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劑箱及作業(yè)車輛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能確保還原劑箱內的熱交換器的路徑長度較長且能拆卸頂蓋及熱交換器的還原劑箱。構成熱交換器(40)的第一管路(50)與第二管路(60)分別具有從懸垂部(41)的下端沿著容器主體(33)的底面(36)朝向側面(35a)延伸的延伸部(54、64)、以及從延伸部(54、64)的前端沿著容器主體(33)的側面(35a)朝向頂面(34)延伸的立起部(55、65)。表示延伸部(54、64)的沿底面(36)的長度的尺寸L1大于表示開口(31)的最大內側尺寸長度的尺寸LD。立起部(55、65)及折返部(59)形成熱交換器(40)的前端彎曲部(45),前端彎曲部(45)的立起長度小于表示通過開口(31)的中心的最小內側尺寸長度的尺寸SD。
【專利說明】還原劑箱及作業(yè)車輛
【技術領域】
[0001 ] 本發(fā)明涉及還原劑箱及作業(yè)車輛。
【背景技術】
[0002]在液壓挖掘機、推土機、輪式裝載機等作業(yè)車輛中搭載有排氣處理裝置。作為排氣處理裝置,例如存在有柴油顆粒過濾裝置(DPF)、柴油機氧化催化裝置(DOC)及選擇性催化還原裝置(SCR)等。特別是,選擇性還原催化裝置還原排氣中的氮氧化物以凈化排氣。該排氣處理所利用的還原劑儲存于還原劑箱中。
[0003]當還原劑在箱內凍結時,無法將還原劑供給至排氣處理裝置。因此,為了防止還原劑箱內的還原劑的凍結,提出有在還原劑箱內配置熱交換器以對還原劑進行加熱的技術。例如,在日本特開2011-137441號公報(專利文獻I)中公開了一種還原劑箱,該還原劑箱設有用于從箱主體內取出液體還原劑的吸出配管,并設置有介質配管,該介質配管在吸出配管的吸取口附近向回彎曲以反轉,以允許用于熱交換的介質循環(huán)至箱主體,從而在吸取口附近解凍凍結了的還原劑。
[0004]在先技術文獻
[0005]專利文獻
[0006]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1-137441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0007]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0008]為了提高熱交換器至還原劑的熱傳遞效率,熱交換器優(yōu)選在還原劑箱內中具有長的路徑長度以增大表面積。另一方面,考慮到維護性,優(yōu)選熱交換器由將箱的上部開口封閉的頂蓋支承。在該情況下,當熱交換器在箱內過度地彎曲時,可能無法拆卸頂蓋及熱交換器。
[0009]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的問題而做成的,其主要的目的在于提供能確保還原劑箱內的熱交換器的路徑長度較長且能拆卸頂蓋及熱交換器的還原劑箱。
[0010]技術方案
[0011]本發(fā)明的還原劑箱包括容器主體、熱交換器和頂蓋。容器主體用于儲存還原劑。在容器主體的頂面中形成有開口。在熱交換器中流動有與還原劑進行熱交換的介質。頂蓋封閉容器主體的開口且支承熱交換器。熱交換器包括將熱交換介質向容器主體內弓丨導的第一管路、使熱交換介質從容器主體流出的第二管路、和折返部。第一管路與第二管路經由折返部彼此連通。第一管路與第二管路分別具有從頂蓋朝向容器主體的底面延伸的懸垂部、從懸垂部的下端沿著底面朝向容器主體的側面延伸的延伸部、以及從延伸部的前端沿著側面朝向容器主體的頂面延伸的立起部。延伸部的沿著底面的長度大于開口的最大內側長度。第一管路的立起部、第二管路的立起部、及折返部形成熱交換器的前端彎曲部。前端彎曲部的沿著側面的立起長度小于開口的通過中心的最小內側長度。[0012]需要說明的是,在本說明書中,將還原劑及還原劑的前驅體總稱為“還原劑”。
[0013]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還原劑箱,通過使延伸部延伸至俯視下在開口之外的位置,熱交換器的路徑長度變長,熱交換器的表面積增大。能增大從熱交換器至還原劑的熱交換面積,從而能提高至還原劑的熱傳遞效率。由于能使前端彎曲部經由開口移動,因此能將頂蓋及熱交換器一體地從容器主體上拆卸,從能容易地將熱交換器從容器主體中抽出。
[0014]在上述的還原劑箱中,從延伸部的延伸方向看到的前端彎曲部的形狀被包含于開口的平面形狀內。這樣,能使前端彎曲部更容易通過開口,因此,更容易將熱交換器從容器主體中抽出。
[0015]在上述的還原劑箱中,從延伸部的延伸方向看到的前端彎曲部的形狀的外接圓被包含于開口的平面形狀內。這樣,能使前端彎曲部更容易通過開口,從而更容易將熱交換器從容器主體中抽出。
[0016]在上述的還原劑箱中,前端彎曲部與側面之間的距離小于通過將開口的邊緣與側面之間的最短距離二等分獲得的長度。這樣,熱交換器的延伸部沿底面延伸的長度進一步變大,使得熱交換器的路徑長度更長。因此,能進一步提高至還原劑的熱傳遞效率。
[0017]在上述的還原劑箱中,開口是圓形。這樣,能提高容器主體與頂蓋之間的密封性,能抑制容器主體的頂面與頂蓋之間產生間隙,因此能更可靠地防止儲存于容器主體內的還原劑的泄漏。
[0018]在上述的還原劑箱中,第一管路與第二管路在保持第一管路的外徑、第二管路的外徑、以及第一管路與第二管路之間的距離之和小于開口的通過中心的最小內側長度的狀態(tài)下從頂蓋延伸至折返部。這樣,能容易地使熱交換器整體經由開口從容器主體的內部向外部移動。
[0019]本發(fā)明的作業(yè)車輛包括發(fā)動機、通過還原反應對來自發(fā)動機的排氣進行處理的排氣處理裝置、上述任一項的還原劑箱、以及將從還原劑箱吸出的還原劑噴射至被引導至排氣處理裝置的排氣的還原劑噴射裝置。由此,能提供包括能確保還原劑箱內的熱交換器的路徑長度較長,且能拆卸頂蓋及熱交換器的還原劑箱的作業(yè)車輛。
[0020]有益效果
[0021 ] 如以上說明,根據(jù)本發(fā)明,能確保還原劑箱內的熱交換器的路徑長度較長,且能拆卸頂蓋及熱交換器。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2]圖1是概略地表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的作業(yè)車輛的結構的立體圖。
[0023]圖2是表示圖1所示的作業(yè)車輛中的從回旋框架上的還原劑箱到排氣處理單元的還原劑配管的路徑的俯視圖。
[0024]圖3是示意性地表示圖1所示的作業(yè)車輛中的還原劑的路徑、熱交換用的介質的路徑及來自發(fā)動機的排氣的排氣路徑的功能圖。
[0025]圖4是概略地表示還原劑箱的結構的立體圖。
[0026]圖5是概略地表示局部剖切的還原劑箱的局部剖切剖視圖。
[0027]圖6是表示還原劑箱的頂面的從下方觀察到的立體圖。
[0028]圖7是放大表示還原劑箱的內部的熱交換器的前端附近的立體圖。[0029]圖8是表示具有吸出配管及傳感器單元的熱交換器的配置的立體圖。
[0030]圖9是表示由頂蓋支承的熱交換器的立體圖。
[0031]圖10是表示圖9所示的頂蓋及熱交換器的俯視圖。
[0032]圖11是表示圖9所示的頂蓋及熱交換器的側視圖。
[0033]圖12是表示圖9所示的頂蓋及熱交換器的正視圖。
[0034]圖13概略地表示容器主體內的熱交換器的配置。
[0035]圖14是概略地表示前端彎曲部的投影與開口之間的關系的第一例的示意圖。
[0036]圖15是概略地表示前端彎曲部的投影與開口之間的關系的第二例的示意圖。
[0037]圖16是概略地表示前端彎曲部的投影與開口之間的關系的第三例的示意圖。
[0038]圖17是表示從容器主體抽出熱交換器的第一工序的立體圖。
[0039]圖18是表示從容器主體抽出熱交換器的第二工序的立體圖。
[0040]圖19是表示從容器主體抽出熱交換器的第三工序的立體圖。
[0041]圖20是表示從容器主體抽出熱交換器的第四工序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42]以下,將基于【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本實施例。
[0043]首先,使用圖1說明本發(fā)明的思想適用的作業(yè)車輛的一例的液壓挖掘機的結構。應當說明的是,本發(fā)明能應用于諸如輪式裝載機、推土機等之類的設置有包含處理單元的發(fā)動機單元的作業(yè)車輛。
[0044]圖1是概略地表示作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的作業(yè)車輛的液壓挖掘機I的結構的概略立體圖。參照圖1,液壓挖掘機I主要包括底盤2、上部回旋體3和作業(yè)工具4。由底盤2和上部回旋體3構成作業(yè)車輛主體。
[0045]底盤2具有一對左右履帶2a。底盤2構成為通過該對履帶2a的旋轉而能自行。上部回旋體3能夠自由旋轉地安裝在底盤2上。
[0046]上部回旋體3在前方側F (車輛前側)的左側L具有構成用于供駕駛員操作液壓挖掘機I的空間的駕駛室5。上部回旋體3在后方側B (車輛后側)具有用于收納發(fā)動機的發(fā)動機室6及配重7。在本實施例中,當處于駕駛員落座于駕駛室5內的狀態(tài)下,將駕駛員的前方側(正面?zhèn)?稱為上部回旋體3的前方側F,將與該前方側F相反的一側、即駕駛員的后方側(背面?zhèn)?稱為上部回旋體3的后方側,將落座狀態(tài)下的駕駛員的左側稱為上部回旋體3的左側L,將駕駛員的右側稱為上部回旋體3的右側R。以后,假設上部回旋體3的前/后和左/右與作業(yè)車輛的前/后和左/右一致。另外,圖中箭頭Z表示駕駛員的上下方向。
[0047]上部回旋體3具有回旋框架9?;匦蚣?被包含在作業(yè)車輛主體中?;匦蚣?配置于底盤2的上方,設為相對于底盤2能夠自由地回轉。作業(yè)工具4、駕駛室5及配重7搭載于回旋框架9,配置在回旋框架9的上表面上。液壓挖掘機I具備用于使上部回旋體3相對于下部行進體2相對回旋的、未圖示的回旋裝置?;匦b置由被底盤2支承的回旋電動機、被回旋框架9支承的傳動裝置等構成。
[0048]進行砂土的挖掘等作業(yè)的作業(yè)工具4由上部回旋體3可樞轉地支承為能在上下方向Z上操作。作業(yè)工具4具有能在上下方向Z上操作地安裝于上部回旋體3的前方側F的大致中央部的轉臂4a、能在前后方向F、B上操作地連接至轉臂4a的前端部的臂4b和能在前后方向F、B上操作地連接至臂4b的前端部的鏟斗4c。轉臂4a、臂4b及鏟斗4c構成為分別由液壓缸4d驅動。
[0049]作業(yè)工具4相對于駕駛室5而言設于右側R。作業(yè)工具4相對于被配置于上部回旋體3的前方側F的左側L的駕駛室5而言設于作為駕駛室5的一側的右側R。需要說明的是,駕駛室5與作業(yè)工具4的配置不限于圖1所示的例子,例如也可以在配置于上部回旋體3的前方右側的駕駛室5的左側設有作業(yè)工具4。
[0050]發(fā)動機室6以與配重7的前方側F相鄰的方式設于回旋框架9的上方。回旋框架9形成發(fā)動機室6的底板部分。發(fā)動機室6被發(fā)動機罩8從上側覆蓋。發(fā)動機罩8形成發(fā)動機室6的頂棚部分。配重7配置于發(fā)動機室6的后方側B并形成發(fā)動機室6的后方側B的壁。用于將從發(fā)動機排出的排氣向液壓挖掘機I的外側排出的排氣筒15從發(fā)動機罩8向上方關出。
[0051]配重7為了在挖掘作業(yè)等中保持液壓挖掘機I的車身平衡而設于回旋框架9的后端部處。配重7設于回旋框架9上的發(fā)動機室6的后方側B。配重7例如通過在組裝鋼板而形成的箱中放入廢鐵及混凝土來形成。配重7的后表面構成液壓挖掘機I的后方側B的表面,并具有圓滑地彎曲的形狀。
[0052]接著,將參照圖2說明本實施例的作業(yè)車輛中的從還原劑箱到排氣處理單元的還原劑配管的路徑。圖2是表示圖1所示的作業(yè)車輛(液壓挖掘機)I中的回旋框架9上的從還原劑箱到排氣處理單元的還原劑配管的路徑的俯視圖。參照圖2,液壓挖掘機I具備作為用于驅動底盤2及作業(yè)工具4的動力源的發(fā)動機10。發(fā)動機10搭載于回旋框架9上。發(fā)動機10搭載于回旋框架9上,特別地,位于設置在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位置處的中央框架的后部。發(fā)動機10收容于發(fā)動機室6內。
[0053]液壓挖掘機I在發(fā)動機室6內具備用于對從發(fā)動機10排出的排氣進行處理和凈化的排氣處理單元。排氣處理單元配置于發(fā)動機10的上方,主要具備排氣處理裝置12、14、中繼連接管13、排氣筒15、和還原劑的噴射噴嘴28。排氣處理裝置12通過后述的排氣管
11(圖3)與發(fā)動機10連接。排氣處理裝置14通過中繼連接管13與排氣處理裝置12連接。從發(fā)動機10排出的排氣依次通過排氣處理裝置12、14后從排氣筒15向大氣中排出。相對于從發(fā)動機10排出的排氣的流動而言,排氣處理裝置12配置于發(fā)動機10的下游側,排氣處理裝置14配置于排氣處理裝置12的下游側。
[0054]排氣處理裝置12捕集從發(fā)動機10排出的排氣中的顆粒狀物質而使排氣中的顆粒狀物質的濃度降低。排氣處理裝置12例如是柴油顆粒過濾裝置。排氣處理裝置14通過與還原劑的反應而將排氣中所含有的氮氧化物還原,將氮氧化物化學變化為無害的氮氣,從而使排氣中的氮氧化物濃度降低。排氣處理裝置14例如是選擇性催化還原式的NOx去除裝置。中繼連接管13設有用于向中繼連接管13內噴射還原劑的噴射噴嘴28。中繼連接管13用作用于向排氣中噴射還原劑并將它們混合的混合配管。
[0055]液壓挖掘機I還具備用于向排氣處理單元供給還原劑的還原劑供給部。還原劑供給部具備還原劑箱20及還原劑泵22。還原劑箱20及還原劑泵22搭載于回旋框架9上,特別地位于右側R的側框架上。還原劑泵22配置于發(fā)動機室6的前方側F。還原劑箱20配置于比還原劑泵22靠前方側F的位置。還原劑箱20用于儲存將在排氣處理裝置14中使用的還原劑。作為還原劑,例如優(yōu)選使用尿素水溶液。然而,還原劑不限于此。
[0056]還原劑箱20和還原劑泵22通過送給配管21及返回配管23彼此連接。送給配管21是用于從還原劑箱20向還原劑泵22送出還原劑的配管。返回配管23是用于使還原劑從還原劑泵22向還原劑箱20返回的配管。還原劑泵22與噴射噴嘴28通過壓送配管25彼此連接。壓送配管25是用于從還原劑泵22向噴射噴嘴28移送還原劑的配管。
[0057]從還原劑箱20經由送給配管21而向還原劑泵22移送的還原劑在還原劑泵22處被分支到兩個路徑中。排氣處理未使用的還原劑從還原劑泵22經由返回配管23而向還原劑箱20返回。排氣處理所使用的還原劑從還原劑泵22經由壓送配管25而到達噴射噴嘴28,并從噴射噴嘴28向中繼連接管13內噴霧。
[0058]來自發(fā)動機10的排氣經由中繼連接管13流入排氣處理裝置14。中繼連接管13沿著排氣的流動設于排氣處理裝置14的上游側。從還原劑箱20吸出的還原劑經由安裝至中繼連接管13的噴射噴嘴28而向在中繼連接管13內流動的排氣中噴射。還原劑向沿著排氣的流動向排氣處理裝置14的上游側噴射。向排氣中噴射的還原劑的量基于通過排氣處理裝置14的排氣的溫度及排氣中包含的氮氧化物的濃度來控制。
[0059]接著,參照圖3說明本實施例的作業(yè)車輛中的熱交換用的介質的路徑和還原劑的路徑。圖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實施例的作業(yè)車輛中的還原劑的路徑、熱交換用的介質的路徑及來自發(fā)動機的排氣的排氣路徑的功能圖。如圖3所示,從發(fā)動機10排出的排氣依次通過排氣管11、排氣處理裝置12、中繼連接管13、排氣處理裝置14而從排氣筒15向車外排出。沿著排氣的流動在排氣處理裝置14的上游側,在中繼連接管13處設有噴射裝置28。
[0060]還原劑箱20具有用于儲存還原劑90的容器主體33。在容器主體33的內部配置有供從還原劑箱20流出的還原劑90流過的吸出配管70。吸出配管70與送給配管21連接。從還原劑箱20吸出的還原劑90利用還原劑泵22被移送,依次經由送給配管21及壓送配管25后到達噴射噴嘴28。排氣處理未使用的還原劑90從還原劑泵22經由返回配管23后向還原劑箱20返回。
[0061]噴射噴嘴28用作還原劑噴射裝置,該還原劑噴射裝置將從還原劑箱20吸出的還原劑90向排氣的相對于排氣處理裝置14的上游側噴射。噴射噴嘴28將還原劑90供給至在中繼連接管13內流動的排氣。在排氣處理裝置14中,排氣中所含有的氮氧化物與還原劑90發(fā)生反應,從而排氣中的氮氧化物的濃度減少。在還原劑90為尿素水溶液的情況下,尿素水溶液在中繼連接管13內分解而變?yōu)榘?并且通過氮氧化物與氨之間的反應,氮氧化物被分解為無害的氮和氧。氮氧化物的量降低至適當值的排氣被從排氣筒15排出。
[0062]在還原劑箱20的內部配置有熱交換器40,與還原劑90之間進行熱交換的介質(熱交換介質)流過熱交換器40。作為熱交換介質,使用發(fā)動機10的冷卻水。熱交換器40具有將熱交換介質向還原劑箱20內引導的第一管路50和使熱交換介質從還原劑箱20流出的第二管路60。第一管路50與冷卻水配管17連接。第二管路60與冷卻水配管18連接。冷卻水配管18設有散熱器16和冷卻水泵19。
[0063]利用冷卻水泵19的驅動,發(fā)動機10的冷卻水在發(fā)動機10、熱交換器40、散熱器16及冷卻水泵19中循環(huán)而流動。在發(fā)動機10被加熱了的冷卻水在熱交換器40與還原劑90進行熱交換而被冷卻。另一方面,還原劑90從冷卻水接收熱量而被加熱。散熱器16是通過進行冷卻水與空氣的熱交換將冷卻水冷卻的熱交換器。在散熱器16中被冷卻的冷卻水流到發(fā)動機10的水套,從而發(fā)動機10被適當?shù)乩鋮s。
[0064]以下,詳細地說明還原劑箱20的結構。圖4是概略地表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的還原劑箱20的結構的立體圖。如圖4所示,還原劑箱20具有中空的容器主體33。容器主體33具有大致矩形箱狀的外形。容器主體33由頂面34、側面35a、35c、圖4未圖示的側面35b、35d、以及圖4未圖示的底面36構成。容器主體33在頂面34與底面36之間構成用于儲存還原劑的空間。容器主體33由聚乙烯等耐腐蝕性優(yōu)異的樹脂材料一體地形成。
[0065]在容器主體33的頂面34形成有用于補充還原劑的補充口 37和圖4未圖示的后述的開口 31 (圖6)。開口 31由圓板狀的頂蓋30封閉。在開口 31的周圍形成有多個用于緊固螺栓32的有底的螺孔。在頂蓋30的外周部中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貫通頂蓋30的多個貫通孔。頂蓋30利用作為連結構件的螺栓32能裝卸地安裝于容器主體33。在頂面34與頂蓋30之間設有O型密封圈等的密封構件,由此,在將頂蓋30固定于頂面34的狀態(tài)下,開口 31被液密地密封。頂蓋30例如由剛性優(yōu)異的金屬材料成形。
[0066]在頂蓋30安裝有貫通部51、61。貫通部51、61構成與還原劑之間進行熱交換的熱交換器的一部分。流入容器主體33中的介質流過貫通部51。流出容器主體33的介質流過貫通部61。
[0067]在頂蓋30安裝有供還原劑從容器主體33流出的流出口 71和供向容器主體33返回的還原劑流動的返回口 79。圖2、3所示的送給配管21的端部與流出口 71連接。圖2、3所示的返回配管23的端部與返回口 79連接。
[0068]安裝片81通過螺栓能裝卸地連接至頂蓋30。安裝片81用于支承對容器主體33內的還原劑的液位、還原劑的濃度及還原劑的溫度進行測量的傳感器的基部86。以從基部86突出的方式設有電線束87。在電線束87的前端設有連接器88。還原劑的液位、濃度、和溫度的測量值經由電線束87及連接器88向未圖示的控制器輸出。
[0069]在頂蓋30安裝有排氣口 91和通氣裝置92。在從補充口 37向容器主體33內補充還原劑時,存在于容器主體33內的空氣僅由排氣口 91向容器主體33外流出。通氣裝置92設為將容器主體33內的空氣壓自動地保持為恒定。在容器主體33內的空氣由于環(huán)境溫度的變化而膨脹或收縮時,經由通氣裝置92排出或吸入空氣,由此,將容器主體33內的壓力保持為恒定。
[0070]圖5是表示圖4所示的局部剖切的還原劑箱的局部剖切剖視圖。參照圖5,容器主體33具有與側面35a對置的側面35b、與圖4所示的側面35c對置的側面35d、及與頂面34對置的底面36。側面35a與側面35b設為大致平行。側面35c與側面35d設為大致平行。頂面34與底面36設為大致平行。
[0071]圖6是還原劑箱20的頂面34的從下方觀察到的立體圖。參照圖6,在還原劑箱20的容器主體33的頂面34中形成有貫通頂面34的開口 31。開口 31形成為圓形。上述的頂蓋30從上方覆蓋開口 31而封閉開口 31。開口 31的直徑小于封閉開口 31的頂蓋30的直徑。固定至頂蓋30的貫通部51、61貫通容器主體33的頂面34而沿從容器主體33的頂面34朝向底面36的方向延伸。貫通部51、61沿與頂面34及底面36正交的方向延伸。貫通部51、61沿與圓板狀的頂蓋30正交的方向延伸。
[0072]圖7是放大表示還原劑箱20內部的熱交換器40的前端附近的立體圖。圖8是表示熱交換器40、吸出配管70和傳感器單元80的配置的立體圖。適當參照圖5?8,將說明還原劑箱20,特別是配置于容器主體33中的結構。
[0073]在還原劑箱20的容器主體33中配置有供用于與還原劑進行熱交換的介質流過的熱交換器40。關于熱交換器40的結構的詳細見后述。
[0074]在容器主體33的內部配置有用于吸出儲存于容器主體33內的還原劑90的吸出配管70 (圖6)。吸出配管70具有安裝于頂蓋30的流出口 71。吸出配管70還具有上部懸垂部72、傾斜部73和下部懸垂部74。上部懸垂部72從頂蓋30延伸以與流出口 71在同一直線上的方式垂下。傾斜部73與上部懸垂部72的下端連接,并相對于上部懸垂部72傾斜而向遠離頂蓋30的一側延伸。下部懸垂部74與傾斜部73的下端連接,并與上部懸垂部72平行地延伸。
[0075]上部懸垂部72及下部懸垂部74與容器主體33的側面35a置35d平行地延伸,并與容器主體33的頂面34及底面36垂直地延伸。傾斜部73在相對于容器主體33的頂面34、側面35a至35d及底面36傾斜的方向上延伸。
[0076]吸出配管70還具有延伸部75 (參照圖12)和濾網(過濾器)76。延伸部75與下部懸垂部74的下端連接,并沿容器主體33的底面36朝向側面35a延伸。過濾器76形成吸出配管70的前端部。儲存于容器主體33內的還原劑經由過濾器76流入吸出配管70內。過濾器76被設置成濾出容器主體33內的雜質以防止雜質流入吸出配管70內。如圖5所示,過濾器76配置于容器主體33的底面36附近,以使得即使容器主體33內的還原劑的量變少,也能從吸出配管70吸出還原劑。
[0077]在容器主體33的底面36上載置有支承板77。板狀支承部78從支承板77朝向容器主體33的頂面34突出。在板狀支承部78的前端附近,過濾器76使用螺栓固定于板狀支承部78。過濾器76借助支承板77及板狀支承部78被支承在容器主體33的底面36上。由此,吸出配管70的剛性提高。
[0078]在容器主體33的內部配置有傳感器單元80。傳感器單元80具有電線束82、液位傳感器83、以及濃度/溫度傳感器85。電線束82及液位傳感器83利用螺栓84安裝于頂蓋30的下表面。電線束82及液位傳感器83以從頂蓋30垂下的方式朝向容器主體33的底面36延伸。在電線束82及液位傳感器83的下端安裝有濃度/溫度傳感器85。
[0079]液位傳感器83在其內部具有浮標。浮標位于還原劑的液面上?;谠摳说母叨任恢眯畔z測容器主體33的內部的還原劑的液位。濃度/溫度傳感器85用于測量還原劑的濃度及溫度。與計還原劑的液位、濃度及溫度的測量值有關的信號經由電線束82傳遞至圖4、5所示的基部86,再經由電線束87及連接器88向未圖示的控制器輸出。
[0080]傳感器單元80借助夾緊部120被支承在熱交換板110上。由此,傳感器單元80的剛性提高。熱交換板Iio的詳細見后述。
[0081]圖9是表示由頂蓋30支承的熱交換器40的立體圖。圖10是圖9所示的頂蓋30及熱交換器40的俯視圖。圖11是圖9所示的頂蓋30及熱交換器40的側視圖。圖12是圖9所示的頂蓋30及熱交換器40的主視圖。適當參照圖9?12及圖5?8,將說明與還原劑進行熱交換的熱交換器40的結構。
[0082]熱交換器40具有懸垂部41、平行部44和前端彎曲部45。懸垂部41是熱交換器40中的、從容器主體33的頂面33朝向底面36延伸的部分。平行部44與熱交換器40中的連接至懸垂部41的下端并沿容器主體33的底面36水平地延伸的部分。前端彎曲部45連接至平行部44的前端。前端彎曲部45相對于平行部44彎曲,沿容器主體33的側面35a向上方延伸。前端彎曲部45形成熱交換器40的前端部分。
[0083]懸垂部41、平行部44及前端彎曲部45是通過對大致U字形狀的管材進行彎曲加工而一體地形成的?;蛘撸部梢苑謩e將構成懸垂部41、平行部44及前端彎曲部45的相應通過例如焊接連接在一起而形成熱交換器40。
[0084]從另一觀點看熱交換器40時,熱交換器40具有將熱交換介質向容器主體33內引導的第一管路50 (圖9)、使熱交換介質從容器主體33流出的第二管路60、和折返部59。第一管路50和第二管路60通過折返部59彼此連通。
[0085]第一管路50具有貫通部51、傾斜部52、下部懸垂部53、延伸部54和立起部55。貫通部51貫通容器主體33的頂面34而向容器主體33的內部的空間內延伸。傾斜部52與貫通部51的下端連接。傾斜部52笨哦設為相對于貫通部51傾斜而向底面36側延伸的第一傾斜部。下部懸垂部53與傾斜部52的下端連接,并與貫通部51平行地延伸。
[0086]貫通部51及下部懸垂部53與容器主體33的側面35a至35d平行地延伸,并與容器主體33的頂面34及底面36垂直地延伸。傾斜部52沿相對于容器主體33的頂面34、側面35a至35d及底面36傾斜的方向延伸。
[0087]延伸部54連接至下部懸垂部53的下端,并沿容器主體33的底面36朝向容器主體33的側面35a延伸。立起部55連接至延伸部54的前端,并沿容器主體33的側面35a朝向容器主體33的頂面34延伸。
[0088]從容器主體33的頂面34朝向底面36延伸的懸垂部41被構造成包括第一管路50的貫通部51、傾斜部52及下部懸垂部53。在第一管路50中包括的懸垂部41形成有兩處彎曲部,并且該彎曲部形成傾斜部52。平行部44被構造成包括第一管路50的延伸部54。前端彎曲部45被構造成包括第一管路50的立起部55。
[0089]第二管路60具有貫通部61、傾斜部62、下部懸垂部63、延伸部64和立起部65。貫通部61貫通容器主體33的頂面34而向容器主體33的內部的空間內延伸。傾斜部62與貫通部61的下端連接。傾斜部62被設為相對于貫通部61傾斜而向底面36側延伸的第二傾斜部。下部懸垂部63與傾斜部62的下端連接,并與貫通部61平行地延伸。
[0090]貫通部61及下部懸垂部63與容器主體33的側面35a至35d平行地延伸,并與容器主體33的頂面34及底面36垂直地延伸。傾斜部62沿相對于容器主體33的頂面34、側面35a至35d及底面36傾斜的方向延伸。
[0091]延伸部64連接至下部懸垂部63的下端,并沿著容器主體33的底面36朝向容器主體33的側面35a延伸。立起部65連接至延伸部64的前端,并沿著容器主體33的側面35a朝向容器主體33的頂面34延伸。
[0092]從頂面34朝向容器主體33的底面36延伸的懸垂部41包括第二管路60的貫通部61、傾斜部62及下部懸垂部63。在第二管路60中包括的懸垂部41形成有兩處彎曲部,并且這些彎曲部形成傾斜部62。平行部44被構造成包括第二管路60的延伸部64。前端彎曲部45被構造成包括第二管路60的立起部65。
[0093]貫通部51、61及下部懸垂部53、63分別彼此平行地配置。延伸部54、64彼此平行地配置。延伸部54、64在與下部懸垂部53、63正交的方向上延伸。
[0094]前端彎曲部45由第一管路50的立起部55、第二管路60的立起部65、及將第一管路50與第二管路60連通的折返部59形成。由前端彎曲部45的在最接近容器主體33的頂面34的點處與熱交換器40的延伸方向正交且包含該最接近的點的截面形成折返部59。包括前端彎曲部45中的最接近容器主體33的頂面34的點且與容器主體33的側面35c、35d平行的熱交換器40的截面形成折返部59。前端彎曲部45形成為倒U形形狀。
[0095]在懸垂部41中,第一管路50與第二管路60之間的距離被設置為大致恒定。在平行部44中,第一管路50與第二管路60之間的距離被設置為大致恒定。在前端彎曲部45中,第一管路50與第二管路60之間的距離隨著接近折返部59而變小。在此,第一管路50與第二管路60之間的距離表示第一管路50與第二管路60之間在與第一管路50或第二管路60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最短距離。
[0096]如圖8所示,第一管路50所包含的傾斜部52和第二管路60所包含的傾斜部62分別以隨著遠離貫通部51、61而接近傳感器單元80的方式相對于貫通部51、61傾斜。傳感器單元80位于第一管路50的下部懸垂部53與第二管路60的下部懸垂部63之間的位置。為了關于傳感器單元80及傳感器單元80周邊的還原劑進行更高效率的熱傳遞,將熱交換器40配置為接近于傳感器單元80。
[0097]還原劑的流過的吸出配管70的傾斜部73(圖6)以隨著遠離上部懸垂部72而接近第一管路50的方式相對于上部懸垂部72傾斜。吸出配管70的下部懸垂部74與第一管路50的下部懸垂部53平行地配置,并沿著第一管路50的下部懸垂部53延伸。第一管路50的下部懸垂部53與吸出配管70的下部懸垂部74之間的距離被最小化。例如也可以使下部懸垂部53、74之間的距離小于或等于第一管路50的配管的外徑。為了關于吸出配管70及吸出配管70周邊的還原劑進行更高效率的熱傳遞,將熱交換器40配置為接近于吸出配管70。
[0098]設置在吸出配管70前端處的過濾器76被設置成在側部在兩個方向上由熱交換器40的懸垂部41和前端彎曲部45覆蓋并在底側由平行部44覆蓋。通過在過濾器76的周邊配置熱交換器40,優(yōu)先向過濾器76附近的還原劑進行熱傳遞,以便在還原劑凍結的情況下,能優(yōu)先將過濾器76附近的還原劑解凍。
[0099]熱交換器40的懸垂部41安裝于封閉開口 31的頂蓋30,并從頂蓋30垂下。在頂蓋30的厚度方向上觀察的情況下,懸垂部41配置于形成開口 31的圓的內側。傾斜部52、62在對應于開口 31沿貫通部51、61的延伸方向的投影的區(qū)域內相對于貫通部51、61傾斜。由此,通過將頂蓋30從容器主體33的頂面34拆下、并在與頂面34正交的方向(圖10所示的紙面垂直方向)上舉起頂蓋30,能經由開口 31將懸垂部41從容器主體33上去掉。
[0100]圖10及后述的圖13、17?20所示的尺寸LD表示形成于容器主體33的頂面34的開口 31的、通過開口 31的中心CO的最大內側尺寸長度。詳細而言,尺寸LD表示在從開口 31的外部沿頂面34的延伸方向看開口 31的情況下從360°的全角度看到的開口 31內側的直徑長度中的最大長度。尺寸LD表示開口 31的通過中心CO的內側長度中的最大長度。在開口 31為圓形的情況下,尺寸LD表示該圓形的直徑。
[0101]圖10、11所示的尺寸W表示前端彎曲部45的寬度尺寸。詳細而言,尺寸W表示圖10所示的前端彎曲部45的平面形狀的、從延伸部54延伸到延伸部64的外形尺寸。尺寸W表示立起部55的外徑、立起部65的外徑、立起部55、65之間沿圖11中的左右方向的距離之和中的最大值。尺寸W表示在將熱交換器40配置于容器主體33的內部的狀態(tài)下前端彎曲部45的沿著側面35a且在與頂面34及底面36平行的方向上的外形尺寸。
[0102]如圖11所示,第一管路50與第二管路60在保持第一管路50的外徑、第二管路60的外徑、第一管路50與第二管路60之間的距離之和小于表示圓形的開口 31的直徑的尺寸LD的狀態(tài)下從頂蓋30延伸至折返部59。表示前端彎曲部45的寬度尺寸的尺寸W小于表示圓形的開口 31的直徑的尺寸LD。
[0103]圖11、12所示的尺寸H表示前端彎曲部45的立起高度,即從側方看前端彎曲部45時前端彎曲部45在圖11、12中的上下方向上的外形尺寸。尺寸H表示在將熱交換器40配置于容器主體33的內部的狀態(tài)下前端彎曲部45的沿著側面35a且在與頂面34及底面36正交的方向上的外形尺寸。
[0104]圖12所示的尺寸LI表示平行部44的長度或延伸部54、64的長度。尺寸LI表示第一管路50及第二管路60的下部懸垂部53、63的外徑、立起部65的外徑、以及下部懸垂部53、63與立起部65之間沿圖12中的左右方向的距離之和中的最大值。尺寸LI表示在將熱交換器40配置于容器主體33的內部的狀態(tài)下延伸部54、64的沿著底面36且在與側面35c、35d(參照圖4、5參照)平行的方向上的外形尺寸。
[0105]圖12所示的尺寸L2表示第一管路50及第二管路60的貫通部51、61的外徑、立起部65的外徑、貫通部51、61與立起部65之間的沿圖12中的左右方向的距離之和中的最大值。
[0106]如圖9所示,熱交換板110被設置成跨接第一管路50與第二管路60 二者。熱交換板110具有平板形狀的第一平板部111和平板形狀的第二平板部112。熱交換板110具有將第一平板部111與第二平板部112連接的彎曲部113。熱交換板110是通過對一個平板進行彎曲加工而形成。
[0107]熱交換板110在貫通部51、61的延伸方向上設置在第一管路50的傾斜部52與第二管路60的傾斜部62之間。第一平板部111在比傾斜部52遠離容器主體33的頂面34的一側通過例如焊接固定在下部懸垂部53處。第二平板部112在比傾斜部62接近容器主體33的頂面34的一側通過例如焊接固定在貫通部61處。熱交換板110固定在第一管路50及第二管路60 二者處。
[0108]在第一平板部111的下端部處安裝有夾緊部120 (圖8)。夾緊部120包圍傳感器單元80中的電線束82及液位傳感器83的周圍并支承傳感器單元80。利用熱交換器40、熱交換板110及傳感器單元80形成立體的支承結構,由此,熱交換器40及傳感器單元80的剛性提聞。
[0109]圖13是表示容器主體33內的熱交換器40的配置的概略的示意圖。圖13表示容器主體33的沿著側面35b、35d的截面和配置于容器主體33的內部的熱交換器40的線形圖。在圖13中還圖示表示開口 31的最大內側長度的尺寸LD、表示前端彎曲部45的沿著側面35a的立起高度的尺寸H、表示延伸部54、64的沿著底面36的長度的尺寸L1、及表示沿著底面36從懸垂部41到前端彎曲部45的最大距離的尺寸L2。
[0110]在圖13中,將開口 31個整個圓周的邊緣中的與側面35a之間的距離最小的部分表示為邊緣39。圖13所示的中點M表示沿著容器主體33的頂面34的、在開口 31的邊緣39與容器主體33的側面35a之間的線段的中點。圖13中的單點劃線BL是通過將開口 31的邊緣39與容器主體33的側面35a之間的距離二等分的中點M、且沿與頂面34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垂直二等分線。
[0111]參照圖13,表示由延伸部54、64構成的平行部44的沿著底面36的長度的尺寸LI大于表示開口 31的最大內側長度的尺寸LD。表示前端彎曲部45的沿著側面35a的立起長度的尺寸H小于表示開口 31的最大內側長度的尺寸LD。
[0112]由延伸部54、64構成的平行部44從懸垂部41朝向容器主體33的側面35a延伸。熱交換器40在前端彎曲部45處最接近側面35a。前端彎曲部45配置成比二等分線BL靠近側面35a。前端彎曲部45與側面35a之間的距離小于通過將開口 31的邊緣39與側面35a之間的最短距離二等分獲得的長度。
[0113]熱交換器40中的貫通部51、61被配置為貫通開口 31。貫通部51、61相對于開口31的中心而言配置于遠離側面35a的一側的位置處。貫通部51、61相對于開口 31的中心而言配置于與延伸部54、64從懸垂部41延伸的方向相反側的位置處。
[0114]圖14是表示前端彎曲部45的投影45p與開口 31之間的關系的第一例的示意圖。圖14圖示了表示將前端彎曲部45向側面35a投影的圖像的投影45p與形成在容器主體33的頂面34中的開口 31的俯視下的形狀之間的尺寸關系。投影45p對應于前端彎曲部45的從圖11所示的延伸部54、64的延伸方向看的情況下的形狀。圖14中的虛線所示的外接圓CC表示前端彎曲部45的投影45p的外接圓。
[0115]如圖14所示,從延伸部54、64的延伸方向看到的前端彎曲部45的形狀被包含于開口 31的平面形狀中。從延伸部54、64的延伸方向看到的前端彎曲部45的形狀的外接圓CC被包含于開口 31的平面形狀中。表示開口 31的通過中心CO的最大內側長度的尺寸LD表示圓形的開口 31的直徑。另外,在開口 31為圓形的情況下,圓形的開口 31的直徑也可以被表示為通過開口 31的中心CO的最小的內側長度(尺寸SD)。表示前端彎曲部45的立起長度的尺寸H及表示前端彎曲部45的寬度的尺寸W均小于尺寸SD。
[0116]圖15是表示前端彎曲部45的投影與開口的關系之間的第二例的示意圖。貫通容器主體33的頂面34而形成的開口 31不限于圓形,也可以為多邊形狀等其他任意的形狀。圖15表示開口 31的平面形狀為正方形的例子。在圖15所示的第二例中,表示從延伸部54,64的延伸方向看到的前端彎曲部45的形狀的投影45p被包含于開口 31的平面形狀內。從延伸部54、64的延伸方向看到的前端彎曲部45的形狀的外接圓CC被包含于開口 31的平面形狀內。
[0117]在開口 31為正方形的情況下,表示開口 31的最大內側長度的尺寸LD表示該正方形的對角線的長度。圖15所示的尺寸SD表示正方形的開口 31的彼此對置的兩邊間的距離。尺寸SD與正方形的開口 31的一邊的長度相對應。尺寸SD是通過正方形的開口 31的中心CO的最小的內側長度。尺寸SD小于尺寸LD。表示前端彎曲部45的立起長度的尺寸H及表示前端彎曲部45的寬度的尺寸W(參照圖14)均小于圖15所示的尺寸SD。
[0118]圖16是表示前端彎曲部45的投影45p與開口 31之間的關系的第三例的示意圖。圖16表示開口 31的平面形狀為正六邊形的例子。在圖16所示的第三例中,表示從延伸部54,64的延伸方向看到的前端彎曲部45的形狀的投影45p被包含于開口 31的平面形狀內。從延伸部54、64的延伸方向看到的前端彎曲部45的形狀的外接圓CC被包含于開口 31的平面形狀內。
[0119]在開口 31為正六邊形的情況下,表示開口 31的最大內側長度的尺寸LD表示該正六邊形的對角線中的、長度最大的對角線的長度。圖16所示的尺寸SD表示正六邊形的開口 31的彼此對置的兩邊間的距離。尺寸SD是通過正六邊形的開口 31的中心CO的最小的內側長度。尺寸SD小于尺寸LD。表示前端彎曲部45的立起長度的尺寸H及表示前端彎曲部45的寬度的尺寸W(參照圖14)均小于圖16所示的尺寸SD。
[0120]圖17?20是表示從容器主體33抽出熱交換器40的各個工序的立體圖。安裝于頂蓋30的熱交換器40形成為能與頂蓋30 —體地從容器主體33上拆卸。
[0121]具體而言,熱交換器40的懸垂部41形成為位于對應于開口 31沿著貫通部51、61的延伸方向的投影的區(qū)域內。因此,當將用于將頂蓋30固定于容器主體33的螺栓32全部拆下,并將頂蓋30向上方提起時,如圖17所示,熱交換器40的懸垂部41能經由開口 31向容器主體33的外部移動。
[0122]如圖18所示,在將頂蓋30及熱交換器40向遠離頂面34的方向提起,直到從開口31中抽出第二管路60的傾斜部62之外,頂蓋30及熱交換器40傾斜。頂蓋30及熱交換器40相對于容器主體33的頂面34傾斜以便具有圖12、13所示的倒L形形狀的熱交換器40沿逆時針方向旋轉。
[0123]隨著熱交換器40繼續(xù)傾斜,熱交換器40的下部懸垂部53、63與容器主體33的頂面34之間所成的角度變小。如圖19所示,以使在容器主體33的外部露出的下部懸垂部53,63與容器主體33的頂面34不接觸的程度使下部懸垂部53、63盡可能地接近頂面34。由此,熱交換器40的前端彎曲部45移動到與開口 31對置的位置。
[0124]然后,如圖20所示,使頂蓋30及熱交換器40沿著延伸部54、64的延伸方向向懸垂部41遠離容器主體33的頂面34的方向移動。前端彎曲部45具有小于開口 31的最大內側長度的立起長度、并具有帶有被包含于開口 31的平面形狀內的形狀的投影45p(圖14)。因此,在提起熱交換器40并使熱交換器40沿延伸部54、64的延伸方向移動時,能使前端彎曲部45經由開口 31向容器主體33的外部移動。這樣,頂蓋30及熱交換器40被一體地從容器主體33上去除。
[0125]下面,將說明本實施例的作用效果。
[0126]如圖5、9所示,根據(jù)本實施例的還原劑箱20,構成熱交換器40的第一管路50與第二管路60分別具有被包含在從頂蓋30朝向容器主體33的底面36延伸的懸垂部41中的貫通部51、61、傾斜部52、62、及下部懸垂部53、63。而且,第一管路50與第二管路60分別具有從懸垂部41的下端沿著底面36朝向容器主體33的側面35a延伸的延伸部54、64、和從延伸部54、64的前端沿著側面35a朝向容器主體33的頂面34延伸至折返部59的立起部55、65。表不延伸部54、64的沿著底面36的長度的尺寸LI大于表不開口 31的最大內側長度的尺寸LD。
[0127]在發(fā)動機10中被加熱的冷卻水在熱交換器40的內部循環(huán)。在熱交換器40的內部流動的冷卻水的溫度高于儲存于容器主體33內的還原劑的溫度。因此,從熱交換器40向還原劑進行散熱。若從容器主體33的頂面34的厚度方向看,在將熱交換器40的延伸部54、64設置成延伸至開口 31之外的位置時,通過增加延伸部54、64的長度,能確保熱交換器40在還原劑箱20內的路徑長度較長,使得熱交換器40的表面積增大。能增大從熱交換器40至還原劑的熱交換面積,從而能提高從在熱交換器40內流動的冷卻水至還原劑的熱傳遞效率。[0128]另外,如圖9、11所示,第一管路50的立起部55、第二管路60的立起部65、及折返部59形成熱交換器40的前端彎曲部45。如圖13所示,表示前端彎曲部45的沿著容器主體33的側面35a的立起長度的尺寸H小于表示開口 31的通過中心的最小內側長度的尺寸SD0
[0129]這樣,能經由開口 31將熱交換器40從容器主體33的內部向外部移動。因此,能將頂蓋30及熱交換器40 —體地從容器主體33拆卸,以便在維護時等容易將熱交換器40從容器主體33中抽出。
[0130]另外,如圖14?16所示,從延伸部54、64的延伸方向看到的前端彎曲部45的形狀被包含于開口 31的平面形狀內。這樣,能使前端彎曲部45更容易通過開口 31,使得更容易將熱交換器40從容器主體33抽出。若從延伸部54、64的延伸方向看到的前端彎曲部45的形狀的外接圓CC被包含于開口 31的平面形狀內,則能使前端彎曲部45更容易通過開口31,使得更容易將熱交換器40從容器主體33抽出,因此是優(yōu)選的。
[0131]另外,如圖13所示,前端彎曲部45與容器主體33的側面35a之間的距離小于通過將開口 31的邊緣39與側面35a之間的最短距離二等分獲得的長度。這樣,能進一步增大熱交換器40的延伸部54、64沿底面36延伸的長度,因此,熱交換器40在還原劑箱20內的路徑長度變長,能增大從熱交換器40至還原劑的熱交換面積。因此,能進一步提高從在熱交換器40內流動的冷卻水至還原劑的熱傳遞效率。
[0132]另外,如圖6和14所示,開口 31為圓形。這樣,能提高容器主體33的頂面34與覆蓋開口 31的頂蓋30之間的密封性,并能抑制頂面34與頂蓋30之間產生間隙,因此,能更可靠地防止儲存于容器主體33內的還原劑的泄漏。
[0133]另外,如圖11所示,第一管路50與第二管路60在保持第一管路50的外徑、第二管路60的外徑、第一管路50與第二管路60間的距離之和小于表示開口 31的通過中心的最小內側長度的尺寸SD的狀態(tài)下從頂蓋30延伸至將第一管路50與第二管路60連通的折返部59。這樣,能使從頂蓋30到達折返部59的熱交換器40的整體經由開口 31從容器主體33的內部向外部移動,因此能更容易將熱交換器40從容器主體33抽出。
[0134]如圖9和11所示,還原劑箱20包括將儲存于容器主體33內的還原劑吸出的吸出管70。吸出管70具有沿著第一管路50延伸的部分。這樣,能有效地對在吸出管70內流動的還原劑進行加熱,因此能更可靠地抑制吸出管70內的還原劑的凍結。通過將傾斜部52配置于比傾斜部62接近容器主體33的頂面34,使得吸出管70能夠沿第一管路50延伸長的距離,因此能實現(xiàn)對于吸出管70的解凍及吸出管70的凍結防止有利的還原劑箱20。
[0135]如圖5、8所示,還原劑箱20具備從容器主體33的頂面34朝向底面36延伸的傳感器單元80。傾斜部52、62隨著遠離貫通部51、61而接近傳感器單元80。熱交換器40和傳感器單元80均安裝于頂蓋30,并設置成在頂蓋30的位置處隔開一空間。若在容器主體33的內部使熱交換器40彎曲以允許傾斜部52、62接近傳感器單元80,則將比傾斜部52、62靠下方的下部懸垂部53、63配置為沿傳感器單元80延伸。由此,能有效地向傳感器單元80及傳感器單元80周邊的還原劑傳遞熱量,從而能避免由還原劑的凍結引起的檢測精度變差的故障情況。因此,能提高傳感器單元80的對還原劑的狀態(tài)的檢測精度。
[0136]參照圖2、3,作為本實施例的作業(yè)車輛的液壓挖掘機I具備發(fā)動機10、通過還原反應對來自發(fā)動機10的排氣進行處理的排氣處理裝置14、上述的還原劑箱20、將從還原劑箱20吸出的還原劑噴射至被引導至排氣處理裝置14的排氣的噴射噴嘴28。由此,能提供具備確保還原劑箱20內的熱交換器40的路徑長度較長且能拆卸頂蓋30及熱交換器40的還原劑箱20的液壓挖掘機I。
[0137]應理解為本次公開的實施例的所有內容均是例示而非限制性的內容。本發(fā)明的范圍不是由上述的說明而是由權利要求限定,并且意圖包含與權利要求等同意義及范圍內的所有變更。
[0138]附圖標記列表
[0139]I液壓挖掘機、4作業(yè)工具、6發(fā)動機室、10發(fā)動機、11排氣管、12,14排氣處理裝置、13中繼連接管、15排氣筒、20還原劑箱、21送給配管、22還原劑泵、23返回配管、25壓送配管、28噴射噴嘴、30頂蓋、31開口、32螺栓、33容器主體、34頂面、35a?35d側面、36底面、39邊緣、40熱交換器、41懸垂部、44平行部、45前端彎曲部、45p投影、50第一管路、51,61貫通部、52,62,73傾斜部、53,63,74下部懸垂部、54,64,75延伸部、55,65立起部、59折返部、60第二管路、70吸出配管、71流出口、72上部懸垂部、76過濾器、79返回口、80傳感器單元、82,87電線束、83液位傳感器、85濃度/溫度傳感器、90還原劑、LD, SD, H,LI尺寸、CC外接圓。
【權利要求】
1.一種還原劑箱,包括: 容器主體,該容器主體在頂面中形成有開口并用于儲存還原劑; 熱交換器,該熱交換器與所述還原劑進行熱交換;和 頂蓋,該頂蓋封閉所述開口且支承所述熱交換器, 所述熱交換器包括將熱交換介質向所述容器主體內引導的第一管路、使熱交換介質從所述容器主體流出的第二管路、和折返部,所述第一管路與所述第二管路經由所述折返部彼此連通, 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中的每一個都具有從所述頂蓋朝向所述容器主體的底面延伸的懸垂部、從所述懸垂部的下端沿著所述底面朝向所述容器主體的側面延伸的延伸部、和從所述延伸部的前端沿著所述側面朝向所述容器主體的所述頂面延伸的立起部, 所述延伸部的沿所述底面的長度大于所述開口的最大內側長度, 所述第一管路的所述立起部、所述第二管路的所述立起部及所述折返部形成所述熱交換器的前端彎曲部, 所述前端彎曲部的沿所述側面的立起長度小于通過所述開口的中心的最小內側長度。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還原劑箱,其中, 從所述延伸部的延伸方向看到的所述前端彎曲部的形狀被包含于所述開口的平面形狀內。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還原劑箱,其中, 從所述延伸部的延伸方向看到的所述前端彎曲部的形狀的外接圓被包含于所述開口的平面形狀內。
4.根據(jù)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還原劑箱,其中, 所述前端彎曲部與所述側面之間的距離小于將所述開口的邊緣與所述側面之間的最短距離二等分獲得的長度。
5.根據(jù)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還原劑箱,其中, 所述開口是圓形的。
6.根據(jù)權利要求1?5中任一項所述的還原劑箱,其中, 所述第一管路與所述第二管路在保持所述第一管路的外徑、所述第二管路的外徑、所述第一管路與所述第二管路間的距離之和小于通過所述開口的中心的最小內側長度的狀態(tài)下從所述頂蓋延伸至所述折返部。
7.—種作業(yè)車輛,其具備: 發(fā)動機; 通過還原反應對來自所述發(fā)動機的排氣進行處理的排氣處理裝置; 權利要求1?6中任一項所述的還原劑箱; 還原劑噴射裝置,該還原劑噴射裝置將從所述還原劑箱吸出的所述還原劑噴射至被引導至所述排氣處理裝置的所述排氣。
【文檔編號】F01N3/24GK104040131SQ201480000201
【公開日】2014年9月10日 申請日期:2014年1月8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1月8日
【發(fā)明者】小河哲, 草場泰介, 久世康喬 申請人:株式會社小松制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