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油箱用橡膠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將燃油箱隔振支承于車身的油箱用橡膠墊。
背景技術:
一直以來,為了將燃油箱支承于車身,使用油箱用橡膠墊。例如在日本特開2009 -67108號公報(專利文獻I)中公開的就是油箱用橡膠墊。另外,為了能夠穩(wěn)定地向油箱內(nèi)供給燃油,或者減少因燃油箱本身的位移而產(chǎn)生的振動向車身的傳遞,希望油箱用橡膠墊具有隔振支承性能,并且要求油箱用橡膠墊能夠減小燃油箱內(nèi)的燃油的流動聲音。那么,為了滿足這些要求,一般認為有效的做法是,充分確保油箱用橡膠墊在上下方向上的支承彈性剛度(日文剛性),并且付與油箱用橡膠墊在水平方向上的低彈性特性。但是,在專利文獻I所述的以往構造的油箱用橡膠墊的情況下,雖然能夠通過設置彈性突起來調(diào)節(jié)彈性特性,但在上下方向和水平方向的任一方向上,均是利用隨著橡膠彈性體的壓縮變形而產(chǎn)生的彈性特性。因此,采用專利文獻I的油箱用橡膠墊,在上下方向和水平方向上,都很難滿足目標的彈性特性。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9 - 67108號公報
發(fā)明內(nèi)容
_6] 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本發(fā)明是以上述情況為背景而做成的,其要解決的課題在于,提供一種不會相應地使構造復雜、使零件件數(shù)增加地,就能夠付與在上下方向上的充分大的支承彈性剛度和在水平方向上的低彈性特性的新型構造的油箱用橡膠墊。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S卩,本發(fā)明的第一技術方案的油箱用橡膠墊用于在多個部位將燃油箱隔振支承于車身,其特征在于,在固定于上述燃油箱和上述車身的一方的內(nèi)部軸構件的軸線方向兩端部設有凸緣部,并且在設置于該燃油箱和該車身的另一方的支承部形成有安裝孔,該內(nèi)部軸構件貫穿配置于該安裝孔,從而該凸緣部分別與該支承部的軸線方向兩側面對配置,另一方面,兩個組合筒狀橡膠以在軸線方向上相對的方式外套于該內(nèi)部軸構件,在各個該組合筒狀橡膠的軸線方向外側部分設有環(huán)狀的軸線方向隔振橡膠部,該軸線方向隔振橡膠部配置在該內(nèi)部軸構件的該凸緣部與該支承部的軸線方向面對面之間,并且在各個該組合筒狀橡膠的軸線方向內(nèi)側部分設有筒狀的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該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從軸線方向兩側進入該支承部的該安裝孔,而配置在該內(nèi)部軸構件與該支承部的與軸線垂直方向面對面之間,此外,在各個該組合筒狀橡膠的該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上,使該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的徑向尺寸在周向上局部地不同而沿周向設有凹凸狀部分,該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以在該凹凸狀部分處與該內(nèi)部軸構件的外周面之間以及與該支承部的內(nèi)周面之間分別存在間隙的狀態(tài)被組裝。
采用按照本發(fā)明的第一技術方案所構造的油箱用橡膠墊,由于組合筒狀橡膠的軸線方向隔振橡膠部被夾在凸緣部之間,所以在軸線方向上,組合筒狀橡膠中壓縮彈性成分起支配性作用。因此,通過以軸線方向為上下方向的方式安裝本技術方案的油箱用橡膠墊,能夠容易地設定在上下方向上較硬的彈性特性,對輸入到燃油箱與車身之間的上下方向的振動,發(fā)揮優(yōu)異的衰減效果。而且,能夠抑制燃油隨著燃油箱的位移在燃油箱內(nèi)移動,從而能夠?qū)⑷加头€(wěn)定地供給到發(fā)動機中。加之,在軸線方向上,在組合筒狀橡膠中壓縮變形占支配性地位,所以也能有利地確保組合筒狀橡膠的耐負荷性,提高耐久性。另一方面,在組合筒狀橡膠的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設有凹凸狀部分,從而在該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與內(nèi)部軸構件之間在與軸線垂直方向上形成有間隙,并且在向車輛安裝的狀態(tài)下,在該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與支承部之間在與軸線垂直方向上形成有間隙。由此,在與軸線垂直方向的振動輸入時,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的凹凸狀部分的凹凸以延伸(平坦化)的方式變形,從而剪切彈性成分能夠有效地發(fā)揮作用,容易地實現(xiàn)比較軟的彈性特性。結果,能夠抑制收容在燃油箱內(nèi)的燃油的流動聲音向車身側進行傳遞,從而提高車廂空間內(nèi)的靜音性能。另外,本技術方案的油箱用橡膠墊形成為在具有一對凸緣部的內(nèi)部軸構件安裝有兩個組合筒狀橡膠的簡單的構造,也能減少零件件數(shù)。因此,容易制造,并且也有助于車輛的輕型化和小型化。本發(fā)明的第二技術方案在第一技術方案所述的油箱用橡膠墊的基礎上,上述兩個組合筒狀橡膠中的各上述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在軸線方向的頂端面以彼此抵接的狀態(tài)對接。采用第二技術方案,在軸線方向上,除了能利用軸線方向隔振橡膠部在軸線方向上的壓縮彈性特性,還能利用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在軸線方向上的壓縮彈性特性,從而能夠?qū)⒃谳S線方向上的彈性特性設定得更硬。而且,能夠分散支承軸線方向的負荷,所以也能提聞耐久性。本發(fā)明的第三技術方案在第一技術方案或第二技術方案所述的油箱用橡膠墊的基礎上,上述組合筒狀橡膠中的上述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在整周上形成為恒定的厚度尺寸。采用第三技術方案,能夠防止在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的周向上產(chǎn)生局部應力集中。因此,能夠防止在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發(fā)生龜裂等不良情況的產(chǎn)生,提高耐久性。本發(fā)明的第四技術方案在第一技術方案 第三技術方案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油箱用橡膠墊的基礎上,上述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形成為徑向尺寸在周向上連續(xù)變化的波形形狀。采用第四技術方案,由于以徑向尺寸在周向上連續(xù)變化的方式設置凹凸狀部分,所以能夠避免應力在形成有凹凸狀部分的部位集中,使應力在周向上分散。因此,能夠避免在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發(fā)生龜裂等,提高耐久性。更詳細而言,本發(fā)明的第五技術方案在第四技術方案所述的油箱用橡膠墊的基礎上,可以采用如下構造,即,上述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的上述凹凸狀部分構成為包括徑向尺寸在周向上均連續(xù)變化的向外側凸起的第一波狀彎曲部和向內(nèi)側凸起的第二波狀彎曲部,該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以如下狀態(tài)被組裝,即,該第一波狀彎曲部的頂點部分在其外周面與上述支承部的內(nèi)周面抵接,且在其內(nèi)周面與上述內(nèi)部軸構件的外周面之間存在間隙,并且該第二波狀彎曲部的頂點部分在其內(nèi)周面與該內(nèi)部軸構件的外周面抵接,且在其外周面與該支承部的內(nèi)周面之間存在間隙。采用第五技術方案,在油箱用橡膠墊的安裝狀態(tài)下,在第一波狀彎曲部的頂點部分,該第一波狀彎曲部與內(nèi)部軸構件之間形成有內(nèi)周側的間隙,并且在第二波狀彎曲部的頂點部分,該第二波狀彎曲部與支承部之間形成有外周側的間隙。由此,在與軸線垂直方向的振動輸入時,能夠?qū)崿F(xiàn)利用了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的剪切彈性成分而得到的較軟的彈性特性,有效地發(fā)揮減少燃油的流動聲音的傳遞的作用等。本發(fā)明的第六技術方案在第一技術方案 第五技術方案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油箱用橡膠墊的基礎上,在上述軸線方向隔振橡膠部形成有凹槽,該凹槽在該軸線方向隔振橡膠部的軸線方向內(nèi)側端面開口而在沿著上述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的基端部分的外周側沿周向延伸。采用第六技術方案,能夠在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的基端部分將橡膠表面的自由長度確保得較大,從而防止應變或應力的集中。因此,能夠在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實現(xiàn)優(yōu)異的耐久性。本發(fā)明的第七技術方案在第一技術方案 第六技術方案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油箱用橡膠墊的基礎上,上述兩個組合筒狀橡膠至少在上述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形成為彼此相同的形狀。采用第七技術方案,能夠防止應力偏向作用于任一方的組合筒狀橡膠的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從而在雙方的組合筒狀橡膠均實現(xiàn)優(yōu)異的耐久性。發(fā)明的效果采用本發(fā)明,利用配設在凸緣部的面對面間的軸線方向隔振橡膠部的壓縮彈性成分,實現(xiàn)在軸線方向上的高彈性常數(shù),有效地獲得耐負荷性能和限制燃油箱的位移的作用等。另一方面,在與軸線垂直方向上,在夾設在內(nèi)部軸構件與支承部之間的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設有凹凸狀部分,從而實現(xiàn)由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的剪切彈性成分獲得的低彈性常數(shù),有效地發(fā)揮減少流動聲音的傳遞的作用等。
圖1是以車輛安裝狀態(tài)表示作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油箱用橡膠墊的縱剖視圖,是與圖2的II1-1II截面相對應的剖視圖。圖2是構成圖1所示的油箱用橡膠墊的組合筒狀橡膠的俯視圖。圖3是圖2的II1-1II剖視圖。圖4是表示向主體配件安裝圖2所示的組合筒狀橡膠的安裝狀態(tài)的俯視圖。圖5是圖4的V-V剖視圖。圖6是表示向凸緣配件安裝與圖2不同的組合筒狀橡膠的安裝狀態(tài)的仰視圖。圖7是圖6的VI1-VII剖視圖。圖8是在圖1所示的油箱用橡膠墊的車輛安裝狀態(tài)下放大表示主要部分的橫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參照
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在圖1中,作為按照本發(fā)明所構造的油箱用橡膠墊的一實施方式,示出了用于支承汽車的燃油箱的油箱用橡膠墊10。油箱用橡膠墊10具有在內(nèi)部軸構件12安裝有兩個組合筒狀橡膠14a、14b的構造。并且,內(nèi)部軸構件12直接固定于車身側的安裝片16,并且內(nèi)部軸構件12貫穿被設置于燃油箱側的支承部18的安裝孔20,隔著兩個組合筒狀橡膠14a、14b間接安裝于燃油箱,從而利用車身隔振支承未圖示的燃油箱。另外,利用多個油箱用橡膠墊10在多處將燃油箱支承于車身。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原則上,上下方向是指作為在車輛安裝狀態(tài)下大致鉛垂上下方向的圖1中的上下方向。此外,原則上,左右方向是指作為在車輛安裝狀態(tài)下大致水平左右方向的圖1中的左右方向。更詳細而言,內(nèi)部軸構件12是通過將彼此獨立的主體配件22和凸緣配件24組合而形成的。主體配件22是利用鐵、鋁合金等金屬材料或硬質(zhì)的合成樹脂材料等形成的高剛性的構件,主體配件22形成為下凸緣部28自具有大致圓筒形狀的筒狀部26的下端向與軸線垂直方向的外側突出的構造。另外,在筒狀部26的軸線方向中途部分的外周面形成有臺階部30,筒狀部26中夾著臺階部30的上側為小徑筒部32,并且夾著臺階部30的下側為大徑筒部34。此外,筒狀部26的中心孔的軸線方向中途部分的一部分為大徑。另外,筒狀部26的壁厚比下凸緣部28的壁厚厚,通過在后述的車輛安裝狀態(tài)下充分確保向車身側的安裝片16安裝的安裝強度,并且使下凸緣部28的壁厚較薄,從而實現(xiàn)了輕型化。另外,筒狀部26的上端部分隨著向上方去其外徑尺寸逐漸減小,從而能夠容易地安裝后述的凸緣配件24。另一方面,凸緣配件24是環(huán)狀的構件,形成為上凸緣部38自具有大致圓筒形狀的連結筒部36的上端向與軸線垂直方向的外側突出的構造。另外,凸緣配件24沒有特別限定,例如可以對薄壁的具有大致圓環(huán)板形狀的金屬板實施沖壓加工,在金屬板的內(nèi)周部分形成連結筒部36,從而獲得凸緣配件24。并且,主體配件22的小徑筒部32被從凸緣配件24的連結筒部36的下方壓入該連結筒部36,從而將上述主體配件22和凸緣配件24連結固定,構成內(nèi)部軸構件12。在該內(nèi)部軸構件12中,下凸緣部28和上凸緣部38設置在軸線方向的兩端,沿軸線方向隔開規(guī)定距離地面對配置。另外,在軸線方向上,主體配件22的臺階部30與凸緣配件24的連結筒部36的下端面是間隔開的,容許主體配件22和凸緣配件24的尺寸誤差,防止發(fā)生組裝不良。該內(nèi)部軸構件12貫穿被設置于支承部18的安裝孔20,下凸緣部28以與支承部18相面對的方式配置在支承部18的軸線方向下方,并且上凸緣部38以與支承部18相面對的方式配置在支承部18的軸線方向上方。另外,內(nèi)部軸構件12中的筒狀部26和連結筒部36的外徑尺寸形成為比支承部18的安裝孔20的直徑小,上述內(nèi)部軸構件12與支承部18在徑向隔開規(guī)定距離。另外,在支承部18與下凸緣部28之間配設有組合筒狀橡膠14a,并且在支承部18與上凸緣部38之間配設有組合筒狀橡膠14b。上述組合筒狀橡膠14a和組合筒狀橡膠14b形成為彼此大致相同且上下顛倒的形狀,組合筒狀橡膠14a外套于主體配件22,并且組合筒狀橡膠14b外套于凸緣配件24,組合筒狀橡膠14a和組合筒狀橡膠14b在軸線方向上相對配置。g卩,如圖2和圖3所示,組合筒狀橡膠14由整體具有大致圓環(huán)形狀的橡膠彈性體形成。更詳細而言,組合筒狀橡膠14 一體地具備構成軸線方向外側部分的大致圓環(huán)形狀的軸線方向隔振橡膠部40,以及構成軸線方向內(nèi)側部分的筒狀的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另外,以下參照圖2和圖3說明組合筒狀橡膠14a的具體構造。如上所述,組合筒狀橡膠14b是與組合筒狀橡膠14a大致相同且上下顛倒的形狀,所以省略對軸線方向隔振橡膠部40b和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b的詳細說明。組合筒狀橡膠14a的軸線方向隔振橡膠部40a是沿周向呈環(huán)狀延伸的橡膠彈性體,在軸線方向上具有充分的厚度,并且在徑向上其壁厚也比較厚。另外,在軸線方向隔振橡膠部40a的內(nèi)周面上,以與軸線方向隔振橡膠部40a形成為一體的方式突出有在與軸線垂直方向上向內(nèi)側凸起的唇部44。此外,在軸線方向隔振橡膠部40a上形成有在軸線方向隔振橡膠部40a的上表面開口的凹槽46,該凹槽46沿周向連續(xù)地延伸。并且,組合筒狀橡膠14a的軸線方向隔振橡膠部40a配設在下凸緣部28與支承部18之間,并且組合筒狀橡膠14b的軸線方向隔振橡膠部40b配設在上凸緣部38與支承部18之間。組合筒狀橡膠14a的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a是從軸線方向隔振橡膠部40a的內(nèi)周部分向軸線方向內(nèi)側(組合筒狀橡膠14a的上方)突出的筒狀的橡膠彈性體,與軸線方向隔振橡膠部40a形成為一體。另外,在徑向上,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a的壁厚比軸線方向隔振橡膠部40a的壁厚薄,在本實施方式中,形成為軸線方向隔振橡膠部40a的一半以下的厚度尺寸。并且,見后述,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a插入配設在內(nèi)部軸構件12與支承部18的徑向之間。另外,軸線方向隔振橡膠部40a的凹槽46形成為沿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a的基端部分在外周側沿周向延伸,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a的外周面和凹槽46的內(nèi)壁面不具備臺階部或彎曲部等平滑地連續(xù)。另外,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a的內(nèi)徑和外徑在周向上連續(xù)地變化,在圖4所示的俯視狀態(tài)下,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a形成為波浪形狀。更詳細而言,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a具有在周向上交替且連續(xù)地形成有第一波狀彎曲部48和第二波狀彎曲部50的構造,其中,該第一波狀彎曲部48向徑向外側凸起,且向徑向內(nèi)側凹陷,該第二波狀彎曲部50向徑向外側凹陷,且向徑向內(nèi)側凸起。在本實施方式中,10個第一波狀彎曲部48和10個第二波狀彎曲部50以在周向上逐個交替且平滑地連續(xù)的狀態(tài)形成為一體,利用這些第一波狀彎曲部48和第二波狀彎曲部50形成凹凸狀部分。此外,關于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a的徑向尺寸,內(nèi)徑和外徑均在周向上連續(xù)變化,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a的厚度尺寸t在整周上為恒定。另外,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a的厚度尺寸t恒定不僅指厚度尺寸嚴格不變化的情況,而且還包括厚度尺寸在避免應變或應力的過度集中的范圍內(nèi)存在偏差(變化)的情況。詳細而言,優(yōu)選將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a的厚度尺寸t在周向上的增減(變化)抑制在10%左右,在該情況下,將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a的厚度尺寸t視作實際上恒定。形成為如上構造的組合筒狀橡膠14a安裝于內(nèi)部軸構件12的主體配件22。S卩,主體配件22的筒狀部26被從整體形成為大致圓環(huán)形狀的組合筒狀橡膠14a的中心孔的下方插入該中心孔,從而將組合筒狀橡膠14a外套于筒狀部26的大徑筒部34。由此,利用組合筒狀橡膠14a本身的彈性,將組合筒狀橡膠14a以與主體配件22的大徑筒部34非粘接的方式定位安裝于主體配件22的大徑筒部34 (參照圖4和圖5)。另一方面,組合筒狀橡膠14b安裝于凸緣配件24的連結筒部36。S卩,凸緣配件24的連結筒部36被從形成為與組合筒狀橡膠14a同樣的大致圓環(huán)形狀的組合筒狀橡膠14b的中心孔的上方插入該中心孔。由此,利用組合筒狀橡膠14b本身的彈性,將組合筒狀橡膠14b以與凸緣配件24的連結筒部36非粘接的方式定位安裝于連結筒部36 (參照圖6和圖7)。并且,在安裝有組合筒狀橡膠14a、14b的狀態(tài)下,將主體配件22和凸緣配件24彼此組裝,從而形成油箱用橡膠墊10。另外,在組合筒狀橡膠14a的軸線方向隔振橡膠部40a與組合筒狀橡膠14b的軸線方向隔振橡膠部40b的軸線方向之間,夾入有燃油箱側的支承部18,這些組合筒狀橡膠14a、14b的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a、42b均插入在支承部18的安裝孔20中。由此,將內(nèi)部軸構件12隔著組合筒狀橡膠14a、14b彈性地安裝于支承部18。進一步利用螺栓將內(nèi)部軸構件12固定于車身側的安裝片16,從而將燃油箱彈性支承于車身。另外,組合筒狀橡膠14a、14b的軸線方向隔振橡膠部40a、40b被從軸線方向兩側推壓于支承部18,這些軸線方向隔振橡膠部40a、40b在軸線方向上被預先壓縮。于是,由于軸線方向隔振橡膠部40a、40b的變形使形成于組合筒狀橡膠14a、14b的凹槽46基本消失。這樣,當軸線方向隔振橡膠部40a、40b在軸線方向上壓縮變形時,利用凹槽46容許軸線方向隔振橡膠部40a、40b向內(nèi)周側鼓出,從而能夠減小在組裝時波及到組合筒狀橡膠14a、14b的應變或應力。此外,在軸線方向上,組合筒狀橡膠14a的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a的上端面與組合筒狀橡膠14b的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b的下端面抵接,這些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a、42b在軸線方向上均被預先壓縮。另外,由于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a、42b沿周向形成為波浪形狀,所以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a的突出頂端面中的抵接面積和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b的突出頂端面中的抵接面積會根據(jù)組合筒狀橡膠14a、14b在周向上的相對方向的不同而變化。在該種情況下,優(yōu)選將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a、42b的突出頂端面中的抵接面積的最小值Smin相對于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a或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b的突出頂端面的總面積Smax的百分率設定為40% 60%。這是因為,當Smin相對于Smax過小時,有可能會因在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a、42b中由應力的集中而引起的損傷、變形而導致產(chǎn)生抵接狀態(tài)的意外解除等情況。另一方面,當Smin相對于Smax過大時,后述的間隙52、54的大小變得不充分,而難以充分發(fā)揮在與軸線垂直方向上的低彈性作用。在本實施方式中,對于兩個組合筒狀橡膠14a、14b沿周向相對旋轉了 9°的情況下的抵接面積而言,將Smin相對于Smax的百分率設定為大致50%。換言之,在本實施方式中,無論兩個組合筒狀橡膠14a、14b在周向上的相對位置如何,均將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a、42b的抵接面積確保為最大抵接面積的50%以上。另外,在圖8中用雙點劃線表示相對于組合筒狀橡膠14a沿周向旋轉了 9°的組合筒狀橡膠14b。此外,優(yōu)選將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a或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b的突出頂端面的總面積Sniax相對于內(nèi)部軸構件12的外周面與支承部18的內(nèi)周面之間的間隙的軸線方向投影面積Si;的百分率設定為50% 80%。更優(yōu)選將Smax相對于Sy的百分率設定為60% 70%。這是因為,當Smax小于Si:的50%時,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a、42b的厚度尺寸過小,在這些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a、42b抵接時,一方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a (42b)有可能會進入另一方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b (42a),而使輸入到這些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a、42b的變形明顯增大。另一方面,當Smax大于S ii的80%時,不能充分確保間隙52、54,而難以充分發(fā)揮在與軸線垂直方向上的低彈性作用。在本實施方式中,將Smax相對于Sii的百分率設定為66.5%。另外,如圖8所示,在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的第一波狀彎曲部48的內(nèi)周面上,位于頂點部分處的部分距內(nèi)部軸構件12的外周面間隔開規(guī)定的距離d,并且在該第一波狀彎曲部48的外周面上,位于該頂點部分處的部分與支承部18的安裝孔20的內(nèi)周面以抵接狀態(tài)重疊。由此,如圖1、圖8所示,以在第一波狀彎曲部48的內(nèi)周面與內(nèi)部軸構件12的外周面之間設有內(nèi)周側的間隙52的狀態(tài),將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組裝于內(nèi)部軸構件12和支承部18。另一方面,在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的第二波狀彎曲部50的內(nèi)周面上,位于頂點部分處的部分與內(nèi)部軸構件12的外周面以抵接狀態(tài)重疊,并且在該第二波狀彎曲部50的外周面上,位于該頂點部分處的部分距支承部18的安裝孔20的內(nèi)周面間隔開規(guī)定的距離d。由此,以在第二波狀彎曲部50的外周面與支承部18的內(nèi)周面之間設有外周側的間隙54的狀態(tài),將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組裝于內(nèi)部軸構件12和支承部18。另夕卜,在圖1中,為了便于理解而稍大地表示了間隙52、54。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內(nèi)周側的間隙52的徑向最大尺寸與外周側的間隙54的徑向最大尺寸形成為彼此相同的大小(d),但也可以形成為互不相同的大小。另外,為了確保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a與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b的抵接面積,需要相對于內(nèi)部軸構件12與支承部18的徑向上的分開距離D,適當?shù)?例如d < t < 4d。更優(yōu)選1.5d < t < 3d)設定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a、42b的厚度尺寸t與間隙52、54的徑向最大尺寸d的比率。這是因為,當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a、42b的厚度尺寸t過大時,難以發(fā)揮利用后述的剪切彈性成分而得到的低彈性作用。另一方面,當間隙52、54的徑向最大尺寸d過大時,根據(jù)兩個組合筒狀橡膠14a、14b在周向上的相對位置關系的不同,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a、42b的頂端面的抵接面積有可能變得過小,而使應力集中在抵接部分。采用這種按照本實施方式所構造的油箱用橡膠墊10,在上凸緣部38與支承部18的軸線方向之間夾入有組合筒狀橡膠14b的軸線方向隔振橡膠部40b,在下凸緣部28與支承部18的軸線方向之間夾入有組合筒狀橡膠14a的軸線方向隔振橡膠部40a。因此,在軸線方向上,利用上述軸線方向隔振橡膠部40a、40b的壓縮彈性成分實現(xiàn)充分硬的彈性特性,從而實現(xiàn)優(yōu)異的耐負荷性能和振動衰減性能。此外,軸線方向隔振橡膠部40a在下凸緣部28與支承部18的面對面之間在軸線方向上被預先壓縮,軸線方向隔振橡膠部40b在上凸緣部38與支承部18的面對面之間在軸線方向上被預先壓縮。由此,能夠?qū)⑤S線方向隔振橡膠部40a、40b在壓縮方向上的彈性特性設定得更高。此外,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a、42b的各突出頂端面在軸線方向上彼此抵接,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a、42b在軸線方向上被預先壓縮。由此,將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a、42b在軸線方向上的壓縮彈性成分用作組合筒狀橡膠14a、14b的彈性的軸線方向成分,從而能夠進一步提高負荷支承性能和高衰減性能。而且,在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a、42b的基端部的外周側分別形成有在整周延伸的凹槽46,使組合筒狀橡膠14a、14b以各凹槽46消失的方式變形,從而容許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a、42b隨著在軸線方向上壓縮變形而向與軸線垂直方向鼓出。因此,能夠防止由組裝引發(fā)的應變或應力波及到組合筒狀橡膠14a、14b,從而防止耐久性下降。另一方面,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形成為薄壁的筒狀,并且形成為沿周向具有第一波狀彎曲部48和第二波狀彎曲部50的波浪形狀,在車輛安裝狀態(tài)下,在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a、42b與內(nèi)部軸構件12之間設有內(nèi)周側的間隙52,并且在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a、42b與支承部18之間設有外周側的間隙54。于是,在與軸線垂直方向的振動輸入時,在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以第一波狀彎曲部48和第二波狀彎曲部50的曲率減小的方式變形,由此,剪切彈性成分起支配性作用,抑制在與軸線垂直方向上的彈性常數(shù)。另外,在沿與軸線垂直方向輸入的振動具有明顯較大的振幅的情況下,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的位于振動輸入方向的一方的部分變形至沿著內(nèi)部軸構件12的外周面的形狀,并且位于振動輸入方向的另一方的部分變形至沿著支承部18的內(nèi)周面的形狀。結果,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在內(nèi)部軸構件12與支承部18之間被壓縮,基于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的壓縮彈性成分,發(fā)揮優(yōu)異的耐負荷性、止擋作用和高衰減效果
坐寸o而且,第一波狀彎曲部48的頂點部分與支承部18的內(nèi)周面抵接,并且第二波狀彎曲部50的頂點部分與內(nèi)部軸構件12的外周面抵接。因此,能夠最大程度地利用間隙52、54,聞效發(fā)揮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a、42b的剪切彈性成分,從而實現(xiàn)在與軸線垂直方向上的低彈性特性化。此外,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a、42b均形成為在整周上連續(xù)地設有第一波狀彎曲部48和第二波狀彎曲部50的構造,所以不必在周向上進行高精度的定位,組裝作業(yè)容易進行。特別是,通過分別適當?shù)卦O定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a、42b的厚度尺寸t和間隙52、54的最大直徑尺寸d,無論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a、42b在周向上的相對方向如何,均能充分地確保頂端面的抵接面積。因此,不用在周向上進行定位,就能使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a、42b在軸線方向上抵接,而以目標狀態(tài)穩(wěn)定地進行組裝。另外,第一波狀彎曲部48和第二波狀彎曲部50均形成為在周向上平滑且直徑尺寸連續(xù)變化的形狀。因此,能夠防止在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a、42b產(chǎn)生局部應變集中或局部應力集中,提高耐久性。而且,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a、42b在整周上以恒定的厚度尺寸形成,由此,也能防止因厚度的不同而使應力集中,從而提高耐久性。另外,在油箱用橡膠墊10中,兩個組合筒狀橡膠14a、14b的整體為彼此相同的形狀,且這兩個組合筒狀橡膠14a、14b彼此上下顛倒而在軸線方向上相對配置。因此,能夠利用單一形狀的橡膠彈性體獲得組合筒狀橡膠14a和組合筒狀橡膠14b,從而能夠削減模具,以及使制造容易進行。此外,由于組合筒狀橡膠14a和組合筒狀橡膠14b在形狀上沒有區(qū)另IJ,所以只留意組裝的方向,就能容易地防止組合筒狀橡膠14a、14b的誤組裝。以上,詳細說明了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不限定于其具體的描述。例如,兩個組合筒狀橡膠14a、14b也可以不是彼此相同的形狀,可以將軸線方向隔振橡膠部和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的任一方或兩方形成為互不相同的形狀。另外,在兩個組合筒狀橡膠14a、14b中,優(yōu)選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的形狀彼此相同,由此能夠防止應變或應力集中作用于一方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充分地確保形成為薄壁的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的耐久性。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具有以沿周向連續(xù)的方式在整周上形成有多個構成凹凸狀部分的第一波狀彎曲部48和第二波狀彎曲部50的構造。但是,凹凸狀部分也可以在周向上設在一部分上,例如通過在徑向一方向的兩側分別形成凹凸狀部分,使設有這些凹凸狀部分的徑向同在與軸線垂直方向上的主要的振動輸入方向一致,也能發(fā)揮本發(fā)明的效果。此外,作為凹凸狀部分,例如也可以采用具有帶有棱角的凹狀部分和凸狀部分的凹凸狀部分,來代替第一波狀彎曲部48和第二波狀彎曲部50連續(xù)的平滑的彎曲形狀。另外,本發(fā)明不僅能夠應用于汽車的燃油箱的支承構造所用的橡膠墊,還能應用于例如自動兩輪車或柴油機車等鐵道用車輛等中將燃油箱支承于車身的油箱用橡膠墊。附圖標記說明10、油箱用橡膠墊;12、內(nèi)部軸構件;14、組合筒狀橡膠;18、支承部;20、安裝孔;28、下凸緣部;38、上凸緣部;40、軸線方向隔振橡膠部;42、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6、凹槽;48、第一波狀彎曲部(凹凸狀部分);50、第二波狀彎曲部(凹凸狀部分);52、間隙;54、間隙。
權利要求
1.一種油箱用橡膠墊,該油箱用橡膠墊用于在多個部位將燃油箱隔振支承于車身,其特征在于, 在固定于上述燃油箱和上述車身的一方的內(nèi)部軸構件的軸線方向兩端部設有凸緣部,并且在設置于該燃油箱和該車身的另一方的支承部形成有安裝孔,該內(nèi)部軸構件貫穿配置于該安裝孔,從而該凸緣部分別與該支承部的軸線方向兩側面對配置, 兩個組合筒狀橡膠以在軸線方向上相對的方式外套于該內(nèi)部軸構件,在各個該組合筒狀橡膠的軸線方向外側部分設有環(huán)狀的軸線方向隔振橡膠部,該軸線方向隔振橡膠部配置在該內(nèi)部軸構件的該凸緣部與該支承部的軸線方向面對面之間,并且在各個該組合筒狀橡膠的軸線方向內(nèi)側部分設有筒狀的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該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從軸線方向兩側進入該支承部的該安裝孔,而配置在該內(nèi)部軸構件與該支承部的與軸線垂直方向面對面之間, 在各個該組合筒狀橡膠的該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上,使該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的徑向尺寸在周向上局部地不同而沿周向設有凹凸狀部分,該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以在該凹凸狀部分處與該內(nèi)部軸構件的外周面之間以及與該支承部的內(nèi)周面之間分別存在間隙的狀態(tài)被組裝。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箱用橡膠墊,其中, 上述兩個組合筒狀橡膠中的各上述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在軸線方向的頂端面以彼此抵接的狀態(tài)對接。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油箱用橡膠墊,其中, 上述組合筒狀橡膠中的上述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在整周上形成為恒定的厚度尺寸。
4.根據(jù)權利要求1 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油箱用橡膠墊,其中, 上述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形成為徑向尺寸在周向上連續(xù)變化的波形形狀。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油箱用橡膠墊,其中, 上述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的上述凹凸狀部分構成為包括徑向尺寸在周向上均連續(xù)變化的向外側凸起的第一波狀彎曲部和向內(nèi)側凸起的第二波狀彎曲部,該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以如下狀態(tài)被組裝,即,該第一波狀彎曲部的頂點部分在其外周面與上述支承部的內(nèi)周面抵接,且在其內(nèi)周面與上述內(nèi)部軸構件的外周面之間存在間隙,并且該第二波狀彎曲部的頂點部分在其內(nèi)周面與該內(nèi)部軸構件的外周面抵接,且在其外周面與該支承部的內(nèi)周面之間存在間隙。
6.根據(jù)權利要求1 5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油箱用橡膠墊,其中, 在上述軸線方向隔振橡膠部形成有凹槽,該凹槽在該軸線方向隔振橡膠部的軸線方向內(nèi)側端面開口而在沿著上述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的基端部分的外周側沿周向延伸。
7.根據(jù)權利要求1 6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油箱用橡膠墊,其中, 上述兩個組合筒狀橡膠至少在上述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形成為彼此相同的形狀。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不會相應地使構造復雜化、使零件件數(shù)增加地,就能夠付與在上下方向上的充分大的支承彈性剛度和在水平方向上的低彈性特性的新型構造的油箱用橡膠墊。在貫穿支承部(18)的安裝孔(20)的內(nèi)部軸構件(12)上外套有兩個組合筒狀橡膠(14),在各個組合筒狀橡膠(14)中設有軸線方向隔振橡膠部(40),其配置在凸緣部(38、28)與支承部(18)的軸線方向面對面間;筒狀的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其配置在內(nèi)部軸構件(12)與支承部(18)的與軸線垂直方向面對面間。在各個組合筒狀橡膠(14)的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上,使該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的徑向尺寸在周向上局部地不同而沿周向設有凹凸狀部分(48、50),該與軸線垂直方向隔振橡膠部(42)以在凹凸狀部分(48、50)處與內(nèi)部軸構件(12)的外周面之間以及與支承部(18)的內(nèi)周面之間存在間隙(52、54)的狀態(tài)被組裝。
文檔編號F16F1/38GK103097764SQ20118004373
公開日2013年5月8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12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0月29日
發(fā)明者川地裕矢, 前橋秀樹, 古澤卓士, 小林潤 申請人:東海橡塑工業(yè)株式會社, 豐田自動車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