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氣處理單元、排氣處理單元的制造方法及作業(yè)車輛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提供一種利用少量部件穩(wěn)定地支承柴油機微粒捕集過濾裝置及選擇性催化還原裝置的排氣處理單元及作業(yè)車輛。排氣處理單元是處理來自作業(yè)車輛發(fā)動機的排氣的排氣處理單元,具有第一排氣處理裝置、第二排氣處理裝置及第一托架。在第一托架上安裝有第一排氣處理裝置及第二排氣處理裝置。第一托架具有緣部及主體部。主體部具有從緣部向下方鼓出的凸出形狀。主體部包括第一支承部及第二支承部。第一支承部直接支承第一排氣處理裝置。第二支承部直接支承第二排氣處理裝置。
【專利說明】排氣處理單元、排氣處理單元的制造方法及作業(yè)車輛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對來自作業(yè)車輛發(fā)動機的排氣進行處理的排氣處理單元、排氣處 理單元的制造方法及具有排氣處理單元的作業(yè)車輛。
【背景技術(shù)】
[0002] 在液壓挖掘機等作業(yè)車輛上搭載有排氣處理裝置。排氣處理裝置為了處理來 自發(fā)動機的排氣,經(jīng)由連接管與發(fā)動機連接。排氣處理裝置包括柴油機微粒捕集過濾 (Diesel Particularte Filter,DPF)裝置和選擇性催化還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裝置。柴油機微粒捕集過濾裝置減少排氣中的微粒。選擇性催化還原裝置 減少排氣中的氮氧化物(NOx )。為了實現(xiàn)維護的便利化,將這兩個排氣處理裝置配置在一個 單元中,并且將該單元搭載在作業(yè)車輛上,這種單元被稱為排氣處理單元。
[0003] 如果利用發(fā)動機支承排氣處理單元而將排氣處理單元安裝在發(fā)動機上,則發(fā)動機 的上部配置有重物。因此,用于將排氣處理單元安裝在發(fā)動機上的托架的負擔增大。如果 為了強化托架而使托架增大,則托架的重量增加。
[0004] 因此,最好將排氣處理單元安裝在發(fā)動機以外的支承物上。例如,在專利文獻1 中,在上部框架上經(jīng)由支承腳設(shè)置有平臺,在該平臺的上方配置有柴油機微粒捕集過濾裝 置和選擇性催化還原裝置。
[0005] 具體而言,在由多個結(jié)構(gòu)部件構(gòu)成的支承腳上配置有平臺。柴油機微粒捕集過濾 裝置直接配置在平臺上或者配置于在平臺上分體設(shè)置的設(shè)置部。選擇性催化還原裝置配置 于在平臺上分體設(shè)置的設(shè)置部?;蛘?,代替設(shè)置部,在平臺的上方設(shè)置吊架,柴油機微粒捕 集過濾裝置和選擇性催化還原裝置被吊架吊起。
[0006] 現(xiàn)有技術(shù)文獻
[0007] 專利文獻
[0008]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12 - 097413號公報
【發(fā)明內(nèi)容】
[0009] 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shù)問題
[0010] 在專利文獻1的發(fā)明中,在固定柴油機微粒捕集過濾裝置和選擇性催化還原裝置 時,設(shè)置與平臺分體的設(shè)置部或者吊架。因此,排氣處理單元的部件數(shù)增加,從而導(dǎo)致制造 成本增加及組裝作業(yè)耗費時間的問題。
[0011] 本發(fā)明的課題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利用少量部件穩(wěn)定地支承柴油機機微粒捕集過 濾裝置和選擇性催化還原裝置的排氣處理單元、排氣處理單元的制造方法及作業(yè)車輛。
[0012] 解決技術(shù)問題的技術(shù)方案
[0013] 本發(fā)明第一方面的排氣處理單元是處理來自作業(yè)車輛發(fā)動機的排氣的排氣處理 單元,具有第一排氣處理裝置、第二排氣處理裝置、第一托架。在第一托架上安裝有第一排 氣處理裝置和第二排氣處理裝置。第一托架具有緣部和主體部。主體部具有從緣部向下方 鼓出的凸出形狀。主體部包括第一支承部和第二支承部。第一支承部直接支承第一排氣處 理裝置。第二支承部直接支承第二排氣處理裝置。
[0014] 主體部可以具有第一安裝部,該第一安裝部在主體部的側(cè)面能夠安裝吊鉤。
[0015] 主體部還可以具有第一鼓出部和第二鼓出部。第一鼓出部在除了第一支承部之外 的位于第一排氣處理裝置下方的部位比第一支承部進一步向下方鼓出。第二鼓出部在除了 第二支承部之外的位于所述第二排氣處理裝置的下方的部位比所述第二支承部進一步向 下方鼓出。
[0016] 主體部還可以具有在第一鼓出部和第二鼓出部之間加強筋。
[0017] 第一支承部可以比第二支承部位置靠近下方。
[0018] 前述的排氣處理單元還可以具有中繼連接管,該中繼連接管連接第一排氣處理裝 置和第二排氣處理裝置。中繼連接管可以配置在第一排氣處理裝置及第二排氣處理裝置的 上方。
[0019] 第一支承部及所述第二支承部可以具有與第一排氣處理裝置及第二排氣處理裝 置的外周面對應(yīng)的接觸面。
[0020] 第一排氣處理裝置及第二排氣處理裝置可以具有圓筒狀的形狀。第一支承部及第 二支承部的剖面可以呈弧形。
[0021] 前述的排氣處理單元還可以具有卡止第一排氣處理裝置的第一 U形螺栓。主體部 可以具有第二安裝部,第二安裝部在與第一排氣處理裝置的中心軸線垂直的方向上的第一 支承部的兩側(cè)安裝第一 U形螺栓。
[0022] 前述的排氣處理單元還可以具有卡止第二排氣處理裝置的第二U形螺栓。主體部 可以具有第三安裝部,第三安裝部在與第二排氣處理裝置的中心軸線垂直的方向上的第一 支承部的兩側(cè)安裝第二U形螺栓。
[0023] 前述的排氣處理單元還可以具有第一加強板。第一加強板在支承第一排氣處理裝 置及第二排氣處理裝置的主體部的面的相反側(cè)的面上與第二安裝部相接。
[0024] 前述的排氣處理單元還可以具有第二加強板。第二加強板在支承第一排氣處理裝 置及第二排氣處理裝置的主體部的面的相反側(cè)的面上與第三安裝部相接。
[0025] 第一排氣處理裝置可以具有向下方延伸的管狀連接口。主體部還可以具有使連接 口插通的第一孔部。
[0026] 主體部還可以在第一鼓出部與第二鼓出部中的至少一方的鼓出部上具有異物落 下用的第二孔部。
[0027] 在俯視時,與第一排氣處理裝置的長度方向垂直的第一方向上的第一鼓出部的最 大寬度比第一方向上的第一支承部的寬度寬。
[0028] 本發(fā)明第二側(cè)面的作業(yè)車輛具有發(fā)動機、車體框架、第一排氣處理裝置、第二排氣 處理裝置、第一托架、第二托架。車體框架具有多個柱部件及梁部件。多個柱部件立設(shè)在支 承發(fā)動機的旋轉(zhuǎn)框架上。梁部件設(shè)置在柱部件的上端。第一排氣處理裝置處理來自發(fā)動機 的排氣。第二排氣處理裝置處理來自發(fā)動機的排氣。在第一托架上安裝有第一排氣處理裝 置及第二排氣處理裝置。第二托架支承第一托架。第一托架具有緣部及主體部。主體部具 有從緣部向下方鼓出的凸出形狀。主體部具有第一支承部、第二支承部及第四安裝部。第 一支承部直接支承第一排氣處理裝置。第二支承部直接支承第二排氣處理裝置。在第四安 裝部上安裝有第二托架。第二托架具有第五安裝部及第六安裝部。在第五安裝部上安裝有 第一托架。第六安裝部安裝在梁部件上。
[0029] 第五安裝部比梁部件位置靠近下方。
[0030] 第六安裝部比第五安裝部位置靠近上方。
[0031] 主體部還可以具有在主體部的側(cè)面上能夠安裝吊鉤的第一安裝部。第一安裝部在 第一托架安裝于第二托架的狀態(tài)下比梁部件位置靠近上方。
[0032] 第一安裝部在第一托架安裝于第二托架的狀態(tài)下比第六安裝部位置靠近上方。
[0033] 前述的作業(yè)車輛還可以具有第三加強板。第三加強板在支承第一排氣處理裝置及 第二排氣處理裝置的主體部的面的相反側(cè)的面上設(shè)置在第四安裝部與第五安裝部之間。 [0034] 前述的作業(yè)車輛還可以具有連接發(fā)動機與第一排氣處理裝置的連接管。第一排氣 處理裝置及第二排氣處理裝置可以是圓筒狀。連接管延伸成與包含第一排氣處理裝置的中 心軸線及第二排氣處理裝置的中心軸線的平面平行。
[0035] 本發(fā)明第三側(cè)面的排氣處理單元是處理來自作業(yè)車輛發(fā)動機的排氣的排氣處理 單元,具有第一托架、第一排氣處理裝置及第二排氣處理裝置。第一托架經(jīng)由第一工序及第 二工序形成。在第一工序中,通過對一張板材進行沖壓而形成具有緣部及主體部的托架原 型。主體部具有從緣部向下方鼓出的凸出形狀且具有第一支承部及第二支承部。在第二工 序中,切割托架原型中緣部的周邊的板材。第一排氣處理裝置配置在第一支承部的正上方。 第二排氣處理裝置配置在第二支承部的正上方。
[0036] 本發(fā)明第四側(cè)面的排氣處理單元的制造方法包括第一工序、第二工序、第三工序、 第四工序。在第一工序中,通過對一張板材進行沖壓而形成具有緣部及主體部的托架原型。 主體部具有從緣部向下方鼓出的凸出形狀且具有第一支承部及第二支承部。在第二工序 中,切割托架原型中緣部的周邊的板材,形成第一托架。在第三工序中,將第一排氣處理裝 置配置在第一支承部的正上方。在第四工序中,將第二排氣處理裝置配置在第二支承部的 正上方。
[0037] 發(fā)明效果
[0038] 在本發(fā)明的排氣處理單元及作業(yè)車輛中,第一支承部及第二支承部與第一托架一 體成形。因此,該排氣處理單元及該作業(yè)車輛能夠利用少量部件穩(wěn)定地支承柴油機微粒捕 集過濾裝置及選擇性催化還原裝置。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9] 圖1是本發(fā)明一實施方式的作業(yè)車輛的側(cè)視圖。
[0040] 圖2是本發(fā)明一實施方式的作業(yè)車輛的俯視圖。
[0041] 圖3是從后方看到的發(fā)動機室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的視圖。
[0042] 圖4是從上方看到的發(fā)動機室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局部的視圖。
[0043] 圖5是圖3的排氣處理單元24附近的放大圖。
[0044] 圖6是第一托架的俯視圖。
[0045] 圖7是第一托架的仰視圖。
[0046] 圖8是第一托架的主視圖。
[0047] 圖9是第一托架的后視圖。
[0048] 圖10是從圖6的剖面線B - B看到的第一托架43的剖視圖。
[0049] 圖11是從圖6的剖面線C 一 C看到的第一托架43的剖視圖。
[0050] 圖12是安裝在梁部件上的第二托架的立體圖。
[0051] 圖13是安裝在圖12的第二托架上的第一托架的立體圖。
[0052] 圖14是本實施方式的排氣處理單元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圖。
[0053] 圖15是經(jīng)第一次沖壓工序生成的板材的大致形狀。
[0054] 圖16是經(jīng)第二次沖壓工序生成的板材的大致形狀。
[0055] 圖17是經(jīng)第三次沖壓工序生成的板材的大致形狀。
【具體實施方式】
[0056] [整體結(jié)構(gòu)]
[0057] 圖1和圖2表示本發(fā)明一實施方式的作業(yè)車輛100。圖1是作業(yè)車輛100的側(cè)視 圖。圖2是作業(yè)車輛100的俯視圖。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作業(yè)車輛,以液壓挖掘機為例進 行說明。作業(yè)車輛1〇〇具有車輛主體1及工作裝置4。
[0058] 車輛主體1具有行駛體2和旋轉(zhuǎn)體3。行駛體2具有一對行駛裝置2a,2b。各行 駛裝置2a,2b具有履帶2d,2e。行駛裝置2a,2b通過利用來自后述發(fā)動機21 (參照圖3) 的驅(qū)動力驅(qū)動履帶2d,2e,使作業(yè)車輛100行駛。需要說明的是,在以下的說明中,"前后方 向"表示車輛主體1的前后方向。換言之,"前后方向"表示坐在駕駛室5的操作人員看到 的前后方向。另外,"左右方向"或"側(cè)方"表示車輛主體1的車寬方向。換言之,"左右方 向" "車寬方向"或"側(cè)方"表示上述操作人員所看到的左右方向。另外,在附圖中,用X軸 表不前后方向,用Y軸表不左右方向,用z軸表不上下方向。
[0059] 旋轉(zhuǎn)體3載置在行駛體2上。旋轉(zhuǎn)體3設(shè)置成相對于行駛體2能夠旋轉(zhuǎn)。另外, 在旋轉(zhuǎn)體3上設(shè)置有駕駛室5。旋轉(zhuǎn)體3具有燃料箱14、工作油箱15、發(fā)動機室16及配重 18。燃料箱14儲存用于驅(qū)動后述發(fā)動機21的燃料。燃料箱14配置在工作油箱15的前方。 工作油箱15儲存從后述液壓泵23 (參照圖3)排出的工作油。工作油箱15與燃料箱14在 前后方向上排列配置。
[0060] 如后文所述,發(fā)動機室16收納發(fā)動機21及液壓泵23等設(shè)備。發(fā)動機室16配置 在駕駛室5、燃料箱14及工作油箱15的后方。發(fā)動機室16的上方被發(fā)動機罩17覆蓋。配 重18配置在發(fā)動機室16的后方。
[0061] 工作裝置4安裝在旋轉(zhuǎn)體3的前部中央位置。工作裝置4具有大臂7、小臂8、鏟斗 9、大臂缸10、小臂缸11及鏟斗缸12。大臂7的基端部能夠旋轉(zhuǎn)地連結(jié)于旋轉(zhuǎn)體3。另外, 小臂8的基端部能夠旋轉(zhuǎn)地連結(jié)于大臂7的前端部。鏟斗9能夠旋轉(zhuǎn)地連結(jié)于小臂8的前 端部。大臂缸10、小臂缸11及鏟斗缸12均是液壓缸,由從后述液壓泵23排出的工作油驅(qū) 動。大臂缸10使大臂7工作。小臂缸11使小臂8工作。鏟斗缸12使鏟斗9工作。通過 驅(qū)動大臂缸10、小臂缸11及鏟斗缸12,來驅(qū)動工作裝置4。
[0062] [發(fā)動機室的結(jié)構(gòu)]
[0063] 圖3是從后方看到的發(fā)動機室16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的視圖。如圖3所示,在發(fā)動機室16 內(nèi)配置有發(fā)動機21、飛輪殼22、液壓泵23、排氣處理單元24。另外,在發(fā)動機室16內(nèi)配置 有包括散熱器及油冷卻器的冷卻裝置25。冷卻裝置25、發(fā)動機21、飛輪殼22及液壓泵23 在車寬方向上排列配置。
[0064] 如圖3所示,作業(yè)車輛100具有旋轉(zhuǎn)框架26及車體框架27。旋轉(zhuǎn)框架26包括沿 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對中央框架26a,26b。旋轉(zhuǎn)框架26經(jīng)由橡膠減振器支承發(fā)動機21。
[0065] 車體框架27立設(shè)在旋轉(zhuǎn)框架26上。車體框架27配置在發(fā)動機21及液壓泵23 等設(shè)備的周圍。在車體框架27上安裝有外飾罩28。需要說明的是,在圖3中只表示外飾罩 28的一部分。如圖1及圖2所示的發(fā)動機罩17也安裝在車體框架27上。
[0066] 圖4是從上方看到的發(fā)動機室16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局部的視圖。如圖3及圖4所示,車 體框架27包括多個柱部件31 - 36 (關(guān)于柱部件34參照圖12及圖13參照)及多個梁部 件37, 38。柱部件31 - 36配置成從旋轉(zhuǎn)框架26向上方延伸。梁部件37, 38設(shè)置在柱部 件31 - 36的上端。梁部件37, 38被柱部件31 - 36支承。具體而言,如圖4所示,多個梁 部件37, 38包括第一梁部件37及第二梁部件38。第一梁部件37和第二梁部件38配置成 彼此在前后方向上分開。第一梁部件37配置在比發(fā)動機21靠近前方的位置。第二梁部件 38配置在比發(fā)動機21靠近后方的位置。
[0067] 液壓泵23由發(fā)動機21驅(qū)動。如圖3所示,液壓泵23配置在發(fā)動機21的側(cè)方。 艮P,液壓泵23在車寬方向上與發(fā)動機21排列配置。液壓泵23配置在比發(fā)動機21的上表 面低的位置。
[0068] 飛輪殼22配置在發(fā)動機21與液壓泵23之間。飛輪殼22安裝在發(fā)動機21的側(cè) 面。另外,液壓泵23安裝在飛輪殼22的側(cè)面。
[0069] [排氣處理單元的結(jié)構(gòu)]
[0070] 如圖3所示,排氣處理單元24配置在液壓泵23的上方。如圖3及圖4所示,排氣 處理單元24具有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第一托架43及第二連接管 52。如圖4所示,排氣處理單元24跨設(shè)在第一梁部件37與第二梁部件38之間。排氣處理 單元24支承于第二托架80, 85。第二托架80, 85分別固定在梁部件37, 38上。這樣,第一 排氣處理裝置41和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支承于車體框架27。如圖3及圖4所示,第一排 氣處理裝置41和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在車寬方向上排列配置。
[0071] 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例如是柴油機微粒捕集過濾裝置,處理來 自發(fā)動機21的排氣。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利用過濾器捕集排氣中含有的微粒。第一排氣 處理裝置41利用附設(shè)在過濾器上的加熱器將捕集的微粒燒毀。
[0072] 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具有大致圓筒狀的外形。如圖4所示,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 配置成其中心軸線Axl沿前后方向延伸。因此,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配置成其中心軸線 Axl垂直于發(fā)動機21和液壓泵23的排列方向(以下稱該方向為第一方向)。換言之,第一排 氣處理裝置41以其長度方向與第一方向正交的狀態(tài)配置。
[0073] 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例如是選擇性催化還原裝置,處理來自發(fā) 動機21的排氣。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利用將尿素水加水分解得到的氨氣來還原氮氧化物 NOx。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具有大致圓筒狀的外形。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配置成其中心 軸線Ax2沿前后方向延伸。因此,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配置成其中心軸線Ax2與第一方向 垂直。換言之,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以其長度方向與第一方向正交的狀態(tài)配置。另外,第 二排氣處理裝置42配置成其中心軸線Ax2與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的中心軸線Axl平行。
[0074] 圖5是圖3的排氣處理單元24附近的放大圖。需要說明的是,為了便于理解,圖5 不表示車體框架27等的一部分。并且,為了便于說明,圖5通過從圖4的剖面線A - A看 到的剖視圖表示第一托架43。另外,圖5用雙點劃線表示柱部件31和第二梁部件38。
[0075] 如圖3及圖5所示,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及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配置在液壓泵 23的上方。如圖5所示,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的底部比梁部件37, 38位置靠近下方。如圖 3及圖5所示,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具有第一連接口 44。第一連接口 44配置成朝向下方 且發(fā)動機21側(cè)傾斜。
[0076] 如圖3及圖5所示,作業(yè)車輛100具有第一連接管51。第一連接管51連結(jié)發(fā)動機 21與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
[0077] 第一連接管51具有波紋部54、第一彎曲部55a、第二彎曲部55b及第三彎曲部 55c。如圖3?圖5所不,第一彎曲部55a連結(jié)第二彎曲部55b和發(fā)動機21。S卩,第一連接 管51的一端經(jīng)由增壓器29與發(fā)動機21的排氣口連結(jié)。第二彎曲部55b連結(jié)波紋部54和 第一彎曲部55a。第三彎曲部55c連結(jié)波紋部54與第一連接口 44。即,第一連接管51的 另一端與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的第一連接口 44連接。
[0078] 波紋部54呈波紋狀,能夠伸縮,由多個波紋形狀的伸縮管接頭連結(jié)而成。波紋部 54配置在液壓泵23的上方。波紋部54的一部分位于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的下方。即,第 一連接管51穿過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的下方。波紋部54從增壓器29朝第一連接口 44 向斜下方延伸。更具體而言,包含波紋部54的第一連接管51的直線部分沿著第一排氣處 理裝置41和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排列的方向傾斜。也就是說,如圖5所示,第一連接管51 以與包含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的中心軸線Axl和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的中心軸線Ax2的 平面P大致平行的方式延伸。
[0079] 如圖4及圖5所示,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具有第二連接口 45。第二連接口 45向 上方且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側(cè)傾斜地突出。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具有第三連接口 46。第 三連接口 46向上方且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側(cè)傾斜地突出。
[0080] 排氣處理單元24具有第二連接管52。第二連接管52的一端與第一排氣處理裝 置41的第二連接口 45連接。第二連接管52的另一端與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的第三連接 口 46連接。即,第二連接管52是連接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與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的中 繼連接管。如圖3及圖5所示,第二連接管52配置在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及第二排氣處 理裝置42的上方。另外,如圖4所示,第二連接管52配置成在俯視圖中與第一排氣處理裝 置41和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重疊。
[0081] 如圖4所示,第二連接管52具有直線部57、第三彎曲部58及第四彎曲部59。直線 部57位于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的上方。第三彎曲部58連結(jié)直線部57和第二連接口 45。 第四彎曲部59連結(jié)直線部57與第三連接口 46。在第三彎曲部58上安裝有尿素水噴射裝 置49。尿素水噴射裝置49向第二連接管52內(nèi)噴射尿素水。
[0082] 如圖5所示,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具有第四連接口 47。第四連接口 47向上方突 出。作業(yè)車輛100具有排氣管53。排氣管53與第四連接口 47連接。如圖1?圖3所示, 排氣管53的上部從發(fā)動機罩17向上方突出。
[0083] 發(fā)動機21、第一連接管51、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第二連接管52、第二排氣處理裝 置42、排氣管53依次串聯(lián)連接。因此,來自發(fā)動機21的排氣通過第一連接管51被輸送到 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主要從排氣中減少微粒。接著,排氣通過第二 連接管52被輸送到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主要減少NOx。之后,被 凈化的排氣通過排氣管53被排到外部。
[0084] [第一托架的結(jié)構(gòu)]
[0085] 在第一托架43上安裝有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和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如圖4所 示,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利用第一 U形螺栓95a,95b固定在第一托架43上。第二排氣處 理裝置42利用第二U形螺栓96a,96b固定在第一托架43上。
[0086] 第一托架43是對一個部件進行沖壓成型而形成的部件。圖6?圖9分別是第一 托架43的俯視圖、仰視圖、主視圖及后視圖。圖10是從圖6的剖面線B - B看到的第一托 架43的剖視圖。圖11是從圖6的剖面線C 一 C看到的第一托架43的剖視圖。需要說明 的是,圖7還一起表示了安裝第一 U形螺栓95a,95b、第二U形螺栓96a,96b時安裝的加強 板73?77及將第一托架43安裝在第二托架80, 85時安裝的加強板78, 79。另外,在圖7 中,用陰影表示利用螺栓及螺母連接加強板73?79和第一托架43的底面時所抵接的面。
[0087] 如圖6?圖11所示,第一托架43具有主體部60和緣部72。如圖6、圖10 及圖11所示,主體部60包括第一支承部61a,61b、第二支承部62a,62b、第一安裝部 63a, 63b, 63c、第二安裝部 64a, 64b, 64c, 64d、第三安裝部 65a, 65b, 65c, 65d、第四安裝部 66a, 66b, 66c, 66d, 66e, 66f、第一鼓出部 67a, 67b、第二鼓出部 67c、加強筋 68、第一孔部 69、 第二孔部70a, 70b, 70c, 70d、第三孔部70e、第四孔部70f、第五孔部70g, 70h。主體部60和 緣部72均包括切口部71。
[0088] 如圖4所示,緣部72在俯視圖中配置在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和第二排氣處理裝 置42的周圍。更詳細而言,緣部72在俯視圖中配置成至少包圍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和第 二排氣處理裝置42的前后左右的三方。
[0089] 如圖8?圖11所示,主體部60具有從緣部72向下方鼓出的凸出形狀。但是,如 圖5所示,主體部60比第一連接管51位置靠近上方。因此,在拆卸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 時能夠避免與第一連接管51發(fā)生干涉。
[0090] 如圖6、圖10及圖11所示的第一支承部61a,61b直接支承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 也就是說,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配置在第一支承部61a, 61b的正上方。第一支承部61a, 61b 具有與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的外周面對應(yīng)的向下方鼓出的接觸面。更具體而言,第一排氣 處理裝置41具有大致圓筒狀外形,因此如圖10及圖11所示,第一支承部61a,61b的剖面 呈弧形。因為主體部60和第一支承部61a,61b的接觸面均具有向下方鼓出的凸出形狀,所 以能夠同時進行主體部60的沖壓成型和第一支承部61a,61b的沖壓成型。
[0091] 如圖6、圖10及圖11所示的第二支承部62a,62b直接支承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 也就是說,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配置在第二支承部62a,62b的正上方。第二支承部62a,62b 具有與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的外周面對應(yīng)的向下方鼓出的接觸面。更具體而言,第二排氣 處理裝置42具有大致圓筒狀的外形,因此如圖10及圖11所示,第二支承部62a,62b的剖面 呈弧形。因為主體部60與第二支承部62a,62b的接觸面均具有向下方鼓出的凸出形狀,所 以能夠同時進行主體部60的沖壓成型和第二支承部62a,62b的沖壓成型。需要說明的是, 如10及圖11所示,第二支承部62a,62b比第一支承部61a,61b位置靠近上方。換言之,第 一支承部61a,61b比第二支承部62a,62b位置靠近下方。
[0092] 如圖10及圖11所示的第一安裝部63a,63b,63c用于在車輛上裝卸排氣處理單元 24。具體而言,在第一安裝部63a,63b,63c上安裝吊起工具的吊鉤,通過吊起排氣處理單元 24而進行排氣處理單元24的裝卸作業(yè)。因此,第一安裝部63a,63b,63c能夠安裝吊鉤。如 圖10及圖11所示,第一安裝部63a,63b,63c設(shè)置在主體部60的側(cè)面。如圖3所示,為了 便于裝卸吊起工具的吊鉤,第一安裝部63a,63b在排氣處理單元24安裝于車體框架27的 狀態(tài)(即,第一托架43安裝于第二托架80, 85的狀態(tài))下比梁部件38位置靠近上方。同樣 地,第一安裝部63c也在排氣處理單元24安裝于車體框架27的狀態(tài)(S卩,第一托架43安裝 于第二托架80, 85的狀態(tài))下比梁部件37位置靠近上方(參照圖13)
[0093] 如圖6所示,第二安裝部64a, 64b在與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的中心軸線Axl垂直 的方向上設(shè)置在第一支承部61a的兩側(cè)。換言之,第二安裝部64a,64b在與連結(jié)第一支承 部61a所形成的圓弧中心與第一支承部61b所形成的圓弧中心的直線垂直的方向上設(shè)置第 一支承部61a的兩側(cè)。同樣地,第二安裝部64c,64d在與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的中心軸線 Axl垂直的方向上設(shè)置第一支承部61b的兩側(cè)。換言之,第二安裝部64c,64d在與連結(jié)第一 支承部61a所形成的圓弧中心與第一支承部61b所形成的圓弧中心的直線垂直的方向上設(shè) 置第一支承部61b的兩側(cè)。
[0094] 第二安裝部64a?64d具有供第一 U形螺栓95a, 95b (參照圖4)插通的孔,該第 一 U形螺栓95a,95b使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卡止。第一 U形螺栓95a,95b在其兩端具有 螺紋槽。例如,如圖5所示,在第二安裝部64a?64d中,第一 U形螺栓95a,95b在支承第 一排氣處理裝置41的一側(cè)的相反側(cè)的第一托架43的底面上,經(jīng)由第一加強板73?75(參 照圖7)被螺母固定。第一加強板73?75使用鋼材。如圖10及圖11所示,第二安裝部 64a?64d比主體部60的最下表面位置靠近上方。由此,即使第一 U形螺栓95a, 95b插通 第二安裝部64a?64d,第一 U形螺栓95a, 95b的前端也不比主體部60的最下表面位置靠 近下方。
[0095] 如圖6所示,第三安裝部65a, 65b在與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的中心軸線Ax2垂直 的方向上設(shè)置在第二支承部62a的兩側(cè)。換言之,第三安裝部65a,65b在與通過第二支承 部62a的中央最凹陷的部分的直線垂直的方向上設(shè)置在第二支承部62a的兩側(cè)。同樣地, 第三安裝部65c,65d在與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的中心軸線Ax2垂直的方向上設(shè)置在第二 支承部62b的兩側(cè)。換言之,第三安裝部65c,65d在與通過第二支承部62b的中央最凹陷 的部分的直線垂直的方向上設(shè)置第二支承部62b的兩側(cè)。
[0096] 第三安裝部65a?65d具有供第二U形螺栓96a, 96b (參照圖4)插通的孔,該第 二U形螺栓96a,96b使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卡止。第二U形螺栓96a,96b在其兩端具有 螺紋槽。例如,如圖5所示,在第三安裝部65a?65d中,第二U形螺栓96a,96b在支承第 二排氣處理裝置42的一側(cè)的相反側(cè)的第一托架43的底面上,經(jīng)由第二加強板76, 77(參照 圖7)被螺母固定。第二加強板76, 77使用鋼材。如圖10及圖11所示,第三安裝部65a? 65d比主體部60的最下表面位置靠近上方。由此,即使第二U形螺栓96a,96b插通第三安 裝部65a?65d,第二U形螺栓96a, 96b的前端也不比主體部60的最下表面位置靠近下方。
[0097] 在圖6?圖9所示的第四安裝部66a?66f上安裝有第二托架80, 85。如圖8及 圖9的雙點劃線所示,第四安裝部66a?66f位于同一平面上。第一托架43和第二托架 80,85的安裝方法將于后文敘述。
[0098] 如圖8及圖9所示,如圖6?圖11所示的第一鼓出部67a,67b在位于第一排氣處 理裝置41下方的部位比第一支承部61a,61b進一步向下方鼓出。第一鼓出部67a設(shè)置在 第一支承部61a與第一支承部61b之間。第一鼓出部67b設(shè)置在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的 設(shè)置有第一連接口 44的端部的相反側(cè)的端部的下方。如圖6所示,第一鼓出部67a,67b比 第一支承部61a,61b寬度更寬。也就是說,在俯視圖中,與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的長度方 向垂直的第一方向上的第一鼓出部67a,67b的最大寬度W 1比第一方向上的第一支承部 61a,61b的寬度W0長。這樣,即使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是利用夾緊部件將多個圓筒狀部件 彼此結(jié)合而形成的裝置,夾緊部件也不會碰到主體部60的底面。
[0099] 如圖9所示,如圖6、圖7及圖9所示的第二鼓出部67c在位于第二排氣處理裝置 42下方的部位比第二支承部62a,62b進一步向下方鼓出。第二鼓出部67c設(shè)置在第二支承 部62a與第二支承部62b之間。如圖6所示,第二鼓出部67c比第二支承部62a,62b寬度 稍寬。
[0100] 如圖6、圖7、圖10及圖11所不的加強筋68設(shè)置在第一鼓出部67a與第二鼓出部 67c之間。如圖10及圖11所示,加強筋68從第三安裝部65a,65c向上方突出,并且從第二 鼓出部67c向第一鼓出部67a傾斜。利用加強筋68能夠增加第一鼓出部67a和第二鼓出 部67c之間的強度。
[0101] 如圖6、圖7及圖11所示的第一孔部69供第一連接口 44插通。如圖3及圖5所 示,因為第一連接口 44向斜下方延伸,所以第一孔部69比第二安裝部64a與第二安裝部 64b的中央靠近第二安裝部64b。需要說明的是,可以使第一連接口 44向下方延伸,第一孔 部69位于第二安裝部64a與第二安裝部64b的中央。
[0102] 如圖6及圖7所示的第二孔部70a,70b,70c,70d是用于使枯葉等異物落下的孔。 第二孔部70a?70d設(shè)置于第一鼓出部67a和第二鼓出部67c。也就是說,第二孔部70a? 70d設(shè)置于第一鼓出部67a與第二鼓出部67c中至少一個鼓出部。
[0103] 圖6?圖8所示的第三孔部70e也是用于使枯葉等異物落下的孔。第三孔部70e 跨設(shè)于主體部60的側(cè)面及底面。如圖6、圖7及圖11所示的第四孔部70f是使與第二排 氣處理裝置42的下部連接的管(未圖示)穿過的孔。積存在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的水從該 管排出。如圖6、圖7及圖11所示的第五孔部70g,70h是為了排出下雨等而在第一托架43 上積存的水。
[0104] 如圖6、圖7及圖9所示,在主體部60及緣部72上設(shè)置有切口部71。如圖3?圖 5所示,在將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配置成相對于發(fā)動機21比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更近的 情況下,在第二支承部62a,62b的附近設(shè)置有切口部71。相反地,在將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 配置成相對于發(fā)動機21比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更近的情況下,可以在第一支承部61a,61b 的附近設(shè)置切口部71。如圖4所示,切口部71位于發(fā)動機21的氣缸蓋21a的上方。因此, 能夠從上方通過切口部71接近發(fā)動機21的氣缸蓋21a。因此,即使不將排氣處理單元24 從作業(yè)車輛100拆卸下來,也能夠?qū)嵤┌l(fā)動機21的維護作業(yè)。
[0105] [第一托架、第二托架的安裝]
[0106] 接著,說明第一托架43、第二托架80, 85向車體框架27的安裝方法。圖12是安裝 在梁部件37, 38上的第二托架80, 85的立體圖。圖13是安裝在圖12的第二托架80,85上 的第一托架43的立體圖。
[0107] 參照圖12,第二托架80具有第一上部81及第一下部82。第二托架85具有第二 上部86及第二下部87。第一上部81比第一下部82位置靠近上方。第二上部86比第二下 部87位置靠近上方。第一上部81、第一下部82、第二上部86及第二下部87是平面狀的板 材。由第一上部81、第一下部82、第二上部86及第二下部87形成的面全部為水平。另外, 第一上部81和第二上部86位于同一平面上,第一下部82及第二下部位于同一平面上。
[0108] 第一上部81用螺栓和螺母固定在第一梁部件37上。同樣地,第二上部86用螺栓 和螺母固定在第二梁部件38上。這樣,第二托架80, 85分別固定在梁部件37, 38上。需要 說明的是,固定方法不限于上述方法,例如可以通過焊接將第一上部81固定在第一梁部件 37上,將第二上部86固定在第二梁部件38上。需要說明的是,在以后的說明中,將第一上 部81、第二上部86稱為第六安裝部。
[0109] 第一下部82具有第五安裝部83a,83b,83c。如圖12及圖13所示,第五安裝部 83a?83c與第一托架43的第四安裝部66a?66c的位置對應(yīng)。第二下部87具有第五安 裝部88a,88b,88c。如圖12及圖13所示,第五安裝部88a?88c與第一托架43的第四安 裝部66d?66f的位置對應(yīng)。如圖13所示,在第五安裝部83a?83c,88a?88c上安裝有 第一托架43。如圖5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利用螺栓和螺母將第一托架43安裝在第二托 架80, 85上。因此,第四安裝部66a?66f及第五安裝部83a?83c,88a?88c具有孔。然 而,在采用掛止等其他固定方式時,第四安裝部66a?66f及第五安裝部83a?83c, 88a? 88c可以包含其他形狀或掛鉤等部件。
[0110] 在第五安裝部83a?83c, 88a?88c的正上方配置有用于確保平面的平板84a? 84c, 89a?89c。平板84a?84c, 89a?89c采用例如鋼材。如圖5及圖9所示,在平板 84a?84c,89a?89c的正上方配置有第三加強板78, 79。第三加強板78, 79采用鋼材。如圖 9所示,在第三加強板78, 79的正上方配置有第四安裝部66a?66f。平板84a?84c,89a? 89c和第三加強板78, 79具有與第四安裝部66a?66f及第五安裝部83a?83c,88a?88c 對應(yīng)的孔。如上所述,平板84a?84c,89a?89c與第三加強板78, 79設(shè)置在第四安裝部 66a?66f與第五安裝部83a?83c, 88a?88c之間。由此,能夠確保第一托架43與第二 托架80,85之間的安裝部的強度,并且能夠抑制排氣處理裝置的位置偏差。另外,第一托架 43與第二托架80,85之間能夠裝卸,因此排氣處理單元24能夠在車體框架27上裝卸。
[0111] 如圖3及圖13所示,在第一托架43安裝于第二托架80,85的狀態(tài)下,緣部72位 于比梁部件37, 38靠近上方的位置。并且,第一安裝部63a?63c也比梁部件37, 38位置 靠近上方。換言之,緣部72比第一上部81和第二上部86 (第六安裝部)位置靠近上方。另 夕卜,安裝部63a?63c也比第一上部81和第二上部86 (第六安裝部)位置靠近上方。
[0112] 如圖5所示,在第一托架43安裝于第二托架80, 85的狀態(tài)下,第一下部82及第二 下部87比梁部件37, 38位置靠近下方。即,第五安裝部83a?83c,88a?88c比梁部件 37, 38位置靠近下方。
[0113] [排氣處理單元的制造方法]
[0114] 接著,說明本實施方式的排氣處理單元24的制造方法。圖14是本實施方式的排 氣處理單元24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圖。
[0115] 在步驟S1中,通過對一張板材進行沖壓而形成托架原型。托架原型經(jīng)由三次沖壓 工序形成。圖15是表示經(jīng)第一次沖壓工序生成的板材的大致形狀。如圖15所示,在第一 次沖壓中,作為主體部60形成的板材90a被凸出。圖16是經(jīng)第二次沖壓工序生成的板材 的大致形狀。如圖16所示,在第二沖壓中,生成形成有第一鼓出部67a,67b和第二鼓出部 67c的一部分的板材90b。圖17是經(jīng)第三次沖壓工序生成的板材的大致形狀。如圖16所 示,經(jīng)第三次沖壓工序生成的托架原型90c包括第一支承部61a,61b、第二支承部62a,62b、 第一鼓出部67a,67b、第二鼓出部67c、加強筋68、切口部71、緣部72。也就是說,托架原型 90c具有緣部72及主體部60,其中主體部60具有從緣部72向下方鼓出的凸出形狀,具有 第一支承部61a,61b及第二支承部62a,62b。
[0116] 在步驟S2中,切割托架原型90c中緣部72的周邊的板材。然后,通過打孔工序, 形成第一安裝部?第四安裝部、第一孔部、第二孔部。這樣形成第一托架43。
[0117] 在步驟S3中,在第一支承部61a, 61b的正上方配置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梢栽?此時安裝第一 U形螺栓95a,95b及第一加強板73?75。
[0118] 在步驟S4中,在第二支承部62a, 62b的正上方配置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梢栽?此時安裝第二U形螺栓96a,96b及第二加強板76, 77。
[0119] 需要說明的是,作為之后的處理,可以包括使第二連接管52分別連接于第一排氣 處理裝置41及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的步驟,使第一托架43連接于第二托架80、85的步驟, 使第一連接管51連接于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的步驟。
[0120] [特征]
[0121] 本實施方式的排氣處理單元24具備以下特征。
[0122] (1)直接支承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的第一支承部61a,61b及直接支承第二排氣處 理裝置42的第一支承部62a,62b與第一托架43 -體成形。因此,排氣處理單元24能夠利 用少量的部件穩(wěn)定地支承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和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
[0123] (2)在第一托架43的主體部60的側(cè)面設(shè)置有第一安裝部63a?63。因此,能夠 利用吊鉤整體拆卸排氣處理單元24。由此,能夠高效地進行排氣處理單元24的維護作業(yè)。
[0124] (3)第一鼓出部67a, 67b比第一支承部61a, 61b進一步向下方鼓出,第二鼓出部 67c比第二支承部62a, 62b進一步向下方鼓出。因此,能夠在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第二排 氣處理裝置42的周圍安裝部件。
[0125] (4)在第一鼓出部67a, 67b與第二鼓出部67c之間形成有加強筋68。因此,第一 鼓出部67a和第二鼓出部67c之間的強度提高。
[0126] (5)第一支承部61a比第二支承部62a,62b位置靠近下方。因此,第一排氣處理裝 置41的底部比支承排氣處理單元24的梁部件37, 38位置靠近下方。由此,能夠降低排氣 處理單元的高度,從而抑制作業(yè)車輛的大型化。換言之,能夠抑制發(fā)動機罩的高度。
[0127] (6)第二連接管52配置在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及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的上方。 其結(jié)果,通過吊起第二連接管52,就能夠使第二連接管52從排氣處理單元24的拆卸變得容 易。
[0128] (7)第一支承部61a,61b及第二支承部62a,62b均具有與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及 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的外周面對應(yīng)的接觸面。因此,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及第二排氣處 理裝置42能夠分別被第一支承部61a,61b及第二支承部62a,62b穩(wěn)定地支承。
[0129] (8)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及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具有圓筒狀的形狀,第一支承部 61a,61b及第二支承部62a,62b的剖面呈弧形。因此,能夠與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繞中心 軸線Axl的旋轉(zhuǎn)引起的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的姿勢變化無關(guān)地,使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 設(shè)置于第一支承部61a,61b。同樣地,能夠與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繞中心軸線Ax2的旋轉(zhuǎn) 引起的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的姿勢變化無關(guān)地,使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設(shè)置于第二支承 部62a,62b。因此,能夠易于進行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及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的設(shè)置作 業(yè)。
[0130] (9)第二安裝部64a, 64b在與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的中心軸線Axl垂直的方向上 設(shè)置在第一支承部61a的兩側(cè)。同樣地,第二安裝部64c,64d在與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的 中心軸線Axl垂直的方向上設(shè)置在第一支承部61b的兩側(cè)。并且,在第二安裝部64a?64d 上安裝有第一 U形螺栓95a,95b。由此,第一 U形螺栓95a,95b與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的 接觸面積增加,從而能夠穩(wěn)定地固定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
[0131] (10)第三安裝部65a,65b在與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的中心軸線Ax2垂直的方向 上設(shè)置在第二支承部62a的兩側(cè)。同樣地,第三安裝部65c,65d在與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 的中心軸線Ax2垂直的方向上設(shè)置在第二支承部62b的兩側(cè)。并且,在第三安裝部65a? 65d上安裝有第二U形螺栓96a,96b。由此,第二U形螺栓96a,96b與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 的接觸面積增加,從而能夠穩(wěn)定地固定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
[0132] (11)在第二安裝部64a,64b上安裝有第一加強板73?75,該第一加強板73?75 受到緊固螺栓及螺母產(chǎn)生的軸向力。由此,能夠抑制因作業(yè)車輛1〇〇的振動或上述軸向力 而產(chǎn)生的第二安裝部64a,64b的變形。
[0133] (12)在第三安裝部65a,65b上安裝有第二加強板76, 77,第二加強板受到緊固螺 栓及螺母產(chǎn)生的軸向力。由此,能夠抑制因作業(yè)車輛1〇〇的振動或上述軸向力而產(chǎn)生的第 三安裝部65a,65b的變形。
[0134] (13)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具有第一連接口 44,主體部60的第一孔部69使第一連 接口 44插通。因此,在維護排氣處理單元24時,能夠容易地進行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和 第一連接管51的連接作業(yè)或者分離作業(yè)。由此,能夠進一步提高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的 維護作業(yè)。
[0135] (14)第一鼓出部67a,67b和第二鼓出部67c中至少一方具有第二孔部 70a,70b,70c,70d。因此,在異物落到排氣處理單元24上時,能夠?qū)愇飶呐艢馓幚韱卧?4 排出。
[0136] (15)與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的長度方向垂直的第一方向上的第一鼓出部 67a, 67b的最大寬度W1比第一方向上的第一支承部61a, 61b的寬度長。由此,即使第一排 氣處理裝置41由多個圓筒狀的部件形成并利用夾緊部件相互結(jié)合,夾緊部件也不會與主 體部60的底面碰到。
[0137] 另外,具有本實施方式的排氣處理單元24作業(yè)車輛具有以下特征。
[0138] (16)排氣處理單元24由安裝在梁部件37, 38上的第二托架80,85支承。由此, 能夠?qū)⑴艢馓幚韱卧?4配置在以梁部件37, 38為基準的任意高度。因此,能夠配合液壓泵 23的高度將排氣處理單元24配置在最合適的高度。
[0139] (17)第二托架80, 85的第五安裝部83a?83c,88a?88c比梁部件37, 38位置靠 近下方。因此,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的底部比支承排氣處理單元24的梁部件37, 38位置 靠近下方。由此,能夠降低排氣處理單元24的高度,從而抑制作業(yè)車輛的大型化。換言之, 能夠抑制發(fā)動機罩的高度。
[0140] (18)第二托架80, 85的第六安裝部81,86比第五安裝部83a?83c,88a?88c位 置靠近上方。換言之,第五安裝部83a?83c, 88a?88c比第六安裝部81,86位置靠近下 方。因此,第一托架43的底部比第二托架80,85位置靠近下方。由此,能夠降低排氣處理 單元24的高度,從而能夠抑制作業(yè)車輛的大型化。也就是說,能夠抑制發(fā)動機罩的高度。
[0141] (19)在第一托架43安裝于第二托架80,85的狀態(tài)下,第一安裝部63a?63c比 梁部件37, 38位置靠近上方。并且,在第一托架43安裝于第二托架80,85的狀態(tài)下,第一 安裝部63a?63c比第六安裝部81,86位置靠近上方。由此,在將吊鉤安裝于第一安裝部 63a?63c時,梁部件37, 38及第二托架80, 85不會與吊鉤發(fā)生干涉。因此,能夠高效地進 行排氣處理單元24的裝卸作業(yè)。
[0142] (20)在第四安裝部66d?66f及第五安裝部83a?83c,88a?88c之間設(shè)置有第 三加強板78, 79,第三加強板78, 79受到緊固螺栓及螺母時產(chǎn)生的軸向力。由此,能夠抑制 因作業(yè)車輛100的振動或上述軸向力而產(chǎn)生的第四安裝部66d?66f的變形。
[0143] (21)第一連接管51以與包括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的中心軸線Axl與第二排氣處 理裝置42的中心軸線Ax2的平面P大致平行的方式延伸。由此,第一連接管51傾斜地配 置,所以能夠確保波紋部54的長度較長。由此,進一步地易于進行發(fā)動機21與柴油機微粒 捕集過濾裝置41的連接。
[0144][變形例]
[0145] 以上說明了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但是本發(fā)明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不脫離發(fā)明 要旨的范圍內(nèi)能夠進行各種變更。
[0146]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說明了排氣處理單元24適用于液壓挖掘機的例子,但是也可 以適用于推土機等其他作業(yè)車輛。
[0147] 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可以配置在比梁部件37, 38靠近下方的位置。然而,優(yōu)選將 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配置在比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靠近上方的位置。
[0148] 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及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不限于圓筒狀等,可以是橢圓筒狀 或長方體狀等其他形狀。
[0149] 第一方向不限于車寬方向,可以是其他方向。即,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及第二排 氣處理裝置42可以在不同于車寬方向的其他方向上排列配置。例如,第一方向可以是車輛 前后方向。即,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和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可以在車輛的前后方向上排 列配置。
[0150] 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可以支承于柱部件31 - 36中的任一個柱部件。第二排氣 處理裝置42可以支承于柱部件31 - 36中的任一個柱部件。支承第一排氣處理裝置41及 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的車體框架27不限于支承外飾罩28的部件。例如,可以設(shè)置支承第 一排氣處理裝置41及第二排氣處理裝置42的專用車體框架。
[0151] 第一支承部61a, 6lb、第二支承部62a, 62b、第一 U形螺栓95a, 95b、第二U形螺栓 96a,96b的各自的數(shù)量不限于兩個,可以是一個或三個以上。與之對應(yīng)地,可以變更第二安 裝部64a?64d、第三安裝部65a?65d的個數(shù)。同樣地,第一安裝部63a?63c、第四安裝 部66a?66f、第五安裝部83a?83c, 88a?88c的個數(shù)等能夠適當?shù)刈兏A硗?,第一?架43可以不包括第一鼓出部67a, 67b、第二鼓出部67c、加強筋68、第一孔部69、第二孔部 70a,70b,70c,70d、及切口部71中的至少一個。
[0152] 第二托架80,85作為由兩個不同的部件構(gòu)成的部件進行了說明,但是也可以一體 成形。另外,可以不使用平板84a?84c, 89a?89c和/或第一?第三加強板。
[0153] 工業(yè)實用性
[0154] 根據(jù)本發(fā)明,能夠提供利用少量部件穩(wěn)定地支承柴油機微粒捕集過濾裝置和選擇 性催化還原裝置的排氣處理單元及作業(yè)車輛。
【權(quán)利要求】
1. 一種排氣處理單元,是處理來自作業(yè)車輛發(fā)動機的排氣的排氣處理單元,其特征在 于,具有: 第一排氣處理裝置; 第二排氣處理裝置; 第一托架,安裝有所述第一排氣處理裝置和所述第二排氣處理裝置; 所述第一托架具有: 緣部; 主體部,具有從所述緣部向下方鼓出的凸出形狀; 所述主體部包括: 第一支承部,直接支承所述第一排氣處理裝置; 第二支承部,直接支承所述第二排氣處理裝置。
2. 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排氣處理單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體部在所述主體部的側(cè)面具有能夠安裝吊鉤的第一安裝部。
3. 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排氣處理單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體部還具有: 第一鼓出部,在位于所述第一排氣處理裝置的下方的部位,比所述第一支承部進一步 向下方鼓出; 第二鼓出部,在位于所述第二排氣處理裝置的下方的部位,比所述第二支承部進一步 向下方鼓出。
4. 如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排氣處理單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體部還具有加強筋,所述加強筋在所述第一鼓出部與所述第二鼓出部之間向上 方突出。
5. 如權(quán)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排氣處理單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承部比所述第二支承部位置靠近下方。
6. 如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排氣處理單元,其特征在于, 還具有中繼連接管,所述中繼連接管連接所述第一排氣處理裝置和所述第二排氣處理 裝置; 所述中繼連接管配置在所述第一排氣處理裝置及所述第二排氣處理裝置的上方。
7. 如權(quán)利要求6所述的排氣處理單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承部及所述第二支承部具有與所述第一排氣處理裝置及所述第二排氣處 理裝置的外周面對應(yīng)的接觸面。
8. 如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排氣處理單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排氣處理裝置及所述第二排氣處理裝置具有圓筒狀的形狀; 所述第一支承部及所述第二支承部的剖面呈弧形。
9. 如權(quán)利要求8所述的排氣處理單元,其特征在于, 還具有第一 U形螺栓,所述第一 U形螺栓卡止第一排氣處理裝置; 所述主體部還具有第二安裝部,所述第二安裝部在與所述第一排氣處理裝置的中心軸 線垂直的方向上的所述第一支承部的兩側(cè)安裝所述第一 U形螺栓。
10. 如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排氣處理單元,其特征在于, 還具有第二U形螺栓,所述第二U形螺栓卡止所述第二排氣處理裝置; 所述主體部還具有第三安裝部,所述第三裝部在與所述第二排氣處理裝置的中心軸線 垂直的方向上的所述第二支承部的兩側(cè)安裝所述第二U形螺栓。
11. 如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排氣處理單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排氣處理裝置具有向下方延伸的管狀連接口, 所述主體部還具有使所述連接口插通的第一孔部。
12. 如權(quán)利要求3或4所述的排氣處理單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體部在所述第一鼓出部和所述第二鼓出部中至少一方的鼓出部上還具有異物 落下用的第二孔部。
13. 如權(quán)利要求3、4或12所述的排氣處理單元,其特征在于, 在俯視時,與所述第一排氣處理裝置的長度方向垂直的第一方向上的所述第一鼓出部 的最大寬度比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第一支承部的寬度寬。
14. 一種作業(yè)車輛,其特征在于,具有; 發(fā)動機; 車體框架,具有在支承所述發(fā)動機的旋轉(zhuǎn)框架上立設(shè)的多個柱部件及設(shè)置于所述柱部 件的上端的梁部件; 第一排氣處理裝置,處理來自所述發(fā)動機的排氣; 第二排氣處理裝置,處理來自所述發(fā)動機的排氣; 第一托架,安裝有所述第一排氣處理裝置及所述第二排氣處理裝置; 第二托架,支承所述第一托架; 所述第一托架具有: 緣部; 主體部,具有從所述緣部向下方鼓出的凸出形狀; 所述主體部包括: 第一支承部,直接支承所述第一排氣處理裝置; 第二支承部,直接支承所述第二排氣處理裝置; 供所述第二托架安裝的第四安裝部; 所述第二托架具有: 供所述第一托架安裝的第五安裝部; 安裝在所述梁部件上的第六安裝部。
15. 如權(quán)利要求14所述的作業(yè)車輛,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五安裝部比所述梁部件位置靠近下方。
16. 如權(quán)利要求15所述的作業(yè)車輛,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六安裝部比所述第五安裝部位置靠近上方。
17. 如權(quán)利要求14至16中的任一項所述的作業(yè)車輛,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體部在所述主體部的側(cè)面還具有能夠安裝吊鉤的第一安裝部; 所述第一安裝部在所述第一托架安裝于所述第二托架的狀態(tài)下比所述梁部件位置靠 近上方。
18. 如權(quán)利要求17所述的作業(yè)車輛,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安裝部在所述第一托架安裝于所述第二托架的狀態(tài)下比所述第六安裝部位 置靠近上方。
19. 如權(quán)利要求14至16中任一項所述的作業(yè)車輛,其特征在于, 還具有連接連接管,所述連接管連接所述發(fā)動機和所述第一排氣處理裝置; 所述第一排氣處理裝置及所述第二排氣處理裝置為圓筒狀; 所述連接管延伸成與包含所述第一排氣處理裝置的中心軸線和所述第二排氣處理裝 置的中心軸線的平面平行。
20. -種排氣處理單元,是處理來自作業(yè)車輛發(fā)動機的排氣的排氣處理單元,其特征在 于,具有: 第一托架,所述第一托架經(jīng)由第一工序和第二工序形成; 第一排氣處理裝置,配置在第一支承部的正上方; 第二排氣處理裝置,配置在第二支承部的正上方; 在所述第一工序中,通過對一張板材進行沖壓而形成托架原型,所述托架原型具有緣 部和主體部,所述主體部具有從所述緣部向下方鼓出的凸出形狀且具有第一支承部及第二 支承部; 在所述第二工序中,切割所述托架原型中所述緣部的周邊的板材。
【文檔編號】E02F9/00GK104105855SQ201380002806
【公開日】2014年10月15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15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3年2月15日
【發(fā)明者】酒井峻, 入江孝幸 申請人:株式會社小松制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