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牽引電機軸承潤滑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電機,特別涉及電機傳動端軸承的潤滑結構,具體為一種機車用牽引電機。
背景技術:
機車用牽引電機傳統(tǒng)的潤滑系統(tǒng)為軸承采用脂潤滑。電機傳動端設置齒輪箱21, 電機傳動端的小齒輪22與機車大齒輪23在齒輪箱21內嚙合并采用油潤滑,如圖1所示。 此結構在運行中存在一定的缺陷1、結構限制,可能導致“竄油”現象發(fā)生,造成電機故障 受電機結構限制,外軸承蓋4 (不旋轉件)和與軸固定的外封環(huán)24(旋轉件)之間必須存在一定的間隙,電機不能與齒輪箱完全密封。電機轉子旋轉時,電機轉子端部與軸承室7之間會形成負壓,當端蓋2上的通大氣孔不通暢或容量不足時,就會將齒輪箱中的油沿外軸承蓋與外封環(huán)之間的間隙吸入電機軸承室7內,在機車運行過程中,兩種不同性質的潤滑劑不能互串,否則潤滑性能下降。大部分被吸入的油會通過外軸承蓋上的漏油孔漏到電機外。 由于脂的粘稠度比油高,現有的電機內軸承蓋5與軸套25之間的迷宮密封結構相對簡單, 即內軸承蓋5的內圈只開有單一的徑向密封槽,所以,進入軸承室內的齒輪油會有少量的通過迷宮密封結構被吸入電機內部,破壞電機絕緣系統(tǒng),造成電機接地或匝間短路等故障。 這就是所謂的“竄油”現象。2、軸承需定期維護保養(yǎng),否則會造成軸承損壞在電機運行過程中,軸承潤滑脂會不斷消耗,這就需要定期為軸承添加潤滑脂。潤滑脂加入量過多或過少、 油質不純、變質等都會造成軸承運行不良、過熱等現象,導致軸承故障,電機損壞。3、潤滑脂的成分主要是起潤滑作用的油類和輔助成形的皂類。起潤滑作用的主要是油類,因此,潤滑脂的潤滑性能比油潤滑低很多。機車運行速度越來越高,牽引電機轉速也隨之提高,軸承油潤滑的潤滑性能好、適合高轉速、可減小軸承振動和噪聲的優(yōu)點越來越體現出來。4、因為潤滑脂沒有循環(huán),因軸承轉動過程中攪拌發(fā)熱,會發(fā)生變質、老化和軟化,使用壽命較短。而在更換潤滑脂時需要軸承解體、清洗等一系列步驟,更換較麻煩。油潤滑使用壽命長、更換簡單,便于應用。隨著機車朝高速方向發(fā)展,異步牽引電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傳統(tǒng)的軸承脂潤滑結構存在以上諸多限制,難以滿足電機軸承高速運轉的要求。
發(fā)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現有機車用牽引電機傳動端易發(fā)生“竄油”現象而影響潤滑效果以及傳動端軸承采用脂潤滑所存在的缺陷和問題,提供一種牽引電機軸承潤滑結構, 該設計使電機軸承與齒輪潤滑采用相同牌號的油潤滑,并有效避免了“竄油”現象。本實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牽引電機軸承潤滑結構,在外軸承蓋上設置有注油盒,外軸承蓋位于注油盒腔內的部位上開有與軸承室(現有常規(guī)電機上都有軸承室,軸承室是分別由外軸承蓋、外封環(huán)和內軸承蓋、軸套或內封環(huán)與軸承之間形成的空腔)相通的通孔,通孔內密封設置有塞子,塞子上穿有棉線繩;內軸承蓋內圈開有至少二個(環(huán)狀)徑向密封槽,各徑向密封槽的下部(以裝配好的內軸承蓋位置為準)開有漏油孔, 內軸承蓋的下部開有回油孔,各徑向密封槽下部的漏油孔與回油孔相通,在端蓋和外軸承蓋上也開有彼此相通的回油孔,內軸承蓋上的回油孔與端蓋上的回油孔相通。使用時,齒輪箱像現有技術一樣卡固于電機端蓋或外軸承蓋上,使注油盒位于齒輪箱內,齒輪箱中潤滑油經齒輪轉動帶起后,進入注油盒,靠棉線繩與軸承室相接通,即通過棉線繩將潤滑油吸入電機軸承室中,保證潤滑油清潔、無雜物,給軸承充分潤滑。軸承室內的潤滑油經內軸承蓋內圈上的徑向密封槽內的漏油孔、內軸承蓋下部的回油孔、端蓋和外軸承蓋上的回油孔回流至齒輪箱,從而實現潤滑油的循環(huán)。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牽引電機軸承潤滑結構的電機軸承室可與齒輪箱相通,使電機軸承與齒輪潤滑采用相同牌號的油潤滑(即實現了軸承的油潤滑,克服了脂潤滑存在的問題)。而且內軸承蓋與內軸套形成的迷宮結構更復雜、可靠,潤滑油不會被吸入定轉子端部, 也就不再存在“竄油”問題。軸承室與齒輪箱之間可以形成良好的油路循環(huán),良好地潤滑軸承,更利于帶走軸承的熱量,有效的發(fā)揮軸承高速運轉的特性。本實用新型結構合理,軸承潤滑油油路簡單清晰,循環(huán)順暢,可用于所有機車用油潤滑軸承牽引電機,也可用于其它油潤滑的電機。
圖1為現有牽引電機軸承潤滑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牽引電機軸承潤滑結構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的A-A剖面圖;圖4為內軸承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圖中1-轉子,2-端蓋,3-軸承,4-外軸承蓋,5-內軸承蓋,6-內封環(huán),7_軸承室, 8-塞子,9-棉線繩,10-徑向密封槽,11-漏油孔,12-回油孔,13、14-回油孔,15-承接腔, 16-貯油腔,17-過濾網,18-密封槽,21-齒輪箱,22-小齒輪,23-大齒輪,24-外封環(huán),25-軸套。
具體實施方式
機車用牽引電機,包括轉子1、端蓋2,轉子軸端通過軸承3支撐于端蓋2上,軸承 3外側設置有與端蓋2固定的外軸承蓋4,軸承3內側設置有與端蓋2固定的內軸承蓋5, 轉子上還固定有與內軸承蓋5配合的內封環(huán)6 ;在外軸承蓋4上設置有注油盒,牽引電機軸承潤滑結構的外軸承蓋4位于注油盒腔內的部位上開有與軸承室7相通的通孔,通孔內密封設置有塞子8,塞子上穿有棉線繩9;內軸承蓋5內圈開有至少二個(環(huán)狀)徑向密封槽 10,各徑向密封槽10的下部開有漏油孔11,內軸承蓋5的下部開有回油孔12,各徑向密封槽下部的漏油孔11與內軸承蓋5下部的回油孔12相通,在端蓋2和外軸承蓋4上也開有彼此相通的回油孔13、14,內軸承蓋5上的回油孔12與端蓋2上的回油孔13相通。具體實施時,內軸承蓋內圈上的徑向密封槽10為四個。內軸承蓋5內圈上離軸承3最近的徑向密封槽(第一密封槽)的漏油孔直徑最大,可將大部分的潤滑油經由第一密封槽流回齒輪箱。 其余密封槽的漏油孔相對較小,起到保護油路循環(huán)作用。受外軸承蓋4表面尺寸的限制,注油盒如為常規(guī)形狀,其體積無法太大,貯油量有限,不利于潤滑油的循環(huán);為此,注油盒由承接腔15和與承接腔相通且沿外軸承蓋表面向下延伸的貯油腔16構成;塞子8位于注油盒的貯油腔16內,這樣可增加注油盒的貯油量,改善潤滑油的循環(huán)。具體制造時,可采用多種結構實現外軸承蓋上設置注油盒,如可將注油盒焊接、粘接在外軸承蓋上,或采用鑄造、鑄塑等將注油盒與外軸承蓋一體成型。在注油盒的進口上設置過濾網17,以避免齒輪箱中的雜質進入注油盒。內軸承蓋5下部的回油孔12由彼此相通的橫向孔和豎向孔構成。橫向孔用于溝通各徑向密封槽,豎向孔與端蓋上的回油孔相通。為進一步增加內軸承蓋5與端蓋2之間的密封,在內軸承蓋5與端蓋相對的端面上開有密封槽18,密封槽18內放置橡膠密封圈,以進一步防止內軸承蓋與端蓋之間的漏油。為進一步防止“竄油”現象,在內封環(huán)6 與內軸承蓋5的接觸面上設有迷宮式密封結構;迷宮式密封結構在現有同類產品上已有應用。所謂迷宮式密封結構就是在內軸承蓋的端面上開有多個軸向密封槽,內封環(huán)的端面上開有多個與內軸承蓋端面上的槽相配合的齒,齒槽配合可增大爬油距離,從而起到密封的作用。
權利要求1.一種牽引電機軸承潤滑結構,其特征在于在外軸承蓋(4)上設置有注油盒,外軸承蓋(4)位于注油盒腔內的部位上開有與軸承室(7)相通的通孔,通孔內密封設置有塞子 (8),塞子上穿有棉線繩(9);內軸承蓋(5)內圈開有至少二個徑向密封槽(10),各徑向密封槽(10)的下部開有漏油孔(11),內軸承蓋(5)的下部開有回油孔(12),各徑向密封槽下部的漏油孔(11)與內軸承蓋(5)下部的回油孔(12)相通,在端蓋(2)和外軸承蓋⑷上也開有彼此相通的回油孔(13、14),內軸承蓋(5)上的回油孔(12)與端蓋(2)上的回油孔 (13)相通。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牽引電機軸承潤滑結構,其特征為注油盒由承接腔(15)和與承接腔相通且沿外軸承蓋表面向下延伸的貯油腔(16)構成;塞子(8)位于注油盒的貯油腔 (16)內。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牽引電機軸承潤滑結構,其特征為內軸承蓋(5)內圈上離軸承C3)最近的徑向密封槽的漏油孔直徑最大。
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牽引電機軸承潤滑結構,其特征為在注油盒的進口上設置過濾網(17)。
5.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牽引電機軸承潤滑結構,其特征為在內軸承蓋(5)與端蓋相對的端面上開有密封槽(18),密封槽(18)內放置橡膠密封圈。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電機,特別涉及電機傳動端軸承的潤滑結構,具體為一種機車用牽引電機的軸承潤滑結構。它包括轉子、端蓋,轉子軸端通過軸承支撐于端蓋上,軸承外側設置有與端蓋固定的外軸承蓋,軸承內側設置有與端蓋固定的內軸承蓋,轉子上還固定有與內軸承蓋配合的內封環(huán)。本實用新型電機軸承潤滑結構,電機軸承室可與齒輪箱相通,使電機軸承與齒輪潤滑采用相同牌號的油潤滑,實現了軸承的油潤滑,克服了脂潤滑存在的問題。
文檔編號F16N1/00GK202032267SQ20112011408
公開日2011年11月9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4月19日
發(fā)明者譚磊 申請人:湘潭市牽引電機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