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一種巖溶隧道大規(guī)模溶腔處理方法

      文檔序號:5339865閱讀:378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一種巖溶隧道大規(guī)模溶腔處理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溶腔處理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種巖溶隧道大規(guī)模溶腔處理方法。
      背景技術
      巖溶問題是隧道工程的一大患,巖溶對隧道的工程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隧道周邊變形、失穩(wěn)問題,常常導致隧道開挖中的局部崩塌、掉塊及落石;另一方面巖溶涌水也是巖溶對隧道的主要工程影響之一,它不僅影響施工安全,而且直接危及人員和機械設備的安全, 在我國西部及西南地區(qū)修建的隧道往往會遇到巖溶問題。巖溶地區(qū)一般特點是地形起伏, 在低洼處易形成積水盆地,地表水長時間的溶蝕、侵蝕形成了形狀各異的巖溶洼地或槽谷, 地表水不斷向巖體內富集轉為地下水,地表水與地下水的反復循環(huán)形成了落水洞、漏斗等巖溶管道。在巖溶管道中的地下水向附近更低的水系尋找排泄出口以降低勢能,而決定地下水徑流途徑的則是巖層產狀、褶皺、斷層、節(jié)理等。因此根據(jù)地下水補給區(qū)巖溶掛地、槽谷、落水洞、暗河等組合以及相應的地質構造構成巖溶地區(qū)主要的地質特征。實際施工時, 因地表水對隧道內涌水影響較大,而隧道對滲漏水的要求又較高,故防排水采用以“防、排” 為主,“防、排、堵、截”相結合的綜合治理措施。因而,巖溶地區(qū)隧道的施工難度非常大。宜萬鐵路龍麟官隧道位于湖北省恩施州白果壩,屬于喀斯特地貌,隧道穿越的地層主要為寒武系淺灰色中厚 厚層狀灰?guī)r、白云質灰?guī)r,局部夾薄層狀泥質白云巖,節(jié)理及溶蝕裂隙發(fā)育,巖溶及巖溶水分布極多,巖溶是龍麟官隧道施工的主要地質危害,巖溶的預測預報、安全揭示和處理是隧道施工的關鍵。龍麟官隧道地處湖北恩施市白果壩鎮(zhèn)附近,位于宜萬鐵路DK2^+094-DK232+514段,為雙線隧道。隧道全長3420m,最大埋深328m,線路設計為15.9%。單面上坡,隧道圍巖為寒武系上統(tǒng)中厚層 厚層狀灰?guī)r。工程區(qū)域內巖溶強烈發(fā)育,地表巖溶洼地、落水洞、漏斗等巖溶形態(tài)多見,地下發(fā)育溶腔、溶槽和白果壩暗河系統(tǒng),施工地質問題突出,但由于隧道位于垂直滲流帶內,所以主要為干溶腔,施工過程中揭示了大大小小的溶腔四十多處,其中出口一處典型的特大型干溶腔,其規(guī)模之大為鐵路史上罕見,并且形態(tài)復雜,圍巖破碎,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施工安全及運營安全風險巨大,溶腔處理施工難度極大。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上述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巖溶隧道大規(guī)模溶腔處理方法,其設計合理、施工簡便、施工過程安全可靠且施工周期短、處理效果好,能有效解決現(xiàn)有大規(guī)模溶腔處理過程中存在的施工安全及運營安全風險較大、溶腔處理施工難度大、處理時間長、處理效果較差等實際問題。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巖溶隧道大規(guī)模溶腔處理方法,所施工隧道自需處理大規(guī)模溶腔的內部穿過,所施工隧道的隧道埋深為IOm 70m, 且所施工隧道按照布設位置前后順序包括位于所述大規(guī)模溶腔前側的前部隧道段和位于所述大規(guī)模溶腔后側的后部隧道段,所述前部隧道段內鋪設有前部路段,所述后部隧道段內所鋪設有后部路段,所述前部路段與所述后部路段之間通過自所述大規(guī)模溶腔內部橫穿的橫穿溶腔路段進行連接,且所述橫穿溶腔路段的左右兩側均懸空,所述前部路段、所述后部路段和橫穿溶腔路段均為鐵路或公路;所述大規(guī)模溶腔為由上至下尺寸逐漸增大的溶腔,且所述大規(guī)模溶腔底部沿所施工隧道縱向延伸方向的長度大于100m,所述大規(guī)模溶腔底部的橫向寬度大于50m ;所述大規(guī)模溶腔頂部延伸至地表面,所述大規(guī)模溶腔底部距所施工隧道中所鋪設路基之間的垂直距離大于50m ;所述大規(guī)模溶腔以所述橫穿溶腔路段為界分為上部溶腔和下部溶腔,所述上部溶腔為一個由上至下內徑逐漸增大的溶腔開口,且所述上部溶腔的內壁由上至下逐漸向外傾斜,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一、邊坡開挖及加固施工對所述上部溶腔的內壁進行開挖,并相應開挖形成位于所述橫穿溶腔路段左右兩側的邊坡,并采用錨網噴聯(lián)合支護方法對開挖完成的邊坡進行加固處理;所述邊坡由上至下逐漸向所述橫穿溶腔路段一側傾斜;步驟二、巖渣回填采用巖渣對所述下部溶腔進行充填,并形成供橫穿溶腔路段鋪設的充填基層;步驟三、充填基層注漿加固采用多個穩(wěn)固樁對步驟二中所述的充填基層進行加固,并獲得供橫穿溶腔路段鋪設的路塹一,且步驟一中所述邊坡相應為路塹邊坡;所述穩(wěn)固樁為由水泥砂漿灌注而成的樁體,且灌注水泥砂漿之前,先按常規(guī)套管跟進的鉆孔方式鉆取注漿孔;步驟四、橫穿溶腔路段鋪設施工在步驟三中所述的路塹一上,且按照常規(guī)鐵路或公路的鋪設施工方法,對所述橫穿溶腔路段進行鋪設施工。上述一種巖溶隧道大規(guī)模溶腔處理方法,其特征是步驟一中進行邊坡開挖及加固施工時,需同時對位于所述橫穿溶腔路段后側的所述上部溶腔的內壁進行開挖,并形成后側邊坡,同時采用錨網噴聯(lián)合支護方法對開挖完成的后側邊坡進行加固處理,所述后側邊坡由上至下逐漸向所述橫穿溶腔路段一側傾斜;且步驟三中采用多個穩(wěn)固樁對步驟二中所述的充填基層進行加固后,所述后側邊坡的坡底與步驟四中所述橫穿溶腔路段前端之間形成一個供前端路段鋪設的鋪設平臺一,所述鋪設平臺一的寬度不小于IOm ;步驟一中對所述前側邊坡進行開挖時,還需同時對所述鋪設平臺一的左右兩側分別進行開挖施工,并使得所述鋪設平臺一形成供所述前端路段鋪設的路塹二,所述前端路段為位于所述后段路段前端且縱向長度不小于IOm的路段,且所述前端路段鋪設于前端隧道段內,所述前端隧道段為位于所述后部隧道段前端且縱向長度不小于IOm的隧道段;所述路塹二和路塹一的結構相同且二者連接為一體,步驟三中所述的采用多個穩(wěn)固樁對步驟二中所述的充填基層進行加固后且對所述前端路段進行鋪設施工之前,按照常規(guī)明洞法施工方法,對所述前端隧道段進行施工,且待所述前端隧道段施工完成后,再按照常規(guī)鐵路或公路的鋪設施工方法對所述前端路段進行鋪設施工。上述一種巖溶隧道大規(guī)模溶腔處理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前端隧道段施工完成后, 再按照常規(guī)暗洞法施工方法,對所述后部隧道段中的后續(xù)隧道段繼續(xù)進行施工。上述一種巖溶隧道大規(guī)模溶腔處理方法,其特征是步驟一中對所述邊坡進行開挖時,采用爆破開挖施工方法進行開挖;步驟一中所述的邊坡由上至下分為多級斜坡,且上下相鄰兩級斜坡之間均設置有一個寬度為an 細的平臺,多級所述斜坡的坡度由上至下逐漸增大;實際對所述邊坡進行開挖時,先采用梯段爆破法對多級所述斜坡進行爆破開挖,并采用光面爆破法進行刷坡,且光面爆破過程中對光爆層炸除后,形成一個平整的開挖面。上述一種巖溶隧道大規(guī)模溶腔處理方法,其特征是步驟一中對多級所述斜坡進行開挖時,由上至下對多級所述斜坡先后進行開挖;并采用錨網噴聯(lián)合支護方法對開挖完成的邊坡進行加固處理時,由上至下對開挖完成的多級所述斜坡依次進行加固處理,且每開挖一級斜坡,便采用錨網噴聯(lián)合支護方法對開挖完成的該級斜坡進行加固處理。上述一種巖溶隧道大規(guī)模溶腔處理方法,其特征是步驟三中所述的穩(wěn)固樁包括樁高為25m士5m的表層穩(wěn)固樁和向下深入至大規(guī)模溶腔底部的深層穩(wěn)固樁兩種類型,所述注漿孔相應包括用于成型所述表層穩(wěn)固樁的表層注漿孔和用于成型所述深層穩(wěn)固樁的深層注漿孔,所述表層注漿孔的孔深為25m士5m,所述深層注漿孔向下鉆至大規(guī)模溶腔底部; 所述表層注漿孔和深層注漿孔的數(shù)量均為多個,且所述表層注漿孔和深層注漿孔呈梅花型布設。上述一種巖溶隧道大規(guī)模溶腔處理方法,其特征是步驟三中所述的采用常規(guī)套管跟進的鉆孔方式鉆取注漿孔過程中,當鉆進過程中遇到未充填的空洞時,先采用吹砂設備對所述空洞進行吹砂填充,再采用注漿設備對此時已鉆成的鉆孔進行注漿,隨后再在距離當前所述鉆孔20cm 30cm的位置處重新鉆取注漿孔;而當鉆孔過程中套管無法繼續(xù)跟進時,再采用注漿設備對此時已鉆成的鉆孔進行注漿,隨后再在距離當前所述鉆孔20cm 30cm的位置處重新鉆取注漿孔。上述一種巖溶隧道大規(guī)模溶腔處理方法,其特征是步驟三中所述的對充填基層進行加固時,先施工多個所述表層穩(wěn)固樁,且待多個所述表層穩(wěn)固樁均施工完成后,再對多個所述深層穩(wěn)固樁進行施工;且對多個所述表層穩(wěn)固樁或者多個所述深層穩(wěn)固樁進行施工時,均由大規(guī)模溶腔的四周側逐漸向中部進行施工。上述一種巖溶隧道大規(guī)模溶腔處理方法,其特征是相鄰兩個表層注漿孔之間的橫向間距和縱向間距均為5m士 lm,且相鄰兩個深層注漿孔之間的橫向間距和縱向間距均為 5m士 Im ;所述表層注漿孔和深層注漿孔的孔徑均為IlOmm士 10mm。上述一種巖溶隧道大規(guī)模溶腔處理方法,其特征是步驟一中進行邊坡開挖及加固施工時,需同時對位于所述橫穿溶腔路段前側的所述上部溶腔的內壁進行開挖,并形成前側邊坡,且采用錨網噴聯(lián)合支護方法對開挖完成的前側邊坡進行加固處理,所述前側邊坡由上至下逐漸向所述橫穿溶腔路段一側傾斜;且步驟三中采用多個穩(wěn)固樁對步驟二中所述的充填基層進行加固后,所述前側邊坡的坡底與步驟四中所述橫穿溶腔路段前端之間形成一個供后端路段鋪設的鋪設平臺二;步驟一中對所述前側邊坡進行開挖的同時,還需對所述鋪設平臺二的左右兩側分別進行邊坡開挖施工,并使得所述鋪設平臺二形成供所述后端路段的路塹三;所述鋪設平臺二的寬度不小于10m,所述后端路段為位于所述前段路段后端且縱向長度不小于IOm的路段;所述路塹三和路塹一的結構相同且二者連接為一體, 步驟三中所述的采用多個穩(wěn)固樁對步驟二中所述的充填基層進行加固后,再按照常規(guī)鐵路或公路的鋪設施工方法,在所述路塹三上對后端路段進行鋪設施工;步驟三中所述的采用多個穩(wěn)固樁對充填基層進行加固后,所述充填基層中設置有多個所述穩(wěn)固樁的區(qū)域為注漿加固區(qū)域,所述注漿加固區(qū)域由前至后沿后端路段、所述橫穿溶腔路段和所述前端路段的中心線進行布設,注漿加固區(qū)域的橫向寬度大于后端路段、 所述橫穿溶腔路段和所述前端路段的路寬,且注漿加固區(qū)域的縱向長度大于后端路段、所述橫穿溶腔路段和所述前端路段的縱向總長度。
      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yōu)點 1、設計合理、施工步驟簡單且各施工步驟間的銜接安排妥當,施工方便且造價低。2、采用注漿加固路基并相應形成路塹的形式對上小下大且呈鐘狀的大規(guī)模溶腔進行處理,具體是將溶腔段改為路基,并在所施工鐵路隧道的軌面以上放坡開挖形成路塹, 溶腔處理結束后再重新進洞施工,施工工期短、施工效率高且所用施工設備數(shù)量少、省時省力,能簡單、方便、快速且高質量地對巖溶隧道施工中的大規(guī)模溶腔處理過程。3、能對上小下大且呈鐘狀的大規(guī)模溶腔進行有效處理,并且處理方法簡單且處理時間短,因而不會對后續(xù)隧道的施工造成較大影響。4、注漿加固后的路基結構穩(wěn)固、施工方便、操作簡便且投入成本低、使用效果好, 具體是用硬質巖渣對所施工隧道軌面以下進行回填后,再采用注漿加固,且注漿加固結束后,便可直接對橫穿溶腔路段后側的后部隧道段進行正常施工。5、注漿加固處理效果好,且最終形成的注漿加固區(qū)域結構穩(wěn)固,采用表層穩(wěn)固樁和深層穩(wěn)固樁進行雙重加固,受力體系穩(wěn)定,能有效提高所施工隧道的承載能力;并且注漿加固工藝設計合理,實際進行注漿加固時,先對表層穩(wěn)固樁進行施工,之后再對深層穩(wěn)固樁進行施工,即采用隔孔注漿方式;同時對表層穩(wěn)固樁和深層穩(wěn)固樁進行施工時,均由溶腔四周側逐漸向中部進行施工。6、施工過程安全可靠,對大溶腔進行處理時,根據(jù)具體情況將路段分為前部路段、 橫穿溶腔路段和后部路段,且針對不同的路段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其中前部路段中的后端路段、橫穿溶腔路段和后部路段中的前端路段均布設在巖渣充填且注漿加固后形成的注漿加固區(qū)域上,同時需對注漿加固區(qū)域兩側邊坡進行開挖以形成路塹;對橫穿溶腔路段來說,不設置隧道洞身結構,直接在路塹上鋪設施工即可;對于后部路段中的前端路段來說, 采用明洞法施工前端隧道段的洞身結構,并在路塹上鋪設施工前端路段;對于前部路段中的后端路段來說,采用與橫穿溶腔路段相同的處理方式;在前端隧道段施工完成后,再重新進洞施工。采用上述施工方式施工后,能有效保證施工安全,并有效避免大規(guī)模溶腔可能帶來的地質問題,施工步驟安全可靠且實現(xiàn)方便。同時,為方便排除溶腔過路水,路基兩側設混凝土排水溝。7、施工效果好,實現(xiàn)了在安全基礎上力求操作簡便的目標,整個溶腔的處理措施安全可靠,操作簡便且處理時間短,穩(wěn)固處理效果好,為隧道提供了一個穩(wěn)固可靠的承力基礎,所施工完成的隧道運營風險較小。8、實用價值高,具有很高的經濟和社會價值,推廣應用前景廣泛,本發(fā)明出一套適合巖溶地區(qū)中上小下大且呈鐘狀的大規(guī)模溶腔的快速安全處理方法,大大縮短了施工工期,節(jié)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并且施工安全可靠,能有效推廣至諸如此類的大規(guī)模溶腔處理過程。同時,從經濟性來考慮,所采用的大型機械設備較少且作業(yè)工序少。綜上所述,本發(fā)明設計合理、施工簡便、施工過程安全可靠且施工周期短、處理效果好,能簡單方便、低成本、高質量且快速、安全可靠地完成巖溶地區(qū)中上小下大且呈鐘狀的大規(guī)模溶腔處理過程,能有效解決現(xiàn)有大規(guī)模溶腔處理過程中存在的施工安全及運營安全風險較大、溶腔處理施工難度大、處理時間長、處理效果較差等多種實際問題。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8


      圖1為本發(fā)明對大規(guī)模溶腔進行處理時的處理方法流程圖。圖2為本發(fā)明所施工區(qū)域的地質縱向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發(fā)明所施工后段路段的橫向斷面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發(fā)明所施工前端路段后側的橫向斷面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發(fā)明所施工前端路段與橫穿溶腔路段間交接處的橫向斷面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發(fā)明所施工橫穿溶腔路段中部的橫向斷面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發(fā)明所施工橫穿溶腔路段后部的橫向斷面結構示意圖。圖8為本發(fā)明所施工后端路段中部的橫向斷面結構示意圖。圖9為本發(fā)明所施工后端路段后側的橫向斷面結構示意圖。圖10為本發(fā)明所采用多個注漿孔的布設位置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
      ι-光爆層;2-施工隧道;3-大規(guī)模溶腔;
      4-充填基層;5-路塹一;6-路塹邊坡;
      7-表層注漿孔;8-深層注漿孔;9-后部隧道段;
      9-1-前端隧道段;10-前部隧道段;11.-注漿加固區(qū)域
      12-后端路段;13-路肩;14.-路塹二 ;
      15-路塹三;16-注漿加固區(qū)邊線;17.-光面爆破線
      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2、圖3、圖4和圖5所示,所施工隧道2自需處理大規(guī)模溶腔3的內部穿過, 所施工隧道2的隧道埋深為IOm 70m,且所施工隧道2按照布設位置前后順序包括位于所述大規(guī)模溶腔3前側的前部隧道段10和位于所述大規(guī)模溶腔3后側的后部隧道段9,所述前部隧道段10內鋪設有前部路段,所述后部隧道段9內所鋪設有后部路段,所述前部路段與所述后部路段之間通過自所述大規(guī)模溶腔3內部橫穿的橫穿溶腔路段進行連接,且所述橫穿溶腔路段的左右兩側均懸空(即所述橫穿溶腔路段的左右兩側均沒有可以支撐的路基),所述前部路段、所述后部路段和橫穿溶腔路段均為鐵路或公路。所述大規(guī)模溶腔3為由上至下尺寸逐漸增大的溶腔,且所述大規(guī)模溶腔3底部沿所施工隧道2縱向延伸方向的長度大于100m,所述大規(guī)模溶腔3底部的橫向寬度大于50m。所述大規(guī)模溶腔3頂部延伸至地表面,所述大規(guī)模溶腔3底部距所施工隧道2中所鋪設路基之間的垂直距離大于50m。 所述大規(guī)模溶腔3以所述橫穿溶腔路段為界分為上部溶腔和下部溶腔,所述上部溶腔為一個由上至下內徑逐漸增大的溶腔開口,且所述上部溶腔的內壁由上至下逐漸向外傾斜。本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所施工隧道2為鐵路隧道,所述大規(guī)模溶腔3整體呈鐘狀,其尺寸上小下大,發(fā)育里程DK232+335. 6 DK232+506. 8,其長軸與所施工鐵路隧道的延伸方向平行,底部軸向長度為171m,橫向寬度為65m,且大規(guī)模溶腔3底部的最低高程為 589. 68m,而大規(guī)模溶腔3中溶腔發(fā)育段的路肩施工高程在66 ! 666m之間,即溶腔最底部距路肩的高度為76m,所施工鐵路隧道的埋深約IOm 70m。本實施例中,所述大規(guī)模溶腔3為寒武系淺灰色中厚層 厚層狀的灰?guī)r、白云質灰?guī)r,局部夾薄層狀泥質白云巖。所述大規(guī)模溶腔3中巖層產狀196 236° Z 18 22°, 略有揉皺現(xiàn)象,該段構造節(jié)理和溶蝕裂隙發(fā)育。受節(jié)理切割影響,大規(guī)模溶腔3溶腔頂部、 側壁的巖體破碎,洞頂及側壁掉塊現(xiàn)象嚴重,特別是雨季掉塊頻繁,所掉塊體最大尺寸為 ;3m>amX5m。施工時,溶腔塌頂堆積于溶腔底部。溶腔底部的堆積物塊徑為0. 5m 5. 0m, 局部有少量黏土充填,堆積最大厚度30m 40m。同時,經探測發(fā)現(xiàn)本大規(guī)模溶腔3為古暗河通道,隨著地殼的抬升、溶蝕作用的下切,此時該大規(guī)模溶腔3處于垂直滲流帶內,雨季承接部分過路水。如圖1所示,實際對所述大規(guī)模溶腔3進行處理時,其處理包括以下步驟步驟一、邊坡開挖及加固施工對所述上部溶腔的內壁進行開挖,并相應開挖形成位于所述橫穿溶腔路段左右兩側的邊坡,并采用錨網噴聯(lián)合支護方法對開挖完成的邊坡進行加固處理;所述邊坡由上至下逐漸向所述橫穿溶腔路段一側傾斜。實際施工時,對所述邊坡進行開挖時,采用爆破開挖施工方法進行開挖;步驟一中所述的邊坡由上至下分為多級斜坡,且上下相鄰兩級斜坡之間均設置有一個寬度為an 細的平臺,多級所述斜坡的坡度由上至下逐漸增大。實際對所述邊坡進行開挖時,先采用梯段爆破法對多級所述斜坡進行爆破開挖,并采用光面爆破法進行刷坡,且光面爆破過程中對光爆層1炸除后,形成一個平整的開挖面。其中,進行光面爆破時,沿光面爆破線17布設炮孔。本實施例中,實際對多級所述斜坡進行開挖時,由上至下對多級所述斜坡先后進行開挖;并采用錨網噴聯(lián)合支護方法對開挖完成的邊坡進行加固處理時,由上至下對開挖完成的多級所述斜坡依次進行加固處理,且每開挖一級斜坡,便采用錨網噴聯(lián)合支護方法對開挖完成的該級斜坡進行加固處理。步驟二、巖渣回填采用巖渣對所述下部溶腔進行充填,并形成供橫穿溶腔路段鋪設的充填基層4。步驟三、充填基層注漿加固采用多個穩(wěn)固樁對步驟二中所述的充填基層4進行加固,并獲得供橫穿溶腔路段鋪設的路塹一 5,且步驟一中所述邊坡(具體是位于所述橫穿溶腔路段左右兩側的邊坡)相應為路塹邊坡6 ;所述穩(wěn)固樁為由水泥砂漿灌注而成的樁體, 且灌注水泥砂漿之前,先按常規(guī)套管跟進的鉆孔方式鉆取注漿孔。步驟四、橫穿溶腔路段鋪設施工在步驟三中所述的路塹一 5上,且按照常規(guī)鐵路或公路的鋪設施工方法,對所述橫穿溶腔路段進行鋪設施工。步驟一中實際施工過程中,對路塹邊坡6采用自上而下分級爆破開挖,爆破時預留光爆層1以控制路塹邊坡6的施工質量;且采用自上而下分級加固,開挖一級加固一級, 加固時搭設雙層腳手架。本實施例中,所述路塹邊坡6共分三級開挖并刷坡,由上而下施工,分級處(即上下相鄰兩級斜坡之間)均設置有一個寬度為:3m的平臺,自上而下各級斜坡的坡度分別控制為1 0.30、1 0.20和1 0.10。開挖施工時,由于大型挖掘設備無法使用,因而首先進行危石清理,然后采用分次爆破倒懸體(具體指未開挖之前,所述大規(guī)模溶腔3的內壁由上至下逐漸向外側傾斜,則大規(guī)模溶腔3的內側壁上存在一個由上至下尺寸逐漸縮小的倒懸體),待大部分倒懸體爆破完成后,再分級開挖并刷坡。開挖爆破采用梯段爆破方法,刷坡采用光面爆破,爆破藥量根據(jù)實際情況及時調整。開挖爆破設計本實施例中,炮孔參數(shù)炮孔傾角a = 90°,炮孔直徑d = IlOmm ;梯段高度臺階高度 H = 20m, H 彡(0. 060 0. 064) d ;最小抵抗線W = ffmax-0. 05H = 3. 75-0. 05X25 =2. 5m ;堵塞長度:h = IXff = 3. 2m ;炮孔的孔距與排距分別為:a = mXff = 1.4X2.5 = 3. 5m,b = a/m = 3· 5 +1· 1 = 3. 2m (m為炮孔密集系數(shù),且其取0. 8 1. 4);裝藥量計算每個炮孔裝藥量計算公式為Q = qXaXwXH,炮孔底部超鉆H1 = (0. 15 0. 35)ff = 0. 75m。實際鉆取炮孔時,要先平整鉆機的作業(yè)場地,為使鉆機就位,利用風槍打孔小爆破,整平作業(yè)面,作業(yè)面的平整度要保障鉆機移動和鉆孔時安全。之后,按設計的孔距和排距鉆孔。對臺階面邊緣的炮孔,特別是小里程處的炮孔的最小抵抗線設計不要過小,以免最小抵抗線方向出現(xiàn)飛石。鉆孔時要根據(jù)設計要求,確保孔位、孔深、方向、傾角誤差在規(guī)范允許范圍內。裝藥前,需測量各炮孔的孔深,依據(jù)孔深度調整裝藥量;采用炮泥堵塞,為防止卡孔,要分多次回填,邊回填邊用炮棍搗實,同時要注意保護導爆管。連線時避免踩踏孔外的導爆管,為確保網路準爆,采用雙雷管雙導爆管網路。爆破之后嚴禁立即解除警戒,派專業(yè)人員到現(xiàn)場察看,發(fā)現(xiàn) 炮及時處理;對爆破效果進行分析和記錄,保證最里側!Μ光面爆破效果符合《路基施工驗收標準》規(guī)定最大超挖不得大于5cm。所述路塹邊坡6開挖完成后,需及時對開挖完成的路塹邊坡6進行加固。實際進行加固時,采用錨網噴聯(lián)合支護方法對開挖完成的邊坡進行加固處理,且加固處理時,需搭設雙層腳手架。所述雙層腳手架距需加固邊坡坡面之間的距離為30cm士5cm,所述雙層腳手架中立桿的縱橫向間距和橫桿的步距均為90cm士 10cm,且所述雙層腳手架由上至下通過多個砂漿錨桿與需加固邊坡的坡面相連。本實施例中,對雙層腳手架進行搭設之前,先清理腳手架底部的塊石,加固腳手架基礎,且確認安全后開始在腳手架基礎上面搭設。搭設雙層腳手架距巖壁30cm左右,縱橫向間距以及步距均采用90cm。雙層腳手架每升高3排增加一組砂漿錨桿與巖壁相連,所搭設雙層腳手架的傾斜度誤差要在規(guī)范要求范圍內,否則要返工重新搭設。雙層腳手架搭設完成后,施工人員站在雙層腳手架的木板上進行掛網噴混作業(yè)。根據(jù)設計要求刷坡到位后, 采用自鉆式錨桿及掛網錨噴混凝土進行防護。自鉆式錨桿按設計圖紙水平向和垂直向的間距均為:3m,長10m,與水平面下傾15°布置鉆進。掛網錨噴錨桿長為3m,間距為2m。鋼筋網為Φ6網片,網格間距為l.OmX 1.0m。實際進行加固處理時,需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布孔由測量工用紅漆在巖壁上按設計要求準確標記鉆孔位置;第二、鉆孔鉆進過程中要經常校正鉆孔方向,第一節(jié)錨桿鉆進后松開鉆具使用連接件加長錨桿校正角度后繼續(xù)鉆進;第三、注漿錨桿鉆進設計深度后繼續(xù)旋轉鉆桿但不推進,利用鉆機的高壓風將孔內巖屑清理干凈,將注漿管連接注漿泵, 實施注漿;第四、掛網將預制的網片掛在外露錨桿頭上,通過鐵絲固定;第五、噴混將KBY =50/70噴漿機通過小索吊吊運到二級坡上完成噴混作業(yè)。本實施例中,邊坡開挖完成且加固處理后,再采用巖渣對所述下部溶腔進行充填, 并形成充填基層4,且步驟二中所采用的巖渣為硬質巖渣。結合圖10,實際對充填基層4進行注漿加固時,步驟三中所述的穩(wěn)固樁包括樁高為25m士5m的表層穩(wěn)固樁和向下深入至大規(guī)模溶腔3底部的深層穩(wěn)固樁兩種類型,所述注漿孔相應包括用于成型所述表層穩(wěn)固樁的表層注漿孔7和用于成型所述深層穩(wěn)固樁的深層注漿孔8,所述表層注漿孔7的孔深為25m士5m,所述深層注漿孔8向下鉆至大規(guī)模溶腔 3底部;所述表層注漿孔7和深層注漿孔8的數(shù)量均為多個,且所述表層注漿孔7和深層注漿孔8呈梅花型布設。相鄰兩個表層注漿孔7之間的橫向間距和縱向間距均為5m士 lm,且相鄰兩個深層注漿孔8之間的橫向間距和縱向間距均為5m士 Im ;所述表層注漿孔7和深層注漿孔8的孔徑均為IlOmm士 10mm。本實施例中,所述表層注漿孔7的孔深為25m,所述深層注漿孔8向下鉆至大規(guī)模溶腔3底部,相鄰兩個表層注漿孔7之間的橫向間距和縱向間距均為5m,且相鄰兩個深層注漿孔8之間的橫向間距和縱向間距均為5m ;所述表層注漿孔7和深層注漿孔8的孔徑均為 IlOmm0采用常規(guī)套管跟進的鉆孔方式鉆取注漿孔過程中,當鉆進過程中遇到未充填的空洞時,先采用吹砂設備對所述空洞進行吹砂填充,再采用注漿設備對此時已鉆成的鉆孔進行注漿,隨后再在距離當前所述鉆孔20cm 30cm的位置處重新鉆取注漿孔;而當鉆孔過程中套管無法繼續(xù)跟進時,再采用注漿設備對此時已鉆成的鉆孔進行注漿,隨后再在距離當前所述鉆孔20cm 30cm的位置處重新鉆取注漿孔。本實施例中,所述未充填的空洞為直徑大于IOcm的較大空洞。本實施例中,實際對充填基層4進行加固時,先施工多個所述表層穩(wěn)固樁,且待多個所述表層穩(wěn)固樁均施工完成后,再對多個所述深層穩(wěn)固樁進行施工(即采用隔孔注漿法);且對多個所述表層穩(wěn)固樁或者多個所述深層穩(wěn)固樁進行施工時,均由大規(guī)模溶腔3的四周側逐漸向中部進行施工。也就是說,對多個所述表層穩(wěn)固樁進行施工時,先對位于大規(guī)模溶腔3四周的表層穩(wěn)固樁進行施工,再對位于大規(guī)模溶腔3中部的表層穩(wěn)固樁進行施工。 同樣,對多個所述深層穩(wěn)固樁進行施工時,先對位于大規(guī)模溶腔3四周的深層穩(wěn)固樁進行施工,再對位于大規(guī)模溶腔3中部的深層穩(wěn)固樁進行施工。本實施例中,對所述注漿孔內進行施工時,由于填料松散且粒徑不均勻,注漿孔成孔困難,為避免鉆進時塌孔、卡鉆,同時為了保證注漿效果,采用分段前進式注漿。鉆取所述注漿孔時,采用HY-100型地質鉆機。由于填料松散,為避免塌孔、卡鉆,采用套管跟進方式進行鉆孔,且鉆孔過程中根據(jù)地質的具體情況,每鉆進8m IOm就注漿加固,然后換位重鉆 (具體是在目前所鉆注漿孔周側20cm 30cm范圍內進行重鉆。鉆進過程中,如遇較大空洞,先吹砂填充,然后注入水泥砂漿加固,完成后換位重鉆。實際進行注漿時,采用BW-150型注漿機及BWS200型砂漿泵,吹砂用高壓風進行吹砂。注漿時,對于較大的空腔采用機制砂灌注,對較小的空隙、裂隙采用MlO水泥砂漿灌注,然后再采用水灰比為0.8 1 1 1的水泥漿進行注漿加固。所述注漿孔的開孔孔徑不小于Φ 110mm,終孔孔徑不小于Φ 91mm。灌注時,采用機制砂及MlO水泥砂漿;注漿水泥采用Po32. 5水泥,采用單液注漿,配比用0.8 1 1 1。另外,注漿時的注漿壓力為 0. 0. 5MPa。當注漿孔孔口周圍或其它地方冒漿嚴重時,應停止注漿。另外,注漿結束后,還需對不小于5%的注漿孔進行鉆孔檢查,根據(jù)芯樣漿液充填情況直觀判斷注漿效果。 土層、裂隙巖溶等必須干鉆取芯,巖芯采取率> 90%。檢查注漿孔的同時,還需同步進行補漿,即檢查注漿不飽滿時應進行補漿。本實施例中,所述大規(guī)模溶腔3的發(fā)育里程為DK232+335. 6 DK232+506. 8,所述橫穿溶腔路段的縱向長度與未開挖之前大規(guī)模溶腔3中上部溶腔的尺寸相對應,且所述橫穿溶腔路段的里程為DK232+420 DK232+468。實際施工過程中,步驟一中進行邊坡開挖及加固施工時,需同時對位于所述橫穿溶腔路段后側的所述上部溶腔的內壁進行開挖,并形成后側邊坡,同時采用錨網噴聯(lián)合支護方法對開挖完成的后側邊坡進行加固處理,所述后側邊坡由上至下逐漸向所述橫穿溶腔路段一側傾斜。且步驟三中采用多個穩(wěn)固樁對步驟二中所述的充填基層4進行加固后,所述后側邊坡的坡底與步驟四中所述橫穿溶腔路段前端之間形成一個供前端路段鋪設的鋪設平臺一,所述鋪設平臺一的寬度不小于10m。步驟一中對所述前側邊坡進行開挖時,還需同時對所述鋪設平臺一的左右兩側分別進行開挖施工,并使得所述鋪設平臺一形成供所述前端路段鋪設的路塹二 14,所述前端路段為位于所述后段路段前端且縱向長度不小于IOm 的路段,且所述前端路段鋪設于前端隧道段9-1內,所述前端隧道段9-1為位于所述后部隧道段9前端且縱向長度不小于IOm的隧道段。所述路塹二 14和路塹一 5的結構相同且二者連接為一體,步驟三中所述的采用多個穩(wěn)固樁對步驟二中所述的充填基層4進行加固后且對所述前端路段進行鋪設施工之前,按照常規(guī)明洞法施工方法,對所述前端隧道段進行施工,且待所述前端隧道段施工完成后,再按照常規(guī)鐵路或公路的鋪設施工方法對所述前端路段進行鋪設施工。且所述前端隧道段施工完成后,再按照常規(guī)暗洞法施工方法,對所述后部隧道段9中的后續(xù)隧道段繼續(xù)進行施工。本實施例中,所述前端隧道段9-1的里程為DK232+402 DK232+420,則前端路段的縱向長度為18m。所述前端隧道段9-1施工結束后,在隧道的仰坡頂設5m高的RX-050型 SNS被動攔石網防護,增加運營安全。另外,步驟一中進行邊坡開挖及加固施工時,需同時對位于所述橫穿溶腔路段前側的所述上部溶腔的內壁進行開挖,并形成前側邊坡,且采用錨網噴聯(lián)合支護方法對開挖完成的前側邊坡進行加固處理,所述前側邊坡由上至下逐漸向所述橫穿溶腔路段一側傾斜。且步驟三中采用多個穩(wěn)固樁對步驟二中所述的充填基層4進行加固后,所述前側邊坡的坡底與步驟四中所述橫穿溶腔路段前端之間形成一個供后端路段12鋪設的鋪設平臺二。步驟一中對所述前側邊坡進行開挖的同時,還需對所述鋪設平臺二的左右兩側分別進行邊坡開挖施工,并使得所述鋪設平臺二形成供所述后端路段12的路塹三15 ;所述鋪設平臺二的寬度不小于10m,所述后端路段12為位于所述前段路段后端且縱向長度不小于IOm 的路段。所述路塹三15和路塹一 5的結構相同且二者連接為一體,步驟三中所述的采用多個穩(wěn)固樁對步驟二中所述的充填基層4進行加固后,再按照常規(guī)鐵路或公路的鋪設施工方法,在所述路塹三15上對后端路段12進行鋪設施工。本實施例中,所述后端路段12的里程為DK232+468 DK232+490,則所述后端路段 12的縱向長度為22m。因而,實際對所述前部隧道段進行施工時,應按照常規(guī)隧道施工方法施工至里程DK232+490時,便停止向前施工,之后進入本發(fā)明步驟一至步驟四中所述的大規(guī)模溶腔處理過程。而待前端隧道段施工完成后,再按照常規(guī)暗洞法施工方法,對所述后部隧道段9中的后續(xù)隧道段繼續(xù)進行施工,圖3為后段路段中里程DK232+380處的橫向斷面結構示意圖,圖4為前端路段前側即里程DK232+400處的橫向斷面結構示意圖,圖5為前端路段與橫穿溶腔路段間交接處即里程DK232+420處的橫向斷面結構示意圖,圖6為橫穿溶腔路段中部即里程DK232+440處的橫向斷面結構示意圖,圖7為橫穿溶腔路段后部即里程 DK232+460處的橫向斷面結構示意圖。本實施例中,由于里程DK232+468 DK232+506. 8的施工區(qū)域中隧道埋深比較淺, 因而里程DK232+468 DK232+506. 8仍采用與后端路段12相同的施工方法,即不設置隧道機構,直接在開挖形成的路塹上施工鐵路即可,圖8為后端路段中部即里程DK232+480處的橫向斷面結構示意圖,圖9為后端路段后側即里程DK232+500處的橫向斷面結構示意圖。相應地,步驟三中所述的采用多個穩(wěn)固樁對充填基層4進行加固后,所述充填基層4中設置有多個所述穩(wěn)固樁的區(qū)域為注漿加固區(qū)域11,所述注漿加固區(qū)域11由前至后沿后端路段12、所述橫穿溶腔路段和所述前端路段的中心線進行布設,注漿加固區(qū)域11的橫向寬度大于后端路段12、所述橫穿溶腔路段和所述前端路段的路寬,且注漿加固區(qū)域11 的縱向長度大于后端路段12、所述橫穿溶腔路段和所述前端路段的縱向總長度。本實施例中,注漿加固區(qū)域11的里程為DK232+375 DK232+490,且注漿加固區(qū)域11的左右兩側邊線分別為注漿加固區(qū)邊線16。本實施例中,所述路塹一5、路塹二 14和路塹三15的結構均相同,且三者的左右兩側均設置有路肩13,同時為排水通暢,在路塹一 5、路塹二 14和路塹三15的左右兩側還設置有排水溝槽。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發(fā)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據(jù)本發(fā)明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變更以及等效結構變化,均仍屬于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內。
      1權利要求
      1.一種巖溶隧道大規(guī)模溶腔處理方法,所施工隧道O)自需處理大規(guī)模溶腔(3)的內部穿過,所施工隧道O)的隧道埋深為IOm 70m,且所施工隧道(2)按照布設位置前后順序包括位于所述大規(guī)模溶腔( 前側的前部隧道段(10)和位于所述大規(guī)模溶腔( 后側的后部隧道段(9),所述前部隧道段(10)內鋪設有前部路段,所述后部隧道段(9)內所鋪設有后部路段,所述前部路段與所述后部路段之間通過自所述大規(guī)模溶腔(3)內部橫穿的橫穿溶腔路段進行連接,且所述橫穿溶腔路段的左右兩側均懸空,所述前部路段、所述后部路段和橫穿溶腔路段均為鐵路或公路;所述大規(guī)模溶腔C3)為由上至下尺寸逐漸增大的溶腔,且所述大規(guī)模溶腔C3)底部沿所施工隧道( 縱向延伸方向的長度大于100m,所述大規(guī)模溶腔C3)底部的橫向寬度大于50m;所述大規(guī)模溶腔C3)頂部延伸至地表面,所述大規(guī)模溶腔C3)底部距所施工隧道O)中所鋪設路基之間的垂直距離大于50m;所述大規(guī)模溶腔(3)以所述橫穿溶腔路段為界分為上部溶腔和下部溶腔,所述上部溶腔為一個由上至下內徑逐漸增大的溶腔開口,且所述上部溶腔的內壁由上至下逐漸向外傾斜,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一、邊坡開挖及加固施工對所述上部溶腔的內壁進行開挖,并相應開挖形成位于所述橫穿溶腔路段左右兩側的邊坡,并采用錨網噴聯(lián)合支護方法對開挖完成的邊坡進行加固處理;所述邊坡由上至下逐漸向所述橫穿溶腔路段一側傾斜;步驟二、巖渣回填采用巖渣對所述下部溶腔進行充填,并形成供橫穿溶腔路段鋪設的充填基層⑷;步驟三、充填基層注漿加固采用多個穩(wěn)固樁對步驟二中所述的充填基層(4)進行加固,并獲得供橫穿溶腔路段鋪設的路塹一(5),且步驟一中所述邊坡相應為路塹邊坡(6); 所述穩(wěn)固樁為由水泥砂漿灌注而成的樁體,且灌注水泥砂漿之前,先按常規(guī)套管跟進的鉆孔方式鉆取注漿孔;步驟四、橫穿溶腔路段鋪設施工在步驟三中所述的路塹一( 上,且按照常規(guī)鐵路或公路的鋪設施工方法,對所述橫穿溶腔路段進行鋪設施工。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巖溶隧道大規(guī)模溶腔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一中進行邊坡開挖及加固施工時,需同時對位于所述橫穿溶腔路段后側的所述上部溶腔的內壁進行開挖,并形成后側邊坡,同時采用錨網噴聯(lián)合支護方法對開挖完成的后側邊坡進行加固處理,所述后側邊坡由上至下逐漸向所述橫穿溶腔路段一側傾斜;且步驟三中采用多個穩(wěn)固樁對步驟二中所述的充填基層(4)進行加固后,所述后側邊坡的坡底與步驟四中所述橫穿溶腔路段前端之間形成一個供前端路段鋪設的鋪設平臺一,所述鋪設平臺一的寬度不小于IOm;步驟一中對所述前側邊坡進行開挖時,還需同時對所述鋪設平臺一的左右兩側分別進行開挖施工,并使得所述鋪設平臺一形成供所述前端路段鋪設的路塹二(14),所述前端路段為位于所述后段路段前端且縱向長度不小于IOm的路段,且所述前端路段鋪設于前端隧道段(9-1)內,所述前端隧道段(9-1)為位于所述后部隧道段(9)前端且縱向長度不小于IOm的隧道段;所述路塹二(14)和路塹一(5)的結構相同且二者連接為一體,步驟三中所述的采用多個穩(wěn)固樁對步驟二中所述的充填基層(4)進行加固后且對所述前端路段進行鋪設施工之前,按照常規(guī)明洞法施工方法,對所述前端隧道段進行施工,且待所述前端隧道段施工完成后,再按照常規(guī)鐵路或公路的鋪設施工方法對所述前端路段進行鋪設施工。
      3.按照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巖溶隧道大規(guī)模溶腔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隧道段施工完成后,再按照常規(guī)暗洞法施工方法,對所述后部隧道段(9)中的后續(xù)隧道段繼續(xù)進行施工。
      4.按照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種巖溶隧道大規(guī)模溶腔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一中對所述邊坡進行開挖時,采用爆破開挖施工方法進行開挖;步驟一中所述的邊坡由上至下分為多級斜坡,且上下相鄰兩級斜坡之間均設置有一個寬度為an 細的平臺,多級所述斜坡的坡度由上至下逐漸增大;實際對所述邊坡進行開挖時,先采用梯段爆破法對多級所述斜坡進行爆破開挖,并采用光面爆破法進行刷坡,且光面爆破過程中對光爆層(1) 炸除后,形成一個平整的開挖面。
      5.按照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巖溶隧道大規(guī)模溶腔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一中對多級所述斜坡進行開挖時,由上至下對多級所述斜坡先后進行開挖;并采用錨網噴聯(lián)合支護方法對開挖完成的邊坡進行加固處理時,由上至下對開挖完成的多級所述斜坡依次進行加固處理,且每開挖一級斜坡,便采用錨網噴聯(lián)合支護方法對開挖完成的該級斜坡進行加固處理。
      6.按照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種巖溶隧道大規(guī)模溶腔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三中所述的穩(wěn)固樁包括樁高為25m士5m的表層穩(wěn)固樁和向下深入至大規(guī)模溶腔( 底部的深層穩(wěn)固樁兩種類型,所述注漿孔相應包括用于成型所述表層穩(wěn)固樁的表層注漿孔(7) 和用于成型所述深層穩(wěn)固樁的深層注漿孔(8),所述表層注漿孔(7)的孔深為25m士5m,所述深層注漿孔⑶向下鉆至大規(guī)模溶腔⑶底部;所述表層注漿孔(7)和深層注漿孔⑶ 的數(shù)量均為多個,且所述表層注漿孔(7)和深層注漿孔(8)呈梅花型布設。
      7.按照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種巖溶隧道大規(guī)模溶腔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三中所述的采用常規(guī)套管跟進的鉆孔方式鉆取注漿孔過程中,當鉆進過程中遇到未充填的空洞時,先采用吹砂設備對所述空洞進行吹砂填充,再采用注漿設備對此時已鉆成的鉆孔進行注漿,隨后再在距離當前所述鉆孔20cm 30cm的位置處重新鉆取注漿孔;而當鉆孔過程中套管無法繼續(xù)跟進時,再采用注漿設備對此時已鉆成的鉆孔進行注漿,隨后再在距離當前所述鉆孔20cm 30cm的位置處重新鉆取注漿孔。
      8.按照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巖溶隧道大規(guī)模溶腔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三中所述的對充填基層(4)進行加固時,先施工多個所述表層穩(wěn)固樁,且待多個所述表層穩(wěn)固樁均施工完成后,再對多個所述深層穩(wěn)固樁進行施工;且對多個所述表層穩(wěn)固樁或者多個所述深層穩(wěn)固樁進行施工時,均由大規(guī)模溶腔(3)的四周側逐漸向中部進行施工。
      9.按照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巖溶隧道大規(guī)模溶腔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相鄰兩個表層注漿孔(7)之間的橫向間距和縱向間距均為5m士 lm,且相鄰兩個深層注漿孔⑶之間的橫向間距和縱向間距均為5m 士 Im;所述表層注漿孔(7)和深層注漿孔(8)的孔徑均為 IlOmm士 IOmm0
      10.按照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巖溶隧道大規(guī)模溶腔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一中進行邊坡開挖及加固施工時,需同時對位于所述橫穿溶腔路段前側的所述上部溶腔的內壁進行開挖,并形成前側邊坡,且采用錨網噴聯(lián)合支護方法對開挖完成的前側邊坡進行加固處理,所述前側邊坡由上至下逐漸向所述橫穿溶腔路段一側傾斜;且步驟三中采用多個穩(wěn)固樁對步驟二中所述的充填基層(4)進行加固后,所述前側邊坡的坡底與步驟四中所述橫穿溶腔路段前端之間形成一個供后端路段(1 鋪設的鋪設平臺二 ;步驟一中對所述前側邊坡進行開挖的同時,還需對所述鋪設平臺二的左右兩側分別進行邊坡開挖施工,并使得所述鋪設平臺二形成供所述后端路段(1 的路塹三(1 ;所述鋪設平臺二的寬度不小于 10m,所述后端路段(1 為位于所述前段路段后端且縱向長度不小于IOm的路段;所述路塹三(1 和路塹一( 的結構相同且二者連接為一體,步驟三中所述的采用多個穩(wěn)固樁對步驟二中所述的充填基層(4)進行加固后,再按照常規(guī)鐵路或公路的鋪設施工方法,在所述路塹三(1 上對后端路段(1 進行鋪設施工;步驟三中所述的采用多個穩(wěn)固樁對充填基層(4)進行加固后,所述充填基層(4)中設置有多個所述穩(wěn)固樁的區(qū)域為注漿加固區(qū)域(11),所述注漿加固區(qū)域(11)由前至后沿后端路段(12)、所述橫穿溶腔路段和所述前端路段的中心線進行布設,注漿加固區(qū)域(11)的橫向寬度大于后端路段(12)、所述橫穿溶腔路段和所述前端路段的路寬,且注漿加固區(qū)域 (11)的縱向長度大于后端路段(12)、所述橫穿溶腔路段和所述前端路段的縱向總長度。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巖溶隧道大規(guī)模溶腔處理方法,所施工隧道自大規(guī)模溶腔內部橫穿的路段為左右兩側均懸空的橫穿溶腔路段;大規(guī)模溶腔為由上至下尺寸逐漸增大的溶腔,且其內部以橫穿溶腔路段為界分為上部溶腔和下部溶腔,其處理方法為一、邊坡開挖及加固施工對上部溶腔內壁進行開挖并形成邊坡;二、巖渣回填采用巖渣對下部溶腔進行充填并形成充填基層;三、充填基層注漿加固用穩(wěn)固樁對充填基層進行加固并獲得路塹一;四、在路塹一上進行橫穿溶腔路段鋪設施工。本發(fā)明設計合理、施工簡便、施工過程安全可靠且施工周期短、處理效果好,能解決現(xiàn)有大規(guī)模溶腔處理中存在的施工安全風險較大、處理施工難度大、處理時間長、處理效果較差等問題。
      文檔編號E02D3/12GK102251777SQ20111014348
      公開日2011年11月23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5月31日
      發(fā)明者吳信軍, 吳應明, 宋長甫, 王作舉, 王永鋒, 羅宗帆, 薛俊峰 申請人:中鐵二十局集團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