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轉減震器、發(fā)動機曲軸組件及汽車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扭轉減震器、發(fā)動機曲軸組件及汽車,扭轉減震器包括:輪轂,輪轂中心處設有安裝孔;第一減震橡膠環(huán),第一減震橡膠環(huán)套設在輪轂的外周緣;第一剛性環(huán),第一剛性環(huán)套設在第一減震橡膠環(huán)的外周緣;第二減震橡膠環(huán),第二減震橡膠環(huán)套設在第一剛性環(huán)的外周緣;以及第二剛性環(huán),第二剛性環(huán)套設在第二減震橡膠環(huán)的外周緣。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扭轉減震器,在扭轉減震器的第一剛性環(huán)外周緣處依次套設第二減震橡膠環(huán)、第二剛性環(huán),可以有效降低第二個共振頻率下的振動。并且,在將該扭轉減震器安裝在汽車發(fā)動機曲軸的前端時,可以有效減小曲軸前端扭轉震動,降低汽車的震動噪聲。
【專利說明】扭轉減震器、發(fā)動機曲軸組件及汽車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扭轉減震器、發(fā)動機曲軸組件及汽車。
【背景技術】
[0002]發(fā)動機震動是汽車震動的主要震動源,因此,減小發(fā)動機震動,特別是發(fā)動機的曲軸的震動可以有效降低整車震動。當曲軸自身頻率較低,缸內爆發(fā)壓力較高,發(fā)動機額定轉速較高時,一階和二階扭轉震動均出現在常用工況條件下,而目前的扭轉減震器,多為單級減震,不能降低第二個共振頻率。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上述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實用新型的一個目的在于提出一種能夠降低兩個頻率的扭轉減震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目的在于提出一種具有上述扭轉減震器的發(fā)動機曲軸組件。本實用新型的再一個目的在于提出一種具有上述發(fā)動機曲軸組件的汽車。
[0004]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扭轉減震器,包括:輪轂,所述輪轂中心處設有安裝孔;第一減震橡膠環(huán),所述第一減震橡膠環(huán)套設在所述輪轂的外周緣;第一剛性環(huán),所述第一剛性環(huán)套設在所述第一減震橡膠環(huán)的外周緣;第二減震橡膠環(huán),所述第二減震橡膠環(huán)套設在所述第一剛性環(huán)的外周緣;以及第二剛性環(huán),所述第二剛性環(huán)套設在所述第二減震橡膠環(huán)的外周緣。
[0005]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扭轉減震器,在扭轉減震器的第一剛性環(huán)外周緣處依次套設第二減震橡膠環(huán)、第二剛性環(huán),可以有效降低第二個共振頻率下的振動。并且,在將該扭轉減震器安裝在汽車發(fā)動機曲軸的前端時,可以有效減小曲軸前端扭轉震動,降低汽車的震動噪聲。
[0006]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安裝孔為圓形安裝孔。
[0007]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沿所述第二剛性環(huán)外周緣的周向方向設有多個凹槽。
[0008]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第一減震橡膠環(huán)和所述第二減震橡膠環(huán)的徑向厚度相等,所述第一剛性環(huán)和所述第二剛性環(huán)的徑向厚度相等。
[0009]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第一減震橡膠環(huán)和所述第二減震橡膠環(huán)的徑向厚度小于所述第一剛性環(huán)和所述第二剛性環(huán)的徑向厚度。
[0010]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第一剛性環(huán)和所述第二剛性環(huán)與所述輪轂的
徑向厚度相等。
[0011]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扭轉減震器進一步包括依次套設在所述第二剛性環(huán)上的多個剛性環(huán)和設在所述第二剛性環(huán)外周的緣及相鄰的兩個所述剛性環(huán)之間的減震橡膠環(huán)。[0012]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發(fā)動機曲軸組件,包括:曲軸;以及如上所述的扭轉減震器,所述扭轉減震器通過所述安裝孔安裝到所述曲軸上。
[0013]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發(fā)動機曲軸組件,在扭轉減震器的第一剛性環(huán)外周緣處依次套設第二減震橡膠環(huán)、第二剛性環(huán),可以有效降低第二個共振頻率下的振動。并且,在將該扭轉減震器安裝在汽車發(fā)動機曲軸的前端時,可以有效減小曲軸前端扭轉震動,降低汽車的震動噪聲。
[0014]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再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汽車,包括:如上所述的曲軸組件。
[0015]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汽車,在扭轉減震器的第一剛性環(huán)外周緣處依次套設第二減震橡膠環(huán)、第二剛性環(huán),可以有效降低第二個共振頻率下的振動。并且,在將該扭轉減震器安裝在汽車發(fā)動機曲軸的前端時,可以有效減小曲軸前端扭轉震動,降低汽車的震動噪聲。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的扭轉減震器的主視圖。
[0017]圖2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的扭轉減震器的左視圖。
[0018]附圖標記:
[0019]I安裝孔,2輪轂,3第一減震橡膠環(huán),4第一剛性環(huán),5第二減震橡膠環(huán),6第二剛性環(huán),7凹槽,10扭轉減震器。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下面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而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0021]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長度”、“寬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 “內”、“外”、“順
時針”、“逆時針”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0022]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征。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0023]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等術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0024]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觸,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觸而是通過它們之間的另外的特征接觸。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25]如圖1所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扭轉減震器10,包括:輪轂2、第一減震橡膠環(huán)3、第一剛性環(huán)4、第二減震橡膠環(huán)5、以及第二剛性環(huán)6。
[0026]具體而言,輪轂2中心處設有安裝孔I,通過該安裝孔I可以將扭轉減震器10安裝在發(fā)動機的曲軸上,以實現對發(fā)動機曲軸的減震。第一減震橡膠環(huán)3可以套設在輪轂2的外周緣,換言之,可以以輪轂2為載體,將第一減震橡膠環(huán)3套設在輪轂2的外周緣處,以實現將第一減震橡膠環(huán)3定位在輪轂2上。第一剛性環(huán)4可以設在第一減震橡膠環(huán)3的外周緣上。可以理解的是,以第一剛性環(huán)4為載體,將第二減震橡膠環(huán)5套設在第一剛性環(huán)4的外周緣處,即,第二減震橡膠環(huán)5可以套設在第一剛性環(huán)4的外周緣處。第二剛性環(huán)6可以套設在第二減震橡膠環(huán)5的外周緣處。
[0027]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扭轉減震器10,在扭轉減震器10的第一剛性環(huán)4外周緣處依次套設第二減震橡膠環(huán)5、第二剛性環(huán)6,可以有效降低第二個共振頻率下的振動。并且,在將該扭轉減震器10安裝在汽車發(fā)動機曲軸的前端時,可以有效減小曲軸前端扭轉震動,降低汽車的震動噪聲。
[0028]如圖1所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安裝孔I可以為圓形安裝孔,由此,可以便于與發(fā)動機的曲軸進行匹配,便于將該扭轉減震器10通過安裝孔I安裝到發(fā)動機的曲軸上。
[0029]如圖1所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第一減震橡膠環(huán)3和第二減震橡膠環(huán)5的徑向厚度相等,第一剛性環(huán)4和第二剛性環(huán)6的徑向厚度相等??梢岳斫獾氖?,這里的徑向厚度是指,沿扭轉減震器的半徑方向的各個部件所具有的厚度,各個部件所具有的所述的徑向厚度也并不限于此,例如,第一減震橡膠環(huán)3和第二減震橡膠環(huán)的5的厚度可以不同。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第一減震橡膠環(huán)3和第二減震橡膠環(huán)5的徑向厚度小于第一剛性環(huán)4和第二剛性環(huán)6的徑向厚度。由此,可以使扭轉減震器在隨發(fā)動機的曲軸運動時更加穩(wěn)定,不易發(fā)生扭轉。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第一剛性環(huán)4和第二剛性環(huán)6與輪轂2的徑向厚度相等。
[0030]如圖2所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沿第二剛性環(huán)6外周緣的周向方向設有多個凹槽7。
[0031]可以理解的是,扭轉減震器并不限于只具有第一剛性環(huán)4、第二剛性環(huán)5、第一減震橡膠環(huán)3和第二減震橡膠環(huán)5,例如,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扭轉減震器可以進一步包括依次套設在第二剛性環(huán)6上的多個剛性環(huán)(未示出)和設在第二剛性環(huán)60外周的緣及相鄰的兩個剛性環(huán)之間的減震橡膠環(huán)。由此,可以進一步提高減震效果。
[0032]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發(fā)動機曲軸組件(未示出),包括:曲軸(未示出)、以及如上實施例的扭轉減震器10。扭轉減震器10通過安裝孔I安裝到曲軸的前端,以減小發(fā)動機曲軸前端的扭轉震動。
[0033]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發(fā)動機曲軸組件,在扭轉減震器10的第一剛性環(huán)4外周緣處依次套設第二減震橡膠環(huán)5、第二剛性環(huán)6,可以有效降低第二個共振頻率下的振動。并且,在將該扭轉減震器10安裝在汽車發(fā)動機曲軸的前端時,可以有效減小曲軸前端扭轉震動,降低汽車的震動噪聲。
[0034]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汽車(未示出),包括:如上所述的實施例的曲軸組件。
[0035]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汽車,在扭轉減震器10的第一剛性環(huán)4外周緣處依次套設第二減震橡膠環(huán)5、第二剛性環(huán)6,可以有效降低第二個共振頻率下的振動。并且,在將該扭轉減震器10安裝在汽車發(fā)動機曲軸的前端時,可以有效減小曲軸前端扭轉震動,降低汽車的震動噪聲。
[0036]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參考術語“一個實施例”、“一些實施例”、“示例”、“具體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包含于本實用新型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須針對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可以在任何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此外,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將本說明書中描述的不同實施例或示例進行接合和組合。
[0037]盡管上面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實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內可以對上述實施例進行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
【權利要求】
1.一種扭轉減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輪轂,所述輪轂中心處設有安裝孔; 第一減震橡膠環(huán),所述第一減震橡膠環(huán)套設在所述輪轂的外周緣; 第一剛性環(huán),所述第一剛性環(huán)套設在所述第一減震橡膠環(huán)的外周緣; 第二減震橡膠環(huán),所述第二減震橡膠環(huán)套設在所述第一剛性環(huán)的外周緣;以及 第二剛性環(huán),所述第二剛性環(huán)套設在所述第二減震橡膠環(huán)的外周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扭轉減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裝孔為圓形安裝孔。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扭轉減震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剛性環(huán)外周緣的周向方向設有多個凹槽。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扭轉減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減震橡膠環(huán)和所述第二減震橡膠環(huán)的徑向厚度相等,所述第一剛性環(huán)和所述第二剛性環(huán)的徑向厚度相等。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扭轉減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減震橡膠環(huán)和所述第二減震橡膠環(huán)的徑向厚度小于所述第一剛性環(huán)和所述第二剛性環(huán)的徑向厚度。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扭轉減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剛性環(huán)和所述第二剛性環(huán)與所述輪轂的徑向厚度相等。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扭轉減震器,其特征在于,進一步包括依次套設在所述第二剛性環(huán)上的多個剛性環(huán)和設在所述第二剛性環(huán)外周的緣及相鄰的兩個所述剛性環(huán)之間的減震橡膠環(huán)。
8.一種發(fā)動機曲軸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曲軸;以及 根據權利要求1-7任一項所述的扭轉減震器,所述扭轉減震器通過所述安裝孔安裝到所述曲軸上。
9.一種汽車,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曲軸組件。
【文檔編號】F16F15/12GK203516586SQ201320602538
【公開日】2014年4月2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9月23日
【發(fā)明者】蘇虹, 王永軍, 朱小平, 胡國銳, 魏丕勇 申請人: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