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心式風扇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離心式風扇,薄型且效率高,能夠降低噪聲的產生。離心式風扇的葉輪(30)具有上側套筒(31);下側套筒(41);以及配置于它們之間的葉片(51)。離心式風扇隨著葉輪(30)的旋轉,而使從朝葉輪(30)的上方開口的吸入口(33)導入的空氣向葉輪(30)的側方排出。葉片(51)具有隨著接近上側套筒(31)而接近葉片(51)的外周側那樣的錐狀的壓力面(53),葉片(51)的厚度隨著從上側套筒(31)向與葉輪(30)的旋轉軸平行的方向離開而變小。由此,最大靜壓變得比較高,且所產生的噪聲變得比較小。
【專利說明】離心式風扇【技術領域】
[0001 ] 本實用新型涉及離心式風扇,尤其是涉及薄型且高輸出的離心式風扇。
【背景技術】
[0002]圖15是示出現(xiàn)有的離心式風扇的一個例子的立體圖。圖16是示出現(xiàn)有的離心式風扇的一個例子的側剖視圖。
[0003]如圖15以及圖16所示,離心式風扇(有時也稱為“離心風扇”。)801 —般構成為在具有吸入口 813 (833)與吹出口 819的殼體810內收納葉輪830。葉輪830繞馬達860的旋轉軸配置有多個葉片851。離心式風扇801使從吸入口 813 (833)吸入的空氣從葉輪830的中心向翼(葉片)之間流入,基于隨著葉輪830的旋轉而由離心作用產生的流體力,使空氣向葉輪830的徑外側吹出。從葉輪830的外周向外側吹出的空氣從殼體810的吹出口819噴出。
[0004]如圖16所示,離心式風扇801是薄型的。該離心式風扇801在殼體810的大致中央部具有用于使葉輪830旋轉的馬達860。馬達860為以在葉輪830安裝有轉子磁軛863的方式配置的外轉子型的無刷馬達。
[0005]這樣的離心式風扇801廣泛用于家電設備、OA設備、工廠設備的冷卻、換氣、空調、車輛用的送風機等。離心式風扇801的送風性能與噪聲大大受葉輪830的翼(葉片)形狀與殼體810的形狀(離心式風扇801的構造)的影響。
[0006]為了使噪聲降低,并實現(xiàn)送風性能的提高,進行使葉輪的形狀、殼體的構造最優(yōu)化,而形成各種提案。例`如,提出通過使翼(葉片)形狀最優(yōu)化而實現(xiàn)低噪聲化的離心式風扇(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
[0007]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昭63 - 289295號公報
[0008]然而,在進行多種設備的小型化、薄型化、高密度安裝化并且節(jié)能化的過程中,對于搭載于那樣的設備的離心式風扇,強烈期望高靜壓化、高效率化。另外,與此同時,需要降低隨著離心式風扇的驅動而產生的噪聲的等級。
實用新型內容
[0009]本實用新型是為了解決那樣的問題點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薄型、效率高且能夠降低噪聲的產生的離心式風扇。
[0010]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離心式風扇具備:葉輪;以及位于葉輪的下方的下殼體,葉輪具有:上側套筒;下側套筒;以及在上側套筒與下側套筒之間排列在圓周上的多個葉片,隨著葉輪的旋轉,而使從上側套筒上部的吸入口導入的流體向葉輪的側方排出,在上述離心式風扇中,下側套筒以多個葉片的各個中的至少外周側的部位面對下殼體的上表面的方式僅設置于靠近葉輪的旋轉軸的部分,下殼體中的與葉輪對置的面成為對從吸入口導入的流體進行引導的壁面的一部分,葉片具有隨著從上側套筒向與葉輪的旋轉軸平行的方向離開而變薄的形狀。[0011]優(yōu)選,葉片的壓力面?zhèn)刃纬蔀殡S著從上側套筒向與葉輪的旋轉軸平行的方向離開而接近該葉片的負壓面那樣的錐狀。
[0012]優(yōu)選,葉片的壓力面形成為相對于葉輪的旋轉軸的角度為4度以上16度以下的錐狀。
[0013]優(yōu)選,葉片的壓力面形成為相對于葉輪的旋轉軸的角度為4度以上8度以下的錐狀。
[0014]優(yōu)選,葉片的負壓面為相對于與葉輪的旋轉軸垂直的水平面垂直的面。
[0015]優(yōu)選,葉片在相對于與葉輪的旋轉軸垂直的水平面垂直的平面、且仰視觀察時相對于壓力面垂直的平面下的截面中,具有梯形形狀。
[0016]優(yōu)選,針對葉片,當從葉輪的旋轉軸伸出的方向觀察壓力面時,壓力面具有將至少3個圓弧連結而構成的形狀或將通過3點的多個高次函數(shù)組合表示的形狀。
[0017]優(yōu)選,離心式風扇還具備安裝于下殼體的馬達,葉輪隨著馬達的旋轉而旋轉,從而將流體從吸入口導入,并使該流體向葉輪的側方排出。
[0018]根據(jù)這些實用新型,葉片具有隨著從上側套筒向與葉輪的旋轉軸平行的方向離開而變薄的形狀。因此,能夠提供薄型、效率高,且能夠降低噪聲的產生的離心式風扇。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圖1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之一的離心式風扇的俯視圖。
[0020]圖2是圖1的A —A線的剖視圖。
[0021]圖3是圖2的局部放大圖。
[0022]圖4是葉輪的仰視圖。
[0023]圖5是圖4的B — B線剖視圖。
[0024]圖6是對葉片的壓力面的形狀進行說明的圖。
[0025]圖7是示意性示出葉片的截面的圖。
[0026]圖8是圖4的C —C線剖視圖。
[0027]圖9是圖5的局部放大圖。
[0028]圖10是本實施方式的比較例所涉及的葉輪的仰視圖。
[0029]圖11是圖10的G — G線剖視圖。
[0030]圖12是圖10的H — H剖視圖。
[0031]圖13A、圖13B是示出錐角、與最大靜壓的大小以及噪聲的大小的關系的圖表。
[0032]圖14A、圖14B是示出錐角、與最大靜壓的大小以及噪聲的大小的關系的圖表。
[0033]圖15是示出現(xiàn)有的離心式風扇的一個例子的立體圖。
[0034]圖16是示出現(xiàn)有的離心式風扇的一個例子的側剖視圖。
[0035]附圖標記說明
[0036]I…離心式風扇;11…上殼體;19…吹出口 ;21…下殼體;23…凹部;29…隔壁部;30…葉輪;31…上側套筒;33…吸入口 ;41…下側套筒;51…葉片;53…壓力面;54…負壓面;60…馬達;61…軸(葉輪的旋轉軸的一個例子);63…轉子;0…錐角。
【具體實施方式】[0037]以下,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之一的離心式風扇進行說明。
[0038]圖1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之一的離心式風扇的俯視圖。圖2是圖1的A — A線的剖視圖。圖3是圖2的局部放大圖。
[0039]參照圖1?圖3,離心式風扇I具備殼體10、葉輪30以及馬達60。離心式風扇I除安裝有馬達60的部分以外,作為整體構成為俯視觀察為大致正方形的長方體狀。離心式風扇I為上下方向的尺寸(高度)比較小的薄型的離心式風扇。葉輪30安裝于與馬達60的軸61 —起旋轉的轉子63。離心式風扇I利用馬達60使葉輪30旋轉。離心式風扇I隨著葉輪30的旋轉而使從其吸入口 33導入的空氣(流體的一個例子)朝葉輪30的側方排出。即,從吸入口 33導入的空氣基于隨著葉輪30的旋轉而由離心作用產生的流體力,穿過葉輪30的葉片51之間,并朝葉輪30的徑外側吹出。空氣從處于葉輪30的側方的殼體10的吹出口 19排出。
[0040]馬達60例如為外轉子型的無刷馬達。馬達60由螺釘、螺栓等緊固部件安裝于下殼體21的中央部。馬達60具有朝下方開口的杯狀的轉子(轉子磁軛)63。在轉子63的側周部的內表面安裝有環(huán)狀的磁鐵65。在轉子63的中央部安裝有軸61。
[0041]軸61被安裝于軸承架66的一對軸承66a支承為能夠旋轉。在軸承架66的外周部設置有定子67。定子67由層疊而得的定子鐵心、安裝于定子鐵心且卷繞有線圈的絕緣子等構成。定子67相對于磁鐵65沿半徑方向(在圖2中為左右方向)隔開規(guī)定的間隙地對置配置。定子67與電路基板69連接。電路基板69例如為印刷配線基板。在電路基板69安裝有用于控制馬達60的電子部件等,并搭載有馬達60的驅動電路。
[0042]上殼體11與下殼體21組合而構成殼體10。具體而言,上殼體11與下殼體21采用俯視觀察位于四個角的螺釘14來互相組裝,由此構成殼體10。螺釘14例如為從下殼體21側插入的螺栓。上殼體11與下殼體21例如以在供螺釘14配置的部分夾持支柱的方式互相組裝。此外,此時,支柱可以和上殼體11與下殼體21中的任一方一體地構成。吹出口19例如設置于除采用螺釘14的上殼體11與下殼體21的緊固部分以外的殼體10的側部,且設置于上殼體11與下殼體21之間。
[0043]葉輪30被收納于殼體10內配置。葉輪30作為整體具有圓盤形狀。在葉輪30的上方配置有上殼體11,在下方配置有下殼體21。即,離心式風扇I構成為將葉輪30夾持于上殼體11與下殼體21之間保持。
[0044]葉輪30大致具有:上側套筒31 ;下側套筒41 ;以及配置于上側套筒31與下側套筒41之間的多個葉片51。在葉輪30的中央部形成有朝上方開口的吸入口 33。吸入口 33被上側套筒31的內側的上端部35包圍而構成。如圖1所示,多個葉片51以適當?shù)拈g隙排列在圓周上。
[0045]在葉輪30的中央部配置有供轉子63嵌入的下側套筒41。在下側套筒41的中央部設置有以配置有轉子63的方式形成的圓筒部43。轉子63嵌入到在下側套筒41的中央部設置的圓筒部43,來保持葉輪30。轉子63在吸入口 33的內部配置為朝向吸入口 33外,并向上方關出。
[0046]各葉片51具有相同的彎曲的形狀。關于葉片51的具體的形狀后述。上側套筒31、下側套筒41以及葉片51例如采用合成樹脂通過一體成形而形成。
[0047]上殼體11采用例如工程塑料等樹脂而形成。在上殼體11的中央部形成有開口部13。開口部13俯視觀察呈圓形。開口部13形成為將空氣導入到設置于葉輪30的吸入口33。開口部13具有比由上側套筒31構成的吸入口 33稍微大的內徑。即,在本實施方式中,開口部13的大小與吸入口 33的大小大致相等。
[0048]下殼體21采用例如鐵等金屬板而形成。在下殼體21的中央部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凹部23。凹部23形成為碗狀。如圖2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凹部23安裝有馬達60和電路基板69等馬達60的驅動電路。馬達60利用螺釘、螺栓等緊固部件安裝于下殼體21,但是可以構成為代替緊固部件而將軸承架66的下部鉚接固定于凹部23來安裝于下殼體21。
[0049]下殼體21的外周部成為沿軸向(在圖2中為上下方向)折曲的側板。通過設置側板,能夠提聞下殼體21的剛性。
[0050]下殼體21的上表面中的凹部23的周圍的部分成為面對葉輪30的下表面的隔壁部29。隔壁部29以接近葉輪30的下表面的方式形成為平面狀。
[0051]如圖2所示,葉輪30的下側套筒41以各葉片51中的至少外周側的部位面對隔壁部29的方式僅設置于靠近軸(葉輪30的旋轉軸)61的部分。即,在葉輪30中的面對隔壁部29的部位,各葉片51露出。下殼體21中的與葉輪30對置的面成為將從吸入口 33導入的空氣引導至側方的壁面的一部分。葉片51在軸向上與隔壁部29隔開規(guī)定的間隙地對置配置。此外,各葉片51的下部的至少一部分朝隔壁部29側露出也可以,全部朝隔壁部29側露出也可以。
[0052]此外,在殼體10中收納的葉輪30的外徑尺寸設定為比殼體10的一邊的尺寸小。由此,旋轉的葉輪30不會從殼體10的外緣突出,能夠防止葉輪30與其它部件的接觸和由接觸導致的破損等。
[0053]下殼體21兼?zhèn)渥鳛樵谌~輪30引導空氣的主板的功能,并且也具有作為殼體10的基板的功能。因此,設定形成于葉輪30與隔壁部29之間的間隙是重要的。在間隙過大的情況下,從吸入口 33吸入的空氣穿過葉片51之間的同時也流過間隙。結果,從葉輪30吹出的空氣的壓力降低,送風特性下降。另一方面,在間隙過小的情況下,存在如下的問題。即,若各部件的尺寸精度產生偏差,則可能導致葉片51與隔壁部29接觸。為了防止這樣的接觸,需要高精度地管理各部件的尺寸精度,由此導致離心式風扇I的成本變高。鑒于這樣的問題點,適當?shù)卦O定間隙。
[0054]接下來,對葉輪30的構造進行更具體地說明。
[0055]圖4是葉輪30的仰視圖。圖5是圖4的B — B線剖視圖。
[0056]如圖4以及圖5所示,在葉輪30配置有例如7個葉片51。各葉片51具有壓力面53與負壓面54。壓力面53面對葉輪30的旋轉方向的前側。負壓面54面對與壓力面53相反的一側。
[0057]葉片51為后向葉片,且是所謂的渦輪式的。葉片51的形狀形成為相對于旋轉方向(在圖4中為順時針方向的相反方向:用箭頭R表示的方向)向后彎曲傾斜的形狀。各葉片51的具體的形狀例如如下那樣。即,如圖4所示,當從葉輪30的旋轉軸延伸的方向觀察壓力面53時,其形狀具有將3種圓弧連結而得的形狀。這些圓弧以相鄰的圓弧彼此正切的方式連接。
[0058]在本實施方式中,葉片51的入口角、出口角以及彎曲角分別形成為45度左右、30度左右、55度左右。此外,葉片51的入口角、出口角以及彎曲角并不限于這樣的值。此外,入口角是指表示圖4所示的壓力面53的曲線與內周緣(仰視觀察,以葉輪30的旋轉軸為中心而葉片51的內側的緣部位于其圓周上這樣的圓)相接的點處的、表示壓力面53的曲線的切線與內周緣的切線構成的角,且形成為90度以下的一側的角。另一方面,出口角是指表示壓力面53的曲線與外周緣(仰視觀察,以葉輪30的旋轉軸為中心而葉片51的外側的緣部位于其圓周上這樣的圓)相接的點處的、表示壓力面53的曲線的切線與外周緣的切線構成的角,且形成為90度以下的一側的角。彎曲角是仰視觀察將葉片51的內側的端部與葉輪30的旋轉軸連結的線、和將葉片51的外側的端部與旋轉軸連結的線構成的角。
[0059]圖6是對葉片51的壓力面53的形狀進行說明的圖。
[0060]壓力面53的形狀例如如下那樣決定。即,根據(jù)設計方法、馬達的尺寸等,來決定內周緣以及外周緣的大小。另外,鑒于使設計方法、NZ音等噪聲值下降,來決定入口角、出口角以及彎曲角。并且,決定仰視觀察壓力面53所穿過的第一點?第四點。S卩,如圖6所示,第一點Pl為出口角的頂點。第四點P4為入口角的頂點。第二點P2為表示外周緣的圓Cl的同心圓且相對于圓Cl具有3 / 4的尺寸的第一圓C2、與相對于從旋轉軸向第四點P4伸出的直線L4構成彎曲角的3 / 10的角度A2的直線L2的交點。第三點P3為上述第一圓C2的同心圓且位于圓C2與表示內周緣的圓C4的中間的第二圓C3、和相對于直線L4構成彎曲角的3 / 20的角度A3的直線L3的交點。并且,將第一點Pl與第二點P2之間、第二點P與第三點P3之間、第三點P3與第四點P4之間分別用圓弧R1、R2、R3連結。此時,3個圓弧Rl、R2、R3繪成入口角、出口角形成為規(guī)定的角度、且互相連接的兩個圓弧Rl、R2、以及圓弧R2、R3彼此形成為正切關系(兩個圓弧的連接點處的兩個圓弧的切線彼此重合的關系)。由此,決定壓力面53的形狀。
[0061]負壓面54具有以仰視觀察其與壓力面53的間隙隨著從葉輪30的旋轉軸離開而變小的方式大致沿著壓力面53這樣的彎曲形狀。由此,葉片51具有翼形狀的外徑。
[0062]此外,當從葉輪30的旋轉軸的伸出的方向觀察壓力面53時,其形狀可以具有使通過3點的多個高次函數(shù)組合而表示的形狀。
[0063]這樣,在本實施方式中,葉片51的壓力面53的形狀仰視觀察由3個圓弧構成。由此,能夠增進離心式風扇的高流量化、高靜壓化、低噪聲化。
[0064]此處,在本實施方式中,各葉片51的厚度即各葉片51的壓力面53與負壓面54的間隔隨著從上側套筒31向與旋轉軸平行的方向分離,而變小。換言之,葉片51形成為隨著接近隔壁部29而變薄。由此,葉片51的壓力面53、與和該葉片51相鄰的葉片51的負壓面54的距離隨著接近隔壁部29而變大。
[0065]圖7是示意性表示葉片51的截面的圖。圖8是圖4的C 一 C線剖視圖。圖9是圖5的局部放大圖。
[0066]圖7中所示的截面為相對于與旋轉軸垂直的水平面垂直、且仰視觀察時相對于壓力面53大致垂直的截面中的截面。在圖7中省略剖面線。箭頭Z表示與葉輪30的旋轉軸平行的方向(上方)。圖8也示出與圖7相同的截面(圖4的C 一 C線截面)。
[0067]壓力面53以隨著接近上側套筒31而接近葉片51的外周側(在圖7中為左側)的方式從負壓面54離開。換言之,葉片51具有錐狀的壓力面53。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全部葉片51的從內側至外側的整個區(qū)域,形成為這樣的錐狀那樣地設置壓力面53。[0068]在圖7中,角度Θ表示壓力面53相對于葉輪30的旋轉軸的傾角即錐角。在本實施方式中,葉片51中的負壓面54形成為在圖7所示那樣的截面中與旋轉軸大致平行。即,負壓面54形成為相對于與葉輪30的旋轉軸垂直的水平面構成垂直的面。
[0069]葉片51的下端部在圖7所示的截面中形成為大致水平(相對于與圖7的箭頭Z垂直的平面平行)。由此,葉片51在圖7、圖8所示那樣的截面中具有梯形形狀。
[0070]此處,在本實施方式中,各葉片51的壓力面53的錐角(在圖7中為用Θ表示的角度)設定為例如4度?8度左右。由此,與壓力面53的錐角為O度的情況下(即無錐角的情況下)相比,能夠確保高靜壓且降低噪聲值。
[0071]圖10是本實施方式的比較例所涉及的葉輪530的仰視圖。圖11是圖10的G —G線剖視圖。圖12是圖10的H— H剖視圖。
[0072]圖10?圖12分別是表示與本實施方式的葉輪50相對的比較例所涉及的葉輪530的圖。即,葉輪530在具有壓力面53的錐角為O度的葉片551的點上與葉輪30不同。其它部分的形狀、構造在葉輪530與葉輪30上是相同的。即,在葉輪530中,各葉片551構成為壓力面53和負壓面54均形成為大致垂直的曲面。
[0073]圖13A、圖13B是表示錐角、與最大靜壓的大小以及噪聲的大小的關系的圖表。圖14A、圖14B是表示錐角、與最大靜壓的大小以及噪聲的大小的關系的圖表。
[0074]圖13A、圖13B以及圖14A、圖14B的圖表大致是關于以下方式的離心式風扇I使葉片51的壓力面53側的錐角從比較例的O度開始變化為2度、4度、8度、16度、24度,同時測定最大靜壓的大小與噪聲的大小的圖表。是基于數(shù)據(jù)的圖表。此時,離心式風扇I的吸入口 33側的葉片51的高度H為13.5毫米。另外,吹出口 19側的葉片51的高度h為6毫米。
[0075]圖13A、圖13B是表示在馬達60的轉速(負荷比)控制為變得大致相同之后,與壓力面53的錐角的變化相對的最大靜壓的大小(圖13A)、與噪聲的大小(圖13B)的圖。
[0076]如圖13A、圖13B所示,最大靜壓的大小與比較例(錐角:0度)相比,當錐角為4度以上時,飛躍性變大。在錐角為4度以上的范圍內,最大靜壓大致一定。與此相對,噪聲的大小在錐角在4度以上8度以下的范圍內為與比較例相等的程度或比比較例小,但是若錐角大于8度,則逐漸上升。在錐角為16度左右處,噪聲并不比比較例大那么多,但是若錐角變?yōu)?4度,則可以說噪聲比比較例大相當多。
[0077]圖14A、圖14B是示出調整葉輪30的轉速以使最大靜壓變得大致一定的情況下的、與壓力面53的錐角的變化相對的噪聲的大小的圖。噪聲的大小的值由測定所得。即,在圖14A中示出在各錐角中最大靜壓控制為大約960Pa?970Pa的情況。并且,在圖14B中示出那時由離心式風扇I產生的噪聲的大小。
[0078]參照圖14B,在本實施方式中,當壓力面53的錐角為16度以下時,噪聲值與比較例相比,為同等程度或比比較例小。尤其是如圖14B中用虛線包圍而示出那樣,當錐角為4度以上8度以下時,噪聲值的大小比比較例小相當多。
[0079]這樣,在本實施方式中,構成為在葉片51的壓力面53設置有錐角,壓力面53形成為錐狀。從圖13A?圖14B所示的數(shù)據(jù)可知,通過使壓力面53形成為錐狀,在采用葉輪30的離心式風扇I中,能夠提高最大靜壓,抑制噪聲的產生。因此,能夠使離心式風扇I為薄型并效率高且能夠抑制噪聲的產生。此時,若錐角為大約4度以上16度以下,則能夠更有效的得到上述的效果。若錐角優(yōu)選為4度以上8度以下,則能夠更有效地得到噪聲降低效果,不會使噪聲值惡化,能夠增大最大靜壓。
[0080]各葉片51構成為壓力面53仰視觀察形成為3個以上的圓弧的組合,或高次函數(shù)曲線。因此,能夠作成隨著空氣的流動的效率良好的葉片形狀,具有與高流量/高靜壓化/低噪聲化緊密相連的效果。
[0081][其它]
[0082]可以僅在葉片的從內側到外側的區(qū)域中的一部分,將壓力面形成為錐狀。另外,可以構成為:在葉片的下端部(隔壁部側的部位),壓力面與負壓面大致相同地形成為與水平面大致垂直的面,僅壓力面中的接近上側套筒的部位形成為錐狀。另外,可以構成為:僅在多個葉片中的幾個葉片中,將壓力面形成為錐狀。
[0083]葉片的壓力面不限于在上述的圖7那樣的截面中直線示出的那樣的錐狀。例如,壓力面在上述那樣的截面中,可以形成為稍微彎曲,同時隨著接近隔壁部而接近負壓面。
[0084]仰視觀察的葉片的壓力面的形狀可以不為上述那樣的將3個圓弧連結而得的形狀,也可以不是使通過3點的高次函數(shù)組合而得的形狀。只要適當?shù)匦纬蔀闈M足所希望的條件那樣的形狀形成葉片即可。
[0085]負壓面可以不如上所述那樣相對于水平面大致水平。例如,負壓面也可以與壓力面相同地稍微傾斜。
[0086]殼體的形狀不限定于俯視觀察呈大致正四邊形。殼體可以為包括多邊形、圓形、非對稱形狀的任意的一種形狀。上殼體與下殼體的緊固位置不限于俯視觀察上殼體的四個角的內側。例如,可以以從上殼體的俯視觀察呈大致正方形的外周緣向外側突出的方式,在與上殼體連接而設置的位置,設置將上殼體與下殼體結合用的螺釘、支柱等。
[0087]此外,在將上殼體與下殼體緊固的位置處,在上殼體與下殼體之間設置有支柱的情況下,支柱的形狀只要例如如下那樣即可。即,支柱只要形成為具有能夠使將上殼體與下殼體結合用的螺釘貫通程度大小的大致圓筒形狀即可。通過采用這樣的形狀的支柱,從葉輪吹出的空氣幾乎不會受到阻力,而從殼體的側面向外側吹出,所以能夠實現(xiàn)離心式風扇的低噪聲化。
[0088]下殼體可以采用例如樹脂材料等除金屬板以外的材料而構成。上殼體與下殼體可以一體形成。
[0089]上述實施方式在全部只是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并非上述的說明而由權利要求書表示,意在包括與權利要求書等同的意思以及在范圍內的全部的變更。
【權利要求】
1.一種離心式風扇,其特征在于, 具備:葉輪;以及位于所述葉輪的下方的下殼體, 所述葉輪具有:上側套筒;下側套筒;以及在所述上側套筒與下側套筒之間排列在圓周上的多個葉片, 隨著所述葉輪的旋轉,使從所述上側套筒上部的吸入口導入的流體向所述葉輪的側方排出, 所述下側套筒以所述多個葉片的各個中的至少外周側的部位面對所述下殼體的上表面的方式僅設置于靠近所述葉輪的旋轉軸的部分, 所述下殼體中的與所述葉輪對置的面成為對從所述吸入口導入的流體進行引導的壁面的一部分, 所述葉片具有隨著從所述上側套筒向與所述葉輪的旋轉軸平行的方向離開而變薄的形狀。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離心式風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葉片的壓力面?zhèn)刃纬蔀殡S著從所述上側套筒向與所述葉輪的旋轉軸平行的方向離開而接近該葉片的負壓面那樣的錐狀。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離心式風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葉片的壓力面形成為相對于所述葉輪的旋轉軸的角度為4度以上16度以下的錐狀。
4.根據(jù)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離心式風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葉片的壓力面形成為相對于所述葉輪的旋轉軸的角度為4度以上8度以下的錐狀。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離心式風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葉片的負壓面為相對于與所述葉輪的旋轉軸垂直的水平面垂直的面。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離心式風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葉片在相對于與所述葉輪的旋轉軸垂直的水平面垂直的平面、且仰視觀察時相對于壓力面垂直的平面下的截面中,具有梯形形狀。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離心式風扇,其特征在于, 對于所述葉片,當從所述葉輪的旋轉軸伸出的方向觀察壓力面時,所述壓力面具有將至少3個圓弧連結而構成的形狀或將通過3點的多個高次函數(shù)組合表示的形狀。
8.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離心式風扇,其特征在于, 還具備安裝于所述下殼體的馬達, 所述葉輪隨著所述馬達的旋轉而旋轉,從而將流體從所述吸入口導入,并使該流體向所述葉輪的側方排出。
【文檔編號】F04D29/30GK203476796SQ201320483857
【公開日】2014年3月12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8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8月10日
【發(fā)明者】山崎貴之, 藤本征也, 大塚貴子, 小串正樹 申請人:美蓓亞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