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液壓制動夾鉗裝置的制動缸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軌道車輛制動裝置,具體涉及低地板輕軌車輛制動裝置中的液壓制動夾鉗裝置的制動缸。
背景技術:
輕軌是輕軌交通的簡稱,而輕軌交通則是城市軌道交通的一種。按照國際標準,城市軌道交通的列車可分為A、B、C三種型號,分別對應3米、2.8米、2.6米的列車寬度。凡是選用A型或B型列車的軌道交通稱為地鐵,采用5 8節(jié)編組列車;選用C型列車的軌道交通稱為輕軌交通,采用2 4節(jié)編組列車,列車的車型和編組決定了車軸重量和站臺長度。地鐵和輕軌都選用軌距為1435毫米的國際標準雙軌作為列車軌道,與國鐵列車選用的軌道規(guī)格相同,并沒有所謂的鋼軌重量輕重之分。輕軌與地鐵還可在運載量的不同上進行區(qū)別,在國際上通常將每小時單向截面運載量大于3萬人次的城市軌道交通稱為“地鐵(Metro)”,而將小于3萬人次的軌道交通稱為“輕軌(Light Rail)”,并將小于I萬人次的大街輕軌稱為“有軌電車(Railroad Car)”。城市軌道交通因采用電力機車牽引而噪音小、污染少,因采用電子控制技術且可拖掛多節(jié)車廂而運量大,因在專用鐵道上行駛而速度快、安全性高,因可以采用多種形式的站臺上下乘客且可與其它有軌系統(tǒng)共享軌道而靈活性高、成本低,還因采用電子控制及專用軌道而可以正點運行。尤其是輕軌交通中的低地板輕軌車輛以其無需設置站臺、方便旅客上下車,特別是便于一些病殘乘客和兒童上下車而倍受歡迎。而對于低地板輕軌車輛來說,不但車體結構與普通的地鐵車存在差異,制動系統(tǒng)也存在差異。主要原因是風源制動系統(tǒng)的體積過大而無法安裝到動車或拖車的車體下部。而液壓制動系統(tǒng)體積小可就近安裝到轉向架上,這是低地板車采用液壓制動系統(tǒng)的初衷。所述的液壓制動系統(tǒng)的主要部件是液壓制動夾鉗裝置。見圖32,一種已有技術液壓制動夾鉗裝置8的工作原理是:在轉向架的構架81a上固定設置液壓制動夾鉗裝置的夾鉗基座81b,在轉向架的車軸82a (動軸或拖軸)上設置可在軸向上相對于車軸滑動且在周向上相互限位的制動盤83a (也有稱軸盤的),夾鉗基座81b上設置液壓制動缸82b,杠桿83b、固定閘片84b和動閘片85b。制動時,液壓系統(tǒng)由相應的閥門泄壓,在液壓油流出制動缸82b的缸體的同時,制動缸82b的活塞86b的活塞桿在缸內彈簧87b的彈力作用下從內向外運動,而推動與其動連接的杠桿83b圍繞杠桿銷88b轉動而使得固定在杠桿83b下部的動閘片85b向制動盤83a靠近并與制動盤83a相接觸,并推動制動盤83a同向沿車軸82a滑動而與固定閘片84b相接觸,并由固定閘片84b和動閘片85b共同逐步夾緊制動盤83a而實現(xiàn)制動。緩解時,向制動缸82b的缸體中充入液壓油(壓力為P),使得活塞86b向著壓縮缸內彈簧87b的方向運動,進而帶動活塞桿收回至制動缸82b的缸體中,進而帶動杠桿83b轉動至動閘片85b與制動盤83a脫離接觸,從而實現(xiàn)緩解。上述的活塞86b的行程小于用于閘片85b和制動盤83a的磨耗補償。上述液壓制動夾鉗裝置具有三種緩解方式。第一種的緩解為常用緩解,也即上面所述及的液壓制動夾鉗裝置的緩解,在司機操作下,由控制器控制液壓單元向制動夾鉗的制動缸沖壓而產生的緩解作用。第二種緩解是用一個手動液壓泵作用在緊急緩解回路上,由手動液壓泵注入液壓油而實現(xiàn)緩解。該第二種緩解通常是應用在救援上,或者是應用在車間內的動車上。第三種緩解是通過一個設置在車間的機械緩解裝置,再使用適當?shù)墓ぞ咴试S單一的夾鉗由手動緩解,且該功能通常應用在更換閘片后的調整間隙時使用。所述的第一種緩解由啟動液壓系統(tǒng)的常用制動油路而實現(xiàn),簡稱為正常液壓緩解,或直接稱為正常緩解。第二種緩解由啟動液壓系統(tǒng)的緊急緩解油路而實現(xiàn),簡稱為緊急液壓緩解。所述的兩路液壓緩解有一路得到緩解,制動就得到緩解。所述的第三種緩解通過機械手段實現(xiàn)簡稱為機械緩解。綜上所述,由于液壓系統(tǒng)反應速度快,易實現(xiàn)模塊化安裝,并可取消車與車之間相連的軟管,從而對整體布局更加有利。但是,上述的液壓制動夾鉗裝置的間隙在調整時還需借助車間的機械緩解裝置,故較為麻煩。高鐵或地鐵的風源制動系統(tǒng)設有專門的閘調器,但是這種閘調器一般設置在空氣制動缸內,采用螺旋傳動實現(xiàn)相對位移補償,即自動補償制動盤和閘片因磨耗造成的制動盤和閘片之間增大的間隙,保證制動盤與閘片之間的間隙始終為一定值。這種結構布局使得制動缸及閘調器結構龐大、復雜,不能安裝在液壓制動夾鉗上使用。此外,采用螺桿傳動使得閘調器的調整精度和效率度不高。作為其改進,中國專利文獻CN201083244Y (申請?zhí)枮?00720046473.0)公開了一種用于液壓制動夾鉗裝置上的閘調器,雖然該文獻在發(fā)明目的中提出該閘調器具有結構緊湊、便于安裝在液壓制動夾鉗上使用、且調整精度高的特點,也在其說明書最后一段中提及:“液壓制動夾鉗的活塞缸伸出推動閘片壓緊制動盤,同時會帶動閘調器的芯軸向外伸出,……行程摩擦件會相對導向桿發(fā)生向右位移,……來補償閘片和制動盤磨損后帶來的閘片與制動盤之間間隙的變化,從而保證了制動閘片與制動盤之間間隙始終為一定值”。但是該文獻并未給出閘調器如何安裝在液壓制動夾鉗上,也未給出液壓制動夾鉗的活塞缸與閘調器的芯軸的連接關系,更未給出摩擦副的行程摩擦件與導向桿桿身的相對位置的不同而導致制動閘片與制動盤的間隙為一定值的具體的技術方案。因而該閘調器無法用于鐵路車輛制動系統(tǒng)中,也無法用于低地板輕軌車輛制動裝置中。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緊湊、且使用中可方便地現(xiàn)場調整閘片與制動盤之間的間隙的適用于低地板輕軌車輛制動的液壓制動夾鉗裝置的制動缸。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本發(fā)明的液壓制動夾鉗裝置的制動缸,包括外殼構件和均設置在外殼構件中且軸線均與外殼構件的主軸線相同的活塞構件、推桿組件和碟簧組件;活塞構件包括制動緩解活塞;其結構特點是: 還包括均設置在外殼構件中的閘調組件和手調軸組件;活塞構件還包括輔助制動件;制動缸設有液壓油第一內腔,且該液壓油第一內腔由外殼構件、輔助制動件和制動緩解活塞所包圍的空間形成,并且外殼構件設有與液壓油第一內腔相連通的液壓油的第一進出Π ;推桿組件包括推桿;推桿的后段的周向外側設有作為外螺紋的自鎖螺紋,推桿的后段設有開口向后的后腔體;后腔體的內壁上設有朝向中央軸線的柱銷槽,并且所述的柱銷槽向后方貫通推桿;閘調組件包括閘調芯軸;閘調芯軸的周向外側部位設有位于前部的圓臺部,閘調芯軸的中央內腔上設有作為內螺紋的自鎖螺紋,且閘調芯軸由該內螺紋與推桿的外螺紋相配合;碟簧組件包括碟簧座和蝶形彈簧;碟簧座設有位于前部的圓臺形的前部孔段,碟簧座由該前部孔段套在閘調芯軸的前部的圓臺部上,且相互配合;蝶形彈簧設置在碟簧座與外殼構件之間;手調軸組件包括手調軸、圓柱銷、墊圈和螺栓;手調軸的位于前部的主軸段上設有開口朝向周向外側的且貫通前方的柱銷槽,主軸段還沿中央軸線設有開口朝前的中心螺孔;圓柱銷從前向后插入手調軸的主軸段的柱銷槽中;螺栓從前向后穿過墊圈后,旋入手調軸的中心螺孔中并將墊圈旋緊在手調軸上,而使得墊圈從前方擋住圓柱銷,也使得手調軸、圓柱銷、墊圈和螺栓連接成一個整體構件;手調軸組件的手調軸相對于外殼構件密封式轉動連接,且在軸向上被限位而不能沿軸向運動;手調軸的前部位于推桿的后腔體中,且圓柱銷位于推桿的柱銷槽中,并且圓柱銷與推桿在周向上相互限位,并且推桿相對于手調軸和圓柱銷前后向滑動配合;手調軸的后部與外殼構件密封動連接,且其后端部位向后露出外殼構件;當制動缸的液壓油第一內腔注入液壓油時,則制動緩解活塞使得蝶形彈簧處于壓縮的收緊狀態(tài),同時使得推桿組件位于向后縮回的位置;當制動缸的液壓油第一內腔中的液壓油泄壓時,則蝶形彈簧處于壓縮的放松狀態(tài),使得推桿組件位于向前伸出的位置。進一步的方案是:所述的外殼構件包括按照從后至前依次密閉固定相連的后缸體、中間缸體和制動缸體;后缸體、中間缸體和制動缸體均為設有貫通如后的中央內腔的鑄鋼一體件,且三者的中央軸線為同一條軸線,該軸線也即外殼構件的中央軸線;后缸體包括沿徑向從內向外圍繞中央軸線設置且依次相連的中央安裝座、蓋板部和連接筒部;中央安裝座總體呈階梯狀圓筒形,其中央內腔也是后缸體的中央內腔;中央安裝座的形成中央內腔的周向內側部位按照從前向后的次序依次設有內側第一臺階、內側第二臺階和內側第三臺階,且各臺階的內徑依次逐階減??;內側第一臺階的內壁上設有內螺紋;內側第二臺階的內壁上設有2個用于安裝密封圈的圓環(huán)形的內側凹槽;手調軸是主體呈圓柱形臺階狀的鋼制一體件;手調軸按照從后至前的次序依次由后端部位、密封連接部、阻擋部、連接部和主軸段依次相連構成;后端部位為六方柱形,密封連接部、阻擋部、連接部和主軸段均基本呈圓柱形;所述的主軸段的柱銷槽設有對稱的2個;柱銷槽的橫截面呈弓形;所述的圓柱銷設有相同的2個;推桿的與圓柱銷相配合的柱銷槽有2個;手調軸由其密封連接部從前向后伸入后缸體的中央安裝座的內側第三臺階中,且通過2個設置在相應的內側凹槽中的密封圈與后缸體密封轉動連接,手調軸的阻擋部位于后缸體的中央安裝座的內側第二臺階中,且其后端面與所述內側第三臺階的朝向前方的端面相接觸;手調軸組件還包括導向座和軸套;導向座和軸套均為鋼制一體件;導向座由位于前側的軸線沿前后向設置的套體和位于后側的同軸線的鉛垂設置的圓環(huán)形板組成;導向座由其套體套在手調軸的與其間隙配合的連接部上,且導向座的圓環(huán)形板的后端面與手調軸的阻擋部的朝向前方的前端面相接觸;軸套由環(huán)形阻擋板、外筒體、環(huán)形連接板和中心套組成;外筒體基本呈圓筒形,且其后段上設有外螺紋;環(huán)形阻擋板、環(huán)形連接板和中心套的軸線均與外筒體的軸線相同,該軸線也即軸套的中軸線;中心套和環(huán)形連接板均位于外筒體中,且環(huán)形連接板鉛垂設置,連接在中心套與外筒體之間;軸套的外筒體的外螺紋旋合在后缸體的中央安裝座的內側第一臺階的內螺紋上,,從而使得軸套固定在后缸體的中央安裝座上,軸套的中心套套在導向座的套體上,且軸套的環(huán)形連接板后端面與導向座的圓環(huán)形板的前端面相接觸,從而使得手調軸在軸向上被限位而不能沿軸向運動。進一步的方案是:后缸體的蓋板部為圓環(huán)形板,圍繞中央安裝座設置;后缸體的連接筒部的周向外側形狀也即后缸體的周向外側形狀,該周向外側形狀相同于帶圓角的方柱的周向外側形狀,且連接筒部按照從后至前的次序由內徑逐階增大的后端部位、中間部位和前端部位依次相連構成;連接筒部由其后端部位圍繞蓋板部設置;中間缸體總體呈外方內圓的筒形,且中間缸體的中央內腔為圓柱形臺階孔;中間缸體按照從后至前的次序由均圍繞中央軸線設置的后端密封部、主體部和前端密封部依次相連構成;后端密封部基本呈圓筒形;主體部的周向外側形狀相同于帶圓角的方柱的周向外側形狀,且其橫截面的外周形狀相同于后缸體的橫截面的外周形狀;前端密封部的周向外側形狀相同于帶圓角的方柱的周向外側形狀,且相同于主體部的周向外側形狀;中間缸體由其后端密封部與后缸體的連接筒部的前端部位間隙配合,并且兩者之間通過設置在中間缸體的后端密封部的外側凹槽中的密封圈密封連接;制動缸體總體呈外方內圓的筒形,且制動缸體的中央內腔為圓柱形臺階孔,并且制動缸體筒壁上還設有作為液壓油第一進出口的通孔,該液壓油的第一進出口也是外殼構件的液壓油的第一進出口,并且液壓油第一內腔由制動缸體、輔助制動件和制動緩解活塞所包圍的空間形成;制動缸體的周向外側部位按照從后至前的次序由后端密封部、主體部和前端連接部依次相連構成;所述的后端密封部的形狀基本相同于圓柱體的周向外側形狀;所述的主體部的形狀相同于帶圓角的方柱的周向外側形狀,且其橫截面的外周形狀相同于中間缸體的主體部的橫截面的周向外側形狀;所述的前端連接部的形狀相同于圓柱體的周向外側形狀;制動缸體由其周向外側部位的后端密封部與中間缸體的前端密封部間隙配合,并且兩者之間通過設置在制動缸體的后端密封部的外側凹槽中的密封圈密封連接。進一步的方案是:所述的活塞構件的輔助制動件為輔助制動活塞和油缸蓋;油缸蓋、輔助制動活塞和制動緩解活塞按照從前至后的次序依次設置;制動緩解活塞設置在外殼構件的制動缸體中,且制動緩解活塞的外側第三臺階的外徑與制動缸體的周向內側部位的第三臺階部的內徑間隙配合而相互間滑動連接,且兩者之間通過相應的密封圈密封動連接;輔助制動活塞設置在外殼構件的制動缸體中,且輔助制動活塞的外徑與制動缸體的周向內側部位的第二臺階部的內徑間隙配合而相互間滑動連接,且兩者之間通過相應的密封圈密封動連接;油缸蓋的周向外側部位按照從前至后的次序由外徑依次逐階增大的后部臺階、中部臺階和前部臺階依次相連構成;并且中部臺階的徑向外部為向后呈圓環(huán)狀凸出的部位;油缸蓋的前部臺階的周向外壁上設有外螺紋;油缸蓋的中央內腔基本呈圓柱形臺階孔;油缸蓋設置在外殼構件的制動缸體的中央內腔中,且油缸蓋的前部臺階由其周向外壁上的外螺紋與制動缸體的周向內側部位的第一臺階部的內螺紋相配合,從而使得油缸蓋螺紋固定連接在制動缸體上;油缸蓋的中部臺階的外徑與制動缸體的周向內側部位的第二臺階部的內徑間歇配合而相互間滑動連接,且兩者之間通過相應的密封圈密封動連接;油缸蓋的中部臺階還由其徑向外部的后端面與輔助制動活塞的筒主體的前端面相對設置;油缸蓋的后部臺階的外徑與輔助制動活塞的筒主體的內徑間隙配合而相互間滑動連接,且兩者之間通過相應的密封圈密封動連接;油缸蓋的后部臺階的內徑與制動緩解活塞的外側第一臺階的外徑間隙配合而相互間滑動連接,且兩者之間通過相應的密封圈密封動連接;制動缸的液壓油第一內腔由制動缸體、輔助制動活塞和制動緩解活塞所包圍的空間形成;制動缸還設有液壓油第二內腔,該液壓油第二內腔由制動缸體、輔助制動活塞和油缸蓋所包圍的空間形成,并且制動缸體上還設有與液壓油第二內腔相連通的液壓油的第二進出口。進一步的方案是:所述的推桿組件還包括壓力座、墊圈、壓力盤和軸用擋圈;所述的推桿、壓力座、墊圈和壓力盤按照從后至前的次序依次設置;推桿、壓力座和壓力盤的中央軸線為同一條軸線,該軸線也即推桿組件的中央軸線,推桿組件的中央軸線與活塞構件的中央軸線相同;壓力座包括前后依次相連的前部座體和后部座體;前部座體從后方伸入壓力盤的側板所圍繞的空間中,并且墊圈的后側面與壓力座的前部座體的前側面相接觸;墊圈的前側面與壓力盤的中央盤體的后側面相接觸;所述的推桿為總體呈圓柱形的鋼制一體件,且推桿的前端還設有開口向前的前腔體,推桿的前端的周向外側設有擋圈槽,推桿的前腔體和后腔體的軸線相同,該軸線也即推桿的中央軸線;推桿由其前腔體緊套在壓力座的與其過盈配合的后部座體上;推桿的桿體的前段位于制動緩解活塞的中央內腔中,且推桿的桿體的前段的外徑與制動緩解活塞的內側第五臺階的內徑間隙配合,并且兩者之間通過相應的密封圈密封動連接;軸用擋圈設置在推桿的擋圈槽處,其前端面與推桿的擋圈槽處的朝向后方的端面相接觸,其后端面與制動緩解活塞的內側第五臺階的朝向前方的端面相接觸。進一步的方案是:還包括平面推力球軸承和錐螺母;所述的閘調組件還包括第一組碰珠、閘調螺母、聯(lián)軸器和第二組碰珠;后缸體的中央安裝座的周向外側部位按照從前向后的次序依次設有外側第一臺階、外側第二臺階和外側第三臺階;平面推力球軸承的中央軸線與活塞構件的中央軸線相同;平面推力球軸承由其位于前側的座圈固定在制動緩解活塞的內側第三臺階上;閘調芯軸、閘調螺母和聯(lián)軸器均設有貫通前后的中央內腔,且三者的中央軸線為同一條軸線,該軸線也即閘調組件的中央軸線,閘調組件的中央軸線與推桿組件的中央軸線相同;所述的閘調芯軸還包括前凸部、連接部和螺紋部;前凸部、圓臺部、連接部和螺紋部按照從前至后的次序依次相連;螺紋部的周向外側形狀為圓柱外螺紋,且該外螺紋為非自鎖螺紋;前凸部上設有開口朝向前方的3至6個碰珠安裝孔;
第一組碰珠的數(shù)量與閘調芯軸24-2的碰珠安裝孔24-2-6的數(shù)量相同;各碰珠的鋼球向前露出閘調芯軸的前凸部的前端面,并且與平面推力球軸承的位于后側的軸圈相接觸;閘調螺母總體呈圓筒形,閘調螺母的中央內腔的前段部位設有位于其內壁上的作為內螺紋的非自鎖螺紋,閘調螺母的后段按照相等的間隔角度沿輻向設置3至6個圓形的碰珠孔;閘調螺母套在閘調芯軸上,且由內螺紋由后向前旋合在閘調芯軸的螺紋部的外螺紋上;聯(lián)軸器為后端連接有圓環(huán)形阻擋板的筒體,且所述筒體的中部偏后位置按照相等的間隔角度沿輻向設置數(shù)量與閘調螺母的碰珠孔相同的碰珠孔,并且各碰珠孔的大小和形狀與閘調螺母的碰珠孔相對應;聯(lián)軸器的筒體的后段的周向外側形狀為圓臺形;聯(lián)軸器的中央內腔為圓柱形臺階孔;聯(lián)軸器由后向前套在閘調螺母上;第二組碰珠的數(shù)量與聯(lián)軸器的碰珠孔的數(shù)量相同;各個碰珠第二組碰珠的外殼的外徑與聯(lián)軸器的碰珠孔和閘調螺母的碰珠安裝孔過渡配合;各個碰珠的外殼由內向外依次伸入閘調螺母的一個碰珠安裝孔和聯(lián)軸器的相應一個碰珠孔中,從而各個碰珠的外殼、閘調螺母和聯(lián)軸器固定連接在一起,并且鋼球向外露出聯(lián)軸器的圓筒體;軸套的環(huán)形阻擋板位于聯(lián)軸器的筒體中,且環(huán)形阻擋板的后端面與聯(lián)軸器的圓環(huán)形阻擋板的朝向前方的前端面相對設置;錐螺母的周向內側部位的第一臺階套在后缸體的中央安裝座的外側第二臺階上,錐螺母的周向內側部位的第二臺階緊配合套在后缸體的中央安裝座的外側第一臺階上,從而錐螺母固定連接在后缸體的中央安裝座上,并且錐螺母的圓臺形孔段與聯(lián)軸器的筒體的后段的周向外側的圓臺形部位相對。進一步的方案還有:所述的碟簧組件還包括I至5個墊圈;碟簧座、蝶形彈簧和各個墊圈均為具有相應的中央軸線的鋼制一體件;碟簧座的前端部位的形狀為圓臺殼形;碟簧座的周向外側部位按照從前至后的次序依次設有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和隔離部;碟簧座的中央內腔為后部呈階梯狀圓柱形、前部呈圓臺形的通孔,該通孔由碟簧座的周向內側部位形成;碟簧座的周向內側部位還設有第一臺階和第二臺階;所述的第一臺階、第二臺階和圓臺形的前部孔段按照從后至前的次序依次設置;第一臺階的內徑大于第二臺階的內徑;第二臺階的內徑與聯(lián)軸器的外徑相對應,且第二臺階的周向內壁的后部上沿軸向設有數(shù)量與聯(lián)軸器的碰珠孔的數(shù)量相同的直線狀的弓形凹槽,各條弓形凹槽的相鄰2條弓形凹槽的軸線相對于碟簧座的中央軸線的夾角均相等;前部孔段的錐度與閘調芯軸的圓臺部的周向外側的錐度相同,前部孔段的軸向長度相等于閘調芯軸的前凸部與圓臺部的軸向長度之和;各個墊圈按照從前至后的次序依次同軸線相疊設置;碟簧座的前端部位的前端面與制動緩解活塞的內側第三臺階的后端面相接觸,碟簧座的周向外側部位的第一限位部的前部與制動緩解活塞的內側第二臺階的臺階面相接觸;碟簧座的周向外側部位的第二限位部的前端面與制動緩解活塞的后端面也即內側第一臺階的后端面內緣部位相接觸;碟簧座的周向外側部位的第二限位部的后端面與蝶形彈簧的前端部位的朝向前方的內側部位相接觸;蝶形彈簧圍繞碟簧座的隔離部設置,且蝶形彈簧的后端部位的朝向后方的外側部位與第一墊圈的朝向前方的前端面相接觸;
碟簧座的周向內側部位的前部孔段套在閘調芯軸的圓臺部的周向外側面上,兩者相互間滑動配合;碟簧座的第二臺階套在聯(lián)軸器的圓筒體上,且兩者相互間滑動配合,并且兩者之間通過相應的密封圈相互間密封動配合;碟簧座的第二臺階的后部的各條弓形凹槽與第二組碰珠的相應一個鋼球的露出部位相接觸。本發(fā)明的積極效果是:( I)本發(fā)明的制動缸用于對低地板輕軌車輛進行制動的液壓制動夾鉗裝置中,且該制動缸具有在啟動液壓系統(tǒng)的常用制動油路的條件下實現(xiàn)正常制動和緩解的功能。在正常制動時,打開液壓系統(tǒng)的相應的閥門,在制動缸的的蝶形彈簧的彈力作用下,依次推動碟簧座、閘調心軸和推桿組件向前運動而將液壓制動夾鉗裝置的以杠桿銷為支點的杠桿構件的上端部位向前頂,而使得杠桿構件圍繞支點轉動而由其下端部位從前向后抵住夾鉗組件的前閘片而使之克服相應的回位彈簧的彈力而向后運動。運動中先與制動盤相接觸,而推動制動盤向后滑動至與后閘片相接觸,隨著推桿組件的繼續(xù)向前運動,從而使得前后閘片夾緊制動盤而實現(xiàn)制動;碟簧座的向前運動也推動制動緩解活塞向前運動而使得液壓油第一內腔中的液壓油流出制動缸。在正常緩解時,則向制動缸的液壓油第一內腔中注入液壓油,使得制動緩解活塞向后運動而推動碟簧座向后運動而壓縮蝶形彈簧,夾鉗組件的回位彈簧則推動前閘片向前運動而實現(xiàn)緩解,并通過前閘片依次推動杠桿構件、推桿組件和閘調芯軸作相應運動,而使得推桿組件和閘調芯軸一同跟隨碟簧座向后運動。制動缸的這種正常的制動和緩解方式不僅安全,而且可靠。(2)本發(fā)明的制動缸自身還具有機械緩解功能,不需通過專門的外部的機械緩解裝置即可通過相應的杠桿構件和夾鉗組件等實現(xiàn)機械緩解,當正常緩解失效時,只需在現(xiàn)場通過專用扳手即可進行機械緩解。進行機械緩解時,將扳手套在手調軸的后端部位上,逆時針轉動手調軸,使其帶動推桿相對于閘調心軸轉動,而向后運動,從而實現(xiàn)機械緩解。另夕卜,在進行推桿的伸出外殼構件的初始位置的調整、也即最終為閘片與制動盤之間的間隙進行調整時,可通過轉動手調軸而帶動推桿相對于閘調心軸進行相應旋向的轉動,使得推桿的前端在前后方向上處于恰當?shù)某跏嘉恢?,該初始位置直接決定了閘片與制動盤之間的間隙,從而實現(xiàn)方便地現(xiàn)場調整閘片與制動盤之間的間隙的目的。(3)本發(fā)明的制動缸的外殼構件優(yōu)選采用外方內圓的三段式構件,其圓柱形的內腔使得內部零部件的安裝較為方便,結構緊湊,有利于各種功能的實現(xiàn),其方柱形的周向外部使得在將制動缸固定在液壓制動夾鉗裝置的夾鉗基座上時,安裝平穩(wěn)固定可靠。另外,制動缸的液壓油第一內腔由于采用三段式外殼構件也可較為方便地形成。(4)本發(fā)明的制動缸在進行緊急液壓緩解時,有兩種基本方案。第一種基本方案是:輔助制動件為油缸蓋,液壓油弟一內腔在外殼構件、油缸蓋和制動緩解活塞之間形成,同時在外殼構件上設置液壓油第一內腔的另外一個進出口,從而使得本發(fā)明的制動缸在緊急情況下,由液壓系統(tǒng)的相應的緊急緩解油路向液壓油第一內腔中注入液壓油而實現(xiàn)緩解。第二種基本方案為優(yōu)選方案:輔助制動件為油缸蓋和輔助制動活塞,設置2個液壓油內腔。液壓油第一內腔在外殼構件、輔助制動活塞和制動緩解活塞之間形成,液壓油第二內腔在外殼構件、輔助制動活塞和油缸蓋之間形成,從而液壓系統(tǒng)的與液壓油第一內腔相連的液壓油路為常用制動回路,而與液壓油第二內腔相連的液壓油路為緊急緩解油路,前者用于實現(xiàn)正常制動和緩解,后者用于實現(xiàn)緊急液壓緩解。優(yōu)選的第二種基本方案使得在進行緊急緩解時,只需使用手動泵接口將高壓液壓油注入液壓油第二內腔中即可實現(xiàn)緩解。這種優(yōu)選的緊急緩解功能,不僅仍然保持了原有的緊急緩解的優(yōu)點,而且對于產生于制動缸的液壓油第一內腔至常用制動油路的控制閥門之間的故障而導致的正常緩解失效的情況,也能最終使得蝶形彈簧的回縮而實現(xiàn)緩解。(5)本發(fā)明優(yōu)選的方案是制動缸還兼起到閘調器的作用。該優(yōu)選方案是在基本技術方案的基礎上,制動缸還包括錐螺母,且優(yōu)選閘調組件還包括第一組碰珠、閘調螺母、聯(lián)軸器和第二組碰珠以及優(yōu)選手調軸組件還包括導向座和套體,從而使得制動缸具有自動進行,調整精度好,調整效率高,安全可靠且結構緊湊合理,適用于低地板軌道車輛的安裝要求。
圖1為采用本發(fā)明的制動缸的液壓制動夾鉗裝置與機車的制動盤的相互關系的示意圖;圖2為圖1的左視示意圖;圖3為從圖1的左上方觀察時,圖中的液壓制動夾鉗裝置的立體示意圖,圖中的左閘片銷和右閘片銷的形狀由圖30給出,且與圖1中的左閘片銷和右閘片銷的形狀不同,圖中未畫出只需設置在夾鉗基座的閘銷安裝部的后座上的夾鉗左組件和夾鉗右組件的相應的螺紋銷釘和相應的防松扣;圖3中的其余零部件的結構與圖1中的相同;圖4為從圖3的左后下方觀察時,液壓制動夾鉗裝置的立體示意圖,且圖4中的各個零部件的結構與圖1中的相應零部件的結構相同;圖5為圖3中的夾鉗基座的立體示意圖;圖6為從圖5的下方觀察時的立體示意圖;圖7為圖1的B-B向剖視示意圖;圖8為圖7中的本發(fā)明的制動缸的放大示意圖;圖9為圖4中的夾鉗組件的前閘片的立體示意圖;圖10為圖1所示的液壓制動夾鉗裝置在更換夾鉗組件的前后閘片時拆卸動作的示意圖;圖11為圖8中的外殼構件的后缸體的示意圖;圖12為圖8中的外殼構件的中間缸體的示意圖;圖13為圖8中的外殼構件的制動缸體的示意圖;圖14為圖8中的活塞構件的制動緩解活塞的示意圖;圖15為圖8中的活塞構件的輔助制動活塞的示意圖;圖16為圖8中的活塞構件的油缸蓋的示意圖;圖17為圖8中的推桿組件的示意圖,推桿組件中的軸用擋圈未在圖中畫出;圖18為圖17的C-C向剖視示意圖;圖19為圖8中的閘調組件的示意圖;圖20為圖19中的閘調芯軸的立體示意圖;圖21為圖19中的閘調螺母的立體示意圖;圖22為圖19中的聯(lián)軸器的立體示意圖23為圖8中的碟簧組件的碟簧座的示意圖;圖24為圖8中的手調軸組件的示意圖,手調軸組件中的導向座和軸套未畫出;圖25為圖24的D-D剖視示意圖;圖26為圖8中的手調軸組件的導向座的示意圖;圖27為圖8中的手調軸組件的軸套的示意圖;圖28為圖8中的錐螺母的示意圖;圖29為圖28所示的錐螺母的立體示意圖;圖30為圖3中的夾鉗組件的左閘片銷的一種立體示意圖;也是右閘片銷的一種立體示意圖;圖31為圖3中的夾鉗組件的夾鉗左組件的一種立體示意圖,也是夾鉗組件的夾鉗右組件的一種立體示意圖,圖中未畫出相應的螺紋銷釘和相應的防松扣;圖32為已有技術液壓制動夾鉗裝置與機車的制動盤的相互關系的示意圖。上述附圖中的附圖標記如下:夾鉗基座1,制動缸安裝部11,基板11-1,安裝板11-2,中央孔11_3,安裝螺孔
11-4。閘銷安裝部12,左閘銷安裝部12a,右閘銷安裝部12b ;左連接座12_1,右連接座
12-2,左前座12-3,左前安裝孔12-3-1,左前通孔12_3_2,左前盲孔12_3_3;右前座12_4,右前安裝孔12-4-1,右前通孔12-4-2 ;后座12-5,左后安裝孔12_5_1,右后安裝孔12_5_2,左后通孔12-5-3,右后通孔12-5-4,左后盲孔12-5-5。杠桿銷左端安裝部13,左側板13-1,左安裝座13-2,杠桿銷左端安裝孔13_3。杠桿銷右端安裝部14,右側板14-1,右安裝座14-2,杠桿銷右端安裝孔14_3。制動缸2,外殼構件21,后缸體21-1,中央安裝座21-1-1,蓋板部21+2,連接筒部21-1-3,內螺紋21-1-4,內側第一臺階21-1-5,內側第二臺階21_1_6,內側第三臺階21-1-7,內側凹槽21-1-8,外側第一臺階21-1-9,外側第二臺階21-1-10,外側第三臺階21-1-11,后端部位21-1-12,中間部位21-1-13,前端部位21-1-14 ;中間缸體21_2,后端密封部21-2-1,主體部21-2-2,前端密封部21-2-3,外側凹槽21-2-4 ;制動缸體21_3,第一臺階部21-3-1,第二臺階部21-3-2,第三臺階部21-3-3,第一內側凹槽21_3_4a,第二內側凹槽21-3-4b,第三內側凹槽21-3-4C ;后端密封部21_3_5,主體部21_3_6,前端連接部21-3-7,外側凹槽 21-3-8?;钊麡嫾?2,油缸蓋22-1,后部臺階22-1-1,中部臺階22-1-2,徑向外部22-l_2a,前部臺階22-1-3,內側第一臺階22-1-4,內側第二臺階22-1-5,內側凹槽22-1-6,圓環(huán)形安裝槽22-1-7,內側凹槽22-1-8 ;輔助制動活塞22_2,筒主體22_2_1,前端面22_2_la,阻擋部22-2-2,后端面22-2-2a,內側凹槽22_2_3 ;制動緩解活塞22_3,外側第一臺階22_3_1,外側第二臺階22-3-2,外側第三臺階22-3-3,前端面22_3_3a,內側第一臺階22_3_4,內側第二臺階22-3-5,內側第三臺階22-3-6,內側第四臺階22_3_7,內側第五臺階22_3_8,內側第六臺階22-3-9,內側凹槽22-3-10。平面推力球軸承22-4。推桿組件23,推桿23-1,前腔體23_1_1,擋圈槽23_1_2,外螺紋23_1_3,后腔體
23-1-4,后孔段23-l-4a,柱銷槽23-1-5 ;壓力座23-2,前部座體23-2-1,后部座體23_2_2 ;墊圈23-3 ;壓力盤23-4,中央盤體23-4-1,側板23-4-2 ;0型密封圈23-5 ;軸用擋圈23-6 ;閘調組件24,第一組碰珠24-1,外殼24_1_1,鋼球24_1_2 ;閘調芯軸24_2,前凸部24-2-1,圓臺部24-2-2,連接部24_2_3,螺紋部24_2_4,內螺紋24_2_5,碰珠安裝孔24-2-6 ;閘調螺母24-3,中央內腔24_3_1,內螺紋24_3_2,碰珠孔24_3_3 ;聯(lián)軸器24_4,圓筒體24-4-1,圓環(huán)形阻擋板24-4-2,碰珠孔24_4_3,中央內腔2444 ;第二組碰珠24_5,外殼
24-5-1,鋼球24-5-2 ;碟簧組件25,碟簧座25-1,第一限位部25-1-1,第二限位部25_1_2,隔離部
25-1-3,第一臺階25-1-4,第二臺階25-1-5,前部孔段25_1_6,前端部位25-1-7,內側凹槽
25-1-8,弓形凹槽25-1-9;蝶形彈簧25-2,墊圈25-3第一墊圈25-3-1,第二墊圈25_3_2,第三墊圈25-3-3 ;手調軸組件26,手調軸26-1,后端部位26-1-1,密封連接部26_1_2,阻擋部
26-1-3,連接部26-1-4,主軸段26-1-5;圓柱銷26-2,墊圈26-3,螺栓26-4,導向座26-5,套體26-5-1,圓環(huán)形板26-5-2 ;軸套26_6,環(huán)形阻擋板26_6_1,外筒體26_6_2,環(huán)形連接板26-6-3,中心套26-6-4,外螺紋26-6-5,自潤滑墊圈26-7 ;錐螺母27,周向外側部位27-1,外側凹槽27-2,第一臺階27-3,第二臺階274,圓臺形孔段27-5 ;防塵罩28-1,罩主體28-1-1,安裝環(huán)28-1-2,安裝墊圈28_2,孔用擋圈28_3 ;液壓油第一內腔29-1,液壓油第二內腔29-2 ;杠桿構件3,壓盤31,杠桿32,杠桿銷4,左蓋板51,右蓋板52;夾鉗組件6,夾鉗左組件6a,夾鉗右組件6b,左閘片銷61a,右閘片銷61b,銷孔61-1,弓形缺口 61-2,左滑套座62a,右滑套座62b,前段62_1,后段62_2 ;左前彈簧座63a,右前彈簧座63b,左回位彈簧64a,右回位彈簧64b,左后彈簧座65a,右后彈簧座65b,環(huán)狀內側部位65-1 ;左前防松扣66al,左后防松扣66a2,右前防松扣66bl,右后防松扣66b2,連接板66-1,限位板66-2 ;左前螺紋銷釘67al,左后螺紋銷釘67a2,右前螺紋銷釘67bl,右后螺紋銷釘67b2 ;前閘片68a,后閘片68b,閘片本體68_1,連接缺口 68_1_1,連接通孔68_1_2,閘瓦68-2,制動盤7;已有技術液壓制動夾鉗裝置8,轉向架的構架81a,車軸82a,制動盤83a,夾鉗基座81b,液壓制動缸82b,杠桿83b、固定閘片84b,動閘片85b,活塞86b,缸內彈簧87b,杠桿銷88b。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本文以圖1所示的方位進行描述,圖1中的上下左右方向也是描述中的上下左右方向,圖1所朝的方向即為描述中的前方,背離圖1的方向即為描述中的后方。(實施例1)見圖8,本實施例的制動缸2主要由外殼構件21、活塞組件22、平面推力球軸承22-4、推桿組件23、閘調組件24、碟簧組件25、手調軸組件26、錐螺母28、防塵罩28_1和相應的密封件組成。外殼構件21按照從后至前的次序主要由后缸體21-1、中間缸體21-2和制動缸體
21-3依次相連而構成,且后缸體21-1、中間缸體21-2和制動缸體21_3均為設有貫通前后的中央內腔的鑄鋼一體件經(jīng)過加工后得到的零件,且三者的中央軸線為同一條軸線,該軸線也即外殼構件21的中央軸線。見圖11,后缸體21-1按照沿徑向從內向外次序由圍繞中央軸線設置的中央安裝座21-1-1、蓋板部21-1-2和連接筒部21-1-3依次相連構成。中央安裝座總體呈階梯狀圓筒形,其中央內腔也是后缸體21-1的中央內腔。中央安裝座21-1-1的形成中央內腔的周向內側部位按照從前向后的次序依次設有內側第一臺階21-1-5、內側第二臺階
21-1-6和內側第三臺階21-1-7,且各臺階的內徑依次逐階減小。內側第一臺階21-1-5的內壁上設有內螺紋21-1-4。內側第三臺階21-1-7的內壁上設有2個用于安裝密封圈的圓環(huán)形的內側凹槽21-1-8。中央安裝座21-1-1的周向外側部位按照從前向后的次序依次設有外側第一臺階21-1-9、外側第二臺階21-1-10和外側第三臺階21-1-11。蓋板部21_1_2為圓環(huán)形板,圍繞中央安裝座21-1-1的后部外側設置,且其后端面與中央安裝座21-1-1的后端面位于同一鉛垂面上。連接筒部21-1-3的周向外側形狀也即后缸體21-1的周向外側形狀,該周向外側形狀相同于帶圓角的方柱的周向外側形狀,且連接筒部21-1-3按照從后至前的次序由內徑逐階增大的后端部位21-1-12、中間部位21-1-13和前端部位21-1-14依次相連構成。連接筒部21-1-3由其后端部位21-1-12圍繞蓋板部21-1-2設置,且該后端部位21-1-12的后端面與蓋板部21-1-2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個鉛垂面上。見圖12,中間缸體21-2總體呈外方內圓的筒形,且中間缸體21-2的中央內腔為圓柱形臺階孔。中間缸體21-2按照從后至前的次序由均圍繞中央軸線設置的后端密封部
21-2-1、主體部21-2-2和前端密封部21-2-3依次相連構成。后端密封部21_2_1基本呈圓筒形,其外徑與后缸體21-1的連接筒部21-1-3的前端部位21-1-14的內徑相對應,且后端密封部21-2-1的周向外壁上設有用于安裝密封圈的圓環(huán)形的外側凹槽21-2-4。中間缸體
21-2的主體部21-2-2的周向外側形狀相同于帶圓角的方柱的周向外側形狀,且其橫截面的外周形狀相同于后缸體21-1的橫截面的外周形狀(所述橫截面是指垂直于中央軸線的截面,下同)。主體部21-2-2的內徑與后缸體21-1的連接筒部21-1-3的中間部位21-1-13的內徑相同。中間缸體21-2的前端密封部21-2-3的周向外側形狀相同于帶圓角的方柱的周向外側形狀,且相同于中間缸體21-2的主體部21-2-2的周向外側形狀。前端密封部
21-2-3的內徑大于主體部21-2-2的內徑。見圖8、圖12及圖11,中間缸體21-2由其后端密封部21_2_1從前向后伸入后缸體21-1的連接筒部21-1-3的前端部位21-1-14中,且中間缸體21-2的后端密封部21_2_1的外徑與后缸體21-1的連接筒部21-1-3的前端部位21-1-14的內徑間隙配合,并且兩者之間通過設置在中間缸體21-2的后端密封部21-2-1的外側凹槽21-2-4中的密封圈密封連接。見圖13,制動缸體21-3總體呈外方內圓的筒形,且制動缸體21-3的中央內腔為圓柱形臺階孔,并且制動缸體21-3的筒壁上還設有用于液壓油進出的2個通孔(圖中未畫出),它們是液壓油的第一進出口和第二進出口。該液壓油的第一進出口和第二進出口也是外殼構件的液壓油的第一進出口和第二進出口。制動缸體21-3的周向外側部位按照從后至前的次序由后端密封部21-3-5、主體部21-3-6和前端連接部21-3-7依次相連構成。制動缸體21_3的周向外側部位的后端密封部21-3-5的形狀基本相同于圓柱體的周向外側形狀,且其外徑與中間缸體21-2的前端密封部21-2-3的內徑相對應,并且后端密封部21-3-5的周向外壁上設有用于安裝密封圈的圓環(huán)形的外側凹槽21-3-8。制動缸體21-3的周向外側部位的主體部21-3-6的形狀相同于帶圓角的方柱的周向外側形狀,且其橫截面的外周形狀相同于中間缸體21-2的主體部
21-2-2的橫截面的周向外側形狀。制動缸體21-3的的周向外側部位的前端連接部21-3-7的形狀相同于圓柱體的周向外側形狀,且其外徑小于后端密封部21-3-5的外徑。仍見圖13,制動缸體21-3的中央內腔為圓柱形臺階孔,該圓柱形臺階孔由制動缸體21-3的周向內側部位所形成。制動缸體21-3的周向內側部位按照從前至后的次序依次設有第一臺階部21-3-1、第二臺階部21-3-2和第三臺階部21-3-3,且第一臺階部21_3_1、第二臺階部21-3-2和第三臺階部21-3-3的內徑依次逐級減小。第一臺階部21_3_1的軸向長度小于前端連接部21-3-7的軸向長度,且第一臺階部21-3-1的周向內壁上設有內螺紋。第二臺階部21-3-2和第三臺階部21-3-3的周向內壁上均設有用于安裝密封圈的4個圓環(huán)形的內側凹槽;其中,按照從前至后的次序,第二臺階部21-3-2上依次設有第一內側凹槽
21-3-4a和第二內側凹槽21-3-4b,第三臺階部21_3_3設有2個第三內側凹槽21_3_4c。見圖8、圖13及圖12,制動缸體21_3由其周向外側部位的后端密封部21_3_5從前向后伸入中間缸體21-2的前端密封部21-2-3中,且制動缸體21-3的后端密封部21-3-5的外徑與中間缸體21-2的前端密封部21-2-3的內徑間隙配合,并且兩者之間通過設置在制動缸體21-3的后端密封部21-3-5的外側凹槽21-3-8中的密封圈密封連接。見圖1至圖3及圖5,制動缸2由其外殼構件21坐落在夾鉗基座I的制動缸安裝部11的基板11-1上,4根對穿螺栓由后至前依次穿過外殼構件21的后缸體21-1、中間缸體21-2和制動缸體21-3后,旋合在夾鉗基座I的制動缸安裝部11的安裝板11-2的相應I個安裝螺孔11-4上,而使得外殼構件21固定在夾鉗基座I的制動缸安裝部11上。外殼構件21除起到保護作用、將制動缸安裝在夾鉗基座I上以及在外殼構件21中設置其他零部件外,外殼構件21設置成分體式的組件形式具有如下技術效果:一是外殼構件21采用分體式的組件形式,不僅有利于方便安裝制動缸2的其它相關零部件,且在維修時還可方便地拆卸和更換有關零部件,而且還有利于對外殼構件21的后缸體21-1、中間缸體21-2和制動缸體21-3在鑄造后的進一步加工;諸如在制動缸體
21-3上加工設置用于液壓油進出的2個通孔則比較方便等。二是外殼構件21的后缸體21-1、中間缸體21-2和制動缸體21_3均在總體上在其周向上設置成外方內圓的形狀,其外部的方形有利于穩(wěn)定坐落在夾鉗基座I上,其內部的圓形有利于活塞構件22的相應活塞的前后運動,以及有利于蝶形彈簧25-2前后壓縮和張開的運動。三是外殼構件21的制動缸體21-3還起到與相應的活塞共同構成液壓油第一內腔29-1和液壓油第二內腔29-2的作用,從而直接參與實現(xiàn)制動缸2的第一種工作模式和第二種工作模式。見圖8,活塞構件22按照從前至后的次序主要由油缸蓋22-1、輔助制動活塞22_2和制動緩解活塞22-3依次設置而組成。油缸蓋22-1、輔助制動活塞22-2和制動緩解活塞
22-3均為鑄鋼一體件經(jīng)過加工后得到的零件,且三者均總體呈階梯狀圓柱筒形,也即三者均設有貫通前后的中央內腔,并且三者的中央軸線為同一條軸線,該軸線也即活塞構件22的中央軸線,活塞構件22的中央軸線與外殼構件21的中央軸線相同。見圖14,制動緩解活塞22-3的周向外側部位按照從前至后的次序依次設有外側第一臺階22-3-1、外側第二臺階22-3-2和外側第三臺階22_3_3,且外側第一臺階22_3_1、外側第二臺階22-3-2和外側第三臺階22-3-3的外徑依次逐階增大。仍見圖14,制動緩解活塞22-3的中央內腔為圓柱形臺階孔,該圓柱形臺階孔由制動緩解活塞22-3的周向內側部位所形成。制動緩解活塞22-3的周向內側部位按照從后至前的次序依次設有內側第一臺階22-3-4、內側第二臺階22-3-5、內側第三臺階22_3_6、內側第四臺階22-3-7、內側第五臺階22-3-8和內側第六臺階22_3_9,且內側第一臺階
22-3-4、內側第二臺階22-3-5、內側第三臺階22-3-6、內側第四臺階22-3-7和內側第五臺階22-3-8的內徑逐階減小,內側第六臺階22-3-9的內徑與內側第四臺階22_3_7的內徑相同,并且內側第五臺階22-3-8的周向內壁上設有用于安裝密封圈的圓環(huán)形的內側凹槽
22-3-10。見圖8、圖14及圖13,制動緩解活塞22-3設置在外殼構件21的制動缸體21_3中,且制動緩解活塞22-3的外側第三臺階22-3-3的外徑與制動缸體21_3的周向內側部位的第三臺階部21-3-3的內徑間隙配合而相互間滑動連接,且兩者之間通過設置在制動缸體
21-3的第三臺階部21-3-3的周向內壁上的2個第三內側凹槽21_3_4c中的相應的密封圈密封動連接。見圖15,輔助制動活塞22-2按照從前至后的次序由筒主體22-2-1和阻擋部
22-2-2相連構成。筒主體22-2-1呈圓柱筒狀,阻擋部22_2_2基本呈圓柱筒狀,且阻擋部
22-2-2從后方連接在筒主體22-2-1的后側外部上,從而輔助制動活塞22_2的中央內腔為圓柱形臺階孔,并且筒主體22-2-1的周向內壁上設有用于安裝密封圈的圓環(huán)形的內側凹槽 22_2_3。見圖8、圖15及圖13,輔助制動活塞22_2設置在外殼構件21的制動缸體21_3中,且輔助制動活塞22-2的外徑與制動缸體21-3的周向內側部位的第二臺階部21-3-2的內徑間隙配合而相互間滑動連接,且兩者之間通過設置在制動缸體21-3的第二臺階部
21-3-2的周向內壁上的第二內側凹槽21-3-4b中的密封圈密封動連接。并且輔助制動活塞
22-2還位于制動緩解活塞22-3的外側第三臺階22-3-3的前方。在不注液壓油的狀態(tài)下,輔助制動活塞22-2由其阻擋部22-2-2圍繞制動緩解活塞22_3的外側第二臺階22_3_2設置,以及由其筒主體22-2-1圍繞制動緩解活塞22-3的外側第一臺階22-3-1設置,并且輔助制動活塞22-2由其阻擋部22-2-2的后端面22_2_2a與制動緩解活塞22_3的外側第三臺階22-3-3的前端面22-3-3a相對設置。見圖8,輔助制動活塞22-2的筒主體22-2-1的后端面、輔助制動活塞22-2的阻擋部22-2-2、制動緩解活塞22-3的外側第二臺階22_3_2、制動緩解活塞22_3的外側第三臺階22-3-3和外殼構件21的制動缸體21-3所包圍的空間形成制動缸的用于通入液壓油的液壓油第一內腔29-1,也即外殼構件21、輔助制動活塞22-2和制動緩解活塞22_3所包圍的空間形成液壓油第一內腔29-1 ;并且該液壓油第一內腔29-1與制動缸體21-3的液壓油第一進出口相連通。見圖16,油缸蓋22-1的周向外側部位按照從后至前的次序由后部臺階22_1_1、中部臺階22-1-2和前部臺階22-1-3依次相連構成,且后部臺階22_1_1、中部臺階22_1_2和前部臺階22-1-3的外徑依次逐階增大,并且中部臺階22-1-2的徑向外部22_l_2a為向后呈圓環(huán)狀凸出的部位。油缸蓋22-1的前部臺階22-1-3的周向外壁上設有外螺紋。油缸蓋
22-1的中央內腔基本呈圓柱形臺階孔,該圓柱形臺階孔由油缸蓋22-1的周向內側部位形成。油缸蓋22-1的周向內側部位按照從前至后的次序依次設有內側第一臺階22-1-4和內側第二臺階22-1-5,且內側第一臺階22-1-4的內徑大于內側第二臺階22-1-5的內徑,并且內側第二臺階22-1-5的周向內壁上設有用于安裝密封圈的2個圓環(huán)形的內側凹槽22-1-6,內側第二臺階22-1-5的前側面上設有開口朝向前方的圓環(huán)形安裝槽22-1-7,并且內側第一臺階22-1-4的周向內壁上設有用于安裝孔用擋圈的圓環(huán)形的內側凹槽22-1-8。見圖8、圖16、圖15及圖13,油缸蓋22_1設置在外殼構件21的制動缸體21_3的中央內腔中,且油缸蓋22-1的前部臺階22-1-3由其周向外壁上的外螺紋與制動缸體21-3的周向內側部位的第一臺階部21-3-1的內螺紋相配合,從而使得油缸蓋22-1螺紋固定連接在制動缸體21-3上。油缸蓋22-1的中部臺階22-1-2的外徑與制動缸體21_3的周向內側部位的第二臺階部21-3-2的內徑間歇配合而相互間滑動連接,且兩者之間通過設置在制動缸體21-3的第二臺階部21-3-2的周向內壁上的第一內側凹槽21-3-4a中的密封圈密封動連接。并且油缸蓋22-1的中部臺階22-1-2還由其徑向外部22-l-2a的后端面與輔助制動活塞22-2的筒主體22-2-1的前端面22-2-la相對設置。油缸蓋22_1的后部臺階
22-1-1的外徑與輔助制動活塞22-2的筒主體22-2-1的內徑間隙配合而相互間滑動連接,且兩者之間通過設置在輔助制動活塞22-2的筒主體22-2-1的內壁上的內側凹槽22-2-3中的密封圈密封動連接。油缸蓋22-1的后部臺階22-1-1的內徑與制動緩解活塞22-3的外側第一臺階22-3-1的外徑間隙配合而相互間滑動連接,且兩者之間通過設置在油缸蓋
22-1的內側第二臺階22-1-5的2個內側凹槽22_1_6中的密封圈密封動連接。見圖8,制動缸還設有用于通入液壓油的液壓油第二內腔29-2,該液壓油第二內腔29-2由油缸蓋22-1的周向外側部位的后部臺階22-1-1、油缸蓋22-1的周向外側部位的中部臺階22-1-2、輔助制動活塞22-2的筒主體22-2-1的前端面22_2_la和外殼構件21的制動缸體21-3所包圍的空間形成,也即液壓油第二內腔29-2由制動缸體21-3、輔助制動活塞22-2和油缸蓋22-1所包圍的空間形成,且該液壓油第二內腔29-2與制動缸體21_3的液壓油第二進出口相連通?;钊麡嫾?2采用分體式的組件形式,在使得制動缸2具有常規(guī)的制動與緩解的功能也即能進行第一種工作模式之外,還使得制動缸2具有在制動緩解活塞22-3不能正常工作時的緊急緩解的功能,也即能進行第二種工作模式?,F(xiàn)分述如下:在實行制動缸2的第一種工作模式的緩解過程時,液壓油進入液壓油第一內腔29-1中使得活塞構件22的制動緩解活塞22-3通過碟簧座25_1克服蝶形彈簧25_2的彈力而向后運動,在為最終實現(xiàn)對制動的緩解提供了動力的同時,也增加了蝶形彈簧25-2的彈力勢能;與此同時,夾鉗組件6的回位彈簧的彈力則依次通過相應的零部件作用到推桿
23-1上,使得推桿23-1帶動閘調心軸24-2與制動緩解活塞22_3—同向后運動;回位彈簧的伸展,則使得相應的2片閘片放開了對制動盤7的夾持而得到緩解。在實行制動缸2的第一種工作模式的制動過程時,打開相應的泄壓閥使得液壓油流出液壓油第一內腔29-1,在蝶形彈簧25-2的彈力作用下,通過碟簧座25-1帶動制動緩解活塞22-3向前運動排出液壓油的同時,也依次帶動閘調心軸24-2和推桿23-1向前運動,在釋放相應的彈性勢能的同時,也最終克服回位彈簧的彈力使得夾鉗組件6的2片閘片在前后向上夾持住制動盤7而實現(xiàn)制動。在制動缸2出現(xiàn)意外而不能進行第一種工作模式時,例如液壓系統(tǒng)的管路漏油或閥門失靈等使得液壓系統(tǒng)無法對制動緩解活塞22-3的前進和后退進行控制。此時,則可采用手動泵將高壓液壓油通過外殼構件21的第二進出口注入液壓油第二內腔29-2中,從而使制動缸2進入第二種工作模式,而進行相應的緩解過程,液壓油進入液壓油第二內腔29-2中使得在輔助制動活塞22-2依次通過制動緩解活塞22-3和碟簧座25_1而克服蝶形彈簧25-2的彈力而向后運動,在為最終實現(xiàn)對制動的緩解提供了動力的同時,也增加了蝶形彈簧25-2的彈力勢能。當然,在必要時,在第二種工作模式中也可釋放液壓油第二內腔29-2中的液壓油,而進行相應的制動過程。見圖8及圖14,平面推力球軸承22-4的中央軸線與活塞構件22的中央軸線相同。平面推力球軸承22-4包括位于前側的座圈和位于后側的軸圈。平面推力球軸承22-4由其座圈固定在制動緩解活塞22-3的內側第三臺階22-3-6上。見圖8及圖17,推桿組件23按照從后至前的次序主要由推桿23-1、壓力座23-2墊圈23-3和壓力盤23-4依次設置而構成。推桿23-1、壓力座23_2和壓力盤23_4均為鑄鋼一體件經(jīng)過加工后制得的零件,且三者的中央軸線為同一條軸線,該軸線也即推桿組件23的中央軸線,推桿組件23的中央軸線與活塞構件22的中央軸線相同。墊圈23-3為自潤滑墊圈。推桿組件23還包括O型密封圈23-5和軸用擋圈23-6。見圖17,壓力盤23-4的開口向后,壓力盤23-4由圓形的中央盤體234_1和從后方連接在中央盤體23-4-1周向外側邊緣的圓柱殼狀的側板23-4-2構成。壓力盤23_4的側板23-4-2的周向內壁上設有圓環(huán)形的內側凹槽。壓力座23-2主要由前部座體23-2-1和后部座體23-2-2前后依次相連構成。前部座體23-2-1和后部座體23-2-2均為圓柱形,且前部座體23_2_1的外徑大于后部座體
23-2-2的外徑,并且前部座體23-2-1的外徑與壓力盤23_4的側板23_4_2內徑間隙配合。前部座體23-2-1的周向外側面上設有圓環(huán)形的外側凹槽,前部座體23-2-1從后方伸入壓力盤23-4的側板23-4-2所圍繞的空間中,并且墊圈23_3的后側面與壓力座23_2的前部座體23-2-1的前側面相接觸,墊圈23-3的前側面與壓力盤23-4的中央盤體23_4_1的后側面相接觸。O型密封圈23-5設置在壓力座23-2的前部座體23-2-1的外側凹槽與壓力盤
23-4的側板23-4-2的內側凹槽之間。見圖17及圖18,推桿23-1是總體呈圓柱形的鋼制一體件,且推桿23_1的前端還設有開口向前的前腔體23-1-1,推桿23-1的前端的周向外側設有擋圈槽23-1-2,推桿23_1的后段的周向外側設有作為外螺紋23-1-3的自鎖螺紋,推桿23-1的后段設有開口向后的后腔體23-1-4。推桿23-1的前腔體23-1-1和后腔體23-1-4的軸線相同,該軸線也即推桿23-1的中央軸線。推桿23-1的前腔體23-1-1的內徑與壓力座23_2的后部座體23_2_2的外徑過盈配合,推桿23-1由其前腔體23-1-1緊套在壓力座23-2的后部座體23_2_2上。推桿23-1的后腔體23-1-4總體呈后大前小的階梯形圓柱孔,且后腔體23-1-4的后孔段23-l-4a的內壁上設有2條與推桿23-1的中央軸線相平行且開口相對的半圓柱形的柱銷槽
23-1-5,并且所述的半圓柱形的柱銷槽23-1-5向后方貫通推桿23_1。見圖8、圖17及圖14,推桿23_1的桿體的前段位于制動緩解活塞22_3的中央內腔中,且推桿23-1的桿體的前段的外徑與制動緩解活塞22-3的內側第五臺階22-3-8的內徑間隙配合,并且兩者之間通過設置在制動緩解活塞22-3的內側凹槽22-3-10中的密封圈以及設置在制動緩解活塞22-3的內側第四臺階22-3-7處的密封圈密封動連接。軸用擋圈
23-6設置在推桿23-1的擋圈槽23-1-2處,其前端面與推桿23_1的擋圈槽23_1_2處的朝向后方的端面相接觸,其后端面與制動緩解活塞22-3的內側第五臺階22-3-8的朝向前方的端面相接觸。推桿組件23的核心零件為推桿23-1。推桿23_1在使用中,起到如下作用:一是推桿23-1由其前腔體23-1-1與壓力座23_2固定連接,而在實行制動缸2的第一種工作模式的制動過程中,推桿23-1通過壓力座23-2依次將向前的作用力傳遞給墊圈23-3和壓力盤23-4,再由壓力盤23-4傳遞至杠桿構件3的壓盤31,使得壓盤31帶動杠桿32繞杠桿銷4轉動而推動夾鉗組件6的前閘片68a向后運動,前閘片68a的向后運動則從前方與制動盤7相接觸,制動盤7在被推向后方時則與后閘片68b相接觸,從而實現(xiàn)了前后閘片對制動盤7的夾持,實現(xiàn)了制動;在實行制動缸2的第一種和第二種工作模式的緩解過程中,推桿23-1則接受來自壓力座23-2的向后作用力,在向后傳遞作用力的同時向后運動,且所述的向后的作用力來源于夾鉗組件6的回位彈簧的彈力。二是推桿23-1在向后的運動中,由其后段的外螺紋23-1-3帶動與其螺紋配合的閘調心軸24-2 —同向后運動。三是推桿23-1由其后腔體23-1-4的后孔段23_l_4a以及設置在后腔體23_1_4的后孔段23-l-4a的內壁上的柱銷槽23-1-5與手調軸組件26的手調軸26_1和圓柱銷26_2前后滑動配合,且在周向上相互限位,從而在制動缸2的第三種工作模式的調整過程中,在手調軸26-1的轉動下,隨同手調軸26-1 —同轉動,進而相對于閘調心軸24-2轉動而對應地向前或向后運動,從而能處于合適的位置;另外,能在推桿23-1不能正??s回制動缸2的外殼構件21內時,通過手動機械轉動手調軸26-1的方式,使推桿23-1向后運動而達到對制動的緩解的作用。四是在推桿23-1的位于前端的擋圈槽23-1-2中設置軸用擋圈23_6后,在制動缸的第一種工作模式的制動過程中,推桿23-1由閘調心軸24-2推動其向前運動時,還由制動緩解活塞22-3通過軸用擋圈23-6提供起平衡作用的推力;而在制動缸的第一種工作模式的緩解過程中,制動緩解活塞22-3在液壓油的作用下向后運動并帶動碟簧座25-1同時后退時,推桿23-1在接受壓力座23-2傳來的來源于回位彈簧的作用力而帶著閘調心軸24-2一同向后運動的同時,還由其前端頭部推動軸用擋圈23-6緊跟制動緩解活塞22-3—同向后運動,從而有利于增加推桿23-1向后運動的平穩(wěn)性。從而推桿23-1設置擋圈槽23-1-2以及推桿組件23設置軸用擋圈23-6是本發(fā)明的推桿組件23的一個優(yōu)選配置。見圖8及圖19,閘調組件24主要由第一組碰珠24_1、閘調芯軸24_2、閘調螺母
24-3、聯(lián)軸器24-4和第二組碰珠24-5組成。閘調芯軸24_2、閘調螺母24_3和聯(lián)軸器24_4均為鑄鋼一體件經(jīng)過加工后得到的零件,且三者均設有貫通前后的中央內腔,三者的中央軸線為同一條軸線,該軸線也即閘調組件24的中央軸線,閘調組件24的中央軸線與推桿組件23的中央軸線相同。見圖20、圖19及圖8,閘調芯軸24-2的中央內腔的內壁上設有作為內螺紋24-2-5的自鎖螺紋,閘調芯軸24-2根據(jù)周向外側部位的形狀的不同按照從前至后的次序由前凸部24-2-1、圓臺部24-2-2、連接部24_2_3和螺紋部24_2_4依次相連組成。閘調芯軸24_2的內螺紋24-2-5與推桿23-1的后段的外螺紋23-1-3相配合。前凸部24_2_1的周向外側形狀相同于圓柱的周向外側形狀。圓臺部24-2-2的周向外側形狀相同于圓臺的周向外側形狀,且圓臺部24-2-2的前端的外徑大于后端的外徑,并且圓臺部24-2-2的前端的外徑大于前凸部24-2-1的外徑。連接部24-2-3的周向外側形狀相同于圓柱的周向外側形狀,連接部24-2-3的外徑小于圓臺部24-2-2的后端的外徑,螺紋部24_2_4的周向外側形狀為圓柱外螺紋,且該外螺紋為非自鎖螺紋。圓臺部24-2-2的后端的外徑、螺紋部24-2-4的外徑和連接部24-2-3的外徑依次減小。閘調芯軸24-2在其前凸部24_2_1上設有開口朝向前方的3至6個碰珠安裝孔24-2-6 (本實施例為6個),且各碰珠安裝孔24_2_6的軸線位于同一個假想的圓柱形的外周側面上,并且各個相鄰的2個碰珠安裝孔24-2-6的軸線相對于閘調芯軸24-2的中心軸線的夾角均相等。閘調芯軸24-2由其設置在中央內腔的內壁上的內螺紋24-2-5旋合在推桿23-1的后段的外螺紋23-1-3上。見圖19,第一組碰珠24-1的數(shù)量與閘調芯軸24_2的碰珠安裝孔24_2_6的數(shù)量相同(本實施例有6個),各個碰珠24-1均由外殼24-1-1、壓縮彈簧和鋼球24-1-2組成,壓縮彈簧設置在外殼24-1-1中,且其后端焊接固定在外殼24-1-1的后端上,鋼球24-1-2焊接在壓縮彈簧的前端上,且向前露出外殼24-1-1的前端。第一組碰珠24-1的外殼24-1-1的外徑與閘調芯軸24-2的碰珠安裝孔24-2-6過渡配合,各個碰珠24_1的外殼24_1_1伸入閘調芯軸24-2的相應一個碰珠安裝孔24-2-6中,且鋼球24_1_2向前露出閘調芯軸24_2的前凸部24-2-1的前端面,并且與平面推力球軸承22-4的位于后側的軸圈相接觸。見圖21及圖19,閘調螺母24-3總體呈圓筒形,閘調螺母24_3的中央內腔24_3_1的前段部位設有位于其內壁上的作為內螺紋24-3-2的非自鎖螺紋,閘調螺母24-3的后段按照相等的間隔角度沿輻向設置3至6個圓形的碰珠孔24-3-3 (本實施例為6個)。閘調螺母24-3套在閘調芯軸24-2上,且由其內螺紋24-3-2由后向前旋合在閘調芯軸24_2的螺紋部24-2-4的外螺紋上。見圖22及圖19,聯(lián)軸器24-4為后端連接有圓環(huán)形阻擋板24_4_2的筒體24_4_1,且所述筒體24-4-1的中部偏后位置按照相等的間隔角度沿輻向設置數(shù)量與閘調螺母24-3的碰珠孔24-3-3相同的碰珠孔24-4-3 (本實施例為6個),并且各碰珠孔24_4_3的大小和形狀與閘調螺母24-3的碰珠孔24-3-3相對應。聯(lián)軸器24_4的筒體24_4_1的后段的周向外側部位的形狀為圓臺形,聯(lián)軸器24-4的筒體24-4-1的中段和前段形狀為圓筒形。聯(lián)軸器24-4的中央內腔24-4-4為圓柱形臺階孔。聯(lián)軸器244由后向前套在閘調螺母24_3上。見圖19,第二組碰珠24-5的數(shù)量與閘調螺母24_3的碰珠孔24_3_3相同(本實施例有6個),各個碰珠24-5均由外殼24-5-1、壓縮彈簧和鋼球24_5_2組成,壓縮彈簧設置在外殼24-5-1中,且其沿閘調螺母24-3的徑向的內端焊接固定在外殼24-5-1的內端上,鋼球24-5-2焊接在壓縮彈簧的外端上,且向外露出外殼24-5-1的外端。第二組碰珠24_5的外殼24-5-1的外徑與聯(lián)軸器24-4的碰珠孔24-4-3和閘調螺母24_3的碰珠安裝孔24_3_3過渡配合,各個碰珠24-5的外殼24-5-1由內向外依次伸入閘調螺母24-3的相應一個碰珠安裝孔24-3-3和聯(lián)軸器24-4的相應一個碰珠孔24_4_3中,從而各個碰珠24_5的外殼24-5-1、閘調螺母24-3和聯(lián)軸器24-4固定連接在一起,并且鋼球24_5_2向外露出聯(lián)軸器24-4的圓筒體24-4-1。在制動缸2的第一種工作模式下的緩解過程中,由于一定壓力的液壓油被注入液壓油第一內腔29-1中,使得制動緩解活塞22-3向后運動,從而帶動碟簧座25-1克服蝶形彈簧25-2的彈力而一同向后運動,與此同時,來源于回位彈簧的作用力一直給推桿23-1施加向后的作用力,一旦碟簧座25-1向后運動,則推桿23-1推動閘調芯軸24-2跟隨碟簧座25-1 —同向后運動,并且閘調心軸24-2的圓臺部24-2-2 —直與碟簧座25_1的前部孔段25-1-6相接觸,進而閘調芯軸24-2帶動閘調螺母24-3連同第二組碰珠24_5和聯(lián)軸器24-4—同向后運動;一旦聯(lián)軸器24-4向后運動至與錐螺母27的錐面相接觸時,則閘調螺母24-3不能再隨同閘調芯軸24-2 —同向后運動。閘調螺母24-3剛開始不能向后運動時,閘調芯軸24-2的圓臺部24-2-2由于與碟簧座25_1相接觸還不能相對于碟簧座25_1運動,但卻形成了能相對于閘調螺母24-3轉動而向后運動的趨勢。由于推桿23-1與閘調芯軸
24-2相互之間的自鎖螺紋的配合關系,此時也不能向后運動。與此同時,在液壓油的作用力下,制動緩解活塞22-3的向后運動不受影響繼續(xù)進行,從而繼續(xù)帶動碟簧座25-1 —同向后運動,而閘調芯軸24-2則在暫時不能向后運動的情況下,脫離與碟簧座25-1的接觸,制動緩解活塞22-3也同時帶動平面推力球軸承22-4向后運動而使得第一組碰珠24-1的鋼球
24-1-2克服碰珠24-1的壓縮彈簧的彈力而向后退入碰珠24-1的外殼24_1_1中。閘調芯軸24-2脫離與碟簧座25-1的接觸后,在平面推力球軸承22-4的帶動下在相對于閘調螺母
24-3轉動的同時而相對于閘調螺母24-3向后運動,直至碟簧座25-1運動至其后端部位與碟簧組件25的墊圈25-3-2的前端面相接觸為止。在閘調芯軸24-2相對于閘調螺母24_3轉動而向后運動的同時,也相對于推桿23-1轉動而向后運動,且因閘調芯軸24-2的內外螺紋的螺距的不同還帶著推桿23-1 —同向后運動,從而閘調芯軸24-2還相對于推桿23-1向后位移一段距離。若閘調芯軸24-2在開始相對于閘調螺母24-3轉動時回位彈簧已經(jīng)伸展到位,則閘調螺母24-3相對于推桿23-1的后移就是行程的補償。在制動缸2的第一種工作模式下的制動過程中,由于液壓系統(tǒng)的泄壓,蝶形彈簧
25-2的彈力得到釋放,由碟簧座25-1分別推動閘調芯軸24-2和制動緩解活塞22_3向前運動。閘調芯軸24-2則分別帶動推桿23-1和閘調螺母24-3向前運動。閘調螺母24_3的向前運動則帶著第二組碰珠24-5和聯(lián)軸器24-4 —同向前運動,當運動至聯(lián)軸器244的圓環(huán)形阻擋板24-4-2與套在手調軸組件26的軸套26-6上且位于軸套26_6的環(huán)形阻擋板
26-6-1的后側的自潤滑墊圈26-7的后端面相接觸時,聯(lián)軸器24-4不能繼續(xù)向前運動,也使得閘調螺母24-3不能向前運動。由于此時在蝶形彈簧25-2的推動下,碟簧座25-1繼續(xù)帶動閘調芯軸24-2向前運動,在閘調芯軸24-2的繼續(xù)向前運動的作用下使得閘調螺母24-3圍繞其轉動,直至推桿23-1向前運動至前閘片68a和后閘片68b夾緊制動盤7為止,并且蝶形彈簧25-2的彈力平衡于回位彈簧的彈力以及前閘片68a和后閘片68b對制動盤7的夾緊力之和。所以,在制動缸2的第一種工作模式下的緩解過程和制動過程中,閘調組件24起到了制動缸2的制動間隙的自動調整的關鍵作用。在制動缸2的第二種工作模式下的緩解過程中,由制動缸2的液壓油第二內腔29-2注入液壓油,而由輔助制動活塞22-2推動制動緩解活塞22-3向后運動,再由制動緩解活塞22-3推動碟簧座25-1向后運動,從而最終實現(xiàn)相應的緩解。見圖8,碟簧組件25主要由碟簧座25-1、蝶形彈簧25-2和3個墊圈25-3組成。碟簧座25-1、蝶形彈簧25-2和3個墊圈25-3均為具有相應的中央軸線的鋼制一體件。見圖23,碟簧座25-1為設有中央內腔的鑄鋼一體件。碟簧座25_1的前端部位
25-1-7的形狀為圓臺殼形。碟簧座25-1的周向外側部位按照從前至后的次序依次設有第一限位部25-1-1、第二限位部25-1-2和隔離部25-1-3。碟簧座25_1的第一限位部25_1_1的形狀相同于圓臺的周向外側形狀,碟簧座25-1的第二限位部25-1-2總體呈圓環(huán)板形,碟簧座25-1的隔離部25-1-3的形狀相同于圓柱的外周側部形狀。碟簧座25-1的中央內腔為后部呈階梯狀圓柱形、前部呈圓臺形的通孔狀,該通孔由碟簧座25-1的周向內側部位形成。碟簧座25-1的周向內側部位按照從后至前的次序依次設有第一臺階25-1-4、第二臺階
25-1-5和圓臺形的前部孔段25-1-6。所述第一臺階25_1_4的內徑大于第二臺階25_1_5的內徑;第二臺階25-1-5的內徑與聯(lián)軸器24-4的外徑相對應,且第二臺階25-1-5的周向內壁的前后向的中部上設有圓環(huán)形的內側凹槽25-1-8,并且第二臺階25-1-5的周向內壁的后部上沿軸向設有6條直線狀的弓形凹槽25-1-9,該6條弓形凹槽25-1-9的相鄰2條弓形凹槽25-1-9的軸線相對于碟簧座25-1的中央軸線的夾角均相等。前部孔段25-1-6的錐度與閘調芯軸24-2的圓臺部24-2-2的周向外側的錐度相同,前部孔段25_1_6的軸向長度相等于閘調芯軸24-2的前凸部24-2-1與圓臺部24-2-1的軸向長度之和。見圖8及圖23,3個墊圈25_3按照從前至后的次序依次為第一墊圈25_3_1、第二墊圈25-3-2和第三墊圈25-3-3,并且第一墊圈25-3-1、第二墊圈25_3_2和第三墊圈
25-3-3同軸線相疊設置,且第三墊圈25-3-3的后端面與后缸體21的后端部位21-1-12的朝向前方的前端面相接觸。碟簧座25-1的前端部位25-1-7的前端面與制動緩解活塞22_3的內側第三臺階
22-3-6的后端面相接觸,碟簧座25-1的周向外側部位的第一限位部25-1-1的前部與制動緩解活塞22-3的內側第二臺階22-3-5的臺階面相接觸。碟簧座25_1的周向外側部位的第二限位部25-1-2的前端面與制動緩解活塞22-3的后端面也即內側第一臺階22-3-4的后端面內緣部位相接觸;碟簧座25-1的周向外側部位的第二限位部25-1-2的后端面與蝶形彈簧25-2的前端部位的朝向前方的內側部位相接觸。蝶形彈簧25-2圍繞碟簧座25-1的隔離部25-1-3設置,且蝶形彈簧25-2的后端部位的朝向后方的外側部位與第一墊圈25-3-1的朝向前方的前端面相接觸。碟簧座25-1的周向內側部位的前部孔段25-1-6套在閘調芯軸24-2的圓臺部24-2-2的周向外側面上,兩者相互間滑動配合。碟簧座25-1的第二臺階25-1-5套在聯(lián)軸器24-4的圓筒體24-4-1上,且兩者相互間滑動配合,并且兩者之間通過設置在碟簧座25-1的第二臺階25-1-5的內側凹槽25-1-8中的密封圈相互間密封滑動配合。碟簧座25_1的第二臺階25-1-5的后部的各條弓形凹槽25-1-9與第二組碰珠24_5的相應一個鋼球24_5_2的露出部位相接觸。見圖8、圖24至圖27,手調軸組件26主要由手調軸26_1、2個圓柱銷26_2、墊圈
26-3、螺栓26-4、導向座26-5、軸套26_6和自潤滑墊圈26_7組成。見圖24,手調軸26-1為基本呈圓柱形臺階狀的鋼制一體件,按照從后至前的次序依次由后端部位26-1-1、密封連接部26-1-2、阻擋部26-1-3、連接部26_1_4和主軸段26-1-5依次相連構成。后端部位26-1-1為六方柱形,密封連接部26-1-2、阻擋部26_1_3、連接部26-1-4和主軸段26-1-5均基本呈圓柱形,且所述各圓柱形部位的外徑按照由大到小的次序依次為阻擋部26-1-3、密封連接部26-1-2、連接部26-1-4和主軸段26-1-5。主軸段26-1-5的前段對稱設有開口朝向周向外側的且貫通前方的2個柱銷槽,柱銷槽的橫截面呈弓形。主軸段26-1-5的前段還沿中央軸線設有開口朝前且貫通前方的中心螺孔。見圖25、圖24、圖11和圖8,2個圓柱銷26_2均為圓柱形分左右從前向后插入手調軸26-1的主軸段26-1-5的相應一個柱銷槽中。螺栓26-4從前向后穿過墊圈26_3后,旋入手調軸26-1的中心螺孔中并將墊圈26-3旋緊在手調軸26-1上,而使得墊圈26_4從前方擋住2個圓柱銷26-2,也使得手調軸26-1,2個圓柱銷26_2,墊圈26_3和螺栓26_4連接成一個整體構件。手調軸26-1由其密封連接部26-1-2從前向后伸入后缸體21-1的中央安裝座21-1-1的內側第三臺階21-1-7中,且通過2個設置在相應的內側凹槽21-1-8中的密封圈與后缸體21-1密封轉動連接,手調軸26-1的阻擋部26-1-3則位于后缸體21_1的中央安裝座21-1-1的內側第二臺階21-1-6中,且其后端面與所述內側第三臺階21-1-7的朝向前方的端面相接觸。手調軸26-1由其主軸段26-1-5由后向前伸入推桿23_1的后腔體23_1_4中,且各圓柱銷26-2伸入推桿23-1的相應一個柱銷槽23-1-5中,并且手調軸26_1與推桿23_1的后腔體23-1-4前后滑動配合,圓柱銷26-2與推桿23-1的相應的柱銷槽23_1_5前后滑動配合,并且圓柱銷26-2與推桿23-1在周向上相互限位。見圖26、圖24及圖8,導向座26_5為鋼制一體件,由位于前側的軸線沿前后向設置的套體26-5-1和位于后側的同軸線的鉛垂設置的圓環(huán)形板26-5-2組成。導向座26_5由其套體26-5-1套在手調軸26-1的與其間隙配合的連接部26-1-4上,且導向座26_5的圓環(huán)形板26-5-2的后端面與手調軸26-1的阻擋部26-1-3的朝向前方的前端面相接觸。見圖27,軸套26-6為鋼制一體件,由環(huán)形阻擋板26-6-1、外筒體26-6-2、環(huán)形連接板26-6-3和中心套26-6-4組成。外筒體26_6_2基本呈圓筒形,且其后段上設有外螺紋
26-6-5。環(huán)形阻擋板26-6-1環(huán)形連接板26_6_3和中心套26_6_4的軸線均與外筒體26_6_2的軸線相同,該軸線也即軸套26-6的中芯軸線。中心套26-6-4和環(huán)形連接板26_6_3均位于外筒體26-6-2中,且環(huán)形連接板26-6-3鉛垂設置,連接在中心套26_6_4與外筒體
26-6-2 之間。自潤滑墊圈26-7套在軸套26-6的外筒體26_6_2上,且其前端面與軸套26_6環(huán)形阻擋板26-6-1相接觸。見圖27、圖11及圖8,在聯(lián)軸器24-4套在閘調螺母24-3上之前,先由軸套26-6的外筒體26-6-2由前向后穿過聯(lián)軸器24-4的中央內腔而從聯(lián)軸器24_4的圓環(huán)形阻擋板
24-4-2的中央孔中向后伸出聯(lián)軸器24-4,且由外筒體26-6-2的外螺紋26_6_5旋合在與其相配合的后缸體21-1的中央安裝座21-1-1的內側第一臺階21-1-5的內螺紋21-1-4上,從而使得軸套26-6固定在后缸體21-1的中央安裝座21-1-1上。軸套26_6的中心套26_6_4套在導向座26-5的套體26-5-1上,且軸套26-6的環(huán)形連接板26_6_3后端面與導向座26_5的圓環(huán)形板26-5-2的前端面相接觸,從而使得手調軸26-1在軸向上被限位而不能沿軸向運動。軸套26-6的環(huán)形阻擋板26-6-1則位于聯(lián)軸器24-4的筒體24_4_1中,且環(huán)形阻擋板26-6-1的后端面與聯(lián)軸器24-4的圓環(huán)形阻擋板24-4-2的朝向前方的前端面相對設置。
見圖28及圖29,錐螺母27為呈筒形的鋼制一體件,其周向外側部位27_1的形狀基本與圓柱的周向外側形狀相同,且設有用于安裝密封圈的圓環(huán)形的外側凹槽27-2。錐螺母27的周向內側的后部的形狀為臺階狀圓柱形,前部的形狀為后小前大的圓臺形,從而錐螺母27的周向內側部位按照從后向前的次序依次設有第一臺階27-3、第二臺階27-4和圓臺形孔段27-5。見圖28、圖11及圖8,錐螺母27由其周向內側部位的第一臺階27_3套在后缸體
21-1的中央安裝座21-1-1的與其相配合的外側第二臺階21-1-10上,錐螺母27由其第二臺階27-4套在后缸體21-1的中央安裝座21-1-1的與其緊配合的外側第一臺階21_1_9上,從而錐螺母27固定連接在后缸體21-1的中央安裝座21-1-1上,并且其圓臺形孔段27-5與聯(lián)軸器24-4的筒體24-4-1的后段的周向外側的圓臺形部位相對。錐螺母27還由其周向外側部位27-1與碟簧座25-1的周向內側部位第一臺階25-1-4滑動配合,并且由設置在錐螺母27的外側凹槽27-2中的密封圈使得錐螺母27與碟簧座25_1密封動連接。見圖8,防塵罩28-1為橡膠一體件,防塵罩28-1由罩主體28_1_1和位于罩主體
28-1-1后側的安裝環(huán)28-1-2組成。防塵罩28-1由其安裝環(huán)28_1_2設置在油缸蓋22_1的內側第二臺階22-1-5的圓環(huán)形安裝槽22-1-7中,安裝墊圈28_2由其后端面與防塵罩28_1的安裝環(huán)28-1-2的前端面相接觸,孔用擋圈28-3嵌入油缸蓋22-1的內側凹槽22_1_8中,且由其后端面與安裝墊圈28-2的前端面相接觸,從而將安裝墊圈28-2和防塵罩28-1固定在油缸蓋22-1上。(應用例I)見圖1至圖4及圖7,本應用例的液壓制動夾鉗裝置主要由夾鉗基座1、制動缸2、杠桿構件3、杠桿銷4、左蓋板51、右蓋板52和夾鉗組件6組成。杠桿構件3主要由壓盤31和杠桿32組成。見圖5及圖6,夾鉗基座I為鑄鋼一體件,主要由制動缸安裝部11、閘銷安裝部12、杠桿銷左端安裝部13和杠桿銷右端安裝部14組成。制動缸安裝部11主要由基板11-1和安裝板11-2組成。基板11_1水平設置。安裝板11-2鉛垂設置,其板體上設有作為制動缸安裝部11的中央孔11-3的前后向的通孔,安裝板11-2的板體上還設有相應的前后向的4個安裝螺孔11-4。安裝板11-2從上方連接在基板11-1的上側的前部上。閘銷安裝部12主要由左連接座12-1、右連接座12-2、左前座12_3、右前座12_4和后座12-5組成。左前座12-3上設有I個貫通其前后的左前安裝孔12-3-1、I個通向左側外部的左右向的左前通孔12-3-2和與該左前通孔12-3-2同軸線的位于內側壁上的設有內螺紋的左前盲孔12-3-3。右前座12-4上設有I個貫通其前后的右前安裝孔12-4-1、I個通向右側外部的左右向的右前通孔12-4-2和與該右前通孔124-2同軸線的位于內側壁上的設有內螺紋的右前盲孔。后座12-5上分左右各設有I個貫通其前后的安裝孔,它們依次是左后安裝孔12-5-1和右后安裝孔12-5-2,并且左后安裝孔12-5-1位于后座12_5的左端部位上,且與左前座12-3的左前安裝孔12-3-1同軸線,右后安裝孔12-5-2位于后座12_5的右端部位上,且與右前座12-4的右前安裝孔12-4-1同軸線。后座12-5在其設置左后安裝孔12-5-1的部位設置I個通向左側外部的左右向的左后通孔12-5-3和與該左后通孔
12-5-3同軸線的位于內側壁上的設有內螺紋的左后盲孔12-5-5 ;后座12_5還在其設置右后安裝孔12-5-2的部位設置I個通向右側外部的左右向的右后通孔12-5-4和與該右后通孔12-5-4同軸線的位于內側壁上的設有內螺紋的右后盲孔。閘銷安裝部12的左連接座12-1從左方連接在制動缸安裝部11的基板11_1的左側上,右連接座12-2從右方連接在制動缸安裝部11的基板11-1的右側上。左前座12-3從下方連接在左連接座12-1的下側的前部上,右前座12-4從下方連接在右連接座12-2的下側的前部上。后座12-5從下方連接在基板11-1的下側的后部上,且其左端部位從下方連接在左連接座12-1的下側的后部上,其右端部位從下方連接在右連接座12-2的下側的后部上。從而左前座12-3和后座12-5的左端部位共同構成閘銷安裝部12的左閘銷安裝部12a,右前座12-4和后座12-5的右端部位共同構成閘銷安裝部12的右閘銷安裝部12b。杠桿銷左端安裝部13主要由左側板13-1和左安裝座13-2組成。左側板13_1由其右側后端從左方連接在制動缸安裝部11的安裝板11-2的左側上,且由其左側后端與閘銷安裝部12的左連接座12-1的右側前部相連。左安裝座13-2設有作為杠桿銷左端安裝孔13-3的左右向的通孔。左安裝座13-2由其左端部位的前部的上側從下方連接在左側板
13-1的前部的下側上,以及由其左端部位的后部的左側從右方連接在左側板13-1的后部的右側上。杠桿銷右端安裝部14主要由右側板14-1和右安裝座14-2組成。右側板14_1由其左側后端從右方連接在制動缸安裝部11的安裝板11-2的右側上,且由其右側后端與閘銷安裝部12的右連接座12-2的左側前部相連。右安裝座14-2設有作為杠桿銷右端安裝孔14-3的左右向的通孔,且該杠桿銷右端安裝孔14-3與杠桿銷左端安裝孔13-3同軸線。右安裝座14-2由其右端部位的前部的上側從下方連接在右側板14-1的前部的下側上,以及由其右端部位的后部的右側從左方連接在右側板14-1的后部的左側上。上述結構使得左閘銷安裝部12a位于制動缸安裝部11的左下方,右閘銷安裝部12b位于制動缸安裝部11的右下方,杠桿銷左端安裝部13位于制動缸安裝部11的前左方,杠桿銷右端安裝部14位于制動缸安裝部11的前右方。左蓋板51從左方固定在左安裝座13-2的左側上,且從左方蓋住杠桿銷左端安裝孔13-3。右蓋板52從右方固定在右安裝座14-2的右側上,且從右方蓋住杠桿銷右端安裝孔 14_3。見圖4及圖9,夾鉗組件6由夾鉗左組件6a、夾鉗右組件6b、前閘片68a和后閘片68b組成。夾鉗組件6的前閘片68a和后閘片68b均為板狀的鋼制構件,也即前閘片68a和后閘片68b均由沿左右向鉛垂設置的板狀的閘片本體68-1和焊接固定在閘片本體68-1上的板狀的耐磨材質的閘瓦68-2構成。閘片本體68-1的左端部位設有軸線沿前后向設置且基本呈弓形的連接缺口 68-1-1,閘片本體68-1的右端部位設有軸線沿前后向設置的圓形的連接通孔68-1-2。前閘片68a的閘瓦68_2位于前閘片68a的閘片本體68_1的后側。后閘片68b的閘瓦68-2位于后閘片68b的閘片本體68-1的前側。夾鉗組件6的夾鉗左組件6a包括左閘片銷61a、左滑套座62a、左前彈簧座63a、左回位彈簧64a、左后彈簧座65a、防松扣和螺紋銷釘。防松扣有2個,2個防松扣按照所處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為左前防松扣66al和左后防松扣66a2。螺紋銷釘有2個,2個螺紋銷釘按照所處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為左前螺紋銷釘67al和左后螺紋銷釘67a2。夾鉗組件6的夾鉗右組件6b包括右閘片銷61b、右滑套座62b、右前彈簧座63b、右回位彈簧64b、右后彈簧座65b、防松扣和螺紋銷釘。防松扣有2個,2個防松扣按照所處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為右前防松扣66bl和右后防松扣66b2。螺紋銷釘有2個,2個螺紋銷釘按照所處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為右前螺紋銷釘67bl和右后螺紋銷釘67b2。參見圖30,左閘片銷61a和右閘片銷61b均為圓筒狀的鋼制一體件。左閘片銷61a和右閘片銷61b各自的前后兩端均設有一個沿直徑貫穿銷體的銷孔61-1 (圖30只畫出后銷孔),且后端頭上均設有一對對稱的弓形缺口 61-2。 參見圖31,左前彈簧座63a、右前彈簧座63b、左后彈簧座65a和右后彈簧座65b均為圓環(huán)板狀的鋼制一體件,且左前彈簧座63a和右前彈簧座63b的圓環(huán)板均為平板狀圓環(huán)板,而左后彈簧座65a和右后彈簧座65b的圓環(huán)板則是其環(huán)狀內側部位65-1向前凸出的圓環(huán)板。見圖31、圖3和圖4,左回位彈簧64a和右回位彈簧64b均為圓柱形螺旋壓縮彈簧。左ill彈黃座63a由其圓環(huán)板的后端面與左回位彈黃64a的如端焊接固定在一起,左后彈黃座65a由其環(huán)狀外側部位的前端面與左回位彈簧64a的后端焊接固定在一起,從而三者構成左回位彈簧組件。右前彈簧座63b由其圓環(huán)板的后端面與右回位彈簧64b的前端焊接固定在一起,后彈黃座64-2b由其環(huán)狀外側部位的如端面與右回位彈黃64b的后端焊接固定在一起,從而三者構成右回位彈簧組件。見圖31,左滑套座62a和右滑套座62b均為圓筒狀的鋼制一體構件,它們的周向外側部位的形狀均為階梯狀,也即左滑套座62a和右滑套座62b的周向外側的前段62-1的外徑均大于各自的后段62-2的外徑,并且左滑套座62a的后段62_2的外徑與左前彈簧座63a的內徑相互間隙配合,右滑套座62b的后段62-2的外徑與右前彈簧座63b的內徑相互間隙配合。見圖4,左閘片銷6Ia和右閘片銷6Ib均沿前后向水平設置。前閘片68a位于后閘片68b的前方。前閘片68a和后閘片68b均由各自的連接缺口 68_1_1從右向左半包圍設置在左閘片銷61a上,前閘片68a和后閘片68b均由各自的連接通孔68_1_2套在右閘片銷61b 上。仍見圖4,左前防松扣66al、左后防松扣66a2、右前防松扣66bl和右后防松扣66b2均為板狀的鋼制一體件,它們的形狀和大小均相同,均主要由連接板66-1和限位板66-2相連構成,限位板66-2與連接板66-1呈折彎狀態(tài)相連。各防松扣的連接板66_1上設有用于穿過螺紋銷釘?shù)倪B接孔。仍見圖4,左滑套座62a套設在左閘片銷61a上。左回位彈簧組件由其左前彈簧座63a套設在左滑套座62a的后段上,且兩者前后滑動配合,并且左滑套座62a的前段的后端面與左如彈黃座63a的如端面相接觸;左回位彈黃組件由其左后彈黃座65a套設在左閘片銷61a上,并且左滑套座62a和左回位彈簧組件位于前閘片68a與后閘片68b之間。仍見圖4,右滑套座62b套設在右閘片銷61b上。右回位彈簧組件由其右前彈簧座63b套設在右滑套座62b的后段上,且兩者前后滑動配合,并且右滑套座62b的前段的后端面與右如彈黃座63b的如端面相接觸;右回位彈黃組件由其右后彈黃座65b套設在右閘片銷61b上,并且右滑套座62b和右回位彈簧組件位于前閘片68a與后閘片68b之間。見圖4及圖5,左閘片銷61a的前端設置在夾鉗基座I的閘銷安裝部12的左前座12-3的左前安裝孔12-3-1中,左閘片銷61a的后端設置在夾鉗基座I的閘銷安裝部12的后座12-5的左后安裝孔12-5-1中,從而使得左閘片銷61a的前端設置在夾鉗基座I的左閘銷安裝部12a的前部上,以及使得左閘片銷61a的后端設置在夾鉗基座I的左閘銷安裝部12a的后部上。見圖4至圖6,由左前螺紋銷釘67al從左至右依次穿過左前防松扣66al、左前座12-3的左前通孔12-3-2、左閘片銷61a的前端的銷孔后,旋入左前座12_3的左前盲孔12-3-3中,從而將左閘片銷61a的前端以及左前防松扣66al固定在夾鉗基座I的左前座12-3上,并且左前防松扣66al的限位板66_2的后端面與夾鉗基座I的左前座12_3的前端面相接觸,使得左前防松扣66al不能轉動,從而防止左閘片銷61a的前端的松動。由左后螺紋銷釘67a2從左至右依次穿過左后防松扣66a2、后座12_5的左后通孔12_5_3、左閘片銷61a的后端的銷孔61-1后,旋入后座12-5的左后盲孔12_5_5中,從而將左閘片銷61a的后端以及左后防松扣66a2固定在夾鉗基座I的后座12-5的左部上,并且左后防松扣66a2的限位板66-2的前端面與夾鉗基座I的后座12-5的左端部位的后端面相接觸,使得左后防松扣66a2不能轉動,從而防止左閘片銷61a的后端的松動。見圖4及圖5,右閘片銷61b的前端設置在夾鉗基座I的閘銷安裝部12的右前座12-4的右前安裝孔12-4-1中,右閘片銷61b的后端設置在夾鉗基座I的閘銷安裝部12的后座12-5右后安裝孔12-5-2中,從而使得右閘片銷61b的前端設置在夾鉗基座I的右閘銷安裝部12b的前部上,以及使得右閘片銷61b的后端設置在夾鉗基座I的右閘銷安裝部12b的后部上。見圖4至圖6,由右前螺紋銷釘67bl從右至左依次穿過右前防松扣66bl、右前座12-4的右前通孔12-4-2、右閘片銷61b的前端的銷孔后,旋入右前座12_4的右前盲孔中,從而將右閘片銷61b的前端以及右前防松扣66bl固定在夾鉗基座I的右前座12-4上,并且右前防松扣66bl的限位板66-2的后端面與夾鉗基座I的右前座12-4的前端面相接觸,使得右前防松扣66bl不能轉動,從而防止右閘片銷61b的前端的松動。由右后螺紋銷釘67b2從右至左依次穿過右后防松扣66b2、后座12-5的右后通孔12_5_4、右閘片銷61b的后端的銷孔61-1后,旋入后座12-5的右后盲孔中,從而將右閘片銷61b的后端以及右后防松扣66b2固定在夾鉗基座I的后座12-5的右部上,并且右后防松扣66b2的限位板66_2的前端面與夾鉗基座I的后座12-5的右端部位的后端面相接觸,使得右后防松扣66b2不能轉動,從而防止右閘片銷61b的后端的松動。見圖10,當前閘片68a和后閘片68b因磨損到一定程度需要更換時,松開并取下右前螺紋銷釘67bl和右后螺紋銷釘67b2,同時取下右前防松扣66bl和右后防松扣66b2,從夾鉗基座I的右前座12-4和后座12-5上取出右閘片銷61b,然后往右下拉出位于前后兩側的前閘片68a和后閘片68b ;將新的前閘片68a由其左端的弓形缺口 61_2以半包圍的方式卡住左閘片銷61a的前端部位上,且位于夾鉗基座I的左前座12-3的后端面與左滑套座62a的前端面之間,再將新的后閘片68b由其左端的弓形缺口 61-2以半包圍的方式卡住左閘片銷61a的后端部位上,且位于夾鉗基座I的后座12-5的前端面與左后彈簧座65a的后端面之間;然后將右閘片銷61b從前至后依次穿過夾鉗基座I的右前座12-4的右前安裝孔12-4-1、右滑套座62b(右前彈簧座63b套在右滑套座62b上)、右回位彈簧64b、右后彈簧座65b和夾鉗基座I的后座12-5的右后安裝孔12-5-2后,通過右前螺紋銷釘67bl和右前防松扣66bI將右閘片銷61b的前端固定在夾鉗基座I的右前座12-4上,以及通過右后螺紋銷釘67b2和右后防松扣66b2將右閘片銷61b的后端固定在夾鉗基座I的后座12_5的右部上,從而完成了前閘片68a和后閘片68b的更換。本應用例的液壓制動夾鉗裝置使用時,由其夾鉗基座I通過相應的固定連接件固定在機車的轉向架上,并且使得軌道車輛的圓形制動盤7的上部位于本應用例的液壓夾鉗裝置的前閘片68a和后閘片68b之間。本應用例的液壓夾鉗裝置的工作原理是:當前述的制動缸2內未注入液壓油時,在制動缸2的蝶形彈簧25-2的彈力作用下,蝶形彈簧25-2的彈力依次通過碟簧座25_1和閘調芯軸24-2傳遞至推桿組件23的推桿23-1,而使得推桿組件23的壓力盤23_4向前頂出,再通過壓力盤23-4推動杠桿構件3的壓盤31,而由壓盤31帶動杠桿32的上端部位繞杠桿銷4轉動,而使得杠桿32的下端部位由前向后擠壓前閘片68a,進而使得前閘片68a向后運動而與制動盤7的前端面相接觸,杠桿32繼續(xù)轉動則使得制動盤7在前閘片68a的帶動下繼續(xù)向后運動而與后閘片68b相接觸,而使得制動盤7被夾緊在前閘片68a與后閘片68b之間,從而達到列車制動功能。當向制動缸2的液壓油第一內腔29-1通入一定壓力的液壓油時,制動緩解活塞22-3向后運動,依次帶動碟簧座25-1、閘調芯軸24-2和推桿23_1向后運動,與此同時,在左回位彈簧64a和右回位彈簧64b彈力的作用下,前閘片68a被向前推開,從而松開了前閘片68a和后閘片68b對制動盤7的夾持,不再產生制動力,即列車緩解。本應用例的液壓夾鉗裝置有以下三種工作模式:第一種工作模式:電控下的正常液壓制動與緩解:外殼構件21、輔助制動活塞22-2和制動緩解活塞22_3之間形成用于通入液壓油的液壓油第一內腔29-1,且外殼構件21設有液壓油的第一進出口。在電控制動與緩解的工作模式中,由軌道車輛設有的液壓制動控制單元HCU控制液壓油進出前述的制動缸2的液壓油第一內腔29-1。當高壓液壓油通過外殼構件21的第一進出口進入液壓油第一內腔
29-1時,壓迫制動緩解活塞22-3往后運動,制動緩解活塞22-3的向后運動則同時帶動碟簧座25-1和平面推力球軸承22-4向后運動。碟簧座25-1的向后運動則壓縮蝶形彈簧25_2,平面推力球軸承22-4的向后運動則在將第一組碰珠24-1的鋼球向后推動的同時,進而推動閘調芯軸24-2向后運動。閘調芯軸24-2的向后運動則帶動推桿23-1向后運動而縮回制動缸2的外殼構件21內,實現(xiàn)了整個裝置的緩解。當打開液壓油管路上的相應的泄壓閥時,在蝶形彈簧25-2的回復彈力作用下,在推動碟簧座25-1向前運動的同時,一方面使得液壓油從第一進出口退出液壓油第一內腔29-1,另一方面使得碟簧座25-1由其圓臺形的前部孔段25-1-6的圓臺面通過與其相配合的閘調芯軸24-2的圓臺部24-2-2推動閘調芯軸24-2,進而帶動推桿23-1頂出制動缸2的外殼構件21,從而實現(xiàn)了制動。第二種工作模式:手動緊急液壓控制下的緩解(也即緊急液壓緩解):外殼構件21、輔助制動活塞22-2和油缸蓋22_1之間形成用于通入液壓油的液壓油第二內腔29-2,且外殼構件21設有液壓油的第二進出口。當液壓制動控制單元HCU出現(xiàn)問題液壓油不能正常進出液壓油第一內腔29-1時,通過手動泵將高壓液壓油通過外殼構件21的第二進出口注入液壓油第二內腔29-2中,而由輔助制動活塞22-2推動制動緩解活塞22-3向后運動,也即輔助制動活塞22-2和制動緩解活塞22-3 —同向后運動,制動緩解活塞22-3的向后運動則使得接下來的動作與電控工作模式下的緩解相同,也即實現(xiàn)了對制動的緩解。本工作模式用于故障情況下的救援。第三種工作模式:手動機械控制下的緩解(也即機械緩解):當推桿23-1不能正常縮回制動缸2的外殼構件21內時,通過專用的扳手裝置轉動手調軸26-1的后端部位26-1-1而旋轉手調軸26-1,進而帶動2根圓柱銷26_2相應運動,2根圓柱銷26-2的運動則帶動推桿23-1在相對于閘調芯軸24-2轉動的同時向后運動,而將推桿23-1的前端部位旋入制動缸2外殼構件21內,從而通過機械手段達到緩解功能。本工作模式既可用于故障情況下的救援,也可用于更換閘片時的閘瓦68-2的間隙的初始調整以及閘瓦68-2磨損到一定程度時的調整。順時針轉動手調軸26-1則使得推桿23-1向前頂出制動缸2外殼構件21,逆時針轉動手調軸26-1則使得推桿23-1向后退入制動缸2外殼構件21。當前閘片68a和后閘片68b同時對制動盤7夾持而制動時,均會產生一定程度的磨損,而使得推桿23-1在原有的前后向位置處再向前移動相應的距離,從而就需要推桿
23-1等零部件具有調節(jié)行程以達到補償閘片磨損的功能。本應用例的液壓制動夾鉗裝置則在第一種工作模式中還具有制動間隙自動調整功能,具體描述如下:液壓制動控制單元HCU正常動作,液壓油進入液壓油第一內腔29-1內,由制動緩解活塞22-3同時推動碟簧座25-1和通過平面推力球軸承22-4推動閘調芯軸24_2向后運動,因閘調芯軸24-2的圓臺部24-2-2與碟簧座25_1的圓臺形的前部孔段25_1_6的圓臺面貼合而無法轉動,閘調螺母24-3通過第二組碰珠24-5的外殼24-5-1與聯(lián)軸器24_4固定在一起,第二組碰珠24-5的鋼球的伸出聯(lián)軸器24-4的外側部位在碟簧座25-1的半圓柱槽內移動,故閘調螺母24-3受閘調芯軸24-2向后運動的作用力時,與閘調芯軸24-2 —同向后運動,并通過第二組碰珠24-5的外殼24-5-1帶動聯(lián)軸器244 —同向后運動,當聯(lián)軸器
24-4向后運動至與錐螺母27的錐面相接觸時,則錐螺母27通過聯(lián)軸器24_4依次頂住閘調螺母24-3和閘調芯軸24-2,而此時碟簧座25-1仍被制動緩解活塞22_3向后推動,故閘調芯軸24-2的圓臺部24-2-2與碟簧座25_1的圓臺形的前部孔段25_1_6的圓臺面相互脫開,第一組碰珠24-1的鋼球24-1-2則被向后壓入其外殼24-1-1中,此時平面推力球軸承
22-4通過第一組碰珠24-1使得閘調芯軸24-2在向后運動的同時相對于閘調螺母24_3旋轉,從而在相對于閘調螺母24-3轉動并向后運動的同時,也帶著推桿23-1 —同向后運動,并且還圍繞推桿23-1轉動,轉動中相對于推桿23-1向后移動,正是由于該移動的存在,實現(xiàn)了行程的補償。當液壓油被推出制動缸2的液壓油第一內腔29-1時,蝶形彈簧25-2推動碟簧座25-1而與閘調芯軸24-2相配合,進而通過閘調芯軸24-2帶動閘調螺母24_3和聯(lián)軸器24-4 —同向前運動,直至聯(lián)軸器24-4的圓環(huán)形阻擋板24-4-2與套在手調軸組件26的軸套26-6上且位于軸套26-6的環(huán)形阻擋板26-6-1的后側的自潤滑墊圈26_7的后端面相接觸,從而使得聯(lián)軸器24-4不能繼續(xù)向前運動。由于此時在蝶形彈簧25-2的推動下,碟簧座25-1繼續(xù)帶動閘調芯軸24-2向前運動,閘調螺母24-3與聯(lián)軸器24_4固定連接而不能再沿軸向運動,故閘調芯軸24-2的繼續(xù)向前運動使得閘調螺母24-3圍繞其轉動,直至推桿23-1向前運動至前閘片68a和后閘片68b夾緊制動盤7為止,并且蝶形彈簧25_2的彈力平衡于回位彈簧的彈力以及前閘片68a和后閘片68b對制動盤7的夾緊力之和。此時的閘調芯軸24-2相對于閘調螺母24-3的前后向上的位置恢復至緩解之前的位置,閘調芯軸
24-2相對于推桿23-1的前后向上的位置則向后移動,從而實現(xiàn)了制動間隙的自動調整。
(應用例2)見圖30和圖31,本應用例的其余部位與應用例I相同,不同之處在于:左閘片銷61a和右閘片銷61b均只有一個位于后端的銷孔61-1。與該結構的閘片銷相對應,本實施例中,螺紋銷釘只有左后螺紋銷釘67a2和右后螺紋銷釘67b2,而無左前螺紋銷釘67al和右前螺紋銷釘67bl ;防松扣只有左后防松扣66a2和右后防松扣66b2,而無左前防松扣66al和右前防松扣66bl。本應用例采取該結構的閘片銷,使得對閘片的更換更加方便。以上實施例和應用例是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的說明,而非對本發(fā)明的限制,有關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還可以做出各種變換和變化而得到相對應的等同的技術方案,因此所有等同的技術方案均應該歸入本發(fā)明的專利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液壓制動夾鉗裝置的制動缸,包括外殼構件(21)和均設置在外殼構件(21)中且軸線均與外殼構件(21)的主軸線相同的活塞構件(22)、推桿組件(23)和碟簧組件(25);活塞構件(22)包括制動緩解活塞(22-3);其特征在于: 還包括均設置在外殼構件(21)中的閘調組件(24)和手調軸組件(26);活塞構件(22)還包括輔助制動件;制動缸設有液壓油第一內腔(29-1),且該液壓油第一內腔(29-1)由外殼構件(21)、輔助制動件和制動緩解活塞(22-3)所包圍的空間形成,并且外殼構件(21)設有與液壓油第一內腔(29-1)相連通的液壓油的第一進出口 ; 推桿組件(23)包括推桿(23-1);推桿(23-1)的后段的周向外側設有作為外螺紋(23-1-3)的自鎖螺紋,推桿(23-1)的后段設有開口向后的后腔體(23-1-4);后腔體(23-1-4)的內壁上設有朝向中央軸線的柱銷槽(23-1-5),并且所述的柱銷槽(23-1-5)向后方貫通推桿(23-1); 閘調組件(24)包括閘調芯軸(24-2);閘調芯軸(24-2)的周向外側部位設有位于前部的圓臺部(24-2-2 ),閘調芯軸(24-2 )的中央內腔上設有作為內螺紋(24-2-5 )的自鎖螺紋,且閘調芯軸(24-2)由該內螺紋(24-2-5)與推桿(23_1)的外螺紋(23_1_3)相配合; 碟簧組件(25 )包括碟簧座(25-1)和蝶形彈簧(25-2 );碟簧座(25-1)設有位于前部的圓臺形的前部孔段(25-1-6),碟簧座(25-1)由該前部孔段(25-1-6)套在閘調芯軸(24_2)的前部的圓臺部(24-2-2)上,且相互配合;蝶形彈簧(25-2)設置在碟簧座(25-1)與外殼構件(21)之間; 手調軸組件(26)包括手調軸(26-1)、圓柱銷(26-2)、墊圈(26-3)和螺栓(26_4);手調軸(26-1)的位于前部的主軸段(26-1-5)上設有開口朝向周向外側的且貫通前方的柱銷槽,主軸段(26-1-5)還沿中央軸線設有開口朝前的中心螺孔;圓柱銷(26-2)從前向后插入手調軸(26-1)的主軸段(26-1-5)的柱銷槽中;螺栓(26-4)從前向后穿過墊圈(26-3)后,旋入手調軸(26-1)的中心螺孔中并將墊圈(26-3)旋緊在手調軸(26-1)上,而使得墊圈(26-4 )從前方擋住圓柱銷(26-2 ),也使得手調軸(26-1 )、圓柱銷(26-2 )、墊圈(26-3 )和螺栓(26-4)連接成一個整體構件;手調軸組件(26)的手調軸(26-1)相對于外殼構件(21)密封式轉動連接,且在軸向上被限位而不能沿軸向運動;手調軸(26-1)的前部位于推桿(23-1)的后腔體(23-1-4)中,且圓柱銷(26-2)位于推桿(23-1)的柱銷槽(23_1_5)中,并且圓柱銷(26-2)與推桿(23-1)在周向上相互限位,并且推桿(23-1)相對于手調軸(26-1)和圓柱銷(26-2)前后向滑動配合;手調軸(26-1)的后部與外殼構件(21)密封動連接,且其后端部位(26-1-1)向后露出外殼構件(21); 當制動缸(2)的液壓油第一內腔(29-1)注入液壓油時,則制動緩解活塞(22-3)使得蝶形彈簧(25-2)處于壓縮的收緊狀態(tài),同時使得推桿組件(23)位于向后縮回的位置;當制動缸(2)的液壓油第一內腔(29-1)中的液壓油泄壓時,則蝶形彈簧(25-2)處于壓縮的放松狀態(tài),使得推桿組件(23)位于向前伸出的位置。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壓制動夾鉗裝置的制動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殼構件(21)包括按照從后至前依次密閉固定相連的后缸體(21-1 )、中間缸體(21-2)和制動缸體(21-3);后缸體(21-1)、中間缸體(21-2)和制動缸體(21-3)均為設有貫通前后的中央內腔的鑄鋼一體件,且三者的中央軸線為同一條軸線, 該軸線也即外殼構件(21)的中央軸線; 后缸體(21-1)包括沿徑向從內向外圍繞中央軸線設置且依次相連的中央安裝座(21-1-1)、蓋板部(21-1-2)和連接筒部(21-1-3);中央安裝座(21-1-1)總體呈階梯狀圓筒形,其中央內腔也是后缸體(21-1)的中央內腔;中央安裝座(21-1-1)的形成中央內腔的周向內側部位按照從前向后的次序依次設有內側第一臺階(21 -1 - 5 )、內側第二臺階(21-1-6)和內側第三臺階(21-1-7),且各臺階的內徑依次逐階減?。粌葌鹊谝慌_階(21-1-5)的內壁上設有內螺紋(21-1-4);內側第二臺階(21-1-6)的內壁上設有2個用于安裝密封圈的圓環(huán)形的內側凹槽(21-1-8); 手調軸(26-1)是主體呈圓柱形臺階狀的鋼制一體件;手調軸(26-1)按照從后至前的次序依次由后端部位(26-1-1)、密封連接部(26-1-2)、阻擋部(26-1-3)、連接部(26-1-4)和主軸段(26-1-5)依次相連構成;后端部位(26-1-1)為六方柱形,密封連接部(26-1-2)、阻擋部(26-1-3)、連接部(26-1-4)和主軸段(26_1_5)均基本呈圓柱形;所述的主軸段(26-1-5)的柱銷槽設有對稱的2個;柱銷槽的橫截面呈弓形;所述的圓柱銷(26-2)設有相同的2個;推桿(23-1)的 與圓柱銷(26-2)相配合的柱銷槽(23-1-5)有2個;手調軸(26-1)由其密封連接部(26-1-2)從前向后伸入后缸體(21-1)的中央安裝座(21_1_1)的內側第三臺階(21-1-7)中,且通過2個設置在相應的內側凹槽(21-1-8)中的密封圈與后缸體(21 -1)密封轉動連接,手調軸(26-1)的阻擋部(26-1 -3 )位于后缸體(21 -1)的中央安裝座(21-1-1)的內側第二臺階(21-1-6)中,且其后端面與所述內側第三臺階(21-1-7)的朝向前方的端面相接觸; 手調軸組件(26)還包括導向座(26-5)和軸套(26-6);導向座(26_5)和軸套(26_6)均為鋼制一體件;導向座(26-5)由位于前側的軸線沿前后向設置的套體(26-5-1)和位于后側的同軸線的鉛垂設置的圓環(huán)形板(26-5-2)組成;導向座(26-5)由其套體(26_5_1)套在手調軸(26-1)的與其間隙配合的連接部(26-1-4)上,且導向座(26-5)的圓環(huán)形板(26-5-2)的后端面與手調軸(26-1)的阻擋部(26-1-3)的朝向前方的前端面相接觸;軸套(26-6 )由環(huán)形阻擋板(26-6-1)、外筒體(26-6-2 )、環(huán)形連接板(26-6-3 )和中心套(26-6-4)組成;外筒體(26-6-2)基本呈圓筒形,且其后段上設有外螺紋(26-6-5);環(huán)形阻擋板(26-6-1)、環(huán)形連接板(26-6-3)和中心套(26_6_4)的軸線均與外筒體(26_6_2)的軸線相同,該軸線也即軸套(26-6)的中軸線;中心套(26-6-4)和環(huán)形連接板(26-6-3)均位于外筒體(26-6-2)中,且環(huán)形連接板(26-6-3)鉛垂設置,連接在中心套(26-6-4)與外筒體(26-6-2)之間;軸套(26-6)的外筒體(26-6-2)的外螺紋旋合在后缸體(21-1)的中央安裝座(21-1-1)的內側第一臺階(21-1-5)的內螺紋(21-1-4)上,,從而使得軸套(26-6)固定在后缸體(21-1)的中央安裝座(21-1-1)上,軸套(26-6)的中心套(26-6-4)套在導向座(26-5)的套體(26-5-1)上,且軸套(26-6)的環(huán)形連接板(26-6-3)后端面與導向座(26-5)的圓環(huán)形板(26-5-2)的前端面相接觸,從而使得手調軸(26-1)在軸向上被限位而不能沿軸向運動。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液壓制動夾鉗裝置的制動缸,其特征在于:后缸體(21-1)的蓋板部(21-1-2)為圓環(huán)形板,圍繞中央安裝座(21-1-1)設置;后缸體(21-1)的連接筒部(21-1-3)的周向外側形狀也即后缸體(21-1)的周向外側形狀,該周向外側形狀相同于帶圓角的方柱的周向外側形狀,且連接筒部(21-1-3)按照從后至前的次序由內徑逐階增大的后端部位(21-1-12)、中間部位(21-1-13)和前端部位(21-1-14)依次相連構成;連接筒部(21-1-3)由其后端部位(21-1-12)圍繞蓋板部(21-1-2)設置;中間缸體(21-2)總體呈外方內圓的筒形,且中間缸體(21-2)的中央內腔為圓柱形臺階孔;中間缸體(21-2)按照從后至前的次序由均圍繞中央軸線設置的后端密封部(21-2-1)、主體部(21-2-2)和前端密封部(21-2-3)依次相連構成;后端密封部(21_2_1)基本呈圓筒形;主體部(21-2-2)的周向外側形狀相同于帶圓角的方柱的周向外側形狀,且其橫截面的外周形狀相同于后缸體(21-1)的橫截面的外周形狀;前端密封部(21-2-3)的周向外側形狀相同于帶圓角的方柱的周向外側形狀,且相同于主體部(21-2-2)的周向外側形狀; 中間缸體(21-2)由其后端密封部(21-2-1)與后缸體(21-1)的連接筒部(21_1_3)的前端部位(21-1-14)間隙配合,并且兩者之間通過設置在中間缸體(21-2)的后端密封部(21-2-1)的外側凹槽(21-2-4)中的密封圈密封連接; 制動缸體(21-3)總體呈外方內圓的筒形,且制動缸體(21-3)的中央內腔為圓柱形臺階孔,并且制動缸體(21-3)筒壁上還設有作為液壓油第一進出口的通孔,該液壓油的第一進出口也是外殼構件的液壓油的第一進出口,并且液壓油第一內腔(29-1)由制動缸體(21-3)、輔助制動件和制動緩解活塞(22-3)所包圍的空間形成; 制動缸體(21-3)的周向外側部位按照從后至前的次序由后端密封部(21-3-5)、主體部(21-3-6)和前端連接部(21-3-7)依次相連構成;所述的后端密封部(21_3_5)的形狀基本相同于圓柱體的周向外側形狀;所述的主體部(21-3-6)的形狀相同于帶圓角的方柱的周向外側形狀,且其橫截面的外周形狀相同于中間缸體(21-2)的主體部(21-2-2)的橫截面的周向外側形狀;所述的前端連接部(21-3-7)的形狀相同于圓柱體的周向外側形狀; 制動缸體(21-3)由其周向外側部位的后端密封部(21-3-5)與中間缸體(21-2)的前端密封部(21-2-3)間隙配合,并且兩者之間通過設置在制動缸體(21-3)的后端密封部(21-3-5)的外側凹槽(21-3-8)中的密封圈密封連接。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液壓制動夾鉗裝置的制動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塞構件`(22)的輔助制動件為輔助制動活塞(22-2)和油缸蓋(22-1);油缸蓋(22-1)、輔助制動活塞(22-2)和制動緩解活塞(22-3)按照從前至后的次序依次設置; 制動緩解活塞(22-3)設置在外殼構件(21)的制動缸體(21-3)中,且制動緩解活塞(22-3)的外側第三臺階(22-3-3)的外徑與制動缸體(21_3)的周向內側部位的第三臺階部(21-3-3)的內徑間隙配合而相互間滑動連接,且兩者之間通過相應的密封圈密封動連接;輔助制動活塞(22-2)設置在外殼構件(21)的制動缸體(21-3)中,且輔助制動活塞(22-2)的外徑與制動缸體(21-3)的周向內側部位的第二臺階部(21-3-2)的內徑間隙配合而相互間滑動連接,且兩者之間通過相應的密封圈密封動連接; 油缸蓋(22-1)的周向外側部位按照從前至后的次序由外徑依次逐階增大的后部臺階(22-1-1)、中部臺階(22-1-2)和前部臺階(22-1-3)依次相連構成;并且中部臺階(22_1_2)的徑向外部(22-l-2a)為向后呈圓環(huán)狀凸出的部位;油缸蓋(22-1)的前部臺階(22-1-3)的周向外壁上設有外螺紋;油缸蓋(22-1)的中央內腔基本呈圓柱形臺階孔; 油缸蓋(22-1)設置在外殼構件(21)的制動缸體(21-3)的中央內腔中,且油缸蓋(22-1)的前部臺階(22-1-3)由其周向外壁上的外螺紋與制動缸體(21-3)的周向內側部位的第一臺階部(21-3-1)的內螺紋相配合,從而使得油缸蓋(22-1)螺紋固定連接在制動缸體(21-3)上;油缸蓋(22-1)的中部臺階(22-1-2)的外徑與制動缸體(21-3)的周向內側部位的第二臺階部(21-3-2)的內徑間歇配合而相互間滑動連接,且兩者之間通過相應的密封圈密封動連接;油缸蓋(22-1)的中部臺階(22-1-2)由其徑向外部(22-l-2a)的后端面與輔助制動活塞(22-2)的筒主體(22-2-1)的前端面(22-2-la)相對設置;油缸蓋(22-1)的后部臺階(22-1-1)的外徑與輔助制動活塞(22-2)的筒主體(22-2-1)的內徑間隙配合而相互間滑動連接,且兩者之間通過相應的密封圈密封動連接;油缸蓋(22-1)的后部臺階(22-1-1)的內徑與制動緩解活塞(22-3)的外側第一臺階(22-3-1)的外徑間隙配合而相互間滑動連接,且兩者之間通過相應的密封圈密封動連接; 制動缸的液壓油第一內腔(29-1)由制動缸體(21-3)、輔助制動活塞(22-2)和制動緩解活塞(22-3)所包圍的空間形成;制動缸還設有液壓油第二內腔(29-2),該液壓油第二內腔(29-2)由制動缸體(21-3)、輔助制動活塞(22-2)和油缸蓋(22-1)所包圍的空間形成,并且制動缸體(21-3)設有與液壓油第二內腔(29-2)相連通的液壓油的第二進出口。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液壓制動夾鉗裝置的制動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推桿組件(23)還包括壓力座(23-2)、墊圈(23-3)、壓力盤(23-4)和軸用擋圈(23_6);所述的推桿(23-1)、壓力座(23-2)、墊圈(23-3)和壓力盤(23-4)按照從后至前的次序依次設置;推桿(23-1)、壓力座(23-2)和壓力盤(23-4)的中央軸線為同一條軸線,該軸線也即推桿組件(23)的中央軸線,推桿組件(23)的中央軸線與活塞構件(22)的中央軸線相同; 壓力座(23-2)包括前后依次相連的前部座體(23-2-1)和后部座體(23-2-2);前部座體(23-2-1)從后方伸入壓力盤(23-4)的側板(23-4-2)所圍繞的空間中,并且墊圈(23-4)的后側面與壓力座(23-2)的前部座體(23-2-1)的前側面相接觸;墊圈(23-4)的前側面與壓力盤(23-4)的中央盤體(23-4-1)的后側面相接觸; 所述的推桿(23-1)為總體呈圓柱形的鋼制一體件,且推桿(23-1)的前端還設有開口向前的前腔體(23-1-1 ),推桿(23-1)的前端的周向外側設有擋圈槽(23-1-2),推桿(23-1)的前腔體(23-1-1)和后腔體(23-1-4)的軸線相同,該軸線也即推桿(23-1)的中央軸線;推桿(23-1)由其前腔體 (23-1-1)緊套在壓力座(23-2)的與其過盈配合的后部座體(23-2-2)上;推桿(23-1)的桿體的前段位于制動緩解活塞(22-3)的中央內腔中,且推桿(23-1)的桿體的前段的外徑與制動緩解活塞(22-3)的內側第五臺階(22-3-8)的內徑間隙配合,并且兩者之間通過相應的密封圈密封動連接;軸用擋圈(23-6)設置在推桿(23-1)的擋圈槽(23-1-2)處,其前端面與推桿(23-1)的擋圈槽(23-1-2)處的朝向后方的端面相接觸,其后端面與制動緩解活塞(22-3)的內側第五臺階(22-3-8)的朝向前方的端面相接觸。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液壓制動夾鉗裝置的制動缸,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平面推力球軸承(22-4)和錐螺母(27);所述的閘調組件(24)還包括第一組碰珠(24_1)、閘調螺母(24-3)、聯(lián)軸器(24-4)和第二組碰珠(24-5); 后缸體(21-1)的中央安裝座(21-1-1)的周向外側部位按照從前向后的次序依次設有外側第一臺階(21-1-9)、外側第二臺階(21-1-10)和外側第三臺階(21-1-11);平面推力球軸承(22-4)的中央軸線與活塞構件(22)的中央軸線相同;平面推力球軸承(22-4)由其位于前側的座圈固定在制動緩解活塞(22-3)的內側第三臺階(22-3-6)上;閘調芯軸(24-2)、閘調螺母(24-3)和聯(lián)軸器(24-4)均設有貫通前后的中央內腔,且三者的中央軸線為同一條軸線,該軸線也即閘調組件(24)的中央軸線,閘調組件(24)的中央軸線與推桿組件(23)的中央軸線相同;所述的閘調芯軸(24-2 )還包括前凸部(24-2-1)、連接部(24-2-3 )和螺紋部(24-2-4 );前凸部(24-2-1)、圓臺部(24-2-2 )、連接部(24-2-3 )和螺紋部(24-2-4 )按照從前至后的次序依次相連;螺紋部(24-2-4)的周向外側形狀為圓柱外螺紋,且該外螺紋為非自鎖螺紋;前凸部(24-2-1)上設有開口朝向前方的3至6個碰珠安裝孔(24-2-6); 第一組碰珠(24-1)的數(shù)量與閘調芯軸24-2的碰珠安裝孔24-2-6的數(shù)量相同;各碰珠(24-1)的鋼球(24-1-2)向前露出閘調芯軸(24-2)的前凸部(24_2_1)的前端面,并且與平面推力球軸承(22-4)的位于后側的軸圈相接觸; 閘調螺母(24-3)總體呈圓筒形,閘調螺母(24-3)的中央內腔(24-3-1)的前段部位設有位于其內壁上的作為內螺紋(24-3-2)的非自鎖螺紋,閘調螺母(24-3)的后段按照相等的間隔角度沿輻向設置3至6個圓形的碰珠孔(24-3-3);閘調螺母(24-3)套在閘調芯軸(24-2)上,且由內螺紋(24-3-2)由后向前旋合在閘調芯軸(24_2)的螺紋部(24_2_4)的外螺紋上; 聯(lián)軸器(24-4)為后端連接有圓環(huán)形阻擋板(24-4-2)的筒體(24_4_1),且所述筒體(24-4-1)的中部偏后位置按照相等的間隔角度沿輻向設置數(shù)量與閘調螺母(24-3)的碰珠孔(24-3-3)相同的碰珠孔(24-4-3),并且各碰珠孔(24-4-3)的大小和形狀與閘調螺母(24-3)的碰珠孔(24-3-3)相對應;聯(lián)軸器(24_4)的筒體(244-1)的后段的周向外側形狀為圓臺形;聯(lián)軸器(24-4)的中央內腔(24-4-4)為圓柱形臺階孔;聯(lián)軸器(24_4)由后向前套在閘調螺母(24-3)上; 第二組碰珠(24-5)的數(shù)量與聯(lián)軸器(24-4)的碰珠孔(24-4-3)的數(shù)量相同;各個碰珠(24-5)第二組碰珠(24-5)的外殼(24-5-1)的外徑與聯(lián)軸器(244)的碰珠孔(24-4-3)和閘調螺母(24-3)的碰珠安裝孔(24-3-3)過渡配合;各個碰珠(24_5)的外殼(24_5_1)由內向外依次伸入閘調螺母(24-3)的一個碰珠安裝孔(24-3-3)和聯(lián)軸器(24-4)的相應一個碰珠孔(24-4-3)中,從而各個碰珠(24-5)的外殼(24_5_1)、閘調螺母(24_3)和聯(lián)軸器(24_4)固定連接在一起,并且鋼球(24-5-2)向外露出聯(lián)軸器(24-4)的圓筒體(24_4_1); 軸套(26-6)的環(huán)形阻擋板(26`-6-1)位于聯(lián)軸器(24-4)的筒體(24-4-1)中,且環(huán)形阻擋板(26-6-1)的后端面與聯(lián)軸器(24-4)的圓環(huán)形阻擋板(24-4-2)的朝向前方的前端面相對設置; 錐螺母(27)的周向內側部位的第一臺階(27-3)套在后缸體(21-1)的中央安裝座(21-1-1)的外側第二臺階(21-1-10),錐螺母(27)的周向內側部位的第二臺階(27_4)緊配合套在后缸體(21-1)的中央安裝座(21-1-1)的外側第一臺階(21-1-9)上,從而錐螺母(27)固定連接在后缸體(21-1)的中央安裝座(21-1-1),并且錐螺母(27)的圓臺形孔段(27-5)與聯(lián)軸器(24-4)的筒體(24-4-1)的后段的周向外側的圓臺形部位相對。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液壓制動夾鉗裝置的制動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碟簧組件(25)還包括I至5個墊圈(25-3);碟簧座(25-1)、蝶形彈簧(25-2)和各個墊圈(25_3)均為具有相應的中央軸線的鋼制一體件; 碟簧座(25-1)的前端部位(25-1-7)的形狀為圓臺殼形;碟簧座(25-1)的周向外側部位按照從前至后的次序依次設有第一限位部(25-1-1)、第二限位部(25-1-2)和隔離部(25-1-3);碟簧座(25-1)的中央內腔為后部呈階梯狀圓柱形、前部呈圓臺形的通孔,該通孔由碟簧座(25-1)的周向內側部位形成;碟簧座(25-1)的周向內側部位還設有第一臺階(25-1-4)和第二臺階(25-1-5);所述的第一臺階(25-1-4)、第二臺階(25-1-5)和圓臺形的前部孔段(25-1-6)按照從后至前的次序依次設置;第一臺階(25-1-4)的內徑大于第二臺階(25-1-5)的內徑;第二臺階(25-1-5)的內徑與聯(lián)軸器(24-4)的外徑相對應,且第二臺階(25-1-5)的周向內壁的后部上沿軸向設有數(shù)量與聯(lián)軸器(24-4)的碰珠孔(24-4-3)的數(shù)量相同的直線狀的弓形凹槽(25-1-9),各條弓形凹槽(25-1-9)的相鄰2條弓形凹槽(25-1-9)的軸線相對于碟簧座(25-1)的中央軸線的夾角均相等;前部孔段(25-1-6)的錐度與閘調芯軸(24-2)的圓臺部(24-2-2)的周向外側的錐度相同,前部孔段(25_1_6)的軸向長度相等于閘調芯軸(24-2)的前凸部(24-2-1)與圓臺部(24-2-1)的軸向長度之和; 各個墊圈(25-3)按照從前至后的次序依次同軸線相疊設置; 碟簧座(25-1)的前端部位(25-1-7)的前端面與制動緩解活塞(22-3)的內側第三臺階(22-3-6)的后端面相接觸,碟簧座(25-1)的周向外側部位的第一限位部(25-1-1)的前部與制動緩解活塞(22-3)的內側第二臺階(22-3-5)的臺階面相接觸;碟簧座(25_1)的周向外側部位的第二限位部(25-1-2)的前端面與制動緩解活塞(22-3)的后端面也即內側第一臺階(22-3-4)的后端面內緣部位相接觸;碟簧座(25-1)的周向外側部位的第二限位部(25-1-2)的后端面與蝶形彈簧(25-2)的前端部位的朝向前方的內側部位相接觸;蝶形彈簧(25-2)圍繞碟簧座(25-1)的隔離部(25-1-3)設置,且蝶形彈簧(25-2)的后端部位的朝向后方的外側部位與第一墊圈(25-3-1)的朝向前方的前端面相接觸; 碟簧座(25-1)的周向內側部位的前部孔段(25-1-6)套在閘調芯軸(24-2)的圓臺部(24-2-2)的周向外側面上,兩者相互間滑動配合;碟簧座(25-1)的第二臺階(25-1-5)套在聯(lián)軸器(24-4)的圓筒體(24-4-1)上,且兩者相互間滑動配合,并且兩者之間通過相應的密封圈相互間密封動配合;碟簧座(25-1)的第二臺階(25-1-5)的后部的各條弓形凹槽(25-1-9)與第二組 碰珠(24-5)的相應一個鋼球(24-5-2)的露出部位相接觸。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液壓制動夾鉗裝置的制動缸,包括外殼構件和均設置在外殼構件中且軸線均與外殼構件的主軸線相同的活塞構件、推桿組件、閘調組件、碟簧組件、手調軸組件;活塞構件包括制動緩解活塞、輔助制動活塞、油缸蓋和平面推力球軸承;推桿組件主要包括據(jù)推桿、壓力座和壓力盤;閘調組件主要包括閘調芯軸、閘調螺母、聯(lián)軸器和2組碰珠;碟簧組件主要包括碟簧座和蝶形彈簧;手調軸組件主要包括手調軸、導向座和軸套。本發(fā)明的制動缸結構緊湊、安裝方便、具有機械制動和緩解功能,且能自動調整液壓夾鉗的閘片與車輪的剎車間隙,調整精度好,調整效率高,安全可靠。手調軸組件可在故障狀態(tài)下進行應急制動緩解。
文檔編號F16D121/04GK103104639SQ20131003424
公開日2013年5月15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1月29日
發(fā)明者曾憲華, 吳萌嶺, 王敬祎, 費巍巍 申請人:常州龐豐機電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