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用于內燃發(fā)動機的增壓空氣引導元件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5152357閱讀:184來源:國知局
      用于內燃發(fā)動機的增壓空氣引導元件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用于內燃發(fā)動機的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和水環(huán)元件(40)構造成經由所述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向所述水環(huán)元件(40)供給冷卻水。具體地,冷卻水通道系統(tǒng)(50A,50B)可結合到所述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的壁結構中,并且包括位于所述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的氣缸單元側朝向所述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的頂側敞開的至少一個開口、和位于所述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的可接近側的至少一個開口,所述可接近側與所述氣缸單元側對向。此外,螺釘引導孔(64A,64B)在所述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的特定布置可允許所述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用于直列構型和V構型的內燃發(fā)動機。
      【專利說明】用于內燃發(fā)動機的增壓空氣引導元件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總體上涉及內燃發(fā)動機,更具體地涉及用于內燃發(fā)動機的增壓空氣系統(tǒng)和冷卻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0002]中速內燃發(fā)動機包括大量構件。這些構件中的一些經受例如在氣缸單元的構件一諸如活塞一處進行維修。除物理磨損外,各種構件還可能遭遇化學活性物質,例如侵蝕性的燃料和排氣。
      [0003]內燃發(fā)動機排出空氣污染物的復雜混合物。這些空氣污染物由諸如氮氧化物(NOX)的氣態(tài)化合物和也被稱為碳煙的固體顆粒物質組成。由于增強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廢氣排放標準已變得越來越嚴格,可根據發(fā)動機的類型、發(fā)動機尺寸和/或發(fā)動機等級來規(guī)定由發(fā)動機排放到大氣中的NOx和碳煙的量。
      [0004]為了確保遵守對NOx的規(guī)定,可實行用于使排氣混合到增壓空氣中的被稱為排氣再循環(huán)(EGR)的策略。EGR可降低NOx排放。作為示例性的EGR系統(tǒng),歐洲申請EP 2 218896 Al公開了一種具有EGR的渦輪增壓發(fā)動機。作為另一示例,歐洲申請EP 2 333 292 Al公開了一種利用特別成形的混合管道構型進行排氣再循環(huán)的兩級渦輪增壓發(fā)動機。
      [0005]除固有地遭受排氣的任何腐蝕的常規(guī)排氣系統(tǒng)外,EGR系統(tǒng)還通過向增壓空氣添加腐蝕性排氣而使增壓空氣系統(tǒng)的構件遭到排氣的腐蝕。
      [0006]中速內燃發(fā)動機的大尺寸可能導致具有尺寸與燃燒發(fā)動機相似的大型增壓空氣系統(tǒng)和大型排氣系統(tǒng)。例如,增壓空氣或排氣管道可沿著內燃發(fā)動機從一個渦輪增壓器延伸到另一個渦輪增壓器。復雜的結構影響發(fā)動機的特定構件的可維修性(使用可靠性,耐用性)。
      [0007]此外,中速內燃發(fā)動機可適于使用產生排氣——所述排氣對與之接觸的構件具有破壞性、例如腐蝕性——的燃料,諸如柴油、輕燃料油(LFO)、重燃料油(HFO)、包括第一代生物燃料(例如,棕櫚油、菜籽油、基于動物脂肪的油)和第二代生物燃料(例如,由非食品種子——即廢生物質——制成的油)的替代燃料。
      [0008]本發(fā)明至少部分地針對改善或克服現(xiàn)有技術系統(tǒng)的一個或多個方面。


      【發(fā)明內容】

      [0009]根據本發(fā)明的一方面,用于具有多個氣缸單元的內燃發(fā)動機的進氣歧管的增壓空氣引導元件可包括通流部段和位于該通流部段的氣缸單元側的供給部段,所述通流部段包括使增壓空氣引導元件的前側與增壓空氣引導元件的后側流體連通的第一通路,所述供給部段包括使增壓空氣引導元件的頂側與第一通路流體連通的第二通路。所述增壓空氣引導元件還可包括結合到所述增壓空氣引導元件的壁結構中的冷卻水通道系統(tǒng),所述冷卻水通道系統(tǒng)包括位于所述通流部段的氣缸單元側朝向所述增壓空氣引導元件的頂側敞開的至少一個開口、和位于所述增壓空氣引導元件的可接近側的至少一個開口,所述可接近側與所述氣缸單元側對向。
      [0010]根據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用于安裝至內燃發(fā)動機的發(fā)動機缸體的水環(huán)元件可包括具有環(huán)繞通孔的壁結構以在所述水環(huán)元件的安裝狀態(tài)下提供用于相應的氣缸襯套的通路的氣缸襯套部段、和用于在水環(huán)元件的安裝狀態(tài)下冷卻氣缸襯套的冷卻系統(tǒng),其中,所述冷卻系統(tǒng)可具有導管結構,所述導管結構具有位于所述壁結構的外側的至少一個開口,所述至少一個開口朝向所述水環(huán)元件的發(fā)動機缸體側敞開。
      [0011]根據另一方面,一種內燃發(fā)動機可包括發(fā)動機缸體,所述發(fā)動機缸體具有:頂側;第一端側和第二端側,所述第二端側與所述第一端側對向;安裝在所述頂側并具有延伸到所述發(fā)動機缸體中的氣缸襯套的多個氣缸單元;和增壓空氣系統(tǒng),所述增壓空氣系統(tǒng)包括用于將增壓空氣分配給所述多個氣缸單元中的每一個氣缸單元的進氣歧管,其中所述進氣歧管包括多個如上所述的增壓空氣引導元件。所述內燃發(fā)動機還可包括多個如上所述的水環(huán)元件,每個所述水環(huán)元件都安裝在所述頂側,使得每個水環(huán)元件的冷卻系統(tǒng)的所述至少一個開口和相應的增壓空氣元件的冷卻水通道系統(tǒng)的所述至少一個開口流體連通。
      [0012]在增壓空氣引導元件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冷卻水通道系統(tǒng)可包括供給通道和返回通道,所述供給通道和返回通道都具有位于所述通流部段的所述氣缸單元側的開口,所述開口基本上在第二排出開口敞開的方向上敞開。
      [0013]在一些實施例中,增壓空氣引導元件可以是一體式鑄造部件。附加地或替代地,水環(huán)元件可以是一體式鑄造部件。
      [0014]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增壓空氣弓I導元件可構造成提供從壓縮的出口到氣缸單元中的每一者的流體連通結構。
      [0015]一般而言,與集成在發(fā)動機缸體內的內部進氣歧管相比,位于發(fā)動機缸體外部的進氣歧管可提供良好的接近且可易于安裝、操作和更換。這特別是適用于由增壓空氣引導元件組成的進氣歧管。
      [0016]例如,由補充給增壓空氣的排氣引起的腐蝕可導致?lián)p壞增壓空氣系統(tǒng)的構件——諸如進氣歧管的增壓空氣引導元件。因為例如空氣引導元件和混合管道可作為如損壞可隨后被更換的單獨的鑄造部件形成,所以位于外部的損壞構件的更換可容易地進行并且不會影響發(fā)動機缸體。
      [0017]此外,如上所述的水環(huán)元件和增壓空氣引導元件的構型可允許在不需要拆卸增壓空氣系統(tǒng)和冷卻水系統(tǒng)的情況下拆卸氣缸蓋和水環(huán)元件以進行維修。
      [0018]定位在不同位置的冷卻水排放端口可進一步簡化水環(huán)元件的更換。
      [0019]如本文公開的增壓空氣引導元件的構型還可允許實現(xiàn)用于不同構型、諸如直列構型或V構型的內燃發(fā)動機的增壓空氣引導元件。
      [0020]本發(fā)明的其它特征和方面將從下文的描述和附圖而顯而易見。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1]圖1是直列構型的內燃發(fā)動機的示意性透視圖;
      [0022]圖2是圖1的內燃發(fā)動機的示意性剖視圖;
      [0023]圖3是水環(huán)元件和增壓空氣引導元件的示意性透視圖;
      [0024]圖4是用于直列構型的處于安裝狀態(tài)下的水環(huán)元件、增壓空氣引導元件和冷卻水管道的示意性剖視圖;
      [0025]圖5和圖6是圖3的增壓空氣引導元件的進一步的示意性透視圖;
      [0026]圖7是用于直列構型的處于安裝狀態(tài)下的水環(huán)元件、增壓空氣引導元件和冷卻水管道的示意性剖視圖;
      [0027]圖8是增壓空氣在圖1的內燃發(fā)動機內的流動的示意圖;
      [0028]圖9是增壓空氣引導元件的又一實施例的示意性透視圖;和
      [0029]圖10是經安裝狀態(tài)下的圖9的增壓空氣引導元件和水環(huán)元件的示意性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0]以下是對本公開的示例性的實施例的詳細描述。文中所述和附圖所示的示例性的實施例旨在教導本發(fā)明的原理,從而使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能夠在許多不同的環(huán)境中并針對許多不同應用實施并使用本發(fā)明。因此,示例性的實施例并非旨在成為且不應該被認為是對專利保護范圍的限制性說明。相反,專利保護范圍應該通過所附權利要求來限定。
      [0031]本發(fā)明可部分基于以下認識:EGR可導致?lián)p壞增壓空氣系統(tǒng),這引起對增壓空氣系統(tǒng)的損壞構件進行容易的更換的潛在需求。因此,公開了用于中速發(fā)動機的新構型,其可改善受EGR影響的那些構件的可接近性/可達性(可接近以例如進行維修、替換等的能力),并且特別是允許將那些受影響的構件實施為可替換部件。
      [0032]為了降低EGR的影響,進一步認識到去除侵蝕性的冷凝物可延長受影響的構件的壽命,并且特別是設想到可為增壓空氣引導元件設置排出系統(tǒng)。
      [0033]具體地,增壓空氣進氣歧管可由組件化的鑄造增壓空氣引導元件組成,所述增壓空氣引導元件中的每一者與相應的水環(huán)元件特定地相互作用。由于水環(huán)元件可能需要被更頻繁地拆卸以維修氣缸單元,故提出一種可允許向水環(huán)元件供給冷卻水并且可在維修氣缸單元的同時保持安裝的增壓空氣引導元件。
      [0034]此外,認識到特定設計選擇允許將增壓空氣引導元件應用至直列發(fā)動機構型和V構型。具體地,可為各種發(fā)動機構型、諸如直列和V構型提供諸如安裝件、冷卻水排出系統(tǒng)和冷凝物排出系統(tǒng)的特征,從而在更換部件的設計工作和計算邏輯中實現(xiàn)提高的效率。
      [0035]此外,本發(fā)明公開了用于以緊湊方式使渦輪增壓系統(tǒng)與進氣歧管連通以實施EGR的混合管道。
      [0036]參照圖1和圖2,內燃發(fā)動機I可包括直列布置的多個氣缸單元16A-16I。作為示例,圖1示出9個氣缸單元。內燃發(fā)動機I可包括發(fā)動機缸體10,所述發(fā)動機缸體容納曲軸并為氣缸單元16A-16I提供支承,所述氣缸單元安裝在所述發(fā)動機缸體上并且穿過位于發(fā)動機缸體10的頂側21的氣缸開口進入發(fā)動機缸體10的內部中。氣缸開口 IlB在圖2中示出。
      [0037]內燃發(fā)動機I還可包括兩級渦輪增壓系統(tǒng)12,其具有形成順序渦輪增壓系統(tǒng)的低壓級渦輪增壓器26和高壓級渦輪增壓器28。一般而言,渦輪增壓器可適用于使用發(fā)動機的排氣的熱量和壓力來驅動壓縮機以壓縮用于發(fā)動機的增壓空氣。內燃發(fā)動機I還可包括未示出的燃料箱、一個或多個催化劑系統(tǒng)和發(fā)動機控制單元。
      [0038]氣缸單兀16A-16I都可包括氣缸蓋部分17、燃燒室和用于引導氣缸襯套內的活塞的關聯(lián)氣缸?;钊蛇B接到曲軸。如圖2A所示,罩蓋17C可覆蓋并保護氣缸蓋部分17的頂部以及設置在氣缸蓋部分上的機械部件和流體連通部件。氣缸單元16A-16I的內部構件未詳細示出。
      [0039]除頂側21外,發(fā)動機缸體10還可具有端側18L和18H,所述端側在由氣缸單元16A-16I的縱向布置限定的長度方向19上對置。發(fā)動機缸體10還可具有在與長度方向19正交的方向上對置的兩對向長側20A、20B。氣缸單元16A-16I可成直線地布置在兩端側18L和18H之間并與兩長側20A、20B平行。
      [0040]內燃發(fā)動機I可包括增壓空氣系統(tǒng),該增壓空氣系統(tǒng)包括例如進氣歧管22和排氣系統(tǒng),該排氣系統(tǒng)包括例如排氣歧管24。對于EGR而言,可在排氣系統(tǒng)與增壓空氣系統(tǒng)之間設置流體連通結構36,使得可以受控方式使排氣在充入燃燒室之前與增壓空氣混合。在圖1中,流體連通結構36可通入到可在增壓空氣進入進氣歧管22之前提供的混合管道29中。此外,可存在用于向增壓空氣系統(tǒng)內的預壓縮增壓空氣添加添加劑(例如水)的入口。
      [0041]進氣歧管22可在頂側21上方沿長度方向19延伸,并且可與各氣缸單元16A-16I均流體連通。因此,頂側21可構造成用于將增壓空氣進氣歧管22—具體地,該增壓空氣進氣歧管的如下描述的構件——安裝在該頂側上。頂側21可以不存在任何會提供從發(fā)動機缸體內的流體增壓空氣通路(即,壓縮機連通結構)34到進氣歧管22的流體連通的增壓空氣開口。
      [0042]進氣歧管22可連接至氣缸單元16A-16I的進氣開口并經由混合管道29連接至高壓渦輪增壓器28。氣缸單元16A-16I中的每一者都可設置至少一個進氣門(未示出),其構造成用于接通或關斷進氣歧管22與相應的氣缸單元的燃燒室之間的流體連通。
      [0043]進氣歧管22與發(fā)動機缸體10分開,并且可包括安裝在頂側21的一系列單獨構造的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A-23I。例如,頂側21可包括用于將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A-23I安裝在其上的螺孔。如下文公開的,這些螺孔中的一些螺孔可正交地延伸到頂側21中,而另一些螺孔可相對于頂側21以不等于90°的角延伸到發(fā)動機缸體中。
      [0044]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A-23I可構造為單獨的部件,以允許各個氣缸單元的分段組裝。此外,本文描述的具體構型可允許在不移除相應的增壓空氣引導元件的情況下維修氣缸單元,諸如維修氣缸單元的氣缸襯套、活塞、氣門等。
      [0045]如圖2所示,排氣歧管24可設置在進氣歧管22上方。例如,排氣歧管24的各部分可通過示意性地示出的安裝件25而與增壓空氣元件附接。排氣歧管24—例如,每個部分-可與各氣缸單兀16A-16I流體連通。氣缸單兀16A-16I中的每一者都可包括排氣門
      (未示出),該排氣門構造成用于接通和關斷相應的氣缸單元16A-16I的燃燒室與排氣歧管24之間的流體連通。
      [0046]—般而言,當內燃發(fā)動機I運轉時,燃燒室可被充入經由進氣歧管22提供的增壓空氣。在燃燒后,燃燒過程產生的排氣可自氣缸單元16A-16I經由排氣歧管24釋放。
      [0047]如圖1所示,低壓級渦輪增壓器26可包括經由共同的軸機械地連接的壓縮機Q和渦輪?Υ。類似地,高壓級渦輪增壓器28可包括經由共同的軸連接的壓縮機Ch和渦輪TH。壓縮機Q的入口(進氣口)可構造成吸入用于燃燒過程的增壓空氣。一般而言,壓縮機Q的出口(排氣口)可經由壓縮機連通結構34與壓縮機Ch的入口流體連通。
      [0048]低壓級渦輪增壓器26可在端側18L(也稱為低壓側)例如直接地或與其它構件——諸如增壓空氣冷卻塊/冷卻體,例如第一冷卻器30等——結合為單元地固定地附接在發(fā)動機缸體10上。
      [0049]高壓級渦輪增壓器28可在端側18H(也稱為高壓側)例如直接地或與其它構件——諸如增壓空氣冷卻塊/冷卻體,例如第二冷卻器32等——結合為單元地固定地附接在發(fā)動機缸體10上。
      [0050]通過將渦輪增壓器26、28安裝在發(fā)動機缸體10的對向兩側上,可使安裝簡化并且可有效地利用空間,同時使得易于從長側20A、20B和從頂部接近發(fā)動機的構件(用以例如進行維修等)。
      [0051]壓縮機連通結構34可在整體/ 一體鑄造的發(fā)動機缸體10內提供從端側18L到端側18H的通路,但在其它部位是氣密的。如圖2所示,壓縮機連通結構34可以是與鑄造發(fā)動機缸體10成一體的管道系統(tǒng),該管道系統(tǒng)可構造成承受至少3、4或5bar的增壓空氣壓力。在中速大型內燃發(fā)動機的情況中,壓縮機連通結構34可具有數米——例如5m——的長度。
      [0052]壓縮機Q的出口可經由第一冷卻器30與壓縮機連通結構34連通。壓縮機Ch的出口可經由第二冷卻器32和混合管道29與進氣歧管22連通。
      [0053]在發(fā)動機I運轉期間,增壓空氣可在充入氣缸單元16A-16的燃燒室之前被壓縮和冷卻兩次。例如,對于中速大型內燃發(fā)動機而言,壓縮機Q可在180°C下將增壓空氣壓縮到3-5bar。冷卻器30可將增壓空氣從約180°C冷卻到45°C。壓縮機Ch可在180°C下將增壓空氣壓縮到7-8bar,并且冷卻器32可將增壓空氣從約180°C冷卻到45°C。
      [0054]冷卻可在增壓空氣系統(tǒng)及其構件內引起冷凝。具體地,在EGR或各類燃料的作用下,冷凝物可能變得具有化學活性,并且特別是可能對增壓空氣系統(tǒng)的在冷凝物可能聚集的區(qū)域內的壁結構產生影響。如本文公開的,增壓空氣引導元件可設置有用于將侵蝕性的冷凝物從增壓空氣系統(tǒng)中去除的特殊的排放端口。
      [0055]在燃燒室內,可通過活塞的運動引起增壓空氣的進一步壓縮。在壓縮循環(huán)結束時,適量的燃料——如柴油、船用柴油、重燃料油、替代燃料或它們的混合物——可被噴射到燃燒室內。燃料可與經壓縮的增壓空氣燃燒并產生排氣,所述排氣可經由排氣歧管24排出。
      [0056]排氣歧管24的出口可與渦輪Th的入口連通。渦輪Th的出口可經由渦輪管道連通結構35與渦輪IY的入口流體連通,并且渦輪IY的出口可釋放排氣。排氣系統(tǒng)還可包括可布置在渦輪管道連通結構35外部或內部的一個或多個催化劑系統(tǒng)和/或一個或多個排氣過濾系統(tǒng)。
      [0057]內燃發(fā)動機I的上述運轉可提供動力以使曲軸轉動例如用于驅動發(fā)電機。
      [0058]參照圖1,進氣歧管22可設置在發(fā)動機缸體10外部,并且可由一系列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A-23I組成,所述增壓空氣引導元件用于將增壓空氣從高壓級渦輪增壓器28引導至氣缸單元16A-16I中的每一者。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A-23I可被制造成鑄造部件,利用例如4個螺釘將其安裝在發(fā)動機缸體10的頂部上。相鄰的增壓空氣引導元件可經由簡易導管(平滑導管)流體連通,以將供給到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A-23I中的第一個增壓空氣引導元件的增壓空氣分配至位于下游的增壓空氣引導元件。
      [0059]圖3和圖4示出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及其與水環(huán)元件40的相互作用。具體地,圖3示出處于未組裝狀態(tài)下的用于連同水環(huán)元件40 —起安裝在發(fā)動機缸體10上的示例性的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的透視圖。圖4然后以剖視圖示出已安裝在發(fā)動機缸體10上的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和水環(huán)元件40。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和水環(huán)元件40都可制造成鑄造部件。
      [0060]水環(huán)元件40可包括閥驅動進給槽部分41和用于向相應的氣缸單元的氣缸襯套提供冷卻水的水環(huán)部分(即,氣缸襯套部段)42。閥驅動進給槽部分40可包括適于使用于操作閥的驅動桿延伸穿過其中的開口 43B。水環(huán)元件40可以是用于將氣缸蓋部分17安裝在其上的基礎。控制空氣通孔43C也可結合到水環(huán)元件40的壁結構中,以向氣缸蓋部分17提供加壓的控制空氣。
      [0061]水環(huán)元件40可包括6個螺釘引導孔43A,所述6個螺釘引導孔環(huán)繞水環(huán)部分42布置并在該水環(huán)部分的壁結構內例如沿氣缸軸線的方向延伸。對于各氣缸單兀16A-16I而言,發(fā)動機缸體10的頂側21可具有環(huán)繞活塞開口的6個螺孔。將水環(huán)元件40連同相應的氣缸單元(圖4中未示出)一起安裝在發(fā)動機缸體10的頂側21上可例如利用穿過螺釘引導孔43A的螺釘來完成。
      [0062]在直列構型中,發(fā)動機缸體10的頂側21可包括在從第一端側18L到第二端側18H的方向上成直線地布置的一系列活塞開口,而在V構型中,對于兩個氣缸組中的每一組而言,頂側可包括相對于另一組氣缸傾斜且具有成直線布置的一系列活塞開口的頂部分。
      [0063]在安裝狀態(tài)下,氣缸襯套可從相應的氣缸蓋部分17穿過相應的水環(huán)部分42并進一步穿過頂側21延伸到發(fā)動機缸體10內。
      [0064]水環(huán)部分42可構造成用于在發(fā)動機運轉期間將冷卻劑(例如,發(fā)動機的高溫冷卻回路的冷卻水)引導到氣缸襯套周圍并朝向氣缸蓋17引導,以冷卻氣缸襯套和氣缸蓋。在安裝狀態(tài)下,水環(huán)部分42可環(huán)繞相應的氣缸襯套使得水環(huán)部分42與氣缸襯套之間存在間隙,該間隙形成在氣缸襯套周圍的水路徑。
      [0065]水環(huán)元件40可包括用于接收來自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的冷卻水并使冷卻水返回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的冷卻水連通結構。如圖4所示,供給連通結構44A可穿過水環(huán)部分42的壁結構延伸。供給連通結構44A可在壁結構的外部形成龍頭狀結構,使得水進入開口形成為朝向水環(huán)元件40的發(fā)動機缸體側敞口。
      [0066]在氣缸襯套周圍循環(huán)并被向上引導到氣缸蓋中的冷卻水可從氣缸蓋返回到返回連通結構44B中。返回連通結構44B可包括在壁結構內例如沿氣缸軸線的方向延伸的通道44C。返回連通結構44B可在壁結構的外部形成龍頭狀結構,使得水排出開口形成為朝向水環(huán)元件40的發(fā)動機缸體側敞開。返回連通結構44B的龍頭狀結構可靠近供給連通結構44A的龍頭狀結構設置。
      [0067]由于水連通結構向下朝向水環(huán)元件40的發(fā)動機缸體側指向,故所述水連通結構可例如經由密封插入件47連接至如下描述的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的冷卻水通道的對等水連通結構。
      [0068]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可在內部包括空氣通道系統(tǒng)。具體地,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可在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的第一側上具有進入開口(進氣開口)45A并在與第一側對向的第二側上具有第一排出開口(排氣開口)45B,借此在被安裝到頂側21上時在長度方向19上提供從第一側到第二側(具體地,到第一排出開口 45B)的流體連通結構(第一通路 48A)。
      [0069]如上文參考圖1所說明的,相鄰的增壓空氣引導系統(tǒng)23A-23I可流體連通,借此使一系列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A-23I的流體連通結構成直線地擴展并形成進氣歧管22。
      [0070]再參照圖3,每個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都還可包括可與第一通路48A流體連通的第二排出開口 45C,借此提供從第一側到第二排出開口 45C的流體連通結構(第二通路48B)。第二排出開口 45C可位于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的水環(huán)元件側,并且可構造成用于向相應的氣缸單元的增壓空氣入口提供增壓空氣連通結構。
      [0071]參照圖2,氣缸蓋部分17可包括第一管狀延伸部17A和第二管狀延伸部17B。第一管狀延伸部17A可形成氣缸單元的增壓空氣入口并連接至相應的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的第二排出開口 45C。第二管狀延伸部17B可形成氣缸蓋部分17的排氣出口并連接至排氣歧管24。
      [0072]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可包括集成在其壁結構中的冷卻水通道,所述冷卻水通道用于使冷卻系統(tǒng)的冷卻水管道70 (在圖4中示出)與水環(huán)元件40的冷卻水連通結構流體連通起來。具體地,在安裝狀態(tài)下,供給通道50A可使供給管道與供給連通結構44A的水進入開口流體連通,而返回通道50B可使返回管道與返回連通結構44B的排出開口流體連通。
      [0073]供給通道50A和返回通道50B可在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的壁結構內延伸。在水環(huán)元件側,供給通道50A和返回通道50B均可包括在與開口 45C敞開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在安裝狀態(tài)下,在遠離發(fā)動機缸體10的方向上)敞開的開口 52,使得例如當密封插入件47位于開口 51內時,水環(huán)元件40可下降到發(fā)動機缸體10上并且可在供給連通結構44A與供給通道50A之間以及在返回連通結構44B與返回通道50B之間建立水密連接(即,不漏水的連接)。類似地,可在不拆卸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的情況下移除水環(huán)元件40。
      [0074]在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的壁結構內,供給通道50A和返回通道50B可首先沿著發(fā)動機缸體側然后沿著可接近側(access side)(該可接近側與水環(huán)元件側對向)圍繞通路48A延伸約180°。
      [0075]在可接近側的上部部分,可設置用于建立通向冷卻水管道的流體連通結構的兩對開口。所述開口可在取決于發(fā)動機構型的類型地允許接近的方向上敞開。例如,用于直列構型的一對開口可在遠離發(fā)動機的方向上在水平方向上敞口,而用于V構型的一對開口可在遠離發(fā)動機的方向上在豎直方向上敞口,如參考圖5和圖6所述的。
      [0076]對于每一對開口而言,其可在安裝狀態(tài)下沿長度方向19在通路48A的軸線方向上靠近彼此地定位。
      [0077]如圖5所示,用于直列構型的開口 60A可在可接近側敞開,而用于V構型的開口60B可在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的頂側敞開。螺孔61可設置在一對開口的兩側,以附接用于連接至如圖4所示的冷卻水管道70的連接管道元件49。
      [0078]可靠近兩對開口設置具有螺孔61的安裝表面62,用于安裝保持器一諸如圖2中的保持器25-以保持排氣歧管24。
      [0079]參照圖5和圖6,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的冷卻水通道還可包括冷卻水排放端口,例如位于冷卻水通道的中央部分內的冷卻水排放端口 52A、和位于水環(huán)元件側的例如在開口45A敞開方向上敞開的冷卻水排放端口 52B。如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的,在運轉期間冷卻水排放端口 52A、52B可直接在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處關閉以關斷冷卻回路。替代地,當排出管道連接至冷卻水排放端口 52A、52B時可相隔一些距離地執(zhí)行關閉。
      [0080]冷卻水排放端口 52A還可允許使冷卻水通道在鑄造之后固化(硬化)。例如,可將冷卻水通道鑄造成具有從冷卻水排放端口 52A基本上成直線延伸的兩個部分。
      [0081]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設置冷凝物排放端口,以使第一通路48A在冷凝物于運轉期間可能積聚的位置處與外部流體連通。例如,冷凝物排放端口 54A可靠近冷卻水排放端口52B設置(例如設置在冷卻水排放端口旁邊)并與內部連通,用于在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安裝在直列構型發(fā)動機上時去除冷凝物。對于V構型而言,冷凝物排放端口 54B可位于開口 45B下方并與內部連通,以在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安裝在V構型發(fā)動機上時去除冷凝物(參看圖6)。
      [0082]可經由插入螺釘引導孔內的4個螺釘安裝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例如,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可在水環(huán)元件側包括基本上正交地朝向發(fā)動機缸體側指向的兩個螺釘引導孔64A。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還可在可接近側包括兩個螺釘引導孔64B,這兩個螺釘引導孔64B可相對于螺釘引導孔64A成一定角度地定位。在發(fā)動機缸體10內可分別設置相對于頂側21正交地延伸的螺孔和與頂側21成例如70°角的螺孔。
      [0083]可根據增壓空氣引導元件所應用的V構型來選擇角度。例如,具有兩個氣缸組的V構型可以發(fā)動機缸體頂側的氣缸組部段之間的傾斜角為特征。在一些實施例中,水平過渡側2IA可連接氣缸組部段。
      [0084]當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安裝在V構型的發(fā)動機上時,螺釘引導孔64A可正交地指向各氣缸組部段(圖7中未示出),并且螺釘引導孔64B可正交地指向V-發(fā)動機缸體1A的水平過渡部段(即,水平過渡側)21A。
      [0085]如圖7中示例性示出的,塊體(塊狀件)66可附接——例如,旋抒——至水平過渡側21A,以橋接螺釘引導孔64B與發(fā)動機缸體1A之間的空間。螺釘引導孔64A和螺釘引導孔64B的角度取向可允許在將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與直列和V構型發(fā)動機一起使用時接近螺釘。
      [0086]水環(huán)元件40和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的外部形狀可構造成使得可在不需要拆卸用于直列和V構型的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的情況下移除和安裝水環(huán)元件40。
      [0087]作為示例,圖8示意性地示出了增壓空氣在增壓空氣系統(tǒng)中的流動。增壓空氣可自壓縮機Q—該壓縮機Q從外部吸入增壓空氣一通過冷卻器30和壓縮機連通結構34,然后才被壓縮機Ch進一步壓縮。增壓空氣可自壓縮機Ch經過冷卻器32和混合管道29,然后才被進氣歧管22分配至各氣缸單元。進氣歧管22可由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組成。具體地,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可連接至氣缸單元16A-16I的氣缸蓋部分的相應的增壓空氣入口(即,第一管狀延伸部)17A。
      [0088]混合管道29可經由閥(未示出)與用于使增壓空氣系統(tǒng)與排氣系統(tǒng)連通的流體連通結構36流體連通。由此,排氣可以受控方式與增壓空氣混合,然后才經由進氣歧管22被分配至燃燒室。
      [0089]混合管道29還可包括當安裝在高壓冷卻器32與進氣歧管22之間時位于最低點處的冷凝物排出裝置。
      [0090]一般而言,各種排放端口可連接至共同的排出系統(tǒng),從而在例如于海上應用中發(fā)生的各種運轉狀況下確保適當的排出。
      [0091]圖9和圖10示出增壓空氣引導元件123及其與水環(huán)元件140的相互作用的替代實施例。具體地,圖9示出增壓空氣引導元件123的透視圖,而圖10以剖視圖示出通過安裝狀態(tài)下的增壓空氣引導元件123和水環(huán)元件140的冷卻劑流。下文不會詳細描述全部特征。然而,本領域技術人員結合第一實施例將理解的是,各種實施例的特征可相似地應用于其它實施例,諸如增壓空氣引導元件123和水環(huán)元件140都可制造成鑄件,可設置用于冷卻系統(tǒng)和空氣系統(tǒng)的排放端口,以及使用夾固或螺栓連接法蘭(凸緣)。
      [0092]增壓空氣引導元件123在內部包括空氣通道系統(tǒng)。具體地,增壓空氣引導元件123在該增壓空氣引導元件123的第一側上具有進入開口(進氣開口)145A、在與第一側對向的第二側上具有第一排出開口(排氣開口)145B,由此在被安裝到發(fā)動機缸體的頂側上時沿長度方向19提供從第一側到第二側(具體地,到第一排出開口 145B)的流體連通結構(第一通路 148A)。
      [0093]如上文參考圖1所說明的,相鄰的增壓空氣引導系統(tǒng)可流體連通,由此使一系列增壓空氣引導元件的流體連通結構成直線地擴展并形成進氣歧管22。與圖3的夾固構型形成對照,在圖9的實施例中通過螺紋表明了螺栓連接法蘭構型。
      [0094]再參照圖9,每個增壓空氣引導元件123都還包括與第一通路148A流體連通的第二排出開口 145C,由此提供從第一側到第二排出開口 145C的各自安裝至各氣缸單元的流體連通結構(第二通路148B)。如圖10所示,第二排出開口 145C設置在增壓空氣引導元件123的水環(huán)元件側。
      [0095]增壓空氣引導元件123包括集成在其壁結構內的一對冷卻水通道,所述冷卻水通道連接至連接管道元件49 (在圖4中示出)以使冷卻水管道70 (在圖4中示出)與水環(huán)元件140的冷卻水連通結構流體連通。
      [0096]具體地,在安裝狀態(tài)下,供給通道150A從供給進入開口 160Bs延伸至供給排出開口 151s,而返回通道150B從返回進入開口 151r延伸至返回排出開口 160Br。供給進入開口 160Bs、供給排出開口 151s、返回進入開口 151r和返回排出開口 160Br基本上在供給部段的第二通路148B在增壓空氣引導元件123的頂側處敞開的方向上敞開。供給進入開口160Bs、供給排出開口 151s、返回進入開口 151r、返回排出開口 160Br和第二排出開口 145C的基本上相同的取向簡化了水環(huán)元件140和增壓空氣引導元件123的組裝和拆卸以及進出冷卻水管道的簡單冷卻水回路的設置。
      [0097]換言之,供給通道150A使冷卻水管道與供給連通結構144A的例如以龍頭狀方式構造的水進入開口 144As流體連通,而返回通道150B使返回管道與返回連通結構144B的水排出開口 144Br流體連通。
      [0098]供給通道150A和返回通道150B在增壓空氣引導元件123的壁結構內延伸。在增壓空氣引導元件123的壁結構內,供給通道150A和返回通道150B可首先沿著發(fā)動機缸體側然后沿著可接近側(該可接近側與水環(huán)元件側對向)圍繞通路148A延伸約180°。
      [0099]與圖3的實施例形成對照,用于直列構型和V構型的僅一對開口 160Bs、160Br在遠離發(fā)動機的方向上在水平方向上敞開,例如,在增壓空氣引導元件123的頂側處敞開,借此進一步簡化了冷卻通道系統(tǒng)。此外,設置了安裝表面162,用于安裝保持器以保持例如排氣歧管。
      [0100]增壓空氣引導元件123的冷卻水通道150A和150B還可包括冷卻水排放端口,例如,在冷卻水通道的中央部內的冷卻水排放端口 152A、和位于水環(huán)元件側例如在開口 145A敞開的方向上敞開的冷卻水排放端口(未示出)。如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的,冷卻水排放端口可被密封以在運轉期間關斷冷卻回路。
      [0101]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設置冷凝物排放端口,以使第一通路148A在冷凝物在運轉期間可能積聚的位置處與外部流體連通。例如,靠近冷卻水排放端口 152A的冷凝物排放端口154A與內部連通用于在增壓空氣引導元件123安裝在直列構型發(fā)動機中時去除冷凝物。對于V構型而言,可如結合圖6所公開的設置冷凝物排放端口。
      [0102]圖6和圖7以及相應的描述也適用于基本上正交地朝向發(fā)動機缸體側指向的螺紋引導孔、和位于可接近側的螺紋引導孔164B——所述可接近側可相對于螺紋引導孔成一定角度地定位。
      [0103]水環(huán)元件140和增壓空氣引導元件123的外部形狀可構造成使得可在不需要拆卸用于直列和V構型的增壓空氣引導元件123的情況下移除和安裝水環(huán)元件140。
      [0104]參照圖10,示例性地示出了冷卻水從氣缸單元到水管道的返回路徑。
      [0105]冷卻水從氣缸蓋(未示出)經位于水環(huán)元件140的頂部的返回導管開口 244Br進入冷卻水返回導管(即,返回連通結構)144B中。所述頂部構造成例如氣缸蓋交界面。冷卻水返回導管144B沿著水環(huán)元件140的壁基本上軸向地延伸并形成具有水排出開口 144Br的龍頭狀結構。與返回通道150B的密封連接由裝配到返回導管開口 244Br和返回進入開口151r中的密封插入件147提供。返回通道150B在增壓空氣元件123的底部從水環(huán)元件側延伸到可接近側,然后向上彎曲到達增壓空氣元件123的頂側以通入返回排出開口 160Br。在朝向返回排出開口 160Br彎曲之前,提供了通向冷卻水排放端口 152A的直的連通結構。返回流用箭頭200表示。
      [0106]冷卻水供給基本上以相似的方式構造,差別在于供給連通結構144A通入水環(huán)元件140的內部。
      [0107]工業(yè)適用性
      [0108]本文中,術語“內燃發(fā)動機”可指可被用作固定/靜止動力提供系統(tǒng)——諸如用于生產熱量和/或電的發(fā)電廠——的主發(fā)動機或輔助發(fā)動機的內燃發(fā)動機,以及可以用在諸如巡洋艦班輪、貨船、集裝箱船和油輪的船舶/船只中的內燃發(fā)動機。用于內燃發(fā)動機的燃料可包括柴油、船用柴油、重燃料油、替代燃料或它們的混合物以及天然氣。
      [0109]此外,如文中所用的術語“內燃發(fā)動機”包括但不特定受限于任何這樣的發(fā)動機,即,在所述發(fā)動機中使用氧化劑實現(xiàn)燃料的燃燒以產生高溫和高壓氣體,所述氣體直接施加至發(fā)動機的可移動構件一諸如活塞或渦輪葉片并使所述可移動構件移過一定距離,由此產生機械能。因此,如文中所用,術語“內燃發(fā)動機”包括活塞式發(fā)動機和渦輪機。
      [0110]用于本文公開的兩級渦輪增壓系統(tǒng)構型的內燃發(fā)動機的示例包括在500至100rpm的范圍內運轉的中速內燃柴油發(fā)動機,比如由德國基爾的卡特彼勒發(fā)動機有限及兩合公司(Caterpillar Motoren GmbH&C0.KG)制造的 M20、M25、M32、M43 系列的直列和 V型發(fā)動機。
      [0111]中速內燃發(fā)動機可以是大型獨立發(fā)動機,其因此可提供對發(fā)動機缸體的端側的合理接近。
      [0112]在此,流體連通結構一般可對應于這樣的構件,S卩,所述構件例如經由具有由側壁連接的至少兩個開口的內部通路一諸如管道一來形成流體連通。提供增壓空氣系統(tǒng)和排氣系統(tǒng)的流體通路的構件可例如通過如在一些圖中示出的法蘭連接部(凸緣連接件)而彼此連接。
      [0113]在一些實施例中,相鄰的增壓空氣引導元件可經由管道——如簡易導管或波紋管一流體連通。
      [0114]此外,安裝方案和冷卻通道系統(tǒng)的方案可彼此獨立地增加至增壓空氣引導元件。
      [0115]如本文公開的增壓空氣引導元件和水環(huán)元件的設計可應用于單級或多級渦輪增壓發(fā)動機。
      [0116]此外,增壓空氣引導元件可單獨或結合地包括集成在其壁結構中的冷卻通道的方案和利用成角度的安裝通道的安裝的方案中的每一者。
      [0117]盡管文中已描述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但可加入改進和修改而不脫離所附權利要求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具有多個氣缸單元(16A-16I)的內燃發(fā)動機(I)的進氣歧管(22)的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所述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包括: 通流部段,其包括使所述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的前側與所述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的后側流體連通的第一通路(48A); 位于所述通流部段的氣缸單元側的供給部段,該供給部段包括使所述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的頂側與所述第一通路(48A)流體連通的第二通路(48B);和 結合到所述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的壁結構中的冷卻水通道系統(tǒng),該冷卻水通道系統(tǒng)包括位于所述通流部段的氣缸單元側朝向所述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的頂側敞開的至少一個開口、和位于所述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的可接近側的至少一個開口,所述可接近側與所述氣缸單元側對向。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卻水通道系統(tǒng)包括供給通道(44A)和返回通道(44B),所述供給通道和所述返回通道都具有位于所述通流部段的氣缸單元側的開口,所述開口基本上在所述供給部段的第二通路(48B)在所述頂側敞開的方向上敞開。
      3.根據權利要求1或權利要求2所述的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卻水通道系統(tǒng)還包括位于至少一個冷卻水通道的中央部分內的冷卻水排放端口(52A)和/或靠近位于所述氣缸單元側的所述至少一個開口的冷卻水排放端口(52B)。
      4.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壓空氣引導元件還包括冷凝物排放端口(54A,54B),所述冷凝物排放端口使所述第一通路(48A)在冷凝物于運轉期間積聚的位置處與外部流體連通。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其特征在于,直列冷凝物排放端口(54A)靠近至少一個冷卻水通道的中央部分內的冷卻水排放端口設置,和/或V構型冷凝物排放端口(54B)設置在所述第一通路(48A)的第一排出開口(45B)下方。
      6.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壓空氣引導元件還包括:位于水環(huán)元件側、基本上正交地朝向所述發(fā)動機缸體側指向的第一螺釘引導孔^4A),以及位于所述可接近側、與所述第一螺釘引導孔^4A)成一角度延伸的第二螺釘引導孔^4B)。
      7.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流部段包括位于所述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的前側的進入開口(45A)、和位于所述增壓空氣引導元件的與所述前側對向的后側的第一排出開口(45B),所述第一通路(48A)形成在所述通流部段內并且使所述進入開口(45A)與所述第一排出開口(45B)流體連通,和/或所述供給部段包括位于所述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的頂側的第二排出開口(45C)并且所述第二通路(48B)形成在所述供給部段內并使所述第二排出開口(45C)與所述第一通路(48A)流體連通。
      8.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卻水通道系統(tǒng)包括: 供給通道(44A),該供給通道具有位于所述通流部段的可接近側的供給進入開口(60B)和位于所述通流部段的氣缸單元側的供給排出開口(51), 返回通道(44B),該返回通道具有位于所述通流部段的氣缸單元側的返回進入開口(51)和位于所述通流部段的可接近側的返回排出開口 ^OB),以及 其中,所述供給進入開口(60B)、所述供給排出開口(51)、所述返回進入開口(51)和所述返回排出開口(60B)基本上在所述供給部段的第二通路(48B)在所述頂側敞開的方向上敞開。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給進入開口(60B)、所述供給排出開口(51)、所述返回進入開口(51)和所述返回排出開口(60B)取向成使得水環(huán)元件(40)的冷卻系統(tǒng)能從與連接管道元件(49)安裝到所述供給進入開口(60B)和所述返回排出開口(60B)上的一側相同的一側安裝到所述供給排出開口(51)和所述返回進入開口(51)上。
      10.一種用于安裝在內燃發(fā)動機(I)的發(fā)動機缸體(10)上的水環(huán)元件(40),所述水環(huán)元件(40)包括: 氣缸襯套部段(42),該氣缸襯套部段具有環(huán)繞通孔的壁結構以在所述水環(huán)元件(40)的安裝狀態(tài)下提供用于相應的氣缸襯套的通路;和 用于在所述水環(huán)元件(40)的安裝狀態(tài)下冷卻所述氣缸襯套的冷卻系統(tǒng),該冷卻系統(tǒng)具有導管結構,所述導管結構具有位于所述壁結構的外部的至少一個開口,所述至少一個開口朝向所述水環(huán)元件(40)的發(fā)動機缸體側敞開。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水環(huán)元件(40),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卻系統(tǒng)包括: 冷卻水供給導管(44A),該冷卻水供給導管延伸穿過所述水環(huán)元件(40)的壁結構并且構造成在所述水環(huán)元件(40)的安裝狀態(tài)下向形成在相應的氣缸襯套與所述壁結構之間的冷卻腔室供給冷卻水,和 冷卻水返回導管(44B),該冷卻水返回導管構造成在所述水環(huán)元件(40)的安裝狀態(tài)下使冷卻水返回, 其中,所述冷卻水供給導管(44A)和所述冷卻水返回導管(44B)都包括位于所述水環(huán)元件(40)的壁結構的外側的開口,所述開口朝向所述水環(huán)元件(40)的發(fā)動機缸體側敞開。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水環(huán)元件(40),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水環(huán)元件(40)的壁結構的外側的開口由從所述壁結構的外側延伸出來的龍頭狀結構提供。
      13.根據權利要求10至權利要求12中任一項所述的水環(huán)元件(40),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卻水返回導管(44B)包括位于所述水環(huán)元件(40)的壁結構內的通道,該通道具有位于氣缸蓋交界面處的開口。
      14.一種內燃發(fā)動機(1),包括: 發(fā)動機缸體(10),該發(fā)動機缸體具有頂側(21)、第一端側(18L)和第二端側(18H),該第二端側(18H)與所述第一端側(18H)相反; 多個氣缸單元(16A-16I),所述多個氣缸單元安裝在所述頂側(21)并具有進入所述發(fā)動機缸體(10)中的氣缸襯套; 增壓空氣系統(tǒng),該增壓空氣系統(tǒng)包括用于將增壓空氣分配給所述多個氣缸單元(16A-16I)中的每一者的進氣歧管(22),其中所述進氣歧管(22)包括多個安裝在所述頂側(21)的根據權利要求1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A-23I);和 多個根據權利要求10至13中任一項所述的水環(huán)元件(40),每個所述水環(huán)元件都安裝在所述頂側(21),使得每個水環(huán)元件(40)的冷卻系統(tǒng)的所述至少一個開口和相應的增壓空氣元件(23)的冷卻水通道系統(tǒng)的所述至少一個開口流體連通。
      15.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內燃發(fā)動機(I),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A-23I)中的每一者的第二排出開口(45C)與相應的氣缸蓋部分(17)的增壓空氣入口(17A)流體連通。
      16.根據權利要求14或權利要求15所述的增壓空氣引導系統(tǒng)(2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路(48A)的方向基本上取向成與穿過所述水環(huán)元件(41)的水環(huán)部分(42)的通路的方向正交。
      17.根據權利要求14至權利要求16中任一項所述的內燃發(fā)動機(1),其特征在于,所述發(fā)動機缸體(10)的頂側(23)包括用于第一氣缸組的第一部段、用于第二氣缸組的第二部段和水平過渡部段(21A),所述第一部段和第二部段相對于彼此傾斜以形成所述內燃發(fā)動機(I)的V構型,并且所述第一氣缸組的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的第一螺釘引導孔(64A)與所述第一部段正交地延伸,所述第二螺釘引導孔(64B)與所述水平過渡部段(21A)正交地延伸。
      18.根據權利要求14至權利要求17中任一項所述的內燃發(fā)動機(I),其特征在于,所述發(fā)動機缸體(10)、所述增壓空氣引導元件(23)和所述水環(huán)元件(40)中的至少一者是一體式鑄造構件。
      【文檔編號】F02F1/14GK104204442SQ201380018839
      【公開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請日期:2013年4月3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4月5日
      【發(fā)明者】B·巴金蒂, W·瑞貝雷恩, C·里克特, F·賽德爾 申請人:卡特彼勒發(fā)動機有限及兩合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