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軸承預緊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預緊機構,尤其涉及一種手動變速器的彈性隔套合件的軸承預緊機構。
背景技術:
目前手動變速器的軸承預緊時主要通過增、減軸承內(nèi)、外圈與隔套之間的調(diào)整墊片尺寸來調(diào)整,獲得合適的軸向間隙。在現(xiàn)有技術中,軸承預緊一般是通過安裝好軸系后預先測得軸承端面間隙,然后據(jù)此選擇不同規(guī)格的調(diào)整墊片調(diào)整控制,然而,通過調(diào)整墊片控制預緊力,不容易控制,預緊精度差。
實用新型內(nèi)容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軸承預緊機構,通過控制軸的轉動力矩確定預緊力,保證軸承內(nèi)外圈受力均等,容易保證軸承工作的軸向間隙。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軸承預緊機構,包括軸;第一軸承、第二軸承,分別套設在所述軸上;以及用于向所述第一軸承和所述第二軸承施加預緊力,以調(diào)整所述第一軸承和所述第二軸承的軸向間隙的彈性隔套合件,所述彈性隔套合件設置在所述第一軸承和所述第二軸承之間。優(yōu)選地,所述彈性隔套合件包括彈性隔套和漲緊套,分別套設在所述軸上。優(yōu)選地,所述軸承預緊機構還包括依次設置在所述第一軸承和第二軸承之間、套設在所述軸上的第一齒輪和第二齒輪,所述彈性隔套和漲緊套設置在所述第一齒輪和所述第二齒輪之間。 優(yōu)選地,所述軸承預緊機構還包括鎖緊螺母,與所述軸螺紋連接,通過擰緊或放松所述鎖緊螺母調(diào)整所述第一軸承和所述第二軸承的軸向間隙;第三齒輪,設置在所述鎖緊螺母和所述第二軸承之間,從所述鎖緊螺母上施加的力通過所述第三齒輪傳到所述第二軸承的軸承內(nèi)圈上,再通過所述第二齒輪傳遞到所述漲緊套和彈性隔套。優(yōu)選地,所述軸承預緊機構還包括用于限制所述第二軸承的外圈的軸向位移的殼體,位于所述第二軸承和所述第二齒輪之間。優(yōu)選地,所述軸承預緊機構還包括用于限制所述第一軸承的外圈的軸向位移的軸承壓板,套設在所述軸上、位于所述第一軸承和所述第一齒輪之間,并通過螺釘與殼體連接。[0018]由上述技術方案可知,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I)安裝時可通過調(diào)節(jié)控制鎖緊螺母的力矩給第一、第二軸承預緊,調(diào)節(jié)軸向間隙,避免了備選多種規(guī)格的調(diào)整墊片的麻煩。2)通過檢測軸的轉動力矩確定預緊力,提高第一、第二軸承預緊精度。3)保證第一、第二軸承工作時始終處于預緊狀態(tài),提高第一、第二軸承壽命。4)施加到第一、第二軸承內(nèi)圈預緊力通過彈性隔套合件反作用于第一、第二軸承內(nèi)圈,保證第一、第二軸承內(nèi)外圈受力均等,容易保證第一、第二軸承工作的軸向間隙,延長軸承壽命。5)消除了由于軸向磨損造成的軸向間隙擴大,使第一、第二軸承始終處于預緊狀 態(tài)。
圖I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軸承預緊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2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彈性隔套合件的結構示意圖;圖3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軸的示意圖;圖4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第一軸承的結構示意圖;圖5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軸承壓板的結構示意圖;圖6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第一齒輪的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彈性隔套的結構示意圖;圖8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漲緊套的結構示意圖;圖9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第二齒輪的結構示意圖;圖10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第二軸承的結構示意圖;圖11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第三齒輪的結構示意圖;圖12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鎖緊螺母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做進一步詳細地說明。在此,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但并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參見圖f圖12,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提供一種軸承預緊機構包括軸I、第一軸承2、軸承壓板3、第一齒輪4、彈性隔套合件、第二齒輪7、第二軸承8、殼體9、第三齒輪10和鎖緊螺母11,其中彈性隔套合件用于向第一軸承2和第二軸承8施加預緊力,以調(diào)整第一軸承2和第二軸承8的軸向間隙,彈性隔套合件設置在第一軸承2和第二軸承8之間;彈性隔套合件包括彈性隔套5與漲緊套6,其中彈性隔套5和漲緊套6套設在軸I上,設置在第一齒輪4和第二齒輪7之間,向第一軸承2和第二軸承8施加預緊力,以調(diào)整第一軸承2和第二軸承8的軸向間隙的作用。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齒輪4、第二齒輪7和第三齒輪10分別通過花鍵與軸I聯(lián)接。在本實施例中,鎖緊螺母11與軸I通過螺紋連接,通過擰緊放松鎖緊螺母11調(diào)整第一軸承2和第二軸承8的軸向間隙。在本實施例中,第二軸承2與第二軸承8分別安裝在軸I的前后兩端,起到固定支撐軸I的作用。在本實施例中,殼體9限制第二軸承8的外圈的軸向位移,位于第二軸承8和第二齒輪7之間;軸承壓板3用于限制第一軸承2的外圈的軸向位移,通過螺釘與殼體9連接。安裝時,先把第二軸承2安裝在軸I的后端軸肩處,然后安裝軸承壓板3并用螺釘與殼體9連接,然后依次安裝第一齒輪4、彈性隔套5、漲緊套6、第二齒輪7、第二軸承8,第二軸承8的外圈固定在殼體9上,再安裝第三齒輪10,最后安裝鎖緊螺母11固定整個軸串,安裝完成,其中第三齒輪10設置在鎖緊螺母11和第二軸承8之間,從鎖緊螺母11上施加的力通過第三齒輪10傳到第二軸承8的軸承內(nèi)圈上,再通過第二齒輪7傳遞到漲緊套6和彈性隔套5。調(diào)節(jié)鎖緊螺母11,從鎖緊螺母11上施加的力通過第三齒輪10傳到第二軸承8的 軸承內(nèi)圈上,再通過第二齒輪7傳遞到漲緊套6上,再到彈性隔套5上,由于彈性隔套5受力膨脹,漲緊套6向左移動,使得第一齒輪4與第二齒輪7之間的軸向間隙縮短,調(diào)整軸向間隙,由于第二軸承8的外圈受到殼體9的限位,從而預緊第二軸承8,繼續(xù)擰緊鎖緊螺母11,彈性隔套合件套中的漲緊套6進一步向左移動,使得彈性隔套5受力繼續(xù)膨脹,從彈性隔套5產(chǎn)生的力經(jīng)過第一齒輪4進一步壓縮第二軸承2的內(nèi)圈,由于第二軸承2內(nèi)圈受到軸I的限位,第二軸承2的外圈通過軸承壓板3限位,使得整個軸串向右移動,調(diào)整第二軸承2的軸向間隙,進而預緊第二軸承2。由于軸串始終受力,這樣彈性隔套合件中的彈性隔套5與漲緊套6隨著力的大小自動調(diào)節(jié)軸串的軸向間隙,使得第二軸承2與第二軸承8始終處于預緊狀態(tài),大大提高軸承壽命。在本實施例中,彈性隔套合件中彈性隔套5、漲緊套6均為彈性鋼構件,在軸工作旋轉時能有效平衡軸系軸向間隙,保證第二軸承2與第二軸承8在工作時始終維持在預緊狀態(tài),大大提高軸承工作壽命。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軸承預緊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 軸; 第一軸承、第二軸承,分別套設在所述軸上;以及 用于向所述第一軸承和所述第二軸承施加預緊力,以調(diào)整所述第一軸承和所述第二軸承的軸向間隙的彈性隔套合件,所述彈性隔套合件設置在所述第一軸承和所述第二軸承之間。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軸承預緊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隔套合件包括彈性隔套和漲緊套,分別套設在所述軸上。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軸承預緊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軸承預緊機構還包括依次設置在所述第一軸承和第二軸承之間、套設在所述軸上的第一齒輪和第二齒輪,所述彈性 隔套和漲緊套設置在所述第一齒輪和所述第二齒輪之間。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軸承預緊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軸承預緊機構還包括 鎖緊螺母,與所述軸螺紋連接,通過擰緊或放松所述鎖緊螺母調(diào)整所述第一軸承和所述第二軸承的軸向間隙; 第三齒輪,設置在所述鎖緊螺母和所述第二軸承之間,從所述鎖緊螺母上施加的力通過所述第三齒輪傳到所述第二軸承的軸承內(nèi)圈上,再通過所述第二齒輪傳遞到所述漲緊套和彈性隔套。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軸承預緊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軸承預緊機構還包括 用于限制所述第二軸承的外圈的軸向位移的殼體,位于所述第二軸承和所述第二齒輪之間。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軸承預緊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軸承預緊機構還包括 用于限制所述第一軸承的外圈的軸向位移的軸承壓板,套設在所述軸上、位于所述第一軸承和所述第一齒輪之間,并通過螺釘與殼體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軸承預緊機構,包括軸;第一軸承、第二軸承,分別套設在所述軸上;以及用于向所述第一軸承和所述第二軸承施加預緊力,以調(diào)整所述第一軸承和所述第二軸承的軸向間隙的彈性隔套合件,所述彈性隔套合件設置在所述第一軸承和所述第二軸承之間。通過檢測軸的轉動力矩確定預緊力,保證軸承內(nèi)外圈受力均等,容易保證軸承工作的軸向間隙。
文檔編號F16H57/022GK202646624SQ20122033178
公開日2013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9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7月9日
發(fā)明者李麗, 涂浩宇, 唐來明, 馬童立, 馬元京, 姜強 申請人:北京汽車動力總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