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雙離合器變速箱的傳動軸的軸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雙離合器變速箱的傳動軸的軸承,所述雙離合器 變速箱包含中間的第一輸入軸,其在馬達側與雙離合器結構的第一 離合器相連;較短的、構成為中空軸的第二輸入軸,其同軸地設置在 第一輸入軸上,并與雙離合器結構的第二離合器相連;與這兩個輸入 軸平行設置的主軸,其通過多個分別具有固定輪和浮動輪的齒輪級并 通過從屬于各自浮動輪的換擋離合器,選擇地可與第一輸入軸和第二 輸入軸相連,其通過由兩個固定輪構成的輸出常數(shù)和與主軸平行設置 的從動軸相連,其中兩個輸入軸各自都從屬于多個換擋齒輪,其中相 鄰齒輪級的浮動輪分別成對地設置在共同的傳動軸上,并可通過兩個 組接在切換組件上的換擋離合器進行輪流地切換,其中輸出常數(shù)在第 二輸入軸的變速箱內端部的范圍內設置在兩對換擋齒輪之間。
背景技術:
通常已知的是,軸,例如具有固定輪和至少一個浮動輪的傳動軸 與以主要端面設置的軸承,可旋轉地設置在殼體上。通過固定輪,徑 向力和軸向力都可以被接收,并軸向固定在軸上。相反,浮動輪只能 接收徑向力,通過軸承可軸向移動的結構或通過軸承在殼體壁上的固 定,來平衡相關軸的長度變化,所述長度變化可能是由于負載力和熱 脹泠縮引起的。同樣也通常已知的是,在設置在端部上的軸承之間設置有較長軸 的情況下,具有另外的浮動軸承,通過它可避免軸的更大下彎,但特 別在機動車驅動的情況下,原則上盡量安裝盡可能少的軸承,并在整 體上構造得盡量簡單。因此一方向實現(xiàn)了變速箱的簡單安裝,另一方 面也保持了較小的變速箱的構造空間和重量。但此構造方案基本由變速器的構造方式,特別是傳動軸的數(shù)量和結構決定。
由DE 35 46 454 C2已知一種雙離合器變速箱,其具有中間的第一 輸入軸;較短的構成為中空軸的第二輸入軸,其同軸地設置在第一輸 入軸上;與兩個輸入軸平行設置的中間軸。中間軸構成為輸出軸,在 其馬達端部上具有錐形小齒輪,用來對軸差數(shù)器的盤形輪進行驅動。 第一輸入軸通過一個外錐形滾子軸承和一個內錐形滾子軸承,以所謂 的調整布置安裝在變速箱殼體上,這兩個軸承都接收了各自朝外的軸 向力。第二輸入軸也以相同的方式,通過一個外錐形滾子軸承和一個 內錐形滾子軸承,在調整布置中安裝在變速箱殼體上。
通過由兩個錐形滾子軸承構成的固定軸承,通過一個中間浮動軸 承和設置在對置端部上的浮動軸承,中間軸在其馬達端部上安裝在變 速器殼體上,其中中間的浮動軸承和第二輸入軸的內錐形滾子軸承位 于共同的支承平面上,并設置在單獨的變速箱殼體的支承板上。
相反,在DE41 23 493 C2中示出了一種雙離合器變速箱,其具有 中間的第一輸入軸;較短的構成為中空軸的第二輸入軸,其同軸地設 置在第一輸入軸上;與兩個輸入軸平行設置的中間軸,輸出軸由另外 的傳動軸構成,其與兩個輸入軸同軸地設置。中間的第一輸入軸具有 變速箱內部的中空軸部段,第一輸入軸借助它通過內浮動軸承和外浮 動軸承安裝在輸出軸上。輸出軸通過固定軸承安裝在變速箱殼體的從 動面的殼體壁上。
第二輸入軸構成得相對更短,并通過固定軸承安裝在變速箱殼體 的驅動面的殼體壁上。第一輸入軸在驅動面上通過外浮動軸承和內浮 動安裝在第二輸入軸上,其中內浮動軸承在相同的支承面上,像固定 軸承一樣具有第二輸入軸。中間軸分別在端部上,在驅動面上通過固
定軸承安裝在變速箱殼體上,在從動面上通過浮動軸承安裝在變速箱 殼體上。從DE 101 53 014 Al已知另一種雙離合器變速箱,其具有中間的 第一輸入軸,還具有較短的構成為中空軸的第二輸入軸,其同軸地設 置在第一輸入軸上。此雙離合器變速箱具有兩個與兩個輸入軸平行設 置的中間軸,它們與兩個輸入軸一起設置成V形,并分別通過從動的固 定輪與共同的從動組件相連。第二輸入軸通過兩個端部設置的軸向軸 承,軸向浮動地安裝在第一輸入軸上。第一輸出軸通過設置在遠離馬 達的端部上的固定軸承,安裝在變速器殼體的殼體壁上,并通過兩個 浮動軸承安裝在第二輸入軸上。第二輸入軸通過浮動軸承,徑向安裝 在變速箱殼體的馬達側的殼體壁上,第一輸入軸的外浮動軸承也設置 在此支承面上。
與前面所述的變速器相反的是,在申請的未公開的DE 10 2005 005 163.4中,介紹了一種雙離合器變速箱,除了中間的第一輸入軸,其在 馬達側與雙離合器的第一離合器相連;較短的、構成為中空軸的第二 輸入軸,其同軸地設置在第一輸入軸上,并與雙離合器的第二離合器
相連;與這兩個輸入軸平行設置的主軸外,所述雙離合器變速箱具有 小齒輪軸,其與主軸平行地設置,并通過輸出常數(shù)與主軸相連,所述 輸出常數(shù)由兩個固定輪構成,在第二輸入軸的變速箱內端部的范圍內, 設置在兩對換擋齒輪之間。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為由DE 102 005 163.4中已知的雙離合器變速 箱,以及為構造相似的雙離合器變速箱,創(chuàng)造一種優(yōu)化的傳動軸的軸 承。
按權利要求l的特征,本發(fā)明是指用于雙離合器變速箱的傳動軸的 軸承,所述雙離合器變速箱包含中間的第一輸入軸,其在馬達側與 雙離合器的第一離合器相連;較短的、構成為中空軸的第二輸入軸, 其同軸地設置在第一輸入軸上,并與雙離合器的第二離合器相連;與這兩個輸入軸平行設置的主軸,其通過多個分別具有固定輪和浮動輪 的齒輪級并通過從屬于浮動輪的換擋離合器,選擇地可與第一輸入軸 和第二輸入軸相連,并且其通過由兩個固定輪構成的輸出常數(shù)和與主 軸平行設置的從動軸相連,其中兩個輸入軸各自都從屬于多個換擋齒 輪,其中相鄰齒輪級的浮動輪分別成對地設置在共同的傳動軸上,并可通過兩個組接在切換組件上的換擋離合器進行切換,其中輸出常數(shù) 在第二輸入軸的變速箱內端部的范圍內設置在兩對換擋齒輪之間。為實現(xiàn)所提出的目的,還設置有通過變速箱殼體的殼體內壁構成 的支承面,其軸向地與輸出常數(shù)相鄰設置,其中在此支承面上,主軸 的軸承設置在所述殼體壁上,第一驅動軸的軸承設置在第二驅動軸上, 第二驅動軸的軸承設置在殼體壁上。通過這種額外的支承面的軸承,可以節(jié)省空間的方式,避免主軸 和第一輸入軸的中部下彎,其中第一輸入軸通過徑向的內軸承、第二 輸入軸的中空壁和徑向的外軸承支撐在殼體內壁上。因此可避免所有 傳動軸、相關軸承和換擋齒輪的齒部的機械負載,減少磨損和運行噪 音?;谶@種情況,傳動軸也可以設計成更小的直徑或更小的壁厚, 并因此減少雙離合器的重量。按本發(fā)明的軸承的有利構造是權利要求2至15的內容。有利的是,殼體內壁由支承板構成,其作為兩個殼體部件之間或 法蘭軸環(huán)上的法蘭板,固定在變速條殼體的殼體部徑內。因此變速箱 殼體的殼體部件可構成為中空體,無需殼體內壁和殼體接塊。因為可取消內部的咬邊,因此這種殼體部件能以相對更快、價格更便宜的壓 鑄方法,以簡單的變形由壓鑄成型而制出。符合目的的是,額外的支承面設置在輸出常數(shù)的這樣的面上,即 小擋、特別是第二擋和倒擋的換擋齒輪位于此面上,因為在給出的傳動力矩的情況下,它們可傳遞更大的切向力,其作為徑向力在相關的 傳動軸上起作用。但還可能的是,軸承面設置在輸出常數(shù)的變速箱內 表面上,因此主軸和第一輸入軸分別徑向支承在外軸承之間的大致中 部上。三個設置在殼體壁內部的軸承優(yōu)選構成為浮動軸承,因為這可以 大大簡化傳動軸的安裝。在這種情況下符合目的的是,第一輸入軸在 外部通過設置在殼體內壁上的軸承,通過在遠離馬達的面上在外換擋 齒輪的外面設置在變速箱殼體的殼體外壁上的固定軸承,和在馬達側 通過設置在雙離合器結構的離合器殼上的浮動軸承而得到支承。然后,第二輸入軸能夠相應地在外部通過設置在殼體內壁上的軸 承,在馬達側通過在離合器殼和外換擋齒輪之間設置在變速箱殼的離 合器附近的殼體壁上的固定軸承而得到支承。在這種情況下,主軸在外部通過設置在殼體內壁上的軸承,通過 在遠離馬達的面上在外換擋齒輪的外面設置在變速箱殼體的殼體外壁 上的固定軸承,和通過在馬達側在外換擋齒輪的外面設置在變速箱殼 體的靠近離合器的殼體壁上的浮動軸承而得到支承。但也可能的是,第一輸入軸設置在殼體內壁上的軸承構成為固定 軸承,其中第一輸入軸通過在遠離馬達的面上在外換擋齒輪的外面設置在變速箱殼體的殼體外壁上的浮動軸承,和在馬達側通過設置在雙 離合器結構的離合器殼上的浮動軸承而得到支承。第二輸入軸設置在殼體內壁上的軸承也同樣可以構成為固定軸 承,第二輸入軸在馬達側通過在離合器殼和外換擋齒輪之間設置在離 合器附近的變速箱殼體殼體壁上的浮動軸承而得到支承。此外,設置在殼體內壁上的主軸軸承也可以構成為固定軸承,并且主軸為此還通過在遠離馬達的面上在外換擋齒輪的外面設置在變速 箱殼體的殼體外壁上的浮動軸承,通過在馬達側在外換擋齒輪的外面 設置在離合器附近的變速箱殼體殼體壁上的浮動軸承而得到支承。
因此在極端情況下,所有設置在殼體內壁上的軸承都構成為浮動 軸承,這在殼體內壁構成為支承板的設計中,可使傳動軸預安裝在它 上面。
有利的是,雙離合器結構的離合器殼通過馬達側的固定軸承和變 速箱側的浮動軸承而支承在離合器殼體的殼體壁上。
由于其堅固性以及節(jié)省空間的結構,浮動軸承優(yōu)選構成為圓柱滾 子軸承或滾針軸承,固定軸承構成為凹槽滾珠軸承。
為了清楚地解釋本發(fā)明,此描述附上了帶兩個實施例的附圖。其
中
圖l是指一種雙離合器變速器,其具有傳動軸的第一優(yōu)選實施例的
軸承;
圖2是一種雙離合器變速器,其具有傳動軸的第二優(yōu)選實施例的軸承。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在按圖1的雙離合器變速箱中,雙離合器結構3的離合器殼2通 過驅動軸4和扭轉振動阻尼器5,與未示出的內燃機的機軸相連。雙離 合器結構3的第一離合器Kl與中間的第一輸入軸Wl相連。雙離合器 結構3的第二離合器K2與較短的第二輸入軸W2相連,該第二輸入軸 構成為中空軸并同軸地設置在第一輸入軸Wl上。主軸W3與這兩個輸 入軸W1、 W2平行地設置,并且通過分別具有固定輪和浮動輪且構成 齒輪級的換擋齒輪以及通過從屬于浮動輪的換擋離合器,可選擇性地與輸入軸W1、 W2相連。倒擋R的換擋齒輪10a、 10b、第一擋G1的換擋齒輪lla、 llb、 第三擋的換擋齒輪13a、 13b、第七擋G7的換擋齒輪17a、 17b和第五 擋G5的換擋齒輪15a、 15b都從屬于第一輸入軸Wl。第四擋G4的 換擋齒輪14a、 14b、第六擋G6的換擋齒輪16a、 16b和第二擋G2的 換擋齒輪12a、 12b從屬于第二輸入軸W2。倒擋R和第二擋G2的浮動輪10b和12b設置在主軸W3上,并 可輪流地通過換擋套筒和組接在第一切換組件S1中的兩個換擋離合器 進行切換。第一擋Gl和第三擋G3的浮動輪lib和13b同樣也設置在 主軸W3上,并可輪流地通過相應的第二切換組件S2進行切換。第四 擋G4和第六擋G6的浮動輪14b和16b設置在第二輸入軸W2上,并 可輪流地通過第三切換組件S3進行切換。第五擋G5和第七擋G7的 浮動輪15b和17b設置在第一輸入軸Wl上,并可輪流地通過第四切換 組件S4進行切換。主軸W3通過由兩個固定輪18a和18b構成的輸出常數(shù)K,與從 動軸W4相連,其中從屬于主軸W3的固定輪18a設置在第六擋G6的 固定輪16a和第二擋G2的浮動輪12b之間。從動軸W4具有錐齒輪20, 其與軸差數(shù)器22的盤形輪21相嚙合。第一輸入軸Wl通過固定軸承L1.2,在馬達側通過浮動軸承Ll.l, 其間通過另外的浮動軸承L1.3支承在第二輸入軸W2上,所述固定軸 承L1.2在遠離馬達的面上軸向在外換擋齒輪15a、 15b之外設置在變速 箱殼體的殼體外壁上,所述浮動軸承Ll.l設置在雙離合器結構3的離 合器殼2上。第二輸入軸W2在馬達側通過固定軸承L2.1,在其變速箱內端部 上通過浮動軸承L2.3支承在變速箱殼體的內殼體壁23上,所述固定軸承在離合器殼2和外換擋齒輪14a、 14b之間,設置在變速箱殼體的靠
近離合器的殼體壁上。
主軸W3通過固定軸承L3.2、通過浮動軸承L3.1、其間通過另外 的浮動軸承L3.3支承在變速箱殼體的殼體內壁上,所述固定軸承L3.2 在遠離馬達的面上在外換擋齒輪15a、 15b的軸向外面設置在變速箱殼 體的外殼體壁上,所述浮動軸承L3.1在馬達側在外換擋齒輪14a、 14b 的軸向之外設置在變速箱殼體的靠近離合器的殼體壁上。
第二輸入軸W2和主軸W3在馬達側的軸承L2.1和L3.1設置在第 一支承面24上。第一輸入軸Wl和主軸W3在遠離馬達面上的軸承 L1.2、 L3.2設置在第二支承面25上。殼體內壁23設置在輸出常數(shù)K 的齒輪18a、 18b和第二擋G2的換擋齒輪12a、 12b之間,并構成為支 承板26,其借助固定裝置如螺釘可安裝在變速箱殼體上。支承板26構 成第二支承面27,用于第一輸入軸Wl、第二輸入軸W2和主軸W3的 軸承L1.3、 L2.3禾卩L3.3。
通過壁內壁23的結構和布置,以節(jié)省空間的方式,可創(chuàng)造出第一 輸入軸W1和主軸W3的另一中間軸承,通過可使這些避免較大的下彎, 并因此避免了在換擋齒輪的齒部上的同軸度錯誤,以及自身在軸Wl、 W3的軸承上的同軸度錯誤,以及由此導致的磨損現(xiàn)象。
在圖1中,第三支承面27的所有的軸承L1.3、 L2.3、 L3.3都構成 為浮動軸承,與此不同的是,根據(jù)圖2的雙離合器變速箱的這些軸承 例如構成為固定軸承,從而相關的軸W1、 W2和W3都可以預安裝在 軸承板26上,并與之一起安裝在變速箱殼體上。在這種情況下,其它 的軸承,特別是第一輸入軸Wl的遠離馬達的軸承L1.2、第二輸入軸 W2的馬達側的軸承L2.1和主軸W3的遠離馬達的軸承L3.2為浮動軸 承。在本發(fā)明的兩個實施例中,雙離合器結構3的離合器殼2分別通 過馬達側的固定軸承6和變速器側的浮動軸承7可旋轉地支承在離合 器殼體的殼體壁上。在圖1和2中,浮動軸承分別象征性地表示為圓柱滾子軸承或滾針軸承,固定軸承分別表示凹槽滾珠軸承,但這并不作為這些優(yōu)選構 造方式的規(guī)定。附圖標記
1雙離合器變速箱2禺合器殼3雙離合器結構4驅動軸
扭轉擺動阻尼器6固定軸承7浮動軸承10a固定輪(屬于R)
10b浮動輪(屬于R)
lla固定輪(屬于Gl)
lib浮動輪(屬于Gl)
12a固定輪(屬于G2)
12b浮動輪(屬于G2)
13a固定輪(屬于G3)
13b浮動輪(屬于G3)
14a固定輪(屬于G4)
14b浮動輪(屬于G4)
15a固定輪(屬于G5)
15b浮動輪(屬于G5)
16a固定輪(屬于G6)
16b浮動輪(屬于G6)
17a固定輪(屬于G7)
17b浮動輪(屬于G7)
18a固定輪(屬于K)
18b浮動輪(屬于K)
20錐齒輪
21盤形輪
22軸差數(shù)器23殼體內壁
24第一支承面
25第二支承面
26支承板
27第三支承面
Gl第一擋
G2第二擋
G3第三擋
G4第四擋
G5第五擋
G6第六擋
G7第七擋
K輸出常數(shù)
Kl第一離合器(屬于3)
K2第二離合器(屬于3)
Ll.l(第一)軸承(屬于Wl)
L1.2(第二)軸承(屬于Wl)
L1.3(第三)軸承(屬于Wl)
L2.1(第一)軸承(屬于W2)
L2.3(第一)軸承(屬于W2)
L3.1(第一)軸承(屬于W3)
L3.2(第二)軸承(屬于W3)
L3.3(第三)軸承(屬于W3)
Sl第一切換組件S2第二切換組件S3第三切換組件S4第四切換組件Wl第一輸入軸W2 第二輸入軸 W3 主軸W4 從動軸
權利要求
1. 雙離合器變速箱(1)的傳動軸的軸承,所述雙離合器變速箱包含中間的第一輸入軸(W1),其在馬達側與雙離合器結構的第一離合器(K1)相連;較短的、構成為中空軸的第二輸入軸(W2),其同軸地設置在第一輸入軸(W1)上,并與雙離合器結構的第二離合器(K2)相連;與這兩個輸入軸(W1、W2)平行設置的主軸(W3),其通過多個分別具有固定輪和浮動輪的齒輪級并通過從屬于各自浮動輪的換擋離合器,而能夠選擇性地與第一輸入軸(W1)和第二輸入軸(W2)相連,并且該主軸通過由兩個固定輪構成的輸出常數(shù)(K)和與主軸(W3)平行設置的從動軸(W4)相連,其中兩個輸入軸(W1、W2)各自都從屬于多個換擋齒輪,其中相鄰齒輪級的浮動輪分別成對地設置在共同的傳動軸上,并能夠通過兩個組接在切換組件上的換擋離合器而輪流地切換,其中輸出常數(shù)(K)在第二輸入軸(W2)的變速箱內端部的范圍內設置在兩對換擋齒輪之間,其特征在于,設置由變速箱殼體的殼體內壁(23)構成的支承面(27),其軸向鄰近所述輸出常數(shù)(K),并且在該支承面上,所述主軸(W3)的軸承(L3.3)設置在所述殼體內壁(23)上,所述第一驅動軸(W1)的軸承(L1.3)設置在所述第二驅動軸(W2)上,所述第二驅動軸(W2)的軸承(L2.3)設置在所述殼體內壁(23)上。
2. 按權利要求l所述的軸承,其特征在于,殼體內壁(23)由支 承板(26)構成,該支承板作為法蘭板固定在兩個殼體部件之間或固 定在變速箱殼體的殼體部件內部的法蘭軸環(huán)上。
3. 按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軸承,其特征在于,支承面(27)設置 在輸出常數(shù)(K)這樣的面上,即較小擋(G2、 R)的換擋齒輪U2a、 12b、 10a、 10b)位于這個面上。
4. 按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軸承,其特征在于,支承面(27)設置在輸出常數(shù)(K)的變速箱內表面上。
5. 按權利要求1至4之任一所述的軸承,其特征在于,三個設置在殼體內壁(23)上的軸承(L1.3、 L2.3、 L3.3)都構成為浮動軸承。
6. 按權利要求5所述的軸承,其特征在于,第一輸入軸(Wl)在 外部通過設置在殼體內壁(23)上的軸承(L1.3)、通過在遠離馬達的 面上在外換擋齒輪(15a、 15b)的軸向外面設置在變速箱殼體的殼體外 壁上的固定軸承(L1.2)、和在馬達側通過設置在雙離合器結構(3) 的離合器殼(2)上的浮動軸承(L1.1)而得到支承。
7. 按權利要求5或6所述的軸承,其特征在于,第二輸入軸(W2) 在外部通過設置在殼體內壁(23)上的軸承(L2.3)、在馬達側通過在 離合器殼(2)和軸向外換擋齒輪(14a、 14b)之間設置在變速箱殼的 離合器附近的殼體壁上的固定軸承(L2.1)而得到支承。
8. 按權利要求5或6所述的軸承,其特征在于,主軸(W3)在外部 通過設置在殼體內壁(23)上的軸承(L3.3)、通過在遠離馬達的面上 在軸向外換擋齒輪U5a、 15b)的外面設置在變速箱殼體的殼體外壁上 的固定軸承(L3.2)、和在馬達側通過在軸向外換擋齒輪(14a、 14b) 的外面設置在變速箱殼體的靠近離合器的殼體壁上的浮動軸承(L3.1) 而得到支承。
9. 按權利要求1至4之任一所述的軸承,其特征在于,設置在殼體 內壁(23)上的第一輸入軸(Wl)軸承(L1.3)構成為固定軸承;以 及第一輸入軸(Wl)為此附加通過在遠離馬達的面上在軸向外換擋齒 輪(15a、15b)的外面設置在變速箱殼體的殼體外壁上的浮動軸承(L1.2) 和在馬達側通過設置在雙離合器結構(3)的離合器殼(2)上的浮動 軸承(L1.1)而得到支承。
10. 按權利要求1至4之任一或9所述的軸承,其特征在于,設置在殼體內壁(23)上的第二輸入軸(W2)軸承(L2.3)構成為固定軸承; 以及第二輸入軸(W2)為此附加在馬達側通過在離合器殼(2)和軸向 外換擋齒輪(14a、 14b)之間設置在離合器附近的變速箱殼體殼體壁上 的浮動軸承(L2.1)而得到支承。
11. 按權利要求1至4或9至10之任一所述的軸承,其特征在于,設 置在殼體內壁(23)上的主軸(W3)軸承(L3.3)構成為固定軸承; 以及主軸(W3)為此附加通過在遠離馬達的面上在軸向外換擋齒輪(15a、 15b)的外面設置在變速箱殼體的殼體外壁上的浮動軸承(L3.2) 以及通過在馬達側在軸向外換擋齒輪(14a、 14b)的外面設置在離合器 附近的變速箱殼體殼體壁上的浮動軸承(3.1)而得到支承。
12. 按權利要求l至ll之任一所述的軸承,其特征在于,雙離合器 結構(3)的離合器殼(2)通過馬達側的固定軸承(6)和變速箱側的 浮動軸承(7)而支承在離合器殼體的殼體壁上。
13. 按權利要求5至12之任一所述的軸承,其特征在于,浮動軸承 中的至少一個構成為圓柱滾子軸承。
14. 按權利要求5至13之任一所述的軸承,其特征在于,浮動軸承 中的至少一個構成為滾針軸承。
15. 按權利要求5至14之任一所述的軸承,其特征在于,固定軸 承中的至少一個構成為凹槽滾珠軸承。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雙離合器變速箱(1)的傳動軸的軸承,所述雙離合器變速箱包含中間的第一輸入軸(W1),其在馬達側與雙離合器結構的第一離合器(K1)相連;較短的、構成為中空軸的第二輸入軸(W2),其同軸地設置在第一輸入軸(W1)上,并與雙離合器結構的第二離合器(K2)相連;與這兩個輸入軸(W1、W2)平行設置的主軸(W3),其通過多個分別具有固定輪和浮動輪的齒輪級,并通過從屬于各自浮動輪的換擋離合器,選擇地可與第一輸入軸(W1)和第二輸入軸(W2)相連,其通過由兩個固定輪構成的輸出常數(shù)(K)和與主軸(W3)平行設置的從動軸(W4)相連,其中兩個輸入軸(W1、W2)各自都從屬于多個換擋齒輪,其中相鄰齒輪級的浮動輪分別成對地設置在共同的傳動軸上,并可通過兩個組接在切換組件上的換擋離合器進行輪流地切換,其中輸出常數(shù)(K)在第二輸入軸(W2)的變速箱內端部的范圍內設置在兩對換擋齒輪之間。為優(yōu)化傳動軸(W1、W2、W3)的軸承結構,設置有由變速箱殼體的殼體內壁(23)構成的支承面(27),其軸向地位于輸出常數(shù)(K)附近,在它上面,主軸(W3)的軸承(L3.3)設置在殼體壁(23)上,第一驅動軸(W1)的軸承(L1.3)設置在第二驅動軸(W2)上,第二驅動軸(W2)的軸承(L2.3)設置在殼體壁(23)上。
文檔編號F16H57/00GK101305221SQ200680042073
公開日2008年11月12日 申請日期2006年11月22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12月9日
發(fā)明者延斯·帕茨納 申請人:Zf腓德烈斯哈芬股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