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引擎汽門推動件構造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5180707閱讀:218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引擎汽門推動件構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有關一種引擎汽門推動件構造,尤指可使引擎氣門可變揚程的工程簡易化的引擎汽門推動件構造。
      背景技術
      公知的引擎1的汽門可變揚程機構構造,請參閱圖1所示,是于汽門閥2上方設置第一及第二推動件21、22,其中該第二推動件22為一多連桿式構件,利用第一及第二推動件21、22分別可各自推動汽門閥2,來令汽門閥2的揚程產生變化,亦即當第一推動件21在推動汽門閥2時,該汽門閥2為小開度揚程;第二推動件22在推動汽門閥2時,該汽門閥2 為最大開度的揚程,這樣、以因應引擎1的高低速運轉時不同汽門閥2揚程的進、排氣閥門切換。公知上述引擎1的汽門可變揚程機構構造,利用于汽門閥2上方設置第一及第二推動件21、22,來分別可各自推動汽門閥2,雖然可以達到配合引擎1高低速運轉時不同汽門閥2揚程的進、排氣閥門切換。然而,該第二推動件22為一多連桿式構造,因其構造復雜及其作動時必需要有相當的作動空間,所以引擎1的汽缸頭Ia相對的必需大型化,才能有足夠的空間供第二推動件22作動;引擎1的汽缸頭Ia大型化,無疑的會造成引擎1成本增加,以及引擎1設置工程設計的困難度增加,就機車而言其設置引擎1的空間本來就已有所限制。是以、如何提升較簡易的引擎1的汽門可變揚程機構構造,實為目前機車制造業(yè)者所亟待克服的課題。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主要技術目的,乃在提供一種引擎汽門推動件構造,該引擎具有一曲軸箱、一組設于曲軸箱上的汽缸本體、一組設于汽缸本體上的汽缸頭,該汽缸頭上設有進氣端口及進氣閥,排氣端口及排氣閥,以及一油控閥,于該進氣閥與排氣閥之間設有一凸輪軸座,該凸輪軸座設有一可被正時鏈條帶動的凸輪軸,該凸輪軸上分別設有第一進氣凸輪、第二進氣凸輪及排氣凸輪,利用該第一進氣凸輪、第二進氣凸輪及排氣凸輪,可令凸輪軸于轉動時可推頂進氣汽門推動件或排氣汽門推動件,再利用進氣汽門推動件或排氣汽門推動件,來令進氣閥或排氣閥作進氣或排氣的揚程,該進氣汽門推動件具有第一推動件及第二推動件,該第一推動件具有定位孔、通孔及推頂滾輪,該第二推動件設有定位孔、通孔、推頂滾輪及抵壓部,該第一推動件的推頂滾輪與第一進氣凸輪相接觸,而第二推動件的推頂滾輪則與第二進氣凸輪相接觸,另該第二推動件的抵壓部與進氣閥相接觸,該第一推動件的通孔及第二推動件的通孔相連通而可形成一油壓缸,該油壓缸二端分別封設有塞蓋,該油壓缸內設一彈簧及第一活塞與第二活塞,借此來令第一推動件及第二推動件可成各自擺動或成連動狀,來使引擎進氣閥的揚程改變,進而可使引擎進氣閥可變揚程的工程簡易化。本發(fā)明的次一技術目的,乃在提供一種引擎汽門推動件構造,利用于汽缸頭上設一限位機構,該限位機構包括有一限位柱、一彈簧及泄壓孔,利用限位機構來供第一推動件及第二推動件定位柱的頂抵,可確保第一推動件的通孔及第二推動件的通孔能位于設定的位置上。本發(fā)明的再一技術目的,乃在提供一種引擎汽門推動件構造,利用該第一推動件及第二推動件的定位柱皆位于定位孔與抵壓部之間,該第一推動件及第二推動件的通孔位于推頂滾輪與定位孔之間,且位于推頂滾輪與定位孔的中心點聯線的上方,進而可有效降低整體汽缸頭的高度。本發(fā)明的功效在于,第一推動件及第二推動件可成各自擺動或成連動狀,來使引擎進汽門的揚程改變,進而可使引擎汽門閥可變揚程的工程簡易化。再者、利用該第一推動件及第二推動件的定位柱皆位于定位孔與抵壓部之間,該第一推動件及第二推動件的通孔位于推頂滾輪與定位孔之間,且位于推頂滾輪與定位孔的中心點聯線的上方,進而可有效降低整體汽缸頭的高度。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定。


      圖1為公知汽缸頭的示意圖;圖2為本發(fā)明引擎汽缸頭的示意圖;圖3為本發(fā)明汽缸頭部份剖視的示意圖;圖4為本發(fā)明凸輪軸的外觀示意圖;圖5為本發(fā)明汽缸頭俯視的示意圖;圖6為本發(fā)明排氣汽門推動件的示意圖;圖7為本發(fā)明進氣汽門推動件的分解示意圖;圖8、9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其中,附圖標記1引擎Ia汽缸頭2汽門閥 21第一推動件22第二推動件3引擎31曲軸箱311機油泵312主供油道32汽缸本體33汽缸頭331進氣端ロ332進氣閥333排氣端ロ 334排氣閥335凸輪軸座 336凸輪軸3361第一進氣凸輪3362第二進氣凸輪3363排氣凸輪 337限位機構3371限位柱3372彈簧3373 泄壓孔4油控閥 41油路通道5正時鏈條 51正時鏈條張緊器
      6進氣汽門推動件
      61第一推動件611定位孔
      612定位柱613通孔
      614推頂滾輪
      62第二推動件621定位孔
      622定位柱623通孔
      624推頂滾輪625抵壓部
      6251間隙調整件
      63軸桿
      64油壓缸
      641a. 641b 塞蓋
      6411a. 6411b 凸柱
      642彈簧643第一活塞
      6431第一凹槽
      6432第二凹槽
      644第二活塞
      65、66驅動油路
      7排氣汽門推動件
      71抵壓部711間隙調整件
      72推頂滾輪
      73管套74軸桿
      A推頂滾輪與定位孔中心點聯線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使貴審查員能更易于了解本發(fā)明的結構及所能達成的功效,現配合

      如后首先,請參閱圖2所示,本發(fā)明的引擎3具有一曲軸箱31、一組設于曲軸箱31上的汽缸本體32、一組設于汽缸本體32上的汽缸頭33。曲軸箱31,內部設有一曲軸(圖示中未繪出),且該曲軸箱31內設有一機油泵 311,該機油泵311將機油送至一主供油道312,該主供油道312由曲軸箱31通過汽缸本體 32后連通至設置于汽缸頭33的油控閥4。汽缸本體32,該汽缸本體32設置于曲軸箱31的上方,并可供正時鏈條5通過,其中,該汽缸本體32于汽缸頭33的進氣端口 331側設有一正時鏈條張緊器51。汽缸頭33,設有一位于進氣側的進氣端口 331及進氣閥332,以及一位于排氣側的排氣端口 333及排氣閥334,請配合參閱圖2、3、4、5,該汽缸頭33于該進氣閥332與排氣閥334之間一體成形設有一凸輪軸座335,該凸輪軸座335設有一可被正時鏈條5帶動的凸輪軸336,該凸輪軸336上分別設有第一進氣凸輪3361 (高揚程凸輪)、第二進氣凸輪 3362 (低揚程凸輪)及排氣凸輪3363,利用該第一進氣凸輪3361、第二進氣凸輪3362及排氣凸輪3363,可令凸輪軸336于轉動時可推頂進氣閥332及排氣閥334的進氣汽門推動件6及排氣汽門推動件7 ;請配合參閱圖3、5、6,該排氣汽門推動件7的一端為抵壓部71,該抵壓部71與排氣閥334相接觸,該抵壓部71端頭具有間隙調整件711,另一端則為推頂滾輪 72,其與排氣凸輪3363相接觸,該排氣汽門推動件7的一側延設有管套73,該管套73可供軸桿74穿設,利用軸桿74來令排氣汽門推動件7可以穩(wěn)定的定位于凸輪軸座335上,借此可由凸輪軸336的排氣凸輪3363推動推頂滾輪72,以使抵壓部71來抵壓排氣閥334,進而使排氣汽門開通來令廢氣排出,抵壓部71與排氣閥334的間隙可利用間隙調整件711來調整,這樣可確保排氣閥334的揚程;再請配合圖3、5、7所示,該進氣汽門推動件6具有第一推動件61及第二推動件62,該第一推動件61前方具有定位孔611,于定位孔611的前下方凸設有定位柱612,而于定位孔611的后方設有通孔613,另于通孔613的后方設有推頂滾輪614;該第二推動件62與第一推動件61相對應依序設有定位孔621、定位柱622、通孔623 及推頂滾輪624,另第二推動件62于定位孔621的前端緣延設有抵壓部625,該抵壓部625 的前端設有間隙調整件6251 ;該第一推動件61的推頂滾輪614與凸輪軸336的第一進氣凸輪3361相接觸,而第二推動件62的推頂滾輪6 則與凸輪軸336的第二進氣凸輪3362 相接觸,另該第二推動件62的抵壓部625與進氣閥332相接觸,該抵壓部625與進氣閥332 的間隙可利用間隙調整件6251來調整,藉此可確保進氣閥332的揚程,另利用一軸桿63穿設于定位孔611、621上,藉此可使第一推動件61及第二推動件62被穩(wěn)固的定位于凸輪軸座335上,藉此該第一推動件61及第二推動件62以軸桿63為中心進行擺動,又、如圖3所示,該第一推動件61及第二推動件62的定位柱612、622皆位于定位孔611、621與抵壓部 625之間,該第一推動件61及第二推動件62的通孔613、623位于推頂滾輪614、6M與定位孔611、621之間,且位于推頂滾輪614、624分別與定位孔611、621的中心點聯線A的上方, 進而可有效降低整體汽缸頭33的高度;次請配合參閱圖5、7、8、9,該第一推動件61的通孔 613及第二推動件62的通孔623相連通而可形成一油壓缸64,該油壓缸64 二端分別封設有塞蓋641a. 641b,該塞蓋641a. 641b朝油壓缸內64凸設有凸柱6411a. 6411b,另于油壓缸 64內設有一彈簧642及可被油壓推動的第一活塞643與第二活塞644,油壓缸64是利用驅動油路65、66而與油控閥4連通,藉此獲得動力油源,另第一活塞643的二側設有第一凹槽 6431及第二凹槽6432,藉此可減輕第一活塞643的重量,以能增進第一活塞643于油壓缸 64內的活動度,該第一凹槽6431恰可供塞蓋641a的凸柱6411a容置,又塞蓋641b的凸柱 6411b抵于第二活塞644的一側,藉此來令第一活塞643與第二活塞644與油壓缸64 二端形成有間距,進而可令由驅動油路65、66進入油壓缸64內的動力油源,能順暢的推動第一活塞643與第二活塞644 ;另、利用塞蓋641a. 641b的凸柱6411a. 6411b,可令第一活塞643 與第二活塞644于作動時可以被定位于預定的位置,藉此更能確保第一活塞643及第二活塞644于油壓缸64內的活動度;另于定位柱612、622下方的汽缸頭33上設限位機構337, 該限位機構337包括有一限位柱3371、一彈簧3372及泄壓孔3373所構成,利用限位機構 337來供定位柱612、622的頂抵,可確保第一推動件61的通孔613及第二推動件62的通孔 623能位于設定的位置上,另如限位機構337受到定位柱612、622過度的抵頂力時,該泄壓孔3373可適時釋放壓力,藉此來確保油壓缸64內的第一活塞643與第二活塞644的活動性。 本發(fā)明于實施時,請參閱圖2、3、8、9所示,利用曲軸箱31內設置的機油泵311將機油送至一主供油道312,該主供油道312由曲軸箱31通過汽缸本體32后連通至設置于汽缸頭33的油控閥4,其中,該油控閥4再將機油送入于汽缸頭33驅動油路65、66內后再進入油壓缸64內,此外,請配合參閱圖8、9,利用引擎3的控制中心E⑶(圖示中未繪出)感測車輛的行車狀態(tài)后,如只需汽門為低揚程開度時,引擎3的控制中心ECU即可令油控閥4 將機油由驅動油路65進入油壓缸64內,如圖8所示,利用油壓力及彈簧642的作用來將第一活塞643與第二活塞644向第一推動件61方向推移,該機油由驅動油路65進入第二推動件62的通孔621后,由塞蓋641a的凸柱6411與第一活塞643的導引進入第一活塞643 的凹槽6431內,同時位于第一推動件61的機油會由驅動油路66流出,藉此來令第二活塞 644位于第一推動件61內,并可利用第一推動件61側的塞蓋6411b的凸柱6411b限制而定位于適當的位置,而第一活塞643則可被定位于第二推動件62內,此時第一推動件61及第二推動件62成各自擺動,由于第二推動件62其前端的抵壓部625與進氣閥332相接觸,且第二推動件62后方的推頂滾輪624與凸輪軸336的第二進氣凸輪3362 (即低揚程凸輪) 接觸,因此、此時引擎3進氣汽閥332為低揚開度狀態(tài);另當引擎3因行車狀態(tài)改變而須進氣汽門為高揚程開度時,引擎3的控制中心ECU即可令油控閥4將機油由驅動油路66進入油壓缸64內,如圖9所示,機油會由驅動油路66流入第一推動件6的通孔613內,同時第二推動件62的通孔623內的機油流出,利用機油油壓力的作用來將第一活塞643與第二活塞644向第二推動件62方向推移,以使第一活塞643位于第二推動件62內,并可利用第二推動件62的塞蓋641a的凸柱6411a限制,該第一活塞643與第二活塞644被定位于適當的位置,而使第二活塞644被定位于第一推動件61及第二推動件62之間,此時第一推動件 61及第二推動件62成連動形式,由于第一推動件61后方的推頂滾輪614與凸輪軸336的第一進氣凸輪3361 (即高揚程凸輪)接觸,而第二推動件62其前端的抵壓部625與進氣閥 332相接觸,因此第二推動件62被第一推動件61所帶動,即會以第一進氣凸輪3361 (即高揚程凸輪)的揚程度將進氣閥332達成預定的高揚程開度,藉此即可達成引擎3可變汽門揚程的目的。本發(fā)明的功效在于,利用凸輪軸336上分別設有第一進氣凸輪3361、第二進氣凸輪3362及排氣凸輪3363,以及進氣汽門推動件6具有第一推動件61及第二推動件62,再利用該第一推動件61的通孔613及第二推動件62的通孔623相連通而可形成一油壓缸 64,于油壓缸64內設一彈簧642,以及可被油壓及彈簧642推動的第一活塞643與第二活塞 644,藉此來令第一推動件61及第二推動件62可成各自擺動或成連動狀,來使引擎3進汽門332的揚程改變,進而可使引擎3汽門閥332可變揚程的工程簡易化。再者、利用該第一推動件61及第二推動件62的定位柱612、622皆位于定位孔611、621與抵壓部625之間, 該第一推動件61及第二推動件62的通孔613、623位于推頂滾輪613、6232與定位孔611、 621之間,且位于推頂滾輪614、6M與定位孔611、621的中心點聯線A的上方,進而可有效降低整體汽缸頭33的高度。當然,本發(fā)明還可有其它多種實施例,在不背離本發(fā)明精神及其實質的情況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當可根據本發(fā)明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形都應屬于本發(fā)明所附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引擎汽門推動件構造,該引擎具有一曲軸箱、一組設于曲軸箱上的汽缸本體、一組設于汽缸本體上的汽缸頭,該汽缸頭上設有進氣端口及進氣閥,排氣端口及排氣閥,于該進氣閥與排氣閥之間設有一凸輪軸座,該凸輪軸座設有一被正時鏈條帶動的凸輪軸,該凸輪軸上分別設有第一進氣凸輪、第二進氣凸輪及排氣凸輪,利用該第一進氣凸輪、第二進氣凸輪及排氣凸輪,令凸輪軸于轉動時推頂進氣汽門推動件或排氣汽門推動件,再利用進氣汽門推動件或排氣汽門推動件,來令進氣閥或排氣閥作動,其特征在于該進氣汽門推動件具有第一推動件及第二推動件,該第一推動件具有定位孔、通孔及推頂滾輪,該第二推動件設有定位孔、通孔、推頂滾輪及抵壓部,該第一推動件及第二推動件的定位孔穿設有軸桿, 該第一推動件的推頂滾輪與第一進氣凸輪相接觸,而第二推動件的推頂滾輪則與第二進氣凸輪相接觸,另該第二推動件的抵壓部與進氣閥相接觸,該第一推動件的通孔及第二推動件的通孔相連通而形成一油壓缸,該油壓缸于進氣閥低揚程開度時令第一推動件與第二作動成各自作動,當進氣閥于高揚程開度時令第一推動件與第二推動件成連動狀。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引擎汽門推動件構造,其特征在于,該汽缸頭設有油控閥。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引擎汽門推動件構造,其特征在于,該汽缸頭更設有是抵頂第一推動件及第二推動件的限位機構,該限位機構包括有一限位柱、一彈簧及泄壓孔。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引擎汽門推動件構造,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推動件及第二推動件更設有定位柱,且該定位柱抵頂于限位機構的限位柱上。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引擎汽門推動件構造,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推動件及第二推動件的定位柱位于定位孔、與抵壓部之間。
      6.如權利要求所述的引擎汽門推動件構造,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推動件及第二推動件的通孔位于推頂滾輪與定位孔之間,且位于推頂滾輪與定位孔中心點聯線的上方。
      7.如權利要求1、4或6所述的引擎汽門推動件構造,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推動件及第二推動件為一體成型所制成。
      8.如權利要求1或5所述的引擎汽門推動件構造,其特征在于,該抵壓部具有間隙調整件。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引擎汽門推動件構造,其特征在于,油壓缸二端分別封設有塞蓋,且內設有彈簧、第一活塞與第二活塞。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引擎汽門推動件構造,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活塞設有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引擎汽門推動件構造,其特征在于,該塞蓋朝油壓缸內側凸設有凸柱。
      1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引擎汽門推動件構造,其特征在于,油壓缸包括塞蓋、彈簧、第一活塞與第二活塞,當進氣汽門低揚程開度狀態(tài)時,第一活塞與第二活塞向第一推動件方向推動,使得第二活塞位于第一推動件內,第一活塞定位于第二推動件內,此時第一推動件及第二推動件各自擺動,當進氣汽門高揚程開度狀態(tài)時,第一活塞與第二活塞向第二推動件方向推動,第一活塞位于第二推動件內,而第二活塞被定位于第一推動件及第二推動件之間,此時第一推動件及第二推動件形成連動形式。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有關于一種引擎汽門推動件構造,該引擎具有凸輪軸,該凸輪軸上分別設有第一進氣凸輪、第二進氣凸輪及排氣凸輪,該進氣汽門推動件具有第一推動件及第二推動件,該第一推動件具有定位孔、通孔及推頂滾輪,該第二推動件設有定位孔、通孔、推頂滾輪及抵壓部,該第一推動件的推頂滾輪與第一進氣凸輪相接觸,而第二推動件的推頂滾輪則與第二進氣凸輪相接觸,另該第二推動件的抵壓部與進氣閥相接觸,該第一推動件的通孔及第二推動件的通孔相連通而可形成一油壓缸,借此來令第一推動件及第二推動件可成各自擺動或成連動狀,來使引擎進氣閥的揚程改變,進而可使引擎進氣閥可變揚程的工程簡易化。
      文檔編號F01L1/348GK102345477SQ20101024487
      公開日2012年2月8日 申請日期2010年8月4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8月4日
      發(fā)明者丁榮豐, 林宇洲 申請人:光陽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財團法人工業(yè)技術研究院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