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導流飄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流體力學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關于在水中拖曳時的流體阻力、下沉深度及抖動大小的、安裝在拖纜上的導流飄帶。
背景技術:
在許多拖曳設備中,均需要使用拖纜,如拖曳線列陣等。拖纜的作用是承受拖曳設備及其自身的重力及流體阻力,同時傳輸信號。一般拖曳系統(tǒng)設計時,均對纜的長度和下沉深度有要求,即需要用盡可能短的纜達到所需要的深度。在水下被拖曳設備的尺寸、重量及其阻力特性確定的條件下,在一定的纜長及拖速下,要想得到盡可能大的深度,就必須降低拖纜的阻力系數(shù),降低拖纜的阻力。拖纜是圓截面的,強力繩鎧裝的拖纜外表面覆蓋一層橡膠或聚氨酯,因此外表光滑;鋼絲鎧裝拖纜外表覆蓋螺旋狀的鋼絲,因此表面粗糙。對于圓截面形狀拖纜,在拖曳時會產生渦激振動,阻力較大,不利于下沉。為了降低拖纜的阻力,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在拖纜上裝導流套,這種導流套是剛性的,呈流線性,阻力系數(shù)小。二是在拖纜上安裝導流飄帶, 可以抑制拖纜的渦激振動,同時降低了拖纜的阻力,但效果沒有導流套好。由于導流套是剛性的,不利于收放及拖纜在絞車上的多層纏繞,而導流飄帶則是柔性的,便于在絞車上多層纏繞。因此,在使用導流套受限制的情況下,必須研制可靠、耐磨的導流飄帶,以增加拖纜的下沉性能。目前國外制造的導流飄帶是在拖纜外表用紗線編制一個套,從套中伸出線條。這種導流飄帶纜外表很粗糙,阻力大,抑制渦激振動的能力差。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種全新的制造方法,方法簡單, 成本低廉,所制造的導流飄帶,可靠性高,使用壽命長,阻力小。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來完成的,它是由制造雨衣的雨布材料制造而成,導流飄帶包裹在拖纜外面,該導流飄帶的長度L與纜徑D之比為8 10。作為優(yōu)選,包裹在拖纜根部的導流飄帶采用高頻熱壓機將其壓粘在一起,壓粘寬度大于15mm。作為優(yōu)選,壓粘好的導流飄帶裁剪成均勻寬的許多條,寬約纜徑的5 10倍。作為優(yōu)選,導流飄帶裁剪的邊上采用高頻熱壓機將裁剪的邊壓粘在一起。作為優(yōu)選,壓粘在一起所產生的壓粘縫用便攜式縫紉機縫牢固。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為所述的導流飄帶,能夠大大降低拖纜的阻力,抑制拖纜的渦激振動,同時制造方法簡單,成本低廉,可靠性高,使用壽命長;本發(fā)明使得制造和維護導流飄帶成為簡單方便的工作。
圖1是本發(fā)明的主視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發(fā)明的側視結構示意圖。附圖中的標號分別為1、拖纜,2、導流飄帶。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做詳細的介紹結合圖1所示,采用制造雨衣的雨布材料制造導流飄帶2,這種材料防水,表面光滑,強度高。將雨布(或類似材料)裁剪成沿軸向長1000mm,寬為3. 14D+L(D表示裸纜直徑,L約為纜徑的8 10倍),包在拖纜1外面,并用高頻熱壓機在拖纜1根部將兩片雨布壓粘在一起,壓粘寬度大于15mm。然后將整條導流飄帶2裁剪成均勻寬的許多條,寬約纜徑的5 10倍。再在裁剪的邊上用高頻熱壓機將兩片雨布壓粘在一起。最后用便攜式縫紉機將所有壓粘縫縫一遍,使其更加可靠。除上述實施例外,凡采用等同替換或等效變換形成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發(fā)明要求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導流飄帶,其特征在于導流飄帶(2)包裹在拖纜(1)外面,該導流飄帶(2)的長度L與拖纜(1)徑D之比為8 10。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流飄帶,其特征在于包裹在拖纜(1)根部的導流飄帶(2) 采用高頻熱壓機將其壓粘在一起,壓粘寬度大于15mm。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導流飄帶,其特征在于壓粘好的導流飄帶(2)裁剪成均勻寬的許多條,寬為纜徑的5 10倍。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導流飄帶,其特征在于導流飄帶(2)裁剪的邊上采用高頻熱壓機將裁剪的邊壓粘在一起。
5.根據(jù)權利要求2或4所述的導流飄帶,其特征在于壓粘在一起所產生的壓粘縫通過便攜式縫紉機縫接連接。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導流飄帶,它是由制造雨衣的雨布材料制造而成,導流飄帶包裹在拖纜外面,該導流飄帶的長度L與拖纜徑D之比為8~10;包裹在拖纜根部的導流飄帶采用高頻熱壓機將其壓粘在一起,壓粘寬度大于15mm;壓粘好的導流飄帶裁剪成均勻寬的許多條,寬約纜徑的5~10倍;導流飄帶裁剪的邊上采用高頻熱壓機將裁剪的邊壓粘在一起;壓粘在一起所產生的壓粘縫用便攜式縫紉機縫牢固。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為所述的導流飄帶,能夠大大降低拖纜的阻力,抑制拖纜的渦激振動,同時制造方法簡單,成本低廉,可靠性高,使用壽命長。
文檔編號F15D1/00GK102434546SQ20111040839
公開日2012年5月2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9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2月9日
發(fā)明者洪有財, 陳小星 申請人: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