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包括離合器裝置的自動變速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總體上涉及一種包括離合器裝置的自動變速器,更具體而言, 涉及具有緊湊布置的離合器裝置和減小的軸向尺寸的自動變速器。
背景技術:
已知一種類型的自動變速器,其包括多個摩擦接合裝置,所述摩擦接 合裝置包括多個離合器,所述多個離合器具有用于操作離合器的相應的離 合器鼓。為了減小自動變速器需要的軸向尺寸,離合器鼓之一配置在另一
個離合器鼓內。JP-5-33833A公開了這種類型自動變速器的一個示例,其 包括可工作以將一個旋轉構件連接到相應的另外兩個旋轉構件上的兩個離 合器,并且其中這兩個離合器中的一個的離合器鼓配合在另一個離合器的 離合器鼓中,由此能夠減小自動變速器需要的軸向尺寸。
在上述文獻所公開的自動變速器中,在大致相同的徑向位置處在自動 變速器的軸向上形成兩個流體通路,經這兩個流體通路供應工作流體,以 使兩個離合器的活塞前進從而迫使摩擦片彼此抵靠。盡管由于兩個離合器 鼓中的一個徑向向內配置在另 一個離合器鼓內的布置而能夠減小自動變速 器需要的軸向尺寸,但上述兩個流體通路的布置不必要地導致自動變速器 需要的軸向尺寸增加,使得自動變速器的軸向整體長度較大。
發(fā)明內容
考慮到上述背景技術而實現(xiàn)了本發(fā)明。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 自動變速器,其包括多個摩擦接合裝置并具有減小的軸向尺寸。
上述目的可以根據本發(fā)明的原理來實現(xiàn),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包括第一離合器和第二離合器的自動變速器,包括(a)第一鼓,所述第一離合器 的第一活塞可軸向滑動地容納于所述第一鼓中,并且所述第一鼓與所述第 一活塞共同工作以在它們之間限定第一油室;(b)第二鼓,所述第二鼓與 所述第一鼓共軸配置,以容納所述第一鼓,所述第二離合器的第二活塞可 軸向滑動地容納于所述第二鼓中,所述第二鼓與所述第二活塞共同工作以 在它們之間限定第二油室;(c)第一流體供應部分,其用于經所述第一鼓 和所述第二鼓將工作流體供給到所述第一油室內,以^使所述第一活塞工作; 和(d)第二流體供應部分,其用于經所述第二鼓將所述工作流體供給到所 述第二油室內,以使所述第二活塞工作,并且其中,所述第二流體供應部 分位于所述第一流體供應部分的徑向外側。
在根據上述發(fā)明構造的自動變速器中,第二流體供應部分位于第一流 體供應部分的徑向外側,使得第一和第二流體供應部分不會在自動變速器 的軸向上彼此干涉。從而,第一和第二流體供應部分82、 92可以在自動變 速器的軸向上靠近彼此布置,由此可以減小自動變速器需要的軸向尺寸。 特別地,在自動變速器安裝于前輪驅動車輛上時(其中自動變速器的軸線 在車輛的橫向或側向上延伸),可以減小車輛的整體寬度。
在本發(fā)明的 一種優(yōu)選形式中,所述第二鼓包括;波此共軸的第二內筒形 壁和第二外筒形壁,還包括連接所述第二內筒形壁和所迷第二外筒形壁的 相應軸向端部的第二底壁,以及第二環(huán)形突起,所述第二環(huán)形突起在其軸 向上從所述第二底壁的徑向中間部分朝向所述第 一鼓延伸。在本發(fā)明的這 種形式中,所述第二鼓的所述第二內筒形壁和所述第二環(huán)形突起由所述自 動變速器的殼體可旋轉地支承,并且所述第二活塞軸向地容納于在所述笫 二環(huán)形突起和所述第二外筒形壁之間形成的第二環(huán)形凹部中。此外,所述 第二油室由所述第二活塞、所述第二外筒形壁、所述第二底壁和所述第二 環(huán)形突起來限定,并且所述第二流體供應部分經穿過所述第二環(huán)形突起形 成的第二通孔與所述第二油室連通。從而,加壓的工作流體經穿過第二環(huán) 形突起形成的第二通孔供給到第二油室內,使得可軸向滑動地容納于第二 油室中的第二活塞通過引入第二油室的工作流體的壓力而軸向移動。
在上述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形式的一種有利布置中,所述第一鼓包括彼此共軸的第一內筒形壁和第一外筒形壁,還包括連接所述第一內筒形壁和所述 第一外筒形壁的相應軸向端部的第一底壁,以及第一環(huán)形突起,所述第一 環(huán)形突起在其軸向上從所述第一底壁的徑向中間部分離開所述第二鼓延 伸。在這種情況下,所述第一活塞可軸向滑動地容納于在所述第一環(huán)形突 起和所述第一外筒形壁之間形成的第一環(huán)形凹部中,并且所述第一油室由 所述第一活塞、所述第一內筒形壁、所述第一底壁和所述第一環(huán)形突起來 限定。此外,所述第一流體供應部分經穿過所述第一內筒形部分形成的第 一通孔和穿過所述第二內筒形壁形成的第三通孔與所迷第一油室連通。從 而,加壓的工作流體經第一流體供應部分、穿過第一鼓的第一內筒形壁形 成的第一通孔和穿過第二鼓的第二內筒形壁形成的第三通孔供給到第一油 室內,使得可軸向滑動地容納于第一油室中的第一活塞通過引入第一油室 中的工作流體的壓力而軸向移動。
所述第一鼓的所述第一內筒形壁和所述第二鼓的所述第二內筒形壁可 以彼此固定,以禁止所述第一內筒形壁和所述第二內筒形壁的相對轉動。 使得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可以穿過各自的第一內筒形壁和第二內筒形 壁而形成。
所述第 一 離合器可以^f皮設置成選擇性地連接第 一旋轉構件和與所述第 一旋轉構件共軸配置的第二旋轉構件,而所述第二離合器可以被設置成選 擇性地連接所述第 一旋轉構件和與所述第 一旋轉構件共軸配置的第三旋轉 構件。在這種情況下,當第一離合器和第二離合器分別被選擇性地接合時, 第一旋轉構件可以以不同的速度旋轉,允許自動變速器具有較大數量的工 作位置,這些工作位置具有各自不同的速比。
圖1是可應用的根據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構造的自動變速器的示意圖; 圖2的視圖示出置于其接合狀態(tài)以建立圖l所示自動變速器的各個工 作位置(檔位)的摩擦接合離合器的組合;
圖3是包含在圖1所示自動變速器中的離合器裝置的局部截面正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首先參考圖1的示意圖,其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構造的車輛
的自動變速器10。自動變速器10配置在發(fā)動機8和車輛的驅動輪(未示 出)之間,并構造成將發(fā)動機8的輸出傳遞到驅動輪。車輛具有車體,殼 體16形式的固定構件固定到該車體上。在殼體16內,容納有變矩器20、 連接至變矩器20的輸入軸22、第一行星齒輪組24、第二行星齒輪組26 和第三4亍星齒輪組28,這些主要部件20、 22、 24、 26、 28以描述的順序 布置在圖1所示向左的方向上。變矩器20設置有鎖止離合器18,該鎖止 離合器18布置成經流體形式的動力傳遞介質來傳遞發(fā)動機8的曲軸12的 旋轉運動。自動變速器10具有輸出軸30,該輸出軸30的旋轉運動經中間 軸齒輪(未示出)傳遞到驅動輪。由于自動變速器10被構造成相對于其軸 線對稱,所以圖1的示意圖中未示出自動變速器10的下半部。
第一行星齒輪組24是雙小齒輪式的,其包括太陽齒輪S1、多對彼此 嚙合的行星齒輪Pl、支承行星齒輪Pl的行星架CA1以及經行星齒輪Pl 與太陽齒輪Sl嚙合的齒圏Rl。行星架CA1支承行星齒輪Pl,使得各行 星齒輪Pl可以繞其軸線旋轉并使得行星齒輪Pl可以繞自動變速器10的 軸線旋轉。
在第一行星齒輪組24的行星架CA1和變矩器20之間配置有第一離合 器Cl,在第一離合器Cl的徑向外側配置有第一制動器Bl。此外,在齒 圏Rl的徑向外側配置有第二離合器C2,在行星架CA1和笫二行星齒輪 組26之間配置有第三離合器C3。
第二行星齒輪組26和第三行星齒輪組28都是Ravingneaux式的,其 中行星架和齒圏彼此形成為一體。第二行星齒輪組24是單小齒輪式的,其 包括太陽齒輪S2、行星齒輪(小齒輪)P2、行星架CA2和經小齒輪P2與 太陽齒輪S2嚙合的齒圏R2。行星架CA2支承小齒輪P2使得小齒輪P2 可以繞其軸線旋轉并可以繞自動變速器10的軸線旋轉。第三行星齒輪組 28是雙小齒輪式的,其包括太陽齒輪S3、多對彼此嚙合的小齒輪P3、行 星架CA3以及經小齒輪P3與太陽齒輪S3嚙合的齒圏R3。行星架CA3 支承小齒輪P3,使得各小齒輪P3可以繞其軸線旋轉并使得小齒輪P3可以繞自動變速器10的軸線旋轉。
在第二行星齒輪組26的齒圏R2的徑向外側配置有第二制動器B2和 單向離合器F1,在第三行星齒輪組28的徑向外側配置有第四離合器C4。
在第一行星齒輪組24中,太陽齒輪S1固定到殼體16上,并保持靜止, 行星架CA1直接固定到輸入軸22上。由于行星架CA1固定到第二4t轉構 件14以及輸入軸22上,所以行星架CA1祐_認為起第二旋轉構件14的作 用。齒圏Rl —直以固定速比被驅動旋轉。由于齒圏Rl固定到第三4t轉構 件15上,所以齒圏Rl被認為起第三旋轉構件15的作用。第二旋轉構件 14 (CA1)可經第一離合器Cl連接至第一旋轉構件13,該第一旋轉構件 13固定到第二行星齒輪組26的第二太陽齒輪Sl上,使得在第一離合器 Cl被置于其接合狀態(tài)時輸入軸22的旋轉運動在沒有減速的情況下傳遞到 第二太陽齒輪S2。第三旋轉構件15 (齒圏Rl)可以經第二離合器C2連 接至第一旋轉構件13,并可以經第三離合器C3連接至第三行星齒輪組28 的太陽齒輪S3,使得以固定速比被驅動旋轉的齒圏Rl的旋轉運動在第二 離合器C2被置于其接合狀態(tài)時傳遞到太陽齒輪S2,并在第三離合器C3 被置于其接合狀態(tài)時傳遞到太陽齒輪S3。第一旋轉構件13可以固定到殼 體16上,并在第一制動器B1被置于其接合狀態(tài)時保持靜止。
在第二行星齒輪組26中,如上所述,太陽齒輪S2固定到第一行星齒 輪組24,并且行星架CA2與第三行星齒輪組28的行星架CA3 —體地形 成。太陽齒輪S2可以經第四離合器C4連接至輸入軸22,并可以經第二制 動器B2或單向離合器Fl固定到殼體16上。齒圏R2與第三行星齒輪組 28的齒圏R2—體地形成,并固定到輸出軸30上。輸出軸30的旋轉運動 經上述的中間軸齒輪傳遞到驅動輪。
在第三行星齒輪組28中,如上所述,太陽齒輪S3可以經第三離合器 C3連接至第一行星齒輪組24的齒圏Rl。行星架CA3與行星架CA2具有 相同的功能,并且齒圏R3以與齒圏R2相同的方式工作。
如圖2所示,當選自離合器C1-C4、制動器B1和B2以及單向離合 器Fl中的兩個摩擦接合裝置的十一種組合中相應的一種被置于接合狀態(tài) 時,如上所述構造的自動變速器IO被置于其工作位置"Revl" 、 "Rev2"、"N,, 、 "1st" 、 "2nd" 、 "3rd" 、 "4th" 、 "5th" 、 "6th,, "7th" 和"8th"中選擇的一個下。在該圖中,"O"表示各個摩擦接合裝置的接 合狀態(tài)。
在圖3的局部截面正視圖中也示出了自動變速器10,其中"C,,表示 自動變速器10的軸線,自動變速器10的下半部沒有示出。
在圖3中,離合器Cl被示作第一摩擦接合裝置36,離合器C2被示 作第二摩擦接合裝置38,而制動器Bl被示作第三摩擦接合裝置40。
在圖3詳細示出的第一行星齒輪組24中,行星架CA1固定到輸入軸 22的凸緣部分22a上,輸入軸22由包括推力軸承在內的軸承可旋轉地支 承。凸緣部分22a從輸入軸22徑向向外延伸,也就是垂直于軸線C延伸。 太陽齒輪Sl固定到殼體16上,并且與行星齒輪Pl嚙合的環(huán)狀構件形式 的齒圏Rl具有帶花鍵的外周表面,第二摩擦接合裝置38的多個摩擦片64 鍵合到該外周表面上。齒圏Rl固定到第二離合器轂60上,使得齒圏R1 的旋轉運動傳遞到第二離合器轂60。
笫一離合器Cl形式的第一摩擦接合裝置36包括作為其主要部件的笫 一離合器轂42、第一鼓44、軸向可滑動地接納于第一鼓44內的第一活塞 46、復位彈簧48、和復位彈簧48安置于其上的彈簧座50。第一離合器轂 42經第一行星齒輪組24的行星架CA1接收輸入軸22的旋轉運動。復位 彈簧48在軸向上朝向第一活塞46的初始軸向位置偏壓第一活塞46,使其 遠離第一摩擦接合裝置36的摩擦片62、 64。
笫二離合器C2形式的第二摩擦接合裝置38包括作為其主要部件的第 二離合器轂60 (其與第一行星齒輪組24的齒圏Rl形成一體并可一起旋 轉)、第二鼓52、軸向可滑動地接納于第二鼓52內的第二活塞54、復位 彈簧56、和復位彈簧56安置于其上的彈簧座58。復位彈簧56在軸向上朝 向第二活塞54的初始軸向位置偏壓第二活塞54,使其遠離第二摩擦接合 裝置38的摩擦片62、 64。
第一制動器B1形式的第三摩擦接合裝置40包括作為其主要部件的上 述第二鼓52、第三活塞61、復位彈簧65、復位彈簧65安置于其上的彈簧 座68和殼體16。第二鼓52具有帶花鍵的外周表面,第三摩擦接合裝置40的摩擦片64鍵合到該外周表面上。
笫一鼓44是雙套筒結構,在其相對軸向端之一處是開放的,而在另一 個軸向端處是封閉的。具體而言,第一鼓44包括具有與軸線C對齊的 共同軸線的第一內筒形壁44a和第一外筒形壁44c;圓盤形式的第一底壁 44b,其在第一內和外筒形壁44a、 44c的相應軸向端處連接第一內和外筒 形壁44a、 44c;和第一環(huán)形突起44d,其在軸向上從第一底壁44b的徑向 中間部分朝向第 一鼓44的開口端突出,也就是在遠離第二鼓52的軸向上 突出。
第一內筒形壁44a具有內周表面,該內周表面的直徑基本上等于第二 鼓52的第二內筒形壁70a (下述)的外周表面的直徑,使得第一內筒形壁 44a配合在第二內筒形壁70a上。第一外筒形壁44a具有帶花鍵的外周表 面,第一摩擦接合裝置36的摩擦片62在它們的徑向外側端部處鍵合到該 外周表面上。摩擦片62和摩擦片64在第一摩擦接合裝置36的軸向上交替 布置,使得各摩擦片64夾在相鄰的兩個摩擦片62之間。摩擦片64在它們 的徑向內側端部處鍵合到第一離合器轂42的帶花鍵的外周表面上。第一離 合器轂42固定到第一行星齒輪組24的行星架CA1上,并與行星架CA1 一起旋轉。如圖1所示,第一離合器轂42以及行星架CA1用作第二旋轉 構件14。
第一活塞46可軸向滑動地配合在形成于第一鼓44的環(huán)形突起44d和 第一 內筒形壁44a之間的第一環(huán)形凹部45中。
第一活塞46包括第一內套筒部分46a,其經O形環(huán)可軸向滑動地配 合在第一鼓44的第一內筒形壁44a的外周表面上;第一外套筒部分46c, 其經O形環(huán)可軸向滑動地配合在第一鼓44的第一環(huán)形突起44d的外周表 面上;圓盤形式的基體部分46b,其連接第一內套筒部分46a和第一外套 筒部分46c;和擠壓部分46d,其從第一外套筒部分46c的與笫一鼓44的 第一環(huán)形突起44d相靠近的一個軸向端徑向向外延伸。擠壓部分46d具有 遠端部分,用于與第一摩擦接合裝置36的最近的摩擦片62擠壓接觸以迫 ^#擦片62、 64彼此抵靠。由第一活塞46、第一內筒形壁44、第一底壁 44b和第 一環(huán)形突起44d限定出作為壓密空間的第 一油室49 。第二鼓52由殼體16形式的靜止構件可旋轉地支承,并由焊接在一起 的內鼓70和外鼓72形式的兩個構件組成。
內鼓70包括由殼體16可旋轉地支承的第二內筒形壁70a;和從第 二內筒形壁70a的相對軸向端部中遠離第一行星齒輪組24的一個延伸的第 二環(huán)形突起70b。第二環(huán)形突起70b具有筒形部分67和形成于筒形部分 67的相對軸向端部中的一個處的抵靠部分66,該抵靠部分66用于與第一 鼓44的第一底壁44b抵靠接觸。
外鼓72是筒形構件,在其相對軸向端中的一個處開放,并且由第二底 壁72a和第二外筒形壁72b組成。第二底壁72a焊接到內鼓70的第二環(huán)形 突起70b的筒形部分67的相對軸向端部中的一個上,該軸向端部是遠離抵 靠部分66的一個軸向端部。第二底壁72a從第二環(huán)形突起70b的筒形部分 67徑向向外延伸。第二外筒形壁72b在自動變速器10的軸向上從第二底 壁72a的徑向外側端部延伸。第二鼓52被認為包括第二內和外筒形部分 70a、 72b、連接第二內和外筒形部分70a、 72b的第二底壁72a、以及在軸 向上從第二底壁72a的徑向中間部分朝向第一鼓44延伸的第二環(huán)形突起 70b。
第二外筒形壁72b的軸向開放端部具有帶花鍵的內周表面,第二摩擦 接合裝置38的摩擦片62在它們的徑向外側端部處鍵合到該內周表面上, 使得另一組摩擦片64中的各個夾在相鄰的兩個摩擦片62之間。第二摩擦 接合裝置38的摩擦片64在它們的徑向內側端部處鍵合到第一行星齒輪組 24的齒圏Rl的帶花鍵的外周表面上。
第二外筒形壁72b具有帶花鍵的外周表面,第三摩擦接合裝置40的摩 擦片62在它們的徑向內側端部處鍵合到該外周表面上,使得另 一組摩擦片 62中的各個夾在相鄰的兩個摩擦片64之間。第三摩擦接合裝置40的摩擦 片62在它們的徑向外側端部處鍵合到殼體16的第三外筒形壁16a的帶花 鍵的內周表面上。
第二活塞54可軸向滑動地接納于第二環(huán)形凹部71中,該第二環(huán)形凹 部71形成于第二環(huán)形突起70b和第二外筒形壁72b之間。
第二活塞54由基體部分54a、套筒部分54b和擠壓部分54c組成?;w部分54a穿過O形環(huán)可軸向滑動地配合在位于第二環(huán)形突起70b和第二 外筒形壁72b之間的笫二環(huán)形凹部71中。套筒部分54b在自動變速器10 的軸向上從基體部分54a的徑向外側端部朝向第二摩擦接合裝置38的摩擦 片62、 64延伸,其經過形成于第一鼓44的第一外筒形壁44c和第二鼓52 的外鼓72的第二外筒形壁72b之間的環(huán)形空間,并超出第一外筒形壁44c 的軸向開放端。擠壓部分54c形成于套筒部分54b的遠離基體部分54a的 軸向端處,用于與第二摩擦接合裝置38的最近的摩擦片72擠壓接觸,以 迫使摩擦片62、 64彼此抵靠。由第二活塞54的基體部分54a、第二鼓72 的第二底壁72a和第二外筒形壁72b、以及第二環(huán)形突起70b限定出作為 壓密空間的第二油室55。
第三活塞61穿過0形環(huán)可軸向滑動地接納于在殼體16的第三外筒形 壁16a和第三環(huán)形突起16b之間形成的空間中。第三活塞61包括擠壓部分 61a,該擠壓部分61a用于與第三摩擦接合裝置40的最近的摩擦片72擠壓 接觸,以迫使摩擦片62、 64彼此抵靠。擠壓部分61a延伸穿過固定到第三 外筒形壁16a上的彈簧座68,復位彈簧65設置在彈簧座68和第三活塞61 之間,以在軸向上朝向第三活塞61的初始軸向位置偏壓第三活塞61,使 其遠離第三摩擦接合裝置40的摩擦片62、 64。由第三活塞61、笫三外筒 形壁16a和第三環(huán)形突起16b限定出作為壓密空間的第三油室63。
彈簧座50是配合在內鼓70的第二內筒形壁70a的外周表面和第一活 塞46的笫一外套筒部分46c的內周表面之間的盤狀構件。用于在軸向上偏 壓第一活塞48使其遠離第一摩擦接合裝置36的摩擦片62、 64的上述復位 彈簧48設置在彈簧座50和第一活塞46之間。彈簧座50在其位于笫二摩 擦接合裝置38側的表面上保持與擋圏78抵靠接觸,該擋圈78固定到內鼓 70的第二內筒形壁70a的外周表面上。擋圏78防止了彈簧座50在軸向上 遠離第一活塞46的軸向運動。由彈簧座50、第一活塞46、第一內筒形壁 44a和第二筒形壁70a限定出的壓密空間用作所謂的"離心壓力消除室,,。
彈簧座58是配合在內鼓70的第二環(huán)形突起70b的外周表面和第二活 塞54的套筒部分54b的內周表面之間的盤狀構件。用于在軸向上偏壓第二 活塞54使其遠離第二摩擦接合裝置38的摩擦片62、 64的上述復位彈簧56設置在彈簧座58和第二活塞54的基體部分54a之間。彈簧座58在其 位于第一鼓44側的表面上保持與擋圏79抵靠接觸,該擋圏79固定到內鼓 70的第二環(huán)形突起70b的外周表面上。擋圏79防止了彈簧座58在軸向上 遠離第二活塞64的軸向運動。由彈簧座58、第二活塞64、內鼓70的笫二 環(huán)形突起70b限定出的壓密空間用作另一個"離心壓力消除室"。
殼體16具有第一流體供應部分82,其用于經第一通孔84和第三通孔 86將加壓的工作流體供給到第一油室49內,第一通孔84是穿過第一鼓44 的第一內筒形壁44a形成的,第三通孔86是穿過第二鼓52的內鼓70的第 二內筒形壁70a形成的。殼體16設置有環(huán)87形式的兩個第一密封構件, 在自動變速器10的軸向上觀察時,這兩個第一密封構件位于第一流體供應 部分82的相對兩側。這些第一密封環(huán)87防止工作流體從第一流體供應部 分82泄漏。
殼體16還具有第二流體供應部分92,其用于經第二通孔94將加壓的 工作流體供給到第二油室55內,第二通孔94是穿過第二鼓52的內鼓70 的第二環(huán)形突起70b的筒形部分67形成的。殼體16設置有環(huán)95形式的兩 個第二密封構件,在自動變速器10的軸向上觀察時,這兩個第二密封構件 位于第二流體供應部分92的相對兩側。這些第二密封環(huán)95防止工作流體 從第二流體供應部分92泄漏。
內鼓70的第二環(huán)形突起70b的筒形部分67的直徑大于內鼓70的第二 內筒形部分70a的直徑,第二通孔94穿過該筒形部分67形成為與第二流 體供應部分92流體連通。因此,第二流體供應部分92位于第一流體供應 部分82的徑向外側。從而,兩個第一密封環(huán)87之中位于第一流體供應部 分82的更靠近第二流體供應部分92 —側的一個和兩個第二密封環(huán)95之中 位于第二流體供應部分92的更靠近第一流體供應部分82 —側的一個能夠 在自動變速器10的軸向上布置成彼此相對靠近,而這兩個相鄰的密封環(huán) 87、 95之間沒有干涉。因此,即使在上述兩個相鄰的密封環(huán)87、 95定位 在自動變速器10的基本相同軸向位置處的情況下,第一流體供應部分82 和第二流體供應部分92也能布置得彼此靠近。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鼓44和第二鼓52彼此相連,使得第一鼓44和第二鼓52能夠相對于彼此軸向移動但是不能相對于彼此旋轉,就是說它們一 起旋轉。為此,第一鼓44的第一內筒形壁44a的軸向開方文端部具有帶花鍵 的內周表面,而第二鼓52的內鼓70的笫二內筒形壁70a的相應的軸向開 放端部具有帶花鍵的外周表面。這樣,第一內筒形壁44a和第二內筒形壁 70a彼此協(xié)作以具有花鍵配合部分70,其用于允許第一鼓44和第二鼓52 的軸向相對運動而抑制這兩個鼓44、 52的相對轉動。還應當注意,內鼓 70的第二環(huán)形突起70b的抵靠部分66起止動件的作用,其用于通過抵靠 部分66與第一底壁44的抵靠接觸來限制第一鼓44和第二鼓52相對軸向 運動的距離。此外,安置于彈簧座50上并朝向第二鼓52偏壓笫一活塞46 和第一鼓44的復位彈簧48起限制第一鼓44和第二鼓52朝向彈簧座50 軸向運動的距離的作用。
在彈簧座50和第一行星齒輪組24的行星架CA1之間設置有潤滑劑接 收板98。該潤滑劑接收板98還起止動件的作用,其用于限制作為一個單 元的第一鼓44和第二鼓52的軸向運動。潤滑劑接)jt^ 98用于聚集潤滑劑 并將聚集的潤滑劑引向穿過第一行星齒輪組24的行星架CA1形成的油路 100,用于潤滑第一行星齒輪組24的行星齒輪P。
將描述根據本發(fā)明構造的自動變速器10的工作。
當加壓的工作流體經殼體16的第一流體供應部分82、第一內筒形壁 44a的第一通孔84和第二內筒形壁70a的第三通孔86供給到第一油室49 內時,第一活塞46軸向移動,使得基體部分46b在軸向上遠離第一鼓44 的第一底壁44b移動,從而使擠壓部分46d與第一摩擦接合裝置36的最 近的摩擦片62抵靠接觸。由于第一摩擦接合裝置36的摩擦片62、 64朝向 第一鼓44的軸向開放端的軸向運動被擋圏78所阻止,其中擋圈78位于第 一摩擦接合裝置36的遠離擠壓部分46d的一側并固定到第一鼓44的第一 外筒形壁44c的內周表面上。所以,通過擠壓部分46d朝向擋圏78的軸向 運動,第一摩擦接合裝置36的摩擦片62、 64被迫彼此抵靠。從而,第一 離合器Cl形式的第一摩擦接合裝置36進入其接合狀態(tài)。
如上所述,當第一摩擦接合裝置36通過第一活塞46的軸向運動而接 合時,第一行星齒輪組24的行星架CA1的旋轉傳遞到笫一鼓44,從而使第二鼓52與第一鼓44一起旋轉。應當注意,第一鼓44和第二鼓52彼此 協(xié)作,以如圖1所示用作包括第一離合器Cl形式的第一摩擦接合裝置36 在內的第一行星齒輪組24的第一旋轉構件13。第一旋轉構件13的旋轉運 動傳遞到第二行星齒輪組26的太陽齒輪S2。
當加壓的工作流體經殼體16的第二流體供應部分92和內鼓70的第二 環(huán)形突起70b的第二通孔94供給到第二油室55內時,第二活塞54軸向運 動,使得基體部分54a在軸向上遠離外鼓72的第二底壁72a運動,從而使 擠壓部分54c與第二摩擦接合裝置38的最近的摩擦片62抵靠接觸。由于 第二摩擦接合裝置38的摩擦片62、 64朝向外鼓72的軸向開方文端的軸向運 動被擋圏96所阻止,其中擋圏96位于第二摩擦接合裝置38的遠離擠壓部 分54c的一側并固定到外鼓72的第二外筒形壁72b的內周表面上。所以, 通過擠壓部分54c朝向擋圏96的軸向運動,第二摩擦接合裝置38的摩擦 片62、 64被迫彼此抵靠。從而,第二離合器C2形式的第二摩擦接合裝置 38進入其接合狀態(tài)。
如上所述,當第二摩擦接合裝置38通過第二活塞54的軸向運動而接 合時,第一行星齒輪組24的齒圏Rl的旋轉運動傳遞到第二鼓52。應當注 意,如圖1所示,齒圏Rl用作包括第二離合器C2形式的第二摩擦接合裝 置38在內的第一行星齒輪組24的第三旋轉構件15。第三旋轉構件15的 旋轉運動傳遞到第二行星齒輪組26的太陽齒輪S2。
當加壓的工作流體經未示出的流體通路供給到第三油室63內時,第三 活塞61朝向第三摩擦接合裝置40軸向運動,從而使擠壓部分61a與第三 摩擦接合裝置40的最近的摩擦片62抵靠接觸。由于第三摩擦接合裝置40 的摩擦片62、 64朝向殼體16的第三外筒形壁16a的軸向開放端的軸向運 動被擋圏104所阻止,其中擋圏104位于第三摩擦接合裝置40的遠離擠壓 部分61a的一側并固定到第三外筒形壁16b的內周表面上。所以,通過擠 壓部分61a朝向擋圏104的軸向運動,第三摩擦接合裝置40的摩擦片62、 64被迫彼此抵靠。從而,第一制動器B1形式的第三摩擦接合裝置40進入 其接合狀態(tài)。
如上所述,當第三摩擦接合裝置40通過第三活塞61的軸向運動而接合時,第二鼓52和第一鼓44的旋轉運動被停止并被禁止。應當注意,如 圖1所示,第一鼓44和第二鼓52用作包括第二離合器C2形式的第三摩 擦接合裝置40在內的第一行星齒輪組24的第一旋轉構件13。第二行星齒 輪組26的太陽齒輪S2的旋轉運動被停止并被禁制。
在根據本發(fā)明的圖示實施例構造的自動變速器10中,第一流體供應部 分82和第二流體供應部分92位于自動變速器10的各自不同的徑向位置 處,使得被設置用于第一流體供應部分82的第一密封環(huán)87和被設置用于 第二流體供應部分92的第二密封環(huán)95不會彼此干涉。從而,在自動變速 器10的軸向上,第一流體供應部分82和第二流體供應部分92能夠布置為 彼此靠近,由此可以減小自動變速器10需要的軸向尺寸。
圖示的實施例進一步布置為使得加壓的工作流體經第二流體供應部分 92和穿過第二鼓52的內鼓70的第二環(huán)形突起70b的筒形部分67形成的 第二通孔94供給到第二油室55內,從而使第二活塞54通過引入到第二油 室55內的工作流體的壓力而前進。
圖示的實施例還布置為使得加壓的工作流體經第一流體供應部分82、 穿過第一鼓44的第一內筒形壁44a形成的第一通孔84和穿過第二鼓52 的第二內筒形壁70a形成的第三通孔86供給到第一油室49內,從而使第 一活塞46通過引入到第一油室49內的工作流體的壓力而前進。
圖示的實施例進一步布置為使得第一鼓44的第一內筒形壁44a和第二 鼓52的第二內筒形壁70a彼此鍵合,以禁止第一內筒形壁44a和第二內筒 形壁70a的相對轉動,從而使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可以分別穿過第一內筒 形壁44a和第二內筒形壁70a而形成。
圖示的實施例進一步布置為使得第一離合器Cl被設置成使第一旋轉 元件13和第二旋轉元件14選擇性地彼此連接,而第二離合器C2被設置 成使第一旋轉元件13和第三旋轉元件15選擇性地彼此連接,從而當第一 離合器Cl和第二離合器C2分別選擇性地接合時,第一旋轉元件13可以 以不同的速度旋轉,允許自動變速器10具有較大數量的工作位置,這些工 作位置具有各自不同的速比。
盡管已經參照附圖詳細地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但是應當理解本發(fā)明不限于圖示實施例的細節(jié),而是可以以其他方式來實現(xiàn)。
根據圖示實施例的自動變速器10適用于配備有橫向安裝的發(fā)動機的 車輛,例如FF(發(fā)動機前置,前輪驅動)車輛,其中自動變速器安裝成使 得自動變速器的軸線平行于車輛的側向或橫向。但是,根據本發(fā)明的自動 變速器可以用于配置有縱向安裝的發(fā)動機的車輛,例如FR車輛,其中自 動變速器安裝成使得自動變速器的軸線平行于車輛的縱向。
應當理解,本發(fā)明可以以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想到的各種其他的變化 和變型來實現(xiàn)。
權利要求
1.一種包括第一離合器(C1)和第二離合器(C2)的自動變速器,所述自動變速器包括第一鼓(44),所述第一離合器(C1)的第一活塞(46)可軸向滑動地容納于所述第一鼓中,并且所述第一鼓與所述第一活塞共同工作以在它們之間限定第一油室(49);第二鼓(52),所述第二鼓與所述第一鼓共軸配置,以容納所述第一鼓,所述第二離合器(C2)的第二活塞(54)可軸向滑動地容納于所述第二鼓中,所述第二鼓與所述第二活塞共同工作以在它們之間限定第二油室(55);第一流體供應部分(82),所述第一流體供應部分用于經所述第一鼓(44)和所述第二鼓(52)將工作流體供給到所述第一油室(49)內,以使所述第一活塞(46)工作;和第二流體供應部分(92),所述第二流體供應部分用于經所述第二鼓(52)將所述工作流體供給到所述第二油室(55)內,以使所述第二活塞(54)工作,并且其中,所述第二流體供應部分(92)位于所述第一流體供應部分(82)的徑向外側。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變速器,其中所述第二鼓(52 )包括彼 此共軸的第二內筒形壁(70a)和第二外筒形壁(72b),還包括連接所述 第二內筒形壁(70a)和所述第二外筒形壁(72b)的相應軸向端部的第二 底壁(72a ),所述第二鼓還包括第二環(huán)形突起(70b),所述第二環(huán)形突起在軸向上 從所述第二底壁(72a)的徑向中間部分朝向所述第一鼓(44)延伸,所述第二鼓(52 )的所述第二內筒形壁(70a )和所述第二環(huán)形突起(70b ) 由所述自動變速器(10)的殼體(16)可旋轉地支承,所述第二活塞(54)可軸向滑動地容納于在所述第二環(huán)形突起(70b) 和所述第二外筒形壁(72b)之間形成的第二環(huán)形凹部(71)中,所述第二油室(55 )由所述第二活塞(54)、所述第二外筒形壁(72b )、 所述第二底壁(72a)和所述第二環(huán)形突起(70b)來限定,所述第二流體供應部分(92 )經穿過所述第二環(huán)形突起(70b )形成的 第二通孔(94)與所述第二油室連通。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自動變速器,其中所述第一鼓(44)包括彼 此共軸的第一內筒形壁(44a)和第一外筒形壁(44c),還包括連接所述 第一內筒形壁(44a)和所述第一外筒形壁(44c)的相應軸向端部的第一 底壁(44b),所述第一鼓還包括第一環(huán)形突起(44d),所述第一環(huán)形突起在軸向上 從所述第一底壁(44b)的徑向中間部分離開所述第二鼓(52)延伸,所述第一活塞(44)可軸向滑動地容納于在所述第一環(huán)形突起(44d) 和所述第一外筒形壁(44c)之間形成的第一環(huán)形凹部(45)中,所述第 一油室(49 )由所述第 一活塞(44 )、所述第 一 內筒形壁(44a )、 所述第一底壁(44b)和所述第一環(huán)形突起(44d)來限定,所述第一流體供應部分(82)經穿過所述第一內筒形壁(44a)形成的 第一通孔(84)和穿過所述第二內筒形壁(70a)形成的第三通孔(86)與 所述第一油室連通。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自動變速器,其中所述第一鼓(44)的所述 第一內筒形壁(44a)和所述第二鼓(52)的所述第二內筒形壁(70a)彼 此固定,以禁止所述第一內筒形壁和所述第二內筒形壁的相對轉動。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自動變速器,其中所述第一離合器(CI)被 設置成選擇性地連接第一旋轉構件(13)和與所述第一旋轉構件共軸配置 的第二旋轉構件(14),而所述第二離合器(C2)被設置成選擇性地連接 所述第一旋轉構件(13)和與所述第一旋轉構件共軸配置的笫三旋轉構件(15)。
6.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自動變速器,還包括殼體(16),所述殼體 具有形成為與所述第一通孔(84)和所述第三通孔(86)連通的所述第一 流體供應部分(82),和形成為與所述第二通孔(94)連通的所述第二流 體供應部分(92)。
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自動變速器,其中所述殼體(16 )設置有兩 個第一密封構件和兩個第二密封構件,在所述自動變速器的軸向上觀察時 所述兩個第一密封構件配置在所述第一流體供應部分(82)的相對側上, 在所述自動變速器的所述軸向上觀察時所述兩個第二密封構件配置在所述 第二流體供應部分(92)的相對側上。
8. 根據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自動變速器,還包括抵靠部分 (66)和配合部分(74),所述抵靠部分用于使所述第一鼓(44)和所述第二鼓(52)在所述第一鼓和所述第二鼓的軸向上彼此抵靠接觸,所述第 一鼓(44)在所述配合部分處配合在所述第二鼓(52)中,并且所述配合 部分禁止所迷第一鼓(44)和所述第二鼓(52)繞所述第一鼓和所述第二 鼓的共同軸線的相對轉動。
9. 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自動變速器,其中所述第一鼓(44)包括彼 此共軸的第一內筒形壁(44a)和第一外筒形壁(44c),以及連接所述第 一和笫二筒形壁(44a、 44c)的相應軸向端部的第一底壁(44b),所述第二鼓(52)包括彼此共軸的第二內筒形壁(70a)和第二外筒形 壁(72b ),以及連接所述第二內筒形壁(70a )和所述第二外筒形壁(72b ) 的相應軸向端部的第二底壁(72a),所述配合部分是由形成于所述第一內筒形壁(44a)的內周表面上的第 一花鍵齒和形成于所述第二筒形壁(70a)的外周表面上的第二花鍵齒構成 的花鍵配合部分(74)。
10. 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自動變速器,其中所述第二鼓還包括第二 環(huán)形突起(70b),所述第二環(huán)形突起在軸向上從所述第二底壁(72a)的 徑向中間部分朝向所述笫一底壁(44b)延伸,用于與所述第一底壁抵靠接 觸,并且所述抵靠部分(66)由所述第二環(huán)形突起(70b)構成。
全文摘要
一種設有第一離合器(C1)和第二離合器(C2)的自動變速器,包括(a)第一鼓(44),第一離合器(C1)的第一活塞(46)可軸向滑動地容納于其中,且其與第一活塞共同限定第一油室(49);(b)第二鼓(52),其與第一鼓共軸配置以容納第一鼓,且第二離合器(C2)的第二活塞(54)可軸向滑動地容納于其中,第二鼓與第二活塞共同限定第二油室(55);(c)第一流體供應部分(82),其用于經第一鼓(44)和第二鼓(52)將工作流體供給到第一油室(49)內以使第一活塞(46)工作;和(d)第二流體供應部分(92),其用于經第二鼓(52)將工作流體供給到第二油室(55)內以使第二活塞(54)工作,第二流體供應部分(92)位于第一流體供應部分(82)的徑向外側。
文檔編號F16H57/02GK101287935SQ20068002022
公開日2008年10月15日 申請日期2006年6月1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6月7日
發(fā)明者加藤直紀, 宮崎光史 申請人:豐田自動車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