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發(fā)動機缸蓋的水套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發(fā)動機零部件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發(fā)動機缸蓋的水套結構。
【背景技術】
[0002]傳統(tǒng)的發(fā)動機缸蓋與排氣歧管為兩個配合部件。缸蓋采用整體式水套結構,來滿足對進氣道、排氣道以及燃燒室等部位的冷卻,而排氣歧管采用隔熱罩隔熱的方式來隔絕熱源。
[0003]現(xiàn)在的發(fā)動機采用增壓直噴技術,將排氣歧管集成在缸蓋上,渦輪增壓器直接安裝在缸蓋上,這樣,就會使得歧管的排氣溫度高。
[0004]由此,現(xiàn)有的整體式水套存在冷卻效果差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5]針對上述問題,根據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用于發(fā)動機缸蓋的水套結構,包括:上水套,以及下水套,所述下水套與所述上水套相匹配,以構造成用于供冷卻液流動的腔室,其中,在所述下水套的進氣側開設有第一進液通道,在所述上水套上開設有與所述第一進液通道相連通的第一出液通道。由此可見,本申請中的水套結構通過使得上水套和下水套分層設置,從而,延長了冷卻液流動的路徑,這樣,便可以達到給冷卻液降溫的目的。進一步地,通過冷卻液的注入,將燃燒室和缸蓋的熱量帶走,從而達到給燃燒室和缸蓋冷卻的目的。
[0006]較佳的,所述腔室分別與所述第一進液通道和所述第一出液通道相連通。這樣便可保證腔室與各通道的流通性。
[0007]較佳的,所述下水套的排氣側設有與所述腔室相連通且用于供所述冷卻液流入到所述上水套中的第二進液通道。
[0008]較佳的,所述上水套上還設有與所述第二進液通道相連通的第二出液通道。
[0009]較佳的,所述第二出液通道與所述第一出液通道相連通。
[0010]較佳的,所述第二出液通道上開設有供所述冷卻液流出的出液口。該出液口的設置,能夠分別使得從第一出液通道和第二進液通道中流出的冷卻液均從該第二出液通道中流出,并進入到下一個收集冷卻液的容器中,從而為冷卻液的下一次循環(huán)作好準備。在本申請的實施例中,該容器可為散熱器。
[0011]較佳的,所述上水套與所述下水套相扣接。這樣,不僅便于該上水套和下水套之間的安裝及拆卸,同時,也大大地降低了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
[0012]根據本實用新型,該水套結構具有結構簡單、散熱效果好以及易于安裝及拆卸的優(yōu)點。
【附圖說明】
[0013]在下文中將基于實施例并參考附圖來對本實用新型進行更詳細的描述。在圖中:
[0014]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用于發(fā)動機缸蓋的水套結構的爆炸結構示意圖。
[0015]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用于發(fā)動機缸蓋的水套結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16]在附圖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圖標記。附圖并未按照實際的比例描繪。
【具體實施方式】
[0017]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18]請參閱圖1和圖2,其分別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用于發(fā)動機缸蓋的水套結構的爆炸結構示意圖和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用于發(fā)動機缸蓋的水套結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該水套結構100通常設置在發(fā)動機缸蓋(圖中未示出)內,通過將冷卻液流過該水套結構100,從而將發(fā)動機(圖中未示出)的燃燒室(圖中未示出)和缸蓋(圖中未示出)的內壁的溫度通過熱傳導將熱能轉移到冷卻液中。由于冷卻液在水栗(圖中未示出)提供的壓力作用下,是沿該水套結構100進行流動的,并最終將冷卻液栗送到散熱器(圖中未示出)中。然后,散熱器通過外界空氣的流動,便可實現(xiàn)對冷卻液的散熱。
[0019]接下來,再將被散熱后的冷卻液重新栗送到該水套結構100內,以接收發(fā)動機工作時產生的熱量,達到給燃燒室和缸蓋散熱的目的。由此可見,利用本申請中的該水套結構100進行散熱,可以使得冷卻液進行循環(huán)利用。這樣,便大大地節(jié)約了經濟成本。
[0020]如圖1所示,該水套結構100包括上水套I和下水套2。其中,該上水套I與下水套2相匹配,從而形成一個整體。在本實用新型中,通過將上水套I和下水套2設置成相匹配的形式,這樣,就使得本申請中的水套結構100為雙層。
[0021]如圖1所示,在本申請的實施例中,通過該上水套I和下水套2相互匹配后,構造成用于供冷卻液流動的腔室3。
[0022]在本申請的實施例中,在下水套2的進氣側21開設有第一進液通道22。具體地,為了能夠加速冷卻液被栗送到該水套結構100內,可將該第一進液通道22設置為多個。這樣,便可在同一時間內,向該水套結構100內栗送大量的冷卻液,從而達到加快冷卻的目的。其中,該第一進液通道22開設的個數可根據流進下水套I和上水套2中的實際的冷卻液的流量來具體確定。在本申請的實施例中,該進液通道22的個數可為3個。
[0023]如圖1和圖2所示,在本申請的實施例中,在上水套I上開設有與第一進液通道22相連通的第一出液通道11。這樣,在水栗的栗送作用下,提供給冷卻液一定的液體壓力,從而使得冷卻液從該第一進液通道22的底端入口進入,流經該第一進液通道22后,從該第一進液通道22的出口流出。然后,冷卻液從該第一進液通道22的出口流出后,再流進該第一出液通道11中。由此可見,本申請中的水套結構100通過使得上水套I和下水套2分層設置,從而,延長了冷卻液流動的路徑,這樣,便可以達到給冷卻液降溫的目的。進一步地,通過冷卻液的注入,將燃燒室和缸蓋的熱量帶走,從而達到給燃燒室和缸蓋冷卻的目的。
[0024]如圖1所示,在一個優(yōu)選的實施例中,該腔室3分別與第一進液通道22和第一出液通道11相連通。這樣,便能夠使得冷卻液可以從該第一進液通道22中流入進入到腔室3中,然后,再從該腔室3中流出,并流進該第一出液通道11中。最后,從該第一出液通道11中流出。這樣便可保證腔室3與各通道的流通性。
[0025]另外,通過使得該腔室3與第一進液通道22相連通,從而使得經該第一進液通道22流入到腔室3中的冷卻液,可以部分繼續(xù)沿腔室3向下水套2的排氣側流動。這樣,便增加了冷卻液流動的支路,從而可以較好地給冷卻液降溫,進一步實現(xiàn)給燃燒室和缸蓋散熱的目的。
[0026]在一個優(yōu)選的實施例中,該下水套2的排氣側23設有與腔室3相連通的第二進液通道24,該第二進液通道24可供冷卻液流入到上水套I中。具體地,該第二進液通道24的設置,可以使得經該第一進液通道22流入到腔室3中的一部分冷卻液,沿腔室3朝下水套2的排氣側23流動,并從該第二進液通道24流向上水套I中。
[0027]在一個優(yōu)選的實施例中,該上水套I還設有與第二進液通道24相連通的第二出液通道12。
[0028]在一個優(yōu)選的實施例中,該第二出液通道12上設有供冷卻液流出的出液口 121。該出液口 121的設置,能夠分別使得從第一出液通道11和第二進液通道24中流出的冷卻液均從該第二出液通道12中流出,并進入到下一個收集冷卻液的容器(圖中未示出)中,從而為冷卻液的下一次循環(huán)作好準備。在本申請的實施例中,該容器可為散熱器。
[0029]如圖2所示,在一個優(yōu)選的實施例中,該上水套I和下水套2相扣接。當本申請中的水套結構100在工作時,該上水套I與下水套2縱向相對設置,并且,上水套I位于該下水套2的上方。例如,可在該上水套I的底壁的四周上設置有凸起,在該下水套2的上壁的四周上設有凹槽,并使得各該凹槽能與各該凸起彼此匹配,從而實現(xiàn)上水套I和下水套2之間的安裝及固定。另外,采用扣接的方式來實現(xiàn)對上水套I和下水套2之間的安裝及固定,不僅便于該上水套I和下水套2之間的安裝及拆卸,同時,也大大地降低了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
[0030]綜上所述,該水套結構具有結構簡單、散熱效果好以及易于安裝及拆卸的優(yōu)點。
[0031]雖然已經參考優(yōu)選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描述,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的情況下,可以對其進行各種改進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換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結構沖突,各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項技術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組合起來。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開的特定實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權利要求的范圍內的所有技術方案。
【主權項】
1.一種用于發(fā)動機缸蓋的水套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水套,以及 下水套,所述下水套與所述上水套相匹配以構造成用于供冷卻液流動的腔室,其中,在所述下水套的進氣側開設有第一進液通道,在所述上水套上開設有與所述第一進液通道相連通的第一出液通道。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發(fā)動機缸蓋的水套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腔室分別與所述第一進液通道和所述第一出液通道相連通。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發(fā)動機缸蓋的水套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水套的排氣側設有與所述腔室相連通且用于供所述冷卻液流入到所述上水套中的第二進液通道。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發(fā)動機缸蓋的水套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水套上還設有與所述第二進液通道相連通的第二出液通道。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發(fā)動機缸蓋的水套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液通道與所述第一出液通道相連通。6.根據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用于發(fā)動機缸蓋的水套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液通道上開設有供所述冷卻液流出的出液口。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發(fā)動機缸蓋的水套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水套與所述下水套相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發(fā)動機缸蓋的水套結構,包括:上水套,以及下水套,所述下水套與所述上水套相匹配以構造成用于供冷卻液流動的腔室,其中,在所述下水套的進氣側開設有第一進液通道,在所述上水套上開設有與所述第一進液通道相連通的第一出液通道。該水套結構具有結構簡單、散熱效果好以及易于安裝及拆卸的優(yōu)點。
【IPC分類】F02F1/36
【公開號】CN204851460
【申請?zhí)枴緾N201520419129
【發(fā)明人】梁彥勇, 楊文樂, 李俊鋒, 王慶銘
【申請人】海馬轎車有限公司, 上海海馬汽車研發(fā)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12月9日
【申請日】2015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