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調節(jié)型球閥閥座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調節(jié)型球閥,特別是它的閥座。 背&技術,現(xiàn)代許多球閥產品都采用彈性閥座,變傳統(tǒng)的剛性密封為彈性密封,改 善了閥座與閥芯間的密封效果。目前,有一種密封效果極好的彈性閥座,其 結構是在閥座上延伸出一端口外巻的管狀彈性元件作為密封元件,當閥芯 (偏心球)轉動至與該密封元件接觸時,密封元件發(fā)生彈性變形,自動與閥 芯適應,形成一完整的圓形密封線,泄漏等級可達6級(最高泄漏等級,即通 常說的"零"泄漏)。但是,該彈性閥座的加工難度很大,機床切削加工 時,不僅需要專用工裝,且刀具須伸進閥座的中心孔內,故只能加工介質流 通孔為圓孔的普通閥座。由于調節(jié)型球閥閥座的介質流通孔是異形孔,流量特性不同,孔的截面形狀也不同,例如,等百分比型是v形截面,直線型是矩形截面,而低噪音型則是網狀,這類異形孔,刀具不能伸進,無法加工彈性 元件,故現(xiàn)有的調節(jié)型球閥的閥座都未能實現(xiàn)上述的彈性密封,密封效果不佳,泄漏等級一般只能達到4級。另外,現(xiàn)有調節(jié)型球閥閾座與閥芯是面接觸密封,該密封面是與偏心球 吻合的球面,形位、尺寸精度及光潔度要求都很高,加工難度非常大。實用新纖陶賽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調節(jié)型球閥閥座,該閥座具有與普通球閥彈性閥座同等的密封效果。其技術解決方案是 一種調節(jié)型球閥閥座,其介質流通孔是與流量特性適配的異形孔,其與 閥芯配合的部位具有一彈性密封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閥座是分體結構,由 同心布置的內閥座、外閥座組合構成,內閥座鑲嵌在外閥座內;所述介質流 通孔設在內閥座上,所述彈性密封件設在外閥座上。所述彈性密封件是一端口外巻的管狀結構,其與閥芯的配合面是曲面。所述彈性密封件與外閥座是整體。所述內閥座對應彈性密封件的部位有用于彈性密封件變形位移的間隙。 上述結構的調節(jié)型球閥閥座,有如下有益技術效果由于具有彈性密封元件,改善了調節(jié)型球閥閥座與閥芯間的密封效果; 閥座設計成分體結構,為加工調節(jié)型球閥彈性閥座創(chuàng)造了工藝前提,使本實 用新型的目的得以實現(xiàn)。附閨說明圖l是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結構圖圖2Ji國l中外閥座的結構圖 圖3是
圖1中內閥座的結構圖 圖4是圖3的側視圖具體實班方式下面以介質流通孔是等百分比型V形截面的閥座為例,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參見
圖1至圖4:本閥座的主要特征,是將閥座設計成分體結構,由外閥座1和內閥座2組 合構成。其中,外閥座1對應閥芯的一側具有彈性密封件3;內閥座2的介質流 通孔是V形截面。逾樣,調節(jié)盥球閥的密封效果大幅度改善,調節(jié)性能更優(yōu) 越。
外閥座l與現(xiàn)有直通型圓孔閥座的結構類似,區(qū)別僅僅是將其孔的直徑加大,用于裝配內閥座2。而孔的直徑加大后,增大了刀具的自由度,可以簡化 工裝結構和工藝步驟,大大降低彈性元件3的加工難度和加工成本,尤其適合 批量生產。內閥座2與現(xiàn)有調節(jié)型球閥閥座的結構也類似,區(qū)別僅僅是將其外徑縮 小,使其能夠裝入外閥座l。另外,由于密封問題已由外閥座l解決,可以降 低內閥座2密封面的精度要求,降低加工成本。將兩種閥座組合在一起,還需要解決一個新的問題,就是彈性元件3受力 時,將發(fā)生變形位移,位移方向與介質流動方向是一致的。因此,在內閥座2 對應彈性元件3的部位,需要留有間隙,作為彈性元件3變形位移的空間,避 免內閥座2阻擋彈性元件3。
權利要求1.一種調節(jié)型球閥閥座,其介質流通孔是與流量特性適配的異形孔,其與閥芯配合的部位具有一彈性密封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閥座是分體結構,由同心布置的內閥座、外閥座組合構成,內閥座鑲嵌在外閥座內;所述介質流通孔設在內閥座上,所述彈性密封件設在外閥座上。
2.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調節(jié)型球閥閥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密封 件是一端口外巻的管狀結構,其與閥芯的配合面是曲面。
3. 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調節(jié)型球閥閥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密 封件與外閥座是整體。
4.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調節(jié)型球閥閥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內閥座對 應彈性密封件的部位有用于彈性密封件變形位移的間隙。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調節(jié)型球閥的閥座,特征是該閥座是分體結構,由同心布置的內閥座、外閥座組合構成,內閥座鑲嵌在外閥座內;介質流通孔設在內閥座上,外閥座上有彈性密封件。優(yōu)點是閥座與閥芯間的密封效果好;加工難度小,成本低。
文檔編號F16K5/06GK201028044SQ20072007918
公開日2008年2月27日 申請日期2007年4月16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4月16日
發(fā)明者袁平仁 申請人:袁平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