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撓性管用接頭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難以發(fā)生液體泄漏且由意外的事態(tài)導致無法使用的可能性較低的撓性管用接頭。
背景技術:
專利文獻I公開了圖8所示的撓性管用接頭。該撓性管用接頭包括接頭主體200、 套筒202、環(huán)形彈簧204、O型密封圈206、密封件208和壓環(huán)210。在接頭主體200中,自入口側順序形成有大徑孔200a、中徑孔200b和小徑孔 200c。套筒202滑動自由地安裝于接頭主體200的中徑孔200b,其與撓性管300的前端部分卡合。套筒202的入口側延伸至接頭主體200的大徑孔200a。環(huán)形彈簧204形成為環(huán)狀,利用彈性變形擴展或收縮,其在未施加載荷的狀態(tài)下嵌入到撓性管300的谷部312的外周,在擴徑的狀態(tài)下安裝于套筒202的入口側外表面。壓環(huán)210旋裝于接頭主體200的入口側。在壓環(huán)210與接頭主體200之間嵌入有O型密封圈206。在壓環(huán)210的內周面安裝有密封件208。壓環(huán)210的內深處端附近的內徑小于環(huán)形彈簧204嵌入于谷部312的外周時該環(huán)形彈簧204的外徑。專利文獻2公開了圖9 (A)、⑶所示的撓性管用接頭。該撓性管用接頭包括接頭主體250、定位抵住物(日文^ — f部材)252、壓環(huán)254和防水密封件256。接頭主體250具有管插入孔270。在管插入孔270中插入有撓性管300。定位抵住物252配置在管插入孔270中。定位抵住物252具有后方突起252a。后方突起252a插入到撓性管300外表面的谷部312中。在將定位抵住物252的后方突起252a插入到撓性管300外表面的谷部312中的狀態(tài)下固定壓環(huán)254。另外,壓環(huán)254在接頭主體250的管插入孔270內沿著軸線方向滑動。 因而,壓環(huán)254能夠在定位抵住物252的后方突起252a未嵌入到撓性管300的谷部312中的位置與保持定位抵住物252的后方突起252a嵌入到撓性管300的谷部312中的狀態(tài)的位置之間位移。防水密封件256將撓性管300和接頭主體250之間密封。而且,在圖9(A)、(B)所示的撓性管用接頭上還設有鎖定機構。該鎖定機構在如下所述的狀態(tài)下鎖定壓環(huán)254。該狀態(tài)是指后方突起252a嵌入到谷部312中的狀態(tài)。該鎖定機構由止動環(huán)構件258、第I槽260、第2槽262和第3槽264構成。止動環(huán)構件258是C字形的構件。第I槽260形成于接頭主體250。第I槽260 與止動環(huán)構件258的外周部卡合。第2槽262也形成于接頭主體250。第2槽262也與止動環(huán)構件258的外周部卡合。第3槽264形成于壓環(huán)254的外周面。第3槽264與止動環(huán)構件258的內周部卡合。止動環(huán)構件258在內周部卡合于第3槽264的狀態(tài)下,與壓環(huán)254 的滑動相應地自第I槽260向第2槽262滑動。在止動環(huán)構件258的外周部卡合于第I槽260時,壓環(huán)254以半插入狀態(tài)暫時固定于接頭主體250。此時的壓環(huán)254的位置是后方突起252a未嵌入到谷部312中的位置。 在止動環(huán)構件258的外周部卡合于第2槽262時,壓環(huán)254被鎖定。此時,后方突起252a 保持為嵌入到谷部312中的狀態(tài)。壓環(huán)254的壓入量被設定為與上述第I槽260和第2槽 262之間的距離大致相等。采用該撓性管用接頭,在壓入壓環(huán)254時,能夠在維持良好的密封性的狀態(tài)下連接撓性管300?,F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平6-185680號公報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03-176888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發(fā)明所要解決的問題但是,專利文獻I和2中公開的撓性管用接頭存在易于發(fā)生流體泄漏這樣的問題。本發(fā)明即是為了解決該問題點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難以發(fā)生流體泄漏的撓性管用接頭。解決問題的手段為了達到上述目的,遵照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撓性管用接頭10、12包括接頭主體 20、21和能夠彈性變形的密封件22、23。密封件22、23收容在接頭主體20、21內。在接頭主體20、21內插入撓性管300。在撓性管300的外周部上,沿著管軸線方向交替地并列設有在圓周方向整周上延伸的山部310和谷部312。在密封件22、23的中央形成有管插入孔 60h。在管插入孔60h中插入撓性管300。密封件22、23在插入到管插入孔60h中的撓性管 300的外周面和接頭主體20、21的內周面之間進行密封。接頭主體20、21具有插入口 40、 41、第I收容部42、密封件縮徑引導部48和第2收容部44。在插入口 40、41中插入撓性管 300。第I收容部42形成在插入口 40、41的深處,連通于該插入口 40、41。密封件縮徑引導部48形成在第I收容部42的與插入口相反的一側,隨著遠離第I收容部42而縮窄。第2 收容部44形成在密封件縮徑弓I導部48的深處,收容撓性管300的前端部和該撓性管300的前端部外周的密封件22、23。密封件22、23具有胴部60a、61a和密封作用部60c、61c、61g。 胴部60a、61a利用收容在接頭主體20、21內的撓性管300的前端部被壓入到第2收容部44 的深處。通過將胴部60a、61a壓入到第2收容部44的內側而將密封作用部60c、61c、61g 引入到第2收容部44中。密封作用部60c、61c、61g被引入到第2收容部44中時在密封件縮徑引導部48的作用下嚙合于撓性管300的谷部312,其被向第2收容部44中引入之后將第2收容部44的內周和撓性管300的外周之間密封。密封作用部60c、61c、61g將第2收容部44的內周和其撓性管300的外周之間密封。在該密封時,使密封作用部60c、6lc、6Ig嚙合于撓性管300的谷部312,因此,能夠使密封性的提高和使密封作用部60c、61c、61g較深地嚙合于撓性管300的谷部312并存。由于它們能夠并存,因此,難以發(fā)生流體泄漏。另外,上述密封作用部也可以具有多個環(huán)狀部61c、61g。這些環(huán)狀部61c、61g在密封件縮徑引導部48和第I收容部42的中心軸線方向上并列地配置。并且,相鄰的環(huán)狀部 61c、61g也可以互相連接。密封作用部所具有的多個環(huán)狀部61c、61g互相連接。這些環(huán)狀部61c、61g在密封件縮徑引導部48和第I收容部42的中心軸線方向上并列地配置。由此,在胴部60a、61a被引入到第2收容部44的深處時,這些環(huán)狀部61c、61g被依次引入到第2收容部44中。這些環(huán)狀部61c、61g分別嚙合于撓性管300的多個谷部312。由于多個環(huán)狀部61c、61g分別嚙合于多個谷部312,因此,難以發(fā)生流體泄漏。另外,上述密封作用部也可以具有在撓性管的圓周方向整周上延伸的I個環(huán)狀部 60c。并且,環(huán)狀部60c也可以嚙合于撓性管300的谷部312。另外,期望上述撓性管接頭還包括壓環(huán)24。壓環(huán)24配置在相對于密封件22、23靠接頭主體20、21的插入口 40、41 一側的位置而連接于接頭主體20、21。壓環(huán)24具有供撓性管300貫穿的筒部76a。在筒部76a中的、配置在插入口 40、41中的一側的端部設有壓環(huán)錐形面82b。壓環(huán)錐形面82b朝向插入口 40、41的深處擴開。并且,期望密封件22、23還具有防脫部60e。防脫部60e配置在相對于密封作用部60c、61c、61g靠近插入口 40、41的位置。在防脫部60e的外周設有外周錐形面62。外周錐形面62朝向插入口 40、41的方向縮窄。外周錐形面62與壓環(huán)錐形面82b相對。在對撓性管300向自接頭主體20、21拉拔的方向施加拉拔力時,若接觸于壓環(huán)錐形面82b的外周錐形面62自壓環(huán)錐形面82b受到反作用力,則防脫部60e中的、配置在外周錐形面62的背面?zhèn)鹊牟糠?3將該反作用力傳遞到撓性管300,阻止拔出撓性管300。或者,期望上述撓性管用接頭10、12還包括外徑利用彈性變形而變化的彈性擋環(huán) 106。并且,期望在筒部76a中的與接頭主體20、21的內周相對的面設有彈性擋環(huán)收容保持槽84。并且,期望彈性擋環(huán)106的內周嵌入到彈性擋環(huán)收容保持槽84中。并且,期望在接頭主體20、21的內周設有第I彈性擋環(huán)卡合槽90和第2彈性擋環(huán)卡合槽92。第2彈性擋環(huán)卡合槽92設置在相對于第I彈性擋環(huán)卡合槽90遠離插入口 40、41的位置。在彈性擋環(huán) 106的外周嵌入到第I彈性擋環(huán)卡合槽90中時,若壓環(huán)24被壓入到插入口 40、41中,則彈性擋環(huán)106自第I彈性擋環(huán)卡合槽90滑出,嵌入到第2彈性擋環(huán)卡合槽92?;蛘?,期望上述撓性管用接頭10、12還包括樹脂層110。樹脂層110接合于壓環(huán) 24的筒部76a中的嵌入預定部77。嵌入預定部77是在彈性擋環(huán)的外周嵌入到第I彈性擋環(huán)卡合槽中時自接頭主體露出、且在彈性擋環(huán)的外周嵌入到第2彈性擋環(huán)卡合槽中時配置在插入口中的部分。并且,期望壓環(huán)24除了筒部76a之外,還在筒部76a的外周具有凸緣部76b。凸緣部76b隔著嵌入預定部77地與接頭主體20、21相對。另外,期望上述撓性管用接頭10、12還包括耐火密封件104。耐火密封件104在第 I收容部42的內周上配置在密封件22、23的外周。發(fā)明效果采用本發(fā)明,能夠難以發(fā)生流體泄漏。
圖I是以壓入密封件之前的狀態(tài)表示本發(fā)明的第I實施方式的撓性管用接頭的半剖圖。圖2是以壓入密封件完成的狀態(tài)表示的該撓性管用接頭的半剖圖。圖3是以插入撓性管完成之后的狀態(tài)表示的該撓性管用接頭的半剖圖。圖4中,(a)是密封件的半剖圖,(b)是密封件的后視圖,(C)是密封件的側視圖。圖5是以壓入密封件之前的狀態(tài)表示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撓性管用接頭的半剖圖。圖6是以壓入密封件完成的狀態(tài)表示的該撓性管用接頭的半剖圖。圖7是以插入撓性管完成之后的狀態(tài)表示的該撓性管用接頭的半剖圖。圖8是第I以往例的撓性管用接頭的半剖圖。圖9中,(A)是以插入撓性管中途的狀態(tài)表示第2以往例的撓性管用接頭的剖視圖,(B)是以插入撓性管完成之后的狀態(tài)表示該撓性管用接頭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參照
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在以下說明中,對相同的部件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它們的名稱及功能也相同。因而,不對它們反復進行詳細地說明。第I實施方式下面,根據
本發(fā)明的第I實施方式。圖I是以壓入密封件22之前的狀態(tài)表示本發(fā)明的第I實施方式的撓性管用接頭10的半剖圖。圖2是以壓入密封件22中途的狀態(tài)表示的該撓性管用接頭10的半剖圖。圖3是以插入撓性管300完成之后的狀態(tài)表示的該撓性管用接頭10的半剖圖。圖4的(a)是密封件22的半剖圖。圖4的(b)是密封件 22的后視圖。圖4的(c)是密封件22的側視圖。如圖I所示,本實施例的撓性管用接頭10包括接頭主體20、密封件22和壓環(huán)24 等。在接頭主體20的一端部形成有接受口部30。在接頭主體20的另一端部的外周形成有連接用外螺紋32。接受口部30是接受金屬制的撓性管300的前端部的部分。密封件22 收容在該接頭主體20的接受口部30的內部。壓環(huán)24以留出壓入量的半插入狀態(tài)連接于該接頭主體20。壓環(huán)24配置在比密封件22靠后述插入口 40側的位置。如圖I所示,撓性管300在其外周部上,沿著管軸線方向交替地并列設有在圓周方向整周上延伸的山部310和谷部312,由氯乙烯等合成樹脂層314包覆其外周。如圖I所示,在接頭主體20的接受口部30內設有插入口 40、第I收容部42、第2 收容部44。其中最靠近入口側的是插入口 40。其中最靠近深處側的是第2收容部44。撓性管300插入到插入口 40中。第I收容部42形成在插入口 40的深處。第I收容部42連通于插入口 40。另外,在本發(fā)明的說明中,“連通”的意思是指通過通路使兩個空間成為連接狀態(tài)。這里所說的“通路”不僅是管狀的構件,也包含單純的孔。第2收容部44收容撓性管300的前端部和上述密封件22。在第2收容部44的內深處端有止動部46。止動部46 與第2收容部44相比向接頭主體20的中心軸線方向突出。在第I收容部42和第2收容部44之間存在密封件縮徑引導部48。密封件縮徑引導部48設置在第I收容部42的與插入口 40相反的一側。密封件縮徑引導部48是隨著遠離第I收容部42而縮窄的形狀。在第I收容部42和插入口 40之間存在防脫縮徑引導部50。防脫縮徑引導部50是隨著遠離插入口 40而縮窄的形狀。如圖4(a) (C)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密封件22具有胴部60a、管端承受部60b、單一環(huán)狀部60c、連結部60d和防脫部60e。在密封件22的中央形成有管插入孔60h。在管插入孔60h中插入撓性管300。胴部60a、管端承受部60b、單一環(huán)狀部60c、連結部60d和防脫部60e成為一體。胴部60a為筒狀。胴部60a的內徑與撓性管300的山部310的外徑大致相同。管端承受部60b在該胴部60a的前端部向內突出。通過使單一環(huán)狀部60c嚙合于撓性管300的谷部312,接頭主體20的內周面與撓性管300的外周面密封。單一環(huán)狀部 60c在胴部60a的后端部向外突出。連結部60d設置在該單一環(huán)狀部60c的后方,將單一環(huán)狀部60c和防脫部60e連結起來。連結部60d的內徑大于胴部60a的內徑。防脫部60e配置在該連結部60d的后端部、即相對于單一環(huán)狀部60c靠近插入口 40的位置。在接頭主體 20中收容有密封件22時,防脫部60e的內徑小于連結部60d的內徑,大于撓性管300的山部310的外徑。在接頭主體20中收容有密封件22時,防脫部60e的外徑大于連結部60d 的外徑。胴部60a、單一環(huán)狀部60c及連結部60d為橡膠制。在可用作這些原料的橡膠的例子中存在丁腈橡膠(NBR)、丁苯橡膠(SBR)、三元乙丙橡膠(EPDM)等。在管端承受部60b中埋入有黃銅制墊圈等加強墊片60f。管端承受部60b的材質既可以由與胴部60a、單一環(huán)狀部60c及連結部60d相同的材料形成,也可以由與其不同的材料形成。防脫部60e由比胴部60a、單一環(huán)狀部60c及連結部60d硬的材料形成。作為這種材料的例子,存在黃銅等金屬材料、硬質樹脂。防脫部60e的一部分為圓弧狀。多個防脫部 60e連接于連結部60d的后端部。這些防脫部60e在圓周方向上并列地配置。防脫部60e 彼此空開間隔地分離。在防脫部60e的后端外周設有外周錐形面62。該外周錐形面62朝向插入口 40的方向、即后端縮窄。該密封件22在插入撓性管300之前(初始狀態(tài))如圖I所示地配置。即,在初始狀態(tài)下,將密封件22配置為管端承受部60b和胴部60a位于第2收容部44內,單一環(huán)狀部 60c位于第I收容部42內,而且,防脫部60e位于插入口 40內。如圖I所示,在接頭主體20內的止動部46配置有前端卡掛構件70。前端卡掛構件70由金屬、硬質樹脂等形成。前端卡掛構件70具有擴徑縮徑自由的C形的環(huán)部72a、及彈性變形自由的多個止回爪72b。環(huán)部72a的外徑部卡合在設置于止動部46的外徑側的圓周槽74a內。止回爪72b自環(huán)部72a的內徑部的多個部位朝向第2收容部44內突出。如圖I所示,壓環(huán)24具有筒部76a和凸緣部76b。筒部76a和凸緣部76b成為一體。筒部76a配置在接頭主體20的插入口 40側,連接于接頭主體20。在插入口 40中,筒部76a能夠在軸線方向上移動。撓性管300能夠貫穿在筒部76a中。凸緣部76b設置在該筒部76a的入口側后端部的外周。凸緣部76b隔著后述的嵌入預定部77地與接頭主體20 相對。凸緣部76b的外徑大于插入口 40的孔徑。筒部76a具有密封件槽78。密封件槽78設置在筒部76a的入口側后端的內周。 密封件槽78形成在圓周方向上。在密封件槽78中嵌入有防水密封件80。防水密封件80 由EPDM等制作。防水密封件80的截面為T形。在防水密封件80的圓周方向多個部位埋設有銷形狀的選擇透過性構件100。選擇透過性構件100使氣體透過,但不使固體、液體透過。由此,能夠檢查漏氣。選擇透過性構件100例如是包含連續(xù)多孔質膜的密封件、或者具有連續(xù)氣孔的多孔質體。前者的連續(xù)多孔質膜能夠通過成形四氟乙烯樹脂粉體來獲得。 后者的多孔質體能夠通過由聚乙烯、聚丙烯、聚丙烯酸甲酯(日文^U —
卜)等熱塑性樹脂粉體成形來獲得。在筒部76a中的配置于插入口 40中的一側的端部的外周設有引導錐形面82a。引導錐形面82a的形狀為前端細的形狀。引導錐形面82a的坡度與設置于接頭主體20的防脫縮徑引導部50大致相同。在筒部76a中的配置于插入口 40中的一側的端部的內周設有壓環(huán)錐形面82b。壓環(huán)錐形面82b是朝向插入口 40的深處擴展的尖寬(日文先拡# >9 ) 形。如圖I所示,在筒部76a中的與接頭主體20的內周相對的面設有彈性擋環(huán)收容保持槽84。彈性擋環(huán)收容保持槽84設置在圓周方向上。另一方面,在接頭主體20的插入口 40的內周設有第I彈性擋環(huán)卡合槽90和第2彈性擋環(huán)卡合槽92。它們分別沿著圓周方向延伸。第2彈性擋環(huán)卡合槽92設置在相對于第I彈性擋環(huán)卡合槽90距插入口 40較遠的位置。在第I彈性擋環(huán)卡合槽90內的前側槽壁形成有槽錐形面90a。槽錐形面90a朝向第 I收容部42的方向縮窄。在彈性擋環(huán)收容保持槽84的后側設有防水密封件槽86。在該防水密封件槽86中嵌入有防水密封件102。在接頭主體20的第I收容部42的內周,以包圍密封件22的外周的方式設有耐火密封件槽94。在該耐火密封件槽94中嵌入有由含有熱膨脹性石墨的橡膠等構成的耐火密封件104。本實施例的撓性管用接頭10包括第I定位保持機構和第2定位保持機構。第I 定位保持機構將壓環(huán)24的如端部定位保持在初始位直。圖I表不壓環(huán)24被定位保持在初始位置的狀態(tài)(半插入狀態(tài))。由圖I可明確,這里所說的初始位置的意思是指撓性管300 插入之如S封件22的防脫部60e之后。弟2定位保持機構將壓環(huán)24的如端部定位保持在完全壓入的位置。圖3表示壓環(huán)24的前端部被定位保持在完全壓入的位置的狀態(tài)。由圖 3可明確,這里所說的完全壓入的位置的意思是指隨著插入撓性管300而將密封件22壓入到第2收容部44內之后、在與密封件22的防脫部60e之間隔開微小間隙的位置。如圖I所示,第I定位保持機構由壓環(huán)24的彈性擋環(huán)收容保持槽84、彈性擋環(huán) 106、接頭主體20的第I彈性擋環(huán)卡合槽90、包覆樹脂層110構成。彈性擋環(huán)106具有缺緣部,其外形利用彈性變形而變化。在彈性擋環(huán)收容保持槽84中嵌入收容有彈性擋環(huán)106的內周部。在第I彈性擋環(huán)卡合槽90中卡合有彈性擋環(huán)106的外周部。包覆樹脂層110以緊貼于半插入狀態(tài)的壓環(huán)24中的自接頭主體20露出的部分的外表面和接受口部30的外表面的一部分的方式覆蓋。與它們緊貼的的目的在于,通過覆蓋于壓環(huán)24上之后被加熱, 包覆樹脂層110收縮。由此,包覆樹脂層110會接合于嵌入預定部77。嵌入預定部77是這樣的部分,即,是壓環(huán)24的筒部76a中的、在彈性擋環(huán)106的外周嵌入到第I彈性擋環(huán)卡合槽90中時自接頭主體20露出、而且在彈性擋環(huán)106的外周嵌入到第2彈性擋環(huán)卡合槽92 中時配置在插入口 40中的部分。結果,凸緣部76b隔著嵌入預定部77地與接頭主體20相對。包覆樹脂層110的厚度大于插入口 40的內周面和壓環(huán)24的筒部76a之間的間隙,而且包覆樹脂層110由熱收縮性的塑料制的膜構成。也可以替代熱收縮性的塑料制的膜,而由熱收縮性的塑料制的片或者由這樣的塑料制成的管來構成。作為包覆樹脂層110的原料,優(yōu)選為聚苯乙烯收縮膜、聚烯烴收縮膜、聚酯收縮膜、聚戊二烯收縮膜等考慮到環(huán)境的非氯乙烯系原料。利用第I定位保持機構,壓環(huán)24被定位保持在上述初始位置。由此,即使對半插入狀態(tài)的壓環(huán)24施加意外的力,也難以將其壓入到接頭主體20中。第2定位保持機構由壓環(huán)24的彈性擋環(huán)收容保持槽84、彈性擋環(huán)106、接頭主體 20的第2彈性擋環(huán)卡合槽92構成。如上所述,第2彈性擋環(huán)卡合槽92在接受口部30的內周,與第I彈性擋環(huán)卡合槽90并列地設置在相對于第I彈性擋環(huán)卡合槽90距插入口 40較遠的位置。拆下包覆樹脂層110之后,將半插入狀態(tài)的壓環(huán)24壓入到插入口 40中時,彈性擋環(huán)106自第I彈性擋環(huán)卡合槽90的槽錐形面90a滑出。之后進一步壓入壓環(huán)24時,彈性擋環(huán)106嵌合于第2彈性擋環(huán)卡合槽92。由此,壓環(huán)24的前端部被定位保持在完全壓入的位置。如上所述,圖3表示彈性擋環(huán)106嵌合于第2彈性擋環(huán)卡合槽92的狀態(tài)。另外,壓環(huán)24的壓入量、即行程長度S(參照圖2)被設定為與第I彈性擋環(huán)卡合槽90和第2彈性擋環(huán)卡合槽92之間的距離大致相等。接著,參照圖I 圖3說明在上述撓性管用接頭10上連接撓性管300的要領。在如圖I所示地連接撓性管300之前撓性管用接頭10的庫存、保管時、輸送時等情況下,第I定位保持機構難以發(fā)生半插入狀態(tài)的壓環(huán)24不小心被壓入的事態(tài)。即,利用彈性擋環(huán)106的外周部和第I彈性擋環(huán)卡合槽90的卡合作用、設置于嵌入預定部77的包覆樹脂層110的支承作用,能夠防止上述事態(tài)發(fā)生。在連接撓性管300時,首先,將撓性管300 (該撓性管300的前端部分的合成樹脂層314被預先剝離。結果,該撓性管300的山部310露出。)從壓環(huán)24的入口側插入到接頭主體20的插入口 40內。撓性管300在密封件22中按照防脫部60e、連結部60d、單一環(huán)狀部60c、胴部60a的順序通過。之后,撓性管300的前端部抵接于密封件22的管端承受部60b。此時,由于密封件22的單一環(huán)狀部60c形成為向外突出的形狀,因此,在插入撓性管300時,該單一環(huán)狀部60c不會成為阻礙。撓性管300的前端部能夠順暢地插入到密封件22內。撓性管300插入到與密封件22的管端承受部60b抵接時,密封件22的胴部60a 被壓入到第2收容部44的深處。隨著該壓入,密封件22的單一環(huán)狀部60c向密封件縮經引導部48的窄側移動。單一環(huán)狀部60c被壓到密封件縮徑引導部48中而向內縮徑變形。 單一環(huán)狀部60c剛一通過密封件縮徑引導部48而被引入到第2收容部44內,就嚙合于撓性管300的谷部312。此時,單一環(huán)狀部60c緊貼于谷部312的斜面312a。與此同時,密封件22的防脫部60e向防脫縮徑引導部50的窄側移動。防脫部60e被防脫縮徑引導部50 向縮徑方向壓入、并被引入到第I收容部42中。由此,如圖2所示,能夠利用密封件22將撓性管300的前端部的外周面和接頭主體20的第2收容部44的內周面之間可靠地密封。 通過將這里密封,能夠防止在撓性管300內流動的流體從撓性管300的前端部經過撓性管 300的前端部外周和接頭主體20的第2收容部44內周之間漏出。即使撓性管300稍稍變形,該效果也幾乎不會降低。另外,即使在撓性管300的前端部和密封件22的管端承受部 60b之間,也能夠期待密封功能。接著,撓性管300插入到與密封件22的管端承受部60b抵接時,密封件22的管端承受部60b的內徑部和撓性管300的前端部的內表面卡合于前端卡掛構件70的止回爪72b。密封件22的管端承受部60b的內徑部和撓性管300的前端部的內表面卡合于止回爪 72b是在密封件22的管端承受部60b的內徑部和撓性管300的前端部的內表面在止回爪 72b和第2收容部44的內周面之間通過之后。止回爪72b在密封件22的管端承受部60b 的內徑部和撓性管300的前端部的內表面通過的期間里彈性變形。在該管端承受部60b通過止回爪72b時,施工人員的手會有感覺。由此,施工人員能夠確實感覺到撓性管300已插入到規(guī)定深度。并且,通過那樣地使撓性管300的前端部卡合于前端卡掛構件70的止回爪72b,且防脫部60e進入到谷部312中,能夠抑制撓性管300晃動。圖2表示密封件22的管端承受部60b的內徑部和撓性管300的前端部的內表面在止回爪72b和第2收容部44的內周面之間通過,撓性管300的前端抵靠于止動部46的狀況。在插入撓性管300完成之后,將包覆樹脂層110自壓環(huán)24拆下。在拆下包覆樹脂層110時,將壓環(huán)24以壓入量(圖2所示的行程長度S)完全壓入。隨著該壓入,彈性擋環(huán) 106在內周部嵌入到彈性擋環(huán)收容保持槽84內的狀態(tài)下,沿著接頭主體20的第I彈性擋環(huán)卡合槽90的槽錐形面90a自第I彈性擋環(huán)卡合槽90滑出。由于彈性擋環(huán)106沿著槽錐形面90a移動,因此,彈性擋環(huán)106以縮徑的方式彈性變形。然后,在壓環(huán)24完全壓入的時刻,彈性擋環(huán)106的外周部嵌合于第2彈性擋環(huán)卡合槽92。在彈性擋環(huán)106的外周部嵌合于第2彈性擋環(huán)卡合槽92時,至此縮徑的彈性擋環(huán)106擴徑。由此,能夠防止密封件22向接受口部30的入口側方向返回移動。圖3表示壓環(huán)24完全壓入的狀態(tài)。壓環(huán)24的前端部保持在位于密封件22的防脫部60e的后側的完全壓入位置。此時,由圖3可明確,能夠確保密封件22的密封狀態(tài)。另外,隨著壓環(huán)24的完全壓入,壓環(huán)24的前端部的壓環(huán)錐形面82b接近密封件 22的防脫部60e的外周錐形面62,且與其相對。之后,在對撓性管300向自接頭主體20拉拔的方向施加拉拔力時,外周錐形面62向插入口 40的方向稍稍移動而接觸于壓環(huán)錐形面 82b。外周錐形面62接觸于壓環(huán)錐形面82b時,自壓環(huán)錐形面82b受到反作用力。在外周錐形面62自壓環(huán)錐形面82b受到反作用力時,作為防脫部60e的一部分配置在外周錐形面 62的背面?zhèn)鹊那度氩糠?3嵌入到撓性管300的谷部312中。由于外周錐形面62自壓環(huán)錐形面82b受到反作用力,而且,嵌入部分63將該反作用力傳遞到撓性管300的谷部312,因此能夠阻止拔出撓性管300。第2實施方式下面,根據
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方式。圖5是以壓入密封件23之前的狀態(tài)表示本發(fā)明第2實施方式的撓性管用接頭的半剖圖。圖6是以壓入密封件23完成中途的狀態(tài)表示的該撓性管用接頭的半剖圖。圖7是以插入撓性管完成之后的狀態(tài)表示的該撓性管用接頭的半剖圖。如圖5所示,本實施例的撓性管用接頭12包括接頭主體21、密封件23和壓環(huán)24 等。在接頭主體21的一端部形成有接受口部31。在接頭主體21的另一端部的外周形成有連接用外螺紋32。接受口部31是接受金屬制的撓性管300的前端部的部分。密封件23 收容在該接頭主體21的接受口部31的內部。壓環(huán)24以留出壓入量的半插入狀態(tài)插入到接受口部31內。如圖5所示,在接頭主體21的接受口部31內設有插入口 41、第I收容部42、第2收容部44。如圖5所示,密封件23具有胴部61a、管端承受部60b、第I環(huán)狀部61c、第2環(huán)狀部61g、連結部60d和防脫部60e。胴部61a、管端承受部60b、第I環(huán)狀部61c、第2環(huán)狀部 61g、連結部60d和防脫部60e成為一體。胴部61a為筒狀。胴部61a的長度小于第I實施方式的胴部60a的長度。第I環(huán)狀部61c和第2環(huán)狀部61g為環(huán)狀。第I環(huán)狀部61c在該胴部61a的后端部向外突出。第2環(huán)狀部61g連接于第I環(huán)狀部61c的后端部。第I環(huán)狀部61c和第2環(huán)狀部6Ig的間隔與撓性管300的谷部312的間隔大致相同。第I環(huán)狀部61c 和第2環(huán)狀部61g起到與第I實施方式的單一環(huán)狀部60c大致相同的作用。連結部60d設置在第2環(huán)狀部61g的后方,將第2環(huán)狀部61g和防脫部60e連結起來。胴部60a、第I環(huán)狀部61c、第2環(huán)狀部61g及連結部60d為橡膠制。作為它們原料的橡膠的例子與第I實施方式相同。在插入撓性管300之前(初始狀態(tài))如圖5所示地配置該密封件23。S卩,在初始狀態(tài)下,將密封件23配置為管端承受部60b和胴部61a位于第2收容部44內,第I環(huán)狀部 61c和第2環(huán)狀部61g位于第I收容部42內,而且,防脫部60e位于插入口 41內。其他部分與上述第I實施方式相同。它們的功能也相同。因而,在此不對它們反復進行詳細地說明。接著,參照圖5 圖7說明在上述撓性管用接頭12上連接撓性管300的要領。在如圖5所示地連接撓性管300之前撓性管用接頭12的庫存、保管時、輸送時等情況下,第I定位保持機構難以發(fā)生半插入狀態(tài)的壓環(huán)24不小心被壓入的事態(tài)。在連接撓性管300時,首先,將撓性管300從壓環(huán)24的入口側插入到接頭主體21 的插入口 41內。撓性管300在密封件23中按照防脫部60e、連結部60d、第2環(huán)狀部61g、 第I環(huán)狀部61c、胴部60a的順序通過。之后,撓性管300的前端部抵接于密封件23的管端承受部60b。此時,由于第I環(huán)狀部61c和第2環(huán)狀部61g形成為向外突出的形狀,因此,在插入撓性管300時,它們不會成為阻礙。撓性管300的前端部能夠順暢地插入到密封件23 內。撓性管300插入到與密封件23的管端承受部60b抵接時,密封件23利用撓性管 300被壓入到第2收容部44的深處。隨著該壓入,密封件23的第I環(huán)狀部61c向密封件縮徑引導部48的窄側移動。第I環(huán)狀部61c被密封件縮徑引導部48推壓而向內縮徑變形。 第I環(huán)狀部61c剛一通過密封件縮徑引導部48而被引入到第2收容部44內,就嚙合于撓性管300的谷部312。在第I環(huán)狀部61c沿著密封件縮徑引導部48移動的期間里,第2環(huán)狀部61g沿著第I收容部42的內周面向第2收容部44移動。在第I環(huán)狀部61c嚙合于撓性管300的谷部312時,第2環(huán)狀部61g開始嚙合于與第I環(huán)狀部61c所嚙合的谷部312相鄰的谷部 312。之后,在通過第I收容部42后的第2環(huán)狀部61g沿著密封件縮徑引導部48移動時, 第2環(huán)狀部61g被密封件縮徑引導部48推壓而向內縮徑變形。之后,第2環(huán)狀部61g剛一通過密封件縮徑引導部48而被引入到第2收容部44內,就嚙合于撓性管300的谷部312。 由此,如圖6所示,撓性管300的前端部的外周面和接頭主體21的第2收容部44的內周面之間被密封件23可靠地密封。此時,第I環(huán)狀部61c緊貼于谷部312的斜面312a。第2環(huán)狀部61g也緊貼于谷部312的斜面312a。通過它們緊貼,在撓性管300內流動的流體漏出的可能性低于第I實施方式的撓性管用接頭10。在第I環(huán)狀部61c、第2環(huán)狀部61g移動的期間里,密封件23的防脫部60e向防脫縮徑引導部50的窄側移動。防脫部60e被防脫縮徑引導部50向縮徑方向壓入、并被引入到第I收容部42中。另外,如圖6所示,撓性管300插入到與密封件23的管端承受部60b抵接時,密封件23的管端承受部60b的內徑部和撓性管300的前端部的內表面與前端卡掛構件70的止回爪72b卡合。在插入撓性管300完成之后,將包覆樹脂層110自壓環(huán)24拆下。在拆下包覆樹脂層110時,將壓環(huán)24以壓入量完全壓入。由此,能夠防止密封件23向接受口部31的入口側方向返回移動。圖7表示壓環(huán)24完全壓入的狀態(tài)。壓環(huán)24的前端部保持在密封件23 的防脫部60e后側。因而,能夠確保密封件22的密封狀態(tài)。另外,隨著壓環(huán)24的完全壓入,即使之后對撓性管300施加拉拔方向的外力,也能夠可靠地阻止拔出撓性管300。其原理與第I實施方式相同。本次公開的實施方式在所有的方面都是例示。不言而喻,本發(fā)明的范圍并未根據上述實施方式受到限制,也可以在不脫離本發(fā)明主旨的范圍內變更各種設計。例如,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在接頭主體20或者接頭主體21的一端形成有接受口部 30或者接受口部31、在接頭主體20或者接頭主體21的另一端的外周形成有連接用外螺紋 32的外螺紋撓性管用接頭。不言而喻,本發(fā)明例如也能夠應用于其它構造,例如,在兩端具有接受口部的左右對稱的管座形的撓性管用接頭、彎管接頭型的撓性管用接頭等。另外,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由密封件密封撓性管300的谷部312中的一個部位或者兩個部位。密封件中的、緊貼于撓性管300的谷部312的部分也可以是3個部位以上。另外,在本發(fā)明中,只要胴部60a的內徑為撓性管300的外徑以下即可,管端承受部60b和加強墊片(日文芯金)60f并不是必需的。其原因在于,利用作用于胴部60a和撓性管300之間的摩擦力,密封件被引入到接頭主體的第2收容部中。在沒有管端承受部 60b和加強墊片60f的情況下,不需要前端卡掛構件70。另外,在第2實施方式中,第I環(huán)狀部61c和第2環(huán)狀部61g的間隔也可以小于撓性管300的谷部312的間隔。其原因在于,第I環(huán)狀部61c和第2環(huán)狀部61g的間隔在嚙合于撓性管300的谷部312時會因彈性變形而擴大。附圖標記說明10、12、撓性管用接頭;20、21、接頭主體;22、23、密封件;24、210、254、壓環(huán);30、 31、接受口部;32、連接用外螺紋;40、41、插入口 ;42、第I收容部;44、第2收容部;46、止動部;48、密封件縮徑引導部;50、防脫縮徑引導部;60a、61a、胴部;60b、管端承受部;60c、 單一環(huán)狀部;60d、連結部;60e、防脫部;60f、加強墊片;60h、管插入孔;61c、第I環(huán)狀部; 61g、第2環(huán)狀部;62、外周錐形面;63、嵌入部分;70、前端卡掛構件;72a、環(huán)部;72b、止回爪;74a、圓周槽;76a、筒部;76b、凸緣部;77、嵌入預定部;78、密封件槽;80、102、防水密封件;82a、引導錐形面;82b、壓環(huán)錐形面;84、彈性擋環(huán)收容保持槽;86、防水密封件槽;90、第 I彈性擋環(huán)卡合槽;90a、槽錐形面;92、第2彈性擋環(huán)卡合槽;94、耐火密封件槽;100、選擇透過性構件;104、耐火密封件;106、彈性擋環(huán);110、包覆樹脂層;200、250、接頭主體;200a、 大徑孔;200b、中徑孔;200c、小徑孔;202、套筒;204、環(huán)形彈簧;206、環(huán);208、密封件;252、定位抵住物;252a、后方突起;256、防水密封件;258、止動環(huán)構件;260、第I槽;262、第2槽; 264、第3槽;270、管插入孔;300、撓性管;310、山部;312、谷部;312a、斜面;314、合成樹脂
層;S、行程長度。
權利要求
1.一種撓性管用接頭,該撓性管用接頭包括接頭主體和收容在上述接頭主體內的能夠彈性變形的密封件;在上述接頭主體內插入撓性管;在上述撓性管的外周部上,沿著管軸線方向交替地并列設有在圓周方向整周上延伸的山部和谷部;在上述密封件的中央形成有管插入孔以插入上述撓性管;上述密封件在插入到上述管插入孔中的撓性管的外周面和上述接頭主體的內周面之間進行密封,其特征在于,上述接頭主體具有插入口,其供上述撓性管插入;第I收容部,其形成在上述插入口的深處,連通于該插入口 ;密封件縮徑引導部,其形成在上述第I收容部的與上述插入口相反的一側,隨著遠離上述第I收容部而縮窄;第2收容部,其形成在上述密封件縮徑引導部的深處,收容上述撓性管的前端部和該撓性管的前端部的外周的密封件;上述密封件具有胴部,其被收容在上述接頭主體內的撓性管的前端部向上述第2收容部的深處壓入;密封作用部,通過將上述胴部向上述第2收容部的深處壓入而將該密封作用部引入到上述第2收容部中;上述密封作用部在被向上述第2收容部中引入時在上述密封件縮徑引導部的作用下嚙合于上述撓性管的谷部,在被向上述第2收容部中引入之后將上述第2收容部的內周和上述撓性管的外周之間密封;上述密封作用部具有在上述密封件縮徑引導部和上述第I收容部的中心軸線方向上并列地配置的多個環(huán)狀部;相鄰的上述環(huán)狀部互相連接。
2.一種撓性管用接頭,該撓性管用接頭包括接頭主體和收容在上述接頭主體內的能夠彈性變形的密封件;在上述接頭主體內插入撓性管;在上述撓性管的外周部上,沿著管軸線方向交替地并列設有在圓周方向整周上延伸的山部和谷部;在上述密封件的中央形成有管插入孔以插入上述撓性管;上述密封件在插入到上述管插入孔中的撓性管的外周面和上述接頭主體的內周面之間進行密封,其特征在于,上述接頭主體具有插入口,其供上述撓性管插入;第I收容部,其形成在上述插入口的深處,連通于該插入口 ;密封件縮徑引導部,其形成在上述第I收容部的與上述插入口相反的一側,隨著遠離上述第I收容部而縮窄;第2收容部,其形成在上述密封件縮徑引導部的深處,收容上述撓性管的前端部和該撓性管的前端部的外周的密封件;上述密封件具有胴部,其被收容在上述接頭主體內的撓性管的前端部向上述第2收容部的深處壓入;密封作用部,通過將上述胴部向上述第2收容部的深處壓入而將該密封作用部引入到上述第2收容部中;上述密封作用部在被向上述第2收容部中引入時在上述密封件縮徑引導部的作用下嚙合于上述撓性管的谷部,在被向上述第2收容部中引入之后將上述第2收容部的內周和上述撓性管的外周之間密封;上述密封作用部具有在上述撓性管的圓周方向整周上延伸的I個環(huán)狀部;上述環(huán)狀部嚙合于上述撓性管的谷部。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撓性管用接頭。該撓性管用接頭難以發(fā)生流體泄漏。撓性管用接頭(10)的接頭主體(20)具有插入口(40)、第1收容部(42)、密封件縮徑引導部(48)和第2收容部(44)。密封件(22)具有胴部(60a)和單一環(huán)狀部(60c)。胴部(60a)被收容在接頭主體(20)內的撓性管(300)的前端部壓入到第2收容部(44)的深處。單一環(huán)狀部(60c)通過使胴部(60a)壓入到第2收容部(44)的深處而被引入到第2收容部(44)中。單一環(huán)狀部(60c)被引入到第2收容部(44)中時在密封件縮徑引導部(48)的作用下嚙合于撓性管(300)的谷部(312),其在被引入到第2收容部(44)中之后將第2收容部(44)的內周和撓性管(300)的外周之間密封。
文檔編號F16L33/28GK102588692SQ201210030630
公開日2012年7月18日 申請日期2009年8月10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8月13日
發(fā)明者東野剛年, 岸本裕司, 木村充志, 植田陽介 申請人:Jfe繼手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