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水器軸壓式換向閥的控制方法及手柄機構操控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與水處理行業(yè)有關,具體涉及到飲用水過濾。本發(fā)明公開一種凈水器軸壓式換向閥的控制方法及手柄機構操控方法。包括進水口、常開出水口、常閉出水口及軸向閥體,其常開出水口位于軸向閥體壁上,另外兩個水口分別位于軸向閥體下端和內壁上,還包括操控口、內控桿、彈簧體及密封件;內控桿控制端伸出操控口并與下端水口相對;內控桿套有彈簧體,其兩端分別作用于內控桿和下部頸部凸臺之間;內控桿通過其上的密封件與頸部凸臺內腔構成內過水通道的活塞桿密封結構,受外力作用下移,其上的密封件與頸部凸臺內壁之間形成過水間隙,導通進水口與常閉出水口的內過水通道。手柄機構通過在高、低位置之間進行切換的下壓機構控制內控桿上、下移動。
【專利說明】凈水器軸壓式換向閥的控制方法及手柄機構操控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與水處理行業(yè)有關,具體涉及到飲用水的深度過濾、凈化方面。
【背景技術】
[0002]使用開放式濾筒和內置濾膽的凈水器具有濾膽更換費用低的優(yōu)點。然而,它們在應用方面的缺陷以及不足也逐步暴露出來了。通常凈水器是通過安裝在機座下的濾筒直接放置在廚柜內,在更換濾膽時需要將凈水器取出、架空才可以裝卸位于下部濾筒中的濾膽,由于裝有水的凈水器很重,并且受進、出水軟管牽扯,很難操作,費力費時。對于使用開放式濾筒的內置濾膽,由于設置內螺紋的旋蓋尺寸較大并且與筒體密封嚴密,需要使用專用扳手打開更換內膽?,F(xiàn)有開放式濾筒內的內置濾膽都是隨濾筒卸下后同水一起倒出來的,操作非常麻煩,至今極少有清洗濾筒內腔的范例。放置凈水器的環(huán)境通常都比較差,在更換濾膽過程中外泄的水流速太快不易去除,既造成操作不便,還導致浸泡櫥柜甚至損壞柜板。由于內置濾膽是串接在凈水器中的,更換時稍有不慎很容易出現(xiàn)濾筒漏水現(xiàn)象。由于沒有解決上置開放式濾筒的內腔清洗及含有大量雜質的污水排放問題和提取內置濾膽的問題,無法將濾筒與內置濾膽的間隙設置的很小,更難以采用多濾筒下置機座模式。在需要清洗濾筒內腔時需要對進水管路進行點動開關控制,時而進水時而關閉。另外,對于也需要設置一條排放污水的專用排污管路,尤其是具有反沖清洗功能的凈水器更需要。該排污管路只有在清洗排污時才開通。為此急需要有結構簡單、低成本的手動換向閥方案。上述缺陷及不足致使凈水器很難得到更廣泛推廣和提高。
【發(fā)明內容】
[0003]本發(fā)明主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簡單實用的凈水器軸壓式換向閥的控制方法及手柄機構操控方法,,以克服上述缺陷及不足。
[0004]一種凈水器軸壓式換向閥的控制方法,包括進水口、常開出水口、常閉出水口及軸向閥體,其常開出水口位于軸向閥體壁上,另外兩個水口分別位于軸向閥體下端和內壁上,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操控口、外控軸套、內控桿、彈簧體及密封件;外控軸套和內控桿的控制端伸出操控口并與下端水口分別位于軸向閥體的上、下兩端,并且,外控軸套內、外側各設置內、外過水通道,其壁上設置徑向過水孔;外控軸套與軸向閥體之間的外過水通道連通進水口和常開出水口,通過外控軸套移位,改變兩者之間密封件與相關水口的相對位置并斷開外過水通道;內控桿套有彈簧體,其兩端分別作用于內控桿和下部頸部凸臺之間;內控桿通過其上的密封件與頸部凸臺的內腔構成內過水通道的活塞桿密封結構:內控桿受正向力作用沿軸向下移,其上的密封件與頸部凸臺內壁之間形成過水間隙,通過徑向過水孔導通連接進水口與常閉出水口的內過水通道,當正向力脫開后密封件隨內控桿在彈簧體作用下上移復位封閉過水間隙;頸部凸臺或位于軸向閥體上,或位于外控軸套上。
[0005]所述進水口和常閉出水口分別位于軸向閥體的內壁上和下端;所述頸部凸臺位于軸向閥體下部;所述外控軸套設置分別隔離外過水通道和徑向過水口,以及設置封閉位置的的密封件;被密封件密封隔離的外過水通道連通進水口與常開出水口 ;當密封件隨外控軸套受正向力作用轉動至進水口與被隔離的外控軸套徑向過水口連通時,密封件的封閉位置封閉常開出水口 ;內控桿受正向力作用沿軸向下移,其上的密封件與頸部凸臺之間形成過水間隙,導通進水口與軸向常閉出水口的內過水通道。
[0006]還包括第二彈簧體;所述進水口和常閉出水口分別位于軸向閥體下端和內壁上,并且常閉出水口位于常開出水口的上方;所述頸部凸臺位于外控軸套上;該彈簧體套在外控軸套上,其兩端分別作用在外控軸套和軸向閥體下部支架之間;與內控桿聯(lián)動的外控軸套的壁外側圓周面上設置三層密封件,其中,上層密封件位于常閉出水口上方;中、下層密封件位于常閉出水口與常開出水口之間;進水口通過位于下層密封件下方的外過水通道連通常開出水口 ;外控軸套受外力作用沿軸向下移,上、中、下層密封件分別位于常閉出水口及常開出水口的上、下兩側并封閉隔離兩出水口 ;與外控軸套聯(lián)動的內控桿沿軸向下移,其上的密封件與外控軸套上的頸部凸臺之間形成過水間隙,連通進水口和內過水通道,并通過徑向過水孔連通常閉出水口。
[0007]還包括第二彈簧體、插件和對應的卡槽;該插件位于外控軸套上部;卡槽位于軸向閥體上;所述進水口和常閉出水口分別位于軸向閥體下端和內壁上,并且常閉出水口位于常開出水口的上方;所述頸部凸臺位于外控軸套上;該彈簧體套在外控軸套上,其兩端分別作用于外控軸套的插件與軸向閥體的下部支架之間;外控軸套的壁外側圓周面上設置三層密封件,其中,上層密封件位于常閉出水口上方,中、下層密封件位于常閉出水口與常開出水口之間;進水口通過位于下層密封件下方的外過水通道連通常開出水口 ;外控軸套受外力作用沿軸向下移,其插件插入軸向閥體的卡槽內并通過旋轉軸向限位,其上、中、下層密封件分別位于常閉出水口及常開出水口的上、下兩側,并封閉隔離兩出水口 ;內控桿受正向力作用沿軸向下移,其上的密封件與外控軸套上的頸部凸臺之間形成過水間隙,連通進水口和內過水通道,并通過徑向過水孔連通常閉出水口。
[0008]還包括第二彈簧體、插件和對應的卡槽;該插件位于外控軸套上部;卡槽位于軸向閥體上;所述進水口、常閉出水口分別設在軸向閥體內壁及其下端;所述頸部凸臺位于外控軸套上;該彈簧體套在外控軸套上,其兩端分別作用于外控軸套的插件與軸向閥體下部支架之間;外控軸套的壁外側圓周面上設置三層密封件,其中,上、中層密封件位于進水口的上方;下層密封件位于常開出水口的下側;進水口通過中、下層密封件之間的外過水通道連通常開出水口 ;外控軸套受外力作用沿軸向下移,其插件插入軸向閥體的卡槽內并通過旋轉軸向限位,其上、中、下層密封件分別位于進水口及常開出水口的上、下兩側并封閉隔離兩水口 ;內控桿受正向力作用沿軸向下移,其上的密封件與外控軸套上的頸部凸臺之間形成過水間隙,連通常閉出水口和內過水通道,并通過徑向過水孔連通進水口。
[0009]一種凈水器軸壓式換向閥的控制方法,包括進水口、常開出水口、常閉出水口及軸向閥體;進水口和常開出水口位于軸向閥體壁上并互通;常閉出水口位于軸向閥體下端,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內控桿及密封件;內控桿的控制端與常閉出水口分別位于軸向閥體的上、下兩端;內控桿通過其上的密封件與頸部凸臺內腔構成內過水通道的活塞桿密封結構:內控桿受正向力作用沿軸向下移或上移,其上的密封件與頸部凸臺之間形成過水間隙,導通連接進水口與常閉出水口的內過水通道,當密封件隨內控桿受反向力作用上移或下移復位封閉過水通道間隙;頸部凸臺位于軸向閥體下部。[0010]還包括替代反向力的復位彈簧;該復位彈簧的兩端分別作用在內控桿和軸向閥體之間,在內控桿受正向力作用向下或上移動過程中復位彈簧變形;當正向力脫離內控桿后,受復位彈簧產(chǎn)生的反向力作用的內控桿向上或向下移動,復位封閉過水通道間隙。
[0011]所述的常開出水口位于進水口的上方;內控桿受正向力作用沿軸向上移至密封件位于進水口和常開出水口之間,導通連接進水口與常閉出水口的內過水通道。
[0012]所述的內控桿控制端或連接設置控制端、鉸接端和擺動支點的擺動杠桿提拉裝置,或連接軸向提拉裝置,其中,該擺動杠桿提拉裝置通過鉸接端與內控桿活動連接,在控制端施加正、反向力并通過擺動支點帶動內控桿相應移動,導通或密封過水通道;設置軸向移動限位的軸向提拉裝置至少是手動雙向提拉裝置或是靠彈簧復位的手動單向提拉裝置及電磁鐵提拉裝置三者之一的裝置,在控制端施加正、反向力帶動內控桿相應移動,導通或密封過水通道。
[0013]一種權利要求1或6、7所述凈水器軸壓式換向閥的控制方法的手柄機構操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設置非轉動插接結構的支架套、帶內控桿插接結構的頂推桿、在高、低位置之間進行切換的軸向下壓機構;該軸向下壓機構由單向棘輪旋套、單向棘輪外套、位置切換齒輪套、頂推桿、限位上、下支架、彈簧及支架套構成;與設置相同非轉動插接結構,并圍繞其設置對應支架套插接空間的外控軸套插接并聯(lián)動的支架套,設置架空和支撐頂推桿的限位下支架,并以套在頂推桿上的彈簧分別作用在兩者之間;單向棘輪旋套通過頂推桿的插接結構,與內控桿控制端互插并上、下聯(lián)動;單向棘輪外套固定在支架套內,其均布的一組軸向滑軌和一組向下的棘齒分別給出處于軸向滑軌高處的高位置a和處于棘齒咬合低處的低位置b ;位置切換齒輪套設置與軸向滑軌配合的滑動結構,并沿單向棘輪外套的軸向滑軌軸向移動,其下端面均布一組向下齒牙與沿單向棘輪外套轉動,并且也設置滑動結構的單向棘輪旋套向上棘齒配合,使其單向轉動并在高、低位置a、b之間移動;軸向閥體內的活塞桿密封結構的封閉及導通位置分別對應單向棘輪旋套的高、低位置a、b ;固定在支架套上的限位上支架對位置切換齒輪套的高位置進行限位。
[0014]所述的非轉動插接結構是用于手柄機構與軸向換向閥的外控軸套或旋蓋插接旋轉聯(lián)動。該非轉動插接結構或是多邊形插接結構,或是偏心定位銷插接結構,或是異形插接結構。
[0015]所述的外控軸套設置與手柄機構支架套插接配合的非轉動插接結構,并圍繞其設置對應支架套的插接空間;所述的手柄機構通過設置非轉動插接結構的支架套與外控軸套插接配合并聯(lián)動;該聯(lián)動至少包括軸向移動或轉動二者之一的移動。
[0016]包括設置非轉動插接結構,并圍繞其設置對應支架套插接空間的內置旋蓋及對應的濾筒;該內置旋蓋通過非轉動插接結構與支架套插接配合,繼而通過手柄機構旋轉聯(lián)動與濾筒連接配合。
[0017]對于無需帶動外控軸套旋轉聯(lián)動的手柄機構支架套,主要作用在于手柄機構與軸向閥體5的的插接定位,以便手柄機構的軸向移動部件與內控桿同心插接聯(lián)動。該支架套,既可以設置非轉動插接結構,也可以設置成可轉動的同心插接結構。而對于需要帶動外控軸套旋轉聯(lián)動的手柄機構支架套,只能設置非轉動插接結構。
[0018]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凈水器相比具有以下優(yōu)點:解決了采用“下置機座”和“小口徑濾筒”及“濾腔清洗”結構引起的內置旋蓋與濾筒的便捷連接、濾腔腔壁清洗排水、過水管路的換向及反沖等一系列問題,使得機器相關結構簡單、重量輕、制造成本低、使用方便、快捷、省力;采用同一手柄機構解決管路換向、濾筒清洗點動供水及排水、專用管路控制排污、便捷開啟濾筒內置旋蓋、與提手之間的連接或分離操作簡便快捷。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圖1是本發(fā)明采用帶軸向下壓機構的手柄機構和具有內控桿和外控軸套的軸壓式換向閥連接配合原理示意圖。
[0020]圖1包括第一種軸向換向閥結構和配套手柄機構結構。
[0021]軸向換向閥結構中,軸向閥體5壁上設置進水口 1、常開出水口 2,其下部設置頸部凸臺5e,以及常閉出水口 3 ;其上端設置操控口。外控軸套5a及內置的內控桿7位于軸向閥體5的腔內,并且各自的上部控制端伸出軸向閥體5上部操控口。外控軸套5a內、外側各設置內、外過水通道,其壁上設置連通內過水管路的徑向過水孔5d,其軸套外圓周面上設置環(huán)形密封帶4a ;介于外控軸套5a和軸向閥體5之間,并被外控軸套5a和軸向閥體5徑向密封的環(huán)形密封帶4a,設置連通進水口 I與常開出水口 2的過水槽孔,和連通外控軸套5a徑向過水孔5d的通孔,以及用于封閉常開出水口 2的封閉位置。在環(huán)形密封帶4a上、下兩側的外控軸套5a外圓周面上各設保安密封件4。內控桿7上套有彈簧體6,其兩端分別作用于內控桿7和下部頸部凸臺5e之間。內控桿7及其上的密封件4與頸部凸臺5e構成內過水通道的活塞桿密封結構。外控軸套5a控制端的外側設置非轉動插接結構7a,以便與手柄機構8插接并旋轉聯(lián)動。
[0022]手柄機構結構中,支架套8a內側設置非轉動插接結構7a,與外控軸套5a控制端的外側非轉動插接結構7a對應插接。
[0023]頂推桿10隨單向棘輪旋套13軸向及旋轉聯(lián)動。位于其下部的插接結構9與頂推桿IOa連接構成一體,其下端設置與內控桿7互套的內套。頂推桿10為上大下小的變徑頂推桿10并套有彈簧12,其下部穿過支架套8a上的限位下支架11a。該彈簧12的上端與頂推桿10環(huán)形凸臺的下端接觸配合,其下端與限位下支架Ila接觸配合。后者與限位上支架Ilb作為軸向下壓機構限位件11的具體結構,限制位置切換齒輪套15及單向棘輪旋套13的軸向移動高、低位置。
[0024]軸向下壓機構是由帶軸向槽軌的單向棘輪外套14、沿單向棘輪外套14轉動的單向棘輪旋套13、沿單向棘輪外套14軸向槽軌移動的位置切換齒輪套15、頂推桿10、彈簧12、限位上、下支架lla、llb及支架套8a構成。插接結構9通過頂推桿10與單向棘輪旋套13聯(lián)動。該單向棘輪旋套13由上、下兩部分結構構成,其上部套在位置切換齒輪套15內;其下部圍繞凸臺均布六個向上的齒牙,并且在該凸臺外側另均布三個帶凸條c的棘齒。單向棘輪旋套13與位置切換齒輪套15各自的六個齒互相上、下對應,并且都位于固定在支架套8a上的單向棘輪外套14內,并與其配合。按鈕16套在位置切換棘輪桿15的上端,便于操控位置切換齒輪套15。
[0025]單向棘輪外套14均布的向下棘齒齒尖和軸向槽軌高處分別給出兩組高、低不同的切換位置:三個對應連通軸向滑槽高處的切換高位置a和三個對應低位棘齒齒尖的切換低位置b。單向棘輪旋套13下移并單向旋轉至低位置b,對應內控桿7下移至導通位置;其旋轉上移至單向棘輪旋套帶凸條c的棘齒處于軸向槽軌內的高位置a,對應內控桿7封閉位置。此時,手柄機構8仍通過非轉動插接結構7a,與外控軸套5a保持對應軸向配合。
[0026]圖2是本發(fā)明采用單向棘輪旋套、位置切換齒輪套、帶軸向槽軌的單向棘輪外套的軸向下壓機構連接切換原理展開示意圖(a處)。
[0027]圖2中,單向棘輪外套14的軸向滑軌為沿內壁圓周面均布的三條軸向槽軌。
[0028]a處為單向棘輪旋套13的棘齒切換高位置;b處為其棘齒切換低位置;e處為位置切換齒輪套15向下的六個齒,與單向棘輪旋套13的六個向上的齒之間處于非完全咬合狀態(tài)。上、下配合的單向棘輪旋套13和位置切換齒輪套15圓周端面均布設置六對上、下咬合的齒牙。兩部件位于單向棘輪外套14內,在單向棘輪旋套13的六個向上齒牙外側等間隔設置三個帶凸條滑動結構c的棘齒,其齒尖與向上齒牙的齒尖對齊。固定在支架套8a上的單向棘輪外套14的向下棘齒,沿內圓周面等間距分別設置三組棘輪切換高、低位置a、b,其中,每個棘輪切換高位置a對應一個軸向滑槽。單向棘輪外套14的上端設有限位上支架I Ib對位置切換齒輪套15進行軸向高處限位,避免其從上端跑出。位置切換齒輪套15沿圓周面對應齒尖均布的凸臺d與單向棘輪外套14內的軸向滑軌對應,并且錯開一個對應位置。棘輪旋套13三個帶凸條滑動結構c的棘齒處于單向棘輪外套14的軸向滑槽內時,該單向棘輪旋套13處于高位置a。
[0029]圖3是本發(fā)明采用單向棘輪旋套、位置切換齒輪套、帶軸向凸軌的單向棘輪外套的軸向下壓機構連接切換原理展開示意圖(b處)。
[0030]圖3中,單向棘輪外套14的軸向滑軌為沿內壁圓周面均布的三條軸向凸軌f。固定在支架套8a上的單向棘輪外套14的向下棘齒位于軸向凸軌的下端,沿內圓周端面等間距分別設置兩組棘輪切換高、低位置a、b,其中,高位置a對應軸向凸軌;低位置對應向下棘齒。單向棘輪外套14的上端設有限位上支架Ilb對位置切換齒輪套15進行軸向高處限位,避免其從上端跑出。位置切換齒輪套15圓周端面均布向下的六個齒牙,與單向棘輪旋套13的六個向上的棘齒咬合,并在齒根處間隔設置三條與導向凸滑f配合的滑槽g。單向棘輪旋套13的六個向上棘齒的齒根等間隔設置三條與導向凸軌f配合的滑槽g ;其下端設置內套13a。當單向棘輪旋套13的棘齒齒根與單向棘輪外套14的向下棘齒咬合配合時處于低位置b ;當單向棘輪旋套13的棘齒齒根與單向棘輪外套14的向下棘齒咬合配合時的滑槽g連同位置切換齒輪套15的滑槽g —起與單向棘輪外套14的軸向凸軌f配合并位于高處時處于高位置a。單向棘輪旋套13設置內套13a用于與頂推桿IOa聯(lián)動配合并承受彈簧12的頂推作用。
[0031]圖4是本發(fā)明采用與第二種手柄機構插接配合,具有內控桿和外控軸套的第二種軸壓式換向閥結構連接配合原理示意圖。
[0032]圖4包括第二種軸向換向閥結構和配套的第二種手柄機構結構。
[0033]在所述的軸向換向閥結構中,外控軸套5a設置非轉動插接結構7a作為與手柄機構8插接并聯(lián)動的非轉動插接結構7a。第二彈簧體6a套在外控軸套5a上,其兩端分別作用在外控軸套5a和軸向閥體5下部支架之間;進水口 I是位于軸向閥體5下端的軸向水口 ;常閉出水口 3設在軸向閥體5內壁上并位于常開出水口 2的上方;頸部凸臺5e位于外控軸套5a上;與內控桿7聯(lián)動的外控軸套5a的壁外側圓周面上設置三層密封件4,其中,上層密封件4位于常閉出水口 3上方;中、下層密封件4位于常閉出水口 3與常開出水口 2之間;進水口 I通過位于下層密封件4下方的外過水通道連通常開出水口 2。[0034]在所述的手柄機構8結構中,手柄機構8的支架套8a也設置非轉動插接結構7a,與外控軸套5a的非轉動插接結構7a的對應插接。手柄機構的支架套8a壁上設置的兩個壁孔Sb。作為插接結構9的插孔件%,沿支架套壁孔Sb導向結構往復移動,其前端可以伸出支架套的壁孔Sb。在導向結構的后端設置限位擋塊Ilc限制插孔件9b的回縮復位位置。與插孔件9b后端接觸配合的擠壓頂推桿IOa作為頂推件10與插孔件9b后端及限位擋塊Ilc活動接觸配合,其下端插接件IOb穿過插孔件9b后端及限位擋塊Ilc之間,與內控桿7的頂端對應。內控桿7的活塞桿密封結構,以及內過水通道結構仍保留圖1結構。
[0035]單向棘輪旋套13與位置切換齒輪套15、單向棘輪外套14、彈簧12、按鈕16等結構、相互連接配合關系與圖1?3中的相應部件相同。在此基礎上,擠壓頂推桿IOb的上端套在單向棘輪旋套的內套13a中,并沿軸向隨單向棘輪旋套13上、下移動,該單向棘輪旋套13低位置b對應內控桿7下移處于導通位置,以及插孔件9b伸出;其高位置a對應內控桿7上移復位并處于封閉位置,以及插孔件9b的復位位置。此時,手柄機構8仍通過非轉動插接結構7a,與外控軸套5a保持對應軸向配合。
[0036]圖5是本發(fā)明采用與手柄機構插接配合,具有內控桿和外控軸套的軸壓式換向閥的第三種結構及連接配合原理示意圖。
[0037]圖5中,插件5b位于外控軸套5a上部;卡槽5c位于軸向閥體5上。進水口 I是位于軸向閥體5下端的軸向水口 ;常閉出水口 3設在軸向閥體5內壁上并位于常開出水口2的上方;頸部凸臺5e位于外控軸套5a上;彈簧體6a套在外控軸套5a上,其兩端分別作用于外控軸套的插件5b與軸向閥體5的下部支架之間。外控軸套5a的壁外側圓周面上設置三層密封件4,其中,上層密封件4位于常閉出水口 3上方,中、下層密封件4位于常閉出水口 3與常開出水口 2之間;進水口 I通過位于下層密封件4下方的外過水通道連通常開出水口 2。內控桿7的活塞桿密封結構,以及內過水通道結構仍保留圖1結構。
[0038]與外控軸套5a和內控桿7插接配合并聯(lián)動的手柄機構8仍保留圖1或圖4所示的結構。
[0039]圖6是本發(fā)明采用與手柄機構插接配合,具有內控桿和外控軸套的軸壓式換向閥的第四種結構及連接配合原理示意圖。
[0040]圖6中,插件5b位于外控軸套5a上部;卡槽5c位于軸向閥體5上;常閉出水口3是位于軸向閥體5下端的軸向水口 ;進水口 I設在軸向閥體5內壁上并位于常開出水口2的上方;頸部凸臺5e位于外控軸套5a上;彈簧體6a套在外控軸套5a上,其兩端分別作用于外控軸套的插件5b與軸向閥體下部支架之間;外控軸套5a的壁外側圓周面上設置三層密封件4,其中,上、中層密封件4位于進水口 I上方,下層密封件4位于常開出水口 2下方;進水口 I通過中、下層密封件4之間的外過水通道連通常開出水口 2。內控桿7的活塞桿密封結構,以及內過水通道結構仍保留圖1結構。
[0041]與外控軸套5a和內控桿7插接配合并聯(lián)動的手柄機構8仍保留圖1或圖4所示的結構。
[0042]圖7是本發(fā)明采用與手柄機構插接配合,具有內控桿的軸壓式換向閥的結構及活動原理示意圖。
[0043]圖7中,進水口 I和常開出水口 2位于軸向閥體5壁上并互通;內控桿7的控制端與常閉出水口 3分別位于軸向閥體5的上、下兩端;套在內控桿7上的彈簧體6的兩端分別作用于內控桿7和下部頸部凸臺5e之間;內控桿7通過其上的密封件4與頸部凸臺5e內腔構成內過水通道的活塞桿密封結構。
[0044]與內控桿7插接配合并聯(lián)動的手柄機構8仍保留圖1或圖4所示的結構,只是支架套8a通過非轉動插接結構7a與軸向閥體5插接配合。
【具體實施方式】
[0045]實施例1。圖1示出本發(fā)明的一種實施例。內控桿7和外控軸套5a的上部控制端伸出軸向閥體5上部的操控口。位于外控軸套5a上的環(huán)形密封帶4a的過水槽孔作為密封隔離的外過水通道,連通進水口 I與常開出水口 2 ;其上的通孔連通外控軸套的徑向過水孔5d。通過轉動外控軸套5a的控制端使其轉動移位,改變其上環(huán)形密封帶4a與進水口 I和常開出水口 2的相對位置關系并使連通外控軸套的徑向過水孔5d的通孔對接進水口 I。同時,通過環(huán)形密封帶4a的封閉位置封閉常開出水口 2,便實現(xiàn)對原有的常開出水管路的關閉。在此基礎上,按下內控桿7的控制端使其沿軸向下移,其內控桿下部活塞頭7b上的密封件4與頸部凸臺5e內壁之間形成過水間隙,導通軸向閥體5下端的常閉出水口 3與內過水通道,并通過徑向過水孔5d及通孔連通進水口 I。當脫開施加在內控桿7控制端上的正向力后,密封件4隨內控桿7在彈簧體6作用下上移復位封閉過水間隙。此時,進水口 I連通的內過水通道處于封閉狀態(tài)。
[0046]考慮到位于內過水通道末端的常閉出水口 3處于常閉狀態(tài),只是在需要對濾筒進行清洗排水或對內置濾膽進行反沖清洗的時候才需要開啟,因此將內過水通道的開關控制機構設置成由操作人控制的點動機構,以便于根據(jù)清洗情況隨意控制過水量。
[0047]作為改進,將軸向閥體5,以及內控桿7和外控軸套5a三部件向上延伸,以便于設置在下置機座及上置開放式濾筒模式的凈水器上表面,讓操作者俯視濾腔并通過設在濾筒旁的軸壓式換向閥的操控端便捷控制清洗過程,從而實現(xiàn)更人性化設置。
[0048]實施例2。在圖1所示實施例1的基礎上,配置手柄機構8,其結構如圖1中所示的手柄機構的結構。在軸壓式換向閥外控軸套5a控制端設置非轉動插接結構7a及支架套8a插接空間。將手柄機構8的支架套8a內側設置的非轉動插接結構7a與軸壓式換向閥外控軸套5a控制端外側的非轉動插接結構7a相互插接,以防止兩部件相互轉動,同時,手柄機構8的插接結構9與內控桿7的控制端互插,從而通過手柄機構控制外控軸套5a和內控桿7。
[0049]手柄機構8以軸向閥體5a為依托,通過支架套8a與外控軸套5a控制端互插并在需要時帶動其旋轉,切換進水口 I與常開出水口 2的通斷。當手柄機構8通過非轉動插接結構7a與外控軸套5a相互插接聯(lián)動時,其內置的插接結構9與內控桿7的控制端也互插聯(lián)動,構成由圖1、2組合的結構。
[0050]位置切換齒輪套15沿圓周面對應齒尖均布的凸臺d與單向棘輪外套14內的軸向滑槽對應,并且錯開一個對應位置使其與單向棘輪旋套13向上棘齒配合時出現(xiàn)非完全咬合狀態(tài)e。位置切換齒輪套15借助于圓周面上均布的凸臺d插入單向棘輪外套14的軸向滑槽內,并上、下移動。當單向棘輪旋套13三個帶凸條c的棘齒處于單向棘輪外套14的軸向滑槽內時,該單向棘輪旋套13處于高位置a。此時,位置切換齒輪套15向下的六個齒與單向棘輪旋套13的六個向上的齒之間處于非完全咬合狀態(tài)e。按鈕16套在位置切換棘輪桿15的上端,便于操控位置切換齒輪套15。
[0051]按下手柄機構8中央的按鈕16,位置切換齒輪套15沿固定在支架8a上的單向棘輪外套14的軸向滑軌向下移動,推動與其處于非完全咬合狀態(tài)e的單向棘輪旋套13也相應向下移動,直至其棘輪齒尖低于單向棘輪外套14下端時處于完全咬合:在彈簧12向上回彈力的作用下,單向棘輪旋套13的棘輪齒尖擺脫位置切換齒輪套15向下齒牙和單向棘輪外套14軸向槽軌的限制,由最低位置向上旋動過渡到與單向棘輪外套14向下棘齒的咬合配合,并繼續(xù)旋轉至單向棘輪外套14向下的棘齒齒根處即切換低位置b。在此過程中插接結構9隨單向棘輪旋套13和與其聯(lián)動的頂推件10向下移動。內控桿7也隨插接結構9向下移動至導通位置并導通內過水通道。此時,按鈕16位于提取手柄機構8的低位。
[0052]再次按下按鈕16,使位置切換齒輪套15沿固定在支架8a上的單向棘輪外套14的導向槽軌向下移動,推動與其處于非完全咬合狀態(tài)e的單向棘輪旋套13也相應向下移動,直至其棘輪齒尖低于單向棘輪外套14下端時旋轉與單向棘輪外套14完全咬合并沿該咬合配合面移動:在卡位彈簧12向上回彈力的作用下,進入單向棘輪外套14軸向槽軌內并移動至高位即到達切換高位置a。在此過程中,內控桿7隨插接結構9隨變徑頂推桿IOa先向下移動,再在彈簧12回彈力作用下向上移動,由導通位置回到封閉位置。按鈕16和位置切換齒輪套15回到高位。
[0053]在實施例2中,懸空的插接結構9通過頂推桿10與單向棘輪旋套13聯(lián)動。其中,頂推桿10與單向棘輪旋套13之間,既可以采用同時具有旋轉及軸向聯(lián)動結構的兩部件軸向互套插接模式,或者采用相互連接為一體的結構模式,滿足兩部件軸向下移和旋轉聯(lián)動需要,還可以采用只具有軸向聯(lián)動結構的兩部件軸向互套插接模式。
[0054]位置切換齒輪套15與單向棘輪旋套13錯開一個對應位置,是為了在兩者咬合配合面設置非完全咬合狀態(tài)e,有利于兩者在最低處配合的脫開及對單向棘輪旋套13的導向,使其順利過渡至與單向棘輪外套14向下棘齒的咬合配合上。
[0055]作為上述軸向下壓機構的簡化結構,可以將位置切換齒輪套15沿圓周面對應齒尖均布的凸臺d與單向棘輪外套14內的軸向滑軌槽對應并取消錯開的一個對應位置,即保持向下的齒牙與位于軸向滑軌槽軌內的單向棘輪旋套13向上棘齒的完全咬合,從而避免出現(xiàn)兩者咬合時出現(xiàn)非完全咬合狀態(tài)e。
[0056]實施例3。圖1、3示出本發(fā)明的最優(yōu)實施例。即采用軸向凸軌的軸向下壓機構與圖1所示的軸壓式換向閥結構配合。在實施例1、2的基礎上,保持插接結構9、頂推桿10、限位下支架Ila及支架套8a的結構,以及高、低位置a、b的設置及切換原理都不變,只是改變軸向下壓機構的結構,即改變切換齒輪套15、單向棘輪旋套13及單向棘輪外套14的結構,使得軸向下壓機構尤其是單向棘輪外套14的結構更為簡單。
[0057]設置滑槽g的單向棘輪旋套13通過內套13a與頂推桿10聯(lián)動配合并承受彈簧12的頂推作用。
[0058]實施例4。在實施例1?3的基礎上,采用圖1?3所示的兩種下壓機構之一的手柄機構,與圖4所示的軸壓式換向閥結構配合構成的新實施方案。
[0059]手柄機構8設置非轉動插接結構7a的支架套8a與軸向閥體5的控制端插接配合定位,其下壓機構頂推桿10下部的插接結構9與內控桿7互套配合。按下按鈕16使頂推桿10隨單向棘輪旋套13移至低位置b,相應的內控桿7沿軸向下移到導通位置,內控桿7下部活塞頭7b上的密封件4與外控軸套5a上的頸部凸臺5e內壁之間形成過水間隙連通內過水通道。與內控桿7聯(lián)動的外控軸套5a也隨之下移。位于外控軸套5a上的上、中、下層密封件4隨外控軸套5a下移,分別位于常閉出水口 3及常開出水口 2的上、下兩側,相應封閉隔離常閉出水口 3和常開出水口 2。進水口 I經(jīng)內過水通道并通過徑向過水孔5d連通常閉出水口 3。
[0060]再次按下按鈕16使頂推桿10隨單向棘輪旋套13回到高位置a,相應脫開施加在內控桿7控制端上的正向力后,密封件4隨內控桿7在彈簧體6作用下上移至封閉位置復位并封閉過水間隙。此時,進水口 I連通常閉出水口 3。
[0061]作為改進,可以將內控桿7下部的“一字型”活塞頭7b設置成“T字形”活塞頭7c,并將設置在“一字型”活塞頭7b外圓周面上的密封件4,改為設置在“T字形”活塞頭7c上端面的密封墊4b。對于采用下端軸向進水口模式的軸向換向閥5結構,采用端面密封結構可以借助于進水口 I中的水壓,使其在軸向換向閥5正常的運行過程中得到更好的密封效
果O
[0062]作為實施例4派生的特例,可以通過手柄機構8設置非轉動插接結構7a的支架套8a與同樣設置非轉動插接結構7a的軸向閥體5的外控軸套5a進行插接聯(lián)動配合,并通過下壓手柄機構8驅動外控軸套5a和內控桿7下移,對與進水口 I連接的兩個出水口進行切換,實現(xiàn)改變流經(jīng)軸向換向閥的過水方向的目的。此時,由于內控桿7與外控軸套5a聯(lián)動,因此可以省略手柄機構8的下壓機構,以及按鈕16,直接通過外控軸套5a控制內控桿7的活塞桿密封動作。
[0063]為了便于操控,在上述各實施例的基礎上,軸向閥體5和外控軸套5a上分別設置卡槽5c和插件5b。手柄機構8通過非轉動插接結構7a與外控軸套5a插接后,帶動外控軸套5a的插件5b插入軸向閥體的卡槽5c內并通過旋轉軸向限位實現(xiàn)鎖位,從而使得軸向換向閥處于并保持常開出水口 2管路封閉的狀態(tài)。外控軸套5a與軸向閥體5既可以沿軸向下移至其插件5b插入軸向閥體的卡槽5c內并通過旋轉軸向限位實現(xiàn)鎖位,也可以在原軸向配合位置上通過直接旋轉至外控軸套的插件5b插入軸向閥體的卡槽5c內實現(xiàn)軸向限位和鎖位。當需要軸向換向閥恢復到常開出水口管路導通狀態(tài)時,手柄機構8帶動外控軸套5a反向旋轉,使其上的插件5b退出卡槽5c并恢復原位,相應進水口 I通過外過水通道連通常開出水口 2。
[0064]實施例5。在實施例1?4的基礎上,采用圖1?3所示的手柄機構與圖5、6所示的軸壓式換向閥結構配合構成的新實施方案。
[0065]圖5和圖6示出了相同控制模式下的兩種水口控制結構。手柄機構8通過非轉動插接結構7a與外控軸套5a插接后,帶動外控軸套5a沿軸向下移至其插件5b插入軸向閥體的卡槽5c內并通過旋轉軸向限位實現(xiàn)鎖位,并使軸向換向閥處于關閉狀態(tài),并且通過內過水通道中的活塞桿密封結構和徑向過水口 5d控制進水口 I與常閉出水口 3之間的通、斷。在圖5所述的結構中,通過改變下密封件4與常開出水口 2的相對關系控制連通進水口和常開出水口之間的外過水通道的通、斷。在圖6所述的結構中,通過改變中密封件4與進水口I和常開出水口 2的相對關系控制連通進水口和常開出水口之間的外過水通道的通、斷。
[0066]實施例6。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采用具有單內控桿7手柄機構與圖7所示的軸壓式換向閥結構配合構成的實施方案。[0067]圖7示出由活塞桿密封結構及內過水通道控制的軸向換向閥的兩種水口切換模式:第一種進水口 I與常開出水口 2連通,封閉常閉出水口 3的常規(guī)過水模式;第二種進水口 I與常閉出水口 3和常開出水口 2同時連通的清洗過水模式。對于采用出水龍頭控制出水的凈水器,可以借助于圖7所示控制結構達到實施例1?5中切換常開出水口 2和常閉出水口 3的功能,由常閉出水口 3排水。
[0068]此外,在柜下機型的凈水器上將該軸向換向閥設置在出水管路中,用于在關閉進水管路閥門的情況下排出濾筒內的水。此時,由于連接常開出水口的管路另一端連接位于水槽上的水龍頭,該出水管路中的水位無法高于濾筒中的水位并由水龍頭流出。因此,濾筒內的水只能從相對位置較低的開啟的常閉出水口及其管路排水。常開出水口及其管路中的水高于常閉出水口及其管路水位的部分也會從常閉出水口及其管路排出,其余部分則在關閉常閉出水口并開啟進水管路閥門運行過程中由水龍頭排出。
[0069]作為實施例6的另一種模式,將進水口 I與常閉出水口 3的位置互換,即將進水口I設在軸向閥體5的下端口處,并將常閉出水口 3設在常開出水口 2上方,其他結構不變,同樣可以具有相同的功能。
[0070]實施例7。作為實施例6的派生結構,還可以將常開出水口 2設置在位于軸向閥體5內壁進水口 I的上方,常閉出水口 3位于軸向閥體5下端口處,通過內控桿活塞桿密封結構上、下移動,構成對內過水通道的封閉及導通的三種水口切換模式:第一種進水口 I與常開出水口 2連通,封閉常閉出水口 3的常規(guī)過水模式;第二種進水口 I與常閉出水口 3連通,并封閉常開出水口 2的清洗過水模式;第三種進水口 I與常閉出水口 3和常開出水口 2同時連通的清洗過水模式,同樣可以實現(xiàn)進水口與常開出水口及常閉出水口之間的通斷關系的換向切換。在實施例7中,活塞桿密封結構及內過水通道控制的軸向換向閥的
[0071]在采用單內控桿7控制進水口 I與常開出水口 2、常閉出水口 3的導通切換模式下,所述的常開出水口 2位于進水口 I的上方;內控桿7受正向力作用沿軸向上移至密封件4位于進水口 I和常開出水口 2之間,既可以導通進水口 I與常閉出水口 3之間過水通道的同時封閉常開出水口 2,也可以實現(xiàn)進水口 I與常閉出水口 3和常開出水口 2同時連通。
[0072]在上述單內控桿控制軸壓式換向閥模式中,所述的內控桿7控制端或連接設置控制端、鉸接端和擺動支點的擺動杠桿裝置,或連接軸向提拉裝置,或連接電磁鐵裝置,其中,該擺動杠桿裝置通過鉸接端與內控桿7活動連接,在控制端施加正向力并通過擺動支點帶動內控桿7上、下移動,使得擺動杠桿繞擺動支點擺動,位于擺動杠桿繞擺動支點另一側的鉸接端與內控桿7控制端活動連接,帶動內控桿7沿軸向閥體5的軸向相應上、下移動,控制軸壓式換向閥相關水口的切換。
[0073]此外,設置軸向移動限位的軸向提拉裝置至少是電磁鐵裝置或手動提拉裝置二者之一的裝置,其作用都是帶動內控桿7控制端上、下移動,控制軸壓式換向閥相關水口的切換。
[0074]當采用單向提拉裝置的軸壓式換向閥控制模式時,以復位彈簧代替復位的施加反向力,包括以下兩種情況:一是對于下壓內控桿導通模式,內控桿套有彈簧體,其兩端分別作用于內控桿和下部頸部凸臺之間;當施加的向下正向力撤離內控桿后,內控桿在該彈簧作用下自動復位,位于其上的密封件密封進水口與常閉出水口之間的過水通道。二是對于上提壓內控桿導通模式,內控桿套有彈簧體,其兩端分別作用于內控桿和軸向閥體之間;當施加的向上外力撤離內控桿后,內控桿在該彈簧作用下自動復位,位于其上的密封件密封進水口與常閉出水口之間的過水通道。而且對于第二種情況,還可以將固定軸向閥體的機座視為軸向閥體的一部分,將復位彈簧體分別作用于內控桿和機座之間,以便于設計軸壓式換向閥結構。所述的單個電磁鐵提拉裝置也屬于單向提拉裝置,不僅包括原本伸出、通電后電磁鐵芯向上收縮的開啟內過水通道的向上提拉的電磁鐵提拉裝置,而且還包括原本收縮、通電后電磁鐵芯向下伸出的開啟內過水通道的“向下提拉”的電磁鐵提拉裝置。
[0075]在上述采用提拉活塞桿控制進水口與常通出水口或常閉出水口之間導通切換的實施例中,活塞桿的上、下移動或采用通過電動開關控制電磁鐵提拉活塞桿并借助于彈簧復位的電控裝置,或采用機械控制提拉及彈簧復位裝置,如采用豎直提拉機構,或采用擺動杠桿機構提拉活塞桿。
[0076]在污水排放過程中,常通出水口既可以被完全封閉。此外,也可以將該狀態(tài)下的常通出水口設計成處于半封閉狀態(tài),或者不封閉狀態(tài),以便于將此前所進行的濾膽反沖時,水龍頭管路中殘存的污水排出。由于凈水龍頭位置較高,并且排放污水時機器進水管路處于關閉狀態(tài),換向閥進水口水壓較低,不影響機器排放污水。
[0077]上述各施實例中,內控桿7受外力作用沿軸向移動,其上密封件4與頸部凸臺5e之間形成的過水間隙。該密封件4即可以位于內控桿7與頸部凸臺5e內壁之間,也可以位于內控桿7與頸部凸臺5e的軸向端面之間。如所述的密封件4作用于頸部凸臺5e的下端面,或作用于頸部凸臺5e的上端面。
[0078]在上述相關的實施例中,對于無需帶動外控軸套5a旋轉聯(lián)動的手柄機構8支架套8a,主要作用在于手柄機構8與軸向閥體5的的同軸插接定位,以便軸向移動部件與內控桿7同心插接聯(lián)動。該支架套8a,既可以設置非轉動插接結構7a,也可以設置成可轉動的同心插接結構。而對于需要帶動外控軸套5a旋轉聯(lián)動的手柄機構8支架套8a,只能設置非轉動插接結構7a。
[0079]之所以在手柄機構設置非轉動插接結構7a,是為了與外控軸套5a插接配合并軸向及旋轉聯(lián)動,同時為與內控桿插接進行定位。
[0080]上述各相關實施例中所述的非轉動插接結構7a除正五邊形插接結構外,還可以是定位銷插接結構,或是異形插接結構,或是設置在支架套8下端面上的凹凸結構。無論采用何種結構,只要都是為了用于手柄機構與軸向換向閥的外控軸套5a插接旋轉聯(lián)動,都視為非轉動插接結構7a。
[0081]作為上述相關實施例的派生結構,單向棘輪外套14設置的軸向滑軌個數(shù)除所述的三滑軌外,還可以是四滑軌等其他結構,只需滿足單向棘輪旋套13在與切換齒輪套15的切換旋轉過程中,交替處于高、低切換位置a、b上,相應切換齒輪套15、單向棘輪旋套13及單向棘輪外套14的結構與圖2、3的結構相似,只是各部件上均布的齒數(shù)不同。
[0082]本發(fā)明不限于上述技術方案。在上述各實施例的基礎上,各實施例中的所涉及的技術特征,可以相互組合構成新的實施技術方案,并且同樣處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凈水器軸壓式換向閥的控制方法,包括進水口(I)、常開出水口(2)、常閉出水口⑶及軸向閥體(5),其常開出水口⑵位于軸向閥體(5)壁上,另外兩個水口分別位于軸向閥體(5)下端和內壁上,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操控口、外控軸套(5a)、內控桿(7)、彈簧體(6)及密封件⑷;外控軸套(5a)和內控桿(7)的控制端伸出操控口并與下端水口分別位于軸向閥體(5)的上、下兩端,并且,外控軸套(5a)內、外側各設置內、外過水通道,其壁上設置徑向過水孔(5d);外控軸套(5a)與軸向閥體(5)之間的外過水通道連通進水口(I)和常開出水口(3),通過外控軸套(5a)移位,改變兩者之間密封件(4)與相關水口的相對位置并斷開外過水通道;內控桿(7)套有彈簧體(6),其兩端分別作用于內控桿(7)和下部頸部凸臺(5e)之間;內控桿(7)通過其上的密封件⑷與頸部凸臺(5e)的內腔構成內過水通道的活塞桿密封結構:內控桿(7)受外力作用沿軸向下移,其上的密封件(4)與頸部凸臺(5e)內壁之間形成過水間隙,通過徑向過水孔(5d)導通連接進水口(I)與常閉出水口(3)的內過水通道,當外力脫開后密封件(4)隨內控桿(7)在彈簧體(6)作用下上移復位封閉過水間隙;頸部凸臺(5e)或位于軸向閥體(5)上,或位于外控軸套(5a)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凈水器軸壓式換向閥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水口(I)和常閉出水口(3)分別位于軸向閥體(5)的內壁上和下端;所述頸部凸臺(5e)位于軸向閥體(5)下部;所述外控軸套(5a)設置分別隔離外過水通道和徑向過水口(5d),以及設置封閉位置的的密封件(4a);被密封件(4a)密封隔離的外過水通道連通進水口(I)與常開出水口(2);當密封件(4a)隨外控軸套(5a)受外力作用轉動至進水口(I)與被隔離的外控軸套(5a)徑向過水口(5d)連通時,密封件(4a)的封閉位置封閉常開出水口(2);內控桿(7)受外力作用沿軸向下移,其上的密封件(4)與頸部凸臺(5e)之間形成過水間隙,導通進水口⑴與軸向常閉出水口⑶的內過水通道。
3.如權利要求1所述凈水器軸壓式換向閥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二彈簧體(6a);所述進水口(I)和常閉出水口(3)分別位于軸向閥體(5)下端和內壁上,并且常閉出水口(3)位于常開出水口(2)的上方;所述頸部凸臺(5e)位于外控軸套(5a)上;該彈簧體(6a)套在外控軸套(5a)上,其兩端分別作用在外控軸套(5a)和軸向閥體(5)下部支架之間;與內控桿(7)聯(lián)動的外控軸套(5a)的壁外側圓周面上設置三層密封件(4),其中,上層密封件(4)位于常閉出水口(3)上方;中、下層密封件(4)位于常閉出水口(3)與常開出水口(2)之間;進水口(I)通過位于下層密封件(4)下方的外過水通道連通常開出水口(2);外控軸套(5a)受外力作用沿軸向下移,上、中、下層密封件(4)分別位于常閉出水口(3)及常開出水口⑵的上、下兩側并封閉隔離兩出水口 ;與外控軸套(5a)聯(lián)動的內控桿(7)沿軸向下移,其上的密封件(4)與外控軸套(5a)上的頸部凸臺(5e)之間形成過水間隙,連通進水口(I)和內過水通道,并通過徑向過水孔(5d)連通常閉出水口(3)。
4.如權利要求1所述凈水器軸壓式換向閥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二彈簧體(6a)、插件(5b)和對應的卡槽(5c);該插件(5b)位于外控軸套(5a)上部;卡槽(5c)位于軸向閥體(5)上;所述進水口(I)和常閉出水口(3)分別位于軸向閥體(5)下端和內壁上,并且常閉出水口(3)位于常開出水口(2)的上方;所述頸部凸臺(5e)位于外控軸套(5a)上;該彈簧體^a)套在外控軸套(5a)上,其兩端分別作用于外控軸套的插件(5b)與軸向閥體的下部支架之間;外控軸套(5a)的壁外側圓周面上設置三層密封件(4),其中,上層密封件⑷位于常閉出水口⑶上方,中、下層密封件⑷位于常閉出水口(3)與常開出水口(2)之間;進水口(I)通過位于下層密封件(4)下方的外過水通道連通常開出水口(2);外控軸套(5a)受外力作用沿軸向下移,其插件(5b)插入軸向閥體的卡槽(5c)內并通過旋轉軸向限位,其上、中、下層密封件(4)分別位于常閉出水口(3)及常開出水口(2)的上、下兩偵牝并封閉隔離兩出水口 ;內控桿(7)受外力作用沿軸向下移,其上的密封件(4)與外控軸套(5a)上的頸部凸臺(5e)之間形成過水間隙,連通進水口(I)和內過水通道,并通過徑向過水孔(5d)連通常閉出水口(3)。
5.如權利要求1所述凈水器軸壓式換向閥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二彈簧體(6a)、插件(5b)和對應的卡槽(5c);該插件(5b)位于外控軸套(5a)上部;卡槽(5c)位于軸向閥體(5)上;所述進水口(I)、常閉出水口(3)分別設在軸向閥體(5)內壁及其下端;所述頸部凸臺(5e)位于外控軸套(5a)上;該彈簧體(6a)套在外控軸套(5a)上,其兩端分別作用于外控軸套的插件(5b)與軸向閥體下部支架之間;外控軸套(5a)的壁外側圓周面上設置三層密封件(4),其中,上、中層密封件(4)位于進水口(I)的上方;下層密封件(4)位于常開出水口(2)的下側;進水口(I)通過中、下層密封件(4)之間的外過水通道連通常開出水口(2);外控軸套(5a)受外力作用沿軸向下移,其插件(5b)插入軸向閥體的卡槽(5c)內并通過旋轉軸向限位,其上、中、下層密封件(4)分別位于進水口(I)及常開出水口(2)的上、下兩側并封閉隔離兩水口 ;內控桿(7)受外力作用沿軸向下移,其上的密封件(4)與外控軸套(5a)上的頸部凸臺(5e)之間形成過水間隙,連通常閉出水口(3)和內過水通道,并通過徑向過水孔(5d)連通進水口(I)。
6.一種凈水器軸壓式換向閥的控制方法,包括進水口(I)、常開出水口(2)、常閉出水口⑶及軸向閥體(5);進水口(I)和常開出水口⑵位于軸向閥體(5)壁上并互通;常閉出水口(3)位于軸向閥體(5)下端,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內控桿(7)、彈簧體(6)及密封件(4);內控桿(7)的控制端與常閉出水口⑶分別位于軸向閥體(5)的上、下兩端;內控桿(7)通過其上的密封件(4)與頸部凸臺(5e)內腔構成內過水通道的活塞桿密封結構:內控桿(7)受正向力作用沿軸向下移或上移,其上的密封件(4)與頸部凸臺(5e)之間形成過水間隙,導通連接進水口⑴與常閉出水口(3)的內過水通道,當密封件⑷隨內控桿(7)受反向力作用上移或下移復位封閉過水通道間隙;頸部凸臺(5e)位于軸向閥體(5)下部。
7.如權利要求6所述凈水器軸壓式換向閥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替代反向力的復位彈簧;該復位彈簧的兩端分別作用在內控桿和軸向閥體之間,在內控桿受正向力作用向下或上移動過程中復位彈簧變形;當正向力脫離內控桿后,受復位彈簧產(chǎn)生的反向力作用的內控桿密封件向上移或向下移動,復位封閉過水通道間隙。
8.如權利要求6或7所述凈水器軸壓式換向閥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常開出水口⑵位于進水口⑴的上方;內控桿(7)受正向力作用沿軸向上移至密封件⑷位于進水口(I)和常開出水口⑵之間,導通連接進水口(I)與常閉出水口(3)的內過水通道。
9.如權利要求6或7所述凈水器軸壓式換向閥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內控桿(7)控制端或連接設置控制端、鉸接端和擺動支點的擺動杠桿提拉裝置,或連接軸向提拉裝置,其中,該擺動杠桿提拉裝置通過鉸接端與內控桿(7)活動連接,在控制端施加正、反向力并通過擺動支點帶動內控桿(7)相應移動,導通或密封過水通道;設置軸向移動限位的軸向提拉裝置至少是手動雙向提拉裝置或是靠彈簧復位的手動單向提拉裝置或電磁鐵提拉裝置三者之一的裝置,在控制端施加正、反向力帶動內控桿相應移動,導通或密封過水通道。
10.一種權利要求1、6或7所述凈水器軸壓式換向閥的控制方法的手柄機構操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設置非轉動插接結構(7a)的支架套(8a)、帶內控桿(7)插接結構的頂推桿(10)、在高、低位置之間進行切換的軸向下壓機構;該軸向下壓機構由單向棘輪旋套(13)、單向棘輪外套(14)、位置切換齒輪套(15)、頂推桿(10)、限位上、下支架(lla、llb)、彈簧(12)及支架套(8a)構成;與設置相同非轉動插接結構(7a),并圍繞其設置對應支架套(8a)插接空間的外控軸套(5a)插接并聯(lián)動的支架套(8a),設置架空和支撐頂推桿(10)的限位下支架(11a),并以套在頂推桿(10)上的彈簧(12)分別作用在兩者之間;單向棘輪旋套(13)通過頂推桿(10)的插接結構(9),與內控桿(7)控制端互插并上、下聯(lián)動;單向棘輪外套(14)固定在支架套(8a)內,其均布的一組軸向滑軌和一組向下的棘齒分別給出處于軸向滑軌高處的高位置a和處于棘齒咬合低處的低位置b ;位置切換齒輪套(15)設置與軸向滑軌配合的滑動結構,并沿單向棘輪外套(14的)軸向滑軌軸向移動,其下端面均布一組向下齒牙與 沿單向棘輪外套(14)轉動,并且也設置滑動結構的單向棘輪旋套(13)向上棘齒配合,使其單向轉動并在高、低位置a、b之間移動,分別對應內控桿的上、下移動的兩種位置狀態(tài),繼而分別控制軸向閥體(5)內進水口與常閉出水口及常閉出水口的通斷切換;固定在支架套(8a)上的限位上支架(Ilb)對位置切換齒輪套(15)的高位置進行限位。
【文檔編號】F16K31/44GK103836251SQ201310433388
【公開日】2014年6月4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9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1月23日
【發(fā)明者】杜也兵, 冉伊虹 申請人:杜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