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空氣濾清器的進氣導管連接結構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5213950閱讀:211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空氣濾清器的進氣導管連接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空氣濾清器的進氣導管連接結構,尤其涉及在與進氣導管一體形成的導管下游部中具備向空氣濾清器主體內部突出的喇叭口部的空氣濾清器的進氣導管連接結構。
      背景技術
      以往,在搭載于汽車等車輛中的發(fā)動機中,將從新鮮空氣導管(以下稱為“進氣導管”)吸入到空氣濾清器內部的空氣通過過濾器過濾并供應到發(fā)動機的進氣口。該空氣濾清器由形成臟污側空間的空氣濾清器主體、形成干凈側空間的蓋部件、以及介于空氣濾清器主體與蓋部件之間的過濾器形成,從與空氣濾清器主體連接的進氣導管的吸入口導入空氣,并從與蓋部件連接的排出導管導出由過濾器去除了塵埃等的空氣。
      車輛前部的發(fā)動機室內除了設置有空氣濾清器以外還設置有散熱器及電池等多個車輛裝配件。因此,由于發(fā)動機室的布局限制,存在以下的問題在將空氣濾清器與進氣導管連接而單元化之后,難以將該空氣濾清器單元組裝到車身側。因此,在進行空氣濾清器的在車身上的組裝時,在預先將空氣濾清器單體組裝到車身側的部件上后,將進氣導管從空氣濾清器的外側插入空氣濾清器主體側所設的開口部并使其卡止,來連接進氣導管與空氣濾清器,從而進行空氣濾清器組裝到到車身上的組裝作業(yè)。日本專利公開公報特開2006-193006號(以下稱作“專利文獻I”)所公開的空氣濾清器的進氣導管連接結構中,在空氣濾清器的前側壁部形成有可插入進氣導管的突起部的插入孔和與該插入孔一體形成的突起承接部,進氣導管具備與空氣濾清器的開口部嵌合的下游側筒部、在長度方向中段部向空氣濾清器側突出的突起部、以及設在突起部的前端部且可與突起承接部卡合的防脫鉤。由此,在下游側筒部嵌合于空氣濾清器的開口部時,將突起部插入插入孔內,從而無須目測便能夠確認下游側筒部與開口部的嵌合狀態(tài),并且能夠通過突起承接部與防脫鉤的卡合來實現下游側筒部與開口部的防脫。從進氣導管吸入的空氣在流經進氣導管而導入到空氣濾清器內部時,會在開口部內緣附近從空氣濾清器主體分離,從而產生公知的分離漩渦。該分離漩渦會在空氣濾清器主體內部引起空氣流的紊亂,使流向干凈側空間的空氣流的流路阻力增加,有可能伴隨該流路阻力增加而導致發(fā)動機輸出下降。因此,作為抑制空氣流的分離現象的有效手段之一,可舉以下的例子在空氣濾清器主體側開口部設置喇叭口形狀的空氣導入部,對導入空氣濾清器主體內部的空氣的流動進行整流。但是,若使喇叭口狀空氣導入部與空氣濾清器主體一體成形時,由于是喇叭口部分向空氣濾清器主體內部突出的結構,因此這樣的形狀的成形較難,制造成本高。另外,若使喇叭口狀空氣導入部單獨(與空氣濾清器主體分體地)成形,再將其安裝于空氣濾清器主體側開口部時,會導致零部件個數的增加,與一體成形時同樣,會使制造成本增高。另一方面,若在進氣導管的下游端一體形成喇叭口狀空氣導入部時,由于要將進氣導管從空氣濾清器的外側插通空氣濾清器主體側開口部,因此必須使開口部的內徑形成得大于空氣導入部的喇叭口的外徑。因此,在將進氣導管組裝到空氣濾清器主體后,進氣導管的導管下游部的外周與開口部內緣之間會產生相應于直徑差異的徑向間隙。導管下游部的外周與開口部內緣之間的間隙有可能成為塵埃、泥、雨水等侵入空氣濾清器或產生進氣噪音的原因,而且難以確保進氣導管相對于空氣濾清器的組裝時的定位精度。所述專利文獻I的進氣導管連接結構中,通過空氣濾清器上形成的插入孔和可插入其中的進氣導管上形成的突起部,能夠精度良好地進行進氣導管相對于空氣濾清器的組裝時的定位。但是,由于要在空氣濾清器與進氣導管上分別新設插入孔與突起部,因此制造成本變高。并且,即使如此設置,依然存在因進氣導管下游部的外周與開口部內緣之間的間隙引起的塵埃等的侵入或產生進氣噪音的可能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鑒于如上所述的情況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空氣濾清器的進氣導管連接結構,在所述進氣導管的下游部具備喇叭口部,能夠抑制塵埃向空氣濾清器的侵入及進氣噪音的產生,且能夠確保進氣導管組裝到空氣濾清器時的定位精度。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空氣濾清器的進氣導管連接結構包括在內部收納有過濾器的空氣濾清器主體和與該空氣濾清器主體的開口部連接的進氣導管,將從所述進氣導管導入到所述空氣濾清器主體內部的空氣通過所述過濾器過濾并導出至下游側。在與所述進氣導管一體形成的導管下游部設有喇叭口部,向所述空氣濾清器主體的內部突出且越往下游側直徑越大;定位凸部,從所述導管下游部的比所述喇叭口部更上游側的外周向徑向外側突出;卡止部,從所述導管下游部的比所述喇叭口部更上游側的外周向徑向外側突出。所述空氣濾清器主體的開口部具有能夠讓所述喇叭口部從所述空氣濾清器主體的外側插通的內徑,所述空氣濾清器主體的開口部上設有能夠與所述定位凸部滑接的定位凹部和能夠與所述卡止部卡合的卡合凹部,所述導管下游部的外周上形成有突緣部,該突緣部與所述定位凸部連接且向徑向外側延伸并用于堵塞所述開口部內緣與所述導管下游部之間的間隙。在該空氣濾清器的進氣導管連接結構中,由于在與進氣導管一體形成的導管下游部上設有向空氣濾清器主體的內部突出且以越往下游側直徑越擴大的方式形成的喇叭口部,因而能夠抑制空氣濾清器主體內部的空氣流的分離現象,能夠對空氣流進行整流。因此,能夠降低空氣流的流路阻力,從而能夠抑制因流路阻力引起的發(fā)動機輸出的下降。而且,由于在導管下游部的比喇叭口部更上游側設有從其外周向徑向外側突出的定位凸部及卡止部,并且,在空氣濾清器主體的開口部上設有可與定位凸部滑接的定位凹部及可與卡止部卡合的卡合凹部,因此盡管將開口部的內徑設定為可被喇叭口部從空氣濾清器主體的外側插通的大小,仍能夠確實地進行導管下游部相對于開口部的定位,能夠提高進氣導管組裝到空氣濾清器上的組裝精度。此外,由于在導管下游部的外周設有與定位凸部相連且向徑向外側延伸的突緣部,因此結合上述的定位凸部與定位凹部的關系,能夠恰當地堵塞導管下游部的外周與開口部內緣之間的間隙。因此,盡管將開口部的內徑設定為可被喇叭口部從空氣濾清器主體的外側插通的大小,仍能夠抑制塵埃等從導管下游部的外周與開口部內緣之間的間隙侵入空氣濾清器內部,并且能夠抑制因從所述間隙向空氣濾清器外部泄漏的進氣引起的噪音的產生。并且,此種狀態(tài)通過上述卡止部與卡合凹部的卡合得以切實地維持。本實用新型中較為理想的是,所述導管下游部的外周上形成有從所述定位凸部向下游側延伸的插入引導部。根據該結構,能夠改善在空氣濾清器的組裝時進氣導管組裝到空氣濾清器主體側開口部中時的組裝性。本實用新型中較為理想的是,所述導管下游部的外周上形成有蓋凸緣部,該蓋凸緣部向徑向外側延伸且從所述空氣濾清器主體的外側覆蓋所述開口部。根據該結構,能夠在進氣導管的組裝時使進氣導管在插入方向的定位穩(wěn)定,從而能夠防止組裝不良。該結構中更為理想的是,所述空氣濾清器主體具有從所述開口部內緣向該空氣濾清器主體的上游側延伸的擋止壁部,所述蓋凸緣部與所述擋止壁部的上游側端部抵接。 根據該結構,蓋凸緣部與擋止壁部協(xié)作來堵塞導管下游部的外周與開口部內緣之間的間隙,因此能夠兼顧間隙的密封性和進氣導管在插入方向的定位性。

      圖I是搭載有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I所涉及的空氣濾清器的車輛前部的要部的俯視圖。圖2是空氣濾清器和進氣導管的立體圖。圖3是空氣濾清器和進氣導管的縱剖視圖。圖4是圖3的IV-IV線剖視圖。圖5是空氣濾清器的立體圖。圖6是空氣濾清器的正視圖。圖7是導入開口部的正視圖。圖8是主體部、后側固定部和橡膠裝配部的要部縱剖視圖。圖9是橡膠裝配部的立體圖。圖10是橡膠裝配部的縱剖視圖。圖11是圖10的XI-XI線剖視圖。圖12是進氣導管的立體圖。圖13是進氣導管的側視圖。圖14是圖13的XIV-XIV線剖視圖。圖15是進氣導管的要部放大圖。圖16是圖13的XVI-XVI線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基于實施例來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另外,在實施例中,以車輛的前方作為前側、車輛的左方及右方作為左側及右側進行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空氣濾清器的進氣導管連接結構包括空氣濾清器的主體部和進氣導管,其將從進氣導管導入主體部內部的空氣通過過濾器過濾并導出至下游側,其中,空氣濾清器的主體部的內部收納有過濾器,進氣導管連接于該主體部的開口部。實施例中,對將本實用新型應用于汽車用空氣濾清器的例子進行說明,但本實用新型并不特別限于汽車,其可適用于各種領域的空氣濾清器。(實施例I)基于圖I至圖16來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I。如圖I所示,空氣濾清器10配置在汽車I的前部所形成的發(fā)動機室2內。在發(fā)動機室2的左右兩側設置有前縱梁3,在發(fā)動機室2的前側設置有護罩框架4。護罩框架4的左右兩端部連結于左右的前縱梁3的前端部,在該護罩框架4上安裝著散熱器(圖略)。側部支架5連結于各前縱梁3。在發(fā)動機室2內,在其大致中央部分搭載有發(fā)動機6,在該發(fā)動機6的左側配置有電池7。在發(fā)動機室2的前側部分,在電池7的正前側且相對較接近護罩框架4的位置配置有空氣濾清器10,進氣導管20連接于該空氣濾清器10的前側。電池7與空氣濾清器10分別經由例如支架(圖略)而安裝在前縱梁3上。首先,對空氣濾清器10進行說明。如圖I至圖11所示,空氣濾清器10具備可上下分開的合成樹脂制的主體部11 (空氣濾清器主體)和覆蓋該主體部11上部的蓋部12,構成為俯視呈左右方向較長的矩形狀。主體部11中設有過濾器13、過濾器收納部14、導入開口部30 (開口部)、前側固定部15a及一對后側固定部15b等。在空氣濾清器10的內部,分別形成有位于過濾器13下側的指定容量的臟污側空間和位于過濾器13上側的指定容量的干凈側空間。過濾器13包含無紡布制的濾材。在發(fā)動機的運轉中,被吸入發(fā)動機的空氣通過過濾器13,從空氣中分離出大氣中所含的灰塵或粉塵等,其結果,將經過凈化的空氣供應至發(fā)動機6。過濾器13使用將濾材折疊成波形狀并嵌入樹脂框或金屬框而固定的干式型、或者使油含浸于濾材中而提高吸附粉塵等的吸附力的粘式型的過濾器等,且被收納在主體部11的上部所形成的過濾器收納部14內。如圖6、圖7所示,導入開口部30形成在位于過濾器13下方的主體部11的前側壁部的大致中央位置。導入開口部30的基本形狀形成為半徑RO的大致圓形,且以從該基本圓形的內緣向主體部11的上游側(前方)延伸的方式而突出設置有擋止壁部34。在擋止壁部34的內側面形成有左右一對上側定位凹部31、下側定位凹部32及左右一對卡合凹部33。左右一對上側定位凹部31形成在正視下位于導入開口部30的上部的兩處且相對于通過導入開口部30的中心的垂直線而左右對稱的位置,且具有將基本圓形狀向徑向外側凹切大致三角形狀而成的形狀。如圖7所示,左方的上側定位凹部31的左端部與右方的上側定位凹部31的右端部之間的左右方向的間隔距離被設定為距離A。下側定位凹部32形成在導入開口部30的下端部分,且具有將基本圓形狀向徑向外側凹切大致矩形狀而成的形狀。如圖7所示,下側定位凹部32的左端部與右端部之間的左右方向的間隔距離被設定為距離B,左右一對上側定位凹部31的上端與下側定位凹部32的下端之間的上下方向的間隔距離被設定為距離C。左右一對卡合凹部33形成在正視下位于導入開口部30的上下方向中段部的兩處且相對于通過導入開口部30的中心的垂直線而左右對稱的位置,且具有將基本圓形狀向徑向外側凹切大致矩形狀而成的形狀。如圖5所示,前側固定部15a設在主體部11的前側且中段位置。如圖5、圖8所示,一對后側固定部15b以在主體部11的后側且上側位置沿左右方向相鄰的方式而設置。前側固定部15a與一對后側固定部15b分別經由橡膠裝配部40而支撐在固定于前縱梁3的支架(圖略)。如圖8至圖11所示,橡膠裝配部40由合成橡膠形成,且一體地具有空氣濾清器側連結部41、小徑部42、承接部43、多個垂直減震部44及座部45??諝鉃V清器側連結部41形成為局部圓錐形,且構成為下部的直徑大于上部的直徑。在空氣濾清器側連結部41的中央部,形成有貫穿上下方向的內筒部41a。小徑部42與空氣濾清器側連結部41的下端相連,且形成為比空氣濾清器側連結部41的下端小的直徑。小徑部42的內筒部42a以與內筒部41a連續(xù)的方式而形成。承接部43與小徑部42的下端相連,且形成為比小徑部42的下端大的直徑。在承接部43的內筒部43a形成有向內筒部43a的內徑側上方延伸的延長部43b。在延長部43b的外周設有將延長部43b與內筒部42a、43a連結的多個水平減震部43c。橡膠裝配部40通過空氣濾清器側連結部41的下端與承接部43的上端夾持前側固定部15a及一對后側固定 部15b,從而固定在空氣濾清器10上。多個垂直減震部44設在承接部43的下端與形成為環(huán)狀的座部45的上端之間。垂直減震部44在座部45上隔均等角度設置,例如隔60°而配置有六個。在座部45的中央部形成有與延長部43b相連的圓錐狀的內筒部45a。座部45的下端落座于支架,延長部43b與內筒部45a可與車身側支架上形成的支撐部件形成面接觸。由此,從空氣濾清器10側作用于承接部43的上下方向的負重能夠通過垂直減震部44而衰減,從而能夠抑制因空氣濾清器10的晃動而引起的座部45的磨損。因此,能夠防止因磨損而造成橡膠裝配部40的彈簧常數的變化,從而能夠穩(wěn)定地支撐空氣濾清器10。另外,橡膠裝配部40的彈簧常數可通過垂直減震部44的個數或厚度的調整來任意設定。如圖I、圖3、圖6所示,蓋部12形成為大致長方體形狀,且具備導出開口部16。導出開口部16形成在蓋部12的右側壁部的大致中央位置,向右側延伸的排出導管17(參照圖I)連接于導出開口部16。由此,經過濾器13凈化的空氣流通過排出導管17被供應至發(fā)動機6。接下來,對進氣導管20進行說明。如圖I至圖4、圖12至圖16所示,進氣導管20由合成樹脂前后一分為二地形成,包括導管上游部21、導管中間部22及導管下游部23等。導管上游部21在其上游端部具備形成為弓狀的頭部24。頭部24的上表面的曲率半徑形成為大致一定,左右端部分通過左右一對連接部件8而連接固定于護罩框架4的左側部分。如圖16所示,頭部24上形成有剖面矩形狀的吸入口 24a。由此,從吸入口 24a吸入的空氣沿著導管上游部21而流向車輛后方。另外,在應用于大排量的發(fā)動機時,可使用如圖16中虛線所示的將吸入口 24a的開口剖面積形成得較大的頭部24。無論使用其中任一型式的頭部24,空氣濾清器10都能被共用。導管中間部22與導管上游部21的下游端相連,形成為正視下大致L狀。導管中間部22具備從導管上游部21的下游端以大致水平狀向左方延伸的水平部22a ;從水平部22a的下游端(左側端部)以正交狀向下方延伸的垂直部22b。在垂直部22b的上部左側,設有用于消除進氣聲的諧振器25。在垂直部22b的下端部,設有可消除與諧振器25不同頻段的噪音的諧振器26。由此,從導管上游部21導入的空氣順著水平部22a沿水平方向(從右向左)流動后,沿著垂直部22b而垂直向下流動。導管下游部23與導管中間部22 (垂直部22b)的下游部相連,向車身后方以大致直線狀延伸且形成為可與導入開口部30連接。導管下游部23具備形成上游側部分(前側部分)的筒狀部23a和形成下游側部分(后側部分)的喇叭口部23b等。如圖4所示,筒狀部23a形成為具有比導入開口部30的半徑RO小的半徑Rl的管狀,下游端與喇叭口部23b的上游端連續(xù)而一體化。如圖15所示,喇叭口部23b以越往下游側直徑越擴大的方式而形成為平緩的彎曲形狀,其下游端的半徑R2被設定為比筒狀部23a的半徑Rl大且比導入開口部30的半徑RO小的半徑。如圖3、圖4、圖12至圖15所示,在筒狀部23a的外周設有左右一對上側定位凸部 51、下側定位凸部52、左右一對卡止部53、突緣部54及蓋凸緣部55等。左右一對上側定位凸部51在正視下位于筒狀部23a的上部的兩處且相對于與筒狀部23a的中心軸線L正交的垂直線而左右對稱的位置,以從筒狀部23a的外周向徑向外側突出的方式而設。而且,左右一對上側定位凸部51形成為正視下具備與上側定位凹部31相應的突出量的大致三角形狀,并且形成為俯視呈正方形狀。如圖14所示,左方的上側定位凸部51的左端部與右方的上側定位凸部51的右端部之間的左右方向的間隔距離被設定為距離A。因此,當相對于主體部11的導入開口部30來組裝進氣導管20時,左右一對上側定位凸部51與左右一對上側定位凹部31可滑接(slidingly contact)。如圖12至圖15所示,在左右一對上側定位凸部51的下游側部分(后側部分),分別形成有左右一對上側插入引導部56。左右一對上側插入引導部56分別以從左右一對上側定位凸部51的上端連續(xù)開向下游側延伸的方式而形成,并且以越往下游側越位于下方且從筒狀部23a的外周突出的突出量變得越小的方式而形成。如圖14所示,左方的上側插入引導部56的左端部與右方的上側插入引導部56的右端部之間的左右方向的間隔距離在上游端部與左右一對上側定位凸部51之間的左右方向的間隔距離同樣地被設定為距離A,該間隔距離越往下游側越小。下側定位凸部52設在筒狀部23a的下端部分,且形成為俯視呈方格狀。而且,下側定位凸部52從筒狀部23a的外周向徑向外側,以與下側定位凹部32相應的突出量突出。如圖15所示,下側定位凸部52的左端部與右端部之間的左右方向的間隔距離被設定為距離B,左右一對上側定位凸部51的上端與下側定位凸部52的下端之間的上下方向的間隔距離被設定為距離C。因此,在相對于主體部11的導入開口部30來組裝進氣導管20時,下側定位凸部52與下側定位凹部32可滑接。如圖12、圖13、圖15所示,在下側定位凸部52的下游側部分(后側部分)形成有在左右方向并列設置的三個下側插入引導部57。各下側插入引導部57分別從筒狀部23a的外周向徑向外側突出并與下側定位凸部52的下游端相連,且以從下側定位凸部52向下游側延伸的方式而形成。各下側插入引導部57以越往下游側越位于上方且從筒狀部23a的外周突出的突出量變得越小的方式而形成。如圖15所示,左方的下側插入引導部57的左端部與右方的下側插入引導部57的右端部之間的左右方向的間隔距離在上游端部與下側定位凸部52的左端部與右端部之間的左右方向的間隔距離同樣地設定為距離B,該間隔距離越往下游側越小。[0061]如圖4、圖12、圖13、圖15所示,左右一對卡止部53形成為在正視下位于筒狀部23a的上下方向中段部的兩處且相對于與筒狀部23a的中心軸線L正交的垂直線而左右對稱的位置。而且,左右一對卡止部53是與左右一對支撐部58 —體地形成的楔狀的部件,且可相對于左右一對支撐部58而向中心軸線L側彈性變形。如圖4所示,卡止部53具備越往下游側越接近中心軸線L的后側斜面53a ;與后側斜面53a的上游端相連且越往下游側越遠離中心軸線L的前側斜面53b ;面向筒狀部23a的背面53c等??ㄖ共?3在后側斜面53a的下游端部分與支撐部58連結,后側斜面53a與前側斜面53b的棱部(邊界部分)比支撐部58更向筒狀部23a的徑向外側突出。左右一對支撐部58形成在正視下位于筒狀部23a的上下方向中段部的兩處且相對于與筒狀部23a的中心軸線L正交的垂直線而左右對稱的位置,且從筒狀部23a的外周向徑向外側,以與卡合凹部33相應的突出量而突出。在支撐部58上,在與卡止部53的背面53c對應的部分形成有凹部,以允許卡止部53向中心軸線L方向的彈性變形。因此,在相對于主體部11的導入開口部30而組裝進氣導管20時,首先左右一對支撐部58與左右一對卡合凹部33的內緣滑接,然后卡合凹部33的內緣與后側斜面53a滑接后,最后卡合凹 部33的內緣與前側斜面53b滑接。突緣部54以在筒狀部23a的外周上分別使左右一對上側定位凸部51彼此之間、左右一對上側定位凸部51與左右一對支撐部58之間、及左右一對支撐部58與下側定位凸部52之間連結的方式而形成為大致環(huán)狀。突緣部54與各上側定位凸部51、下側定位凸部52及各支撐部58連接,且從筒狀部23a的外周朝向徑向外側,以可與擋止壁部34的內側面抵接的突出量而突出。因此,在相對于主體部11的導入開口部30而組裝進氣導管20時,突緣部54的外緣與擋止壁部34的內側面抵接,從而能夠堵塞導入開口部30與筒狀部23a的外周之間的徑向的間隙。蓋凸緣部55形成在筒狀部23a的比突緣部54更上游側的外周上,從主體部11的外側(從上游側)覆蓋導入開口部30。具體而言,蓋凸緣部55比突緣部54及導入開口部30的擋止壁部34更向筒狀部23a的徑向外側延伸,且與形成于導入開口部30的擋止壁部34的上游側端部抵接,從而覆蓋導入開口部30。蓋凸緣部55與擋止壁部34的上游側端部抵接時,如圖4所示,位于卡合凹部33的內緣與前側斜面53b可抵接并卡合的位置。因此,在相對于主體部11的導入開口部30而組裝進氣導管20時,在蓋凸緣部55的后表面抵接于擋止壁部34的上游側端部而堵塞導入開口部30 (擋止壁部34的內側面)與筒狀部23a之間的間隙的同時,能夠使卡合凹部33的內緣與前側斜面53b抵接而獲得防止進氣導管20脫離的防脫功能。如圖2、圖12、圖14、圖15所示,在蓋凸緣部55上形成有向筒狀部23a的徑向外側延伸的左右一對突起部59。突起部59的位置、寬度、厚度等按發(fā)動機6的種類來設定,主體部11的前側壁部上形成有能夠與該突起部59嵌合的左右一對嵌合部18。由此,能夠通過將對應于發(fā)動機6的種類的空氣濾清器10和與該空氣濾清器10對應的進氣導管20的組合相互關聯而予以規(guī)定,從而能夠防止進氣導管20的誤組裝。接下來,對空氣濾清器10及進氣導管20的組裝工序進行說明。首先,在發(fā)動機室2的前側部分,使空氣濾清器10以導入開口部30朝向前方的狀態(tài)從后側向護罩框架4接近,將空氣濾清器10經由橡膠裝配部40固定于前縱梁3的支架。[0068]在空氣濾清器10組裝后,從空氣濾清器10的前方上側將進氣導管20相對于護罩框架4及主體部11的導入開口部30而定位,將導管下游部23的喇叭口部23b插入導入開口部30內。在導管下游部23的插入工序初期,左右一對上側插入引導部56的外緣分別與擋止壁部34上的左右一對上側定位凹部31的內側面滑接,并且三個下側插入引導部57的外緣與擋止壁部34上的下側定位凹部32的內側面滑接,因此可與導管下游部23的插入移動同步地調整導管下游部23相對于導入開口部30的位置。此時,左右一對支撐部58借助上側插入引導部56和下側插入引導部57的引導功能,被調整到分別與左右一對卡合凹部33對應的位置,左右一對卡止部53的后側斜面53a與擋止壁部34上的左右一對卡合凹部33的內側面滑接。在導管下游部23的插入工序中期,左右一對上側定位凸部51、下側定位凸部52和左右一對支撐部58 —邊與擋止壁部34的內側面滑接一邊向主體部11的內側(下游側)移動。此時,突緣部54的外緣與擋止壁部34的內側面滑接。左右一對卡止部53各自的后側 斜面53a與前側斜面53b的棱部與擋止壁部34上的左右一對卡合凹部33的內側面滑接,因此卡止部53向中心軸線L側彈性變形。在導管下游部23的插入工序后期,左右一對卡止部53的后側斜面53a與前側斜面53b的棱部與左右一對卡合凹部33的內緣后,卡合凹部33的內緣與前側斜面53b滑接。然后,在蓋凸緣部55抵接于擋止壁部34的上游側端部時,插入作業(yè)結束。此時,卡止部53的前側斜面53b與卡合凹部33的內緣抵接,因此進氣導管20借助蓋凸緣部55和卡止部53而在插入方向上得到定位。最后,通過左右一對連接部件8將進氣導管20的頭部24連接固定于護罩框架4,從而完成空氣濾清器10及進氣導管20的組裝。下面對該實施例所涉及的空氣濾清器的進氣導管連接結構的作用、效果進行說明。在該空氣濾清器的進氣導管連接結構中,由于在與進氣導管20 —體形成的導管下游部23設有向主體部11的內部突出且以越往下游側直徑越擴大的方式形成的喇叭口部23b,因此能夠抑制主體部11內部的空氣流的分離現象,能夠對空氣流進行整流。因此,能夠降低空氣流的流路阻力,從而能夠抑制因流路阻力引起的發(fā)動機輸出的下降。而且,由于在導管下游部23的筒狀部23a設有從其外周向徑向外側突出的上側定位凸部51、下側定位凸部52及卡止部53,并且,在主體部11的導入開口部30上設有可與定位凸部51、52滑接的定位凹部31、32及可與卡止部53卡合的卡合凹部33,因此盡管將導入開口部30的內徑設定為可被喇叭口部23b從主體部11的外側插通的大小(半徑R0),仍能夠確實地進行導管下游部23相對于導入開口部30的定位,能夠提高進氣導管20組裝到空氣濾清器10上的組裝精度。此外,由于在筒狀部23a的外周設有與各定位凸部51、52相連且向徑向外側延伸并用于堵塞導入開口部30內緣與筒狀部23a之間的間隙的突緣部54,因此結合上述的定位凸部51、52與定位凹部31、32的關系,能夠恰當地堵塞筒狀部23a的外周與導入開口部30內緣之間的徑向的間隙。因此,盡管將導入開口部30的內徑設定為可被喇叭口部23b從主體部11的外側插通的大小(半徑R0),仍能夠抑制塵埃等從徑向的間隙侵入空氣濾清器10內部,并且能夠抑制因從所述間隙向空氣濾清器10外部泄漏的進氣引起的噪音的產生。并且,此種狀態(tài)通過上述卡止部53與卡合凹部33的卡合得以切實地維持。此外,即使因發(fā)動機的排量或規(guī)格等的差異而導致進氣導管20的通路剖面積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也能夠通過調整定位凸部51、52的徑向長度,而對單一種類的空氣濾清器10的導入開口部30組裝多種進氣導管20。因此,能夠使空氣濾清器10與多種發(fā)動機共用,從而能夠實現制造成本的低廉化。另外,由于在筒狀部23a的外周形成有從各定位凸部51、52向下游側延伸的各插入引導部56、57,因此能夠在空氣濾清器10組裝時改善進氣導管20組裝到導入開口部30中時的組裝性。此外,由于在筒狀部23a的外周形成有向徑向外側延伸且覆蓋導入開口部30的外面部的蓋凸緣部55,因此能夠在進氣導管20組裝時使進氣導管20在插入方向的定位穩(wěn)定,從而能夠防止組裝不良。另外,由于空氣濾清器10的主體部11具有從導入開口部30內緣向該主體部11的上游側延伸的擋止壁部34,而且蓋凸緣部55以與該擋止壁部34的上游側端部抵接的方式形成,因此蓋凸緣部55能夠與擋止壁部34協(xié)作來堵塞筒狀部23a的外周與導入開口部30內緣之間的間隙,從而能夠兼顧間隙的密封性和進氣導管20在插入方向的定位性。接下來,就局部變更所述實施例的變形例進行說明。[I]在所述實施例中,就形成左右一對上側定位凸部、以及下側定位凸部并設置與這些定位凸部相應的左右一對上側定位凹部、以及下側定位凹部的例子進行了說明,但也可形成至少一個定位凸部和與該定位凸部相應的一個定位凹部,此外,也可將定位凸部和與之對應的定位凹部設置在三處以上的多處。[2]在所述實施例中,就正視下呈大致L狀的進氣導管的例子進行了說明,但進氣導管的形狀并不特別限于大致L狀,也可以是大致I狀等任意形狀。另外,就空氣濾清器在上部具備干凈側空間及在下部具備臟污側空間的例子進行了說明,但也可適用于在下部具備干凈側空間及在上部具備臟污側空間的空氣濾清器。[3]此外,只要是本領域技術人員,是能夠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主旨地實施對所述實施例附加了多種變更的方案的,本實用新型也包括此種變更的方案。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空氣濾清器的進氣導管連接結構中,在與進氣導管一體形成的導管下游部具備向空氣濾清器主體內部突出的喇叭口部,在空氣濾清器主體形成有可與導管下游部的定位凸部滑接的定位凹部和可與導管下游部的卡止部卡合的卡合凹部,從而能夠抑制塵埃等侵入空氣濾清器及進氣噪音的產生,能夠確保進氣導管組裝到空氣濾清器上時的定位精度。
      權利要求1.一種空氣濾清器的進氣導管連接結構,包括在內部收納有過濾器的空氣濾清器主體和與該空氣濾清器主體的開口部連接的進氣導管,將從所述進氣導管導入到所述空氣濾清器主體內部的空氣通過所述過濾器過濾并導出至下游側,其特征在于 在與所述進氣導管一體形成的導管下游部設有喇叭口部,向所述空氣濾清器主體的內部突出且越往下游側直徑越大;定位凸部,從所述導管下游部的比所述喇叭口部更上游側的外周向徑向外側突出;卡止部,從所述導管下游部的比所述喇叭口部更上游側的外周向徑向外側突出;其中, 所述空氣濾清器主體的開口部具有能夠讓所述喇叭口部從所述空氣濾清器主體的外側插通的內徑, 所述空氣濾清器主體的開口部上設有能夠與所述定位凸部滑接的定位凹部和能夠與所述卡止部卡合的卡合凹部, 所述導管下游部的外周上形成有突緣部,該突緣部與所述定位凸部連接且向徑向外側延伸并用于堵塞所述開口部內緣與所述導管下游部之間的間隙。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空氣濾清器的進氣導管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導管下游部的外周上形成有從所述定位凸部向下游側延伸的插入引導部。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空氣濾清器的進氣導管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導管下游部的外周上形成有蓋凸緣部,該蓋凸緣部向徑向外側延伸且從所述空氣濾清器主體的外側覆蓋所述開口部。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空氣濾清器的進氣導管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氣濾清器主體具有從所述開口部內緣向該空氣濾清器主體的上游側延伸的擋止壁部, 所述蓋凸緣部與所述擋止壁部的上游側端部抵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空氣濾清器的進氣導管連接結構,其中,進氣導管(20)的導管下游部(23)的下游側設有越往下游側直徑越大的喇叭口部(23b),在位于進氣導管的導管下游部的上游側的筒狀部(23a)的外周上設有左右一對上側定位凸部、下側定位凸部、左右一對卡止部??諝鉃V清器的主體的導入開口部(30)具有能夠讓喇叭口部從外側插通的內徑,導入開口部上設有能夠與各定位凸部滑接的定位凹部和能夠與各卡止部卡合的卡合凹部。此外,筒狀部的外周上還設有與各定位凸部連接的用于堵塞導入開口部內緣與筒狀部之間的間隙的突緣部。由此,能夠抑制塵埃的侵入及進氣噪音的產生,并且能夠確保進氣導管組裝到空氣濾清器時的定位精度。
      文檔編號F02M35/104GK202545074SQ20122006381
      公開日2012年11月21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24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2月28日
      發(fā)明者坊田大輔, 增田健作, 小園智哉, 藤田典昭, 西田智宣 申請人:馬自達汽車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