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線束隔開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總體涉及線束隔開裝置,具體涉及可用在多取向和多環(huán)境中的線束隔開裝置。
背景技術:
線束隔開裝置通常設置在兩個分離的線束之間,以便將兩個線束彼此隔開。線束可以是一根或一根以上的電線、電纜、軟管、管子或形狀呈大體圓柱形的任何東西。連接構件用來將線束聯(lián)接至線束隔開裝置。在使用中,線束可平行于彼此延伸或可垂直于彼此延伸。傳統(tǒng)的線束隔開裝置可沿僅僅一個取向聯(lián)接至線束,并可適應僅僅一個構造。也就是說,線束隔開裝置可適應彼此平行延伸的線束,或者線束隔開裝置可適應彼此垂直延伸的線束,但不能都適應兩者。可要求第一種線束隔開裝置適應彼此平行延伸的線束,并可要求第二種線束隔開裝置(與第一種不同)適應彼此垂直延伸的線束。通常,線束由一系列夾具(包括電纜扎匝和底座)來固定。然而,有時候,為了保護線束不受磨損和損壞,必須將線束以一定距離隔開,并沿水平取向或垂直取向布置線束。對于目前的技術,通常的實踐是用絕緣帶來將線束隔開,這增加了工作量并降低了效率。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需要固定裝置來有利于將所有類型的線束隔開。因此,需要能將在各種不同環(huán)境中、呈各種不同取向并呈各種不同距離的線束隔開的單個線束隔開裝置。
發(fā)明內(nèi)容
在一個實例中,一 種線束隔開裝置包括彼此隔開第一距離的第一對相對表面以及彼此隔開第二距離的第二對相對表面,第一距離與第二距離不同,第二對相對表面大體垂直于第一對相對表面。線束隔開裝置被構造成:線束可聯(lián)接至處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的線束隔開裝置。在第一位置,第一對相對表面接合線束并將線束隔開第一距離。在第二位置,第二對相對表面接合線束并將線束隔開第二距離。在另一實例中,一種線束隔開裝置包括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第一通道沿第一軸線延伸,第二通道沿垂直于第一軸線的第二軸線延伸,第三通道沿垂直于第一軸線并平行于第二軸線的第三軸線延伸。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被分別構造成容納連接構件。在另一實例中,一種線束隔開裝置包括第一壁、第二壁和多個隔開的構件,所述多個隔開的構件在第一壁和第二壁之間延伸并接合第一壁和第二壁。第二壁與第一壁隔開并大體垂直。第一壁、第二壁和多個構件限定穿過線束隔開裝置的通道,所述通道被構造成容納穿過其的連接構件,所述多個隔開的構件中的至少兩個構件接合連接構件并將摩擦阻力施加至連接構件。
圖1是一示例性線束隔開裝置的頂前立體圖;圖2是沿著圖1中的線2-2剖取的剖面圖;圖3是圖1所示線束隔開裝置的俯視圖;圖4是圖1所示線束隔開裝置的前視圖;圖5是圖1所示線束隔開裝置的左視圖;圖6是處于第一取向的圖1所示線束隔開裝置與一對連接構件和一對線束的頂前立體圖;圖7是沿著圖6中的線7-7剖取的剖面圖;圖8是處于第二取向的圖1所示線束隔開裝置與一對連接構件和一對線束的頂前立體圖;圖9是沿著圖8中的線9-9剖取的剖面圖;圖10是處于第三取向的圖1所示線束隔開裝置與一對連接構件和一對線束的頂前立體圖;圖11是沿著圖10中的線11-11剖取的剖面圖;圖12是處于第四取向的圖1所示線束隔開裝置與一對連接構件和一對線束的頂前立體圖;圖13是沿著圖12中的線13-13剖取的剖面圖;圖14是處于第四取向的圖1所示線束隔開裝置與一連接構件和一對線束的頂前立體圖;圖15是沿著圖14中的線15-15剖取的剖面圖;圖16是另一示例性線束隔開裝置的頂前立體圖;圖17是沿著圖16中的線17-17剖取的剖面圖;圖18是圖16所示線束隔開裝置的俯視圖;圖19是圖16所示線束隔開裝置的前視圖;以及圖20是圖16所示線束隔開裝置的左視圖。在對本發(fā)明的任何獨立特征和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之前,應理解的是,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將其應用至下面說明書所述或附圖所示的結構細節(jié)和部件布置。本發(fā)明能有其它實施例,并能以各種方式被實踐或實施。還有,應理解的是,這里所用的詞語和術語是為了說明,而不應被看作是限制。
具體實施例方式參見圖1-5,圖中示出了一示例性的線束隔開裝置20。線束隔開裝置20可定位在各線束24之間以將各線束24彼此隔開。線束隔開裝置20能隔開各線束(即,在線束隔開裝置的第一側的一個線束和在線束隔開裝置的另一側的第二線束)。下文中,說明將涉及且附圖將示出多個線束而非單個線束。然而,如上所述,應理解的是,線束隔開裝置能隔開任何數(shù)量的線束,對于線束的參照和圖示并不意欲對本發(fā)明進行限制。繼續(xù)參見圖1-5,線束隔開裝置20包括第一壁28、與第一壁28隔開的第二壁32、以及在第一壁28和第二壁32之間延伸的多個構件36A-36D。在所示的示例性實施例中,線束隔開裝置20是一件式一體成形部件,且由合適等級的熱塑性材料制成。回到所示的示例性實施例,第一壁28和第二壁32中的每個壁包括一對相對的長邊40、44和一對相對的短邊48、52。在所示的示例性實施例中,第一壁28和第二壁32的相對長邊40、44包括凸起弧形部56、60。凸起弧形部56、60的底部64、68基本上分別與在第一壁28和第二壁32之間延伸的相鄰構件36A、36B的外表面72、76對準。也就是說,如圖1-5所示,頂弧形部56、60的底部64、68與在第一壁28和第二壁32的頂部之間延伸的構件36A的外表面72對準。此外,如圖1-5所示,底弧形部56、60的底部64、68與在第一壁28和第二壁32的底部之間延伸的構件36B的外表面76對準。在所示的示例性實施例中,第一壁28和第二壁32的相對短邊48、52基本上是直的,且基本上與在第一壁28和第二壁32之間延伸的相鄰構件36C、36D的外表面80、84對準。也就是說,如圖1-5所示,第一壁28和第二壁32的右短邊48、52與在第一壁28和第二壁32的右側之間延伸的右構件36C的外表面80對準。此外,如圖1-5所示,第一壁28和第二壁32的左短邊48、52與在第一壁28和第二壁32的左側之間延伸的左構件36D的外表面84對準。繼續(xù)參見圖1-5,線束隔開裝置的各表面所相交的所有角部是弄圓的,以便消除可能會接合線束并可能會導致線束的損壞或切斷的尖銳角部或點。例如,線束隔開裝置20包括在第一壁28和第二壁32的長邊40、44和短邊48、52之間過渡的弄圓角部88。類似地,在第一壁28和第二壁32之間延伸的構件36A-36D的各邊可以是弄圓的。還應理解地是,線束隔開裝置20的可被線束接合的任何表面可具有弄圓的邊緣或弄圓的表面,以便消除可能會fe壞線束的尖銳角部和邊緣。如圖4所示,示例性的線束隔開裝置20具有第一尺寸或長尺寸El和第二尺寸或短尺寸SI。長尺寸El和短尺寸SI可以是所需的任何尺寸,只要長尺寸El長于短尺寸SI即可??稍诰€束隔開裝置20的可能的最寬點處測得長尺寸E1,同時可從長邊40、44的弧形部56、60的底部64、68測得短尺寸SI。例如,長尺寸El可以是約0.5英寸,短尺寸SI可以是約0.25英寸。在該實例中,將長尺寸El和短尺寸SI選定為與航空環(huán)境中的線束隔開規(guī)范相符合。這些規(guī)范存在變化,因此,線束隔開裝置20的尺寸E1、SI也可變化以保持與線束隔開規(guī)范相符合。此外,線束隔開裝置20可具有與任何環(huán)境的線束隔開規(guī)范相符合的任何尺寸。第一孔92形成在第一壁28中,第二孔96形成在第二壁32中。第一孔92和第二孔96在形狀上是大體矩形的,可以在尺寸上基本相同,并可以彼此對準。第一孔92和第二孔96包括第一尺寸100和第二尺寸104 (參見圖4),第一尺寸100大于第二尺寸104?;蛘撸?2、96可具有矩形之外的構造,諸如其它多邊形、或者任何完全或局部弧形周界的形狀。多個通道形成為穿過線束隔開裝置20,這些通道適于容納穿過它們的連接構件108。第一通道112形成為從第一壁28到第二壁32穿過線束隔開裝置20,并基本上垂直于第一壁28和第二壁32且基本上平行于構件36A-36D延伸。第一通道112通常由第一孔92、第二孔96和構件36A-36D的內(nèi)表面116A-116D來限定。如同可在圖3中最佳看到的那樣,第二通道120和第三通道124形成為沿著基本平行于短邊48、52延伸的方向穿過線束隔開裝置20。如圖1-5所示,第二通道120和第三通道124分別由右構件36C和左構件36D的內(nèi)表面116(:、1160,頂構件36么和底構件368的左表面和右表面128A、128B、132A、132B,第一壁28和第二壁32的內(nèi)表面來構成。如同可在圖5中最佳看到的那樣,第四通道136和第五通道140形成為沿著基本平行于線束隔開裝置20的長邊40、44延伸的方向穿過線束隔開裝置20。如圖1-5所示,第四通道136和第五通道140分別由頂構件36A和底構件36B的內(nèi)表面116么、1168,右構件36(:和左構件360的頂表面和底表面144C、144D、148C、148D,第一壁28和第二壁32的內(nèi)表面來構成。繼續(xù)參見圖1-5和附加參見圖6,連接構件108可與線束隔開裝置20 —起使用,以便將線束24聯(lián)接至線束隔開裝置20。可使用各種不同類型的連接構件108。在所示的示例性實施例中,連接構件是電纜扎匝108。所示的示例性實施例的電纜扎匝并不意欲對本發(fā)明進行限制,其它類型的連接構件可與線束隔開裝置一起使用并落入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之內(nèi)。所示的電纜扎匝是傳統(tǒng)的電纜扎匝,它具有寬度W(參見圖6)和厚度T(參見圖7)。在所示的示例性實施例中,線束隔開裝置20的第一通道112適于允許連接構件108沿第一取向插入并禁止連接構件108沿第二取向插入。第一通道112的第一尺寸100和第二尺寸104有利于這種對沿第一取向插入的允許和對沿第二取向插入的禁止。更具體地說,參見所示的示例性實施例,第一尺寸100等于或大于連接構件108 (諸如所示的電纜扎匝)的寬度W,從而允許連接構件108插入通過第一通道112并允許連接構件108平放抵靠在第一通道112的具有第一尺寸100的內(nèi)表面上。第一通道112的第二尺寸104小于連接構件108 (諸如所示的電纜扎匝)的寬度,從而禁止連接構件108平放抵靠在第一通道112的具有第二尺寸104的內(nèi)表面上。下面將更詳細地描述這種禁止的目的。應理解地是,第一通道112可具有各種不同的形狀和尺寸,這些各種形狀和尺寸較佳地能夠允許連接構件108沿一個取向聯(lián)接至線束隔開裝置20并禁止連接構件108沿第二取向聯(lián)接至線束隔開裝置20。繼續(xù)參見圖1-5,第二通道120和第三通道124的所示示例性實施例各具有第一尺寸152,該第一尺寸152分別限定于右構件36C和左構件36D的內(nèi)表面116CU16D與頂構件36Α和底構件36Β的左表面和右表面128Α、128Β、132Α、132Β之間。圖3最佳地從上方示出了第二通道120和第三通道124的第一尺寸152。在所示的示例性實施例中,第二通道120和第三通道124具有相同的第一尺寸152,但根據(jù)特定應用所需,也可具有不同的第一尺寸。在所示的示例性實施例中,第二通道120和第三通道124的第一尺寸152小于連接構件108 (諸如所示的電纜扎匝)的厚度Τ。第二通道120和第三通道124的較小第一尺寸152防止連接構件108平直穿過第二通道120和第三通道124,而是致使連接構件108彎曲穿過第二通道120和第三通道124,由此通過構件36A-36D對連接構件108施加摩擦力。這允許將連接構件108預先安裝在第二通道120和第三通道124中,并允許將線束隔開裝置20操縱到位,而連接構件108不會落出線束隔開裝置20。這允許更容易地安裝示例性線束隔開裝置20。第二通道120和第三通道124還包括第二尺寸156,第二尺寸156至少與連接構件108的寬度W相同,但可大于連接構件108的寬度W,以便允許連接構件108穿過第二通道120和第三通道124而幾乎沒有來自第二通道120和第三通道124的側面的阻力。在所示的示例性實施例中,第二通道120和第三通道124的第二尺寸156是相同的,但可根據(jù)特定應用所需而是不同的,只要第二尺寸156至少等于連接構件108的寬度W即可。
在所示的示例性實施例中,第二通道120和第三通道124的第一尺寸152和第二尺寸156—起有利于插入僅僅單個連接構件108。這個特征由于各種原因而是有利的,例如,它可阻止使用者將多個連接構件插入通過同一通道而將線束24錯誤地聯(lián)接至線束隔開裝置20。在線束隔開裝置20設定過程中并在線束24安裝之前,使用者可能希望將連接構件108插入通過第二通道120和第三通道124,以便將線束隔開裝置20和連接構件108準備好安裝。為了在使用之前將連接構件108保持在第二通道120和第三通道124內(nèi),必須將足夠的摩擦力施加在連接構件108上。如果沒有足夠的摩擦力,連接構件108就會簡單地滑出第二通道120和第三通道124并落出線束隔開裝置20。因此,在安裝之前,構件36A-36D將足夠的摩擦力施加至連接構件108,從而將連接構件108保持在第二通道120和第三通道124 內(nèi)。出于類似的原因,第四通道136和第五通道140可以與第二通道120和第三通道124類似的方式構造。也就是說,第四通道136和第五通道140可具有第一尺寸160,第一尺寸160分別限定于頂構件36A和底構件36B的內(nèi)表面116AU16B與右構件36C和左構件36D的頂表面和底表面144C、144D、148C、148D之間。圖5最佳地從側方示出了第四通道136和第五通道140的第一尺寸160。在所示的示例性實施例中,第四通道136和第五通道140具有相同的第一尺寸160,但根據(jù)任何特定應用所需,也可具有不同的第一尺寸。第四通道136和第五通道140的第一尺寸160小于連接構件108(諸如所示的電纜扎匝)的厚度T。第四通道136和第五通道140的較小的第一尺寸160防止連接構件108平直穿過第四通道136和第五通道140而幾乎沒有通過構件36A-36D施加至連接構件108的摩擦力,而是致使連接構件108彎曲穿過第四通道136和第五通道140,由此通過構件36A-36D將摩擦力施加至連接構件108。這允許將連接構件108預先安裝在第四通道136和第五通道140中,并允許將線束隔開裝置20操縱到位,而連接構件108不會落出線束隔開裝置20。這允許更容易地安裝示例性線束隔開裝置20。第四通道136和第五通道140還包括第二尺寸164,第二尺寸156至少與連接構件108的寬度W相同,但可大于連接構件108的寬度W,從而允許連接構件108穿過第四通道136和第五通道140而幾乎沒有來自第四通道136和第五通道140的側面的阻力。在所示的示例性實施例中,第四通道136和第五通道140的第二尺寸164是相同的,但可根據(jù)特定應用所需而是不同的,只要第二尺寸164至少等于連接構件108的寬度W即可。在所示的示例性實施例中,第四通道136和第五通道140的第一尺寸160和第二尺寸164—起有利于插入僅僅單個連接構件108。這個特征由于各種原因而是有利的,例如,它可阻止使用者將多個連接構件108插入通過同一通道而將線束24錯誤地聯(lián)接至線束隔開裝置20?,F(xiàn)在參見圖6和7,示出線束隔開裝置20處于第一取向。在該第一取向中,線束隔開裝置20定位成其長尺寸El垂直于一對平行延伸的線束24。頂線束24T定位在第一壁28和第二壁32的頂弧形部56、60以及在第一壁28和第二壁32之間延伸的構件36A的外表面72之內(nèi),并接合頂弧形部56、60和外表面72。頂連接構件108包圍頂線束24T并插入通過線束隔開裝置20的第四通道136,從而將頂線束24T聯(lián)接至線束隔開裝置20。底線束24B定位在第一壁28和第二壁32的底弧形部56、60以及在第一壁28和第二壁32之間延伸的構件36B的外表面76之內(nèi),并接合底弧形部56、60和外表面76。底連接構件108包圍底線束24T并插入通過線束隔開裝置20的第五通道140,從而將底線束24B聯(lián)接至線束隔開裝置20。第一壁28和第二壁32的頂弧形部和底弧形部56、60用作鞍部,以便有助于將線束24聯(lián)接至線束隔開裝置20。更具體地說,頂弧形部和底弧形部56、60有助于通過防止線束24沿線束隔開裝置20的長邊40、44朝向和離開線束隔開裝置20的側面的滑動或運動,保持線束24與線束隔開裝置20的長邊40、44相接觸。當線束24緊緊聯(lián)接至處于該第一取向的線束隔開裝置20時,平行延伸的線束24在線束隔開裝置20的第二尺寸或短尺寸SI處彼此隔開。返回參見上面提供的實例,在該第一取向中,線束24將彼此隔開0.25英寸。 現(xiàn)在參見圖8和9,示出線束隔開裝置20處于第二取向。在該第二取向中,線束隔開裝置20定位成其長尺寸El平行于一對平行延伸的線束24。頂線束24T具有定位在第一壁28和第二壁32之間的部分,并接合在第一壁28和第二壁32之間延伸的構件36A的外表面72。如圖9最佳所不,第一壁28和第二壁32的最高部分延伸于在第一壁28和第二壁32之間延伸的構件36A的外表面72上方。這種高度差異提供了一種鞍部,頂線束24T的一部分可定位在該鞍部中,這種鞍部阻止頂線束24T滑出或移出線束隔開裝置20的頂部。頂連接構件108包圍頂線束24T并插入通過線束隔開裝置20的第一通道112,從而將頂線束24T聯(lián)接至線束隔開裝置20。如上所述,第一通道112的第一尺寸100足夠寬,以便允許頂連接構件108平放抵靠在第一通道112的內(nèi)側。底線束24B具有定位在第一壁28和第二壁32之間的部分,并接合在第一壁28和第二壁32之間延伸的構件36B的外表面76。如圖9最佳所示,第一壁28和第二壁32的最低部分延伸于在第一壁28和第二壁32之間延伸的構件36B的外表面76下方。這種高度差異提供了一種鞍部,底線束24B的一部分可定位在該鞍部中,這種鞍部阻止底線束24B滑出或移出線束隔開裝置20的底部。底連接構件108包圍底線束24B并插入通過線束隔開裝置20的第一通道112,從而將底線束24B聯(lián)接至線束隔開裝置20。如上所述,第一通道112的第一尺寸100足夠寬,以便允許底連接構件108平放抵靠在第一通道112的內(nèi)側。當線束24緊緊聯(lián)接至處于該第二取向的線束隔開裝置20時,平行延伸的線束24在線束隔開裝置20的第二尺寸或短尺寸SI處彼此隔開。返回參見上面提供的實例,在該第二取向中,線束24將彼此隔開0.25英寸?,F(xiàn)在參見圖10和11,示出線束隔開裝置20處于第三取向。在該第三取向中,頂線束24T和底線束24B定位成彼此垂直,線束隔開裝置20定位成以其長尺寸El平行于頂線束24T并垂直于底線束24B。或者,線束隔開裝置20可定位成以其長尺寸El垂直于頂線束24T并平行于底線束24B。頂線束24T具有定位在第一壁28和第二壁32之間的部分,并接合在第一壁28和第二壁32之間延伸的構件36A的外表面72。如圖11最佳所不,第一壁28和第二壁32的最高部分延伸于在第一壁28和第二壁32之間延伸的構件36A的外表面72上方。這種高度差異提供了一種鞍部,頂線束24T的一部分可定位在該鞍部中,這種鞍部阻止頂線束24T滑出或移出線束隔開裝置20的頂部。頂連接構件108包圍頂線束24T并插入通過線束隔開裝置20的第一通道112,從而將頂線束24T聯(lián)接至線束隔開裝置20。如上所述,第一通道112的第一尺寸100足夠寬,以便允許頂連接構件108平放抵靠在第一通道112的內(nèi)側。底線束24B定位在第一壁28和第二壁32的底弧形部56、60以及在第一壁28和第二壁32之間延伸的構件36B的外表面76之內(nèi),并接合底弧形部56、60和外表面76。底連接構件108包圍底線束24T并插入通過線束隔開裝置20的第五通道140,從而將底線束24B聯(lián)接至線束隔開裝置20。當線束24緊緊聯(lián)接至處于該第三取向的線束隔開裝置20時,垂直延伸的線束24在線束隔開裝置20的第二尺寸或短尺寸SI處彼此隔開。返回參見上面提供的實例,在該第三取向中,線束24將彼此隔開0.25英寸?,F(xiàn)在參見圖12和13,示出線束隔開裝置20處于第四取向。在該第四取向中,頂線束24T和底線束24B定位成彼此平行,線束隔開裝置20定位成以其長尺寸El垂直于線束24并相交于線束24。此外,線束隔開裝置20的短尺寸SI垂直于平行的線束24。如圖13最佳所示,頂線束24T具有接合在第一壁28和第二壁32之間延伸的構件36C的外表面80的一部分,并可接合第一壁28和第二壁32的頂短邊48、52。頂連接構件108包圍頂線束24T并插入通過線束隔開裝置20的第二通道120,從而將頂線束24T聯(lián)接至線束隔開裝置20。如圖13最佳所示,底線束24T具有接合在第一壁28和第二壁32之間延伸的構件36D的外表面84的一部分,并可接合第一壁28和第二壁32的底短邊48、52。底連接構件108包圍底線束24B并插入通過線束隔開裝置20的第三通道124,從而將底線束24B聯(lián)接至線束隔開裝置20。當線束24緊緊聯(lián)接至處于該第四取向的線束隔開裝置20時,平行延伸的線束24在線束隔開裝置20的第一尺寸或長尺寸El處彼此隔開。返回參見上面提供的實例,在該第四取向中,線束24將彼此隔開0.50英寸。在所示的示例性實施例中,線束隔開裝置20構造成阻止線束24以以下方式聯(lián)接至線束隔開裝置20:線束隔開裝置20從第四取向繞垂直軸線旋轉九十度,使得線束隔開裝置20的短尺寸SI平行于線束24。通過使第一通道112的第二尺寸104小于一個或多個連接構件108的寬度W來阻止線束隔開裝置20聯(lián)接至線束24。由于第一通道112的第二尺寸104小于一個或多個連接構件108的寬度W,使用者可以一角度將連接構件108插入第一通道112,但無法將連接構件108平放抵靠在第一通道112的具有第二尺寸104的內(nèi)表面上。因為連接構件108無法平放抵靠在第一通道112內(nèi),使用者會認識到錯誤,并會理解線束隔開裝置20必須重新取向到另一取向。由于線束隔開裝置20的長尺寸El垂直于線束24并相交于線束24,這還防止使用者使用線束隔開裝置20以使線束垂直于彼此地延伸?,F(xiàn)在參見圖14和15,示出線束隔開裝置20處于第四取向,在圖12和13中線束隔開裝置20也處于第四取向。然而,在圖14和15中,平行的線束24用單個連接構件108聯(lián)接至線束隔開裝置20。在該構造中,單個連接構件108包圍頂線束24T,插入通過第四通道,包圍底線束24B,插入通過第五通道140,然后收緊以將頂線束24T和底線束24B聯(lián)接至線束隔開裝置20。返回參見圖6,單個連接構件108也可用來將頂線束24T和底線束24B聯(lián)接至處于第一取向的線束隔開裝置20。在該構造中,單個連接構件108包圍頂線束24T,插入通過第二通道120,包圍底線束24B,插入通過第三通道124,然后收緊以將頂線束24T和底線束24B聯(lián)接至線束隔開裝置20?,F(xiàn)在參見圖16-20,示出了線束隔開裝置220的另一示例性實施例。圖16_20所示的線束隔開裝置220的各部件類似于圖1-15所示的線束隔開裝置220的各部件,第一組部件具有200的序列號,而第二組部件(100序列)具有300的序列號。在圖16-20所示的示例性實施例中,線束隔開裝置220的第一壁228和第二壁232各包括一對相對的短邊248、252,第一壁228和第二壁232的每條短邊包括凸起弧形部368,3720凸起弧形部368、372的底部或最凹部376、380基本上與在第一壁228和第二壁232之間延伸的相鄰構件236C、236D|的外表面280、284對準。也就是說,如圖16-20所示,第一壁228和第二壁232的右短邊248、252的弧形部368、372的底部376、380與在第一壁228和第二壁232的右側之間延伸的構件236C的外表面280對準。此外,如圖16-20所示,第一壁228和第二壁232的左短邊248、252的弧形部368、372的底部376、380與在第一壁228和第二壁232的左側之間延伸的構件236D的外表面284對準。在該示出的實施例中,第一壁228和第二壁232的弧形短邊248、252在功能上類似于第一壁228和第二壁232的弧形長邊240、244。更具體地說,第一壁228和第二壁232的短邊248、252的弧形部368、372用作鞍部,有助于通過防止線束24沿線束隔開裝置220的短邊248、252滑動或運動,而將線束24聯(lián)接至線束隔開裝置220并幫助保持線束24與線束隔開裝置220的短邊248、252相接觸。圖16-20所示的線束隔開裝置220可用在圖1_15所示的線束隔開裝置220的所有相同取向中。弧形短邊248、252將接合線束24的具體取向是第四取向(參見圖12和13)。在該第四取向中,頂線束24T定位在第一壁228和第二壁232的短邊248、252的弧形部368、372之內(nèi)并接合弧形部368、372,并且接合在第一壁228和第二壁232之間延伸的相鄰構件236C的外表面280。頂連接構件108包圍頂線束24T并插入通過線束隔開裝置220的第二通道320,從而將頂線束24T聯(lián)接至線束隔開裝置220。底線束24B定位在第一壁228和第二壁232的短邊248、252的弧形部368、372之內(nèi)并接合弧形部368、372,并且接合在第一壁228和第二壁232之間延伸的相鄰構件236D的外表面284。底連接構件108包圍底線束24B并插入通過線束隔開裝置220的第三通道324,從而將底線束24B聯(lián)接至線束隔開裝置220。當線束24緊緊聯(lián)接至處于該第四取向的線束隔開裝置220時,平行延伸的線束24在線束隔開裝置220的第一尺寸或長尺寸El處彼此隔開。返回參見上面提供的實例,在該第四取向中,線束24將彼此隔開0.50英寸。應理解地是,這里所述和附圖所示的線束隔開裝置可具有不同于所述和所示的構造,這些不同構造意欲落入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之內(nèi)。例如,第一壁和第二壁的長邊可基本上是平直的,而不是像以上所述和附圖所示那樣是弧形或鞍狀的。第一壁和第二壁的基本平直長邊足以將線束24保持至線束隔開裝置,并阻止線束滑出或移出線束隔開裝置。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線束隔開裝置,包括: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沿第一軸線延伸;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軸線的第二軸線延伸;以及第三通道,所述第三通道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軸線并平行于所述第二軸線的第三軸線延伸;其中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第三通道被分別構造成容納穿過它們的連接構件。
在本發(fā)明的線束隔開裝置中,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第三通道具有能使僅僅一個連接構件容納于其中的形狀和尺寸。在本發(fā)明的線束隔開裝置中,所述第一通道具有以下的形狀和尺寸:在第一位置能將連接構件容納于其中,而在垂直于所述第一位置的第二位置阻止將所述連接構件容納于其中。在本發(fā)明的線束隔開裝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具有等于或大于所述連接構件的寬度的第一尺寸,所述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具有垂直于所述第一尺寸并小于所述連接構件的厚度的第二尺寸。在本發(fā)明的線束隔開裝置中,還包括:第一基本平直壁;第二基本平直壁,所述第二基本平直壁與所述第一壁隔開并基本平行;以及多個構件,所述多個構件在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之間延伸并與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相互連接;其中所述第一通道由穿過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的孔來限定;所述第二通道由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的內(nèi)表面、所述構件中的一個構件的內(nèi)表面和其它構件的側表面來限定;所述第三通道由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的內(nèi)表面、所述構件中的一個構件的側表面和其它構件中的一個構件的內(nèi)表面來限定。在本發(fā)明的線束隔開裝置中,還包括:第四通道,所述第四通道大體垂直于所述第二軸線延伸;以及第五通道,所述第五通道大體垂直于所述第三軸線延伸;其中,所述第四通道和所述第五通道被分別構造成容納穿過它們的連接構件。在本發(fā)明的線束隔開裝置中,所述第四通道和所述第五通道具有可使僅僅一個連接構件容納于其中的形狀和尺寸。在本發(fā)明的線束隔開裝置中,所述第四通道和第五通道具有等于或大于所述連接構件的寬度的第一尺寸,且具有垂直于所述第一尺寸并小于所述連接構件的厚度的第二尺寸。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線束隔開裝置,包括:第一壁;第二壁,所述第二壁與所述第一壁隔開并大體平行;以及多個隔開的構件,所述多個隔開的構件在所述第一壁和第二壁之間延伸并接合所
述第一壁和第二壁;其中所述第一壁、所述第二壁和所述多個隔開的構件限定穿過所述線束隔開裝置的通道,所述通道被構造成容納穿過其的連接構件;以及當所述連接構件定位在所述通道中時,所述多個隔開的構件中的至少兩個構件接合所述連接構件,以便將摩擦阻力施加至所述連接構件。在本發(fā)明的線束隔開裝置中,當所述連接構件定位在所述通道中時,所述多個隔開的構件中的所有構件接合所述連接構件,以便將摩擦阻力施加至所述連接構件。在本發(fā)明的線束隔開裝置中,所述多個隔開的構件包括彼此隔開一小于所述連接構件的厚度的距離的兩個構件。在本發(fā)明的線束隔開裝置中,所述多個隔開的構件包括三個構件,所述三個構件中的兩個構件彼此對準,所述三個構件中的第三構件與對準的所述兩個構件偏離;以及限定于兩個對準構件和第三偏離構件之間的空間小于所述連接構件的厚度。在本發(fā)明的線束隔開裝置中,所述連接構件在所述通道內(nèi)彎曲。在本發(fā)明的線束隔開裝置中,所述第一壁包括一對相對長邊和一對相對短邊,其中所述一對相對長邊隔開第一距離,所述一對相對短邊隔開大于所述第一距離的第二距離;所述第二壁包括一對相對長邊和一對相對短邊,其中所述第二壁的所述一對相對長邊隔開所述第一距離,所述第二壁的所述一對相對短邊隔開所述第二距離;以及所述線束隔開裝置被構造成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聯(lián)接至線束,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壁和第二壁中的每個壁的所述長邊中的一個長邊接合第一線束,所述第一壁和第二壁中的每個壁的所述長邊中的另一長邊接合第二線束,從而將所述第一線束和第二線束隔開所述第一距離,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壁和第二壁中的每個壁的所述短邊中的一個短邊接合第一線束,所述第一壁和第二壁中的每個壁的所述短邊中的另一短邊接合第二線束,從而將所述第一線束和第二線束隔開所述第二距離。在本發(fā)明的線束隔開裝置中,所述第一壁和第二壁的所述長邊都包括弧形部。在本發(fā)明的線束隔開裝置中,所述第一壁和第二壁的所述短邊都包括弧形部。為了說明和描述目的,已經(jīng)作出了本發(fā)明的之前描述,但這些描述不是窮舉的或者用來將本發(fā)明限制于所述的精確形式。選擇這些描述是為了解釋本發(fā)明的原理及其實踐應用,由此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夠以適合于所考慮的具體應用的各種實施例和各種改型來最好地利用本發(fā)明。盡管已經(jīng)示出和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具體構造,但其它替代構造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也是顯而易見的并落入本發(fā)明的預期范圍之內(nèi)。
權利要求
1.一種線束隔開裝置,包括: 彼此隔開第一距離的第一對相對表面;以及 彼此隔開第二距離的第二對相對表面;其中 所述第二對相對表面大體垂直于所述第一對相對表面; 所述第一距離與所述第二距離不同;以及 所述線束隔開裝置被構造成:線束可聯(lián)接至處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的所述線束隔開裝置,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對相對表面接合所述線束并將所述線束隔開所述第一距離,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二對相對表面接合所述線束并將所述線束隔開所述第二距離。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束隔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對相對表面中的每個表面包括凸起弧形部。
3.按權利要求2所述的線束隔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對相對表面中的每個表面包括凸起弧形部。
4.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束隔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線束隔開裝置被構造成:所述線束可用單個連接構件聯(lián)接至處于所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的所述線束隔開裝置。
5.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束隔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線束隔開裝置被構造成:所述線束可用多個連接構件聯(lián)接至處于所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的所述線束隔開裝置。
6.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束隔開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線束隔開裝置被構造成:所述線束能聯(lián)接至所述線束隔開裝置,使所述第一對相對表面接合所述線束以將所述線束隔開所述第一距離,所述第一對相對表面基本上平行于所述線束,所述第二對相對 表面基本上垂直于所述線束。
7.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束隔開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線束隔開裝置構被造成:所述線束能聯(lián)接至所述線束隔開裝置,使所述第一對相對表面接合所述線束以將所述線束隔開所述第一距離,所述第一對相對表面基本上平行于接合所述第一對相對表面中的一個表面的頂線束且基本上垂直于接合所述第一對相對表面中的另一表面的底線束,所述第二對相對表面基本上垂直于所述頂線束或底線束中的一個線束。
8.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束隔開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第一基本平直壁; 第二基本平直壁,所述第二基本平直壁與所述第一壁隔開并基本平行;以及多個構件,所述多個構件在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之間延伸并與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相互連接;其中 所述第一對相對表面由所述第一平直壁的邊、所述第二平直壁的邊、以及所述構件中一些構件的外表面來限定;以及 所述第二對相對表面由所述第一平直壁的其它邊、所述第二平直壁的其它邊、以及所述構件中一些構件的外表面來限定。
9.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束隔開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沿第一軸線延伸; 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軸線的第二軸線延伸;以及 第三通道,所述第三通道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軸線并平行于所述第二軸線的第三軸線延伸;其中 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第三通道被分別構造成容納穿過它們的連接構件。
10.按權利要求9所述的線束隔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具有等于或大于所述連接構件的寬度的第一尺寸,所述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具有垂直于所述第一尺寸并小于所述連接構件的厚度的第二尺寸。
11.按權利要求9所述的線束隔開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第一基本平直壁; 第二基本平直壁,所述第二基本平直壁與所述第一壁隔開并基本平行;以及多個構件,所述多個構件在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之間延伸并與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相互連接;其中 所述第一通道由穿過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的孔來限定; 所述第二通道由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的內(nèi)表面、所述構件中的一個構件的內(nèi)表面和其它構件的側表面來限定;以及 所述第三通道由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的內(nèi)表面、所述構件中的一個構件的側表面和其它構件中的一個構件的內(nèi)表面來限定。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線束隔開裝置,該線束隔開裝置具有彼此隔開第一距離的第一對相對表面以及彼此隔開第二距離的第二對相對表面,第一距離與第二距離不同,第二對相對表面大體垂直于第一對相對表面。線束隔開裝置被構造成線束可聯(lián)接至處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的線束隔開裝置。在第一位置,第一對相對表面接合線束并將線束隔開第一距離。在第二位置,第二對相對表面接合線束并將線束隔開第二距離。線束隔開裝置還可具有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第一通道沿第一軸線延伸,第二通道沿垂直于第一軸線的第二軸線延伸,第三通道沿垂直于第一軸線并平行于第二軸線的第三軸線延伸。各通道還可被構造成當連接構件位于通道內(nèi)時,在連接構件上施加摩擦阻力。
文檔編號F16L3/00GK103090109SQ20111035594
公開日2013年5月8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27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0月27日
發(fā)明者J·A·德米克, M·J·佛梅爾, 吳文理 申請人:泛達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