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擋墻條形磚及擋墻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旨在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使用范圍廣,施工速度快,工序簡單,結構穩(wěn)定,不需要其它外購材料,安裝拆除簡單,可重復利用的擋墻條形磚及擋墻。擋墻條形磚橫向和縱向相互交錯,橫向沿著工作地點相互結合,且在高度方向上以預定的高度橫向和縱向相互堆疊,在擋墻條形磚橫向和縱向相互交錯組成的空間內填充有例如碎石的填充材料,構成阻止泥土滑落的擋墻。
【專利說明】一種擋墻條形磚及擋墻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屬于擋墻【技術領域】,具體是涉及一種從條型磚結構、構造和組合裝配方式上改變傳統(tǒng)擋墻建造方式的擋墻條形磚及擋墻。
【背景技術】
[0002]擋土墻廣泛運用于交通、水利、建筑、水土保持、地質災害防治等工程中,是常見的土工防護工程。傳統(tǒng)的擋土墻主要有鋼筋籠裝配結構、自嵌擋墻磚加拉筋結構、干砌石結構、衆(zhòng)砌石結構、混凝土結構等等。已有的預制砌體擋墻,有自嵌式擋墻、鋼筋網,自嵌式擋墻是利用磚體和拉筋網之間的拉結維持穩(wěn)定。施工前需要做混凝土基礎,施工時需用多種材料配合使用,自嵌磚鋪好后覆蓋拉筋網并逐層用土夯實,才能進入下一道工序,施工工藝復雜;鋼筋籠是在制作好的鋼筋籠中裝入塊石或礫石,利用重力維持穩(wěn)定,由于鋼筋籠無保護層,容易銹蝕,遭到破壞。漿砌石和混凝土結構需要水、沙、石或碎石以及模板等外購材料現場砌筑,需要的材料多時間長。
[0003]申請?zhí)枮椤?00980143904.7”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擋土墻塊及擋土墻,改設備擋土墻塊沿著例如修平和筑堤的斜坡橫向排布,并且在高度方向上多排堆疊,填充材料例如碎石子和鵝卵石被填充到所述擋土墻塊內,從而構建擋土墻,用于阻止泥土掉落。但是該設備僅僅只是適用于斜坡處,對工作地點的結構要求高,使用范圍窄,需要單獨的在工作地點開設斜坡。
[0004]總的來說,現有的擋墻均存在如下缺點:1、需要多種外購材料,在室內和現場制作和砌筑;2、需要較寬闊的施工作業(yè)面;3、工序復雜,輔助作業(yè)量大;4、成型速度慢,需要一定時間養(yǎng)護才能進行下一道工序。
【發(fā)明內容】
[0005]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旨在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使用范圍廣,施工速度快,工序簡單,結構穩(wěn)定,不需要其它外購材料,安裝拆除簡單,可重復利用,也可用于建筑花壇的擋墻條形磚及擋墻。
[0006]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擋墻條形磚,該擋墻條形磚橫向和縱向相互交錯,橫向沿著工作地點相互結合,且在高度方向上以預定的高度橫向和縱向相互堆疊,在擋墻條形磚橫向和縱向相互交錯組成的空間內填充有例如碎石的填充材料,構成阻止泥土滑落的擋墻,其中,每個擋墻條形磚包括矩形的擋墻條形磚磚體和卡頭,卡頭設置于擋墻條形磚磚體的兩端,當構建擋墻時,擋墻條形磚磚體作為面磚和拉磚使用,擋墻前側和側邊露出部分的擋墻條形磚磚體作為面磚,擋墻后側和側邊隱藏部分的擋墻條形磚磚體作為拉磚,其中卡頭作為卡接件使用,所述作為面磚和拉磚的磚體、卡頭組成矩形的單獨個體的擋墻,其頂部和底部是開放的。
[0007]優(yōu)選的是,所述擋墻條形磚在構成擋墻時,構成擋墻側邊的擋墻條形磚的卡頭內壁與構成擋墻前側的擋墻條形磚磚體外壁接觸,構成擋墻前側的擋墻條形磚的卡頭內壁與構成擋墻側邊的擋墻條形磚磚體外壁接觸,構成擋墻后側隱藏部分的擋墻條形磚的卡頭內壁與構成擋墻側邊的擋墻條形磚磚體外壁接觸,相鄰兩塊構成擋墻后側隱藏部分的擋墻條形磚磚體間可留有間隙,其中,構成擋墻后側隱藏部分的擋墻條形磚磚體可以省略。
[0008]優(yōu)選的是,所述擋墻條形磚磚體上還設置有支頭,所述擋墻條形磚磚體在構成擋墻時,擋墻條形磚磚體上的支頭相互接觸。
[0009]優(yōu)選的是,所述擋墻條形磚上還設置有卡口,所述卡口位于卡頭與擋墻條形磚磚體之間,所述卡口對稱設置于擋墻條形磚磚體上,所述卡口分為第—口和第二卡口,所述第—口與第二卡口大小相同,所述擋墻條形磚磚體的高度與卡頭高度相同,所述墻條形磚在構成擋墻時,構成擋墻側邊的擋墻條形磚的卡頭內壁與構成擋墻前側的擋墻條形磚磚體外壁接觸,構成擋墻前側的擋墻條形磚的卡頭內壁與構成擋墻側邊的擋墻條形磚磚體外壁接觸,構成擋墻側邊的擋墻條形磚的第一卡口與構成擋墻前側的擋墻條形磚的第一卡口接觸,構成擋墻后側隱藏部分的擋墻條形磚的卡頭內壁與構成擋墻側邊的擋墻條形磚磚體外壁接觸,構成擋墻后側隱藏部分的擋墻條形磚的第—^口和第二卡口分別與構成擋墻側邊的第一卡口和第二卡口接觸,相鄰兩塊構成擋墻后側隱藏部分的擋墻條形磚磚體間可留有間隙。
[0010]優(yōu)選的是,所述擋墻條形磚磚體至卡頭之間的距離互不相同,即所述第一卡口的大小與第二卡口的大小不同。
[0011]進一步,若干個單獨的擋墻鄰接構成整個擋墻,其中,相鄰兩個擋墻的構成擋墻前側的擋墻條形磚磚體交錯布置,相鄰的卡頭與卡頭之間構成一個卡口,且該卡口與構成擋墻側邊的擋墻條形磚的卡頭匹配,相鄰兩個擋墻的構成擋墻后側隱藏部分的擋墻條形磚磚體交錯布置,相鄰的卡頭與卡頭之間構成一個卡口,且該卡口與構成擋墻側邊的擋墻條形磚的卡頭匹配。
[0012]優(yōu)選的是,相鄰兩個擋墻的構成擋墻前側和后側的擋墻條形磚磚體交錯布置,其中,相鄰擋墻條形磚上的卡口與卡口相對應,且由相鄰擋墻條形磚上的兩個卡口構成的整體卡口與構成擋墻側邊的擋墻條形磚的卡口相匹配。
[0013]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為:
本發(fā)明結構簡單,工作方便,工作效率高,從結構上改進了傳統(tǒng)墻施工工藝,擋墻條型磚根據不同的要求采用固定的幾種單一型快,有利于工廠化批量生產及倉儲備料??砂匆笫褂脳l型磚裝配成有縫和無縫的擋墻;裝配時只用一種造型的擋墻磚,填充材料均就地取沙土材料,不需要其它外購材料的配合使用,施工較易掌握,特別是在搶險救災工程中的應用可提供快捷的材料、裝配成穩(wěn)定的永久工程;條型預制磚具有自鎖的功能,在三個方向上均可以相互咬合,裝配成擋墻的穩(wěn)定性、整體性較好;投資相對較低,對于臨時工程可重復使用,提高應用率。
[0014]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之另一實施方式;
圖3為圖1之另一實施方式;
圖4為圖1之另一實施方式;
圖5為圖1之另一實施方式; 圖6為圖1之安裝結構示意圖;
圖7為圖1之另一安裝方式結構示意圖;
圖8為圖2之安裝方式結構示意圖;
圖9為圖3和圖4的安裝方式結構示意圖;
圖10為圖5安裝結構示意圖;
圖11為圖6之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12為圖8之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13為圖9之俯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5]如圖1、圖6、圖7、圖11所示,一種擋墻條形磚,該擋墻條形磚橫向和縱向相互交錯,橫向沿著工作地點相互結合,且在高度方向上以預定的高度橫向和縱向相互堆疊,在擋墻條形磚橫向和縱向相互交錯組成的空間內填充有例如碎石的填充材料,構成阻止泥土滑落的擋墻,其中,每個擋墻條形磚包括矩形的擋墻條形磚磚體I和卡頭2,卡頭2設置于擋墻條形磚磚體I的兩端,當構建擋墻時,擋墻條形磚磚體I作為面磚和拉磚使用,擋墻前側和側邊露出部分的擋墻條形磚磚體I作為面磚,擋墻后側和側邊隱藏部分的擋墻條形磚磚體I作為拉磚,其中卡頭2作為卡接件使用,作為面磚和拉磚的擋墻條形磚磚體1、卡頭2組成矩形的單獨個體的擋墻,其頂部和底部是開放的。擋墻條形磚在構成擋墻時,構成擋墻側邊的擋墻條形磚的卡頭2內壁與構成擋墻前側的擋墻條形磚磚體I外壁接觸,構成擋墻前側的擋墻條形磚的卡頭2內壁與構成擋墻側邊的擋墻條形磚磚體I外壁接觸,構成擋墻后側隱藏部分的擋墻條形磚的卡頭2內壁與構成擋墻側邊的擋墻條形磚磚體I外壁接觸,相鄰兩塊構成擋墻后側隱藏部分的擋墻條形磚磚體I間留有間隙,其中,構成擋墻后側隱藏部分的擋墻條形磚磚體I可以省略。
[0016]如圖1所示,其中,卡頭2的高度為磚體I的兩倍,磚體I的上下側中心線與卡頭2的上下側中心線對齊,即磚體I上側至卡頭2上側的直線距離等同于磚體I下側至卡頭2下側的直線距離。
[0017]該結構的擋墻條形磚主要用于高度在1-3米的擋墻,裝配時可根據安全要求設置前后雙排拉磚,也可僅設置部分后排拉磚,同時按穩(wěn)定要求可在擋墻條形磚磚體I中加鋼筋和在擋墻條形磚磚體接觸處設置加強結構。
[0018]如圖2、圖8、圖12所示,擋墻條形磚磚體I上還設置有支頭3,所述擋墻條形磚磚體I在構成擋墻時,擋墻條形磚磚體I上的支頭3相互接觸。
[0019]如圖2所示,卡頭2和支頭3 —側凸出部分高度為磚體I高度的一半。
[0020]該結構的擋墻條形磚主要用于高度在2-4米的擋墻,裝配時可根據安全要求設置前后雙排拉磚,也可僅設置部分后排拉磚,同時按穩(wěn)定要求可在擋墻條形磚磚體I中加鋼筋和在擋墻條形磚磚體I接觸處設置加強結構。
[0021]如圖3、圖4、圖5、圖9、圖10、圖13所示,擋墻條形磚上還設置有卡口,卡口位于卡頭2與擋墻條形磚磚體I之間,卡口對稱設置于擋墻條形磚磚體I上,卡口分為第一卡口 4和第二卡口 5,第一卡口 4與第二卡口 5大小相同,擋墻條形磚磚體I的高度與卡頭2高度相同,墻條形磚在構成擋墻時,構成擋墻側邊的擋墻條形磚的卡頭2內壁與構成擋墻前側的擋墻條形磚磚體I外壁接觸,構成擋墻前側的擋墻條形磚的卡頭2內壁與構成擋墻側邊的擋墻條形磚磚體I外壁接觸,構成擋墻側邊的擋墻條形磚的第一卡口 4與構成擋墻前側的擋墻條形磚的第—^口 4接觸,構成擋墻后側隱藏部分的擋墻條形磚的卡頭2內壁與構成擋墻側邊的擋墻條形磚磚體I外壁接觸,構成擋墻后側隱藏部分的擋墻條形磚的第—口 4和第二卡口 5分別與構成擋墻側邊的第一卡口 4和第二卡口 5接觸,相鄰兩塊構成擋墻后側隱藏部分的擋墻條形磚磚體I間留有間隙。進一步,擋墻條形磚磚體I至卡頭2之間的距離互不相同,即所述第一卡口 4的大小與第二卡口 5的大小不同。
[0022]如圖3、圖9、圖13所示,實際裝配時在擋墻內側可根據需要設置不同數量的拉磚,臨空側設置兩排面磚,錯位搭接,安裝后臨空面沒有矩形孔口,“擋墻中已完全填充密實,承載能力和穩(wěn)定性更好。
[0023]如圖3所示,其中,卡頭2 —側凸出部分高度為第一卡口 4和第二卡口 5高的一半,磚體I與卡頭2等高,第一卡口 4和第二卡口 5寬為磚體I厚度的1-2倍。
[0024]如圖4、圖9、圖13所示,擋墻條形磚在擋墻內外側均錯位搭接,安裝后矩形孔口高度即卡口的高度僅為擋墻條形磚磚體I高的二分之一,本結構單體磚的結構穩(wěn)定和透水性較好。
[0025]如圖4所示,其中,卡頭2 —側凸出部分高度為第一卡口 4和第二卡口 5高的一半,磚體I的高度小于卡頭2的高度,第一卡口 4和第二卡口 5寬為磚體I厚度的1-2倍。
[0026]如圖5、圖10所示,墻條形磚在實際裝配后三個方向均相互拉結,外部呈現完整封閉的立面效果,該種結構主要適用于方形花臺。
[0027]如圖5所示,卡頭2 —側凸出部分高度為第一卡口 4和第二卡口 5高的一半,磚體I與卡頭2等高。
【權利要求】
1.一種擋墻條形磚,其特征在于:該擋墻條形磚橫向和縱向相互交錯,橫向沿著工作地點相互結合,且在高度方向上以預定的高度橫向和縱向相互堆疊,在擋墻條形磚橫向和縱向相互交錯組成的空間內填充有例如碎石的填充材料,構成阻止泥土滑落的擋墻,其中,每個擋墻條形磚包括矩形的磚體和卡頭,卡頭設置于磚體的兩端,當構建擋墻時,擋墻條形磚的磚體作為面磚和拉磚使用,擋墻前側和側邊露出部分的擋墻條形磚磚體作為面磚,擋墻后側和側邊隱藏部分的擋墻條形磚磚體作為拉磚,其中卡頭作為卡接件使用,所述作為面磚和拉磚的磚體、卡頭組成矩形的單獨個體的擋墻,其頂部和底部是開放的。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擋墻條形磚,其特征在于:所述擋墻條形磚在構成擋墻時,構成擋墻側邊的擋墻條形磚的卡頭內壁與構成擋墻前側的擋墻條形磚磚體外壁接觸,構成擋墻前側的擋墻條形磚的卡頭內壁與構成擋墻側邊的擋墻條形磚磚體外壁接觸,構成擋墻后側隱藏部分的擋墻條形磚的卡頭內壁與構成擋墻側邊的擋墻條形磚磚體外壁接觸,相鄰兩塊構成擋墻后側隱藏部分的擋墻條形磚磚體間可留有間隙,其中,構成擋墻后側隱藏部分的擋墻條形磚磚體可以省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擋墻條形磚,其特征在于:所述擋墻條形磚磚體上還設置有支頭,所述擋墻條形磚磚體在構成擋墻時,擋墻條形磚磚體上的支頭相互接觸。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擋墻條形磚,其特征在于:所述擋墻條形磚上還設置有卡口,所述卡口位于卡頭與擋墻條形磚磚體之間,所述卡口對稱設置于擋墻條形磚磚體上,所述卡口分為第—^口和第二卡口,所述第—口與第二卡口大小相同,所述擋墻條形磚磚體的高度與卡頭高度相同,所述墻條形磚在構成擋墻時,構成擋墻側邊的擋墻條形磚的卡頭內壁與構成擋墻前側的擋墻條形磚磚體外壁接觸,構成擋墻前側的擋墻條形磚的卡頭內壁與構成擋墻側邊的擋墻條形磚磚體外壁接觸,構成擋墻側邊的擋墻條形磚的第—口與構成擋墻前側的擋墻條形磚的第—^口接觸,構成擋墻后側隱藏部分的擋墻條形磚的卡頭內壁與構成擋墻側邊的擋墻條形磚磚體外壁接觸,構成擋墻后側隱藏部分的擋墻條形磚的第—^口和第二卡口分別與構成擋墻側邊的第—口和第二卡口接觸,相鄰兩塊構成擋墻后側隱藏部分的擋墻條形磚磚體間可留有間隙。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擋墻條形磚,其特征在于:所述擋墻條形磚磚體至卡頭之間的距離互不相同,即所述第一卡口的大小與第二卡口的大小不同。
6.根據權利要求1-5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由擋墻條形磚構成的擋墻,其特征在于:若干個單獨的擋墻鄰接構成整個擋墻,其中,相鄰兩個擋墻的構成擋墻前側的擋墻條形磚磚體交錯布置,相鄰的卡頭與卡頭之間構成一個卡口,且該卡口與構成擋墻側邊的擋墻條形磚的卡頭匹配,相鄰兩個擋墻的構成擋墻后側隱藏部分的擋墻條形磚磚體交錯布置,相鄰的卡頭與卡頭之間構成一個卡口,且該卡口與構成擋墻側邊的擋墻條形磚的卡頭匹配。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由擋墻條形磚構成的擋墻,其特征在于:相鄰兩個擋墻的構成擋墻前側和后側的擋墻條形磚磚體交錯布置,其中,相鄰擋墻條形磚上的卡口與卡口相對應,且由相鄰擋墻條形磚上的兩個卡口構成的整體卡口與構成擋墻側邊的擋墻條形磚的卡口相匹配。
【文檔編號】E02D29/02GK104234077SQ201410446470
【公開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4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9月4日
【發(fā)明者】張開平, 黎升利, 周永貴, 代德富, 夏安付 申請人:昆明市東川區(qū)泥石流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