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可變容量式葉片泵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作液壓設備中的液壓供給源的可變容 量式葉片泵。
背景技術:
作為以往的可變容量式葉片泵,有一種通過改變定子相對 于轉子的偏心量來改變泵排出容量的可變容量式葉片泵。
日本特開平8-200239號公報公開了這樣一種泵該泵包括 形成在定子17的外周側并使定子17移動位移的第1以及第2流 體壓室36、 37、和根據(jù)來自泵室的壓力流體的排出流量來控制 給各流體壓室36、 37的供給流體壓力的滑閥式控制閥30。
在日本特開平8-200239號公報所公開的泵中,以抑制定子 17的振蕩現(xiàn)象為目的,在自泵排出側到控制閥30的一室32a的 流體通路46、 47、和自該控制閥30到第l流體壓室36的流體通 路35、 19b中設置第l、第2以及第3節(jié)流部件50、 51、 52。
但是,在專利文獻l所公開的泵中,在定子17朝相對于轉 子15的偏心量增大的方向移動時,第l流體壓室36的流體因插 入安裝在自控制閥30到第l流體壓室36的流體通路35、 19b中的 節(jié)流部件52而受到阻力,所以難以被排出。因此,如圖9所示, 排出流量增加時的響應性變差。
在為了改善排出流量增加時的響應性而廢除節(jié)流部件52 時,如圖10所示,雖然排出容量增加時的響應性提高,但流量 變化也變大,無法抑制排出流量的振蕩現(xiàn)象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問題點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 可以抑制排出流量的振蕩、并能夠改善排出流量增加時的響應 性的可變容量式葉片泵。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可變容量式葉片泵,包括轉子,其與驅 動軸相連結;葉片,其為多個,可相對于上述轉子沿徑向往返 運動地設置于上述轉子上;定子,其用于收容上述轉子,并隨 著上述轉子的旋轉使上述葉片的前端部在該定子的內周的凸輪 表面上滑動,可相對于上述轉子的中心偏心;泵室,其劃分形 成于上述轉子與上述定子之間;該可變容量式葉片泵通過改變 上述定子相對于上述轉子的偏心量來改變上述泵室的排出容 量,其特征在于,該可變容量式葉片泵包括第一流體壓室以 及第二流體壓室,它們劃分形成于上述定子外周的收容空間內,
利用相互的壓力差使上述定子相對于上述轉子偏心;控制閥, 其根據(jù)泵排出壓力進行動作,隨著上述轉子的轉速的增加控制 上述第 一 流體壓室和第二流體壓室的工作流體的壓力而使上述
定子相對于上述轉子的偏心量減小;流量限制部件,其向上述 第 一 流體壓室供給工作流體并從上述第二流體壓室排出工作流
體,從而限制在上述定子相對于上述轉子的偏心量減小時的上
述第二流體壓室的工作流體的排出流量。
圖l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可變容量式葉片泵中的垂 直于驅動軸的截面的剖視圖。
圖2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可變容量式葉片泵中的平 行于驅動軸的截面的剖視圖。
圖3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可變容量式葉片泵的液壓線路圖。
5圖4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可變容量式葉片泵的排出流量 最大時的液壓線路圖。
圖5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可變容量式葉片泵的排出流量 最小時的液壓線路圖。
圖6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可變容量式葉片泵的排出 流量特性的曲線圖。
圖7是本發(fā)明的另 一實施方式的可變容量式葉片泵的液壓 線路圖。
圖8是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可變容量式葉片泵的液壓 線路圖。
圖9是表示以往的可變容量式葉片泵的排出流量特性的曲 線圖。
圖IO是表示以往的可變容量式葉片泵的排出流量特性的 曲線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
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 參照圖1 ~圖3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可變容量式葉片 泵100。
可變容量式葉片泵(以下簡稱為"葉片泵")ioo用作裝設 于車輛中的液壓設備、例如動力轉向裝置、變速器等的液壓供 給源。
葉片泵100向驅動軸1傳遞發(fā)動機(未圖示)的動力,使與 驅動軸1相連結的轉子2旋轉。在圖1中,轉子2沿逆時針方向旋 轉。
葉片泵100包括葉片3和定子4;上述葉片3為多個、可相對 于轉子2沿徑向往返運動地設置;上述定子4用于收容轉子2,同時隨著轉子2的旋轉使葉片3的前端部在內周的凸輪表面4a 上滑動,該定子4可相對于轉子2的中心偏心。
驅動軸1借助襯套27 (參照圖2)旋轉自由地支承在泵主體 10上。在泵主體10中形成有用于收容定子4的泵收容凹部10a。 在泵主體10的端部設有用于防止驅動軸l的外周與襯套27的內 周之間的潤滑油的泄露的密封部件2 0 。
在泵收容凹部10a的底面10b上配置有與轉子2以及抵接于 定子4的一側部的側々反6。泵收容凹部10a的開口部纟皮4氏接于轉 子2以及定子4的另 一側部的泵蓋5封閉。在泵蓋5上形成有與泵 收容凹部10a嵌合的圓形的凸出部5a,凸出部5a的端面與轉子2 以及定子4的另 一 側部抵接。泵蓋5借助螺栓8與泵主體10的環(huán) 狀的^君部10c相連4妻。
這樣,以夾持轉子2以及定子4的兩側面的狀態(tài)配置泵蓋5 和側板6。由此,在轉子2與定子4之間劃分形成有由各葉片3分 隔而成的泵室7。
定子4是環(huán)狀的構件,包括吸入?yún)^(qū)域和排出區(qū)域;上述吸 入?yún)^(qū)域用于隨著轉子2的旋轉擴大由各葉片3間分隔的泵室7的 容積;上述排出區(qū)域用于隨著轉子2的旋轉縮小由各葉片3間分 隔的泵室7的容積。泵室7利用吸入?yún)^(qū)域吸入工作油(工作流 體),利用排出區(qū)域排出工作油。在圖l中,通過定子4的中心 的水平線的上方為吸入?yún)^(qū)域,水平線的下方為排出區(qū)域。
在泵收容凹部10a的內周面上圍繞定子4地嵌入安裝有環(huán) 狀的接合環(huán)ll。與轉子2以及定子4同樣地、接合環(huán)ll的兩側面 被泵蓋5和側板6夾持。
在接合環(huán)11的內周面上支承有支承銷13,該支承銷13平行 于驅動軸l地延伸,并且兩端部分別插入在泵蓋5以及側板6中。 在支承銷13上支承有定子4,定子4在接合環(huán)11的內部以支承銷13為支點進行擺動。
由于支承銷13的兩端部分別插入在泵蓋5以及側板6中且 支承銷13支承定子4,因此該支承銷13限制泵蓋5以及側板6相 對于定子4的相對旋轉。
在接合環(huán)ll的內周面中的與支承銷13軸對稱的位置上形 成有平行于驅動軸l延伸的槽lla。在槽lla中安裝有在定子4 擺動時供定子4的外周面滑接的密封件14。
利用支承銷13和密封件14在定子4外周的收容空間即定子 4的外周面與接合環(huán)ll的內周面之間劃分形成有第 一流體壓室 31和第二流體壓室32。
定子4利用第 一 流體壓室31和第二流體壓室32的工作油的 壓力差以支承銷13為支點進行擺動。通過使定子4以支承銷13 為支點進行擺動,改變定子4相對于轉子2的偏心量,并改變泵 室7的排出容量。在第 一 流體壓室31的壓力大于第二流體壓室 32的壓力的情況下,定子4相對于轉子2的偏心量減小,泵室7 的排出容量變小。與此相反,在第二流體壓室32的壓力大于第 一流體壓室31的壓力的情況下,定子4相對于轉子2的偏心量增 大,泵室7的排出容量變大。這樣,葉片泵100利用第一流體壓 室31與第二流體壓室32的壓力差改變定子4相對于轉子2的偏
心量,并改變排出容量。
在第二流體壓室32內的接合環(huán)ll的內周面上形成有鼓出 部12,其用作限制定子4朝相對于轉子2的偏心量減小的方向移 動的定子移動限制部件。鼓出部12用于限制定子4相對于轉子2 的最低偏心量,在定子4的外周面與鼓出部12抵接的狀態(tài)下, 維持轉子2的軸芯與定子4的軸芯偏離的狀態(tài)。
鼓出部12形成為,不會使定子4相對于轉子2的偏心量為 零,即、即使在定子4的外周面抵接于鼓出部12的狀態(tài)下也能確保定子4相對于轉子2的最低偏心量、且泵室7可排出工作油 的那樣的形狀。這樣,鼓出部12用于保障泵室7的最低排出容量。
另外,鼓出部12也可以不形成在接合環(huán)11的內周面上、而 是形成在第二流體壓室32內的定子4的外周面上。另外,在并 未設置接合環(huán)11 、而是將第 一 流體壓室31和第二流體壓室32劃 分形成在定子4的外周面與泵收容凹部10a的內周面之間的情 況下,可以將鼓出部12形成在泵收容凹部10a的內周面上。
在泵蓋5上形成有對應于泵室7的吸入?yún)^(qū)域呈圓弧狀開口 的吸入口 15 (參照圖2)。另外,在側板6上形成有對應于泵室7 的排出區(qū)域呈圓弧狀開口的排出口 16。吸入口 15和排出口 16 最好形成為近似泵室7的吸入?yún)^(qū)域和排出區(qū)域的形狀的圓弧 狀,但只要位于與吸入?yún)^(qū)域和排出區(qū)域相連通的位置上,可以 是任意形狀。
由于泵蓋5以及側板6相對于定子4的相對旋轉被支承銷13 限制,因此可以防止吸入口 15以及排出口 16相對于泵室7的吸 入?yún)^(qū)域以及排出區(qū)域位置偏移。
吸入口 15與形成于泵蓋5上的吸入通^各17相連通地形成, 將吸入通路17的工作油導向泵室7的吸入?yún)^(qū)域中。
排出口 16與形成于泵主體10上的高壓室18相連通地形成, 將自泵室7的排出區(qū)域排出的工作油導向高壓室18中。
利用側 一反6堵塞在泵收容凹部10 a的底面10 b上呈環(huán)狀地開 口而形成的槽部10d,從而劃分形成高壓室18。高壓室18與排 出通路19 (參照圖3)相連接,該排出通路形成于泵主體10上, 用于將工作油導向葉片泵100外部的液壓設備中。
高壓室18借助節(jié)流通路36 (參照圖l以及圖3 )與第二流體 壓室32相連通,始終將高壓室18的工作油導入第二流體壓室32
9中。即、第二流體壓室32始終給定子4施加朝相對于轉子2的偏 心量變大的方向的壓力。
由于在泵主體10上形成有高壓室18,因此側板6被導入高 壓室18中的工作油的壓力擠壓到轉子2以及葉片3側。從而,側 板6相對于轉子2以及葉片3的間隙變小,可以防止工作油的泄 露。這樣,高壓室18也作為用于防止/人泵室7泄露工作油的加 載機構發(fā)揮作用。
在泵主體10上朝向垂直于驅動軸1的軸向的方向形成有閥 收容孔29。在閥收容孔29中收容有用于控制第一流體壓室31 和第二流體壓室32的工作油的壓力的控制閥21。
控制閥21包括滑閥(spool) 22、第一滑閥室24、第二滑 閥室25和復位彈簧26;上述滑閥22能滑動自由地插入于閥收容 孑L29中;上述第 一滑閥室24劃分形成在滑閥22的 一端與閥收容 孔29的底部之間;上述第二滑閥室25劃分形成在滑閥22的另一 端與用于封閉閥收容孔29的塞柱23之間;上述復位彈簧26收容 安裝在第二滑閥室25內,作為用于向擴大第二滑閥室25的容積 的方向對滑閥2 2施力的施力構件。
滑閥22包括沿閥收容孔29的內周面滑動的第 一擋圏部22a 以及第二擋圈部22b、和形成在第一擋圏部22a與第二擋圈部 22b之間的環(huán)狀槽22c。
在第一滑閥室24中與第一擋圏部22a相結合地配置有第一 制動部22d,該第一制動部22d在滑閥22向縮小第一滑閥室24 的容積的方向移動的情況下,抵接于閥收容孔29的底部從而限 制滑閥22的規(guī)定以上的移動。
在第二滑閥室25中與第二擋圏部22b相結合地配置有作為 移動限制構件的第二制動部22e,該第二制動部22e在滑閥22 向縮小第二滑閥室25的容積的方向移動的情況下,抵接于塞柱23的底部而限制滑閥22的規(guī)定以上的移動。復位彈簧26圍繞第 二制動部22e地收容安裝在第二滑閥室25內。
在控制閥21上連接有分別與第 一流體壓室31以及第二流 體壓室32相連通的第一流體壓通路33以及第二流體壓通路34、 與環(huán)狀槽22c相連通同時與吸入通^各17相連通的泄油通^各35、 和與第 一滑閥室24相連通同時與高壓室18相連通的導壓通^各 37 (參照圖3 )。
第 一流體壓通路33以及第二流體壓通路34形成在泵主體 IO的內部,并貫穿接合環(huán)ll地形成。
滑閥22止于使由被導入劃分形成在兩端上的第 一 滑閥室 24以及第二滑閥室25中的工作油的壓力產生的負荷、與復位彈 簧26的作用力達到平衡的位置上。根據(jù)滑閥22的位置,分別利 用第 一擋圏部22a以及第二擋圏部22b開閉第 一流體壓通路33 以及第二流體壓通路34,并供給或排出第一流體壓室31以及第 二流體壓室32的工作油。
在由第二滑閥室25的壓力產生的負荷和復位彈簧26的作 用力之和大于由第 一滑閥室24的壓力產生的負荷的情況下,成 為復位彈簧26伸長,滑閥22的第 一制動部22d抵接在閥收容孔 29的底部上的狀態(tài)。在該狀態(tài)下,如圖l所示,第一流體壓通 路33被滑閥22的第 一擋圏部22a阻塞,且第二流體壓通路344皮 滑閥22的第二擋圈部22b阻塞。從而,第一流體壓室31與高壓 室18的連通纟皮切斷,同時第二流體壓室32與泄油通^各35的連通 也被切斷。
在此,在第一擋圏(land )部22a上形成有與環(huán)狀槽22c 相連通的連通3各22g (參照圖3 ),因此,第一流體壓室31形成 為在第 一 流體壓通路33被第 一擋圏部22a阻塞的狀態(tài)下,經由 第一流體壓通路33、連通路22g、以及環(huán)狀槽22c與泄油通路35相連通的狀態(tài)。另外,由于在第二流體壓室32中經由節(jié)流通路 36始終導入有高壓室18的工作油,因此第二流體壓室32的壓力 大于第一流體壓室31的壓力,定子4相對于轉子2的偏心量為最 大。
與此相對,在由第一滑閥室24的壓力產生的負荷大于由第 二滑閥室25的壓力產生的負荷和復位彈簧26的作用力之和的 情況下,復位彈簧26被壓縮,滑閥22克服復位彈簧26的作用力 而移動。在該情況下,如圖2所示,第一流體壓通路33與第一 滑閥室24相連通,并借助該第 一滑閥室24與導壓通路37相連 通。另外,第二流體壓通路34與滑閥22的環(huán)狀槽22c相連通, 并借助該環(huán)狀槽22c與泄油通路35相連通。從而,第一流體壓 室31與高壓室18相連通,第二流體壓室32與泄油通路35相連 通。因而,第二流體壓室32的壓力小于第一流體壓室31的壓力, 定子4向相對于轉子2的偏心量減小的方向移動。
第二流體壓通路3 4與環(huán)狀槽2 2 c的連通是借助形成在滑閥 22的第二擋圈部22b上的凹口22f而進行的。因而,根據(jù)滑閥22 的移動量來增加或減少泄油通路35相對于第二流體壓室32的 開口面積。
如上所述,控制閥21用于控制第一流體壓室31以及第二流 體壓室32的工作油的壓力,并利用安裝在排出通路19中的節(jié)流 孔件(orifice) 28的前后壓力差而進行動作。在第一滑閥室24 中導入有節(jié)流孔件28上游的工作油,在第二滑閥室25中導入有 節(jié)流孔件28下游的工作油。
即,高壓室18的工作油未經由節(jié)流孔件28而是經由導壓通 路37被直接導向第一滑閥室24中,并且借助節(jié)流孔件28被導向 第二滑閥室25中。節(jié)流孔件28只要對自泵室7排出的工作油的 液流施加阻力即可,既可以是可變式也可以是固定式。接下來,參照圖4以及圖5說明葉片泵100的動作。圖4是葉 片泵100的排出流量最大時的液壓線路圖,圖5是葉片泵100的 排出流量最小時的液壓線路圖。
在發(fā)動機的動力被傳遞至驅動軸l、轉子2進行旋轉時,各 葉片3之間隨著轉子2的旋轉而擴大的泵室7經由吸入口 15自吸 入通路17吸入工作油。另外,各葉片3之間縮小的泵室7經由排 出口 16將工作油排出到高壓室18中。排出到高壓室18中的工作 油經由排出通路被供給于液壓設備中。
在工作油通過排出通路19時,在安裝在排出通路19中的節(jié) 流孔件28的前后產生壓力差,節(jié)流孔件28上游以及下游的壓力 分別被傳遞至第 一滑閥室24以及第二滑閥室25中??刂崎y21 的滑閥22移動到使被導入第 一 滑閥室24和第二滑閥室25中的 工作油的壓力差產生的負荷、與復位彈簧26的作用力達到平衡 的位置上。
在起動泵時,由于轉子2的轉速較小,所以節(jié)流孔件28的 前后壓力差較小。因此,如圖4所示,滑閥22處于受到復位彈 簧26的作用力而移動,使第 一制動部22d與閥收容孔29的底部 4氐4妄的狀態(tài)。
在該情況下,第一流體壓室31與高壓室18的連通被切斷, 經由形成在第 一 擋圈部22a上的連通路22g而與泄油通路35相 連通。另外,第二流體壓室32與泄油通路35的連通被切斷。在 此,定子4因經由節(jié)流通路3 6始終被導入第二流體壓室3 2中的 高壓室18的工作油而受到相對于轉子2的偏心量增大的方向的 壓力,因此定子4處于相對于轉子2的偏心量最大的位置上。
這樣葉片泵100以最大排出容量排出工作油,并且排出與 轉子2的轉速大致成比例的流量。從而,即使在轉子2的轉速較 小的情況下,也能夠對液壓設備供給充分流量的工作油。與此相對,隨著轉子2的轉速的增加,節(jié)流孔件28的前后 壓力差變大。從而,滑閥22克服復位彈簧26的作用力地移動。
在該情況下,如圖5所示,第一流體壓室31借助第一滑閥 室24與高壓室18相連通,同時第二流體壓室32借助環(huán)狀槽22c 與泄油通路35相連通,因此,高壓室18的工作油4皮供給到第一 流體壓室31中,第二流體壓室32的工作油被排向泄油通路35。 從而,定子4根據(jù)第 一 流體壓室31與第二流體壓室32的壓力差 向相對于轉子2的偏心量減小的方向移動。
隨著滑閥22的移動,被供向第 一 流體壓室31的工作油的流 量、以及自第二流體壓室32排出的工作油的流量增加,但滑閥 22的移動由于第二制動部22e抵接于插塞23而受到限制。從而, 對供向第一流體壓室31的工作油的流量、以及自第二流體壓室 32排出的工作油的流量進行限制,使其不會增加到規(guī)定流量以 上。這樣,第二制動部22e起作用以限制定子4相對于轉子2的 偏心量減小時的第二流體壓室32的工作油的排出流量,相當于 流量限制部件。因而,定子4是緩慢向相對于轉子2的偏心量減 小的方向移動的。這樣,通過利用第二制動部22e限制滑閥22 的移動,能夠抑制定子4的振蕩,從而能夠抑制葉片泵100的排 出流量的變動。
通過調整第二制動部22e的長度,能夠限制在定子4相對于 轉子2的偏心量減小時,通過控制閥21的工作油的流量。即, 第二制動部22e形成得越長,通過控制閥21的工作油的流量越少。
在定子4相對于轉子2的偏心量持續(xù)減小時,定子4的外周 面與接合環(huán)11的內周面的鼓出部12抵接,從而定子4的移動受 到限制。由此,定子4相對于轉子2的偏心量成為最低,泵室7 為最低排出容量。
14這樣葉片泵10 0被調整成與排出通路19的節(jié)流孔件2 8的前 后壓力差相應的泵排出容量,并且排出容量隨著轉子2的轉速 的增加而逐漸減少。另外,即使在定子4相對于轉子2的偏心量 為最低的情況下,也能夠以最低排出容量排出工作油。由此, 能夠在車輛行駛時適當調節(jié)供給到液壓設備中的工作油。
另外,在轉子2停止的狀態(tài)、即葉片泵100停止運轉的狀態(tài) 下,定子4停止在使第 一流體壓室31以及第二流體壓室32的壓 力達到平衡的位置上。即使在該情況下,由于定子4利用用于 限制最低偏心量的鼓出部12,所以也不會使相對于轉子2的偏 心量在零以下。因而,即使在發(fā)動機的動力被傳遞給驅動軸l、 葉片泵100處于轉子2開始旋轉的起動狀態(tài)時,葉片泵100也可 穩(wěn)定地開始排出工作油。
如上所述,葉片泵100在起動泵時,利用始終被導入第二 流體壓室32中的高壓室18的工作油以最大排出容量排出工作 油,排出容量隨著轉子2的轉速的增加而逐漸減少,定子4相對 于轉子2的偏心量成為最低,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通過設置 鼓出部12也能夠以最低排出容量排出工作油。
圖6的曲線圖表示葉片泵100的排出流量特性。在圖6中, 橫軸表示時間,縱軸表示排出流量。
如上所述,在定子4相對于轉子2的偏心量減小時,即排出 流量減少時,通過利用第二制動部22e限制滑閥22的移動,可 以限制供給于第一流體壓室31的工作油的流量、以及自第二流 體壓室32排出的工作油的流量。因此,如圖6所示,排出流量 減少時的響應性不良。但是,相應地由于定子4是緩慢移動的, 因此能夠充分抑制排出流量的振蕩。
從而,在葉片泵100中,為了加強排出流量增加時的響應 性,可以增大定子4相對于轉子2的偏心量增大時的第 一 流體壓
15室31的工作油的排出通路的流路面積。具體而言,可以增大形 成在第一擋圈部22a上的連通路22g的開口面積。從而,如圖6 所示,增強排出流量增加時的響應性。
通過充分抑制排出流量減少時的排出流量的振蕩,即使增 大連通路22g的開口面積也能夠降低排出流量增加時的排出流 量的振蕩的可能性,因此能夠改善排出流量增加時的響應性。
說明即使增大連通路22g的開口面積也能夠降低排出流量 增加時的排出流量的振蕩的可能性的理由。在排出流量增加時, 若連通路22g的開口面積較大則定子4急劇地向偏心量增大的 方向移動。但是,之后在定子4朝偏心量減小的方向擺回時, 滑閥22的移動受到第二制動部22e的限制,因此定子4是緩慢地 移動的。因而,即使在排出流量增加時也能夠抑制排出流量的 振蕩。這樣,第二制動部22e起作用以抑制排出流量減少時的 排出流量的振蕩、并且還抑制排出流量增加時的排出流量的振 蕩。
如上所述,葉片泵100的排出流量特性是排出流量增加時 的響應性良好、且還能抑制振蕩。
采用上述實施方式,起到如下所述的效果。
葉片泵100由于設置了第二制動部22e,該第二制動部22e 用于限制在定子4相對于轉子2的偏心量減少時的第二流體壓 室3 2的工作油的排出流量,因此能夠抑制定子4的急劇的移動, 從而能夠抑制排出流量的振蕩。另外,由于利用第二制動部22e 來抑制排出流量的振蕩,因此為了改善排出流量增加時的響應 性而可以增大第 一 流體壓室31的工作油的排出通路即連通路 22g的開口面積。這樣,能夠抑制排出流量的振蕩,并能夠獲 得可改善排出流量增加時的響應性的可變容量式葉片泵。
另外,即使在排出壓力急劇變動、滑閥22急劇移動的那樣的情況下,由于利用第二制動部22e限制滑閥22的移動,因此 能夠抑制復位彈簧26的過度壓縮。因而,能夠防止損壞復位彈 簧26,延長使用壽命。
以下,表示本實施方式的另 一形式。
作為用于對在定子4相對于轉子2的偏心量減少時的第二 流體壓室32的工作油的排出流量進行限制的流量限制部件,除 了使用第二制動部22e,如圖7所示,也可以設置對通過第二流 體壓通路34的工作油施加阻力的節(jié)流部件40。節(jié)流部件40起作 用以在定子4相對于轉子2的偏心量減少時,限制自第二流體壓 室32排出的工作油的流量,因此發(fā)揮與第二制動部22e相同的 作用效果。
另外,作為始終將高壓室18的工作油導入第二流體壓室32 中的方法,除了節(jié)流通路36,如圖8所示,也可以使第二流體 壓室32與第二滑閥室25始終連通著。采用該結構,可以經由第 二滑閥室25而始終將高壓室18的工作油導向第二流體壓室32。
另外,如圖8所示,也可以去掉形成在第一擋圈部22a上的 連通路22g,直接連通第一流體壓通路33和環(huán)狀槽22c。在該結 構中,通過減小第一擋圏部22a的厚度來增大在定子4相對于轉 子2的偏心量增加時的第 一 流體壓室31的工作油的排出通路的 流路面積。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為了防止定子4相對于轉子2的 偏心量在零以下而在接合環(huán)ll的內周面上形成有鼓出部12。除 此之外,也可以貫穿接合環(huán)ll地設置始終向相對于轉子2的偏 心量增大的方向對定子4施力的彈簧。
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很明顯在其技術性思想 的范圍內可進4亍各種改變。
權利要求
1.一種可變容量式葉片泵,包括轉子,其與驅動軸相連結;葉片,其為多個,可相對于上述轉子沿徑向往返運動地設置于上述轉子上;定子,其用于收容上述轉子,并隨著上述轉子的旋轉使上述葉片的前端部在該定子的內周的凸輪表面上滑動,可相對于上述轉子的中心偏心;泵室,其劃分形成于上述轉子與上述定子之間;該可變容量式葉片泵通過改變上述定子相對于上述轉子的偏心量來改變上述泵室的排出容量,其中,該可變容量式葉片泵包括第一流體壓室以及第二流體壓室,其劃分形成于上述定子外周的收容空間內,利用相互的壓力差使上述定子相對于上述轉子偏心;控制閥,其相應于泵排出壓力進行動作,控制上述第一流體壓室和第二流體壓室的工作流體的壓力,使上述定子相對于上述轉子的偏心量隨著上述轉子的轉速的增加而減小;流量限制部件,其向上述第一流體壓室供給工作流體并自上述第二流體壓室排出工作流體,從而限制在上述定子相對于上述轉子的偏心量減小時的上述第二流體壓室的工作流體的排出流量。
2.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可變容量式葉片泵,其中, 該可變容量式葉片泵還包括對自上述泵室排出的工作流體的液流施加阻力的節(jié)流孔件; 上述控制閥包括滑閥,其與上述節(jié)流孔件的前后壓力差相應地移動;第 一滑閥室以及第二滑閥室,其劃分形成在上述滑閥的兩端上,分別引導上述節(jié)流孔件的上游以及下游的工作流體; 施力構件,其收容安裝在上述第二滑閥室內,用于向使該第二滑閥室的容積擴大的方向對上述滑閥施力;隨著上述轉子的轉速的增加上述滑閥壓縮上述施力構件而 進行移動,以向上述第一流體壓室供給自上述泵室排出的工作流體、并排出上述第二流體壓室的工作流體;上述流量限制部件是用于限制上述滑閥朝使上述第二滑閥 室的容積縮小的方向移動的移動限制構件。
3. 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可變容量式葉片泵,其中,上述移動限制構件是制動部,其與上述滑閥相結合地配置 在上述第二滑閥室內,可與收容有上述控制閥的閥收容孔的端 部抵接。
4.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可變容量式葉片泵,其中, 該可變容量式葉片泵還包括第 一流體壓通路以及第二流體壓通路,它們分另"與上述第 一流體壓室以及上述第二流體壓室相連通;節(jié)流孔件,其用于對自上述泵室排出的工作流體的液流施 加阻力;上述控制閥包括滑閥,其與上述節(jié)流孔件的前后壓力差相應地進行移動; 第 一滑閥室以及第二滑閥室,其劃分形成在上述滑閥的兩端上,分別引導上述節(jié)流孔件的上游以及下游的工作流體; 施力構件,其收容安裝在上述第二滑閥室內,用于向使該第二滑閥室的容積擴大的方向對上述滑閥施力;隨著上述轉子的轉速的增加,上述滑閥壓縮上述施力構件 而進行移動,以向上述第一流體壓室供給自上述泵室排出的工 作流體、并排出上述第二流體壓室的工作流體;上述流量限制部件是安裝在上述第二流體壓通路中的節(jié)流 部件。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可變容量式葉片泵。包括定子(4),其隨著轉子(2)的旋轉使葉片(3)在定子(4)的內周面上滑動;第一流體壓室(31)以及第二流體壓室(32),其利用相互的壓力差使定子(4)相對于轉子(2)偏心;控制閥(21),其相應于泵排出壓力進行動作,隨著轉子(2)的轉速的增加使定子(4)相對于轉子(2)的偏心量減小地控制第一流體壓室(31)和第二流體壓室(32)的工作流體的壓力;流量限制部件(22e),其向第一流體壓室(31)供給工作流體并自第二流體壓室(32)排出工作流體,從而限制在定子(4)相對于轉子(2)的偏心量減小時的第二流體壓室(32)的工作流體的排出流量。
文檔編號F04C2/344GK101566151SQ20091013760
公開日2009年10月28日 申請日期2009年4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4月23日
發(fā)明者杉原雅道, 鹽崎浩, 藤田朋之, 赤塚浩一朗 申請人:萱場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