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垂直軸風力發(fā)電機槳葉的槳距角調節(jié)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垂直軸風力發(fā)電機領域,具體地說,尤其涉及垂直軸風力發(fā)電機槳葉的槳距角調節(jié)機構。
背景技術:
如圖2所示,垂直軸風力發(fā)電機槳葉的槳距角0是槳葉的圓周速度方向與其葉弦方向之間的夾角,目前槳葉的槳距角在設計時便已經設定,不可調節(jié),且該設定的槳距角與啟動風速、額定風速、切出風速及風力發(fā)電機的額定功率等因素密切相關。同時,槳距角代表的是槳葉的風能利用率,槳距角越大,其風能利用率就越低,且在相同風速的情況下,槳距角越大,風力發(fā)電機的輸出功率越小。在運行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實際風速常常與啟動風速、額定風速、切出風速有很大差異。當實際風速<啟動風速時,風力發(fā)電機強制停機,為了保護槳葉,需要增大槳距角,一般要增大至90°,而現(xiàn)有結構無法實現(xiàn);當啟動風速 < 實際風速< 額定風速時,需要盡可能地減小槳距角,一般需減小至0° ,以便提高風能利用率,增大風力發(fā)電機的輸出功率;當額定風速<實際風速<切出風速時,需根據(jù)實際風速的大小調節(jié)槳距角,從而使風力發(fā)電機的輸出功率穩(wěn)定在額定功率附近,而現(xiàn)有結構無法實現(xiàn),致使風力發(fā)電機的輸出功率與其額定功率偏差較大,這樣就會對電網(wǎng)產生較大的沖擊;當實際風速>切出風速時,風力發(fā)電機強制停機,為了保護槳葉,需要增大槳距角,一般要增大至90°,而現(xiàn)有結構還是無法實現(xiàn)。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垂直軸風力發(fā)電機槳葉的槳距角調節(jié)機構,它能夠根據(jù)需要調節(jié)風力發(fā)電機槳葉的槳距角。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垂直軸風力發(fā)電機槳葉的槳距角調節(jié)機構,包括分布在同一圓周上的槳葉(I),該槳葉呈豎直設置,且各槳葉(I)的上、下部均分別套裝有一個葉片箍(2),該葉片箍的背面具有兩個上、下并排設置的水平支耳(2a),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槳葉(I)所在圓的內側設置動力組件、豎直管組件、執(zhí)行組件、風機輪轂外殼(3)和主動錐齒輪(4),其中風機輪轂外殼(3)對稱設在所述豎直管組件的上、下端,在豎直管組件內設置所述動力組件,該動力組件包括動力裝置(5)和豎直輸出軸(6),其中動力裝置
(5)的兩個輸出端分別與對應的所述豎直輸出軸(6)相連,該豎直輸出軸位于動力裝置(5)的上、下方,并在動力裝置(5)的帶動下繞各自的軸心線轉動,且兩根豎直輸出軸(6)遠離動力裝置的一端伸到對應的風機輪轂外殼(3)內,并在兩伸入端均套裝有所述主動錐齒輪
(4);在兩個風機輪轂外殼(3)上均水平設有所述執(zhí)行組件,該執(zhí)行組件的位置與所述葉片箍(2) —一對應;所述執(zhí)行組件包括水平軸(7)、從動錐齒輪(8)、水平支撐管(9)、水平安裝管(10)、蝸桿(11)和蝸輪(12),其中水平支撐管(9)的內端與所述風機輪轂外殼
(3)固定,水平支撐管(9)的外端部與所述水平安裝管(10)內端部同心連接,該水平安裝管的外部位于所述葉片箍(2)的兩個水平支耳(2a)之間;所述水平軸(7)通過軸承支撐于水平支撐管(9)內,水平軸(7)的內端伸到所述風機輪轂外殼(3)內,并在該伸入端套裝所述從動錐齒輪(8),該從動錐齒輪(8)與所述主動錐齒輪(4)相嚙合,且水平軸(7)的外端與所述蝸桿(11)同軸連接;所述蝸桿(11)和蝸輪(12)均裝在水平安裝管(10)內,且蝸桿(11)與蝸輪(12)相嚙合,該蝸輪套裝于蝸輪軸(13)上,蝸輪軸(13)的上、下端部分別穿過所述水平安裝管
(10)管壁上的過孔后,插入所述葉片箍(2)對應水平支耳(2a)上的安裝孔中,且葉片箍
(2)能夠跟隨蝸輪軸(13) —起轉動,在所述動力裝置(5)的帶動下,各個葉片箍(2)能夠同 步沿周向擺動,從而同步調節(jié)各個葉片箍(2)的槳距角(0)。安裝本調節(jié)機構時,將下面一個風機輪轂外殼的下端與輪轂法蘭盤連接,該輪轂法蘭盤設在輪轂主軸的上端,該輪轂主軸位于風力發(fā)電機的上方,并通過聯(lián)軸器與風力發(fā)電機的主軸相連。運行時,所述槳葉(I)在風能的作用下繞回轉中心轉動,從而帶動風力發(fā)電機發(fā)電機發(fā)電。如附圖I至10所示,需要調節(jié)槳葉⑴的槳距角(0)時,啟動動力裝置(5),該動力裝置帶動兩根豎直輸出軸(6)繞各自的軸心線自轉,轉動的豎直輸出軸(6)帶動各自的主動錐齒輪(4)旋轉,旋轉的兩個主動錐齒輪(4)同時帶動與之嚙合的各個從動錐齒輪
(8)轉動,進而帶動所述水平軸(X)旋轉,旋轉的水平軸(X)帶動所述蝸桿(11) 一起轉動,轉動的蝸桿(11)帶動蝸輪(12)旋轉,旋轉的蝸輪(12)帶動蝸輪軸(13)轉動,最終帶動各個調節(jié)槳葉(I)同步沿周向擺動,從而同步調節(jié)各個葉片箍(2)的槳距角(9)。當實際風速<啟動風速時,風力發(fā)電機會強制停機,而本調節(jié)機構可同步增大各個葉片箍(2)的槳距角,最大可增大至90°,這樣就能很好地保護槳葉;當啟動風速<實際風速<額定風速時,本槳距角調節(jié)機構可盡可能地減小各個葉片箍(2)的槳距角,最小可減小至0°,這樣就能有效提高風能利用率,增大風力發(fā)電機的輸出功率;當額定風速<實際風速<切出風速時,本調節(jié)機構可以根據(jù)實際風速的大小適應性地調節(jié)各個葉片箍(2)的槳距角,從而使風力發(fā)電機的輸出功率穩(wěn)定在額定功率附近,這樣就會避免對電網(wǎng)產生較大的沖擊;當實際風速>切出風速時,風力發(fā)電機會強制停機,而本調節(jié)機構可同步增大各個葉片箍(2)的槳距角,最大可增大至90°,這樣就能很好地保護槳葉。本實用新型可根據(jù)需要調節(jié)槳葉的槳距角,并能夠同步調節(jié)各個槳葉的槳距角,避免各槳葉受力不均勻,很好地克服了傳統(tǒng)結構不能調節(jié)槳葉槳距角的缺陷,既能夠在風力發(fā)電機停機時很好地保護槳葉,又能提高風力發(fā)電機的輸出功率,還可將風機的輸出功率穩(wěn)定在其額定功率附近,避免對電網(wǎng)產生大的沖擊,且結構簡單、制作方便,具有良好的技術和經濟價值,適于在垂直軸風力發(fā)電機領域大規(guī)模推廣運用。在本技術方案中,所述動力組件由動力裝置(5)、豎直輸出軸¢)、減速器(14)和聯(lián)軸器(15)構成,其中動力裝置(5)為雙軸電機,該雙軸電機的兩個輸出端分別通過所述減速器(14)和聯(lián)軸器(15)與對應的豎直輸出軸(6)相連。在本實施例中,與雙軸電機連接的兩根豎直輸出軸¢)的同步性好,且兩根豎直輸出軸¢)的轉速、轉向相同,這樣就能可靠地帶動各個槳葉(I)同步沿周向擺動,從而同步調節(jié)各個槳葉(I)的槳距角(0)。此時,上面 一個風機輪轂外殼上的執(zhí)行組件中蝸桿的旋向與下面一個風機輪轂外殼上的執(zhí)行組件中蝸桿的旋向相反。當然,本實用新型并不限制動力裝置(5)必須為雙軸電機,也可根據(jù)需要采用兩個背對設置的單軸電機,且兩個單軸電機各自的輸出端通均過減速器(14)和聯(lián)軸器(15)與對應的豎直輸出軸(6)相連。所述豎直管組件由安裝管(16)和豎直管(17)構成,其中安裝管(16)連接于兩根豎直管(17)之間,三者的管心線在同一條直線上;所述動力裝置(5)固設在安裝管(16)內,兩根所述豎直輸出軸(6)則通過軸承支撐在對應的豎直管(17)內,這樣就能方便地進行拆、裝,進而便于運輸,有效地改善了本裝置的性能。所述風機輪轂外殼(3)為回轉體結構,該風機輪轂外殼的外壁上設有水平支撐支管(3a),所述水平支撐管(9)的內端固設在該水平支撐支管(3a)內,且水平支撐管(9)的橫截面為橢圓形。以上結構不僅能牢靠地安裝所述水平支撐管(9),而且水平支撐管(9)的橫截面有利于減小紊流。所述蝸輪軸(13)的下端部通過軸承支撐于下面一個水平支耳(2a)上的安裝孔中,該蝸輪軸(13)的上端部通過平鍵(18)安裝于上面一個水平支耳(2a)上的安裝孔中,這樣就能可靠地使所述槳葉(I)跟隨蝸輪軸(13) —起轉動,而且結構簡單,制作方便。作為優(yōu)化,所述水平安裝管(10)由上、下半管對接而成,且上、下半管上分別開有供所述蝸輪軸(13)穿過的過孔,這樣就能方便地安裝螺桿、蝸輪和蝸輪軸。在本技術方案中,所述葉片(I)的數(shù)目一般為4片,各葉片(I)均勻分布在同一圓周上,當然葉片(I)的數(shù)目也可根據(jù)實際需要做相應調整。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可根據(jù)需要調節(jié)槳葉的槳距角,并能夠同步調節(jié)各個槳葉的槳距角,很好地克服了傳統(tǒng)結構不能調節(jié)槳葉槳距角的缺陷,既能夠在風力發(fā)電機停機時很好地保護槳葉,又能提高風力發(fā)電機的輸出功率,還可將風機的輸出功率穩(wěn)定在其額定功率附近,避免對電網(wǎng)產生大的沖擊,且結構簡單、制作方便,具有良好的技術和經濟價值,適于在垂直軸風力發(fā)電機領域大規(guī)模推廣運用。
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槳葉I的槳距角0定義示意圖;圖3為圖I中槳葉I的槳距角0發(fā)生改變時的示意圖;圖4為圖I的A-A向剖視圖;圖5為圖4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圖;圖6為圖4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圖;圖7為圖4中D部分的局部放大圖;圖8為圖4的E-E向剖視圖;圖9為圖4的F-F向剖視圖;圖10為圖4的G-G向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如圖1、3、4及5所示,本調節(jié)機構主要由槳葉I、葉片箍2、風機輪轂外殼3、主動錐齒輪4、動力組件、豎直管組件和執(zhí)行組件等構成,其中槳葉I分布在同一圓周上,該槳葉I呈豎直設置。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槳葉I的數(shù)目為4片,并均勻分布在同一圓周上,當然也可采用其它數(shù)目的葉片,如3、5、6…… 為了便于固定槳葉1,特在各個槳葉I的上部和下部均分別套裝有一個葉片箍2,該葉片箍2具有兩個水平支耳2a,這兩個水平支耳2a呈上、下并排設置。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實用新型點,在上述槳葉I所在圓的內側設置所述動力組件、豎直管組件、執(zhí)行組件、風機輪轂外殼3和主動錐齒輪4。所述豎直管組件由安裝管12和豎直管13構成,其中安裝管12連接于兩根豎直管13之間,三者的管心線在同一條直線上。在上述豎直管組件的上、下端對稱設有所述風機輪轂外殼3,具體為兩個風機輪轂外殼3分別通過螺釘與豎直管組件中對應的豎直管13固定連接。所述風機輪轂外殼3為回轉體結構,其中心線與所述豎直管13的管心線在同一條直線上,且風機輪轂外殼3的外壁上沿圓周均勻設置有4根水平支撐支管3a,該水平支撐支管3a用于支撐所述執(zhí)行組件,且水平支撐支管3a與風機輪轂外殼3的內腔相通。另外,上面一個風機輪轂外殼3的頂端通過螺釘連接有頂蓋19,安裝本調節(jié)機構時下面一個風機輪轂外殼3的下端與輪轂法蘭盤20連接,該輪轂法蘭盤20設在輪轂主軸21的上端,該輪轂主軸21位于風力發(fā)電機22的上方,并通過聯(lián)軸器(圖中未標記)與風力發(fā)電機22的主軸相連。如圖I及圖3 6可看出,所述動力組件安裝于豎直管組件內,該動力組件包括動力裝置5和豎直輸出軸6,其中豎直輸出軸6對稱設在動力裝置5的上方和下方,并在動力裝置5的帶動下繞各自的軸心線轉動,且兩根豎直輸出軸6遠離動力裝置的一端伸到對應的風機輪轂外殼3內,并在兩伸入端均套裝有所述主動錐齒輪4。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動力組件由動力裝置5、豎直輸出軸6、減速器10和聯(lián)軸器11構成,其中動力裝置5為外購的雙軸電機,該雙軸電機具有兩個輸出端,其中上面一個輸出端通過所述減速器10和聯(lián)軸器11與動力裝置5上方的一根所述豎直輸出軸6相連。下面一個輸出端通過所述減速器10和聯(lián)軸器11與動力裝置5下方的一根所述豎直輸出軸6相連。并且,兩根豎直輸出軸6通過軸承支撐在對應的所述豎直管13內,且豎直輸出軸6的軸心線與該豎直管13的管心線在同一條直線上。另外,所述動力裝置5通過螺釘固定于安裝管12內,該動力裝置5啟動時,能夠帶動兩根所述豎直輸出軸6繞各自的軸心線自轉,且兩根豎直輸出軸6的轉動速度和方向均相同。當然,本實用新型并不限制動力裝置5必須為雙軸電機,該動力裝置5也可米用兩個背對設置的單軸電機。如圖I 10可得出,在兩個風機輪轂外殼3上均水平設有所述執(zhí)行組件,該執(zhí)行組件的位置與所述葉片箍2 —一對應。在本實施例中,上面一個風機輪轂外殼3上設有4個執(zhí)行組件,這4個執(zhí)行組件的設置位置與4片槳葉I上部的葉片箍2 —一對應;而下面一個風機輪轂外殼3上也設有4個執(zhí)行組件,這4個執(zhí)行組件的設置位置與4片槳葉I下部的葉片箍2 對應。所述執(zhí)行組件由水平軸7、從動錐齒輪8、水平支撐管9、水平安裝管10、蝸桿11、蝸輪12、蝸輪軸13、平鍵18和蝸桿聯(lián)軸器23構成,其中水平支撐管9的橫截面為橢圓形,該水平支撐管9的內端與所述風機輪轂外殼3固定,具體為水平支撐管9的內端固定在風機輪轂外殼3的水平支撐支管3a內。上述水平支撐管9的外端部插入所述水平安裝管10內端部的管口中,兩者同心連接在一起,該水平安裝管10的外部位于所述葉片箍2的兩個水平支耳2a之間。所述水平安裝管10由上半管和下半管對接而成,且上半管和下半管的管壁上均分別開有供所述蝸輪軸13穿過的過孔。如圖I 10還可進一步得出,所述水平軸7通過軸承支撐于水平支撐管9內,水平軸7的內端伸到所述風機輪轂外殼3內,并在該伸入端套裝所述從動錐齒輪8,該從動錐齒輪8與所述主動錐齒輪4相嚙合。上述水平軸7的外端通過蝸桿聯(lián)軸器23與所述蝸桿11同軸連接。所述蝸桿11和蝸輪12均裝在水平安裝管10內,且蝸桿11與蝸輪12相嚙合,該蝸輪12套裝于蝸輪軸13上。上述蝸輪軸13的上端部穿過所述水平安裝管10上半管上的 的過孔后,插入所述葉片箍上面一個水平支耳2a上的安裝孔中,并通過所述平鍵18安裝于上面一個水平支耳2a上的安裝孔中,具體為平鍵18的一部卡接在該水平支耳2a上的安裝孔中,平鍵18的另一部卡在所述安裝蝸輪軸13上端部的鍵槽中。所述蝸輪軸13的下端部穿過所述水平安裝管10下半管上的的過孔后,插入所述葉片箍下面一個水平支耳2a上的安裝孔中,并通過軸承支撐在下面一個水平支耳2a上的安裝孔中,這樣就能可靠地使葉片箍2跟隨蝸輪軸13 —起轉動,進而使槳葉I跟隨蝸輪軸13 —起轉動。在所述動力裝置5的帶動下,各個葉片箍2能夠同步沿周向擺動,從而同步調節(jié)各個葉片箍2的槳距角0。如圖I 9可得出,由于本實施例中動力裝置5為雙軸電機,該動力裝置5帶動的兩根豎直輸出軸6轉動速度和方向均相同,所以上面4個執(zhí)行組件中蝸桿11的旋向與下面4個執(zhí)行組件中蝸桿11的旋向必須相反。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在所述動力裝置5的帶動下,所述槳葉I在沿周向擺動,而不在豎直面內發(fā)生扭轉,并且各個槳葉I同步擺動,從而同步調節(jié)各個槳葉I的槳距角。當然,如果采用兩個背對設置的單軸電機來充當動力裝置5,為了保證各個槳葉I能夠同步沿周向擺動,這兩個單軸電機的轉速必須相同,而兩個單軸電機的轉向既可相同也可相反。當兩個單軸電機的轉向相同時,這兩個單軸電機就相當于一個雙軸電機,此時上面4個執(zhí)行組件中蝸桿11的旋向與下面4個執(zhí)行組件中蝸桿11的旋向必須相反。當兩個單軸電機的轉向相反時,此時上面4個執(zhí)行組件中蝸桿11的旋向與下面4個執(zhí)行組件中蝸桿11的旋向必須相同。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以本實用新型為限制,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垂直軸風力發(fā)電機槳葉的槳距角調節(jié)機構,包括分布在同一圓周上的槳葉 (I),該槳葉呈豎直設置,且各槳葉(I)的上、下部均分別套裝有一個葉片箍(2),該葉片箍 的背面具有兩個上、下并排設置的水平支耳(2a),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槳葉(I)所在圓的內 側設置動力組件、豎直管組件、執(zhí)行組件、風機輪轂外殼(3)和主動錐齒輪(4),其中風機輪 轂外殼(3)對稱設在所述豎直管組件的上、下端,在豎直管組件內設置所述動力組件,該動 力組件包括動力裝置(5)和豎直輸出軸¢),其中動力裝置(5)的兩個輸出端分別與對應的 所述豎直輸出軸(6)相連,該豎直輸出軸位于動力裝置(5)的上、下方,并在動力裝置(5) 的帶動下繞各自的軸心線轉動,且兩根豎直輸出軸(6)遠離動力裝置的一端伸到對應的風 機輪轂外殼(3)內,并在兩伸入端均套裝有所述主動錐齒輪(4);在兩個風機輪轂外殼(3)上均水平設有所述執(zhí)行組件,該執(zhí)行組件的位置與所述葉片 箍(2) —一對應;所述執(zhí)行組件包括水平軸(7)、從動錐齒輪(8)、水平支撐管(9)、水平安 裝管(10)、蝸桿(11)和蝸輪(12),其中水平支撐管(9)的內端與所述風機輪轂外殼(3)固 定,水平支撐管(9)的外端部與所述水平安裝管(10)內端部同心連接,該水平安裝管的外 部位于所述葉片箍(2)的兩個水平支耳(2a)之間;所述水平軸(7)通過軸承支撐于水平支撐管(9)內,水平軸(7)的內端伸到所述風機 輪轂外殼(3)內,并在該伸入端套裝所述從動錐齒輪(8),該從動錐齒輪(8)與所述主動錐 齒輪(4)相嚙合,且水平軸(7)的外端與所述蝸桿(11)同軸連接;所述蝸桿(11)和蝸輪(12)均裝在水平安裝管(10)內,且蝸桿(11)與蝸輪(12)相嚙 合,該蝸輪套裝于蝸輪軸(13)上,蝸輪軸(13)的上、下端部分別穿過所述水平安裝管(10) 管壁上的過孔后,插入所述葉片箍⑵對應水平支耳(2a)上的安裝孔中,且葉片箍⑵能 夠跟隨蝸輪軸(13) —起轉動,在所述動力裝置(5)的帶動下,各個葉片箍(2)能夠同步沿 周向擺動,從而同步調節(jié)各個葉片箍(2)的槳距角(0)。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垂直軸風力發(fā)電機槳葉的槳距角調節(jié)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 動力組件由動力裝置(5)、豎直輸出軸¢)、減速器(14)和聯(lián)軸器(15)構成,其中動力裝置 (5)為雙軸電機,該雙軸電機的兩個輸出端分別通過所述減速器(14)和聯(lián)軸器(15)與對應 的豎直輸出軸(6)相連。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垂直軸風力發(fā)電機槳葉的槳距角調節(jié)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 豎直管組件由安裝管(16)和豎直管(17)構成,其中安裝管(16)連接于兩根豎直管(17) 之間,三者的管心線在同一條直線上;所述動力裝置(5)固設在安裝管(16)內,兩根所述豎 直輸出軸(6)則通過軸承支撐在對應的豎直管(17)內。
4.根據(jù)權利要求I或3所述垂直軸風力發(fā)電機槳葉的槳距角調節(jié)機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風機輪轂外殼(3)為回轉體結構,該風機輪轂外殼的外壁上設有水平支撐支管(3a), 所述水平支撐管(9)的內端固設在該水平支撐支管(3a)內,且水平支撐管(9)的橫截面為 橢圓形。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垂直軸風力發(fā)電機槳葉的槳距角調節(jié)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 蝸輪軸(13)的下端部通過軸承支撐于下面一個水平支耳(2a)上的安裝孔中,該蝸輪軸 (13)的上端部通過平鍵(18)安裝于上面一個水平支耳(2a)上的安裝孔中。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垂直軸風力發(fā)電機槳葉的槳距角調節(jié)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 水平安裝管(10)由上、下半管對接而成,且上、下半管上分別開有供所述蝸輪軸(13)穿過的過孔。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垂直軸風力發(fā)電機槳葉的槳距角調節(jié)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葉片(I)的數(shù)目為4片,各葉片(I)均勻分布在同一圓周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垂直軸風力發(fā)電機槳葉的槳距角調節(jié)機構,包括分布在同一圓周上的槳葉,槳葉呈豎直設置,且各槳葉的上、下部均分別套裝有一個葉片箍,葉片箍的背面具有兩個上、下并排設置的水平支耳,在槳葉所在圓的內側設置動力組件、豎直管組件、執(zhí)行組件、風機輪轂外殼和主動錐齒輪。本實用新型可根據(jù)需要調節(jié)槳葉的槳距角,并能夠同步調節(jié)各個槳葉的槳距角,很好地克服了傳統(tǒng)結構不能調節(jié)槳葉槳距角的缺陷,既能夠在風力發(fā)電機停機時很好地保護槳葉,又能提高風力發(fā)電機的輸出功率,還可將風機的輸出功率穩(wěn)定在其額定功率附近,避免對電網(wǎng)產生大的沖擊,且結構簡單、制作方便,具有良好的技術和經濟價值,適于在垂直軸風力發(fā)電機領域大規(guī)模推廣運用。
文檔編號F03D3/06GK202545113SQ20122010893
公開日2012年11月21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21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3月21日
發(fā)明者李奇敏, 溫皓宇, 端贛來, 羅洋 申請人:羅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