81相同的操作面上。因此,交流發(fā)電機92不會從動力單元20向外突出。圖6是右曲軸箱25R的右側的離心離合器室93的內部和缸部23的一個側部的截 面圖。圖6示出了曲軸36、腳踏起動機構53的旋轉軸和齒輪系的一部分、從動滑輪軸40、濕式離心離合器45、濕式離心離合器45的輸出齒輪47以及油泵71均設置在離心離合器室 93內。此外,在圖6中,以虛線表示設置在油泵71中的油泵驅動軸126、油流入部131和油 排出部132。濾油器133設置在油泵71下方,濾油器133的油流入通道134連接至油流入 部 131。缸體73、缸頭74和缸頭蓋75與曲軸箱25的端部交疊,并通過插入形成于這些部 件中的雙頭螺栓插入孔135中的雙頭螺栓136連接至曲軸箱25。圖7示出了位于左曲軸箱25L的右側的曲軸室88的內部、腳踏起動機構齒輪室63 的內部、和減速齒輪室89的內部。圖7中示出了曲軸36、減速齒輪機構46的旋轉軸和齒輪 系、動力單元輸出軸31、以及腳踏起動機構53的旋轉軸和齒輪系(見圖2)。圖8是沿圖7中的線VDI - VDI所取的截面圖,示出了包括帶式無極變速器從動滑輪 軸40、動力單元輸出軸31和腳踏軸54的結構的截面。圖8中示出了與左曲軸箱25L、右曲 軸箱25R和內側變速箱86連通的油路。圖9是圖3所示曲軸36的周邊的放大圖。圖10放大地示出了圖3所示帶式無極 變速器從動滑輪軸40和減速齒輪機構中間軸48的周邊區(qū)域。下面說明從油泵供給的潤滑油的油路。在圖6中,油路A形成為從油泵71的油排出部132朝右曲軸箱25R與缸體73的 配合面延伸。與油路A連通的槽形油路B通過在右曲軸箱25R與內側變速箱86的配合面 中切削而成。此外,油路B經(jīng)由設置成平行于曲軸36的油路C,與形成于右曲軸箱25R的 壁體部中的油路D連通。油路D與圖9所示支承曲軸36的右滾珠軸承90B的外周緣連通。 通過上述油路供給的油朝曲軸銷37噴出,并在穿過曲軸銷中心孔油路E和從該中心孔油路 E沿徑向向外取向的小直徑油路后,潤滑支承連桿77的大端的滾針軸承137。油從連桿77 的大端的一側排出,從而潤滑曲軸室88的內部。在圖6中,向左取向的油路F形成于油排出部132的一端。圖9示出了油路F的 截面。在圖9中,油從形成于油路F的端部的噴嘴G朝活塞76的下表面噴出,從而潤滑缸 膛73a的內部。支承曲軸36的滾珠軸承90A和90B通過上述噴出或噴射的油得到潤滑。在圖6中,與油泵71的油排出部132連通的油路A到達右曲軸箱25R與缸體73的 配合面。在缸體73與右曲軸箱25R的配合面的一個部分中,通過切削形成槽形油路H。油 路H的一端與油路A連通,而另一端與雙頭螺栓插入孔135連通。在雙頭螺栓插入孔135 的內表面與雙頭螺栓136的外表面之間形成間隙,而該間隙形成與缸頭蓋75連通的油路J。 閥門操作機構78的旋轉部通過經(jīng)由油路J供給的油得到潤滑。形成于圖6所示右曲軸箱25R的配合面中的油路C與形成于圖7所示左曲軸箱 25L的配合面中的油路K連通。在左曲軸箱25L的右表面上以突出方式形成有多個肋狀部, 與油路K連通的槽形油路L形成在肋狀部之一 138中,并到達槽形油路L的終端M。該肋狀 部138的表面與形成于右曲軸箱25R的左表面上的肋狀部(圖中未示出)的表面配合,以 覆蓋槽形油路L的打開側。槽形油路L的終端M,如圖8所示,與朝左曲軸箱25L的左表面 延伸的油路N連通,并且如圖7和8所示,連接至向上延伸的油路P。油路P的端部向圖10 所示減速齒輪機構中間軸48的左軸承104A的側面開放,以潤滑左軸承104A。供給的油流 過形成于中間軸48中的中心孔油路Q和徑向小直徑油路后,潤滑中間軸48的右軸承104B。 從支承中間軸48的軸承104A和104B的側面泄露的油潤滑中間軸小直徑齒輪50與動力單元輸出軸大直徑齒輪51的嚙合面,同時潤滑支承動力單元輸出軸31的軸承105A和105B。另一方面,如圖8所示,圖7所示槽形油路L的終端M與向帶式無極變速器從動滑 輪軸40的左滾珠軸承95A的側部開放的油路R連通,以實現(xiàn)對左滾珠軸承95A的潤滑。此 外,供給的油流過形成于帶式無極變速器從動滑輪軸40中的中心孔油路S和從中心孔油路 S沿徑向向外延伸的小直徑油路,對可旋轉地支承離合器輸出齒輪47的滾針軸承103進行 潤滑。如圖10所示,從滾針軸承103的左側部流出的油潤滑離合器輸出齒輪47的嚙合面 和與離合器輸出齒輪47嚙合的中間軸大直徑齒輪49的嚙合面,從滾針軸承103的右側部 流出的油潤滑濕式離心離合器45的離合器外圈構件102的內表面。在圖7中,在形成于左曲軸箱25L的右表面上的油路L的中間部形成寬幅凹部T。 如圖8所示,寬幅凹部T與形成于右曲軸箱25R中的橫向延伸的貫通油路U的左端連接,而 貫通油路U的右端與形成于內側變速箱86中的油路V連通。油路V進一步與形成于內側 變速箱86中的下向油路W連通,而下向油路W到達帶式無極變速器從動滑輪軸40的右滾 珠軸承95B,從而潤滑右滾珠軸承95B。如上所具體描述的,本實施例能夠獲得以下有利效果。(1)由于油泵71相對于內燃機的汽缸軸線L4設置在凸輪鏈81和發(fā)電機92的相 反側,所以能夠減小發(fā)電機92向外的突出。(2)由于不必設置與曲軸36相連的用于驅動油泵71的專用齒輪系,所以能夠抑制 動力單元20向發(fā)電機92側的突出,并且能夠將油泵71設置得更靠近汽缸軸線L4的方向, 而且還能使到缸頭部74的供油通路做得更短。(3)由于支承與凸輪鏈81嚙合的鏈輪127的油泵驅動軸126在比鏈輪127更靠外 側的位置沒有軸承,所以油泵驅動軸126以懸臂方式被曲軸箱25支承,從而能夠抑制動力 單元20沿車輛寬度方向的突出。此外,用于支承油泵驅動軸126的軸承分別設置于一個分 割的曲軸箱25L和另一個分割的曲軸箱25R,所以油泵驅動軸126在軸承之間具有長跨度的 狀態(tài)下得到支承,從而確保了對油泵驅動軸126的穩(wěn)定支承。
10
權利要求
一種車輛動力單元,包括曲軸和閥門操作機構的凸輪軸,所述曲軸和所述凸輪軸沿車體寬度方向取向;凸輪鏈,設置于汽缸的一側,以將所述曲軸的動力傳至所述凸輪軸;發(fā)電機,相對于車體寬度方向設置于所述凸輪鏈的外側,以被所述曲軸旋轉;和帶式無極變速器,包括平行于所述曲軸并被所述曲軸驅動的驅動滑輪軸、和平行于所述曲軸的從動滑輪軸;其中,所述帶式無極變速器設置于所述曲軸的一端側,而所述發(fā)電機設置于所述曲軸的另一端側,并且所述車輛動力單元還包括內側變速箱,附接至內燃機的曲軸箱,并相對于車體寬度方向從所述帶式無極變速器的內側覆蓋所述帶式無極變速器;外側變速箱,相對于車體寬度方向從所述帶式無極變速器的外側覆蓋所述帶式無極變速器,并與所述內側變速箱一起形成容納所述帶式無極變速器的變速箱;和油泵,相對于車體寬度方向設置于所述凸輪鏈的相反側,并設置在所述曲軸箱的面向內側變速箱的一側。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動力單元,其中,所述油泵具有油泵驅動力傳送裝置,所述 油泵驅動力傳送裝置包括與所述凸輪鏈嚙合的鏈輪、和同軸地連接至所述鏈輪并穿透所述 曲軸箱的油泵驅動軸。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輛動力單元,其中,所述曲軸箱被垂直于所述曲軸的軸線的 配合面分割成分割的曲軸箱,與所述凸輪鏈嚙合的所述鏈輪位于所述油泵驅動軸的一個端 部,并且用于所述油泵驅動軸的軸承分別設置在一個分割的曲軸箱和另一個分割的曲軸箱 上。
4.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車輛動力單元,其中,所述油泵驅動軸延伸到形成于所述曲 軸箱與附接至所述曲軸箱的內側變速箱之間的空間中,并且所述油泵在所述空間內固定至 所述曲軸箱的壁面。
全文摘要
一種車輛動力單元,包括凸輪鏈(81),安裝于汽缸的一側以將沿車輛寬度方向取向的曲軸(36)的動力傳至閥門齒輪機構的凸輪軸(79);發(fā)電機(92),沿曲軸(36)軸線方向位于凸輪鏈(81)的外側并被曲軸(36)旋轉;被曲軸(36)驅動的驅動滑輪軸(39);和從動滑輪軸(40)被驅動滑輪軸(39)驅動的帶式無級變速器(38)。無級變速器(38)安裝于曲軸(36)的一端,發(fā)電機(92)安裝于另一端。為了不使發(fā)電機(92)向外突出,動力單元包括安裝至曲軸箱(25)并從內側覆蓋無級變速器(38)的內側變速箱(86)和從外側覆蓋無級變速器(38)的外側變速箱(87),油泵(71)安裝于內燃機汽缸軸線的凸輪鏈(81)的相反側,并安裝在曲軸箱(25)的面向內側變速箱(86)的一側。
文檔編號F01M1/02GK101960104SQ20098010653
公開日2011年1月26日 申請日期2009年2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3月28日
發(fā)明者滝口親司, 阿部克哉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