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渦輪增壓器中間體及渦輪增壓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渦輪增壓器中間體及渦輪增壓器,包括中間體進油道以及儲油腔,所述儲油腔與所述中間體進油道之間分別通過儲油腔進油道和儲油腔回油道連通。在發(fā)動機運行階段,流入中間體進油道的機油一部分進入左側軸承進油道和右側軸承進油道,另一部分為過量的潤滑油通過儲油腔進油道進入并儲存到儲油腔;在發(fā)動機停機后,儲存在儲油腔內的機油通過儲油腔回油道流入中間體進油道,可繼續(xù)對需潤滑零部件進行潤滑,因此,發(fā)動機高速運行一段時間后不必低速小負荷運轉一段時間再停機,可立即停機,減少了發(fā)動機的整體運行時間,且不需增加附加冷卻裝置,降低了燃油消耗,減少了碳排放量。
【專利說明】一種渦輪增壓器中間體及渦輪增壓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發(fā)動機配件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渦輪增壓器中間體及渦輪增壓器。
【背景技術】
[0002]為提高發(fā)動機的功率及燃油經濟性,減少發(fā)動機的有害排放,方法之一是提高發(fā)動機的進氣充量系數或空燃比,為此,可在發(fā)動機上設置對進氣進行壓縮的渦輪增壓器。渦輪增壓器一般由壓氣機、渦輪機及中間體三部分組成,壓氣機葉輪位于壓氣機殼體內部,通過一根貫穿中間體的軸與位于渦輪機殼體內部的葉輪連接。渦輪增壓器靠發(fā)動機廢氣沖力推動潤輪機葉輪旋轉,潤輪機葉輪帶動同軸的壓氣機葉輪旋轉,新鮮空氣通過高速旋轉的壓氣機葉輪,在離心力作用下被壓縮進發(fā)動機氣缸。
[0003]在渦輪增壓器工作過程中,來自發(fā)動機潤滑系統(tǒng)的機油,經中間體上的機油進口進入增壓器,潤滑和冷卻增壓器的軸和軸承,然后,機油經中間體上的機油出口返回發(fā)動機底殼;由于增壓器熱負荷大,增壓器中間體的渦輪機側設置冷卻水套,用軟管與冷卻系統(tǒng)相通,冷卻液自中間體上的冷卻液進口流入冷卻水套,從中間體上的冷卻液出口流回發(fā)動機冷卻系統(tǒng)。
[0004]配有渦輪增壓器的發(fā)動機,當發(fā)動機高速運行一段時間后,不能立即停機,必須再低速小負荷運行一段時間,使發(fā)動機油泵或水泵能繼續(xù)給增壓器提供冷卻,防止發(fā)動機停機后增壓器零部件的回熱,導致部分零部件的熱負荷過大而致零件損壞,因而增加了發(fā)動機的運行時間,使燃油消耗增加,碳排放也相應的增加。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種渦輪增壓器中間體及渦輪增壓器,以使安裝有渦輪增壓器的發(fā)動機在高速運行一段時間后,可立即停機,降低了燃油消耗,減少了碳排放量。
[0006]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0007]—種渦輪增壓器中間體,包括中間體進油道,還包括儲油腔,所述儲油腔與所述中間體進油道之間分別通過儲油腔進油道和儲油腔回油道連通。
[0008]進一步的,所述儲油腔進油道水平設置;或所述儲油腔進油道傾斜設置且上端與所述中間體進油道連通,下端與所述儲油腔連通。
[0009]進一步的,所述儲油腔回油道傾斜設置且上端與所述儲油腔連通,下端與所述中間體進油道連通。
[0010]進一步的,所述儲油腔為多個,且每個所述儲油腔與所述中間體進油道之間通過兩個所述儲油腔進油道和一個所述儲油腔回油道連通。
[0011]進一步的,同一所述儲油腔的兩個所述儲油腔進油道位于所述儲油腔回油道的兩偵牝且與所述儲油腔回油道的夾角相同。
[0012]進一步的,所述儲油腔為四個且對稱設置于所述中間體進油道兩側。
[0013]進一步的,所述中間體進油道同一側的兩個所述儲油腔上下平行設置,且上下兩個所述儲油腔回油道位于同一豎直平面。
[0014]進一步的,所述儲油腔包括與所述中間體外部連通的開口,所述開口處通過可拆卸的堵塊密封。
[0015]進一步的,所述儲油腔為伸出中間體外表面且與中間體一體成型的扁塊狀盒體。
[0016]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渦輪增壓器,所述渦輪增壓器設置有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所述的渦輪增壓器中間體。
[0017]相對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渦輪增壓器中間體及渦輪增壓器具有以下優(yōu)勢:
[0018]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渦輪增壓器中間體及渦輪增壓器包括儲油腔,在發(fā)動機運行階段,流入中間體進油道的機油一部分進入左側軸承進油道和右側軸承進油道,另一部分為過量的潤滑油通過儲油腔進油道進入并儲存到儲油腔;在發(fā)動機停機后,儲存在儲油腔內的機油通過儲油腔回油道流入中間體進油道,可繼續(xù)對需潤滑零部件進行潤滑,因此,發(fā)動機高速運行一段時間后不必低速小負荷運轉一段時間再停機,可立即停機,減少了發(fā)動機的整體運行時間,且不需增加附加冷卻裝置,降低了燃油消耗,減少了碳排放量。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構成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0020]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渦輪增壓器中間體的側面剖視圖;
[0021]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渦輪增壓器中間體的正面剖視圖;
[0022]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渦輪增壓器中間體的側視圖;
[0023]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渦輪增壓器中間體的裝配爆炸圖;
[0024]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渦輪增壓器中間體的堵塊零件圖。
[0025]附圖標記說明:
[0026]1-中間體進油道,2-儲油腔,3-儲油腔進油道,4-儲油腔回油道,5-堵塊,6_右側軸承進油道,7-左側軸承進油道。
【具體實施方式】
[0027]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
[0028]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
[0029]參照圖1、圖2,一種渦輪增壓器中間體,包括中間體進油道I以及儲油腔2,儲油腔2與中間體進油道I之間分別通過儲油腔進油道3和儲油腔回油道4連通。
[0030]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渦輪增壓器中間體,在發(fā)動機運行階段,流入中間體進油道I的機油一部分進入右側軸承進油道6和左側軸承進油道7,另一部分為過量的潤滑油通過儲油腔進油道3進入并儲存到儲油腔2 ;在發(fā)動機停機后,儲存在儲油腔2內的機油通過儲油腔回油道4流入中間體進油道1,可繼續(xù)對需潤滑零部件進行潤滑,因此,發(fā)動機高速運行一段時間后不必低速小負荷運轉一段時間再停機,可立即停機,減少了發(fā)動機的整體運行時間,且不需增加附加冷卻裝置,降低了燃油消耗,減少了碳排放量。此外,在發(fā)動機運行階段,機油流入儲油腔2后,儲油腔2的壁增大了進入中間體的機油與外界空氣的熱交換面積,不需增加額外的冷卻裝置便可降低中間體進油道內機油的溫度,因此,也不需相應驅動冷卻裝置的泵體,從而降低了燃油消耗。
[0031]具體地,儲油腔進油道3可水平設置,水平設置可使儲油腔進油道3的距離最短,方便加工;另外,儲油腔進油道3也可以傾斜設置,傾斜設置時儲油腔進油道3的上端與中間體進油道I連通,下端與儲油腔2連通,流入中間體進油道I的部分機油可在重力作用下從儲油腔進油道3上端流向儲油腔下端,方便機油從中間體進油道I流入儲油腔。
[0032]為了方便機油從儲油腔2回流進入中間體進油道I,優(yōu)選將儲油腔回油道4傾斜設置,如圖2所示,并且將儲油腔回油道4上端與儲油腔2連通,下端與中間體進油道I連通。當發(fā)動機停機后,儲存在儲油腔2內的機油在重力的作用下可順利從儲油腔回油道4上端流向儲油腔回油道4的下端,從而方便機油從儲油腔2流入中間體進油道I。
[0033]為了保證發(fā)動機停機后對增壓器的軸和軸承的潤滑時間,優(yōu)選地,如圖2所示,儲油腔2可設置為多個,由此,發(fā)動機正常運行時,中間體進油道I的部分機油可流入多個儲油腔2,從而保證了儲油腔2儲存的機油量足夠多,當發(fā)動機停機后,多個儲油腔2內的機油可持續(xù)對增壓器的軸和軸承潤滑較長時間,從而保證了發(fā)動機停機后對增壓器的軸和軸承的冷卻潤滑程度。
[0034]優(yōu)選地,每個儲油腔2與中間體進油道I之間分別通過兩個儲油腔進油道3和一個儲油腔回油道4連通。每個儲油腔2的儲油腔進油道3比儲油腔回油道4多,可以保證在發(fā)動機運行階段,儲油腔2的進油量大于其回油量,從而使得儲油腔2能夠儲存住油,而每個儲油腔2的儲油腔回油道4設置成一個,可以使儲油腔2流出機油的速度較慢,因此當發(fā)動機停機后,機油從儲油腔2流出的持續(xù)時間就更長,從而保證了發(fā)動機停機后對增壓器的軸和軸承的潤滑時間。
[0035]優(yōu)選地,同一儲油腔2的兩個儲油腔進油道3位于所述儲油腔回油道4的兩側,且與所述儲油腔回油道4的夾角相同,上述設置可保證兩個儲油腔進油道3的長度和傾斜度均相同,從而使得機油流入儲油腔2時的速度一致,使得每個儲油腔2的兩個儲油腔進油道3流出的機油流向和流速穩(wěn)定,沖擊力小,則不易產生氣泡和亂流,從而保證了發(fā)動機停機后機油從儲油腔回油道4流出的速度及潤滑效果。
[0036]如圖2所示,儲油腔2可設置為四個且對稱設置于中間體進油道I兩側。對稱設置可以保證兩側對稱位置的儲油腔2的儲油腔進油道3和儲油腔回油道4分別長度一致,方向對稱,保證流入兩側儲油腔進油道3的機油同步,流出兩側儲油腔回油道4的機油速度一致,角度對稱,匯合流暢。
[0037]優(yōu)選地,如圖2和圖4所示,中間體進油道I同一側的兩個儲油腔2上下平行設置,可以保證同一側儲油腔2的儲油腔進油道3和儲油腔回油道4的長度一致,上下兩個所述儲油腔2的所述儲油腔進油道3和儲油腔回油道4分別位于同一豎直平面,在加工時,加工其中一個儲油腔2的儲油腔進油道3或儲油腔回油道4后,要加工另外一個儲油腔2的儲油腔進油道3或儲油腔回油道4時,只需沿豎直方向走刀,不需確定水平尺寸,從而使加工方便。
[0038]優(yōu)選地,如圖3-5所示,儲油腔2包括與中間體外部連通的開口,所屬開口通過圖5所示的可拆卸的堵塊5密封,對這種機構加工時,可先加工與中間體一體成型的伸出外表面的實心形狀體,而后將該實心形狀體加工成與中間體相連通的空心腔體,進而由可拆卸的堵塊5密封,與直接將儲油腔2與中間體一體成型相比,加工更加方便。
[0039]具體地,儲油腔2的結構可以為如圖2和圖4所示的結構,即每個儲油腔2均為伸出中間體外表面且與中間體一體成型的扁塊狀盒體,此結構增大了進入中間體進油道I的機油與外界空氣的熱交換面積,從而提高了機油的換熱效率。
[0040]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渦輪增壓器,包括上述任一實施例所述的渦輪增壓器中間體。
[0041]由于在本實施例的渦輪增壓器中使用的渦輪增壓器中間體與上述渦輪增壓器中間體的各實施例中提供的渦輪增壓器中間體相同,因此二者能夠解決相同的技術問題,并達到相同的預期效果。
[0042]關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渦輪增壓器的其他構成等已為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所熟知,在此不再詳細說明。
[0043]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渦輪增壓器中間體,包括中間體進油道(I),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儲油腔(2),所述儲油腔(2)與所述中間體進油道(I)之間分別通過儲油腔進油道(3)和儲油腔回油道(4)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渦輪增壓器中間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儲油腔進油道(3)水平設置,或所述儲油腔進油道(3)傾斜設置且上端與所述中間體進油道(I)連通,下端與所述儲油腔⑵連通。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渦輪增壓器中間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儲油腔回油道(4)傾斜設置且上端與所述儲油腔(2)連通,下端與所述中間體進油道(I)連通。
4.根據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渦輪增壓器中間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儲油腔(2)為多個,且每個所述儲油腔(2)與所述中間體進油道(I)之間通過兩個所述儲油腔進油道(3)和一個所述儲油腔回油道(4)連通。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渦輪增壓器中間體,其特征在于,同一所述儲油腔(2)的兩個所述儲油腔進油道(3)位于所述儲油腔回油道(4)的兩側,且與所述儲油腔回油道(4)的夾角相同。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渦輪增壓器中間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儲油腔(2)為四個且對稱設置于所述中間體進油道(I)兩側。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渦輪增壓器中間體,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間體進油道(I)同一側的兩個所述儲油腔(2)上下平行設置,且上下兩個所述儲油腔(2)的所述儲油腔回油道(4)位于同一豎直平面。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渦輪增壓器中間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儲油腔(2)包括與所述中間體外部連通的開口,所述開口處通過可拆卸的堵塊(5)密封。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渦輪增壓器中間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儲油腔(2)為伸出中間體外表面且與中間體一體成型的扁塊狀盒體。
10.一種渦輪增壓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渦輪增壓器設置有如權利要求1?9中任一項所述的渦輪增壓器中間體。
【文檔編號】F02B39/14GK204200359SQ201420495985
【公開日】2015年3月11日 申請日期:2014年8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8月29日
【發(fā)明者】王恒, 姜志永, 李文奇 申請人: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