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挽牽引式致動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一種互挽牽引式致動器,包含框架、第一組件、第二組件、旋轉件及牽引件。旋轉件設于所述框架上,第一組件及第二組件分別位于所述旋轉件的兩側。牽引件呈長條狀且可彎繞,兩端分別固定于所述框架上并呈繃緊狀態(tài),所述牽引件穿繞過第一組件,再穿繞過所述旋轉件,最后穿繞回第二組件。當?shù)谝唤M件受到致動時,便會使牽引第二組件,反之亦然,使得牽引件能在第一組件與第二組件間互為推挽作動,此時,旋轉件會正反向轉動。
【專利說明】互挽牽引式致動器【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是涉及一種互挽牽引式致動器,具體而言,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僅需單一牽引行程便能提供倍數(shù)行程致動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
【背景技術】
[0002]在現(xiàn)今科技高度發(fā)展的社會,大眾對于各種電器均有一定的需求,尤其是時下普及的各種可攜式電子產品而言,例如:智能型手機、MP3、個人數(shù)字助理(PDA)、筆記本電腦、數(shù)字相機等目前已經是幾乎人人必具的配備。然而鑒于全球用于發(fā)電的能源有限,最廣用于發(fā)電的石化能源不僅逐漸枯竭,于發(fā)電同時又會產生二氧化碳排放的缺點,故如何達到有效提供電能并符合綠色環(huán)保節(jié)能,便為此業(yè)界亟需努力的目標。
[0003]如圖7所示,美國專利US6,239,501 BI提供了一種設置于鞋底并通過走路時踩踏的力量轉為驅動一發(fā)電模塊71產生電力的致動裝置73。致動裝置73包含設置于鞋底前部的前囊731、設置于鞋底后部的后囊732、二個分別一端與前囊731或后囊732連接的導管733、與發(fā)電模塊71鏈接的葉片轉子734,以及四個分別設置于導管733端部的止回閥735。
[0004]當使用者走路擠壓前囊731時,填充于前囊731中的液體,經由與前囊731相連接的導管733推動葉片轉子734,而由另一導管733流入后囊732中。當擠壓后囊732時,后囊732中的液體則反向流回前囊731中。利用止回閥735控制液體的流動方向,以推動葉片轉子734維持朝一固定方向轉動,便能帶動發(fā)電模塊71發(fā)電。
[0005]由于致動裝置73的動力移轉是通過液體達成,然而,液體的驅動是無方向性,必須利用導管733與止回閥735的設置,方能控制液體的流動方向,但如此必定會有部分的動能消耗在導管733以及止回閥735上,而造成動能的轉移效率較低,綜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種能有效率地轉移動能的致動裝置,便成為當前的主要課題。
【發(fā)明內容】
[0006]為解決前述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互挽牽引式致動器,其通過牽引件牽引位于旋轉件兩側的組件的其中一者,帶動另一側的組件運作,通過互相推挽作動,使旋轉件正反向轉動,達到僅用單次牽引行程便能完成多次牽引行程的致動目的,有效提供綠化能源。
[0007]為達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互挽牽引式致動器,包含框架、第一作動單元、第二作動單元、旋轉件以及牽引件。第一作動單元包括有第一定組件設置于所述框架的一端,第一動組件可相對所述第一定組件移動,其中所述第一動組件具有至少一個第一轉折單元;第二作動單元具有第二定組件設置于所述框架的另一端,第二動組件可相對所述第二定組件移動,其中所述第二動組件具有至少一個第二轉折單元;旋轉件設于所述框架上,其中所述第一作動單元和第二作動單元分別位于所述旋轉件兩側;牽引件呈長條狀且可彎繞,具有固定于所述框架一端的第一連結端,其中所述牽引件穿繞過所述至少一個第一轉折單元及第一定組件,接著再穿繞過所述旋轉件,最后再穿繞所述第二定組件及至少一個第二轉折單元,所述牽引件具有第二連結端固定于所述框架另一端。當所述第一動組件相對遠離所述第一定組件移動時,所述牽引件受到所述第一動組件牽引,被拉伸出所述第一定組件,產生第一牽引行程,并同時牽動所述第二動組件相對靠近所述第二定組件移動,所述第一動組件和所述第二動組件互為推挽作動時,所述旋轉件會正反向轉動,所述牽引件于所述第一連結端和所述第二連結端固定后是呈繃緊狀態(tài)。
[0008]根據(jù)上述構思,包括有連動件,其中所述第一動組件及所述第二動組件固定于所述連動件,以確保牽引件呈繃緊狀態(tài)。
[0009]根據(jù)上述構思,更包括有支撐件,其中所述連動件固定在所述支撐件上,所述第一動組件及所述第二動組件作杠桿式連動。
[0010]根據(jù)上述構思,更包括一包覆體,具有第一蛇腹袋和第二蛇腹袋;其中所述第一作動單元,位于所述第一蛇腹袋內,所述第二作動單元,位于所述第二蛇腹袋內,所述外包覆體內填充流體,當所述第一動組件相對所述第一定組件靠近移動時,所述填充流體會向第二蛇腹袋集中,使第二動組件相對遠離所述第二定組件移動,所述牽引件受到所述第二動組件牽引,產生第一牽引行程,并帶動所述旋轉件轉動。
[0011]根據(jù)上述構思,更包括有滑框,所述連動件可以在滑框上移動,當連動件朝向第二定組件靠近時,所述第一動組件可相對遠離所述第一定組件移動。
[0012]根據(jù)上述構思,更包括有復原件連接所述框架及所述連動件的一端,當所述第一動組件遠離所述第一定組件時,所述復原件蓄積一回復力。
[0013]根據(jù)上述構思,其中所述牽引件嵌設于所述旋轉件上。
[0014]根據(jù)上述構思,更包括有輸出接口,使旋轉件可耦合發(fā)電裝置。
[0015]根據(jù)上述構思,所述轉折組件為滑環(huán)或滾輪。
[0016]為達上述目的,本發(fā)明另提供一種一種互挽牽引式致動器,包含框架、第定組件、第二定組件、作動單元、旋轉件以及牽引件。第一定組件設置于所述框架的上部,其中所述第一定組件具有至少一個第一轉折單元;第二定組件設置于所述框架的下部,其中所述第二定組件具有至少一個第二轉折單元;作動單元,其上設有動組件,所述動組件可在框架的上部和下部間移動;旋轉件,設于所述框架上,其中所述第一定組件和第二定組件分別位于所述旋轉件上下兩側;牽引件呈長條狀且可彎繞,具有固定于所述框架的第一連結端,其中所述牽引件穿繞過所述動組件及至少一個第二轉折單元,再穿繞過所述旋轉件,接著再穿繞所述至少一個第一轉折單元,最后穿繞回所述動組件,所述牽引件具有第二連結端固定于所述框架。當所述動組件向所述第二定組件移動時,所述牽引件受到所述動組件牽引,被拉伸出所述第一定組件,產生第一牽引行程,所述動組件在所述框架的上部和下部間移動時,所述牽引件在所述第一定組件和第二定組件間互為推挽作動,所述旋轉件會正反向轉動,所述牽引件于所述第一連結端和所述第二連結端固定后是呈繃緊狀態(tài)。
[0017]本發(fā)明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本發(fā)明中,一側的組件受到致動時,便會牽動另一側的組件運作,因此只需單一致動就可以達到數(shù)倍致動的功效,能有效致動發(fā)電裝置,進而提供永續(xù)又環(huán)保的能源運用。
[0018]為讓本發(fā)明的上述目的、技術特征和優(yōu)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以較佳實施例配合所附附圖進行詳細說明。【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圖1A為第一實施例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在一動作狀態(tài)的示意圖;
[0020]圖1B為第一實施例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在另一動作狀態(tài)的示意圖;
[0021]圖2為第二實施例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的示意圖;
[0022]圖3為第三實施例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的示意圖;
[0023]圖4為第四實施例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的示意圖;
[0024]圖5為第五實施例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的示意圖;以及
[0025]圖6為第六實施例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的示意圖。
[0026]圖7為現(xiàn)有互挽牽引式致動器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7]以下將通過數(shù)個實施例來解釋本
【發(fā)明內容】
,然而,關于實施例中的說明僅為闡釋本發(fā)明的技術內容及其目的功效,而非用以直接限制本發(fā)明。須說明者,以下實施例以及圖示中,與本發(fā)明非直接相關的元件已省略而未繪示;且圖示中各元件的尺寸及相對位置關系僅用以示意俾便了解,非用以限制實施比例及尺寸大小。
[0028]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為一種互挽牽引式致動器1,如圖1A及IB所示,其描繪互挽牽引式致動器I在不同時間點的示意圖。互挽牽引式致動器I包含框架10、第一作動單元
11、第二作動單元12、旋轉件13、牽引件14以及輸出接口 19。
[0029]框架10具有中空腔室101,第一作動單元11、第二作動單元12、旋轉件13以及牽引件14均設置于中空腔室101內。
[0030]第一作動單元11包括有第一定組件111及第一動組件112。第一定組件111設置于框架10的一端,第一動組件112可相對第一定組件111上下移動。其中,第一定組件111具有二滾輪,第一動組件112具有支架112a與設置于支架112a—端的二第一轉折單元112b、112c,但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輕易改變并推及其他數(shù)量的滾輪或第一轉折單元的其他實施樣式。
[0031]第二作動單元12具有第二定組件121及第二動組件122。第二定組件121設置于框架10的另一端,第二動組件122可相對第二定組件121上下移動。其中,第二定組件121具有二滾輪,第二動組件122具有支架122a與設置于支架122a —端的二第二轉折單元122b、122c,但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輕易改變并推及其他數(shù)量的滾輪或第一轉折單元的其他實施樣式。此外,第一作動單元11與第二作動單元12較佳地具有相同數(shù)量的滾輪與轉折單元,但本實施例的其他實施樣式中,本領域技術人員也可以輕易推及不同數(shù)量的滾輪或轉折組件。
[0032]上述各動組件中的轉折組件及定組件為滾輪,然而本實施例的其他實施樣式中,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輕易推及滑環(huán)、具有凹槽甚或一端為弧狀的組件等各種適合作為定組件及轉折組件的機構,以便牽引件穿繞并于其間易于滑動。
[0033]旋轉件13設于框架10上,并位于中空腔室101的中央,而第一作動單元11和第二作動單元12分別位于旋轉件13的左右兩側。
[0034]牽引件14呈長條狀且可彎繞,具有固定于框架10 —端的第一連結端141,其中牽引件14穿繞過第一轉折單元112b、112c及第一定組件111,接著再穿繞過旋轉件13,最后再穿繞第二定組件121及第二轉折單元122b、122c,牽引件14具有第二連結端142固定于框架10另一端,牽引件14于第一連結端141和第二連結端142固定后是呈繃緊狀態(tài)。較佳地,牽引件14嵌設于旋轉件13上,如同纏繞線軸一樣地纏繞在旋轉件13直徑較小的中央部位。
[0035]如圖1A所示,當?shù)谝粍咏M件112相對遠離第一定組件111移動時,牽引件14受到第一動組件112牽引,被拉伸出第一定組件111,產生向下的第一牽引行程,并同時牽動第二動組件122相對靠近第二定組件121向上移動;相反地,如圖1B所示,當?shù)诙咏M件122相對遠離第二定組件121移動時,牽引件14受到第二動組件122牽引,被拉伸出第二定組件121,產生向下的第二牽引行程,并同時牽動第一動組件112相對靠近第一定組件111向上回復移動。第一動組件112和第二動組件122互為推挽作動時,旋轉件13便會正反向轉動。
[0036]輸出接口 19與旋轉件13連接并位于框架10之外,輸出接口 19將旋轉件13于牽引過程中所生的轉動動力傳輸出至一發(fā)電裝置(圖未示出),使旋轉件13可耦合發(fā)電裝置。
[0037]接著請參閱圖2,其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的一種互挽牽引式致動器2的示意圖?;ネ鞝恳街聞悠?包含框架20、第一作動單元21、第二作動單元22、旋轉件23、牽引件
24、支撐件25、連動件26以及輸出接口 29。
[0038]框架20具有中空腔室201。第一作動單元21包括有第一定組件211及第一動組件212。第一定組件211具有滾輪,設置于框架20的一端,甚或是框架20的中空腔室201里。第一動組件212可相對第一定組件211上下移動,其中第一動組件212具有支架212a與設置于支架212a —端的第一轉折單元212,但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輕易改變并推及其他數(shù)量的滾輪或第一轉折單元的其他實施樣式。
[0039]第二作動單元22具有第二定組件221及第二動組件222。第二定組件221具有滾輪,設置于框架20的另一端,甚或是框架20的中空腔室201里。第二動組件222可相對第二定組件221上下移動,其中第二動組件222具有支架222a與設置于支架222a —端的第二轉折單元222b,但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輕易改變并推及其他數(shù)量的滾輪或第二轉折單元的其他實施樣式。此外,第一作動單元21與第二作動單元22較佳地具有相同數(shù)量的滾輪與轉折單元,但本實施例的其他實施樣式中,本領域技術人員也可以輕易推及不同數(shù)量的滾輪或轉折組件。
[0040]上述各動組件中的轉折組件及定組件為滾輪,然而本實施例的其他實施樣式中,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輕易推及滑環(huán)、具有凹槽甚或一端為弧狀的組件等各種適合作為定組件及轉折組件的機構,以便牽引件穿繞并于其間易于滑動。
[0041]旋轉件23設于框架20上,并位于中空腔室201的中央,而第一作動單元21和第二作動單元22分別位于旋轉件23的左右兩側。
[0042]牽引件24呈長條狀且可彎繞,具有固定于框架20 —端的第一連結端241,其中牽引件24穿繞過第一動組件212的第一轉折單元212b及第一定組件211,接著再穿繞過旋轉件23,最后再穿繞第二定組件221及第二動組件222的第二轉折單元222b,牽引件24具有第二連結端242固定于框架20另一端,牽引件24于第一連結端241和第二連結端242固定后是呈繃緊狀態(tài)。較佳地,牽引件24嵌設于旋轉件23上,如同纏繞線軸一樣地纏繞在旋轉件23直徑較小的中央部位。[0043]連動件26的兩端分別連接第一動組件212與第二動組件222,詳細來說,第一動組件212的第一轉折單元212b及第二動組件312的第二轉折單元222b分別通過支架212a、222a固定于連動件26的兩端,以確保牽引件24呈繃緊狀態(tài)。于本實施例中,連動件26為細長桿形,但本發(fā)明并不限于此。
[0044]此外,支撐件25設置于框架20的上表面中央,桿形的連動件26通過其中央部位固定在支撐件25上,藉此使第一動組件212及第二動組件222作杠桿式連動。較佳地,旋轉件23與支撐件25位于整個互挽牽引式致動器2的中央。
[0045]當?shù)谝粍咏M件212相對遠離第一定組件211移動時,牽引件24受到第一動組件212牽引,被拉伸出第一定組件211,產生向上的第一牽引行程(圖2所示為恰巧完成第一牽引行程),并同時牽動第二動組件222相對靠近第二定組件221向下移動;反之亦然,完成第二動組件222牽引而被拉伸出第二定組件221的第二牽引行程。第一動組件212和第二動組件222互為推挽作動時,使得旋轉件23正反向轉動。
[0046]輸出接口 29與旋轉件23連接并位于框架20之外,于本實施例中,輸出接口 29位于支撐件25相對于框架20的另一方向?;ネ鞝恳街聞悠?的旋轉件23正反向轉動,最后便是通過輸出接口 29將旋轉件23于牽引過程中所生的轉動動力傳輸出至一發(fā)電裝置(圖未示出),使旋轉件23可耦合發(fā)電裝置。
[0047]再請參考圖3所示的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的一種互挽牽引式致動器3,其包含框架30、第一作動單元31、第二作動單元32、旋轉件33、牽引件34、包覆體37以及輸出接口 39。
[0048]框架30與包覆體37共同界定中空腔室301,第一作動單元31、第二作動單元32、旋轉件33以及牽引件34均設置于中空腔室301內,且此中空腔室301充滿不限于特定種類的一種流體。
[0049]第一作動單元31包括有第一定組件311及第一動組件312。第一定組件311設置于框架30的一端,第一動組件312可相對第一定組件311上下移動。其中,第一定組件311具有滾輪,而第一動組件312具有支架312a與設置于支架312a —端的第一轉折單元312b,但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輕易改變并推及其他數(shù)量的滾輪或第一轉折單元的其他實施樣式。
[0050]第二作動單元32具有第二定組件321及第二動組件322。第二定組件321設置于框架30的另一端,第二動組件322可相對第二定組件321上下移動。其中,第二定組件321具有滾輪,第二動組件321具有支架322a與設置于支架322a —端的第二轉折單元322b,但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輕易改變并推及其他數(shù)量的滾輪或第二轉折單元的其他實施樣式。此夕卜,第一作動單元31與第二作動單元32較佳地具有相同數(shù)量的滾輪與轉折單元,但本實施例的其他實施樣式中,本領域技術人員也可以輕易推及不同數(shù)量的滾輪或轉折組件。
[0051]上述各動組件中的轉折組件及定組件為滾輪,然而本實施例的其他實施樣式中,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輕易推及滑環(huán)、具有凹槽甚或一端為弧狀的組件等各種適合作為定組件及轉折組件的機構,以便牽引件穿繞并于其間易于滑動。
[0052]旋轉件33設于框架30上,并位于中空腔室301的中央,而第一作動單元31和第二作動單元32分別位于旋轉件33的左右兩側。
[0053]牽引件34呈長條狀且可彎繞,具有固定于框架30 —端的第一連結端341,其中牽引件34穿繞過第一轉折單元312b及第一定組件311,接著再穿繞過旋轉件33,最后再穿繞第二定組件321及第二轉折單元322b,牽引件34具有第二連結端342固定于框架30另一端,牽引件34于第一連結端341和第二連結端342固定后是呈繃緊狀態(tài)。較佳地,牽引件34嵌設于旋轉件33上,如同纏繞線軸一樣地纏繞在旋轉件33直徑較小的中央部位。
[0054]包覆體37具有第一蛇腹袋和第二蛇腹袋,包覆體37內填充流體;其中第一作動單元31位于第一蛇腹袋內,第二作動單元32位于第二蛇腹袋內。更詳細而言,其中第一動組件312的第一轉折單元312b通過支架312a設置于第一蛇腹袋內,第二動組件322的第二轉折單元322b通過支架322a設置于第一蛇腹袋內。
[0055]當?shù)谝蛔鲃訂卧?1的第一動組件312相對第一定組件311靠近移動時,填充流體會向第二蛇腹袋集中,使第二動組件322相對遠離第二定組件321移動,牽引件34受到第二動組件322牽引,產生向上的第一牽引行程,并帶動旋轉件33轉動;相反地,如圖3所示,當?shù)诙咏M件322相對第二定組件321靠近移動時,填充流體會向第一蛇腹袋集中,使第一動組件312相對遠離第一定組件311移動,牽引件34受到第一動組件312牽引,產生第二牽引行程,并帶動旋轉件33朝另一方向轉動。
[0056]輸出接口 39與旋轉件33連接并位于框架30之外,互挽牽引式致動器3的旋轉件33正反向轉動,最后便是通過輸出接口 39將旋轉件33于牽引過程中所生的轉動動力傳輸出至一發(fā)電裝置(圖未示出),使旋轉件33可耦合發(fā)電裝置。
[0057]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的一種互挽牽引式致動器4,其示意圖如圖4?;ネ鞝恳街聞悠?包含框架40、第一作動單元41、第二作動單元42、旋轉件43、牽引件44、連動件46、滑框48以及輸出接口 49。
[0058]第一作動單元41包括有第一定組件411及第一動組件412。第一定組件411具有滾輪,設置于框架40的一端,第一動組件412可相對第一定組件411水平移動,其中第一動組件412具有第一轉折單元,但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輕易改變并推及其他數(shù)量的滾輪或第一轉折單元的其他實施樣式。
[0059]第二作動單元42具有第二定組件421及第二動組件422。第二定組件421具有滾輪,設置于框架40的另一端,第二動組件422可相對第二定組件421水平移動,其中第二動組件422具有第二轉折單元,但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輕易改變并推及其他數(shù)量的滾輪或第二轉折單元的其他實施樣式。此外,第一作動單元41與第二作動單元42較佳地具有相同數(shù)量的滾輪與轉折單元,但本實施例的其他實施樣式中,本領域技術人員也可以輕易推及不同數(shù)量的滾輪或轉折組件。
[0060]上述各動組件中的轉折組件及定組件為滾輪,然而本實施例的其他實施樣式中,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輕易推及滑環(huán)、具有凹槽甚或一端為弧狀的組件等各種適合作為定組件及轉折組件的機構,以便牽引件穿繞并于其間易于滑動。
[0061]旋轉件43設于框架40上,并位于框架40的中空腔室401的中央,而第一作動單元41和第二作動單元42分別位于旋轉件43的左右兩側。
[0062]牽引件44呈長條狀且可彎繞,具有固定于框架40 —端的第一連結端441,其中牽引件44穿繞過第一動組件412的第一轉折單元41及第一定組件411,接著再穿繞過旋轉件43,最后再穿繞第二定組件421及第二動組件422的第二轉折單元,牽引件44具有第二連結端442固定于框架40另一端,牽引件44于第一連結端441和第二連結端442固定后是呈繃緊狀態(tài)。較佳地,牽引件44嵌設于旋轉件43上,如同纏繞線軸一樣地纏繞在旋轉件43直徑較小的中央部位。[0063]連動件46的兩端分別連接第一動組件412的第一轉折單元與第二動組件422的第二轉折單元,以確保牽引件44呈繃緊狀態(tài)。于本實施例中,連動件46為細長桿形,但本發(fā)明并不限于此。
[0064]如圖4所示,當?shù)谝粍咏M件412相對遠離第一定組件411移動時,連動件46同時在滑框48上向右移動,并朝向第二定組件421靠近,牽引件44受到第一動組件412牽引,被拉伸出第一定組件411,產生第一牽引行程,并同時牽動第二動組件422相對靠近第二定組件421移動;相反地,當?shù)诙咏M件422相對遠離第二定組件421移動時,連動件46同時在滑框48上向左移動,并朝向第一定組件411靠近,牽引件44受到第二動組件422牽引,被拉伸出第二定組件421,產生第二牽引行程,并同時牽動第一動組件412相對靠近第一定組件411移動。第一動組件412和第二動組件422互為推挽作動時,旋轉件43會正反向轉動。
[0065]輸出接口 49與旋轉件43連接并位于框架40的外,輸出接口 49將旋轉件43于牽引過程中所生的轉動動力傳輸出至一發(fā)電裝置(圖未示出),使旋轉件43可耦合發(fā)電裝置。
[0066]圖5為本發(fā)明第五實施例的一種互挽牽引式致動器5示意圖,互挽牽引式致動器5包含框架50、第一作動單元51、第二作動單元52、旋轉件53、牽引件54、支撐件55、連動件56、復原件57以及輸出接口 59。第一作動單元51包括有第一定組件511及第一動組件512。第二作動單元52具有第二定組件521及第二動組件522。
[0067]本實施例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5與第二實施例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2相近,差異僅在于互挽牽引式致動器5更包含復原件57,因此相同的部分便不再次贅述。
[0068]復原件57連接框架50及連動件56的一端,如圖5所示,當?shù)谝粍咏M件512遠離第二定組件521時,復原件57蓄積一回復力,后續(xù)第一動組件512再藉此回復力回到原位。在本實施例中,復原件57為彈簧,且回復力為彈簧拉伸力,于本實施例的其他實施樣式中,復原件也可采用其他彈性組件、或將回復力簡單改變?yōu)閴嚎s力,故不以上述的型態(tài)為限。
[0069]請參閱圖6,其為本發(fā)明的第六實施例的一種互挽牽引式致動器6的示意圖?;ネ鞝恳街聞悠?包含:框架60、第一定組件61、第二定組件62、作動單元63、旋轉件64、牽引件65以及輸出接口 69。
[0070]第一定組件61設置于框架60的上部,其中第一定組件61具有第一轉折單元。第二定組件62設置于框架60的下部,其中第二定組件62具有第二轉折單元。需說明的是,本實施例僅為例示各個定組件中的轉折單元數(shù)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輕易改變并推及其他數(shù)量的轉折單元的其他實施樣式。
[0071]作動單元63其上設有動組件631,動組件631可在框架60內的上部和下部間移動。
[0072]上述各定組件及動組件為滾輪,然而本實施例的其他實施樣式中,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輕易推及滑環(huán)、具有凹槽甚或一端為弧狀的組件等各種適合作為定組件及轉折組件的機構,以便牽引件穿繞并于其間易于滑動。
[0073]旋轉件63設于框架60內的一端,而第一定組件61、第二定組件62和作動單元63則設于框架60內的另一端,且第一定組件61和第二定組件62分別位于旋轉件63上下兩側。
[0074]牽引件65呈長條狀且可彎繞,具有固定于框架60內上側的第一連結端651與固定于框架60內下側的第二連結端652,且牽引件65于第一連結端651和第二連結端652固定后是呈繃緊狀態(tài)。牽引件65從第一連結端651穿繞過動組件631及第二定組件62的第二轉折單元,再穿繞過旋轉件64,接著再穿繞第一定組件61的第一轉折單元,最后穿繞回動組件631至第二鏈接端651。
[0075]當作動單元63的動組件631向第二定組件62移動時,牽引件65受到動組件631牽引,被拉伸出第一定組件61,產生第一牽引行程;反之亦然,當作動單元63的動組件631向第一定組件61移動時,牽引件65受到動組件631牽引,被拉伸出第二定組件62,產生第二牽引行程。動組件631在框架60的上部和下部間移動時,牽引件65在第一定組件61和第二定組件62間互為推挽作動,旋轉件64會正反向轉動。
[0076]輸出接口 69與旋轉件63連接并位于框架60之外。互挽牽引式致動器6的旋轉件63正反向轉動,最后便是通過輸出接口 69將旋轉件63于牽引過程中所生的轉動動力傳輸出至一發(fā)電裝置(圖未示出),使旋轉件63可耦合發(fā)電裝置。
[0077]參閱上述各實施例后,本領域技術人員當可推及其他樣式,舉例而言,僅需通過兩側的組件相互推挽,由牽引件牽引旋轉件正反向旋轉即可。由于本發(fā)明中,一側的組件受到致動時,便會牽動另一側的組件運作,因此只需單一致動就可以達到數(shù)倍致動的功效,能有效致動發(fā)電裝置,進而提供永續(xù)又環(huán)保的能源運用。
[0078]上述的實施例僅用來舉例本發(fā)明的實施樣式,以及闡述本發(fā)明的技術特征,并非用來限制本發(fā)明的保護范疇。任何熟悉此技術者可輕易完成的改變或均等性的安排均屬于本發(fā)明所主張的范圍,本發(fā)明的權利保護范圍應以權利要求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互挽牽引式致動器,包含: 框架; 第一作動單元,包括有第一定組件設置于所述框架的一端,第一動組件可相對所述第一定組件移動,其中所述第一動組件具有至少一個第一轉折單元; 第二作動單元,具有第二定組件設置于所述框架的另一端,第二動組件可相對所述第二定組件移動,其中所述第二動組件具有至少一個第二轉折單元; 旋轉件,設于所述框架上,其中所述第一作動單元和第二作動單元分別位于所述旋轉件兩側; 牽引件,呈長條狀且可彎繞,具有固定于所述框架一端的第一連結端,其中所述牽引件穿繞過所述至少一個第一轉折單元及第一定組件,接著再穿繞過所述旋轉件,最后再穿繞所述第二定組件及至少一個第二轉折單元,所述牽引件具有第二連結端固定于所述框架另一端; 當所述第一動組件相對遠離所述第一定組件移動時,所述牽引件受到所述第一動組件牽引,被拉伸出所述第一定組件,產生第一牽引行程,并同時牽動所述第二動組件相對靠近所述第二定組件移動,所述第一動組件和所述第二動組件互為推挽作動時,所述旋轉件會正反向轉動,所述牽引件于所述第一連結端和所述第二連結端固定后是呈繃緊狀態(tài)。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包括有連動件,其中所述第一動組件及所述第二動組件固定于所述連動件,以確保牽引件呈繃緊狀態(tài)。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互挽 牽引式致動器,更包括有支撐件,其中所述連動件固定在所述支撐件上,所述第一動組件及所述第二動組件作杠桿式連動。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更包括一包覆體,具有第一蛇腹袋和第二蛇腹袋;其中所述第一作動單元,位于所述第一蛇腹袋內,所述第二作動單元,位于所述第二蛇腹袋內,所述外包覆體內填充流體,當所述第一動組件相對所述第一定組件靠近移動時,所述填充流體會向第二蛇腹袋集中,使第二動組件相對遠離所述第二定組件移動,所述牽引件受到所述第二動組件牽引,產生第一牽引行程,并帶動所述旋轉件轉動。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更包括有滑框,所述連動件可以在滑框上移動,當連動件朝向第二定組件靠近時,所述第一動組件可相對遠離所述第一定組件移動。
6.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更包括有復原件連接所述框架及所述連動件的一端,當所述第一動組件遠離所述第一定組件時,所述復原件蓄積一回復力。
7.如權利要求1至6任一項所述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其中所述牽引件嵌設于所述旋轉件上。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更包括有輸出接口,使旋轉件可耦合發(fā)電>j-U ρ?α裝直。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所述轉折組件為滑環(huán)或滾輪。
10.一種互挽牽引式致動器,包含: 框架; 第一定組件,設置于所述框架的上部,其中所述第一定組件具有至少一個第一轉折單元; 第二定組件,設置于所述框架的下部,其中所述第二定組件具有至少一個第二轉折單元; 作動單元,其上設有動組件,所述動組件可在框架的上部和下部間移動; 旋轉件,設于所述框架上,其中所述第一定組件和第二定組件分別位于所述旋轉件上下兩側; 牽引件,呈長條狀且可彎繞,具有固定于所述框架的第一連結端,其中所述牽引件穿繞過所述動組件及至少一個第二轉折單元,再穿繞過所述旋轉件,接著再穿繞所述至少一個第一轉折單元,最后穿繞回所述動組件,所述牽引件具有第二連結端固定于所述框架; 當所述動組件向所述第二定組件移動時,所述牽引件受到所述動組件牽引,被拉伸出所述第一定組件,產生第一牽引行程,所述動組件在所述框架的上部和下部間移動時,所述牽引件在所述第一定組件和第二定組件間互為推挽作動,所述旋轉件會正反向轉動,所述牽引件于所述第一連結端 和所述第二連結端固定后是呈繃緊狀態(tài)。
【文檔編號】F16H47/02GK103573943SQ201310274876
【公開日】2014年2月12日 申請日期:2013年7月2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8月1日
【發(fā)明者】馮金星, 王濟群 申請人:馮金星, 王濟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